(1)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回事腰间盘突出不是病,70岁以上老人70%ct显示腰间盘突出,我们叫带核生存,像多长了一个手指头,没什么大不了,只有引起临床症状我们才称为腰间盘突出症,才是病,我们才予以治疗。(2)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老年人得损伤和退变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随着生活习惯改变,“坐位人”逐渐增多,腰椎损伤退变几率极速增大,现在以中轻年为主,60%的病人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最小的患者7岁。(3)腰腿痛不算病腰腿痛一定要引起注意,要无明显外伤病史并有串痛感、麻木感出现,要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时到医院专科诊治。(4)腰腿痛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多疾病如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臀上皮、臀中皮神经损伤、腰3横突综合症等等都可以引起腰腿痛。(5)只做一种检查诊断为腰突症我们认为X线片和CT(或核磁)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缺一不可,而且不能单靠检查,必须查体,结合患者的症状来综合判定,否则容易误诊、漏诊。(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卧床,不能活动现在我们提倡早期康复锻炼,卧床也可以进行床上锻炼,并且根据病情,因人而宜进行个体化的康复锻炼。(7)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必须手术,否则会瘫痪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会瘫痪,而且经过我们保守治疗的患者手术率为万分之几。(8)腰突症患者必须随时佩戴腰围,必须睡硬板床腰围在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急性症状期活动时要佩戴,卧床不引起症状时可不佩戴,在慢性症状期及康复期在长时间坐车或需要过度行走活动时佩戴,休闲行走及一般活动时不必佩戴。(9)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不会痊愈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我们新医正骨规律的保守治疗,绝大多数可以轻松的应对自己的生活及工作环境,绝大部分飞行员患者治愈后仍可继续飞战斗机。(10)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迷信一种方法单一迷信一种治疗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新医正骨疗法是以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调整为主,同时因病情需要配合封闭、牵引、理疗、康复锻炼等多种方法同治,疗效更加稳定。(11)盲目手术或拒绝手术患者应根据病情,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不能盲目手术或一味拒绝手术。(12)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一劳永逸不该做手术的患者做手术后后患无穷。(13)腰椎间盘突出症永远也治不好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脊柱损伤退变性疾病,无论保守或手术,愈后自身的功能锻炼尤为重要,这样才可以保证脊柱内外平衡或代偿稳定,减少复发几率。
神经根型颈椎病系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临床表现的总称。 在其病因中,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相邻椎体后缘及外侧缘的骨刺形成,小关节及关节的增生肥大,黄韧带的增厚及向椎管内形成皱摺,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一道均可对颈神经根形成压迫。好发年龄为50岁,以男性居多,发病过程多为慢性。 症状可为一侧性或两侧性,通常为单根神经根受累,也可由多节段病变致两根或多根神经根受压。颈椎病变主要见于颈4~5以下,以颈5、颈6与颈7神经根受累最为多见。 根性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由于多为单根神经根受累,疼痛常局限于颈、胸或上肢某一特定区域。颈椎旋转、侧屈或后伸可诱发根性痛或使其加剧。症状发作过程可为急性或慢性。急性发作者年龄多在30~40岁,常发生于颈部外伤之后数日或以往有颈部外伤史。 症状以疼痛为主,表现为剧烈的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颈痛向肩、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时可有上肢无力及手指麻木。疼痛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入睡。而病程表现为慢性者多系由急性发展而来,相当一部分患者为多根神经根受累。年龄多高于急性发作患者,表现为颈部钝痛及上肢放射痛,并可有肩胛部麻木感。常见诱因有搬运重物等。 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的需要,要求作出定位诊断。颈3神经根由于颈3神经根后根神经节靠近硬膜囊,易受增生肥大的颈3钩突和上关节突压迫,而颈2~3椎间盘突出则不易对神经根形成压迫。 疼痛剧烈、表浅,由颈部向耳廓、眼及颞部放射,患侧头部、耳及下颌可有烧灼、麻木感。体检有时可发现颈后、耳周及下颌部感觉障碍。无明显肌力减退。颈4神经根常见,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由颈后向肩胛区及胸前区放射,颈椎后伸可使疼痛加剧。体检时可见上提肩胛力量减弱。 颈5神经根 感觉障碍区位于肩部及上臂外侧,相当于肩章所在部位。主诉多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举困难,难以完成穿衣、吃饭、梳头等动作。体检时可发现三角肌肌力减退,其他肌肉如冈下肌、冈上肌及部分屈肘肌也可受累,但体检时难以发现。肱二头肌反射也可减弱。 颈6神经根常见,仅次于颈7神经根受累。疼痛由颈部沿肱二头肌放射至前臂外侧、手背侧(拇指与食指之间)及指尖。早期即可出现肱二头肌肌力减退及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其他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前锯肌、旋后肌、拇伸肌及桡侧腕伸肌等也可受累。感觉障碍区位于前臂外侧及手背“虎口区”。 颈神经根 最为常见。患者主诉疼痛由颈部沿肩后、肱三头肌放射至前臂后外侧及中指,肱三头肌肌力在早期即可减弱,但常不被注意,偶尔在用力伸肘时方可察觉。有时胸大肌受累并发生萎缩,其他可能受累的肌肉有旋前肌、腕伸肌、指伸肌及背阔肌等。感觉障碍区位于中指末节。 颈8神经根 感觉障碍主要发生于环指及小指尺侧,患者主诉该区麻木感,但很少超过腕部以近。疼痛症状常不明显,体检时可发现手内在肌肌力减退。
任何膝关节疾病,首先都会发生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的肌肉)的萎缩,该肌肉的萎缩,将使膝关节失去保护,变得不稳定,不仅可使症状加重,还不利于膝关节的康复,所以膝关节的大多数疾病,都要鼓励病人做股四头肌的锻炼。通过锻炼使膝关节的稳定性加强,改善局部血运和新陈代谢,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促进康复。 下图所示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无论是在膝关节疼痛时,还是肿胀有积液时都可进行,这种锻炼不会使症状加重,反而可缓解疼痛、减轻肿胀、促使积液吸收。 注意事项:锻炼时要保持膝关节在伸直位,抬举时膝关节不能有伸、屈活动。足的位置没有特定的要求。在膝关节有积液或有疼痛时不影响锻炼,保持膝关节始终在伸直位时,通常也不会使疼痛加重。患肢锻炼疲劳后,可换健侧做同样的锻炼,对某些双侧病变的病人更应如此,膝关节有积液时要尽量减少步行和负重。 (图一膝伸直抬腿坐位或卧位均可,抬高10厘米做反复运动,肌肉力量增强后可加快频率,并可在足踝处放置重物强化锻炼。图二 侧卧位膝伸直侧方抬腿反复运动。图三 双膝夹持一皮球反复挤压。) 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包括:不穿高跟鞋或凉鞋,应穿低跟鞋和有鞋带的鞋;尽量避免爬坡、登楼,避免在凹凸不平的道路、软的地形和鹅卵石路上行走;以自行车代步,并应将自行车座抬高,以减少骑车时对髌骨的应力;尽量避免登楼梯,没有电梯时要利用楼梯的扶手缓慢爬楼,登楼时健侧膝先起步,然后患侧腿再隨之而上;尽量避免负重步行;避免站立工作;坐时应将膝关节稍伸展,并应不断的改变位置,不要将膝关节屈曲在椅子下。注:图右上方的标志表示-不正确姿势 +正确姿势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颈椎病里最轻的颈椎病类型,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此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即属于此种改变。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本病大多由于风寒、潮湿、枕头不适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姿势不良或过度疲劳等造成颈椎间盘、突间关节及肌肉、韧带等劳损所致。有时外伤也起重要作用。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导致颈肌的痉挛、劳累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此类改变刺激了颈神经根背侧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早期可有头颈、用背部疼痛,有的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有的则轻微但治疗总是无效或反复发作;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随同躯体一起转动。颈项部肌肉可肿胀或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及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写作和看电视等;有的感到头痛、后枕部疼痛、胸痛及上肢无力;有的病人自诉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便或活动时颈部有响声;少数病人出现反射性的上肢疼痛、服麻不适,但颈部活动时并不加重。医生检查时可发现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受限,颈部肌肉痉挛有压痛,往往表现在颈椎棘突的两侧,肩脚上部分颈背部及肩肿骨的内侧部;可见棘上韧带肿胀、压痛及棘突偏突歪斜,棘突间距增大;压头试验和上臂牵拉试验阴性,无肌乏力、肌萎缩表现,上下肢肌键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X线片上可见颈椎曲线消失而变直,颈椎反关节呈“双边”、“双突”征,钩推关节间隙不对称等改变,少数病人有骨质增生及项韧带骨化等表现,但也有病人没有X线片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绝大部分病人可以治愈或自愈。在日常生活、工作时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时的体位,避免外伤、劳损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平时只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各种自我疗法均有效,尤其是自我牵引疗法、肩颈部的理疗、按摩及应用放松颈部肌肉的药物或舒筋活血类的药物。症状较明显的病人,也可用颈围保护,如果选用间断性颈椎牵引疗法则更为有效。
原创: 李照 肝胆外科李照医生 2019年10月11日 昨天我在门诊碰到一位患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早先因患有胆结石,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起先,患者术后恢复很顺利,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但是术后1个月左右,患者开始出现上腹疼痛,具体表现为一吃东西就疼,很是痛苦,到医院做了B超和核磁检查,检查结果提示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狭窄。 患者问:手术之前,胆结石犯的时候都没有这么严重的疼,胆囊切了难道不应该会好么?怎么还更疼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胆囊切除术后为什么还会疼?胆总管下端为什么会狭窄?应该如何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 1 什么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 一般来说,因胆囊结石或胆囊炎而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后一般90%左右的患者症状会解除,逐渐可以正常生活。但也有10%左右的患者术后症状仍然存在,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上腹部疼痛,同时伴有进食后腹胀、消化不良,甚至发热、黄疸等表现,这些临床症候群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 引起PCS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病因包括:胆管病变如胆管结石、乳头炎性狭窄、胆管肿瘤、胆囊管残留和胆管外病变如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病变、胰腺炎、壶腹周围肿瘤等。 2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狭窄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除考虑残余结石、结石复发、胆道肿瘤或胆道损伤等因素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是导致胆总管下端狭窄的一个主要原因。 3 什么是Oddi括约肌? 打个比方来说,Oddi括约肌相当于胆管下端的单向阀门,它能够节律性的打开,让胆汁顺利通过它并流入肠道去消化食物,同时在它关闭时,也能够避免含有细菌的肠液返流入胆管内。 SOD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5%。SOD是由于Oddi括约肌良性狭窄或运动障碍引起的功能失调,表现为胆道下端的狭窄,从而引起胆汁流入肠道不畅,造成胆道或胰管梗阻,造成腹痛不适。 90%的SOD患者其病因很可能因为小结石通过胆道排出时,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反复损伤导致乳头慢性炎症、水肿,最终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及括约肌狭窄。SO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但以20-50岁女性为最多见。 4 胆道型SOD国际诊断标准有哪些? ● 胆囊切除术后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或绞痛,每次发作至少持续30 min(分钟),其他原因无法解释。 ● 排除胆道残余结石或复发性结石及胆道、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 肝功能酶学指标异常(排除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 ● B超、CT、MRCP或ERCP显示胆总管直径>12 mm(毫米),胆总管下端呈鸟嘴状狭窄。 5 当患者出现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医生通常会怎么做呢? 医生首先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1、 判断是否还存在胆道外的病变,例如有些患者合并有胃溃疡、胰腺炎等会导致PCS的表现。 2、 判断是否存在胆道器质性病变,例如胆管残余结石、胆道肿瘤或胆道损伤等。有些患者是因为做胆囊切除手术过程中一些细小的结石脱落到胆总管后引起胆总管下端狭窄。 3、 在排除其它病因后再考虑为SOD。 目前推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首选的检查手段,准确鉴别PCS的病因,对症治疗。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可以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胆管下段狭窄和十二指肠憩室等PCS病因,但因为它是有创检查,所以有急性胆管炎、胰腺炎的风险。 SOD典型的核磁图像,可以看到胆总管末端呈鸟嘴样表现(黄色箭头指向) ERCP示意图 6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炎性狭窄应该如何处理? 处理方法很简单,把狭窄的地方弄通就好,但是不能过头,以免出现新的并发症。 目前,在医院中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catheterdilatation,EPBD),可作为胆总管下端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有文献报道治疗总有效率达94.7%。 但是EST也是有风险的,EST术后近期并发症有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胆管炎等。 因此,胆囊切除术后不一定能保证症状完全消除,还会有PCS的存在,但是只要医生积极应对、认真鉴别、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终会把症状去除,使患者逐步返回正常的工作生活!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肿瘤,而且发病现几率很高。有大多数人患有肝血管瘤,但是并没有临床表现,往往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血管瘤呢?下面我们做一下简单介绍。主要的发病因素有:(1)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2) 肝组织局部坏死后,周围血管充血,扩张,最后形成空泡.(3) 肝内持久性局限性静脉淤滞,引起静脉血管膨大,形成海绵状扩张.(4) 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5) 先天性血管瘤发育异常,多数有家庭遗传倾向.还有一些社会因素如:1。不良情绪、生活压力大是导致出现肝血管瘤的一个原因.经调查证明.如果长期生活在愤怒.紧张.忧郁的情绪之下.肝血管瘤患病机会大。2.不良的饮食习惯同样是造成肝血管瘤的主要因素.如果经常吸烟.引酒.食用肥腻厚味的油脂类或辛辣刺激性及生冷的食物.
原创: 心脏医学科普 哈特瑞姆心脏科普 借一句曾经看到过的形象比喻:如果X光是“把面包压扁了看”,那么CT就是“把面包切片看”。 今天哈大夫想要介绍的,就是做CT检查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首先介绍一下,CT的检查方法分为平扫和增强扫描: 平扫,就是不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的普通扫描; 增强扫描,则需要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 注: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可使心血管系统组织器官密度增加,有利于对组织器官以及某些病变的辨认。 那么做CT检查要注意什么呢? 一、关于CT平扫 1 妊娠期妇女一定告知医生是否怀孕! 2 因为金属会在片子上产生伪影,影响诊断,所以检查前一定要去除。 包括带有金属物质的内衣和各种物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钱币、皮带、钥匙、芯片卡等)。 3 不用担心检查中不知道怎么做。为你做检查的技术人员可谓“身经百战”,到时听从他们指导即可,一般会要求你保持体位不动、配合检查进行平静呼吸屏气等。 4 通常CT机上都配有对讲机,如果在检查中有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 5 记得询问工作人员什么时候取CT片和CT报告,以便尽早拿到片子找医生就诊。 二、关于增强CT 增强CT检查就要更复杂一些: 1 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进行增强CT检查: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曾有对含碘对比剂过敏的病史; 目前患有重症肌无力; 妊娠 2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慎行增强CT检查: 肾功能不全 ; 严重心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等; 糖尿病肾病; 癫痫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 嗜铬细胞瘤; 骨髓瘤和副球蛋白血症; 高胱氨酸尿; 酒精中毒; 一般情况很差,如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体质 注意,不是完全禁忌,而是需要医生先做评估,权衡进行检查的收益和风险,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或必须进行CT增强检查。 3 做这项检查,需要签知情同意书。 “ 部分患者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或扫描后,可能出现以下医疗风险: 过敏反应,包括瘙痒、皮疹、潮红、恶心、呕吐、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肾功能损害,多为一过性,极少数患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可能造成永久性肾功能损害; 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包括苍白、无力、大汗、恶心、呕吐、晕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心绞痛; 肺水肿; 全身热感、疼痛感或其它不适感觉; 穿刺部位出血、疼痛、青紫及造影剂渗漏、肿胀等现象; 感染; 其他无法预测的情况。 ” 当然,以上情况发生的机会很小,一旦发生医护人员也会尽力抢救,不要过于担心而不敢签字和检查,最后反而耽误病情。 4 做检查时务必要有家人陪伴,以备应对检查前、中、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更好地配合检查。 5 需要有近期的肝、肾功检查结果报告单。结果正常,才能做该项检查。 6 增强检查一般需要提前预约,当天做的可能性不大。 检查当日早上禁食,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喝少量的水服用降压药物。 上腹部增强CT检查前需要禁食12小时,如特殊部位检查前有需要临时喝水的请遵医嘱准备好温水按时喝下。 下腹部增强CT检查,尤其是膀胱检查需要憋尿。 7 请携带500-1000ml水,检查前4小时至检查后24小时内大量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也可咨询临床医师采用静脉途径补液。 8 推入造影剂后会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属于正常现象; 但如有注射部位剧烈疼痛或者胸闷、心慌、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的,应立即告知医生。 9 检查后如无禁食要求,这时就可以喝大量温水了,以促进造影剂排泄,减轻对肾脏的损伤。 之后还需要留医院观察半小时,无特殊情况才能进食或离开医院。 10 如果离院后出现不适,请速往就近医院! 11 CT检查完,一般医院会给大家一个带有条码的袋子,一定要妥善保管,按护士交代的时间来医院CT取片机上扫描取片。 请妥善保存(不要卷起),以便下次对比需要。 其实不少注意事项在就医时医生会有交代,哈大夫写这16条细节性的介绍,一方面是想帮助大家更顺利地完成检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打破大家对陌生检查的畏惧感。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70%的难治患者,用生物制剂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但由于价格昂贵,往往只能“好药用在刀刃上”。“生物导弹”,瞄准难治性类风湿天渐寒冷,风湿专科门诊却逐渐“热”了起来。蜂拥而来的患者当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以30~50岁的女性居多。她们大多都有一双被病魔折腾得变了形的手:有的状如鸡爪,有的状如梭形;有的关节肿痛,提笔取物十拿九不稳,功能尽失。往日的“纤纤玉手”不再可见。有的患者则更为悲惨,像34岁的李女士,不仅手指变形疼痛,腿亦受影响,两脚掌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只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诊室。“说是如上刀山也不过分。”她如是形容自己的惨状。李女士两年前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这两年之中,所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如消炎止痛药、羟氯喹、甲氨蝶呤、皮质激素、中药等,她几乎都试过了,但关节肿痛仍然反复发作,还伴有低热,夜不能寐。被收入院后,医生建议李女士接受一种新药的治疗,结果在注射该药后三天,关节肿痛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停用止痛药、激素,之后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李女士所注射的新药,是一种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应用,是近年来类风湿性治疗的一大进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据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内科教授)介绍,约有10%~20%的类风湿患者属难治性类风湿,就如同李女士一般,常规的治疗都用遍了,仍无法控制住病情发展。虽然比例不算大,但基于庞大的发患者群(国内有400多万类风湿患者),难治性类风湿患者人数亦相当可观。以往对于难治患者,医生们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生物制剂的出现,给这些患者带来一缕曙光,它能使70%的难治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控制。
一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被报告显示的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息肉而弄得十分焦虑。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肿瘤的前期征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过多在意。那么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该如何治疗呢?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案例:李先生48岁,前不久因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就到医院做了个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有一个7毫米的息肉,医生建议可在内镜下切除。这让李先生很纠结,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不切会癌变吗? 解析: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 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胃息肉:切不切看病理 案例: 杜先生今年46岁,平时很中意饮食,也无烟酒嗜好,在一次体检中偶然发现了胃底腺瘤性息肉,这让杜先生整天忧心忡忡:胃息肉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解析: 胃息肉也大概有两种类型,即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胃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检病理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可以选择胃镜下治疗),以绝后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有H.P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H.P菌; 炎症性息肉体积比较大的直径>2cm者,也建议切除。 由于胃息肉容易复发,切除后,要在3-6个月复查一次。 声带息肉:声音嘶哑是信号 案例: 41岁的秦女士是一位小学老师,日前,她突然出现声音嘶哑,想到可能是用嗓过度,就没引起重视,可一个星期过去了,声音嘶哑的情况并没得到好转,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声带处长了一个息肉。 解析: 声带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主要表现为声嘶,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 声带息肉不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 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 但很多息肉在癌变后,患者并没有很强的不适感,息肉就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 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建议立即到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也可在医生建议下做手术摘除。 胆囊息肉:符合指征要手术 案例: 最近,陈女士在单位安排的每年一次体检时发现了胆囊里有一个0.4×0.6厘米大小的息肉,而且报告单上还显示:壁欠光滑。她听身边的人说胆囊息肉可能会癌变,一时慌了神,全家人也都非常担心她。 解析: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 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如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鼻息肉:久治不愈可诱发并发症 案例: 近段时间,小王一直以为自己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症状越来越加重了,本想到医院去开点药,谁知道通过鼻内镜检查,医生发现他鼻部竟然有个息肉,建议尽早手术治疗,避免耽误病情治疗。 解析: 鼻息肉常出现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一种良性小肿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会导致患者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因此,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建议到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确诊是鼻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在治疗上,如果息肉患者病情不重,可用皮质激素喷鼻剂喷鼻,并持续观察;如果息肉较大、症状较重,则要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宫颈息肉:治疗不及时可影响怀孕 案例: 陈女士今年40岁,上个星期拿到了单位的体检报告单。报告显示有宫颈息肉,医生建议到门诊做进一步检查。这让她非常担心,宫颈息肉这个病需要怎么治疗呢?宫颈息肉会不会演变成宫颈癌呢? 解析: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一旦发现有宫颈息肉,应尽早治疗。 若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 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微创手术切除。 术后应进行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性质。 若病理检查有恶变,要进一步治疗。 若无恶变,因宫颈息肉易复发,术后也要定期复查。
⒈曾引起发作的食物、酒类或活动,都要避免。 ⒉发病时应提高患部关节,让患部休息。 ⒊禁止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⒋使用具消炎性的止痛药。 ⒌用冰敷在患处。 ⒍避免服用阿司匹灵等药物。 ⒎补充大量水分,可帮助尿酸排出体外,也可避免痛风引起的肾结石。 ⒏控制血压。 ⒐不宜以减肥餐方式控制体重,以免因禁食造成细胞分解,将尿酸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