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煎煮方法: (1)将一付中药倒入砂锅内,加水没过中药一横指,浸泡1小时; (2)将浸泡中药的砂锅直接放在炉灶上煎煮; (3)大火煎煮开锅后改为小火,时间20分钟,滤出药液150-200ml,约半碗左右; (4)同法再煎一遍,两次所煎药液混在一起,两次共煎药液300-400ml左右; (5)分两次口服,早晚饭后半小时各一次。服药期间注意事项: 忌辛辣刺激、腥、冷食物。
感冒四时皆有,以冬春两季为多,如新型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引起的发热都属于中医感冒的范畴。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但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中成药,病症并没减轻有的甚至可能加重,关键在于没有辨证选用中成药。感冒辨证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和虚人感冒四类,它们各自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目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品种繁多,一定要根据感冒的症状不同选择正确的中成药。一、风寒感冒【主要症状】:怕冷明显,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口不渴,舌苔薄白。【治疗】:辛温解表【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2.荆防颗粒;3.葛根汤颗粒;4.风寒感冒颗粒。二、风热感冒【主要症状】:发热,微怕冷,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治疗】:宜辛凉解表。【常用中成药】:1.苦甘颗粒;2.蒲地蓝口服液或蓝芩口服液;3.连花清瘟胶囊;4.清开灵;5.双黄连口服液;6.银翘解毒片、桑菊银翘散。三、暑湿感冒【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身乏无力、头痛头胀、胸闷。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疗】清暑祛湿解表。【常用中成药】1.藿香正气口服液;2.六一散。四、虚人感冒【主要症状】:怕冷较甚,发热,头痛身痛,倦怠懒语,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治疗】:益气解表。【常用中成药】1.参苏丸;2.桂枝合剂;3.荆防败毒丸。小结:感冒一定要辨证选用中成药,不能随便乱用,症状重或者不能缓解者,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药。
一、临床有哪些症状: 疼痛部位常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酸痛不适感,可扩展到前额、颞部、头顶及颈部,也可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的疼痛。 颈源性头痛还可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牵涉性疼痛,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 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持压疼痛处以求缓解。 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 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 二、发病机制: 1.高位颈神经包括第1-4颈神经,如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 2.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孔狭窄。当椎间盘突出时,椎间孔内通过的神经和血管,都可因压迫、牵拉、成角和炎症而受到刺激,引起头痛。 3. 肌肉痉挛。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式,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也是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三、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多见风寒湿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治疗可给予羌活胜湿汤、桃红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肾气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加减治疗。 四、针刺治疗 1.体针:颈项部局部取穴(翳风、风池、天柱、完骨、颈部夹脊穴等)为主,远部取穴(太冲、合谷等)为辅,取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2.腹针:可选取中脘、关元、滑肉门、商曲、石关等穴位,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效明显且疼痛小。 3.其他:穴位贴敷、推拿、刮痧、拔罐等,均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需要而采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你有没有因为压力大而患上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头痛,占头痛患者的70%~80%。 一、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 1.紧张性头痛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持续数天。 2.头痛程度为轻至中度,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因应激、生气、失眠、焦虑或忧虑等因素使头痛阵发性加剧。 3.头痛部位不定,90%以上的患者头痛多为两侧痛,多见于后枕部、颈项部、两颞侧、头顶部、额部或全头痛,有时伴有颈部、肩部或头面部肌肉紧张、僵硬。 4.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沉重感、压迫感、紧箍感等,无血管搏动感。许多患者可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二、 紧张性头痛的病因 紧张性头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愤怒、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头颈部经常固定于某一位置等常为重要诱因。 三、哪些容易患紧张性头痛 1.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抑郁、情感冲突或受压抑等情绪的人群,可引起发作性紧张性头痛。 2.头颈和肩胛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的人群。 四、西药治疗 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药物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麦角胺或双氢麦角胺也有效。 五、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祖国医学治疗头痛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在中医学中,紧张型头痛属于“头痛”、“头风”范畴。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根据辨证证多从祛风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通络、益气养血5个方面入手,还可根据疼痛部位分经论治。常用方剂如:川芎茶调散、葛根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等。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主要采用的是辨经取穴和辨证取穴两个方面。 辨经取穴,即要根据头痛的部位辨别哪条经络来取穴,常取的穴位比如有风池、百会、太溪、合谷、血海、太阳、头维等。 辨证取穴是根据患者不同的辨证类型来取穴。比如是肝阳上亢型可以加太冲;气血不足型可以加三阴交;瘀血阻络型可以加膈腧;肾虚型可以加太溪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 3.其他治疗:药配合适当的休息,听音乐转移注意力,情绪放松等方法来缓解头疼的症状。紧张性头痛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避免情绪起伏过大,都有助于紧张性头疼的预防以及治疗,在发作的时候配合针灸及中药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如果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或情绪上的因素,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后,开展心理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头痛临床多见,是最常见的疼痛类疾病,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头痛的经历。头痛可能是一过性的症状,或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一、头痛常见于哪些原因? 头痛原因有很多种,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三大类: 1.原发性头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 原发性头痛指的是临床上查不到任何病理性因素的头痛; 2.继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原因很多,包括颅内外伤、脑外伤、颅内炎症, 如脑炎、脑膜炎、脱髓鞘病等,还有颅内肿瘤、占位、脑积水、颅内压增高,颅 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有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动静脉畸 形等; 3.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出现头疼的表现,如感冒、发烧时或胃肠炎或其它疾 病,病人都可以出现头痛;还有高血压,有时血压突然升高也可以出现明显头痛。 所以头痛原因非常多,一定要到专科医院找专业医生来明确诊断。 二、头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1、体格检查 对头痛病人应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与神经系统检查,但应据其症状不同,而有所侧重。 (1)常规检查:如测血压(有无高血压)、测眼压(青光眼)、测视力(屈光不正)、查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如有则提示颅内压增高)(2)神经系统检查:有无肌张力、腱反射及肌力异常等。(3)其他:还应注意头部有无压痛(紧张性头痛、鼻窦炎)、触摸颞动脉有无压痛(颞动脉炎)、有无神经压痛(枕大神经痛)、头颅有无外伤及瘢痕(颅脑外伤)、颈部有无脑膜刺激征(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及颅内感染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电解质及细胞学检查:可了解血液细胞及生物化学的改变及其与头痛的关系,白血病、各种贫血等均可能成为头痛的原因。 3、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MRI: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一般来说,头颅CT或MRI(磁共振)是最常做的影像学检查,对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病变(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它可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受累部位结构改变及其周围脑水肿程度、脑室受压情况等。磁共振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较CT为佳。 (2)其他:视病情不同,还可做脑电图(排除脑炎、占位性病变)、鼻窦摄片(鼻窦炎)、颈椎片(颈椎病)、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等)。 三、头痛的治疗 头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出现头痛的症状,不论头痛的部位、性质、头痛出现的时间、程度,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般情况下头痛患者需要选择哪些科室就诊: 1. 神经内科 2. 耳鼻喉科 3. 眼科 4. 中医科 5. 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需立即于急诊就医: (1)剧烈头痛伴有伴随偏身功能障碍、喷射性呕吐、嗜睡等症状,需警惕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剧烈头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嗜睡、抽搐,需警惕颅内感染。
患者张氏,女,60岁,右肩部疼痛并活动受限3个月,加重2天。 查体:右肩关节外侧三角肌处压痛,右肩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受限。 治疗:给予腹针治疗(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滑肉门),针后30秒钟,嘱患者活动右肩,自述疼痛立即减轻70%,留针30分钟。后连续腹针治疗5次,基本痊愈。
湿气重,您做对了吗? 一问:如何判断自身是否为“湿气重”? 答:判断自身是否“湿气重”,我们主要从以下不同身体部位受到湿气入侵后的表现来看。 湿气蒸腾至头面,会出现头发油腻、脱发,或面部油腻、泛油光等; 湿气侵犯皮肤,会导致皮肤长痘、长斑,或引发湿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反复发作; 湿气侵犯肌肉、关节,会出现身体浮肿、眼袋下垂、关节疼痛,或身体发沉、发重; 湿气上蒙清窍,容易出现头昏沉、不清亮,就像戴了个帽子或紧箍咒,打不起精神来; 湿邪犯肺则会导致咳嗽、痰多,嗓子不清爽,睡觉打呼噜、流口水,胸闷,憋气等; 湿犯脾胃,会出现吃饭不香,胃胀、恶心、消化不良; 湿犯大肠,会出现大便溏稀、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若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二问:若体内湿气重,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调理? 答:若体内湿气重,主要从居住环境、饮食、运动三方面进行调理。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避免潮湿过重。 饮食方面:首先要避免食用一些会加重湿气的食物,如甜食、过于油腻和生冷的食物,这些都会增加脾胃功能的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从而致使湿气入侵。其次我们可以在饮食中搭配以下食物来祛除湿气:一是薏米,薏米对于“内湿”症状,还是十分有效的。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和赤小豆一起煮粥, 还可加些红枣、百合等。或者将薏米炒熟泡茶喝,或打成粉,来冲泡饮用。二是绿豆,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是夏天祛暑的良药,也可有效去除体内湿邪,在家可熬制绿豆汤,当解暑饮品。三是生姜,生姜既是食材也是药材,在饮食中加入生姜或饮用生姜汤,可以很好地散寒祛湿,同时还可温养脾胃、开胃止泻。 运动方面:主要遵循两个简单的原则:不要久坐、坚持锻炼。长期坐着不动,机体代谢会逐渐变慢,运动能力受到影响,容易招来湿气,而适当运动可以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 三问:为什么我每天坚持饮用红豆薏米水,但没什么效果? 如果是脾虚引起的“湿气重”,单纯靠食用薏苡仁、红小豆等食疗作用不够,需要用中药从根本上进行调理,并配合艾灸足浴等多种中医特色方法。常用的健脾祛湿类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散。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选用药材泡脚,如藿香、花椒、生姜等,可以促进湿气排出。另外,艾灸也是祛湿的一种好办法,艾灸主要利用艾草的中药功效,通过穴位,起到温通祛寒祛湿、活血通络的作用,尤其适合寒湿体质的人。
治疗前 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多于 2-4点醒来,乏力,腰酸,口略干,足凉,纳可,大便调。舌偏瘦小,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尤 甚 治疗中 中医望闻问切辨证:阴血亏虚不能养神,给予六味地黄汤+生脉散+养心安神中药口服,共7付。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患者失眠明显改善,入睡难好转,一觉能睡到5、6点钟醒,乏力腰酸减轻,精神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