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之恐怖莫过于发现不明肿块、包块、结节。如果是肺上长了个结,那更是晴空霹雳,顿时乌云笼罩。脑袋里一大堆问号,肺结节?肺癌?怎么办? 定义:有专家认为直径在10mm左右的肺部结节可定义为肺小结节,7mm以下称为微小结节,3mm以下为微结节,但尚未有标准的定义。 肺部小结节的常见诊断有哪些呢,小结节并不能与肺癌或早期肺癌划等号,很多疾病都会形成肺内结节,包括一些良性病变如炎症、结核、霉菌、寄生虫等。有统计显示,在检出的小于1cm的肺部小结节中,恶性肿瘤仅占5%,虽然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但仍不可轻视,毕竟其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或癌前病变,及时就医及定期复查尤为重要。 查出肺部结节,应该怎么办? 2017 Fleischner指南参考了国际上五个大型肺部CT筛查试验,根据十余年的研究结果,重新定义将6mm、8mm划为分界点,并根据结节不同密度成分,以及单发或多发,区分成低危随访人群与高危随访人群,制定并更新了相应的诊治策略及随访建议。 新指南减少了单发6mm以下结节的不必要的检查;仅针对高危人群建议12个月的复查频率。
B超、X线、CT、磁共振有啥区别? 会不会查不出毛病反而对身体有辐射伤害? 诶~这事我得好好研究研究! X线、CT、B超、磁共振(MRI),这几类检查都属于影像学检查,就是用机器“透视”身体,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1、原理不同 X线:跟拍照片差不多 X线检查,顾名思义就是利用X射线穿透身体,形成影像。跟拍照片差不多,拍出来的图像是平面的。 CT:人体数字化成像 CT也是用X线穿透身体,但跟X线检查不同,现在多排螺旋CT检查是通过采集扫描范围内人体的每一个体素进行成像,说白了就是把要检查的部位划分无数体积不足一个立方毫米的微小方块,看的更细,很细微的病变也能被发现。 B超:利用回声原理成像 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反射,得到不同的回声来形成影像,跟朝水里扔石头听回声来测深度差不多一个道理。 磁共振:利用电磁波信号成像 磁共振(MRI)就是常说的核磁,因为名字里带个核字,大家老误解它可能有放射线和辐射,其实这个核指的是氢原子核,不是什么“核弹”。磁共振就是人为的制造一个磁场,让人体躺在里面,在磁场中,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能够有规律的运动,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上面的图标就是辐射的标志 2、辐射量不同 X线:一次检查辐射剂量跟坐20小时飞机差不多 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差不多是0.02-0.1mSv,跟坐飞机飞行20小时接受的辐射差不多。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年也会接受自然界辐射2.0~3.0mSv,所以X线检查是很安全的。 CT:辐射剂量差不多是X线的10倍 胸部普通CT检查的辐射差不多为2~5mSv,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辐射剂量大约是0.2-0.5mSv,差不多是10张胸片的剂量,所以是非常安全的。人一年的辐射剂量不超过100mSv都属于比较安全的范围。建议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低剂量CT筛查。 B超:没有辐射 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反射成像,没有辐射。 磁共振:没有辐射!!! 前面讲到,磁共振是人造了一个磁场,利用电磁波信号成像,没有放射线,对人体没有辐射也没有伤害。但在检查时,人处于磁场中,可能会产生热量,所以,本身有发烧的情况,不建议做核磁。身体内有金属物的,可能会在检查过程中产热甚至移位,不建议做磁共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可以安全的接受磁共振检查。 3、检查位置不同 X线:最常用于胸部、骨骼和四肢 X线检查可以拍头颅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和关节片。一些胃部、食管和肠道疾病,也会用到X线检查,比如钡餐检查、消化道造影等。在日常体检时主要是用来拍胸片,筛查肺部的疾病。 CT:最常用于头部、胸部和脊柱 CT最常用在头部、胸部、腹部和脊柱疾病的检查方面,有些四肢和骨骼问题用X线检查看不清楚时,也可以选择做CT。 目前体检项目中的CT主要是胸部CT,用于早期肺癌筛查。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在体检时做胸部的低剂量CT检查,如果没有问题,五年之内可以不用在体检时做CT检查。有超过10年的吸烟史,并且超过30包年(每天1包烟,抽了30年),建议做胸部低剂量CT筛查。 B超:最常用于腹部、盆腔和心脏 B超主要筛查腹腔、盆腔内器官是不是有病变,包括:乳腺、甲状腺、肝脏、肾脏、胰腺、胆囊、脾脏,膀胱、子宫、卵巢等。心脏部位的检查也常会用到B超。 超声检查对体检医生的水平要求很高,检查的主观性很强,不同医生看到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出现这种情况,拿不准的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别的检查确诊一下。 彩超是什么? 彩超就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是看病变的地方是否有血流,判定肿瘤的性质。
金元四大家之补土派代表医家李杲,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他继承于易水派开创人张元素“古方今病不相也”的革新思想和扶养脾胃的学术观点。东垣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脾胃内伤而致百病,对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有重要意义,至今对临床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认为胃癌的发生是本虚标实的过程,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其中主要为脾胃之弱,这与李氏的脾胃学说不谋而合,因此东垣的学术思想对胃癌的治疗也有重大意义。1 健脾调胃补养正气李东垣阐发了《内经》中“土者生万物”的理论,认为人的生命主要靠元气的充盛,而元气的充盛又赖于胃气的滋养,如“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人之所受气者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以行云气者,天下也’。”他引用了《内经》中相关论述,阐述了水谷经脾胃的运化才能成气,因此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着元气的盛衰。中医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若饮食不节、忧思过度、久病体虚影响脾胃运化,则百病由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胃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饮食不节、忧思过度、久病正虚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饥饱失调是导致胃癌的最重要的病因。现代医学也证明高盐食物,饮食不洁而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其他犹如忧思过度,伤及脾胃;久病正虚,脾胃受损等皆可导致脾胃虚弱的发生。脾胃既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瘀又失于对津液的正常输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而形成积块。故《丹溪心法》有云: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脾胃亏虚,人之元气不充,胃癌患者加之手术、化疗、苦寒中药等治疗,使元气更虚,元气复损,加重脾胃之伤,形成恶性循环。早期胃癌患者脾胃亏虚不甚,临床以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泛酸等轻微症状为主,而晚期胃癌,脾胃亏虚之极,消瘦、乏力、纳呆、贫血等虚像渐显,此时治疗颇为棘手。因此顾护胃气始终贯穿于胃癌治疗中:早期胃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中医药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加以健运脾胃,恢复患者手术、化疗引起的体质损伤,提高机体免疫,恢复机体健康,预防复发。晚期胃癌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和化疗时,中医药治疗时更要注重顾护脾胃以治本,辅以辩证施治,脾气得健,气血生化有源,整体功能得以调整。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八珍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焦三仙、谷麦芽等。2 升脾降胃恢复枢纽功能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在时刻运动着,运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如一年四季春夏地气升浮而万物生长,并由萌芽而繁荣,秋冬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逐渐凋亡,四季之气惟长夏土气居中央为之枢纽。东垣根据天人相应,认为脾胃属土在五脏之中,如“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全身,乃清气圩田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音为地者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因此脾胃不仅将水谷之精气灌溉他脏,供应全身之精气,同时还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充分说明脾胃乃精气升降之枢纽。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导致脾胃功能损伤,其枢纽作用也受损,而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理变化。脾胃之枢纽功能失职,在胃癌的病理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作用。早期胃癌患者脾胃功能损伤较轻者,没有影响升降功能,清浊之气皆能从脾胃出,患者只有上腹不适,饱胀或隐痛等轻微症状,甚至无异常不适。随着病情的进展,脾胃之气渐损,升降功能日趋衰弱,患者出现头晕、疲乏无力、气急胸闷等清阳不升的症状,又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嗳气纳呆等浊阴不降的表现,特别是化疗后这种症状更明显,此时若不注意顾护胃气,调节脾胃升降枢纽功能,疾病进展很快,预后较差。治疗以健运脾胃为主,化痰祛瘀抗癌为辅,同时配合使用升发脾气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等,还可以佐以降浊之品,如降气、消痰、利水的药物,如丁香、青皮、刀豆子,陈皮、姜半夏、胆南星,猪苓、茯苓、苍术等。临证之时需注意健运脾胃,升发阳气是主要的,降浊是次要的,否则,恐犯“虚虚实实”之误。3 甘温除大热治疗癌性发热李东垣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提出了内伤发热学说,认为内伤发热主要的病理基础主要有二:一者为气火失调,他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反之元气若充沛,阴火自敛降,他指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故《内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对于气火失调的原因,则认为是“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说明阴火的产生也可以由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等引起。二者为升降失调,李杲认为“饮食入胃,其营气上行,以输于心肺,以滋养上焦皮肤腠理之元气”。这样就得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如果荣气不升反而下流,就会导致“心肺无所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脾胃不充,卫气不固,则易被外邪侵袭而发热恶汗,外邪为标,脾胃亏虚为本。李氏还针对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提出了辨阴证阳证,辨脉,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头痛等鉴别方法,对现在临床仍有指导意义。东垣基于气火失调和升降失调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李氏认为,治疗内伤发热,“惟当以辛热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用甘温之药补其脾胃,升其阳气,从而使阴火自降。此即甘温除热法之谓也。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李氏又在甘温益气的基础上,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原理配合辛散之药,以发越被郁遏之火,治本而故其标,即为升阳散火法,升阳散火汤为其代表方剂,药物组成为生甘草、防风、炙甘草、升麻、葛根、独活、羌活、人参、柴胡。东垣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给中医药治疗晚期胃癌癌性发热提供了新的思路。西医学认为继发感染、吸收热和肿瘤本身的发热是癌性发热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内伤发热可虚可实,虚者为气血阴阳之虚,实者乃气郁,瘀血,痰湿郁而化热。胃癌患者其本为气血亏虚,兼有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积聚,已有气虚之体,加上手术、化疗的损伤,肿瘤的消耗,纳食的减少,脾胃之虚更加显著,因此癌性发热常常出现在晚期患者,病机以气虚居多。治疗上可遵东垣之甘温除热法及升阳散火法,气虚患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患者伴形气不足,常常畏寒,有燥热发于肌表,可用升阳散火汤化裁。若烦热不退,可配以苦寒泻火药,如少加黄柏以救肾火,能泻阴中之伏火;若烦扰不止,则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但须注意所加之药,东垣均冠以“少加”二字,因阴火的的产生是由于脾胃虚弱,过用苦寒,恐其更损脾胃之气,加重病情。4 小结东垣之学说在现代中医药治疗胃癌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扶正培本”和“攻邪抑瘤”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两大法则,而补益脾胃是“扶正培本”的重要方法。“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补益脾胃需贯穿治疗胃癌的整个过程。早期攻邪为主,注意顾护胃气;中期攻补兼施,需防范胃气之衰败;晚期扶正以补益脾胃、调和阴阳为主,兼以祛邪。若出现晚期胃癌发热伴有明显虚像者,可以甘温除热法或升阳散火法以治之。总之,在胃癌治疗中要不离脾胃之说。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目前我国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多数患者被诊断时已属于晚期,西医治疗效果不尽人意,中医药通过调节脏腑整体功能,恢复患者阴阳平衡状态,能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胃亏虚为其本,气滞、血瘀、痰阻、癌毒等相互胶结为其标,其中血瘀是胃癌形成的关键环节,胃脘刺痛、腹部肿块、出血色暗胃癌常见症状也佐证了血瘀普遍存在于胃癌患者中,笔者基于血瘀与其他病机之间的关系,使用化瘀六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归纳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 活血化瘀常用六法1.1 气滞血瘀,治当疏肝理气,化瘀止痛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必赖于气之推动,谓之“气为血之帅”。诸气之中,当以肝气为先,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疏通血液运行,胃癌患者常有情绪抑郁,不能自解,肝气内郁,气塞不通,血壅不流,瘀血内生。瘀血既成,阻滞脉络,影响气机,进一步加重气滞,可见气滞与血瘀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而当以气滞为先。胃癌出现肝转移灶辨病属中医“癥积”范畴,这些患者出现脘腹胀痛或刺痛,腹部饱胀,食后加重,或可触及腹部包块,质硬如岩等症时辩证属气滞血瘀。对于气滞血瘀患者,治疗当气血兼顾,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选用柴胡舒肝散(柴胡、陈皮、香附、枳壳、川芎、白芍、炙甘草)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减,根据气滞与血瘀的程度调节两方比例。有瘀血症状的胃癌患者,即使无明显气滞之证,也应常规选用疏肝理气之味,以求行气活血之功,加强气血流通,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立的各类逐瘀汤均配伍了行气药物,意亦在此。但临证应当注意柴胡、香附、枳壳等行气药物大多辛香燥烈,易伤阴液,不宜多用久用,使用一段时间便可易为绿梅花、香橼皮、佛手片等平和之品,以求长期缓治。1.2 血瘀痰阻,治当祛痰化瘀,消散癥结《丹溪心法》有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说明痰在胃癌肿块的形成中亦具有关键作用,其来源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水湿不化,生痰成湿;实者为气滞、血瘀等其他病理产物聚于体内,阻滞气机,津停不运,聚结成痰。痰湿与瘀血作为重要的邪实因素,两者常相互影响,痰湿内阻,气机不畅,血运缓慢,则成血瘀;瘀血内生,阻滞气行,日久伤正,又能促进痰湿内生,即为“血不利则为水”,胃癌患者病有癥块,病久不愈,痼疾顽症,多有痰瘀并结于内。晚期胃癌易出现全身多处转移,这与痰“随气流动、无处不至”的特征相似,故化痰法亦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治法之一。临证遇胃癌局部包块,日久不祛,或病期较晚,多处转移,辩证属痰瘀互结者,应当痰瘀并治,此时化痰有利于化瘀,化瘀也有利于化痰,投以海藻玉壶汤(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陈皮、当归、川芎、连翘、炙甘草)合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化裁。仲景名方鳖甲煎丸原治疗“虐母”,但观其药物组成,方中蛰虫、鼠妇、蜣螂、桃仁、丹皮等皆为化瘀药物,而厚朴、半夏、射干、蜂窠、葶苈子等均为化痰常用,诸药配合君药鳖甲软坚散结,实为祛痰化瘀,消散癥结之代表经方,可加减应用于胃癌伴痰瘀症状者。许氏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含有半夏、南星、丹参等药物的涤痰化瘀方具有明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1.3 癌毒瘀阻,治当抗癌解毒,化瘀消瘤“癌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学说,对此诸医者理解不一,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笔者理解为胃癌之癌毒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如过食腌制咸味、烧烤油炸,这些食物本身含致癌物质,即属外感之癌毒;患病之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聚集于内,邪气久滞,酿生癌毒,此为内生癌毒。癌毒是一种并列于瘀血的病理因素,但癌毒可由瘀血转化而来,又可进一步加重血瘀形成,故其与瘀血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关系。胃癌患者必有癌毒,否则不会发生癌变,只会发生其他病变,癌毒具有猛烈性、顽固性、流窜性、隐匿性、损正性等多种特点,癌毒不去,疾病未愈,机体难复,故针对癌毒的抗癌解毒治疗是常规措施。同时由于毒瘀互生,毒去则瘀不生,瘀去则毒不生,使用抗癌解毒药物也有利于化瘀治疗,笔者习用红豆杉、藤梨根、白花蛇舌草、草珊瑚、半枝莲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配合丹参、莪术、三棱、姜黄、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临证应当注意,抗癌解毒药物大多为清热解毒药物,性味多以苦寒为主,不可多用久用,以免苦寒败胃,伤及正气,加重病情。1.4 气虚血瘀,治当健运脾胃,益气化瘀脾胃亏虚乃本病发生的病机之本,正如东垣所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有学者基于古代文献从中医体质角度分析得出气虚质为胃癌的基本特征,胃癌患者常见神疲乏力,腹胀腹泻,纳食不振等气虚症状,说明了脾胃亏虚的普遍性。气能行血又能生血,脾气亏虚,气虚力缓,运血无力,血行阻滞,瘀血内生;脾胃不健,生血无源,血脉空虚,血行不畅,亦能成瘀,正如《医林改错》中论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瘀血形成后,聚于局部,损伤脾胃功能,进一步加重气虚症状,使得病情不易缓解。由于脾胃亏虚是本病病机之本,加之化瘀药物多为耗气峻剂,故即使患者无明显气虚症状,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亦常规加用健脾运胃药物,投以归芍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当归、白芍)加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等。在选择活血药物时优先选用具有一定补益作用的化瘀药物,笔者临床喜用三七,本病化瘀力强,活血而不动血,化瘀而不伤正,并且具有一定补虚强壮及抗肿瘤作用,长期使用无不良反应,疗效颇佳。在临床中,笔者观察到健脾益气化瘀法亦能改善患者食欲,增进脾胃运化,如莪术、三棱为常用化瘀药物,现代药理业已证实具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将其与党参、黄芪等补益药物同用,能增进患者食欲,正如张锡纯所说:“若与参、术、芪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和气血”。1.5 血虚血瘀,治当益气养血,祛瘀生新中医认为,血液是由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而这两者都来自于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灵枢》谓之:“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胃癌患者,脾胃不健,气血乏源,血少质粘,滞而为瘀,正如张景岳所述:“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不滞者”,胃癌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亦会加重血液亏虚。瘀血内结,伤及脏腑功能,亦可影响新血生成,从而导致瘀血不祛,新血不生。血虚及血瘀作为关乎血液的两大虚实病机,在胃癌患者中普遍存在,且两者关系密切。对于血虚血瘀的胃癌患者,治疗常以补血活血同用,补血名方“四物汤”以熟地、白芍补血,川芎活血,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如此配伍,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实为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之良方,乃补血活血之典范。临证时笔者常以此方加减,根据患者血虚及血瘀程度选择相应药物,如血虚明显而血瘀不著者,加用鸡血藤、制首乌、龙眼肉、阿胶珠等补血生血药物,而血瘀之症明显者,则配以桃仁、红花、丹参、莪术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临证时应注意,活血化瘀药性多破泄,易伤阴血,因此对于无明显血虚症状的患者,笔者在使用化瘀药物的同时亦小剂量配用养血药物,防其伤正。1.6 阴虚血瘀,治当益胃生津,滋阴化瘀津液同血液均为液态样物质,胃癌患者,邪毒日久,易伤阴液,故胃癌患者常出现胃脘部隐痛或灼痛,夜间尤甚,嘈杂心烦,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光等阴虚见症。胃阴亏虚可从多个机制促进瘀血生成,首先阴伤日久,津病及血,水少舟行缓慢而成瘀。其次阴虚易生内热,热入营血,血热搏结,血滞为瘀,《读医随笔》指出:“夫人身之血……人血亦可粉可淖也,其淖者津液为之合和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再者胃阴亏虚亦会影响脾胃运化及气血生成,先贤叶天士有云:“太阴湿土得阳为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津液亏虚,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减弱,必然影响气血生成,造成前述之气虚血瘀及血虚血瘀证。血瘀形成后,血流缓慢,五脏六腑得不到血液包括津液的滋养,又可加重阴虚之证,如《灵枢》所谓:“其积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阴伤血滞在胃癌患病日久或素体阴虚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治当以滋阴生津与活血化瘀同用,《中医内科学》载有东垣“通幽汤(生地、熟地、桃仁、当归、红花、升麻、炙甘草)”治疗瘀血内结之噎膈证,观其组方,生地、熟地滋阴生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两者兼顾,实为治疗阴虚血瘀之佳方,笔者用于治疗贲门癌引起的进食梗阻,常能一定程度缓解症状。瘀阻显著者,加三棱、莪术、急性子等加强化瘀散结之力;阴虚较重者,加用益胃汤滋阴生津;阴虚内热者,加青蒿、鳖甲、龟板清退虚热。俞氏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活血化瘀养阴方(当归、天冬、麦冬、茯苓、白术、沙参、黄芪、藤梨根、蛇舌草、冬凌草、土鳖虫、蜈蚣、象贝、山慈菇等)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症候,保证患者生活质量。2 临证备要2.1 注意虫类化瘀药的合理使用胃癌乃一种沉疴痼疾,瘀血同其他病理产物相互胶结,坚硬如石,有时常规的化瘀散结药物难以摧灭,虫类药物因其性峻猛烈,作用较一般药物强,合理应用能破血消癥,从而起到剔透逐瘀,松透病根的作用,是治疗胃癌的常用手段。笔者常根据虫类化瘀药物的不同特点应用于胃癌的治疗,如全蝎擅长止痛,用于胃癌伴严重疼痛者;地龙擅长通络,用于四肢麻木者;穿山甲擅长消癥,用于胃癌肝转移者等。但临证应注意此类药物多有一定毒性,使用应严格控制味数,从小剂量起用,逐渐加量,防止出现中毒反应。同时也应注意此类药物易伤脾胃,辅用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生姜、大枣等能减轻消化道副反应的发生。2.2 注意化瘀与止血之间的关系化瘀和止血是治疗本病常用治法,但从理论上而言,化瘀易出血,止血易留瘀,如何避免此种治疗副反应至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评估患者血瘀与出血风险,准确辩证施治及合理应用和配伍药物等措施来避免上述副反应。如临证遇血瘀症候显著者,化瘀为其必然,治疗前可详问患者病史,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来评估患者出血风险,若出血风险较高,则应选择三七、蒲黄、茜草等既可化瘀又可止血的药物,或配伍白芨、藕节炭、血余炭等收敛止血药物。出血的患者,关键在于准确辩证施治,不可见血止血,应根据患者兼有症状从而采取诸如益气摄血、清热止血等治法,真正做到治病求本。3 小结脾胃亏虚为胃癌病机之本,瘀血内阻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实因素,瘀血的形成与多种病理机制相关。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观为指导,以辩证施治为基础,强调整体结合局部,辩证结合辨病,扶正结合祛邪。活血化瘀法是祛邪的重要治法之一,临床应根据瘀血产生的原因配合相应治法,不可一味化瘀,合理应用好虫类药物化瘀散结的独特作用,处理好化瘀与止血的双向关系,从而发挥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最大优势。
肿瘤患者饮食的共性原则肿瘤患者四季食物的选择肿瘤患者根据食物的偏性,如何选择发物如何抉择肿瘤患者发物,也需要注意一般不推荐进食腌制,油炸,隔夜,熏制,烤制及罐头视频。建议选择新鲜事物。
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医药治疗是晚期肿瘤的选择,或者是无路可选时使用。这是完全的误解,恰恰相反,中药治疗需要早期干预。术前,化放疗前后,服用扶正中药可以扶正固本,增强体质,促进机体的恢复。化疗中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或中药针剂的参与可以增加化疗的完成率,可以减少副反应。放疗期间口服中药可以减少放射性炎症的损伤,如可以减少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发生率。红景天,冬凌草,麦冬,玉竹等均可减少放射性损伤。放化疗后可以加用扶正抗癌药物,预防肿瘤复发。服用时间不应短于三年,最好能服用五年,对肿瘤复发,转移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晚期肿瘤通过化疗或局部治疗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的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中药可以减轻靶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如改善腹泻,皮疹,肾损害等。总之,中医治疗肿瘤需要,早期参与,全程协助干预,长期维持治疗。
灵芝 是调节免疫常用的中药之一。性味甘平,归心、肺、肾经。功效:健脾补中益气,开郁和胃宽胸,养心安神,滋肾养精。 灵芝粉是灵芝研粉而得,吸收较差。一般用量需10克左右。 灵芝孢子粉是灵芝草繁殖时产生的,功效强于灵芝,吸收较好,一般用量3g为宜。 破壁灵芝孢子粉,是细胞壁被打开的一种加工工艺,吸收最佳,最好的将药效释放,一般用量1克即可。
癫痫发作不要慌,专业知识来帮忙 牙关紧闭双眼瞪,就地平放防摔伤 口吐白沫四肢抽,切忌强按防再伤 清口腔,保通畅,钢笔勺子大用场 危险物,要注意,玻璃暖瓶放一旁 忌喝酒,七分饱,环境不能太亮堂 勤锻炼,防疲劳,规律服药不能忘 多休息,心情好,情绪稳定无状况
痔疮一般是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手纸带血,便血的颜色多为鲜红色。直肠癌的大便带血为陈旧性出血,血液多呈暗红或果酱色。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直肠指检随着我国居民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摄入增多,大肠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常见症状有便血、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净、大便变细等。痔疮是最常见的直肠良性疾病,常表现为大便带血,与直肠癌的症状非常相似。在临床上,约90%的直肠癌在初期都被误诊为痔疮。痔疮和直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5万,每年有3万多的妇女死于宫颈癌。但是子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它的元凶就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HPV是个什么鬼?HPV就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有高度特异性的球形DNA病毒,病毒DNA以整合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中。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如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德国科学家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