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是年全国爱肝日,今年爱肝日的宣传主题是“人人参与,保肝护肝”。专家指出,保肝护肝并非肝病患者特有,应当人人参与,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饮酒、劳累、乱服营养品、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都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肝脏。因此,即使您现在很健康,也要善待你的肝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需要注意服用药物不当对肝脏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有资料显示,在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还有大约25%的爆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对此,专家提醒,普通人在生病用药时,一定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减少药物性肝损伤出现的几率,及时进行保肝等辅助治疗,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我国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例。与此同时,由于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所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的中青年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肝病的特点和其他病种不同,非常注重保养,“三分治七分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肝脏的刺激,在生活上尤其要注意不能太劳累、不能疲于奔命,生活节奏不可过于紧张,经常熬夜、加班、出差,都是肝炎患者的大忌。除此之外,专家提醒更多市民,在日常生病用药时,要提防药物性肝损伤,应熟悉所用药物的性能和不良反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肝毒性药物。· 要如何用药才不会伤肝身边很多人,身体有点不舒服,感冒、咳嗽什么的,通常都会自己去药店买点药,还有些人,自己乱吃补药、减肥药,却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肝脏搞坏了。正确的做法是,一定要看医生,遵照医嘱服药,千万别道听涂说,乱吃药或者吃偏方草药。比如女性荷尔蒙,虽然更年期妇女服用后有提高避免患乳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但也会出现肝毒性,但若不去服用,就得忍受心悸、热潮红、难以入眠等更年期症候群的痛苦与不便;因此,吃不吃药,需由当事人自己仔细思考,并参考医生的专业意见。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共有11类200余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对肝脏造成损害,如果体内不缺某种营养而胡乱滋补,肯定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尤其是那些非天然的合成的营养品,如果胡乱服用反而会伤害肝脏。专家指出,没有必要吃的药物,就不要吃,尤其肝脏不好的人,更应避免或减少服用药物。只要服药后觉得身体怪怪的,常有发热、恶寒、荨麻症样或麻疹样皮疹、瘙痒、关节痛或淋巴结肿痛,这时就应尽速去抽血检验,因为一旦出现药物引起的肝毒性通常会出现临床症状,看看GOT及GPT的指数是否升高。如果有服用抗霉菌药物等容易伤肝的药物,且本身肝脏功能又不好的人,更应定期抽血检验追踪。中草药易发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据调查,目前我国的94.8%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为药物病因。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征象复杂。1142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有黄疸表现者占51%,有临床过敏症状者占25%,有肝病史者占17.9%,有药物不良史者占6%;生化分型发现,肝细胞型885例,胆汁淤积型198例,混合型59例。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调查,显示,目前抗结核药致病245例(21.5%),中成药或中草药致病242例(21.2%),抗生素类药物致病99例(8.7%),抗甲状腺药致病98例(8.67%),抗肿瘤药致病82例(7.16%),免疫调节药物致病76例(6.7%),其他药物致病300例(26.2%)。研究人员认为,抗结核药和中成药或中草药可能是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诱因。药物可引起肝细胞损害也会导致多种表现,可导致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生化异常、胆汁淤积性肝炎、脂肪肝、脂质过氧化、肉芽肿、血管损伤等。日常用药需小心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究竟该不该停药,由于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应由医生依专业来判断。一般来说,在医生的掌握下,不会发生肝脏衰竭等恶劣后果。一般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大多数患者可恢复,只有很少的药物性肝病发生重症肝炎或演变为肝硬化。不过,如果患者服用的中草药,就难以确认究竟是哪种或哪几种药物引起了肝损伤,有时候甚至患者自己也不知道处方里含有哪几种中药,因此无法确定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专家指出,目前市面上出售的保肝药有几类,其一是氨基酸或其它营养成分,其二是天然抽取物,其它是化学合成物。这些药物可能对人体无大碍。但来路不明的药物则应特别小心,可能会引起肝毒害,甚至猛爆性肝炎。避免药物伤害的十大守则1.不要随便吃药。2.不要服用来路不明的偏方草药、中药及健康食品。3.不要随便增加药物的剂量。4.不要将中西药混合一起服用。5.不要把药物跟酒精、牛奶、茶或咖啡一起服用。6.不要把大人的药物折半或减量给小孩服用。7.不要使用过期的药物。8.不要贪小便宜买来路不明的西药。9.吃药后身体不适要赶快就医。10.肝不好吃药要小心。
对于肝硬化病人,除注意适当休息与积极配合治疗外,合理的饮食亦十分重要。饮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肝硬化使肝脏调节血糖的能力降低,容易出现低血糖。因而患者应适量补充一些糖。除一日三餐外,还应在餐间补充一些甜糕点,补糖量和糕点一次量不宜过多,以25-50克为宜。因为一次补充糖量过多,在肝脏中容易转变为脂肪,会导致脂肪肝。2、肝硬化的肝脏损伤较重,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则需要足量的蛋白质。因此,对肝硬化病人每天应供给蛋白质80-100克,其中一半应来自瘦肉、鱼虾、乳类、禽蛋及豆制食品。血浆蛋白低以致形成腹水的病人尤应供给高蛋白质饮食。血氨增高的患者应遵医嘱低蛋白饮食。3、多种维生素直接参与肝脏的代谢。因此,肝硬化病人对维生素的摄入应全面而丰富。B族维生素对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保护肝脏和防止脂肪肝有重要生理意义。维生素C可增加肝细胞的抵抗力,并能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及肝糖元合成,改善新陈代谢,有利尿、解毒、消除黄疸及降低转氨酶等作用。所以肝硬化病人要经常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的供给,满足机体的需要。4、肝硬化病人宜吃低脂肪饮食,如果过多的食入脂肪类食物,不仅不容易消化吸收,而且过多的脂肪会直接加重病情,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应尽量少吃。为了保证低脂肪,菜肴的烹调方式应当以蒸、煮、烩、炖、汆为主,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5、酒、胡椒等辛辣食物对肝脏的刺激和毒害较大,应当禁忌饮用和食用。6、肝硬化腹水时,要限制食盐和饮水的摄入量,在医生指导下应吃低盐或无盐饮食。7、肝硬化病人伴有食道静脉曲张时,饮食应细软、易消化。勿食过热及含粗纤维过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等。禁吃带骨、刺及一切坚硬的食物,防止刺破食道血管而引起急性大出血。肝硬化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每日所吃食物尽量多样化,食物烹调要软烂可口、容易消化。此外,心情愉快,情绪乐观,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等,对本病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慢性肝炎还是肝硬化病人,大都伴有上消化道黏膜的病变,胃镜检查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上消化道疾病管腔内粘膜的变化,准确判断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直观的观察病变的位置、性质、程度等,而且可以对疾病的预防、预后估计、后续治疗作出准确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胃镜下治疗越来越成为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手段。所以普及肝病患者的内镜检查具有十分关键的临床意义。长期患有慢性肝炎的患者,由于肝脏的门脉系统淤血,胃粘膜也经常淤血缺氧,加上肝功能障碍,体内毒性代谢产物不能完全被肝脏解毒而增多,同时伴有内分泌激素紊乱,加上胆汁返流等因素,可使胃粘膜受损。主要表现为:各型慢性胃炎、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甚至可发现早期胃癌等病变。针对上述病变的有效治疗,可以减轻消化道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肝硬化患者更应进行胃镜检查,因为肝硬化常伴有门脉高压症,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时,由于曲张的静脉高出黏膜,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除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与范围外,还可观察有无出血的征象,针对性进行治疗和预防。因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往往造成致命的大出血。在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中,由于消化道出血引起死亡的病例占到80%。胃镜检查可以准确判断食道静脉曲张的程度,红色征是否阳性以此科学准确地判断近期是否有出血的可能并及时处理,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内科治疗往往难以止血,而内镜下止血成功率高达90%以上,套扎术、组织黏合剂、硬化剂治疗是对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实施的内镜下介入疗法。套扎术是肝硬化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套扎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静脉喷射出血或渗血即刻停止,血管回缩、曲张程度减轻至消失,减少出血次数,或避免再次出血,具有节约血源,节省治疗费用,减少住院天数,提高肝硬化生存期,降低病死率等优点,套扎术不仅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止血方法,同时也是降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少出血发生机率及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