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的重要性宝宝早产住进监护室,与妈妈暂时分离,而这时的母乳是维护亲情的绝佳纽带:母乳更是无可替代的最佳食品,尤其早产儿母乳,其中的营养成分比例以及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非常利于、适合于早产儿宝贝的胃肠道功能,帮助宝宝快速建立肠道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而且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防御功能。宝妈们在准备母乳时,内心满满的柔情和怜爱,也非常利于身体康复。宝妈们怎样正确准备母乳呢? 首先妈妈们要充分相信只有自己的乳汁才能满足宝儿的营养需要,才能保证宝贝的健康成长!要保持情绪稳定、加强营养、充分休息,绝对避免过度紧张、忧虑、悲伤或惊恐,要知道泌乳量与乳母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1. 物品准备:①储奶器:市面上有专为储存母乳的储奶器售卖,包括储奶袋(各种规格大小的都准备一些:50~200ml不等),储奶瓶:选择塑料制品,不用玻璃和金属制品(某些营养成分容易挂壁,造成营养不必要的流失)。②吸奶器:早产儿母亲有必要准备一个,因为宝宝不在身边无法保证定时刺激乳汁分泌,而人工挤奶非常辛苦,如果手法不到位,经常会有不少乳汁残留,影响继续泌乳或导致乳腺炎。选择有不同挡位功率的吸奶器,根据泌乳程度调节;选择合适自己乳房大小的乳罩漏斗杯。③储存冰箱:一定有专属储奶的一层,不要与其他食物混放,且储存在冰箱后半部分,特别不能放在门边(因为经常开门,温度不能稳定保证)。④专用储奶手提包:购买吸奶器时一般有赠送,包内有特制的隔热层,天气特别炎热时可放入冰袋。2. 正确挤奶①挤奶前洗手:收集母乳的卫生安全非常重要,洗手是避免污染的有效措施:吸乳及触碰吸乳配件前要清洗双手,用洗手液彻底清洁并冲洗,过程至少15-30秒,注意指甲周围的清洁,使用一次性纸巾或湿巾擦干;②吸乳器和配件的清洁:用前清洁吸乳器表面,使用预先消毒或可即用型配件,不可多人混用,每次用后彻底拆开清洗消毒,按照医院推荐的消毒流程消毒洗净的配件,清洁后放置干燥处储备,不要置于水池附近;③母亲预备: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充分休息,避免焦虑、疲劳,保持均衡饮食,每天摄入足量流质,避免饮用含酒、咖啡因的饮料,不吸烟和避免吸入二手烟;除非母亲有严重疾病,否则都可以吸乳:④吸乳状态:环境应保证安静卫生私密,坐姿舒适,挤奶前热敷乳房并加以按摩,使乳房变软以便排乳顺利;放一些平静舒缓音乐按摩你的乳房,轻松闭上双眼深呼吸,平静数分钟,也可配合宝宝照片、视频或者带着宝宝气味的衣物,想象着宝宝吸乳,内心充满爱意;⑤挤奶频率:无论手法挤奶还是吸奶器协助都有许多方法讲究,网络有相应课程或请教医护人员,好的吸奶器有记忆功能,长期使用与乳母自身的反应会逐渐贴合;一定要坚持定时挤奶,经常涨奶会抑制乳汁分泌。有几个口诀大家不妨记住⑥吸乳目标:3. 储存母乳①储存瓶/袋的标记:按要求详细标注宝宝姓名、吸乳日期、时间、吸乳量;需要送往医院的标签上还要正确注明宝宝姓名、床位(或住院号),瓶盖盖紧和标签贴牢;医护人员收奶时应确认标签信息填写无误,字迹清楚可识别,如果标签丢失或封口开放,需丢弃母乳。②冰箱储存:母乳挤出后室温下(20~25°C)可放置3~4小时,暂时不需要的母乳放凉后可储存在冰箱,一般4°C冰箱可放置24小时,冷冻层(-20°C以下)放置3个月。需要长期保存的母乳挤出后立即冷冻,因母乳冰冻后会体积膨胀,容器中不宜超过3/4,储奶袋勿重复使用。4. 运送母乳:最好用专用储奶包(必要时内置冰袋),优先选择新鲜母乳或时间最近的储存母乳,不必温热或解冻,医院有专用设备储存或解冻或消毒, 与护士沟通送奶频率和需要奶量,如医院存量不足时护士应及时提醒妈妈送奶;5. 注意:如果宝妈患病或正在服药治疗,请咨询您的医生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参考文献:1.卢游,毛萌,杨凡。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问题,中华儿科杂志2019.5,57卷(5):397—399.2.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中华儿科杂志2018.4,56卷(4):261-266.
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意外和艰辛……早产宝宝的突然降临骤然间让父母不知所措,小宝生下来就被收入监护室,从此日夜沉浸在惶恐和焦虑中……好在,坚强的宝贝终于闯过人生第一大关,可以回家了!然而,面对这样的“小玻璃人儿”父母喜忧参半、再次陷入茫然中……不要紧张、不必担忧,医生给你足够多的TIPS让你有足够的信心继续保护好小宝1.具备出院条件生命早期医护竭尽全力帮助小宝度过各种危及生命的“关卡“”,出院前宝宝呼吸平顺,血氧饱和度稳定,可以自己吃奶,体重也不断增长,手脚自主活动越来越多,当TA饿了、不舒服时会大哭表示不满,声音响亮婉转;出院前已经完成新生儿筛查,包括常见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眼底检查,并针对筛查结果是否正常、是否需要继续门诊跟踪随访做了计划;出院前已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但有可能还没有完成卡介苗接种,按照接种条件要在宝宝体重≧2.5kg时于当地社区医院接种;出院前评估过中枢神经问题:比如颅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现状和随访计划;评估过呼吸系统问题: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护理注意事项;对早产儿视网膜病随访的日期做好了具体安排;出院前父母已经接受过照顾宝宝的必要训练,比如能够亲自喂养宝宝,意外发生呛奶时的紧急处理,培训过宝宝异常现象的识别、紧急处理和/或呼救方式;出院前明确带药和服用方式,明确宝宝吃奶品种,比如是否用特殊医用奶粉;学会必要医疗设备的使用(如果你宝宝需要),如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吸痰器、家用呼吸机使用;知晓保健门诊随访的内容和意义;2.家庭环境准备早产宝宝娇嫩,出生后就住在有湿度有温度的暖箱中,名副其实的“温室中的花朵儿”,回家后要给TA什么样的环境是父母头一个茫然……①居室环境:宝贝要跟父母或保育员同居一室,便于随时观察,单独睡小床;房间不宜过分讲究和装饰,因为有可能增加有害气体散发;颜色、光线、灯光柔和,宝宝周围有一定的色彩,因为大部分时间平躺着,眼及所处的色彩对TA心智发育有一定帮助,空气要流通有阳光,保证每日开窗通风换气1~2次,每次至少半小时,通风时宝宝移至他屋;②温度、湿度环境:建议室温在24~26°,湿度50%左右;当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湿度大时室温偏低,干燥环境室温偏高,室温最好不要超过28°。宝宝有被服包裹(睡袋是比较好的选择),四肢冰凉时可以添加衣被(早产宝宝衣被要比足月儿多一些),可以调节空调,也可以用50度左右的热水袋放在被服旁边,千万不要接触皮肤哦;早晚测量体温,理想体温在36.5°左右,低于36°或高于37.5°都需要干预,增加或减少包被;过度保暖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宝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看到宝宝如此娇弱,不仅房门紧闭还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这样做的弊端很多,可能导致捂热症、痱子、尿布皮疹、皮肤感染、感冒等,一旦保暖过度出现大汗、脱水,有可能导致酸中毒、呼吸暂停、缺氧等危及生命问题;③周围环境:尽量减少环境噪音,电视、电话声音不要太大,对宝宝说话声音要轻柔,可以播放柔和音乐;噪音太大会导致宝宝呼吸、心率加快,血压波动,长此以往影响大脑的调节功能和神经预后;光线不能太强,幽暗环境利于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利于生长发育,长期光亮刺激不利于建立昼夜睡眠模式,宝宝睡眠不踏实,容易出现烦躁不安、食欲下降,就会出现常说到的“难带的娃儿”;3.宝宝物品准备小家伙生下来就交给了医护,除了每日担忧几乎没有照顾过宝宝,现在回到自己身边,要从头做起哦,购买物品前建议充分了解各个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实用性以及借鉴其他宝妈们用下来的口碑;①儿童床、蚊帐、摇篮,棉质床垫、床单(至少2套以备换洗);一般情况下矫正月龄2月内宝宝不需要垫枕头,除非需要特殊的矫形枕头;②多套棉质衣服,最好是连体衣,包裹宝宝的厚、薄毯子各1条;帽子、袜子几只;③柔软、透气性好的纸尿布,也要准备几条布尿布,以备不时之需;需要干湿纸巾和小毛巾;④宝宝洗澡、洗屁屁用的盆,沐浴液、毛巾;一定选用婴儿专用产品,含较少香精等有害化学物质;一般不用润肤油,不用爽身粉(粉末导致呛咳、甚至误吸);⑤奶瓶:国内大多数早产儿中心没有实现床边哺乳,因此在回家后的一段时间内是需要继续奶瓶喂养的,一方面是让小宝有个过渡阶段,另一方面,可以比较准确知道摄入量,避免喂养不足以至于出现问题再次入院;准备3~5个奶瓶和不同大小孔径的奶嘴,以及安抚奶嘴,最好有消毒器皿,以保证每一次喂奶后奶具充分消毒;⑥体重秤:这也是早产宝宝需要准备的重要物品之一;宝贝们走出医院后生长发育的基本评估就靠这杆秤了,非常重要! 选择婴儿床一样大小的体重秤,稳而且方便,每日洗澡后称量,可以获得稳定数据;⑦其他物品:准备单独药品箱,里面有常用药品,如维生素AD,铁剂、护臀膏、按摩油等,有体温计,吸鼻器,医用棉签、沙块等;4.父母闯关必修课最后到了我们左右叮嘱的最关键环节,就是宝妈、宝爸应该做怎样的准备来迎接盼望已久的宝宝①接受你的宝宝,做自信的父母; 每一个宝宝都是不同的臻品,早产宝宝不过是大自然未完成的“杰作”,勇敢的接受你的早产宝宝,不必将自己的宝宝与别人家的比较!宝宝需要被接纳的感觉,需要来自父母温暖的爱心、耐心,你们的信心时时鼓励支持着他们,他们需要来自亲情的抚摸,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喂养。②除了家庭环境的布置、安全措施的保证、必要物品的准备,回家前再次梳理一下护理早产宝宝的态度和技能,比如喂奶、吃药、洗澡、换尿片、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等,必要时寻找足够的帮手;③为了评估自己能否把宝贝养育好,要会看、会画宝宝生长发育曲线,即早产儿生长曲线图Fenton曲线(如下图),网上下载打印或直接手机端下载APP,每日录入宝宝体重后即可自动生成发育曲线,可以清晰了解宝宝发育状况,清晰判断营养是否到位,从而合理指导喂养;学会身长、头围正确测量方法;要保证宝宝发育曲线是不断增长并持续追赶当中,一旦1周内体重无增长,应该立即咨询医生或护士寻找原因;勇敢地接受你的宝宝,不要抱怨,凭借爱和坚强的意志度过难关,你和宝宝都会拥有这些优秀的素质。参考文献1. Casavant S G , Bernier K , Andrews S , et a l. Noise in th e NeonataI Intensive Care Unit: 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J]. Adv Neonatal Care , 2017, 17 (4) :265 – 273。2. D Souza S R B, Lewis L E , Kumar V , et a l.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noise in Preterm Infants Admitted to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teritiary referral Hospital in south lndia.[J] l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rch Development ,2018 ,9( 1);4 223. Saeed, Y; Zee, PC; Abbott, SM;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 Handb Clin Neurol.2019 ;161:369-380.4. 程红,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母婴世界,2019.9,18期:295-298.
新妈妈总爱问的问题是:我如何知道我的奶够不够?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喂奶时伴随着婴儿的吸吮动作,你可听见婴儿“咕咕”的吞咽声。2.哺乳前母亲感觉到乳房胀满,哺乳时有下乳感。3.所需两次喂奶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4 宝宝吃奶后用小舌头将乳头顶出来。5 两次哺乳之间,婴儿感到很满足,表情快乐,眼睛很亮,反应灵敏,入睡时安静、踏实。 4 婴儿每天更换尿布6次以上,大便每天2—4次,呈金黄色糊状。 5.婴儿体重平均每周增加150克左右。满月时可增加600克以上。
“我的宝宝是早产的宝宝,医生说我的宝宝出生的时候不够重,怎么办啊?”很多刚为人父母急切地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的准爸爸妈妈们关心这个问题。的确,很多因素的影响下,现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以前多见了,其实这是个怎样的概念呢,发生了应该怎么办呢?在这,我们谈一下:凡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婴儿,不论胎龄状况如何均称为低出生体重儿,包括了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早产儿是指自母亲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妊娠37周前娩出的婴儿,早产儿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很好的适应宫外生活的条件,占低体重儿较大比例。凡出生体重与胎龄平均体重相比,低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低于第十个百分位数,称为小于胎龄儿或胎龄小样儿,多表现有胎儿营养不良和宫内缓慢缺氧症状,故又称宫内发育迟缓儿,胎儿营养不良儿、成熟不良儿。 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怎样鉴别呢?一般是根据胎龄与体重即可区别,对于胎龄未明的低出生体重儿则可从神态、皮肤、耳壳、乳腺、足纹、外生殖器等方面加以鉴别。临床往往可以发现一些低出生体重儿肢体无水肿,躯体缺毳毛,但耳壳软而不成形,乳房结节和大阴唇发育差等的矛盾现象,则提示早产且小于胎龄儿可能。如果产前已经提示有低出生体重儿的可能,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首先,应尽早决定分娩方式,充分做好低体重儿保暖和复苏的准备,预热保温箱。然后,新生儿出生时,放在有辐射灯源的保温台上护理,生后立即擦干全身,处理脐带后,用温暖柔软的衣被包裹,置入预热保温箱。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的观察与护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 注意保暖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不稳定,常因环境温度改变而迅速升降。又因皮下脂肪少和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增多,使体温常低于正常。在高温环境中,又因出汗功能不全而致体温过高。出生后身体暴露过多,体温可急剧下降,造成严重后果,生后应立即放入保温箱中,并随早产儿情况的好转,生存能力的增强,逐渐降低保温箱的温度,直至接近室温后出保温箱,在室温环境下,观察1~2天,婴儿适应良好后方可出院。回家后,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被窝的温度应保持在30~32℃,房间要经常开窗通空气。洗澡和换尿布时动作要快,不要着凉孩子。在寒冷季节,更要做好宝宝的保暖,使体温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2) 精心喂养人类脑有两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于胎内15~20周,主要为神经细胞的增殖;第2次发生于胎内25周起直到生后2年,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在此关键阶段若早期足量喂养,对细胞及体重增长有益,从而减少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率。所以,保证给予低体重儿足够的热量很重要,生后2小时试喂糖水,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时,即可进乳,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有呕吐时通过静脉点滴补充营养,确保能量供给。最好是母乳喂养。住院时,妈妈挤出奶来由护士喂,回家后就可以直接喂奶了。吃奶量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确定,一般说来,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150~180毫升,2500克重的婴儿每天喂350~450毫升就可以了。喂奶的次数每天7~9次或按需哺乳。有些宝宝消化吸收能力差,易呛奶、呕吐,喂奶后需观察有无面色青紫、溢奶或呕吐,喂奶后头部宜侧位,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窒息。睡觉时2~3小时变换体位一次,每2天称体重一次,以了解体重的增长,若体重不增,应查明原因。低体重儿与健康新生儿相比,黄疸持续时间长,有宝宝的出生1个月后,黄疸仍不能完全消失。3) 日常护理生后有青紫或呼吸困难时,采取面罩法氧气吸入,好转后即停止,防止氧浓度过高,时间过长,引起眼晶体后纤维增生和肺间质纤维化,造成失明和肺损害。保持皮肤清洁,头颈、腋窝、会阴等皮肤皱褶处胎脂,用消毒液体石蜡油擦拭,尿布用吸水性强的软棉布,每次换尿布后,用湿巾擦拭臀部,同时观察全身或局部有无硬肿的发生,并给予全身皮肤按摩以增加皮肤抵抗力。做好脐带护理,每日用20%碘伏消毒脐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保持安静,低出生体重宝宝的居室要保持安静、清洁,进入他的房间动作要轻柔,换尿布、喂奶也要非常轻柔、敏捷地进行,不能大声喧哗,或弄出其他刺耳的响声,以免惊吓婴儿。4) 预防感染感染会对低出生体重儿产生严重的影响,应该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他们的安全。凡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皮肤感染者禁止接触新生儿。在医院时,每天用无刺激性消毒剂擦拭保温箱内外1次,水箱的水,每天更换1次,以防细菌生长。每周对空气及保温箱内作细菌培养,以监测其清洁消毒的质量,确保低体重儿的生命安全。回家后,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母亲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宝宝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5) 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① 体温下一步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者;② 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时;③ 吃奶骤减,脸色蜡黄,哭声很弱时;④ 突然发生腹胀时; ⑤ 发生痉挛、抽搐时。 低出生体重的婴儿要特殊护理到什么时候呢?一般来说,体重要达到3千克以上,每次的吃奶量在100毫升以上,或者体重的增长每天在30克以上时,就可以与足月的婴儿一样养育了。各位低出生体重宝宝的爸爸妈妈,用心呵护小小的他们,他们也一样会茁壮成长。
很多新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清洁宝宝的五官,用什么,怎么做,都是第一次,不做不行,做错了更不行。还有,宝宝面对并不适应的新环境,难免出点小麻烦,此时你的小宝宝需要你更精心的照料。一、新生儿头面部及五官的生理特点1、头面部 头部相对较大,约为身长的1/4,出生时头围33~34厘米,前囟斜径为2~2.5厘米,(前囟约在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已闭或尚开放,(后囟于2~4个月时闭合)。可隐约辨认骨缝,头皮可由于局部水肿而形成产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自行吸收。 面部皮肤与全身皮肤一样十分娇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后逐渐吸收。胎脂吸收后,由于表皮薄,皮肤富于血管而呈浅红色。多数新生儿在生后2~3天可出现黄疸,约在生后10~14天消退。2、五官 眼睛:眼睑处可见到微小的出血点,此时新生儿的眼发育尚不成熟,有一个生理性远视过程。大部分新生儿眼运动不协调,常有生理性斜视,一般在2~4周时消失,故不能在婴儿床上方挂固定的玩具,否则就会有内斜(俗称对眼)的可能。 鼻:鼻尖部可见到粟粒疹,鼻腔较狭窄,鼻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遇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肿而发生鼻塞现象。 嘴:口腔内牙龈和硬腭上有小白点,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一般在生后2~3周逐渐消失。 耳:耳软骨发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开始有听觉,2~4周时能较专注地听外界声音。二、如何护理新生宝宝的头面部及五官1、脸及面部的一般护理与清洁 (1)准备用物:婴幼儿的脸盆、洗脸面巾要专用(内置半盆温水,水温38~43℃)。护理篮内放柔软棉质小毛巾两条、婴儿洗发香波一瓶、消毒棉棒一包、茶壶一把(内置温水)、盛污物的小盘一个、小剪子一把、干净上衣若干。 (2)操作方法:给婴儿洗脸前,成人要先洗净双手。用左臂抱起新生儿,并用左肘部和腰部夹住孩子的臀部和双下肢,左手托住头颈部,用拇指和中指压住婴儿双耳,使耳廓盖住外耳道,防止洗脸水进入耳道引起炎症。擦拭顺序:右手将一块小毛巾沾湿后略挤一下,先洗双眼。注意小毛巾擦过一只眼后要换一面擦另一只眼(方向由眼睛内角向眼睛外角),然后将毛巾在水中清洗一下,再擦前额、面颊部及嘴角,最后是下颌部及颈部。 接着洗头。有些父母亲认为新生婴儿的头发只要用清水洗,这是不行的!因为新生儿头皮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每天洗头可选用宝宝专用的洗发香波。先将婴儿洗发香波倒少许于手中,轻轻在头上揉洗,注意勿流进眼睛里及耳道内,最后请另一人帮助用小茶壶的温水冲净头发并擦干。接着擦洗颈部、腋下、前臂及手。新生儿双手大多紧紧握拳,如不洗净擦干,掌心皮肤易糜烂。(注:初生婴儿的泪腺发育不完善,较难分泌泪水保护眼睛,所以在洗头时,一定要选用"无泪配方"的婴儿柔润洗发香波,绝少刺激宝宝还未发育完善的眼睛和泪腺。有效地清洁宝宝头发及娇嫩的头皮,减少外部细菌对婴儿头皮的感染。) 洗闭换上干爽棉制衣服后,将婴儿抱起,用消毒棉纱布轻轻擦净婴儿鼻腔分泌物及外耳道的水渍。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棉纱布不可探入鼻腔和耳道深处,只在外围处理一下即可。 由于新生儿皮肤特别娇嫩,其体内免疫机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皮肤稍有破损即可感染,如处理不当,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因此用毛巾擦体时,一定要轻柔,最好用干毛巾吸干水份。2、新生儿五官的特殊护理(1)眼部护理 如不慎将浴液或肥皂水流入婴儿眼内要进行眼部冲洗。 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细颈小茶壶一把,内盛适量温开水,消毒棉棒一包,盛污物小盘一个,接水脸盆一个,0.25%氯霉素眼药水一支。 操作步骤:需父母两人协同,一人将婴儿抱好,如冲洗左眼则将婴儿头偏向左侧,头下方地上放置脸盆,右手将婴儿左眼上下眼睑分开,另一人将细颈小壶壶嘴离婴儿头部约1~2厘米时,将小壶略倾斜,使水缓缓冲向婴儿眼睛。注意冲时勿将水流入耳道,水温不可过高,冲洗时水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婴儿眼部组织。冲洗完毕用消毒棉棒吸净眼周水渍。需要时如法冲洗对侧眼睛,冲毕双眼各滴0.25%氯霉素眼药水1~2滴。 注意:用药前先将药瓶对着光线仔细观察,如有絮状物或药液混浊均不可用。药液用完放置冰箱中冷藏。如系利福平,开瓶使用24小时后即不可再用。滴药时勿使药液流入同侧耳道。(2)鼻部护理: 新生婴儿鼻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遇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肿,使原来较狭窄的鼻腔更加狭窄而致呼吸不畅,烦躁不安。另外,鼻腔分泌物也是造成新生儿鼻堵的重要原因。 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消毒棉棒一包,清水一碗 操作步骤:清理鼻腔分泌物时,切勿用镊子强力夹出,要先软化鼻痂,用棉棒沾清水往鼻腔内各滴1~2滴,或用母乳、牛奶滴入亦可,经1~2分钟待鼻痂软化后再用干棉棒将其拔出,或用软物刺激鼻粘膜引起喷嚏,鼻腔的分泌物即可随之排除,从而使新生儿鼻腔通畅。 注意:如果去除鼻痂后鼻堵仍然存在或流脓涕或流鼻血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3)耳部护理: 足月新生儿耳壳已完全成型,但外耳道相对较狭窄,一旦污水流入耳道深处,极易引起发炎,严重者可致外耳道疖肿。由于新生儿的骨骼未发育完全,外耳道几乎是一条缝隙,发生炎症后,对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也很重,所以疼痛就较剧烈,新生儿就表现为哭闹不安,夜间也难安睡,抱哄均无效。因此,无论是给新生儿洗头、洗澡或滴眼药时,一定注意勿使污水、药液等流入耳道深处。一旦发生外耳道炎症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按时服药、滴药,局部热敷,只要治疗得当,此症愈后良好。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所需药水,消毒棉棒1包、盛污物小盘一个,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一瓶。 操作步骤:操作者洗手后,将新生儿侧卧,患耳朝上,用无菌棉棒轻擦外耳道分泌物,必需时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手牵引耳壳,右手以滴瓶或滴管将药液滴入耳道后壁3~5滴,轻压耳屏,使药液沿耳道壁缓缓流入耳内,婴儿保持原位5分钟左右。注意滴耳药的温度应接近体温,(37.7℃为宜),以免刺激迷路神经引起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注意滴药时一手拉住耳壳向后下方牵引,使外耳道成垂直方向,使药液顺利进入外耳道深部。 注意:不要用棉签清洁外耳道和不要给小儿挖耳内耵聍。(4)口腔护理: 正常新生儿无需做口腔护理,只需奶后擦净口唇、嘴角、颌下的奶渍,保持皮肤粘膜干净清爽即可。如患了口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则需做口腔护理。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治疗碗一个,内放生理盐水浸泡的大棉球6个,消毒液体石蜡油1瓶,或煮沸过的食用植物油也可以,小镊子1把,棉棒1包,小茶壶1个(内放温水),小毛巾两块。 操作步骤:做口腔护理前,先洗净双手,将新生儿侧卧,用毛巾围在颏下及枕上,防止沾湿衣服及枕头。用镊子夹住盐水棉球1个,先擦两颊内部及齿龈外面,再擦齿龈内面及舌部,每擦一个部位,至少更换一个棉球。注意勿触及咽部,以免引起恶心。擦洗之后用毛巾擦净面部及嘴角,口唇干燥者涂以石蜡油或食用植物油,口腔内根据需要涂药。注意做口腔护理时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卫生,经过消毒方可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过多,防止婴儿将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时动作要轻,棉球要夹紧,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后部,堵住咽喉部造成窒息。
患者:2009年2月20日患儿表现为出生24小时大小便全无,腹部很胀,后刺激肛门就可解大便,小便现在正常,孩子脸色很好,体子也好,睡眠都好。医生说是先天性肠梗阻或巨结肠。后做了透视和拍了片子,医生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 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周伟:不全性肠梗阻有可能为巨结肠或胎粪性肠梗阻.最好行钡灌肠下消化道造影检查以确诊.当然,如经过一次处理后不再腹胀,排便正常则很可能为胎粪性肠梗阻. 患者:在26日那天早上做了钡灌肠以后,确诊了其为巨结肠,现在想了解一下这个病到底该怎么治疗更为妥当一些?另外治疗以后,对孩子的发育等有什么影响吗? 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周伟:确诊为巨结肠根治还得手术,只是时间方面可酌情考虑:如果没有反复的肠炎,刺激一下即可排便,且孩子一般情况还好,可稍晚些如生后4~6个月以后再考虑手术;如孩子反复肠炎,体重增长慢,或常腹胀甚至呕吐,则应尽早手术.部分孩子手术治疗后可发生短肠综合征(会有腹泻、吸收不良、营养不良等表现),肠粘连等并发症,特别是全结肠型巨结肠。
简单说,就是“四看”,看屎看尿看体重看精神。 1、看屎。新生儿24小时有一次胎便,后每天增加一次排便,6天后开始至满月每天2-5次大便。对于纯母乳喂养宝宝来说,满月后可能出现“攒肚”现象,即多天不排便。这是普遍情况,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规律。 2、看尿。每24小时有4--6片较有分量的尿不湿,尿色浅黄或清亮。 3、看体重。根据生长发育曲线图,持续监测宝宝动态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不是关注于某个静止的具体数值。 4、看精神。很简单,宝宝精神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母乳育儿全书》国际母乳会著,荀寿译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美)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罗伯 特·西尔斯詹姆斯·西尔斯,邵艳美唐译
1、由于母乳非常容易吸收和消化,自然也就需要频繁哺乳。你知道吗?新生儿每24小时至少应该哺喂8-12次。 2、频繁胀奶其实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不利的。妈妈会非常疼,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乳腺炎。乳房肿胀会使乳头变得扁平,宝宝很难好好含住,吃到的乳汁也就少了。而宝宝的吸吮又刺激了更多乳汁的产生,却很难清空,导致乳房进一步肿胀,陷入恶性循环。持续的胀奶还会向智能的乳房传达一个减少泌乳的错误信号,你的乳房会认为宝宝不需要那么多乳汁,进而减少泌乳。要时刻记得,乳房是生产车间而非储藏室。 3、很多宝宝会经历集中吃奶的阶段。也许在一天的某个时段里,宝宝会不停地要求吃奶;一天当中也会有许多次只持续几分钟的吃奶,这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吃到些前奶来解渴又或者宝宝进入了猛长期,需要频繁吸吮来得到更多的乳汁。 4、即便是你的乳汁确实不足,也请相信,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你对宝宝最好的爱!
在门诊经常见到家长抱着一脑袋、一脖子全是汗的宝宝。家长穿着清凉,而宝宝穿着大棉衣,或者被厚厚的棉被包裹。 一般家长都认为宝宝这么小,不能着凉。尤其是老人家不断地叮嘱,让刚为人父母的年轻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添减衣物。碰到此情形,我便不厌其烦地向家长说,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外界温度变化会致使宝宝体温同时发生变化,不能像成人可以自我调节温度。过多的衣着会使宝宝大量出汗,继而可能出现脱水或休克的情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汗水增加过多会将贴身衣物浸湿变凉。若宝宝进入较冷的环境,从里至外会感受到寒冷,容易患病。建议宝宝穿着与成人一样,或者是多添加一件衣物,宝宝颈部触及无汗,手脚暖和即可。有时宝宝会因穿着过多而大量出汗,手脚会出现冰冷的情况。
2015-03-05早产儿之舟 为了预防高危儿发育异常,父母应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干预指导。| 新生儿期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4)给新生儿抚触,让新生儿看人脸或鲜艳玩具、听悦耳铃声和音乐等,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1~3个月1)注重亲子交流,在哺喂、护理过程中多与婴儿带有情感的说话、逗弄,对婴儿发声要用微笑、声音或点头应答,强调目光交流。2)通过俯卧、竖抱练习、被动操等,锻炼婴儿头颈部的运动和控制能力。3)增加适度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刺激,听悦耳的音乐或带响声的玩具,用鲜艳的玩具吸引婴儿注视和跟踪。| 3~6个月1)鼓励父母亲自养育婴儿,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2)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3)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4)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6~8个月1)父母多陪伴和关注婴儿,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鼓励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2)经常叫婴儿名字,说家中物品名称,培养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引导婴儿发“ba ba”、“ma ma”等语音,提高其对发音的兴趣。3)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扶腋下蹦跳;练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8~12个月1)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转移其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2)丰富婴儿语言环境,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画。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如叫名字有应答,懂得挥手“再见”。3)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4)增加模仿性游戏,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文章来源:微信公众账号“儿科医生鲍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