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持之以恒:每日至少锻炼两次,坚持不懈。 2.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 3.因人而异:要根据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 4.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防止心跳过快(每分钟不能超过140次)及心律紊乱,防止血压过高,避免屏气时动作及过度用力,如果运动后出现肌肉紧张疼痛,说明运动量已经过大,要适当减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运动时动作应缓和,肢体要充分放松。
饮食原则: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为原则。 进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低盐:每日盐摄入不大于5~10克。 低脂低胆固醇:少食甜食,巧克力,油煎食物,花生等,饮牛奶宜去奶油,不加糖,蛋类原则上每日不超过一只。 烹调时避免油腻,烹调可用素油。胆固醇过高者应少食蛋黄、肉类、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 海带,紫菜,木耳,金针菇,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常吃。 丰富蛋白质有利于疾病恢复,宜食瘦肉、鸭、鱼、豆制品等。 戒烟酒,不饮浓茶及食用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蔬菜类可以提供大量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可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新鲜水果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和抗氧化生物素,可以帮助预防脑血管病。
DSA术: ● 做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嘱患者平卧24h,腹股沟穿刺处予纱布加压包扎,腹股沟穿刺肢体制动24h,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肤的温度及末梢血运以及穿刺肢体有无渗血。 ● 放封堵器后,制动6—8小时。 【术后健康指导】 ●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注意有无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及癫痫发作。 ● 术后嘱平卧24h,腹股沟穿刺处予纱布加压包扎,腹股沟穿刺肢体制动24h,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肤的温度及末梢血运以及穿刺肢体有无渗血。 ●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应注意血压的变化。 ●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情况,及时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 ● 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有异常通知生。 ● 告知患者术后一天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度为食。 ● 嘱患者术后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不要用力排便,应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等,以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 【出院指导】 ● 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 合理饮食,宜进低盐、低脂、高纤维、易消化、清淡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和良好的睡眠。 ● 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 告知患者定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 术后1—3个月,定期门诊随访以及常规复查。 ● 有高血压者要严格控制好血压的变化,定期测量,按时服药,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 介入栓塞患者,尽量少用手机直接通话。
【术后康复指导】 ● 术后一天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度为普食。 ● 术后鼻腔填塞1—3d,予呋嘛滴鼻液滴鼻,鼻腔干燥者给予复方薄荷油滴鼻润滑,一日数次。 ● 术后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和用力擤鼻涕、挖鼻等,并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脑脊液漏。 ● 内镜手术后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平卧或头部抬高15—30度。 ● 区分脑脊液漏和鼻腔分泌物,方法一将液体滴在纸巾上,出现一圈水印的为脑脊液。方法二将液体滴在纸巾上燥后不发硬者为脑脊液,发硬者说明是鼻腔分泌物,因为脑脊液里含有黏液蛋白和糖分。 【出院指导】 ● 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注意休息勿劳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按时服药,遵医嘱调整剂量。对于激素类药物不能随便停药。 ● 饮食要有规律,清淡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 预防感冒、锻炼身体。 ● 按出院小结定期复查,如有头痛、多尿、视力下降等症状随时到医院就诊。
【术后康复指导】 ● 全麻清醒待血压平稳后,床头可抬高15—30度,可给予翻身,翻身时动作忌粗暴. ● 术后一天可给予流质,术后第二、第三天可给予半流质,再逐渐过渡到普食。且应避免进食一些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如牛奶、糖类食物等。 ● 保持各导管的引流通畅,防止管路的扭曲,指导病人不牵拉各种导管,必要时给予约束。留置导尿管期间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路感染,带管下床活动时,应使尿管低于耻骨联合,防止逆行感染。 ● 强调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 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屏大便,适当给予缓泻剂。 【出院指导】 ● 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对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 ● 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动物脂肪、腌制品。限制烟酒、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伤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近期伤口处不用肥皂水擦洗,可用温水毛巾轻轻擦拭,不可用力搓擦,如伤口出现红肿及时就医。 ●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突然停药、改药和增减药量(尤其是抗癫痫、抗炎、脱水及激素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 有癫痫发作史的病人需坚持服用抗癫痫药2年以上,不宜单独活动。发作时应就地平躺,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裤带,上下齿间放置手帕类物品,不强行按压肢体,不喂水和食物。 ● 定期门诊随访,如出现头痛、呕吐、抽搐、肢体乏力,或不明原因持续高热时,及时就医。
【术后健康指导】 ●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注意有无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及癫痫发作。 ●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应注意血压的变化。 ●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情况。 ●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导管受压,弯曲,打折。 ● 术后一天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度为普食。 ● 术后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不要用力排便,应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等,以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 【出院指导】 ● 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 合理饮食,宜进低盐、低脂、高纤维、易消化、清淡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和良好的睡眠。 ● 伤口拆线后可洗澡,忌用皂液、毛巾对伤口进行搓揉、保持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伤口出现红肿热痛及时就医。 ● 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 告知患者定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 术后1—3个月,定期门诊随访以及常规复查。 ● 有高血压者要严格控制好血压的变化,定期测量,按时服药,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术后康复指导】 ● 术后平卧6小时,待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可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 早期床上活动,定时翻身更换体位,并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以预防褥疮发生。活动时注意各引流管保护,防坠床,注意安全。 ● 指导进行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 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用力大便、情绪激动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呕吐时头转向一侧以免误吸。 ● 按时服药,不擅自调节给药速度。 ● 清醒后6小时,如无吞咽障碍即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时,应尽量少进食牛奶、糖类食物,防止其消化时产气过多,引起肠胀气,以后可逐渐过渡到高热量、高蛋白、富营养、易消化饮食。 【出院指导】 ● 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对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 ● 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动物脂肪、腌制品。限制烟酒、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突然停药、改药及增减药量(尤其是抗癫痫),以避免加重病情。 ● 可进行适当的活动,活动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感到不累为宜。注意保暖,暂时避免去公共场所,防治感冒。半年后一般情况好,可恢复正常工作。
(一).控制血压。 (二).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刺激,戒烟忌酒,劳逸结合,不可突然用力过猛。 (三).卧床4~6周。 (四).戒烟酒,烟酒能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 (五).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少吃动物大脑及内脏,不食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肥肉、猪肉、蛋黄、带鱼和动物内脏等高脂类食物,肉类以鱼虾、瘦肉、禽肉等为佳。 (六).防便秘,为使病人保持大便通畅,可多食雪梨、香蕉、蜂蜜等果品及粗纤维食物。排便如果用力,不但脑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腋同时升高,极易使老人脆弱的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 (七).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病人被动运动,肌力开始恢复时,帮助鼓励病人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位-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 如何预防脑出血复发: 1.要长期监控高血压,是防治脑出血的最重要措施。,发生过脑出血的患者在发病后应做到每个月复诊一次,每周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使舒张压稳定在100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中风复发率。 2.要定期监控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减缓脑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 3.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日常膳食宜清淡,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平时饮食要注意少吃甜食、猪油、奶油、肥肉、蛋黄、动物内脏;多吃豆类、豆制品及蔬菜和水果,每餐不要吃得过饱。 4.适当参加健身锻炼,增强体质,减轻体重防止过胖。 5.应注意情绪稳定,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睡眠。过度的兴奋与悲伤都可能诱发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6.戒烟酒。吸烟是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许多资料表明,吸烟可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诱因: 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 大量饮酒。 寒冷刺激。 便秘。 临床表现: 1. 头痛。 2. 呕吐。 3. 肢体麻木。 4. 偏瘫。 5. 神志不清。 6. 大小便失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梗塞的前驱期。 1.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吃蔬菜,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动物脂肪。进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戒烟酒,不饮浓茶及食用刺激性食物。 2.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紧张激动。 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肥胖等。避免长时间低头的动作和颈部过度运动。 4.适当增加运动,劳逸结合。 5.有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6.积极治疗颈椎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加强血压的观察。认真管理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