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朋友咨询,他小孩得了疝气,因为小孩是很不容易才怀上的,已有什么风吹草动就非常紧张,于是乎病人家属走遍了广州各家大型医院,有些人说微创好有些人说开刀好,说开刀好的说复发率低,微创好的也说复发率低,真是把家人弄得很是糊涂,那么到底开刀好还是微创好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手术方式吧。传统开刀手术一般采用的腹股沟处的横切口,长度一般1.5-2.5cm,然后我们逐层打开各层,找到我们的精索结构,然后在精索里面进行解剖找到略呈白色的疝囊,然后在疝囊根部进行结扎,通俗一点讲就是找到我们装东西的袋子后把袋口收紧结扎避免东西再次掉到袋子里面。手术的优点在于不需干扰腹腔,手术费用较为便宜,多数病人不需要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略低,缺点主要是很多对侧合并有隐匿疝的病人得不到早期发现,切口相对较大,而且腹股沟隐蔽性相对较差,手术后有明显疤痕,且由于对精索分离较多,术后阴囊肿胀的发生率较高,且有时候疝囊较薄,手术后复发的几率较高。微创手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但是其实算来也有差不多20来年的历史了,手术技术也是非常成熟的,它主要通过脐部切口置入腹腔镜,直视下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它的优点主要是手术可以同时发现对侧隐匿疝(发病率约1/6),可以同时对两边进行处理,手术由于没有做过多的解剖,术后阴囊肿胀发生率较低,术后病人疤痕小,且较隐蔽,很多都开不出来。缺点是需要气管内全麻,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可能性略高。总之,我觉得两种方法都挺好,但是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微创可能对于患者受益更大。本文系吴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维生素缺乏可使病儿对手术的耐受能力降低,易产生各种并发症,故术前需给予足量的维生素。 (1)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可产生术后喉痉挛及惊厥。 (2)维生素B1缺乏可促成心力衰竭。 (3)维生素C不足可影响伤口愈合。 (4)维生素K缺乏容易引起出血。 因此,各种维生素的补充显得非常必要,目前较多使用水溶性维生素及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剂型,一般根据年龄大小给予补充相应的剂量。
怀疑有胆道闭锁时,可以进行的检查如下。 (1)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由于胆道闭锁是胆道完全性梗阻,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会呈持续高位不变或呈进行性上升,可达60~390μmol/L,当直接胆红素超过50%时,应高度怀疑胆道闭锁,动态观察至少每周复查1次肝功能。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最常用的方法,如果胆囊发育良好,进餐后可缩小到原来体积的50%左右,则考虑为肝炎可能性大。在胆道闭锁时,胆囊空瘪呈一长狭的囊,或探测不到胆囊(通过对比餐前餐后胆囊大小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十二指肠引流液分析:理论上,在十二指肠内放置引流管,引出的液体为黄色,检验含有胆红素时,可排除胆道闭锁。但如何保证导管到达十二指肠似乎有一定难度,尽管儿童胃镜技术可能有一定帮助,但临床上较为少用。 (4)放射性核素显像:经静脉注入99m锝后,3~5min肝脏可显影,0~15min肝囊及肝内胆管显影,30min肝及左右肝管显影消失,胆囊及胆总管显影,大部分放射性物质进入肠道。仅见放射性核素聚集在肝内,肠道不显影提示胆道闭锁。但有时新生儿肝炎也同时存在胆道梗阻,临床应用有限。 (5)MRCP(磁共振胆道系统水成像):MRCP已广泛应用在胆道闭锁的诊断,该方法分辨率高,应用越来越多。在婴儿肝炎时,可见到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通常,90%患儿的胆囊在正常大小范围,这些胆道结构呈现出高信号。如果是胆道闭锁,则肝外胆道不显影,甚至胆囊也不显示,但由于MRI分辨率有限,其有一定发生假阳性率可能。 (6)术中胆道造影:手术中探查与术中穿刺胆囊进行造影可以最终确诊,而腹腔镜下的胆囊造影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有点,已被广泛接受。 ——节选自《实用小儿普通外科与新生儿外科问答》 主编:杨六成
1.什么是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指使用腹腔镜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2.微创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有什么优点呢?首先就是基本无疤痕:使用微创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肉眼可的疤痕只有3毫米,所以用肉眼看也难以寻找到疤痕,可以说基本上无疤痕。这就可以消除疤痕对小孩心理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小女孩。 第二就是:可以处理对侧的“隐形疝”。因为当小孩是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时候,有可能对侧也合并内环口没有闭合,只是腹腔内压力不足够使它表现出来。所以传统手术无法观察对侧内环口是否存在闭合情况,以前存在做完患侧疝气结果对侧疝气出现的情况。但是腹腔镜就可以避免这个情况出现,如果发现对侧内环口没有闭合,可以同时手术治疗,使小孩不用再承受一次手术的打击。 第三就是:创伤小,术后恢复一定比较快。 所以我们建议:小孩腹股沟斜疝,情况允许尽可能微创手术治疗
“您家小孩几岁了,看起来精神不好,一定要多去户外多做运动”,“您家孩子看起来很内向,不爱说话,要多出去户外运动”,“您家孩子经常晚上爱出汗、哭闹不安,小孩要多出去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以说是儿童健康成长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然而,剧烈运动难以避免会出现意外,小朋友摔了、撞到了、磕到了、刮到了,就会出现头破血流、手脚流血,这时候带小孩的无论时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就变得非常紧张,甚至出现口角。实际上意外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做到正确准确的应急处理,帮助伤口快速愈合,避免带来长期的健康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正确的处理流程以及常见的处理错误。一、正确的应急处理步骤——“五步法”1.“看”--评估情况首先,要保证伤者和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在户外环境中,一定要避开可能的危险,比如周围交通、周围环境、野生动物等潜在危险因素,找到一个安全的周围环境。后面就要看孩子的伤情,一般孩子哭哭闹闹不用太担心,过于安静反而需要注意,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问问孩子具体有什么不舒服,“头晕吗”、“头痛吗”、“手脚能动吗”,对全身情况做出判断。随后就要评估孩子的伤口了,要看看出血猛不猛,伤口深不深、大不大,伤口里面有没有其它异物。对于大面积或较深的伤口,出血很厉害的第一时间要想到赶紧去医院,一定记住医疗救护电话114。2.“洗”--清洁伤口看清楚后就可以用干净的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清洗伤口,主要是把脏东西洗掉,冲的时候不要对着伤口,甚至用手去清洗伤口,流水冲洗就好了。冲洗可以减少对伤口的物理刺激,减少外界带来的细菌侵入身体,造成感染。当然有时候找到生理盐水不容易,使用饮用水级别的清水进行清洗也是可以的。3.“压”—伤口止血对于流血的伤口,冲干净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止血了,止血可以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最干净的东西进行覆盖,能找到无菌的纱布最好,没有的话布料甚至纸巾都是可以使用的,完整覆盖伤口,持续轻压就可以通过压迫让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无谓的关心”,避免频繁查看伤口,这样可能反复撕裂新形成的血栓,造成再次出血。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应使用压迫包扎的方法,四肢的外伤可以在根部环形压迫,但是需要注意压迫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并尽快寻求医疗援助。4.“护”--保护伤口止血使用无菌敷料、干净的布料甚至纸巾覆盖伤口,都可以很好的保护伤口不受外界污染。轻柔地固定敷料,确保不对伤口产生额外压力。在户外环境下,也可以利用清洁的塑料袋或其他防水材料临时保护伤口,防止泥水和异物的二次污染。5.“送”--寻求医疗帮助无论什么伤口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尤其是持续出血或伤口有明显异物的情况,更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一定要牢记伤口处理的黄金时期是越快越好,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恢复越慢,带来的风险越大。二、错误的处理方式及后果1.忽略伤口清洁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儿童小伤口或浅伤口可以不清洁,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出现红肿、发热、反复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脓毒血症,危及生命。2.使用不当的清洁剂错误地使用白酒或强力消毒剂清洁所有伤口,造成伤口疼痛加剧,影响伤口的自然愈合过程。某些特定情况下这些物质甚至可能引起化学烧伤。因此,清水有时候是应急处理最理想的选择。3.延迟就医很多患儿家属认为小伤口不需要医院处理,但延迟就医可能会导致伤口伤情复杂化,如发生严重感染、血流不止或伤口愈合不良等。总之,户外运动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监护人一定要有防伤观念。如果真的出现意外,出现皮肤裂口了,做好“看、洗、压、护、送”五步法,不仅能减轻伤者痛苦,也能避免后续出现复杂医疗问题。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一、小儿腹股沟疝危害有多大?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很少自愈,发病率约为0.8-4.4%。当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因内环口嵌顿而不能复位可形成嵌顿性疝,内容物可能是肠管,女性患儿还可能是卵巢。若不及时解除嵌顿,疝囊内的嵌顿物可发生缺血坏死、穿孔。男性患儿则会引起精索血管受压,导致睾丸缺血坏死,女性患儿则可能出现卵巢缺血坏死。因此,嵌顿性疝是腹股沟斜疝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二、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长又该如何警惕?初发的疝或小婴儿的疝囊颈较细,易发生嵌顿,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这是腹股沟疝常见的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恰当的处理,少数严重者4小时即可发生绞窄坏死。因此,当患儿的腹股沟处出现包块时,按压包块看孩子是否有疼痛感,时间较长可出现包块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更明显,呕吐频繁,精神差等表现,若有上述表现者请尽快就医。
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当孩子腹股沟处出现包块、包块周围皮肤红肿或呕吐频繁时,家长应提高警惕。那么,腹股沟疝到底是个什么病?危害有多大?不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腹股沟疝?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小儿腹股沟疝危害有多大?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很少自愈,发病率约为0.8-4.4%。当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因内环口嵌顿而不能复位可形成嵌顿性疝,内容物可能是肠管,女性患儿还可能是卵巢。若不及时解除嵌顿,疝囊内的嵌顿物可发生缺血坏死、穿孔。男性患儿则会引起精索血管受压,导致睾丸缺血坏死,女性患儿则可能出现卵巢缺血坏死。因此,嵌顿性疝是腹股沟斜疝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长又该如何警惕?初发的疝或小婴儿的疝囊颈较细,易发生嵌顿,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这是腹股沟疝常见的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恰当的处理,少数严重者4小时即可发生绞窄坏死。因此,当患儿的腹股沟处出现包块时,按压包块看孩子是否有疼痛感,时间较长可出现包块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更明显,呕吐频繁,精神差等表现,若有上述表现者请尽快就医。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鞘膜积液的小儿.家长会问:什么是鞘膜积液,和疝气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治疗?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和疝气一样,是因为鞘状突没有闭合导致,简单一点说就是在肚子里有一个小缺损没有闭合,当缺损很直径很细很细的时候,只有水可以顺着这个缺损流到腹股沟级阴囊、那就形成了鞘膜积液!但是当缺损大的时候、肠管就沿缺损下去、那就形成了疝气。 那么我们的治疗方法是怎么样呢? 所以和疝气一样,只有把缺损缝补起来就可以了!当然我们的建议是行腹腔镜微创治疗,原因和我微创方法治疗疝气一样!处理基本无疤痕外,还同时可以观察对侧,有问题可以同时治疗,免去再次手术之苦。 本文系王健俊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引起食管闭锁的可能原因有:胎内压过高、食管上皮的闭塞、食管血供异常、局部组织分化生长异常等。 食管和咽部都是由前肠衍变而成,最初在肠两侧的外面各出现一条纵沟,因而在前肠管的腔面相应处出现两条纵嵴,当两条纵沟逐渐加深时,相应纵嵴就越来越近,最终会合,将前肠分为两个管道,腹侧成为呼吸道,背侧成为食管,食管有两个来源,其上部和气管上部均由前肠的咽部衍化而成,食管和气管下部由前肠的胃部发育而成。在第5~6周是内胚层一个上皮增殖管腔暂时闭塞,稍后在实质组织中出现许多空泡,互相融合再次出现官腔的贯通,如食管某一部分未出现空泡或空泡不完全形成了食管闭锁。
方法:根据脐疝疝环口的大小选用围棋子或硬币外面包棉布缝制成的与疝环口直径大小相当,在覆盖塑料敷贴,敷贴两端与松紧带相连。长度以佩戴时松紧合适为宜,而且可适当调节松紧。让患儿平卧,清洁脐周皮肤。先回纳疝内容物,使之处于凹陷状态,并尽量使脐部两侧皮肤形成皱褶以减轻疝孔的张力。将做好的围棋子按在脐上顶住脐环,打上腹带即可。松紧以能插入2~3指、不影响呼吸为度,要注意预防脐部受压引起脐炎等并发症。佩戴数月使患儿脐环逐渐闭锁,并嘱患儿不要哭闹,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诊。 效果:临床上有部分可以自愈,但在临床中,仍有很多患儿因各种原因不能自愈,会在疝块反复突出过程中不断使脐环增大,从而加重病情,更有患儿因脐疝突出而且疝块较大,长期与衣物摩擦,导致皮肤破溃感染。虽无生命之忧,但使患儿痛苦不堪,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这给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般小儿脐疝在6个月内使用固定带疗效更好一些。但如果小儿脐疝长期保守治疗不愈、有嵌顿或者疝内容物坏死者、疝环口直径大于2.5cm者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本文系杨六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