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巴喷丁临床有胶囊和片剂,大小也分400mg/300mg/100mg。服用时注意别服错剂量! 以下图片为临床常用几个剂型。 服用方法(300mg 加巴喷丁胶囊为例)在每日增加剂量时,发现疼痛已减轻明显,就不再增加剂量,以后即按当日剂量服用。如:到第三天,一日3颗疼痛缓解明显,以后就每日3颗进行服用。 注意事项1.肾功能不全和急慢性胰腺炎患者用药务必详细咨询疼痛科医生。 2.切勿突然停药,当疼痛控制良好时,可以每3天减1颗,减量过程中发现疼痛加重,则按最后一次减量前的数量持续服用。 3.出现严重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及时联系疼痛科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4.如果每日口服6颗加巴喷丁胶囊,镇痛效果仍不理想,请详细咨询疼痛科医生。
贴敷位置选择,可以选以下任一处: 1.上臂外侧。 2.后背上部。 3.前胸上部。 4.胸部侧方。 注意: 局部皮肤用清水清洗干净,干燥后;如有体毛,需用剪刀剪去。 使用方法: 1.撕开包装。 2.取出贴剂。 3.揭去防粘垫。 4.贴于皮肤上。 5.手掌按压30秒。 注意:使用后不影响游泳和淋浴;边缘脱离,用胶布固定;一贴可用7天,7天后揭去;换贴时必须换个地方贴。 药量选择: 1.开始用1贴。 2.第三天感觉疼痛减轻不足,可再加用1贴。 3.使用后的前2天可能需加用其他口服止痛药。 4.使用2贴仍感疼痛减轻不明显,及时联系疼痛医生改变止痛方案。
肿瘤患者常出现疼痛,部分患者疼痛可能非常剧烈,身心备受煎熬。在癌痛治疗技术中,有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镇痛,又称“鞘内镇痛”,是非常有效的止痛技术,止痛作用强,副反应小。那何时开始中枢镇痛比较合适呢?一位错失中枢镇痛患者该案例摘自《中日疼痛科脊髓电刺激与鞘内泵》公众号“实在遗憾,已然错失鞘内泵手术的时机了。”此乃今日门诊时,对一位有意施行鞘内泵手术的癌痛患者家属所发出的无奈慨叹。半年前,赵女士被确诊罹患胰腺癌,她专程从外地赶来疼痛科问诊。那时,她的身体状况尚且良好,仅稍显消瘦,伴有轻微疼痛,口服弱阿片类药物便可有效控制。当时,赵女士询问道:“听说胰腺癌发展至后期,因肿瘤的进展与转移,会压迫神经,引发严重疼痛,届时吃药打针都效果不好,那疼痛科是否还有更好的治疗方法?”针对这种疼痛,我从三阶梯用药,谈到微创手术治疗,再提及鞘内泵,将疼痛科规范的止痛治疗手段逐一为赵女士详解,尤其着重强调:疼痛科的微创介入手术及鞘内泵手术,对患者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切不可等到服药不断加量仍无法止痛,身体已然虚弱时,才来寻求手术帮助。况且现今手术医保均有较大比例的报销支持,若决定手术,一定要尽早施行!然而,看着今日进入门诊的赵女士,与半年前简直判若两人,由家属用轮椅推着前来,身形极其虚弱,面容消瘦,因疼痛而身躯佝偻。其化验指标也不容乐观,贫血严重,凝血功能亦不佳,显然身体状况已无法耐受麻醉和手术。而如此情形,在门诊并非仅此一例,时常发生,实在令人惋惜。什么是中枢镇痛?中枢镇痛(鞘内镇痛)是将镇痛药物通过细管输注到背部脊柱中间(医学上称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上,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或直接减轻疼痛感知。中枢镇痛技术不影响机体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并能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鞘内镇痛系统植入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创伤小,技术要求高。全植入式鞘内泵最新科学研究有一项针对鞘内泵治疗癌痛患者的研究表明,PS评分处于0-1分的患者采用鞘内泵疗法,其生存状况更佳,生存期更长,疼痛缓解效果也更为显著。【说明:PS评分0级:活动能力完全正常,与患病前的活动能力毫无差异;PS评分1级:能够自由走动并从事轻体力活动,包括一般家务或办公室工作,但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动。】摘自《脊髓电刺激与鞘内泵》公众号鞘内泵患者生存状况更佳中枢镇痛宜早不宜迟中枢镇痛的镇痛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口服和静脉等全身用药相比,可以极大降低用药的剂量。根据统计,中枢镇痛吗啡用量仅需口服吗啡用量的1/300即可达到相应程度的镇痛效果。因此大量止痛药引起的全身性副作用很小,如恶心、呕吐、便秘等。哪些患者可以进行中枢镇痛?口服止痛药效果差,微创镇痛治疗效果不佳等就可考虑行中枢镇痛。早期中枢镇痛,可以打破“疼痛---食欲差---恶心呕吐---便秘---止痛效果差---生活质量差”的恶性循环。癌痛患者早期进行中枢镇痛,不影响日常抗肿瘤治疗,是一种比较好的癌痛治疗选择。癌痛专家介绍浙江省肿瘤医院癌痛治疗专家--蔡昀方主任擅长恶性肿瘤中晚期的疼痛治疗,包括癌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止痛药的合理使用和止痛药副作用的处理,对鞘内泵、神经射频毁损和神经调控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五上午
一:肿瘤病人都会出现疼痛吗?肿瘤病人经常有个顾虑,很担心疼痛问题,其实不是所有病人都会出现疼痛,但是大部分恶性肿瘤病人会出现疼痛,目前疼痛科有很多技术手段可缓解这种疼痛。据权威文献统计,恶性肿瘤中,早期的病人有59%会出现疼痛,晚期的病人64%会出现疼痛,肿瘤治疗后长期带瘤生存的病人也有33%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二:肿瘤病人为什么会出现疼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肿瘤的发展,不断侵犯和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有些病人肿瘤很大,破坏很厉害,疼痛却很轻或无痛感;有些病人轻度侵犯和破坏,就已经引起比较严重的疼痛;有些病人表现为某种难受状态,不一定是疼痛。三:肿瘤病人疼痛有三种类型。1、肿瘤发展引起疼痛:如肿瘤长到肝脏包膜,出现胀痛;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出现刺痛、麻木感、闪电样痛;肿瘤侵犯肌肉、骨出现酸胀痛;肿瘤侵犯关节或合并骨折,活动时可出现剧烈疼痛;肿瘤组织会释放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降低疼痛阈值。2、肿瘤治疗时发生疼痛:手术后疼痛,属于创伤痛,大多数病人疼痛会逐渐减轻,少部分病人会变成长期慢性疼痛;放射治疗后可引起局部损伤、神经损伤等,引起局部不适感或神经方面疼痛;化疗后可引起血管损伤、末梢神经损伤等引起局部疼痛;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肿瘤病人常合并焦虑、抑郁,可加重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或直接出现痛感。3、出现或合并慢性疼痛性疾病: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部分病人会出现带状疱疹,引起剧烈神经痛;有些病人合并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突出症等均可出现疼痛。四:肿瘤病人疼痛特点。肿瘤病人这种癌性疼痛是极其复杂的疼痛,可同时包含创伤性疼痛、炎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有时还合并有软组织痛。这种疼痛是持续性的、逐渐加重的疼痛,有时还会出现剧烈爆发痛,病人极其痛苦。因此治疗上单靠一种止痛药可能无法完全缓解,常需要多种止痛药联合应用,必要时进行微创镇痛治疗,同时进行心理、营养等多方面治疗。浙江省肿瘤医院疼痛门诊:8号楼417诊室联系方式:0571-88122106微信公众号:
一:星状神经节是什么?人体有一套神奇的神经系统,因为不能随意受意识控制,故名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该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既拮抗又协调地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对维持机体正常精神、生理活动有重要作用。就像太极阴阳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白色为交感神经,黑色为副交感神经,大小表示活力。星状神经节是重要的交感神经组成部分之一,位于颈部的颈、胸交界深处,颈内动静脉深面,颈长肌表面。参与调节眼皮肌肉、瞳孔大小、汗液分泌,还参与调节睡眠、内分泌、心脏、血管等。二:星状神经节阻滞有什么疗效?使用适量的局麻药可以对星状神经节进行阻滞,可以使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等受到抑制。常用于治疗头、颈、上肢、肩、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疾病,如各种头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突发性耳聋、耳鸣、鼻炎、幻肢痛、心绞痛等。还能调节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经前紧张症、胃肠功能紊乱、皮肤瘙痛,慢性疲劳综合症、多汗症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三: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能出现的副反应有哪些?1.正常的交感神经阻滞后反应:一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局麻药作用消退后,可自行缓解。2.合并其他神经的阻滞:声音嘶哑,咳喘,气喘,呼吸困难,胸闷等,局麻药作用消退后,可自行缓解。3.穿刺操作引起的并发症:气胸,血胸,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血管损伤等。严格掌握操作规范和技能,合理正确使用超声可明显减少这些并发症。四: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组织后应观察10~15分钟,无不良反应者方可离院。不可同时阻滞双侧星状神经节,以免发生心肺意外。
图片上部分为目前常用阿片药剂量换算表,下部分为简易表。一:为什么要换算:1. 临床工作中常需要进行不同阿片类止痛药轮换和更替,就需要进行剂量换算。2. 患者更换止痛药时,常心存疑虑,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不同阿片药剂量关系。二:注意事项1. 疼痛治疗时,每一位患者的止痛药用量个体差异很大,本文的换算关系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2. 患者止痛药需要量必须根据疼痛程度、意识状态、副反应等综合评估后决定,必须进行滴定后明确。3. 每一种止痛药机制有类似,也有很大差异,当一种止痛药出现效果不佳或耐药时,另一种止痛药可能很有效。4. 两种类型止痛药更换时,存在不完全交叉耐受现象,因此换算后剂量应减少25%~50%。5. 止痛药发生耐受需要大剂量,更换时务必在密切监护下进行,并重新以较小剂量开始进行滴定。三:为方便大家,微信公众号中有 “换算小程序”,填入相应止痛药自动换算。更多癌痛诊疗知识可关注《癌痛诊疗》微信公众号。
杭州的章女士,61岁,因患有宫颈恶性肿瘤,做了放疗和化疗。后来盆腔部位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侵犯直肠和盆腔底部,多处淋巴结转移,治疗期间肝功能、肾功能也越来越差。现在逐渐出现下腹部、臀部及骶骨周围疼痛,表现为酸胀样的疼痛,疼痛难以忍受,睡眠受很大影响,常常夜间痛醒,生活质量很差。目前依靠口服止痛药加上静脉止痛泵缓解疼痛,效果仍不满意。肿瘤科请求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麻醉疼痛科进行疼痛会诊。我们癌痛微创治疗小组全面评估了章女士的疼痛情况及身体一般状况后,决定给她做神经丛阻滞治疗。于是在2020年12月2日成功给她做了上腹下神经丛阻滞术,创口只有2个很小的针眼。当天晚上章女士就睡了一个好觉,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乏力。现在患者感觉疼痛较治疗前好了很多,静脉止痛泵已经停止使用,剩余的疼痛仅口服1颗奥施康定就能缓解,总体止痛效果满意。宫颈恶性肿瘤晚期常出现下腹部、腰骶部、臀部疼痛,肿瘤晚期疼痛发生率可高达 60%以上,部分病人无法耐受止痛药引起的副作用,常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和药物副作用双重折磨,生活质量较差。神经丛阻滞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癌痛治疗技术,能有效缓解盆腔内脏肿瘤引起的顽固性、难治性癌痛,具有创伤小、效果确切、费用少、可重复治疗等优势,是肿瘤晚期疼痛病人的较好选择之一。我院已经常规开展该项治疗技术,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都较满意,效果较差的患者也能通过其他疼痛治疗手段得以缓解,我院癌痛微创治疗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疼痛门诊 417诊室癌痛微创治疗小组:方军 连燕虹 刘春喜 付霜 蔡昀方 刘信毅 程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50万,61.6%伴有疼痛。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的,疼痛的比例更高,几乎达到80%。 德清的李大伯得了肾上腺恶性肿瘤,由于肿瘤侵犯肝脏,肝功能也急剧下降,逐渐出现了大量的腹水,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的医生决定先为李大伯缓解疼痛,便给予口服止痛药止痛,但效果不佳,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很明显,于是病房医生请求疼痛治疗小组协助镇痛治疗。 疼痛治疗小组去病房第一次看到李大伯时,只见李大伯手捂着肚子,蜷缩在床上,有力无气地描述着疼痛的部位和疼痛的程度,多说几句就因疼痛难忍无法再继续沟通。了解完李大伯的疼痛情况及治疗诉求后,疼痛治疗小组立即进行病例讨论,最终决定给李大伯行鞘内镇痛治疗。这是一种新型的把药物直接用于中枢系统的镇痛方式,因为药量只要口服药量的1/300,就能达到口服剂量的止痛效果,可以明显减轻口服止痛药所带来的全身性副作用。 几天后,疼痛治疗小组在手术室给李大伯做了微创鞘内镇痛系统埋置手术,并进行止痛泵治疗后。第二天再去病房看望李大伯的时候,李大伯站在床边,有说有笑,和第一次见他时判若两人。李大伯说现在疼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如果感觉到痛,按一下机器上的按钮很快就不痛了,晚上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鞘内镇痛治疗是何方神圣? 1. 就是将镇痛药物用到脊柱内部的腔隙中(俗称龙骨中间),由于脊柱内部腔隙有中枢神经系统。身体的疼痛通过脊柱内部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然后感受到疼痛,这种止痛方法,需要药量非常少就能阻止疼痛传到大脑,因此可以很好的控制身体的疼痛。用药量非常少,只需口服的1/300左右即可,因此可以明显减轻口服止痛药带来的全身副作用。 2. 该手术治疗由于技术要求高,无菌要求高,因此只有疼痛治疗资质的医生才能在手术室完成这样的手术治疗。 3. 该手术是属于微创治疗手术,刀口只有1-2厘米长,刀口也就两颗花生米大小,损伤非常小。 什么样的癌痛需要鞘内镇痛治疗?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80%以上癌痛患者的疼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虽然仍有10%~20%难治性癌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但也能通过各类介入治疗的手段减低疼痛的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癌症引起的疼痛种类很多,部位也可能很多,当发生骨转移,远处转移破坏均可能引起严重的疼痛,当口服止痛药控制疼痛不理想或止痛药副作用较大时,均可考虑鞘内镇痛治疗,但是鞘内镇痛治疗也不是万能的,有些特殊部位的疼痛可能需要更多的其他疼痛介入治疗进行缓解,具体是否合适需要疼痛医师具体评估后才能决定。 最近研究发现有效镇痛能不同程度延长晚期癌痛患者寿命,因此针对肿瘤患者应尽早地主动采取先进的疼痛治疗,能让癌症患者免受疼痛的折磨,在与肿瘤共存的漫长时光,保障良好的生活质量,积极面对疾病。同时也能让患者的亲人心灵得到解放,避免目睹患者苦苦煎熬,坦然接受疾病,还患者更多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