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网上有人一顿饭吃100个面包,喝5L的牛奶,吃真么多胃真的能够承受吗?专家告诉我们,吃得太多、吃得不规律、吃得太糙,这些我们以为的“小事”却是胃害怕的事情,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胃溃疡、胃癌的发生。 胃是有感知的,可以告诉你已经饱了,但是胃也可以练出来,慢慢的越吃越多。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一次真的吃这么多,就会出现悲剧。 吃太撑 胃害怕的一号天敌 一般进餐时间是15—30分钟,胃的正常容量约为每餐800毫升,壮汉可以上升到一餐1200毫升。 专家告诉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本身胃部平滑肌就有萎缩,造成胃部延展变差,加上或多或少都有消化系统疾病,胃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中老年人吃多了两口就有可能引发致命风险。 怎么判断吃了七八分饱? 饿的时候吃东西,吃到胃里舒服了这个点就是合适的点,感觉到已经饱了就说明已经超过七八分饱了。当你觉得吃得舒服了,想再吃两口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停下来。 吃太乱 胃害怕的二号天敌 很多老年人都不按点儿吃饭,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没有用餐的固定时间,很乱。专家说,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不规律饮食会造成胃溃疡的发生,而胃溃疡是胃癌病变的高危因素,对胃溃疡进行好的治疗可以保护胃。 胃溃疡典型症状 饭后30分钟—1小时上腹疼痛、隐痛、有规律 有一个时间段是必须重视的胃癌时间,这个时间就是20:00—24:00。正常一般人都是三餐到四餐,胃排空时间大概是3—4小时,胃的作息时间和人的作息时间一致,正常进餐后不能再过分的去进餐了,长期过分进餐,多吃进去的东西对胃是一种刺激,慢性糜烂、损伤、溃疡接踵而至,给肿瘤埋下隐患。因此,睡觉前1—2小时不要吃东西。 有些人容易在晚上发生反流,这部分人在睡前2个小时尽量不吃不喝,避免液体的东西反流上来。 ? 【专家强调】一定不能够吃了东西马上就睡觉。如果半夜经常感到饿,需要吃东西,说明胃有可能有问题了。 慢性胃炎的病人如果没有症状,跟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旦有症状就是非常麻烦的。在空腹状态,胆囊是大的,里头装的是胆汁,吃饭的时候开始收缩,把胆汁分泌出来帮助消化,胆汁不分泌一直处于“大”的状态也是不好。 胃部疼痛轻则糜烂,重则溃疡,长期的溃疡和胃癌有直接关系,如果有家族史就更需要重视。 【专家提示】节食控制体重的时候一定要让医生或营养师给您制定正确的食谱,以保证一天所需的营养素能足够摄入。 吃太糙 胃害怕的三号天敌 ? 现在很多老年人都特别爱吃粗粮,占了主食的2/3,专家说,这样的饮食习惯其实是并不正确,粗纤维消化不了就会原形排出,粗粮所提供的很多营养大部分都吸收不了,这就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 细嚼慢咽就是要把粗的纤维嚼到最小,通过幽门口进入小肠,0.1—1毫米的食物颗粒可以通过幽门,太粗的食物无法通过幽门,又会返回来在胃里磨,食物太粗就容易把胃磨坏,粗纤维不充分咀嚼会加重胃的负担。 ? 【小窍门】粗粮嚼出甜味表示胃可以很好的消化。 专家现场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是家家户户都必吃的韭菜,专家却说,韭菜中富含粗纤维,整吃整拉,不会吸收,吃了也白吃,不仅白吃,还会加重胃的负担,进而造成胃的严重后果。 ? 纤维素和粗纤维有区别 粗纤维和纤维素都是人体不可吸收的,消化不了。但是纤维素和细菌有一些关系,纤维素是肠道益生菌的口粮,吃进去的纤维素能帮助益生菌长得更好。 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是对身体有帮助的,粗纤维含量过多却是会影响胃的工作。 【注意】吃韭菜的时候入口一定要嚼碎,有胃病的人吃韭菜要慎重。
近日随着天气转冷,很多朋友出现了感冒症状,或发热,或咽痛、或鼻塞、流涕,严重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如果出现发热,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等症状,俗称感冒。 1.什么是感冒? 感冒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中医的病名,一般按照病因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等。 感冒之后很多朋友会问到我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但是从临床表现和病因上来说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受凉或者受寒导致的感冒。从西医的角度来说,感冒属于西医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主要指鼻咽部,因此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粘膜及咽部的炎症充血,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咽痒,病位较深者侵及到气管支气管导致急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者喘息。 2.得了感冒之后需要怎么办?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要吃什么药物。从西医的角度来说,普通感冒大多是病毒性感冒,目前抗病毒治疗没有特效药物,因此感冒的治疗主要还是对症治疗,也就是根据症状选择药物,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朋友们缓解感冒时的不适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咽痛等。目前药店里有大量的抗感冒药,总体分为西药和各种中成药,尤以中成药居多,建议大家在选择的时候选用治疗风寒感冒为主的成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散寒的功效。西药的选择上,如有发热、头痛等症状者,可选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如果鼻塞、打喷嚏、流涕,可选用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抗组胺成分的药物,如果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选用含有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的复方。实际上感冒之后充足的休息和水分的摄入是保证身体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点被很多朋友忽略。另外,在家没有药物时也可以用生姜和大枣煎水冲服,对于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的效果。 3.感冒之后到底需不需要吃消炎药? 很多朋友感冒之后都有服用消炎药的习惯,消炎药主要针对细菌起作用。上面提到大多普通感冒是病毒性感冒,因此没有必要应用消炎药。如果出现反复的发热,咳嗽、咳痰明显,这个时候需要考虑有没有合并细菌感染,可以到医院查个血常规,根据血象的情况决定用不用消炎药物。 4.郑重提醒 另外,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朋友的是,很多中成药里面本身含有西药成分,尤其是退烧药,所以如果在中成药和西药一起服用时一定要注意有没有相同成分,以免重复用药,对身体造成伤害。笔者已接触过相关报道,请各位朋友一定注意! 本文系张令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每到节假日之后, 医院门诊的走廊里, 呕吐、厌食、便秘、腹泻的患儿就会增加, 面对焦虑不安的家长, 精神不振或哭闹不停的孩子, 我们会告诉家长: “您的宝宝吃撑了……” 食积若治疗不及时, 则会损伤脾胃功能, 可能形成“厌食病”。 厌食日久, 脾胃虚弱, 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转化为“疳证”。 “疳证”主要表现为饮食异常、体重减轻, 皮肤失去光泽、头发稀疏, 精神疲惫, 腹部膨隆,甚至腹凹如舟等。 同时还会伴其他疾病, 如佝偻病、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这是由小儿脾胃虚损, 运化失常, 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致, 相当于西医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对于食积引起的不想吃饭(即厌食), 重在运脾和中, 可在中药基础方中加以调和药物, 如淮山药等。 食积导致的肚子胀(即积滞), 可在基础方中加行气祛瘀、攻积导滞的药物, 如广木香、佛手等。 对于食积产生的大便异常(即泄泻或便秘), 在基础方中加以健脾化湿、敛津涩肠 或行气导滞通腑的药物, 如白豆蔻、砂仁改善腹泻情况; 枳实、莱菔子等, 可帮助通便。 此外,根据不同病情, 适当配合推拿、中药外敷、 针刺、灸法、刮痧等治疗方法, 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山药粥 【原料】鲜山药100克,大米50克。 【做法】山药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虚患儿,表现为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大便稀溏等。 胡萝卜粥 【原料】胡萝卜250克,大米50克。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良,以实证为主。 白萝卜莲子粥 【原料】白萝卜250克,莲子(带心)10克,粳米50克。 【做法】白萝卜洗净切块,带心莲子洗净与粳米共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炖。待莲子熟烂,便可起锅。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清热宽中下气。适用于食积夹热证,表现为消化不良、口舌红绛、大便干结、睡眠较差等。 薏米小米粥 【原料】薏苡仁20克,小米50克。 【做法】薏苡仁、小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 【功效及适应证】健脾消食除湿。适用于小儿不思饮食、四肢乏力、肢体略浮肿、大便黏腻等症。 鸡内金散 【原料】鸡内金适量。 【做法】 将鸡内金焙干研粉,每次2~3克,温开水送服。 【功效及适应证】消食化积,健脾止泻。对小儿疳积、遗尿均有良效。
转自公众号掌上国医 先来看一张处方 第一张处方,不仅适合孩子,对成人提升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我把这张表格做了简单的归纳,主要分为“饮食、睡眠、运动、静止、亲近自然、安定内心”。 如何吃? 1.不吃生冷物。目的:保护中焦脾胃 如果你的中焦不是那么好的话,第一条要做到,至少在最近几天、几个礼拜。如果试一点不行的话,再停掉。 不要走极端,这也是患者要注意的,有的家长会很恐惧,看了中医书,觉得不合适的就全部停掉,永远不碰。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限制和让人害怕的东西,然后不幸你又学了中医,然后,完了,今天早上我应该喝豆浆的,但是奶奶不知道给他喝了一杯酸奶,天就塌下来了,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2.饮食清淡。目的:减少体内瘀滞 如果你本身是身体很结实的,或者小孩子是很结实的,经常脸红扑扑的,然后吃多了会流鼻涕啊,流口水啊,大便也很臭,放屁也很臭,汗也很臭,那你肯定要给他吃清淡一点,大人也一样。 如何睡? 3.22点以前睡觉。目的:收敛神气、助眠 第三条我觉得全家都可以互相提醒一下,23点以前睡觉是给那些实在没有办法,必须努力工作的上班族啊,实际上我建议十点或者九点半,尤其是小孩子,九点半一定要睡觉。 我这些年发现身体最不好的有几个行业,一个是软件工程师,第二个是炒股票,尤其是在中国炒美国股票,因为他要半夜起来看盘,然后就是广告设计师,因为要用电脑做很多工作。 我们需要生存,需要赚钱,但是呢,我们要留意,如果你现在从事一个不是很适合你的行业,或者你的身体你的精神状态不能支撑你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不如尽早换。 因为你在任何一个行业做事是需要精力的,如果你精力已经不够,而你现在做的行业又是需要透支大量精力的,你要评估一下红旗能插多久,革命能不能成功,要不要成为烈士。 如何动静结合? 4.泡脚、散步。目的:减轻瘀滞,运通气血 中医讲: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温可祛;秋天泡脚,肠胃润泽;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在现实社会中,散步是最简单的、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最适合人类防治疾病、健身养生的好方法,也是最为人们熟知的运动方式。 5.传统的锻炼、静坐。目的:用低能耗疏通经脉,聚精养神 为什么我都推荐传统的锻炼呢?因为现代的锻炼,打网球啊、羽毛球啊,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人有足够的中焦和下焦资源之上的,他只是需要好好的再开通一下。 但作为我们现代人,大部分人他中焦、下焦不够,所以光做这种现代运动是不够的,他最合适的运动是既能让身体流通,又能把能量带回来,还能把心静下来。 所以为什么传统的运动好,它好在这里。而且这些训练在运动过程当中最后也能达到像静坐的作用。 亲近自然 6.多接触自然,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目的:自然能量交流,保养精气神,改善情绪 小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从小就养成看电视来娱乐的习惯,这个在教育学上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从一岁到六岁的小孩子,他需要接触的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世界。 他接触这个世界是他学习的一个方式,不是通过我们大人想象的去背唐诗啊,或者是去学电脑啊,不是这些,而是全身心的投入真实的世界,去建立他与这个世界独有的感受和知觉。 他用他的小手玩泥巴,玩三个小时,这就是学习。所以我们尽量给孩子提供真实的东西,而且让孩子以他的方式来玩。 我们大人会说:“这个是积木,积木是不能扔来扔去的,你应该把它这么摆。这个是火车应该在这里走,不应该让它像飞机飞来飞去的。” 而 这其实都是孩子没有受概念制约前的创造力,他在自由组合,这个称之为叫自发性行为,自发性的活动。而我们大人就给他格式化了,最后他看起来很好,很符合大 人的世界,他见到你就会说“Hi,Nice to meet you. May I help you.”三岁的小孩如果做到这样,我觉得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他过早成人化了。 当然也许有天才,他三岁能做到所有这一切,但他还能旁若无人地玩泥巴。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真的是天才。所以我们大人不要着急让他学会这一套东西。所以,哪些是必要的,哪些不是必要的,这个要注意。 电脑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方面我推荐一些书,有一本书是德国出版的的,在中国有翻译本,立品图书出版的,中国的一个很好的图书社,中文版书名叫《儿童健康指南》。是一位德国医生和一位英国医生写的。它的第一部分是很实用的西医内容,关于儿童疾患的症状辨别,可以看一下,有借鉴的。最好的是第二部分、第 三部分、第四部分。他讲小孩子是如何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完成他的人格,什么样的教育适合他……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比如周游世界啊,或者去什么雪山看看啊;有些书是一定要学的;有些菜还是一定要尝的;有些运动啊、有些艺术啊、有些好玩的东西是一定要玩一下的。因为这些东西是能够拓展,能够治疗我们,不知不觉地它就帮我们调整好了,不知不觉就滋养我们了。 安定内心 7.不看恐怖片。目的:收敛神气、安定心神 其 实我们现代人都是特别浮躁的。为何呢?仅仅是压力引起的吗?我个人觉得不是。生活上各种游戏、各种电视剧等等都会导致我们浮躁。马路上,前面司机开车慢了 点,后面的司机可能就开始破口大骂。我们真的很需要养心!心浮气躁对身体也没什么好处的。中医讲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不定,则神不定! “饮食、睡眠、运动、静止、亲近自然、安定内心”,我们首先要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把健康带给我们的孩子。一起正心诚意,温暖喜悦地向前走吧!
口味从哪来?是从脾来的。 脾气足,才能感受到口味。但口味重了,就会刺激到脾,把脾的期望值给提高了。小时候把孩子的口味提高了,长大后,他的口味就变重了。比如小时候你给孩子吃的盐多,以后他吃的菜里如果少了盐,就会觉得一点儿味都没有。一个人长大了喜欢吃什么口味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喂养的习惯。 我们现在做菜的时候,要想好吃,一般都要加很多调料,要炝锅,放花椒大料,放鸡精,现在的饭店为了吸引客人,绞尽脑汁地把菜品做得色香味俱足。如果你去看饭店的后厨,就会大吃一惊,一道菜里会给你加好多调料,同时用很多油,味道特别好,特别重,这在中医叫“肥甘厚味”。 正常健康的孩子吃简单的米饭馒头就是香的。孩子不吃饭,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曾经吃下去的东西还没有完全的消化代谢,他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那我们就可以适当的让他饿一饿,不必用香的食物去引导孩子吃饭。 如果父母是重口味,那么孩子也会跟着重口味,等孩子长大以后不重口味也难。实际上,淡口的饮食方式应该要应用到每一个希望健康的家庭中。让这种健康的饮食习惯代代相传下去。 吃淡口的食物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的时候,隔壁的宿舍全是台湾人。他们的饮食特别清淡。而且他们出去吃饭有个特点,先要一杯水,菜上来后在水里面涮一下,涮完了再吃。他们的原则就是“少盐、不辣”。 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刚到大陆的时候,老在食堂里面吃,菜里油和盐很重,到后来,她变成了一百多斤的胖子。她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就自己做饭吃,终于瘦下来了。我尝过她做的菜,淡淡的味道,很好吃。我问她怎么做的。她说,在锅里面放一点油,一点水把菜往里一倒,闷一会儿就熟了。 给孩子吃的东西也是一样,少放油,少放盐,多吃菜的原味,一方面可以保护孩子的味蕾的敏感度,不会养成重口味的习惯,另一方面,淡口的食物吃下去,吃饱的第一时间身体就能有所觉察,不会因为口味的丰富而过食。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保证孩子的脾胃的功能,和身体的通畅度。 少给孩子吃西式快餐 美国有一部获金球奖的纪录片,叫《 Super Size Me》,就是拍一个人吃某个品牌的汉堡包,早晨、中午、晚上都吃,看身体有什么变化。影片里,这个人坚持持续吃汉堡包的结果就是身体指标开始发生变化。一段时间后,医生提出了严重警告,因为根据检测指标,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他坚持到底,最后身体全部失调。这个影片它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方快餐的营养结构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对此要有警示。 曾经有个家长为孩子的肥胖问题找到我。我一看孩子,才10岁左右,却巨胖无比。他父亲告诉我,奶奶带孩子到海南去玩,孩子想玩电子游戏,奶奶立刻满足,小孩饿了,想吃快餐,奶奶就天天给他买洋快餐吃,就这样吃了两个月,从海南回来,孩子就不对劲儿了,食欲变很好,吃什么都吃不饱一样。后来我就告诉他,这样的孩子,将来心脑血管容易出问题,还有可能出现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我看见很多家长跟孩子说:“只要你考一百分,我就带你吃XXC,XX劳,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现在北京市,五个儿童里面就有一个小胖,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 儿童期的胖是非常难调理的,因为这不完全是锻炼可以逆转的问题。他体内所有的脂肪细胞已经增殖,在儿童时于期数量已经增多了,等将来长大了,脂肪细胞体积再增加,就很难收场了。 给孩子吃平凡, 常见,朴素的食物 我观察过一些家长,一家人到饭店里去吃饭,如果孩子对某种东西有偏好,家长巴不得把这东西堆在他面前让孩子吃个痛快。超市里,好吃的食物应有尽有,只要是孩子想吃的,都可以在里面买到。这些东西以前的人是吃不到的,甚至好多他们连见都没见过。 比如说三文鱼,以前内陆人都没见过这种动物蛋白,正因为没见过。骤然大量摄入,有些人的身体无法识别,一下子导致机体紊乱。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小患者,吃了大量三文鱼后,第二天发病,被检查出了紫癜性肾炎。虽然这样的例子不多,但是足以引起警示。 给孩子吃的食物最好以平和为主,尽量少摄入那些奇特的东西。孩子身体各项机能还没有完善,更容易对某些食物产生反应,这个比例是大于成人的。现在有很多食品是人造的,有各种漂亮的颜色和口味,其实都添加了不少化工原料。 正常的孩子也不需要进补。《红楼梦》中讲到一个情节:贾母蒸了一只羊羔,贾宝玉要吃,贾母说,这是老年人的药,你怎么能吃呢?这个话里就大有玄机,因为它合乎小孩的生理。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是不会给小孩吃太好的,因为小孩儿阳气很重,他不需要,吃太好太补反而会吃出问题。 我们应该常常 保持一种微饿的状态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肥胖的人,内脏的脂肪特别多,这是很可怕的。国外对此非常重视,日本对此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公务员如果肚子超标的话,辞退;公司里有人肚子超标的话,罚款。在日本的社区里老太太天天盯着那些肚子大的目标,就像过去我们盯计划生育一样,严防死守。所以在日本,大病的发病率是不断下降的,当地人在看病上花的钱越来越少。 日本医生到中国一看,都傻了,说中国人好多都在做心脏手术。在日本,几年都碰不着这么重的心脏病。因为中国疾病前的预防措施很不够,而日本预防得特好,疾病大多被消灭在萌芽阶段了。 人类应该保持一种微微饿的状态,也就是保持一种,到了饭点的时候,我们看见饭就会觉得想吃的状态。而不是到了饭点好像没什么兴趣。这个微微饿的感觉就是胃气,这个胃气就是一种健康的标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微饿的观念传递给孩子,用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影响到孩子,以及下一代下下一代。 吃多了,生病了 可以适当的饿一两顿 翻看《红楼梦》发现贾府是非常注重养生的,特别是贾母,作为一个贵族家庭中最年长的人,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护持整个家族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角色,她对于贾府的日常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对于孩子感冒生病护理,也是深谙中国古代养生之道。 《红楼梦》中讲到贾宝玉大病之后,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粥、小菜和咸菜;王熙凤的女儿生病感冒的时候,让来给贾母看病的太医顺便看了看,结果太医说,小孩发烧不用吃药,饿一饿就好了。 像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他们深谙养生之道,知道孩子在生完病,身体还处在虚弱的情况下,根本消化吸收不了那么多的肉和滋腻的东西。给他能吸收的,让他的脾胃在轻松的状态下慢慢恢复功能。这其实是一种顺应生命的思维方式。 文章来源 公众号-羊爸爸
一般的腋窝体温超过37℃就是发热了。37-38属于低热,38.1-39属于中等度热,39.1-41属于高热,41℃以上属于超高热。发热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见于各种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非感染性发热发热主要见于1.无菌坏死组织的吸收比如术后发热,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2.抗原抗体反应,比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等3.内分泌疾病与代谢性疾病,如甲亢,脱水等。4.皮肤散热减少,比如广泛性皮炎等。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热射病。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这里重点强调感染性发热,有许多朋友发热之后感到很紧张,尤其家里有孩子的,孩子发热会让许多家长朋友感到焦虑。实际上一定程度的发热反而有利于提高人体一些酶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一般不超过38.5℃,没有很明显的不适症状,不建议急着退热处理,这时候主要是休息多喝水就可以了。如果体温不超过了38.5℃,但是有明显的不舒服,比如头疼乏力等可以根据情况酌情用点退热药物。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进行退热处理。常用的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婴幼儿都可以应用。有些朋友会选择中成药处理,再联合西药退热,在这里提醒各位一定要看清中成药的成分里有无西药,如果有西药再用西药难免会出现超量用药,给大家带来副作用,甚至有的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有些家长朋友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热会不会把脑子烧坏了?这是所有家长对于发热焦虑的根本原因。一般情况只要不是脑子的原发疾病,比如脑炎,脑外伤,癫痫等,不会出现‘烧坏脑子’的问题。如果孩子以前有高热惊厥的病史,家长朋友就不要等到38.5℃退热了,可以提前处理。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出现高热,随着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完善,高热惊厥慢慢就消失了。 本文系张令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