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息肉?当很多患者得知自己的胃内长有胃息肉时,常常会与胃癌相联系,为此焦虑不安。我为什么会长胃息肉?息肉会导致胃癌吗?我该怎么治疗呢? 胃息肉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可怕,极大多数胃息肉属于良性病变,只有少数有恶变倾向,但是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我们也能从容面对胃息肉,这篇文章带你了解胃息肉!!! 定义:胃息肉的定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常较为光滑。如果胃内长了数不清的息肉,这就是胃息肉病,常常与基因有关。 发病原因 (1).遗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4).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5).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而且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过量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此外进食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进食较少蔬菜类以及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3.胃息肉的症状 很多患者虽然体内有胃息肉,但是他们根本感觉不到息肉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偶尔会有上腹部轻微不适、恶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等。如果息肉表面粘膜溃烂出血,可能会出现解黑便甚至贫血等症状。 4.胃息肉的分型 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较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2)增生性息肉: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太过于担心。 (3)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散发性的发生与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基本不会癌变。家族性胃底腺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存在相关性。 (4)特殊类型胃息肉(少见):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 什么样的胃息肉会有癌变风险? 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少数息肉存在恶变的可能,胃息肉受癌变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病理类型等。 一般来讲,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息肉直径小于1.0 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率通常大于50%。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带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在0.4%左右。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胃息肉的具体处理措施? 胃息肉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60%,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手术治疗:用于经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者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 任教授建议:发现胃息肉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听取医生建议,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结局。
随着物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胃癌的发病率也较前大大增加。据相关数据报道50岁后是胃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在40岁左右进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佳时机,从目前的大数据来看,早期胃癌5年存活率>90%,很多可以在胃镜下手术,不用开刀,不用切胃而获得治愈;晚期胃癌则相对差一些。 然而我国人民医疗卫生意识欠佳,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属于进展期,更为重要的是,胃癌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者说没有一些特异的症状,很容易被当成一般的小毛病;一旦出现症状比如消瘦、贫血、胃痛、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的时候就需要值得我们警惕了。因此,若要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目标人群进行胃癌筛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胃癌的高危因素!!! 一、胃癌的高危因素: 1.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2.幽门螺杆菌感染,尤其是发生在胃下方(远端胃)的胃癌。若胃部长期受这种细菌感染,就可能导致胃炎(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内层的癌前病变。根除后能降低约39%的罹患率;3.饮食习惯:摄入大量熏制食物、腌鱼、腌肉、加工肉类、腌制蔬菜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胃癌风险;4.吸烟的人胃癌风险是其他人的两倍;5.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是贲门处(胃上方最靠近食管的位置)发生癌变的一个可能原因,但是这种关联性有多高还不明确。6.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患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6倍。所以这类人要在更早进行筛查,比如30岁左右;7.癌前疾病,包括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残胃、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久治不愈的胃溃疡等。 二、哪些人需要筛查? 我国建议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需进行胃癌筛查。符合下列第1条和2~6中任一条 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①年龄大于40岁; 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③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④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恶性贫血等癌前疾病; ⑤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比如其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⑥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在检查方法上,胃癌筛查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两方面: 血清学检查: (1)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2)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3)HP感染检测:(幽门螺杆菌),
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我国胃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食管、胃交接处及胃上部癌。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手术后切除了大部分胃后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应。为了促进术后患者的迅速康复以及适应术后的胃内状态,我们建议胃癌患者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丰富全面、逐步过渡到均衡饮食。 避免过冷、过烫食物。 禁食一切刺激性及粗纤维和产气、油煎炸食物。 限制单纯的糖如蔗糖、甜果汁等,预防进食后发生低血糖可能。 术后1-3天:提倡禁食。术后1~3天内处于手术创伤期,吻合口尚未愈合,胃肠功能正在逐渐恢复,胃肠道未排气前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减少胃内容物对吻合口的刺激,减轻胃张力,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此期靠静脉输注营养成分和水分来维持机体的生理需要。 术后4-5天:可进食流质饮食。此时已基本度过手术创伤期,胃肠功能开始恢复,表现为肛门已排气,有食欲。可停止胃肠减压,每次饮20-30毫升温开水,2次/日;术后第4天给清流质饮食如饮用米汤、菜汁、鸡汤、鸭汤、鱼汤等其中一种;酌情递增量与餐次。 术后6-7天:可进食半流质饮食。上述两个阶段若无明显不适,可给予米汤、藕粉、蒸蛋羹、大米粥、面条、面片、小馄饨、少量菜泥、豆腐脑、鱼丸等,也是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切忌大量进食。 术后一周以后:可进食软食。此时大多数病人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各种不适症状消失。此时进食的食物为质软、易咀嚼、易消化、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的平衡膳食,如软米饭、发糕、馒头、各种炖、蒸、肉泥类、豆制品、饺子、包子、各种嫩菜等,忌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忌食油煎炸食品。此后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需遵循胃癌患者术后的饮食原则。
胃癌在中国的发病率约占全球胃癌发病率的一半,胃癌可谓是中国特色病。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发现时大多已进入晚期。所以很多人认为一旦胃癌发生转移就没得治了。其实并非如此,晚期不等于没有任何希望了,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通过积极治疗仍然可以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胃癌的预后是通过胃癌的分期来决定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胃癌是如何分期的? 胃癌从早期到晚期可以分为0-4期,一般认为3期末或4期才是我们说的晚期胃癌。 一、决定胃癌预后的因素 1.TNM分期: T:代表着原发肿瘤在哪里?扩散到胃壁和胃癌组织的深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个数; M:远处转移(M0--有,M1--无),最常见的胃癌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腹膜(消化器官周围的内壁)和远处淋巴结。 然后根据具体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情况来分为0-4期,数字越小代表分期越早,预后越好;而数字越大代表分期越晚,相对而言预后也越差。 具体病理类型 依据病理类型,将胃癌大体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鳞腺癌、未分化癌。胃癌中90%属于腺癌,按其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型、中分化型和低分化腺癌。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反之,预后较差。 转移方式 胃癌一共有4种转移方式:包括:①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方式;②血行转移,肿瘤细胞进入血液,达到身体各个器官;③直接蔓延到胃附近的器官,比如食管、十二指肠、胰腺、结肠等;④腹腔种植转移:癌细胞从胃脱落到腹腔里,像种子一样种植在肠壁、肠系膜或者腹腔、盆腔以及女性的卵巢表面。如果胃癌通过血液转移到肝脏等器官或侵犯到周围的器官,或者发生腹腔种植、淋巴结多发转移通常都是较为晚期。但如果仅限于淋巴转移,且淋巴结转移数少,也是有可能治愈的。 二、胃癌目前的治疗水平 随着对胃癌的了解逐渐深入,即使胃癌存在远处转移的情况下,目前的治疗水平能让患者达到带瘤生存的状态,使肿瘤稳定不进展。目前胃癌治疗的方式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方式联合治疗。 1.早期胃癌:通过腹腔镜技术微创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最好,只要积极接受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往往能治愈。 2.进展期(中晚期)胃癌:主要是以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对于肿瘤较大,难以切除,可以先行三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手术后再继续化疗,控制肿瘤的转移。相比于传统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肿瘤后再化疗),目前术前联合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手段只是调整化疗的顺序就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并不增加治疗的时间和费用。 3.很晚期的胃癌患者可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生物学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如果存在出血、梗阻等并发症,仍可以做姑息性的手术治疗,对疾病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三、医生寄语: 随着全身治疗(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疗效的提高以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广泛开展,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医生治疗,是完全可以战胜疾病的。
某一天当你在上厕所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大便与平时不太一样。或许你会认为仅仅只是最近饮食发生了变化而已,甚至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种变化,因为这确实只是生活中不大不小的事。但是却很有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警告!排便习惯改变大肠大体分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几段,而上述部分病变是均可导致排便习惯改变。 血便:顾名思义,血便即是带血的大便,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血液可能来自于肛肠,因为肛肠位于我们消化道最底部,离肛门较近,所以是最容易引发感染而导致便血的部位。 相关疾病:痔疮:此时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时,血与便不相混。肛裂:肛裂则大多是由于长期便秘引起的。大多是在排便时出血,多为鲜血,出血量不多,有时会发现手纸染血,或有血附着于粪便表面。除了便血外,患者同时会伴有肛门剧烈疼痛。 直肠癌:大便中往往混有脓血、黏液或腐臭的分泌物。直肠癌会使患者便意频频,到了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大便会变细,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直肠、结肠息肉: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肛门坠胀、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出血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便频等。 预防措施:1、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2、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刺激之物。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少食辛辣、过于精细的食品。多食用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苦瓜、茄子、黄瓜、菠菜、苹果等。3、保持良好心情。4、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便血。5、忌用活血药。便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 粘液样便:粘液便,即正常粪便中混有粘液。在小肠炎时增多的粘液均匀地混于粪便之中。如为大肠炎,由于粪便已逐渐成形,粘液不易与粪便渴匀;来自直肠的粘液则附着于粪便的表面。单纯粘液便的粘液透明、稍粘稠,脓性粘液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多数大肠癌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从小息肉到大息肉,再到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癌症,整个过程可能持续5到10年。在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患者多没有症状,需要靠定期的结肠镜检查来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一旦发展到便血、排便异常或肠梗阻等症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就明显增加了。直结肠癌一般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但近些年出现了年轻化趋势,甚至出现了20多岁的患者。因此,从年轻时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1.病因:一、结肠息肉恶变许多临床实践发现,结肠息肉可以恶变,其中乳头状腺瘤最易恶变,高达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变的发生率则更高,这说明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关系密切。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够并发结肠癌,其发生率比正常人群约高5~10倍。具体发生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炎性息肉阶段发生癌变。三、血吸虫病并发症在中国,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的病例并不少见,但对其成因仍有争论。四、地域饮食习惯地域饮食习惯:据世界肿瘤流行学调查统计,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高,而在日本、芬兰、智利等地较低。研究认为,这与地理分布与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系,高脂肪饮食者发病率较高。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其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和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如果不治疗,在40岁先后百分之百会发展至癌。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称为gardner综合征,在10-15年之后会发生癌变。五、遗传因素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其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和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如果不治疗,在40岁先后百分之百会发展至癌。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称为gardner综合征,在10-15年之后会发生癌变。“防癌之道,贵在预防"2.预防小贴士: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不可不谓之“谈癌色变”。当然,癌症也确实可怕,但大家倒不必过于担忧。因为癌症从形成到病发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积累“养成”的疾病。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平常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癌症的发生。正所谓:“防癌之道,贵在预防。”并且避免癌症的发生方法还是十分简单的。一、饮食方面根据统计,每天吃水果小于100g的人比吃水果大于100g的人胃癌发病率至少高出两倍以上。看来,水果摄入量太少会导致胃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建议的水果摄入量是每天大于300g。许多蔬果都含有纤维物质,当纤维物质摄入量过低时,也更容易引发结直肠癌。此外,大量食用高含盐量食物如香肠等腌制食品,也会引起胃癌以及心脑血管和代谢类疾病。二、生活习惯方面抽烟、酗酒等行为会使胃癌发病率大大增加,而它们也是导致许多其它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长时间的不运动也是导致患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每周达不到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患结直肠癌的机率将至少提高一倍。三、肥胖众所周知,肥胖是引起各种癌症的原因之一。BMI超过30的人群,他们罹患食道癌、乳腺癌、肾脏肿瘤、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的风险都高于正常人群。对这类人来说,避免癌症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体重。
病因:生活中摄入过多的食盐、高盐的盐渍食品、熏制鱼类、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物都可是诱发胃癌的因素。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也有引发癌症的可能。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引发胃癌的高危因素,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的防治中已受到高度重视。症状: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上腹不适,进食后出现饱胀恶心等非特异性的上消化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会出现上腹痛、消瘦、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腹泻、吞咽困难等,并伴有腹部肿块、上腹压痛、脾肿大和黄疸、远处淋巴结转移、盆腔转移等体征。另外,胃癌还有一些并发症和伴癌综合征。预防:胃癌的预防主要是减少各种致癌因素,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次,早发现、早治疗。注意身体不适症状,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早期胃癌,应尽早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增加治愈率。另外,治疗胃癌时,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方法,以预防复发和转移。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五位的恶性肿瘤,致死率仅次于肺癌、肝癌,居第三位。胃癌的治疗策略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同时辅以化疗,化疗采用细胞毒药物联合方案化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也仅11个月左右。目前,国际上无一致公认的进展期胃癌标准化疗方案。确诊 金标准:胃镜诊断胃镜是普查胃癌最可靠的方法,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国际通行的是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胃粘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以对可疑组织钳取做病理学检查。虽然大部分人对胃镜有恐惧感,但是为了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任教授还是建议以下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1)年龄大于40岁,伴有消化道症状者;(2)有胃癌家族史者;(3)伴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病史;(4)短期内体重下降,消瘦等。任亦星教授提醒:与其他癌症一样,胃癌如能早期被发现,治愈率相当高,及时发现早日就医才是王道呀。治疗1.药物治疗:胃癌治疗有靶向药物。治疗胃癌的靶向药物有两类。一种是直接靶向肿瘤细胞;另一种是可以靶向对肿瘤细胞起支持作用的特异性位点,并蓄积释放,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靶向药物有曲妥珠单抗和阿帕替尼,雷莫芦单抗和帕姆单抗及西妥昔单抗。对于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能手术的尽量手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2.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胃,并作淋巴结扫除非根治性:姑息手术(正如它的名字):解决因胃癌引起的并发症减瘤手术:胃癌患者,但是没有出现胃癌的并发症时使用该手术任亦星教授提醒:天使可以保护你的生命,却无法让你舒服的生活,无论怎么替代也赶不上原配哦,唯一不想被它染上的方法只有避免和它接触,还有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状态呀。患上的朋友也不要担心,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相信科技加乐观的心态一定可以战胜病魔的。生活小常识:(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多食过度刺激性饮食及熏制品。节制烟酒, 定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以减少胃炎及胃溃疡的发生。(2)改变传统的盐腌或烟熏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广泛应用冰冻保鲜储存法。(3)减少食物中盐分的摄入,每天摄取量控制在6g以下。(4)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5)多食牛奶及奶制品。(6)增加食物中新鲜鱼、肉等蛋白质的含量。(7)经常食用大蒜。(8)根除胃内HP感染。对长期治疗无效的胃溃疡或大于2cm的胃息肉的患者均应及时手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定期随访作胃镜检查,都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9)当然,还要有一颗快乐的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