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介绍小儿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慢性鼻部疾病,主要表现为鼻痒、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塞等症状。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受到外界过敏原的刺激,导致鼻黏膜发生过敏反应。该病虽不危及生命,但若长期不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睡眠、学习,甚至诱发哮喘、鼻窦炎等并发症。二、发病原因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若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湿疹等),孩子患病风险较高。环境因素: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霉菌等是常见过敏原。免疫力失衡: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对过敏原过度反应。空气污染:如PM2.5、二手烟等可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三、发病率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变化,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约为10%-20%,部分地区甚至更高,尤其在春秋季节高发。四、中医治疗效果西医常采用抗组胺药、鼻喷激素等对症治疗,但部分家长担心长期用药的副作用。而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来减少复发,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常见证型包括:肺气虚寒:表现为怕冷、易感冒,需温肺散寒(如玉屏风散加减)。脾气虚弱:孩子食欲差、易疲劳,需健脾益气(如参苓白术散加减)。肾阳不足:多见于反复发作的患儿,需温补肾阳(如金匮肾气丸加减)。中药治疗的优势标本兼治:不仅缓解症状,更能调节体质,减少复发。副作用小:相比激素类药物,中药更温和,适合儿童长期调理。个性化方案:根据患儿体质辨证用药,效果更精准。五、小儿张第十二代传人张健:中药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作为小儿张第十二代传人,张健医师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中医儿科精髓,在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主张“扶正祛邪”,通过中药内服、外治(如穴位贴敷、推拿)等综合疗法,帮助众多患儿改善症状,减少药物依赖。临床观察显示,经张健医师调理的患儿,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感冒次数减少,体质逐步增强,家长反馈疗效显著。六、日常护理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宠物接触。饮食调理:少吃生冷、辛辣食物,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食材。增强体质:适当户外运动,配合小儿推拿保健。小儿过敏性鼻炎需早防早治,中医通过整体调理,能有效改善症状并减少复发。
从医40余年的中医儿科医生给各位宝妈一起聊聊小儿脾胃,大家有问题可以留言中医有个观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意思是,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脾胃不和”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常挂嘴边,但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又不知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脾胃不和是怎么一回事。人的寿命长短受到先天禀赋和后天养育的共同影响,来自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濡养。后天之精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而来。人自出生至死亡,全赖脾胃化生气血精微,充养脏腑官窍,因此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脾主运化”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运”为运转不息、转输;“化”,一方面是指脾胃摄取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津液,为机体提供营养,另一方面是指将代谢废物及时清除体外。中医里的“脾胃”不仅是西医概念的整个消化系统,更是多系统、多功能单位的综合体,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等系统均密切相关。食欲不振、面色不佳、乏力、易倦怠、嗜睡等人们俗称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脾胃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现。《明医指掌》记载:“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可见,“脾胃不和”的主要表现是不思饮食,食而不易消化,症状包括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嗳气、或恶心、或便秘等。临床上,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都会引起脾胃不和,具体原因包括饮食不节(洁)或不定时、过食生冷、辛辣或肥甘厚味、思虑太过或情绪急躁、劳累过度及外感寒邪等。脾与胃互为表里,常相累而病。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此,脾胃不和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大致分为以下3个证型:脾(虚)寒胃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热、胀满疼痛、喜温喜按、遇凉刺激或受风寒易加重,腹胀反酸、大便时干时稀、四肢冷、牙龈肿痛、舌淡有齿痕、苔薄黄微腻或黄白相间、脉细数。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胃热,干姜、人参、甘草温中补虚,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的作用。上热下寒证。上热是指胃热,表现为有口气、口舌生疮、舌苔黄;下寒是指肠寒,表现为腹胀肠鸣、小腹冷痛、便溏、舌质淡胖、脉沉弱。治疗应清上温下,以乌梅丸为主方,加黄芩、黄连、蒲公英以清上热。上寒下热证。即脾胃虚寒、大肠有热或湿热,表现为胃脘胀痛、喜暖喜按、恶心欲呕、口渴、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肠道有热主要表现为便秘、舌苔黄;肠道有湿热则表现为大便黏腻不爽、气味臭秽、舌苔黄腻。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温上清下。肠热便秘者宜用瓜蒌、枳实、火麻仁等,肠道湿热者宜用黄柏、黄连、苦参等。总之,要想脾胃功能强,日常还需注意饮食平衡、饥饱适量、劳作适度、调畅情志等,才能达到护脾胃、助养生、促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