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细菌感染: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因皮肤不清洁、搔抓、摩擦等导致毛囊受损,细菌趁机侵入引发炎症。-真菌感染:如马拉色菌等,在多汗、潮湿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下易发病。-局部环境因素:长期久坐、臀部多汗、衣物不透气等,使得臀部皮肤处于闷热、潮湿状态,利于病菌滋生。二、症状-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脓疱破裂后,会流出少量脓血,结成黄痂,痂脱即愈,一般不留瘢痕,但如果炎症较重,可能会有轻度瘢痕形成。-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尤其在触碰、挤压时疼痛可能更明显。三、治疗-局部治疗:-未化脓时:可外用2%碘酊、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涂抹,每日数次。若是真菌感染引起,可用酮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已化脓破溃:可用碘伏消毒后,再涂抹上述药膏,同时可配合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注意浓度要合适,一般1:5000,有清洁、消炎作用。-全身治疗:如果症状严重,如皮疹泛发、疼痛剧烈等,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进行抗感染治疗,真菌感染则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同样要遵医嘱。四、预防-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清洗并更换衣物。-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时起身活动。-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和外裤,减少对臀部皮肤的摩擦。
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都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等相关病症的药物,很难简单说地舒单抗就比唑来膦酸“更好”,各有特点:作用机制-地舒单抗:是一种人免疫球蛋白G2(IgG2)单克隆抗体,通过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特异性结合,阻断RANKL与其受体RANK的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唑来膦酸:属于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进而抑制骨吸收,也能起到增加骨密度等作用。给药方式-地舒单抗:通常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每6个月注射一次。-唑来膦酸:一般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每年使用一次。疗效方面-在一些研究中,地舒单抗在增加骨密度尤其是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方面可能表现出更优的效果,能更快速地提升骨密度。但不同个体对两种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对于降低椎体骨折、非椎体骨折等风险上,两者都有一定作用,具体效果也因个体病情等因素有所不同。安全性-地舒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钙血症、肌肉骨骼疼痛、四肢疼痛等,并且在使用期间需关注可能出现的严重感染风险,比如颌骨坏死(虽然发生率相对不高)等。-唑来膦酸:用药后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肌痛、关节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这在初次使用时较为常见,也有导致低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的风险,长期使用还需关注下颌骨坏死情况。选择地舒单抗还是唑来膦酸,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尤其是肾功能情况)、既往用药史、骨折风险等,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常见的疾病。病因:-乳汁淤积:如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影响正常哺乳,导致乳汁排出不畅;乳汁过多未及时排空等。-细菌入侵: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经破损或皲裂的乳头进入乳腺组织。症状:-乳房局部:患侧乳房疼痛、红肿、发热,可触及硬块,硬块边界有时不清。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硬块可能会变软、形成脓肿,脓肿可有波动感。-全身症状: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严重时体温可超过39℃。治疗:-初期:一般可继续哺乳,以利于乳汁排出。同时可通过局部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乳汁排出,缓解淤积。也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治疗。-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排出脓液,术后要定期换药,且可能需要暂停患侧哺乳,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待痊愈后再恢复。预防:-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正确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含接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防止乳头皲裂。-按需哺乳:及时排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
幼女单侧乳房肥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一、生理因素1. 微小青春期:部分幼女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类似青春期的激素波动,导致乳房轻度发育,有可能表现为单侧乳房肥大。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一般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消退。2. 体质性因素:个别幼女可能存在体质差异,一侧乳房对体内激素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从而出现单侧乳房较另一侧稍大的情况。二、病理因素1. 内分泌疾病:-性早熟:如果幼女出现性早熟,可能会有乳房发育过早的表现,也可能呈现单侧乳房肥大。性早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营养过剩等。-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影响性激素的代谢,进而导致乳房发育异常。2. 肿瘤:-卵巢肿瘤:某些卵巢肿瘤可能分泌雌激素,导致乳房发育,有可能出现单侧乳房肥大。-乳房本身的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乳房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也可能引起乳房增大。3. 外伤或炎症:乳房部位的外伤或局部炎症刺激,可能导致乳房组织肿胀,出现单侧乳房看起来比另一侧大的情况。如果发现幼女单侧乳房肥大,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激素水平检测、超声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