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射性脑病2:放射性脑神经损伤3:放射性视神经损伤4:放射性脊髓损伤5: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6:放射性颈交感神经损伤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图)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可呈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等,可在口腔内黏膜、鼻翼、上颌部、下颌部、耳前等位置触及“扳机点”而引起疼痛,有的可在说话、进食、刷牙、洗脸、剃须、甚至风吹面部等行为触及皮肤诱发疼痛,导致患者不敢进食、不能刷牙洗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被误认为是牙痛,部分患者进行拔牙处理后疼痛仍未缓解。部分病程较长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方式,常用于初发患者。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首次使用100mg,2次/天,可逐渐增加剂量至疼痛缓解,最大不超过1200mg/天。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步态不稳等不良反应。2.手术治疗1)微血管减压术血管搏动性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常见原因。在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明确压迫三叉神经责任血管的情况下,常为首选手术方式,其对疼痛的缓解率优于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等。在手术直视下探查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使用垫片将责任血管和神经分离开,术后患者面部疼痛即刻消失。2)球囊压迫术适用于排除血管压迫神经者或高龄无法耐受开颅手术者或拒绝行开颅手术者。于面部穿刺抵达卵圆孔三叉神经节位置(三叉神经穿出颅腔的位置),使用球囊压迫三叉神经,以损伤痛觉纤维的方式达到减轻疼痛目的,术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可随时间迁移逐渐减轻。其优点是全麻下患者体验感好,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情况下可再次进行手术。3)射频热凝术适用于排除血管压迫神经者或高龄无法耐受开颅手术者或拒绝行开颅手术者。手术方式类同球囊压迫术。其优点是费用低,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情况下可再次进行手术,但缺点明显,手术过程患者处于局部麻醉情况下,手术过程诱发剧烈疼痛,常有患者无法耐受手术过程而导致手术失败中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外科引进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可更精准地进行相关手术,欢迎广大患者咨询。
病史概要:女性,6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和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被家人发现倒在地板上无反应。家属指出在入院前病人出现疲劳,虚弱和精神症状改变,在此之前一直身体状态良好。 入院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体温39.4°C,心动过速,收缩压170–200 mmHg。双下肢无力,但病理征阴性。考虑较低的GCS评分,行气管插管,但随后出现了低血压,高热,心动过速以及对输液无反应,予以使用血管升压药物。头颅CT和MRI显示大量脑积水。(如图) 脑MRI无强化,T1和T2显示大脑幕上和幕下脑室增宽,无中脑导水管异常 治疗:脑室外引流可用于缓解可能的急性脑积水,但她的颅内压只有5 mmHg (正常5–15 mmHg)并且保持在5–10 mmHg,所以两天后撤除了导管。脑脊液 检查正常。抗生素治疗后意识状态好转,结合胸片和血培养,诊断为继发于肺炎的脓毒血症。出院后行康复治疗,现已恢复至基本状态。回顾她以前正常的病史,临床团队认为她的脑积水从出生之后就有了。 代偿性脑积水 定义:代偿性脑积水(Compensated hydrocephalus),也称为“hydrocephalus ex vacuo”,脑脊液空间代偿性扩大,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是脑体积减小导致的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 常将其归类为交通性脑积水,不阻碍脑脊液的流动,不属于常见的脑积水范畴。 病理: 常见于老年人,1.由于衰老或疾病导致的脑体积缩小,如阿尔兹海默病,脑白质营养不良;2.脑软化相关疾病:卒中或创伤性脑损伤导致局部损伤软化。虽然脑脊液较常人多,但压力是正常的。 鉴别诊断 脑积水和代偿性脑脊液空间增加(脑萎缩)在一些病例中影像学的准确鉴别还是有困难的。 影像特点 支持脑积水的特征包括: 颞角扩张 海马周围裂隙未增宽 额角半径增加 锐利的脑室角度 室管膜流动引起的脑室周围间隙水肿 MR显示脑脊液流动引起的脑室内流空影 第三脑室扩大:正中矢状面 胼胝体上部移位:正中矢状面 后穹窿凹陷:正中矢状面 视乳头-脑桥距离减小:正中矢状面 胼胝体角度缩小 扣带沟迹象 这个病例充分显示了大脑保持正常意识状态和功能的强大调节能力,尽管有如此严重的慢性脑积水。与正常压力的脑积水相比,代偿性脑积水可以是无症状的,直到出现外部诱因,如这个病例的感染,可导致晕厥甚至突发死亡。临床医生需注意这种情况可能是在无症状患者偶然的体检中发现的。在这个病例中,除非有特殊的临床检查的需求,是不需要进行额外检查的。
大年初三(2020-01-27)上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一个小患者,他刚从东北来深圳,一下飞机,就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得现象。来到医院,医生详细询问后得知,患者小辰辰今年才7岁,大约半年前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家里人一直以为是胃肠功能不好,吃了很多保胃的药,时好时坏,一直没诊断明白。来到医院之后,经专家们会诊,发现小辰有走路不稳症状,因此怀疑是脑部出现问题,紧急做了头部CT后发现,在小辰辰小脑的腹侧中心部位,就是四脑室的位置竟然有个巨大的肿瘤,同时脑室系统明显扩张,出现明显的梗阻性脑积水。然而,医生继续和病人家属沟通才得知,原来小辰辰从上幼儿园开始,头就比同龄孩子大,家长认为孩子很聪明,头部大些也正常,所以也没在意。但是后来小辰辰出现了反复呕吐的现象,尤其早晨多见,到医院后做了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损伤,所以当地医生一直按照胃炎给他治疗。这次多亏来了深圳,在医院做了脑部的CT检查,发现脑部的肿瘤已经很大了,因此引起了脑积水,造成了脑内压力逐渐增高,把脑袋挤压的越来越大,同时产生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神经压迫症状,一切真相大白,终于找到了元凶,明确了诊断。(图1 分流术后头颅CT,四脑室内占位,脑室系统扩张。)当时,正值春节期间,新冠病毒肺炎席卷全国,医院正在严格清洗消杀,严阵以待当中,病人做飞机期间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这个特殊的时候来到医院会不会接触到病毒携带者?谁都无法肯定,经过详细的疫情排查工作后,深圳二院神经外科黄国栋主任组织专家讨论决定给小辰辰手术分两步走,先做一个相对小的手术,把脑积水问题先解决,第一可以缓解颅内高压的危急情况,并且为肿瘤切除手术做前期准备,第二可以在观察期间减少冠状肺炎的感染几率。小辰辰入院当天晚上,王海东主任医师、刘玉飞博士急诊全麻下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为了不给后枕部手术增加难度,把分流管放在了额角,分流阀门也放在了头顶,而不是常规的耳后。术后病人呕吐和走路不稳症状解决了。也没有出现发热,腹泻等分流并发症。在病房观察了6天,没有发热,没有胸部CT毛玻璃改变,咽拭子试验也是阴性,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图2 颅脑MR平扫+增强提示四脑室内巨大占位,脑干延髓、小脑严重受压。)(图3 术中切除肿瘤情况)(图4 手术后复查颅脑MR平扫+增强提示肿瘤完全切除,脑干、小脑受压解除。)疫情就是命令,病情就是集结号!虽然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平时的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但对于小辰辰的病情来说,肿瘤已经严重压迫脑干延髓,症状进行性加重,需尽快切除肿瘤、解除压迫,才能让他得到更好的救治。经过5天术前准备,小辰辰各项检查均达到标准的情况下,于2月1日上午在神经外科主任黄国栋教授带领下、王海东主任医师,张协军主治医师及麻醉、手术医护人员等的精心完成手术,手术非常顺利,肿瘤彻底切除。术后,小辰辰恢复的非常快,吃东西也不吐,平安度过了围手术期,没有发生感染、出血、癫痫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图5 术后15天出院,手术医生团队和小辰辰合影照片)
「荐读」开颅手术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数学题!这波操作背后的医生太牛了……人民日报18-11-0915:32导读“5+3=8”,开颅手术中,患者被叫醒做题,这是啥操作?开颅手术中,患者被叫醒做题正被开颅手术呢,被叫醒做了道数学题,还得认生字,啥情况?原来这是“术中唤醒”,也是哈医大一院首次通过“唤醒麻醉”让患者在术中清醒片刻,配合医生精准切除脑瘤,以免碰到功能区,影响语言和行动能力。脑膜瘤压在功能区,影响语言功能和行动据新晚报报道,59岁的吴女士来到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就诊时,说话不利索,半侧身体不能动,因为她脑中有一个脑膜瘤正好压在了功能区,影响了语言功能和行动。检查发现,由于吴女士此前放疗导致肿瘤和脑组织广泛粘连,想精准切掉肿瘤不碰功能区非常困难。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后,神经外科主任杨孔宾决定“术中唤醒”患者,让患者来配合他辨别功能区位置,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脑功能区。患者手术中被唤醒 做题、认字、做动作为避免患者在术中被唤醒时产生恐惧心理,术前,杨主任和麻醉科的王华民副主任,多次来到病房和吴女士“彩排”。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正式开始。吴女士在全麻后开始“沉睡”,杨主任通过头部一个5厘米的小切口,根据术前定位确定了肿瘤的位置。手术进行到关键的时候,王华民副主任马上把相关的麻醉药停掉。仅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吴女士就缓缓睁开眼睛。“这个图片是什么?这个字怎么念?”医生连忙拿出准备好的几张图画卡片,问吴女士,“苹果”、“梨”、“5+3=8”,清醒后的吴女士全部对答如流。“动动你的手指”,“再动动你的脚趾”,接到王华民的一系列指令后,吴女士多次配合医生完成了动作。02:29就在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杨主任和其他两位医生争分夺秒,在显微镜下,仅用时十多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唤醒后,没有疼痛感术后,杨主任告诉记者,“患者醒来后,我们刺激患者肿瘤附近的功能区。如果有反应,就说明这块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没有反应,就可以切除,这样肿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区。”肿瘤切除完成后,吴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进入了熟睡状态,整个手术历时1小时40分钟顺利结束。吴女士告诉记者,术中被医生唤醒后,她没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没有疼痛感。目前吴女士恢复良好,不日即将出院。杨孔宾主任介绍,术中唤醒对麻醉师要求特别高。让患者在沉睡和清醒中来回切换,并且在醒来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需要麻醉师对镇静、镇定药物精准地控制。未来,这种唤醒方式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和脊髓外科手术。还有患者在手术中唱张韶涵的《遗失的美好》据都市快报报道,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楼林团队实施了一例术中唤醒手术,术中患者应“邀”醒来唱歌朗诵诗使手术顺利进行,不仅完整切除了颅内的肿瘤,且很好保护了其语言功能。患者小陆今年25岁,从事着设计师的工作,平时很是喜欢朗诵以及唱歌等语言艺术。原来在小陆大脑的“语言中枢”的位置长了个近3公分的肿瘤。鉴于小陆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诵诗歌的特殊“要求”,专家与小陆相约:开颅后,来一次特殊的“诗歌表演”。在完善术前必要的检查评估后,10多天前,手术按计划进行。楼林团队打开小陆颅脑2个多小时,暴露肿瘤后,通过降低麻醉将小陆慢慢唤醒,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视频 王恒婷医生:已在手术中,感觉还好吗?小陆:好的。医生:现在听我的口令做,可以吗?小陆:可以。医生:现在可以歌唱了。小陆唱: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手术中唱歌的小陆楼林说:“当时我们根据小陆的反应,快速判断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响到功能区。患者歌唱时突然出现卡顿等变化,就说明这个点是功能区,需要避开,就这样,患者一边唱歌,我们抓紧做手术。在保持他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把紧贴功能区的肿瘤精准完整地切除。”“一开始麻醉,没有任何感觉,被唤醒之后可以听到医生们在说话,知道手术在进行中,但没有太多感觉。”小陆回忆说。麻醉师缺口大!术中唤醒对其要求特别高患者醒着做手术,难道不觉得痛吗?“这一手术,不仅对手术医生要求很高,麻醉师同样如此,对麻醉药量、浓度及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楼林解释,麻醉药是个大的概念,里面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还有的药物兼有镇静、镇痛功效。在患者醒着的时候,只是少用了镇静药,而镇痛药依然持续在给,所以患者是感觉不到痛的,能够按照事前计划与医生进行交流。据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报道,面对分娩或疾病时,击垮人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令人绝望的疼痛。麻醉的意义,就是减轻人们的痛苦。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医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介绍说,目前无痛诊疗技术已经渗透到临床诊疗的各个角落。随着无痛技术的推广、手术量的增加以及患者对疼痛管理要求的提高,对麻醉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麻醉师缺口大 培养周期长“我们至少还缺一半以上,再开展无痛诊疗的手术室的话,这个缺口还要大。”严敏说。我国麻醉医师虽然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量不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变化对麻醉医疗服务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据了解,培养一个熟练麻醉师要13年左右。“白+黑”、“5+2” 工作压力大 强度高据半岛都市报报道,在全国范围看,麻醉医生过劳都是普遍现象。青岛市妇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任悦义清楚记得,去年4月份前后,除了每天两三台小儿心脏类手术外,他还要帮助耳鼻喉科做异物取出术。当时正值儿童异物吸入的高发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参与了60多台心脏手术和上百台耳鼻喉异物取出手术。有时候晚上凌晨下班,第二天一早7点还要准时到达医院,长时间疲劳和紧张,让年富力强的他心脏出现了心悸、心慌等反应。“一刻未停,第一台好不容易送出去,马上第二台接上,现在连个饭都吃不上,一个人干这小儿先心心外麻醉,估计全国独一份。”任悦义在微博博文中记录。手术前,任悦义(右)给孩子做麻醉。来源:半岛都市报除了巨大的工作量,比起其他科室医生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转换,得到精神上短暂的放松外,麻醉医生工作的环境是“闷罐子”式的手术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环境封闭加上手术全程精神高度紧张,细心操作,麻醉医生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全国共有麻醉医师7.6万人据健康时报报道,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55所高校招收麻醉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目前,全国共有麻醉医师7.6万人,近5年增长20%,35岁以下青年医师约占麻醉医师的一半。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意见》指出,未来将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更加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编辑:张力友)综合自新晚报(张新浩 朱虹 )、都市快报(ID :dskbdskb 见习记者 陈彦汝 通讯员 宋黎胜)、健康时报、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浙江之声记者 吴迪)、半岛都市报(徐军 王鑫鑫 高苗苗)本期编辑:胡程远、李娜
患者以左侧肢体3级无力入院,伴有癫痫。开颅术后肢体肌力比术前改善,一个月后复查头部MRI提示肿瘤全部切除,星形细胞瘤3-4级。功能区脑肿瘤手术需要辨别功能区脑组织,需要特殊手术操作技术,本医疗团队改善率高达90%。术前头部MRI 术后头部MRI复查
儿童头外伤的发生机制、颅骨和颅内压的反应及长期预后均与成人明显不同。新生儿多为产伤;在1`4岁儿童,创伤是最重要的死因。在小于2岁儿童中,颅脑损伤员常见的是照看失当,坠落为最为多见。当儿童长大些,则坠落少于车祸损伤。脑积水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造成的脑室系统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等原因所致。前囟颅缝未闭者,表现为头颅巨大,囟门膨出,颅缝裂开,头皮静脉怒张,双眼呈落日征。颅缝已闭者,表现为阵发性头痛,频繁呕吐,嗜睡,视乳头水肿。脊膜膨出的患儿出生后即发现于腰骶部、颈后部或背部中线处有一软性包块,逐渐增大并于哭闹时包块张力增加,下肢畸形和大小便失禁,头颅增大和智力减退。儿童常见的脑肿瘤包括星型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等。大多表现为头围增大,发育落后甚至倒退,头痛,呕吐,抽搐,肢体活动障碍等。CT、MR可以明确诊断,并且现在大部分是可以治疗的,有一部分是可以治愈的。
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杨孔宾教授(文/宋娜)得了脑部疾病,患者最担心的就是开颅手术,因为“上手术台易,下手术台难”,大脑那么精密复杂的神经,一旦碰坏了可就成了呆傻、植物人。其实,医学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逐步解决这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哈医大一院脑外科医生说——“传统的开颅手术,切口需要20厘米,而微创手术,切口只要5厘米,你说患者觉得哪种更安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杨孔宾教授经常被问到开颅手术的切口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微创的意义就在于将手术创面缩到必要的最小尺寸。因为创面小,感染率自然就低,也减少碰损血管或神经的几率,避免造成大出血或瘫痪、植物人等意外情况,而且小切口不但利于恢复,也不破坏容貌的美观。所以,微创手术被外科越来越多采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杨孔宾教授从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医院学成归来,将微创开颅这个先进的手术方式带回哈尔滨施行,开黑龙江省内之先河。据一位刚刚办完出院手续的患者蔡燕说,我都没想到能恢复这么快。31岁的蔡燕告诉记者,这一年她经常感到头晕,走路不稳,手脚也不听使唤,便来到医院检查,做了个核磁发现颅内长了肿瘤,感到害怕的她又就诊了多家医院,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小脑脑膜瘤,得开颅手术,“一听要开颅,当时给我吓完了。家人也担心,这要万一失败,我的命就没了。听说哈医大一院脑外科看得好,我想,就算开颅也得找个好大夫做才保险。没想到来这里,杨教授介绍说有一种微创手术,开小口就行,不需要剃头,没那么大风险。这不,头部只有五六厘米的疤痕,头发都没剃,不仔细找都看不见。而且才住了7天就可以出院了,比大开颅安全还省钱。”另一位25岁的年轻患者李富佳也说,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莫过于手术保留了她的一头长发。据她介绍,近2年她一直受三叉神经痛困扰,刷牙洗脸均受严重影响,连吃饭也不敢用力咀嚼,吃药治疗后效果也不佳,感到无法忍受的她只好选择手术,听说杨孔宾教授做手术不用剃头,于是她找到了杨教授做微创手术,手术效果非常好,疼痛消失了,而且一头长发还像以前一样漂亮,根本看不出做过开颅手术。据杨孔宾教授介绍,以往针对脑膜瘤等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等病,只能采用传统术式,也就是百姓说的大开颅。这种手术方式不但术中风险高,术后还需放置皮下引流管,存在遗留神经功能缺失、骨瓣固定不牢、形成皮下积液、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缺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经济损失,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微创这种新术式创口小,且在影像导航彩超引导下进行,与传统手术相比有很多优点,因此,当有一些病症非常适合微创手术时,我会向患者详细介绍,以供患者对比选择。目前,杨教授已进行数十例微创神经手术,因刀口愈合快,伤疤小,神经并发症少,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1、继发性面肌抽搐:常继发于其它神经损伤性疾病,如面神经炎,多伴有其它颅神经受损的表现,局限于面肌的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少见。2、习惯性面肌抽搐或癔病性眼睑痉挛:习惯性面肌抽搐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发作短暂有强迫性。多为双侧,可为意志暂时控制。癔病性眼睑痉挛多为双侧性,但仅局限于眼睑肌痉挛,不累及面部肌肉。3、痛性抽搐: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伴有同侧面积抽搐,但患者以疼痛症状为主。面肌痉挛也可伴有面部疼痛,但疼痛程度远弱于三叉神经痛。4、舞蹈症及手足徐动症:可伴有面肌抽动,但均为双侧性,四肢、躯干症状明显。
据新华社华盛顿9月7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科学家7日报告说,他们用小鼠进行的试验发现,胎儿脑积水可能是一种叫做溶血磷脂酸的物质过量所致。这项发现或有助于胎儿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 胎儿脑积水是一种由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脑室系统导致的神经管畸形,会导致新生儿脑损伤、头部异常大,可能致死。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手术植入分流装置,帮助积水排出,但长期效果不理想。 人们此前曾发现脑积水与颅内出血有关,但不清楚具体原理。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血液中的一种正常成分溶血磷脂酸(LPA)可能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