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是婴幼儿阶段最常见的不适,为大家准备了最实用Tips: 1.只要家里有孩子,退热药应该作为家中常备药品(不包括号称可以退热的感冒药及中药),退热药常备,退热药常备!!! 2.发热时应按平时习惯给宝宝穿衣服(除体温上升期宝宝手脚发凉自觉畏寒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外),不要大夏天给宝宝穿厚衣服盖大被子捂汗,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通过皮肤散热。 3.低热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且没有热惊厥病史的孩子,可以用温水擦拭腋窝、脖子、大腿腹股沟等帮助散热,甚至可以洗温水澡;同时使用退热贴、多喝水等。 4.高热及时使用退热药: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无效的孩子,应该及时合理使用退热药,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或栓剂,一般来说4小时以上体温复升可以重复使用退热药,同时应配合大量饮水来降温。 有些家长过分信奉发热可以激发身体抵抗力,高热也坚持不给孩子吃退热药,导致体力过分消耗甚至部分孩子会出现抽搐,反而不利于疾病恢复。 5.有热惊厥史的孩子应积极使用退热药,避免再次诱发抽搐: 通常热惊厥容易发生在发热的头24小时,且多于体温上升期发生,也就是说通常爸爸妈妈还没发现孩子发热就出现“抽风”,或者是刚发现发热,还没来得及喂退热药就抽搐了。所以有热惊厥史的孩子一旦发现发热,体温超过37.5℃、手脚发凉,退热药要尽快用,幼儿推荐肛门栓剂,相对吸收、起效快(注意:使用栓剂时应塞入栓剂后用手将宝宝屁股捏三到五分钟,避免宝宝剧烈哭闹排出已经融化但还未吸收的药物)。 绿灯情况(可暂时不去医院的情况): 1. 短时间(1-2天)孩子仅有低热且精神状态好的情况,可在家观察; 2. 突然高热且不伴有其他症状,可先自行给予退热药,如果热退孩子精神食欲如常也可在家观察; 红灯情况(应给予退热后及时就诊的情况): 1. 高热且有寒战、精神萎靡等症状的宝宝可及时到医院就诊; 2. 如咳嗽数天又突起发热,往往是下呼吸道感染征象,应及时就诊; 3. 原有症状加重,或热退精神状态不佳甚至有其他症状例如咳嗽、喘息、抽搐等出现应及时就诊。 4. 发热时间长(超过3天)即使低热也应及时就诊。
工作中常常遇到肚子疼得哇哇叫的孩子,还以为外科急腹症,最后在医院拉完粑粑神清气爽的回家了,这样的孩子当中最大的是初中生,每每妈妈们气得翻白眼,我好心安慰她们:你家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因为便秘闹得来医院的。 夜班前微信上又有朋友咨询孩子便秘怎么办,顺带把工作和自己养娃经历中的点滴经验总结出来大家共享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养成定时排便打破便秘的恶性循环 便秘是一个恶性循环,尤其对于学龄前的宝宝们来说。因为贪玩,不敢、不想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大便等等原因会憋粑粑,时间长了大便干结,导致排便疼痛甚至肛裂出血,下一次有便意的时候就会有恐惧心理,继续憋,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解决便秘就要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便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吃粗粮,不是吃香蕉火龙果(当然这些都可以暂时缓解便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早起或者晚饭后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让宝宝坐便盆,专心致志的拉粑粑! 不要看书、看pad、看手机、玩玩具等等,专心的坐在便盆上,陪他们一起“嗯嗯”专心使劲! 每天到时间喊ta去便便,他一定会说,我没有粑粑!注意,不要相信这些贪玩的孩子们,不管有没有,都要定时去坐上便盆!如果有早起排便的习惯更好,个人更推荐晚饭后,毕竟这个时候妈妈们更有时间,而且晚饭进餐后使胃肠蠕动增加,会使排便更容易。 2、饮食中蔬菜水果比例得当 日常生活中蔬菜水果比例要得当,便秘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香蕉、火龙果、梨以及绿色带叶蔬菜的摄入,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可以适当减轻便秘。 3、短期使用药物帮助缓解便秘 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也可以帮助缓解宝宝便秘。 便秘特别严重的孩子,三五天甚至一周都未排便的情下可以临时给予开塞露肛注后帮助排便减少肛裂;另外可以尝试短期口服乳果糖帮助排便。但这两种办法都不推荐长期使用。 4、绝密实用的TIPS 最后给大家的tips:孩子便秘短期内可以先开塞露解决燃眉之急,然后加上益生菌,饮食疗法,譬如火龙果伺候上,晚饭后陪她蹲在地上玩游戏,可以让他很快有便意,再让他去乖乖坐上小便盆。这些都不好用可以考虑乳果糖口服,但最终的最终,还是要让孩子们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 陪伴宝宝或者让ta定时去排便的时候,不要恐吓、责骂等加重孩子思想负担,及时的鼓励会帮助他们更轻松克服便秘。
1.孩子尿床是正常情况吗?孩子多大应该可以控制排尿? 大约2-3岁时,儿童开始意识有排尿意识,并逐渐学习控制排尿冲动直至他们能抵达厕所。大多数儿童在约3-4岁时能良好地控制白天排尿-女孩常常稍微领先于男孩。在这个阶段,4岁儿童夜间尿床是很正常的情况,并可能在未来几年还会偶尔尿床。 2.遗尿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超过5岁的小孩经常尿床是不正常的,医学上称为“儿童夜遗尿”。在2014年《中国儿童 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中的定义:指年龄5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 小儿≥ 5 岁,睡眠状态下夜间不自主排尿 ≥ 2次/周,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2014年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 ?5岁作为判断儿童夜遗尿的年龄标准反应了儿童排尿控制能力的发育程度 ?睡眠中经常不自主排尿: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遗尿的患儿不作病态 ?大年龄儿童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 3.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尿床? 膀胱像一个有弹性的口袋,不断扩张以容纳尿液。尿液形成后,膀胱逐渐被肾脏产生的尿液装满。当达到最大容量时,膀胱开始收缩并向大脑发出“装不下了,需要排尿”的信号。在排尿的过程中,膀胱收缩并挤压出尿液。 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若干神经递质和受体)、生理节律(睡眠和多尿)以及膀胱机能紊乱。 尿床的原因:由于睡眠期间产生的尿量和膀胱的容量大小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睡眠期间产生的尿量过多或者膀胱不能储存足够的尿量(膀胱容量不足)都会导致尿床。 尿量过多:晚饭后摄入水分过多,或者抗利尿激素(浓缩尿液,减少尿量)分泌过少。 除泌尿系统/膀胱容量特性外, 所有经历过遗尿症的儿童都有觉醒障碍,以致不能在夜间醒来上厕所排尿。 所以,夜间遗尿的原因是睡眠期间产生的尿量和膀胱的容量大小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匹配发生时不能觉醒所导致的。 4.尿床对于稍大的孩子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该怎样帮助尿床的孩子? 遗尿症可影响儿童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孤僻等心理异常。 一项对8-16岁尿床儿童的调査显示:尿床对儿童来说是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3大严重事件,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尿床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孩子的性格和教育方法没有关系,也不能通过“只要有决心就能克服”的精神和毅力来解决。 “不着急,不生气,鼓励孩子,不要跟别的孩子作比较”,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责备自己,要在孩子遵守约定或者没有尿床时给予孩子“鼓励”(譬如,今天没有尿床,真棒啊!) 同时,必要时寻找专科医生的帮助,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早日让孩子恢复干床,享受阳光生活!
门诊几乎十个妈妈有十个都不知道的事,建议每天清洗且尽量翻开包皮清洗! 女童可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注意培养便后擦屁股一定从前往后的习惯,但很多妈妈只是“告诉”,宝宝较小的时候可能会不太顺手,建议手把手的带一段时间再放手!
另外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出现临床不能解释病因的异常发热,且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孩子出现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后2-3周复查时;孩子确诊免疫系统疾病,评估疾病活动时也应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 经过初步筛查,有儿肾专科医生建议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最主要还是皮肤光照合成! 所以晒太阳的意思是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