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1]。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及长期便秘和服用蒽醌类刺激性泻药的患者。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普及,该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我院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灌肠、调整肠道菌群及饮食指导治疗结肠黑变,近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6岁,其中40岁以下11例,40~60岁20例, 60岁以上7例.便秘28例,腹痛、腹胀、便血及其他7例。病程最长20年,最短1个月,便秘者均不同程度服用泻剂,如果导片、番泻叶、牛黄解毒片、芦荟胶囊等泻药,大部分未记录具体的服药量及时间;内镜病变肠段:全结肠26例,横结肠以下3例,降结肠以下4例,仅在直肠5例;病变表现:结肠粘膜呈虎皮样改变,色泽变暗,呈浅褐色,暗褐色,或深褐色;38例患者中合并腺瘤性息肉4例,无合并结肠癌患者。 1.2 诊断标准 (1)便秘的诊断标准[2] 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项或2项以上症状:①1/4以上时间有排便时费力;②1/4以上时间粪便呈团块或硬结;③1/4以上时间有排便不尽感;④1/4以上时间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⑤1/4以上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⑥1/4以上时间每周排便
肛周潮湿是指肛门周围经常湿润的一种症状。肛周潮湿多有肛周出现较多分泌物引起。一、病因(一)中医中医认为,肛周潮湿主要由于外感六淫、体内湿浊之邪内生引起。1、外感六淫:外感湿、热、寒、风邪,风、热、寒与湿邪夹杂,侵袭肛门周围皮肤,可使肛门潮湿。2、湿邪内生: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体内寒湿之邪内生,或过食醇酒厚味及肉类食物,体内湿邪内生,下注肛门,均可引起肛周潮湿。(二)西医肛周潮湿是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脱垂性内痔:内痔脱出可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脱出痔团嵌顿、水肿、渗出液增多,导致肛门潮湿。2、完全性直肠脱垂:直肠全层或粘膜脱出肛门外,直肠粘膜表面液体将污染肛周皮肤、导致肛周潮湿。3、肛瘘:因肛瘘可反复流脓及分泌物,可引起肛周潮湿。4、肛门括约肌松弛:老年人或体弱者,肛门括约肌松弛或收缩力减退,使肛门闭合不严,肠粘膜分泌肠粘液容易漏出肛门外,特别在劳累情况下,肛门潮湿更明显。5、肛周皮肤疾病:肛周皮肤患有湿疹、疱疹、接触性皮炎、尖锐湿疣以及皮肤感染后脓肿破溃等,均可造成肛周潮湿。6、肛门部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肛门部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特别是体型肥胖者,肛门深陷于两侧臀部之间,使肛周皮肤的汗液不能很好蒸发,造成肛门部经常潮湿。7、肛门部手术后遗症:如肛瘘、肛裂手术切断或损伤较多的外括约肌或内括约肌、造成肛门闭合能力下降,直肠内液体易溢出肛门外引起肛周潮湿。8、肛管直肠癌:肛管直肠癌破溃、感染流脓血,肛周可一直处于潮湿状态。二、诊断(一)病史肛周潮湿多数是因为肛周皮肤疾病引起,应询问患者有无接触异物过敏,有无食用海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衣服及内裤是否过紧,是否有痔疮、肛瘘、直肠脱垂、结肠炎等其他疾病。此外,老年人肛门括约肌功能松弛、肛门失禁、肠癌破溃后均会引起肛周潮湿。(二)症状肛周潮湿伴肛周皮肤瘙痒应考虑肛周湿疹、肛周尖锐湿疣。肛周潮湿伴肛周有脓性分泌物应考虑肛瘘、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等。肛周潮湿伴肛内肿物脱出多为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周潮湿伴不能控制大便为肛门失禁。(三)体格检查肛周潮湿检查除一般全身体格检查项目外,应重点检查肛门及直肠。视诊应注意肛周皮肤有无红斑、丘疹、疱疹、肿物、脱屑等,肛周有无溃疡及肛瘘外口,肛缘有无肛内肿物脱出。肛周触诊有无肛周肿块及有无瘘管等。指诊有无肛门松弛,直肠内有无肿块,指套有无染血或脓血等。(四)辅助检查1、内窥镜内窥镜包括肛门镜、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肛门及大肠病变。2、超声检查肛周彩超、腔内超声对肛周脓肿、肛瘘的诊断有一定意义。3、其他有时需行CT、X线造影、MRI等检查。三、鉴别诊断(一)辨证1、湿热下注:肛周皮肤潮湿发红,伴有丘疹、水泡、黄水淋漓,局部灼热瘙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2、脾虚湿盛:肛周皮肤潮湿,伴有少量渗液,味腥而粘,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便溏、腹泻。舌淡,舌体胖,舌边伴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或滑。3、热毒壅盛:肛周潮湿,肛周皮肤红肿流脓流水,身热恶寒,头痛乏力,舌红,苔白根部黄厚,脉弦数。4、寒湿:肛周潮湿,分泌物湿冷,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紧。(二)鉴别诊断1、肛周湿疹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以瘙痒、有分泌物渗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其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口及其肛周皮肤,也可延及会阴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肛周湿疹分三型。急性湿疹肛门周围的皮损多呈米粒样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泡,基底部潮红,由于搔抓,致使水泡破溃,可见有小点状渗出和糜烂,并有浆液不断渗出,病变中心部较重,向周围蔓延,外围可散在丘疹、丘疱疹。若合并感染,可形成脓疱,渗出脓液,结黄绿色或褐色脓痂,还可并发毛囊炎、疖肿。慢性湿疹可见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色棕红或灰色,表面粗糙,肛缘及肛管可有皲裂,米糠样皮屑及抓破后成为结痂,外周可有散在的丘疹、丘疱疹。亚急性湿疹特点是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和水泡糜烂。2、肛周接触性皮炎肛周接触性皮炎是指人体肛门周围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上因过敏或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炎症。临床表现为肛周瘙痒、肛周潮湿等。本病发病前均有过敏物质或刺激物接触史,一般发病急,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皮损的轻重与致敏物或刺激物质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接触面积大小以及机体的敏感性有关。轻者局部仅有充血,境界清楚的淡红或鲜红色斑;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等损害;刺激性强烈者可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机体高度敏感时,可泛发全身。本病有自限性,除去病因后,可很快自愈。若未能及时除去病因,致使病程迁延,可转变成慢性,类似湿疹样皮炎。接触物斑贴试验常呈阳性可作出诊断。3、肛周癣肛周癣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的肛门周围皮肤疾病。病变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大腿部内侧或臀部出现环形或半环形或地图样、边界清楚的红斑,表面多附有一层白色磷屑。当刮下其磷屑在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时即可确诊。临床可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瘙痒、肛周皮肤潮湿。4、肛周神经性皮炎肛周神经性皮炎是发生于骶尾部或肛门附近的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临床特点为发病初期仅有肛周皮肤间歇性瘙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经搔抓皮肤出现淡褐色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或覆有糖皮样鳞屑,密集成群,随病情发展,丘疹渐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此时病变皮肤干燥、增厚、皮纹加深,互相交错,皮嵴突起,呈菱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本病可因肛周瘙痒剧烈抓破皮肤形成肛周潮湿。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可伴有轻度海绵形成。真皮部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可见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呈纤维化。5、肛周毛囊炎肛周毛囊炎是指细菌侵犯毛囊部位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皮疹始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的红色毛囊丘疹,丘疹顶端有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红晕,其中心毛囊贯穿。当丘疹出现较多且散在分布时,肛周瘙痒明显。本病可因脓液排出形成肛周潮湿6、肛门白斑肛门白斑是指肛门与其邻近的肛周皮肤发生的白色过度角化及浸润性斑片。这种粘膜还可发生于生殖器与口腔粘膜。临床表现为肛门与肛周皮肤可见一片或数片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片,一般不隆起,自觉瘙痒甚至瘙痒剧烈。皮损表面角化粗糙,触之有硬感,若将粘膜表面白色角化刮除,其基底易出血,晚期皮损可萎缩或肥厚增生,甚至导致皮肤增厚,溃疡造成肛周潮湿。7、肛周皮肤结核肛周皮肤结核病是结核杆菌侵犯肛周皮肤所致的肛周慢性皮肤病。本病可形成皮肤溃疡,有时有稀薄的浆液或脓液分泌,造成肛周潮湿。8、肛周皮肤念球菌病本病是由念球菌累及肛周皮肤、粘膜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表现为肛周皮肤有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或脓疱,继之糜烂、渗液、结痂,边缘有片状鳞屑。本病可出现肛周潮湿、肛周瘙痒症状。9、肛周尖锐湿疣肛周尖锐湿疣感染引起的好发于肛门周围及外阴的性传播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为肛门瘙痒、轻微疼痛、出血、肛周潮湿及渗出有臭味的分泌物等。典型特点为初发损害是针帽或米粒大小而柔软的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且数量逐渐增多,成为乳头瘤样、菜花样、鸡冠样或蕈样的赘生物,表面高低不平,质地柔软;如不及时治疗,疣体将逐渐增大,有的成为大的菜花状,基底有蒂;有的彼此融合,成为大块状,淡灰色,表面呈乳头瘤状,可以有糜烂、溃疡、有分泌物,因继发感染可致恶臭。10、肛周脓肿破溃后及肛瘘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肛周脓肿破溃后可引起肛周潮湿。肛瘘是肛周脓肿破溃后的后遗疾患,通常由外口、瘘管和内口组成。肛瘘临床表现为肛门部反复流脓及分泌物,肛周潮湿,反复发炎可引起肛门疼痛。检查一般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见到外口,并可触及条索状物。11、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时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肠内粘液流出肛外可引起肛周潮湿。直肠部分脱垂是可见到直肠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垂部分为两层粘膜组成;脱垂部分与肛门之间无环状凹沟。直肠完全脱垂时脱出物呈宝塔形,粘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为两层折叠的全层肠壁组成;触之较厚,两层肠壁间为腹膜间隙;肛管未脱垂者,脱垂直肠与肛门之间有环状凹沟,伴有肛管脱垂的严重脱垂者,环状凹沟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12、肛门失禁肝门失禁也叫排便失禁。肛门失禁分不完全性肛门失禁和完全性肛门失禁。肛门失禁时因不能控制大便,有大便从肛内流出,有时有肠内粘液、稀便流出,均可引起肛周潮湿。肛门指诊可判断失禁时的肛门收缩能力及松弛状态,对诊断很有帮助。13、结肠及直肠炎性病变各种结肠及直肠炎性病变,如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患者因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有时可出现肛周潮湿。结肠镜下可见到结肠及直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纹理,有时有溃疡及息肉、假息肉形成。14、肛门及直肠恶性肿瘤肛门及直肠周围肿瘤,如直肠癌、肛管癌、肛门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肛周paget病、肛周Bowen病等,如肿瘤组织破溃,可引起肛门潮湿。患者检查可扪及质地坚硬的肿物,晚期可出现消瘦等症状。直肠癌和肛管癌均有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如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大便变细等,大便时大便上可有粘液脓血便,但肛管癌患者肛门疼痛较直肠癌明显。直肠指诊可在肛管及直肠上扪及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的肿块。肛门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发生在齿线肛管处,其余发生于肛周皮肤。临床表现为肛门部有暗红色肿块脱出类似血栓痔嵌顿,便血多为鲜血或带恶臭的粘液血便,肛门坠胀、肛门疼痛。肿物局部为突起肿块,外形似蕈伞,蒂短而宽,或结节状,一般为3~6cm大小,有时呈菜花状,大部呈紫黑色或褐黑色。癌组织显微镜下主要特征为癌巢结构多不清楚,瘤细胞似痣细胞,有显著间变,呈多角形,棱形或多形性,有时可见巨大瘤细胞,核大畸形、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相不等。大多数可以见到部分瘤细胞内褐色的黑色素颗粒。但约有1/3的肛门恶性黑色素瘤很少或无色素。无色素的恶性素瘤,其黑色素染色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抗原(MAA)及与S100蛋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肛周Paget病的皮损特征是边界清楚的湿疹样斑伴有顽固性瘙痒,病变初起常为肛周红色或灰白色斑片,逐渐向周围浸润,表面有结痂、脱屑及渗液,类似湿疹。肛周顽固性瘙痒常为初起症状,可有疼痛,也可能没有自觉症状,仅表现为湿疹样外观。鲍温病是一种表皮内鳞状细胞癌或称为皮肤原位癌,本病早期为小片红斑,无自觉症状,后期有瘙痒和烧灼感,有时出现疼痛和流血,晚期向深处发展,可成为典型的鳞癌.临床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在手术行活检时偶被发现。病理特点为表皮内各层细胞见较多异形细胞,基底层完整。
痔疮套扎吻合术(又称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欧、美国家的第一手术方法,最大化保护了肛管组织,手术效果确切;兼顾了肛垫下移理论和静脉曲张学说;微创手术,无创面,无痛,有轻微的坠胀感;出血、感染、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罕见。自动化,简便,手术时间短,仅5~10分钟,术后即可自由活动;住院时间短,2-3两可出院,价格相对经济;术后不遗留瘢痕,有利于后发痔疮的治疗;不破坏直肠与肛管的结构和外观,,并一般可恢复病变前状态。术后病人的注意事项:忌辛辣、烟、酒,多食蔬菜、香蕉等含纤维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和腹泻避免久坐、久站,一般一周内尽可能休息坚持使用太宁栓3-4周术后如因其它原因造成胶圈提前脱落,出现出血等不适症状,及早和医生联系,以确定原因和处理方法术后四周内不宜腔窥镜检查在术后12内有轻微的坠胀感,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痔的病因及预防痔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因素有:1、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在直立行走中付出的代价之一。人直立后,盆底静脉回流的压力大大增加,导致会阴盆底的静脉瘀曲扩张而成痔。2、盆底的静脉没有静脉瓣,不能分级承受上段静脉的压力,腔静脉的压力直接传递到盆底,同时腹压增加的压力(如咳嗽、负重等)也直接下传,导致静脉曲张。3、女性因妊娠、生育等特殊生理过程,是重要发病原因,也是其发病机会较男性高的原因。妊娠后随着胎儿生长、腹压增加、下腔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致使痔静脉丛充血扩张。4、痔的发生与年年龄、性激素水平有密切关系,直肠粘膜下层有海绵窦状结构,其受性激素影响而发生充血水肿等病理变化,成年后性激素水平增高而导致痔的发生,故痔常见于成年人。5、久坐、久立、长期保持单一姿势和活动少的人患痔病者多:从职业分析司机、理发师、售货员、民警等发病率为81.7%,其次干部为71.5%,工人为70.3%,农民为62%,军人为32.6%,学生为19.2%。6、不良排便习惯、饮食习惯:便秘、腹泻会直接引起肛门、肠壁充血水肿和皮直肠膜损伤,发生慢性炎症或肛垫网状纤维断裂而下移形成痔。7、慢性咳嗽、哮喘、前列腺肥大、便秘等,使腹压常期处于较高状态,盆底静脉回流阻力增加引发痔疮。痔疮的症状及分类:1、内痔:较常见的症状是出血和脱出。在临床诊断中,按照其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将内痔分为四种程度:一度内痔主要表现为无痛便血;二度内痔痔核随着排便而脱出肛门外,在排便后可自行还纳缩回肛门内;三度内痔痔核随着排便而脱出肛门外,但已不能自行还纳缩回肛门内,需用手将其推入肛门内;四度内痔痔核经常突出来,并且不能回缩进去。2、外痔:炎性外痔如水泡样,肿胀、疼痛明显;血栓性外痔起病突然,局部肿胀、疼痛剧烈;结缔组织性外痔是肛门缘皮肤皱襞变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皮垂;静脉曲张性外痔则在下蹲、腹压增加、排便时增大。3、混合痔:兼顾了内痔和外痔,早期主要症状便血,中晚期主要症状有肿物脱出,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核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便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当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痔疮的临床治疗方法在保护正常的肛管直肠粘膜情况下,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不应过分治疗,尽量可能保护肛垫组织为原则。综合国家十二五中医肛肠诊疗方案和痔疮治疗的国际、国内的术式方法,对应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和术式方法:1、一期内痔及混合痔――注射疗法和口服药物及外用药物、熏洗等2、二、三期内痔及混合痔――套扎疗法+注射疗法3、四期的环状混合痔――PPH术或分次套扎+注射疗法自动痔疮套扎术(RPH)外剥内扎术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手术方法对痔块上方局部粘膜进行自动套扎在内痔基底部双重结扎,切除部分痔核,外痔剥离切除环形切除直肠下端宽约2-3cm的粘膜和粘膜下层(或部分基层)手术特点1、微创术,欧、美的首选方法,创伤极小2、不损伤直肠内神经和化学感受器,对不影响排便等精细反应3、术后不留瘢痕,不破坏肛管结构,基本恢复病变前状态1、切除部分痔核,创伤大2、破坏了部分肛垫组织和神经和化学感受器,对排便影响大3、术后的剧烈疼痛4、不利于后续治疗1、微创术,对四期环状脱垂痔疮手术效果好,因环状粘膜切除后自动订合,创面较大2、会部分损伤直肠内神经和化学感受器,对排便等精细反应有影响3、术后瘢痕,增加了后续治疗难度手术时间短,5-10分钟较长,20-30分钟左右较长,30分钟左右疼痛与麻醉无痛,仅轻度急便感,亦可不需麻醉术后疼痛,需麻醉疼痛,术中需麻醉,术后需镇痛并发症罕见,偶见术后出血恢复期内创缘水肿、溃疡、感染、创面疼痛、尿潴留、排便困难偶发生出血、术后因钛钉存留持续疼痛、肛门狭窄、气粪不分器械材质与消毒以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危险普通手术器械以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制成,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危险痔疮患者在早期症状轻微的时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结合饮食调理和运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很多患者因为惧怕开刀带来的疼痛、住院等麻烦,所以在痔疮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拒绝手术治疗。的确,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痔疮,对肛周皮肤伤害较大,加上手术创口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时间长,患者的痛苦也被拉伸,导致很多人听到“手术”就下意识拒绝。在“微创治疗”的理念指导下,过程无痛、安全,RPH痔疮治疗后住院2-3天后,或在门诊治疗即可自行回家休养,一般1-2周即可完全康复。RPH手术,无痛,手术时间5-10分钟,最大可能保留了肛管结构,是欧美国家临床的第一手术方法,完全颠覆了以往手术遇到的问题,如术中大出血,术后的剧烈疼痛或因金属钉的异物存留引起的持久疼痛,气粪不分,污染内裤,里急后重,肛门狭窄,破坏肛垫组织等缺点,把痔疮治疗推向了自动化,简单化,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在痔疮早期就可以给以正确的治疗,免于因不愿手术治疗而因起的病情加重和生活质量下降,降低其它病变的可能性。痔疮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痔疮同其他疾病一样,早期治疗难度低、恢复快。如果贻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但治疗难度大、恢复慢,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1.肛门功能失常久病不愈,一方面导致肛门挛缩,排便困难;另一方面侵犯括约肌,易导致肛门失禁。2.疼痛生活质量下降,身体机能及情绪的影响。3.出血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症4.感染肛门脓肿、肛门感染一旦形成,产生出血症状,细菌、毒素、脓栓就容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毒血症、浓毒血症。5.致植物神经紊乱可引起腰部、骺骨、股后部位疼痛,还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反射性功能紊乱。6.皮肤湿疹由于痔块脱出导致括约肌松弛,黏液流出肛门外刺激周围皮肤,易导致瘙痒及皮肤湿疹。7.掩盖直肠癌把肠癌的出血当作是痔疮出血,结果延误治疗时机。了解病因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有些因素不可回避,但是我们应该做自己能做的事,减少痔的发生机会。可以定时变换姿势,工作间歇活动一下,踢踢腿,伸伸腰;饮食习惯也可以改变,多食清淡、富营养、粗纤维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时治疗慢性病和便秘、腹泻等
大便习惯改变是指每天的大便次数、大便频度、大便性状等发生改变。临床常见的大便习惯改变有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等。因大便习惯因人而异,有的人大便1日2~3次,有的人2~3日一次大便,所以要确定大便习惯改变并非易事。如果较短时间内大便次数发生明显变化并持续较长时间,往往提示消化道病变。一、病因大便习惯改变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肠道炎症: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憩室炎、放射性肠炎等。2、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3、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可引起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绞痛。4、肛管及盆底疾病:如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肛裂、肛管肿瘤等。二、诊断(一)病史大便习惯改变常常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所以不容忽视。但因排便习惯因人而异,有时很难明确定义如何才算大便习惯改变,病史往往具有重要意义。病史及伴随的症状常有助于诊断。急性腹泻多与流行病学及进食不洁食物有关,慢性腹泻以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腹泻及肠道肿瘤多见。腹部大手术、长期应用光谱抗生素的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泻,须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或伪膜性肠炎。肠结核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后。功能性腹泻多见于女性。此外,应详细了解大便习惯改变的主要表现,如起病的缓急、病程,大便的次数及性状,有无里急后重及便血,是否有肠外并发症及体征,腹泻为主还是便秘为主等。(二)症状1、腹泻腹泻伴发热多见于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腹泻伴有眼、关节、肝、肛瘘等肠外表现常见于炎症性肠病,腹泻伴消瘦、贫血可见于消化道肿瘤。2、便秘大便5~7天一次,质地干结,常见于慢传输型便秘,大便一天数次,大便时间延长,大便排出困难,见于出口梗阻性便秘。3、便秘与腹泻交替便秘与腹泻交替可见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结肠癌等。4、里急后重里急后重通常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5、粘液脓血便粘液便脓血便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阿米巴病、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癌、直肠癌等。(三)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注意腹部有无包块、压痛、反跳痛,听诊有无肠鸣音改变。如腹部出现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不活动的包块,应考虑恶性肿瘤。(四)辅助检查1、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如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应考虑感染性肠炎,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应考虑肠道肿瘤。2、血常规检查血细胞分析如发现贫血,应考虑结肠癌,特别是右半结肠癌。3、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多数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增高,特别是CEA。4、纤维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能清晰观察全部大肠,并能在直视下对可疑病变取材行病理检查。5、X线检查病变在乙状结肠上段或更高位置,可考虑钡灌肠检查。钡灌肠检查最好采用气钡双重造影,以免漏诊较小的病变。如怀疑大便习惯改变是因为小肠疾病引起时,可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当存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时,不可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免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此时可考虑碘水造影。6、其他检查直肠腔内超声可清晰显示直肠肿块范围、大小、深度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分辨直肠壁各层的微细结构。对怀疑肿瘤的患者,可行CT、MRI检查对了解肿瘤肠管外浸润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或肝脏转移有重要意义,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较为准确。对大便出血量大,在使用其他方法后仍不能明确出血原因时,可行DSA检查。三、鉴别诊断1、肠道炎症及非肿瘤性疾病肠道炎症分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两大类。(1)、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在腹部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及接受光谱抗生素的病人,突然发生频繁的腹泻,大便呈绿色水样,内含蛋清样或粘膜样物质,应考虑此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长期营养不良等所致全身免疫力低下是重要的发病原因。本病有手术、烧伤及使用光谱抗生素史,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呕吐、少尿,24小时大便量可达3000~5000ml,体查脉搏加快、体温升高,高度脱水。大便细菌培养可发现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2)肠结核肠结核系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大便每日2~4次,多为糊状便,轻者仅含少量粘液,严重者腹泻可每日多达10余次,便中有粘液及脓液,血便较少见,本病也可有便秘,粪便呈羊粪状,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此外,本病还有腹痛、腹胀、消瘦、低热、体重减轻等症状。在增值型肠结核患者,在右下腹部可扪及中等硬度,轻压痛的包块。(3)淋病性直肠炎和单纯疱疹性直肠炎淋病性直肠炎由原发于尿道、阴道的淋病传染至直肠粘膜所致,患者有性病史,表现为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有分泌物自肝门流出,直肠镜检查见直肠粘膜糜烂、水肿,分泌物培养可查出淋病双球菌。单纯疱疹性直肠炎疼痛剧烈,伴里急后重、便秘及粘液脓血分泌物。(4)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大 肠。本病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腹痛、腹胀。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粘膜粗糙呈细颗状,粘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钡剂灌肠所见粘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变钝或消失。(5)克罗恩病克隆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性的透壁性炎症。病变多见于未回肠和邻近结肠,常呈节段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每日3~4次,常无脓血及粘液,伴腹痛、腹胀的症状,有时可有肛瘘、肛周脓肿、鹅口疮性口炎、结节性红斑、杵状指、皮肤溃疡、关节炎和肝肿大等肠外并发症。体查可在右下腹部扪及比较固定、边缘不很清楚、有压痛的包块。肠镜检查典型表现为肠管节段性受累、铺路石样改变,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和脓苔等改变。钡灌肠钡餐影像为肠管节段性狭窄及粘膜皱襞消失,肠道铅管样改变、跳跃征、铺路石样改变等,合并肠内瘘时可有星芒征等改变。(6)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变累及直肠和结肠时表现为腹泻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严重的病损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粪便从阴道排出;直肠膀胱瘘可出现气尿;直肠小肠瘘可出现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也可因肠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由于肠道的狭窄和肠襻缠绕可发生肠梗阻。累及小肠时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但晚期表现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7)缺血性肠炎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临床表现为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伴有明显便意,在之后的24h内便血,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匀,出血量不大,极少需输血,可伴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8)肠道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是患者感染血吸虫引起的肠道炎症,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称为隐匿型,少数可有轻度的肝或脾肿大,但肝功能正常。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呈间歇性出现。肝肿大较为常见,表面光滑,质稍硬,无压痛。肝功能试验除丙种球蛋白可增高外,其余在正常范围。脾多数呈轻度肿大。(9)阿米巴肠炎阿米巴结肠炎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体结肠内引起。阿米巴肠炎表现为腹泻,粪便不成形或稀便,混有粘液和未消化的食物,臭味较大,腹痛、腹胀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相似,但中毒症状较轻;病人发热38℃左右,腹痛,腹泻,大便呈血性黏液便,或粪便与血分开,有时可完全为血性便,一天数次到10余次,若次数不多则粪便为暗红色或果酱样,奇臭。(10)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泻、腹痛、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本病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11)胶原性肠炎胶原性肠炎又称显微镜下肠炎,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横结肠,小肠和胃也可以受累。胶原性肠炎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难治性水样腹泻,可自行缓解或复发。病检可见胶原性肠炎特征性改变是上皮下胶原沉积,厚度达10m以上(正常胶原带<7m),胶原层的下缘界限不清,呈指状突起延伸入表浅的固有层内;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但是每100个上皮细胞间<20个淋巴细胞,>20个的为淋巴细胞性肠炎,正常情况下可见3~5个淋巴细胞;肠上皮细胞扁平,局部剥离或缺失;肠隐窝的结构正常,这是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鉴别的要点;固有层内可见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2)淋巴细胞性肠炎淋巴细胞性肠炎和胶原性肠炎同属显微镜下肠炎,临床都表现为不明原因水样腹泻,显微镜下表现为上皮下淋巴细胞数目增多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3)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又名直肠良性孤立性溃疡,直肠良性非特异性溃疡,是由于直肠前壁良性孤立性的急慢性溃疡所引起的消化道紊乱,以脓血便、腹泻、便秘、腹痛为主要表现,本病较少,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本病内镜检查溃疡的下缘多位于距肛缘3~15cm内,高位少见。70%的溃疡分布在直肠的前壁,20%位于后壁,呈环状分布者约10%,常骑跨于直肠瓣处。就溃疡数目而论,70%为单发;多发病变常为散在性分布,位置较高。形态上,可分溃疡型、隆起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的形成可能与病变的不同阶段有关。溃疡型最多见,特点为浅溃疡,界限清,溃疡大小在(1.0cm×1.0cm)~(2.0cm×2.0cm),形态以圆形及卵圆形居多,溃疡周围黏膜呈轻度炎症、水肿及充血,血管纹理清晰,质地软有弹性,基底覆盖有灰白色苔;也偶尔可见其他类型;隆起型黏膜质地软有弹性,边界清,管腔无狭窄;SRUS特征性表现是黏膜固有层闭塞,黏膜肌增厚并被纤维充填,肌层纤维化并增厚,可突向肠腔,黏膜下有异位腺体。活体组织检查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粘膜表面糜烂,溃疡形成,其表面有伪膜样结构覆盖,粘膜肌层增厚,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晚期直肠腺体细胞明显增生,有一定异质性,可移入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间质内,易误诊为癌肿病变。2、肠道肿瘤(1)肠道血管瘤大肠血管瘤是发生于大肠的良性肿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小肠血管瘤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血便、黑便、也可有急性大出血。大肠血管瘤以长期血便为主,患者可因长期反复出血导致贫血,一般无腹痛、腹胀,不能扪及包块。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对鉴别诊断本病有意义,可以明确出血部位、病灶大小和是否多发,并与其他肠道肿瘤和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鉴别。99mTc标记红细胞扫描对出血部位诊断有价值,但不能诊断肿瘤性质。(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增多、增大,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表现。肠镜检查可见可见大肠上大量息肉。(3)大肠癌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腺癌、粘液细胞癌、粘液腺癌和未分化癌。早期大肠癌多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粘液便、脓血便、腹痛、腹胀、消瘦等症状。大肠癌发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不一。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部包块,进行性贫血。包块位置随病变位置而异。盲肠癌包块位于右下腹,升结肠包块位于右侧腹部、结肠肝曲包块位于右上腹,横结肠包块位于脐部附近。此外可有发热、消瘦,并有穿孔及局限性脓肿等并发症,此时病变已进入最晚期。左侧结肠癌易发生狭窄和进行性肠梗阻,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以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或缺如,而腹胀、腹痛、肠鸣及其肠型明显。癌肿破溃时,可使粪便外染有鲜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肠管可因持久性膨胀、缺血、缺氧而形成溃疡,甚至引起穿孔,也可发生大量血及腹腔脓肿。直肠癌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后重。由于癌肿可侵犯骶丛神经,可出现剧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癌肿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肠瘘管。直肠癌也可引起肠梗阻。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时加剧。当癌肿侵犯肛门括约肌时,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故可于腹股沟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淋巴结。(4)、大肠类癌大肠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发生于肠粘膜腺体的嗜银细胞,这种细胞呈嗜铬性。因多从粘膜层的下部发生,早期即延伸至粘膜下,曾归属于粘膜下肿瘤。大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类癌好发于阑尾、小肠、直肠、胃、十二指肠及小肠憩室处。大部分大肠类癌无症状,有症状时,常见轻度便血,系肿瘤穿透其表面粘膜形成溃疡或糜烂所致,也可表现为便秘、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及肛门直肠疼痛等,当肿瘤增大时,可出现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直肠类癌直肠指诊肿瘤多位于直肠前壁或侧壁,早期多呈0.3~0.5cm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位于粘膜下,表面粘膜光滑完整,色泽较正常粘膜苍白,质略硬无压痛并易推倒。肠镜下呈黄色或棕黄色。钡灌肠可见息肉样肿物或类似结肠癌环状面的苹果核样改变。3、肠道功能性疾病(1)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及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2)粪便嵌顿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全腹不适或阵发性腹痛,用力排出干燥粪便时疼痛,有时因干结粪块刺激直肠,表现为反复排除少量粘液稀便,并可有不完全肛门失禁表现。直肠指诊可触及大量干硬粪便。(3)结肠黑变病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本病患者多有长期服用泻药病史,无特异症状,肠镜表现为结肠黏膜呈黑色、棕色或暗灰色,边缘和早期病变为黄色或粉红色,呈虎皮纹状、槟榔切面样或斑片状。病检结肠固有膜内有大量含黑色素的大单核细胞浸润及黑色索沉着,肠壁其他层次正常。(4)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指无任何细菌、病毒感染的腹泻,一般由胃肠功能过强(胃肠揉动过快)引起,本病是一种表现为不伴腹痛,持续性或复发性解软便、水样便的病症。按之有硬块,空腹症状加重。功能性腹泻的诊断标准≥75%的排便为不伴腹痛或腹部不适的松散便或水样便,每个月症状至少发作3天。4、肛门及盆底疾病(1)肛裂肛裂表现为排便时阵发性刀割样疼痛,便后数分钟缓解,随后又持续剧烈疼痛可达数小时,伴有习惯性便秘,便时出血。体查可见肛管有一梭型溃疡。(2)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粘膜内脱垂排便次数增多,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也有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行肛门检查时发现。肛门指诊直肠内有壅塞感,肛门镜下见直肠下端粘膜松弛明显。(3)直肠前突直肠前突亦称直肠前膨出,为出口阻塞综合征之一。患者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壁突入阴道内,亦是排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便秘、排便困难、便意不尽感、排便时间延长、肛门坠胀、腹胀等。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用力排粪时突出更明显。排粪造影可见到直肠前壁向前突出,钡剂通过肛管困难;前突的形态多为囊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如前突深度超过2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前肌病变,则多呈鹅征。根据排粪造影检查,本病可分为三度:即轻度,前突深度为0.6~1.5cm;中度为1.6~3cm,重度≥3.1cm。(4)会阴下降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是指患者在安静状态下肛管位于较低的水平;而在用力排粪时,会阴下降,低于坐骨结节水平。本病临床表现为排粪不尽感、会阴部疼痛、粪便排出困难,有时也可有粘液血便,晚期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粪便失禁。肛门检查嘱患者蹲位肛门努挣时,则可见肛管下降超过2.0cm以上甚至超过坐骨结节水平,同时,常可见到有直肠黏膜或痔的脱出。肛门直肠测压肛管测压,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均可降低。排粪造影静态相显示会阴轻度下降及少量直肠前壁膨出,力排相可见整个会阴下降尤以后部为甚。(5)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粪障碍性疾病。组织学改变为耻骨直肠肌肌纤维肥大。本病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加重的排粪困难、排粪过度用力、排粪时间过长、便次频繁及有排粪不全感,部分患者排粪时肛门或骶区疼痛。直肠指诊时肛管张力增高,肛管明显延长,耻骨直肠显肥大、触痛,有时有锐利边缘。肛管压力测定静止压和收缩压均增高,括约肌功能长度增加,可达5~6cm。气囊逼出试验气囊自直肠排出时间延长(超过5min)或不能排出。盆底肌电图示耻骨直肠肌有显著反常肌电活动。排粪造影各测量数据尚正常,但排粪时肛管不开,在静止及用力排粪时均有“阁楼征”。(6)盆底痉挛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指用力排便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能协调松弛,导致大便排出障碍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很可能是正常肌肉的功能障碍,而不是异常肌肉的持续痉挛。本病临床表现为排便不规则,便次少、每2~3天排便一次,大便排出困难,肛门疼痛,可有腹胀、便血等症状。直肠指诊肛门括约肌紧张,肛管直肠环后发硬,有触痛。排粪造影示排便时肛直角不增大,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肛管开放差,盆底水平无下移。肛门测压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正常,存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盆底肌电图表现为静息时轻微电活动,排便时电活动锐增。(7)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内括约肌失弛缓症是指排便时肛门内括约肌不能协调地舒张,引起排便障碍的一种肛管直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又称为内括约肌痉挛性便秘。本病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排便困难、便意淡漠或无便意、大便干燥、或会阴部坠胀不适等。直肠指诊肛门内括约肌弹性增强,有触痛,肛管压力增高,甚至指尖进入肛管困难,直肠内有较多大便。排粪造影表现为除力排相有会阴下降外,其余各项测量均在正常范围,并可观察到肛管不开放,直肠颈部呈对称性囊性扩张,肛管直肠交界处“萝卜根”样改变,静息相见直肠扩张明显,钡剂不能完全排出。(8)混合型便秘具有结肠慢传输特点,也存在肛、直肠功能异常,或二者均不典型,治疗上因人而异。该型可能是由于慢传输型便秘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长期的出口梗阻影响了结肠排空继发结肠无力。
[概念]腹中痞块即腹内肿块。腹中痞块属于症瘕积聚病症范围,根据肿块发生的部位及其活动与否,在《内经》中有不同的称谓。发生于腹部心下(上脘)、脐腹、少腹的称"伏梁"(《腹中论》、《邪气脏腑病形》),若发生于协下,则称"息积"、"肥气"(《奇病论》、《邪气脏腑病形》),因这类肿块比较明显,往往"上下左右皆有根",或"若覆杯",且推之不移,称为积或症。若发生于少腹称"(虎去几加必)(伏)瘕"、"肠覃"(《气厥论》、《水胀》),如为妇人少腹肿块,则称.瘕聚"、"石瘕",这类肿块临床多不明显,且推之可以活动,间或也有异常肿大者,称为瘕或聚,腹中痞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迹明显而推之不移的积、症,一类是形迹不甚显著而推之可移的瘕、聚。但有的积、症初得之时也可移动,久之则质硬形述明显而推之不移(《卫气》)。《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侯》说:"症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一般地讲,瘕、聚病程短而易治,积、症病程长而难医。故《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说:"病有积、有聚‥…‥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历代医家对腹中肿块的称谓很多,如《诸病源候论》称"癖",《千金方》称"坚症积聚",《外台秘要》称"(病字旁加玄)癖",《丹溪心法》与《士材三书》称"积聚痞块"。痞块与痞满不同,痞满是感觉脘腹痞闷的一种自觉症状,按之软而无形迹。妇人症瘕可参见其专条讨论,本篇不赘。至于小儿痞块也因其独具特点,故亦另立专条阐述。[鉴别]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腹中痞块:痞块多发于胁下,初起软而不坚,胀痛或压痛,痛有定处。病久则痞块质硬,疼痛较重,且多为刺痛,身体消瘦困倦,面色晦暗,饮食减少,甚或肌肤甲错,舌紫青或有瘀斑,脉弦或弦细。痰食凝结腹中痞块:痞块多发生于胃脘或脐腹部位,胃脘胀满闷痛,压痛拒按,食欲不振,或形瘦体倦,面色萎黄,短气,舌淡,脉细。中气虚损腹中痞块:痞块居脐腹或下腹,按之软,且随体位变化或大或小,平卧时可不显著,站立时则明显可见。多为隐痛,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形体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鉴别分析气滞血瘀腹中痞块:有以气滞为主者,有以血瘀为主者。气滞者,痞块不甚明显,或仅可触及,胁痛胀满,或压痛,脘闷,纳呆,嗳气,恶心,口苦,眩晕,或大便不实,舌苔薄黄,其脉弦细。得之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故其临床表现以气滞症状为多。肝气失调,或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脘闷、纳呆而兼恶心、嗳气),或乘脾而为肝脾不和(脘闷、纳呆、而兼大便不实或腹泻),但胸闷不舒,胁痛胀满,脉弦等气滞症状则为二者所必具。治疗应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主,佐以活血药物,当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病久不愈,气结不通而致瘀血凝聚,则痞块肿大明显,质地较硬,且固着不移,疼痛剧烈而多为刺痛,或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则是以瘀血为主要表现的腹中痞块证。治疗当以活血袪瘀为主而佐以行气之药,方用膈下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或用鳖甲煎丸加减。气滞血瘀腹中痞块一证临床表现若以气滞为主,则多为痞块初起,病程短,病证轻,较为易治;若以瘀血为主,则为病积日久,病程长,病证重,较难获愈。痰食凝结腹中痞块与气滞血瘀腹中痞块:气滞血瘀腹中痞块的形成因气滞而血瘀,瘀血聚结则痞块成形而发于胁下;痰食凝结腹中痞块形成的原因则由于冷物饮食所伤,《内经.百病始生》篇谓:"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由于饮食生冷,"人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沬(痰饮)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即为食与痰互结而成腹中痞块。发于胃脘部位,疼痛或拒按。治疗应以攻下痰食积聚为主,方用大承气汤或太平丸加减。也有因痰食瘀血互结而成痞块者,即《内经.百病始生》篇所谓"汁沬(痰饮)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治疗应逐痰食,祛瘀血,痰瘀同治。《医学正传》谓:"瘕有痰挟血而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中气虚损腹中痞块与痰食凝结腹中痞块:前者是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或寒凝水湿不化,痰饮蓄结于胃脘,或食滞不化,食积宿结于腹中,久之中气虚损下陷,脘腹痞块或大或小,但按之软,多呈隐痛。脘胀,纳呆,消瘦,身倦,便溏,舌淡,脉细,均为脾虚不足之临床见症,一般病程较长。治疗应以补中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或用一味苍朮为末内服(《普济本事方》)。而后者是因为饮食生冷所致,病程短,而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应攻逐积聚。腹中痞块一症,历代医书记述不但名目繁多,如《难经》中有"五积"之称(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且临床表现相互之间也往往混淆不清,但可统称之为腹中痞块。其形成原因,《丹溪心法》谓:"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初得之可为实证,如痰食凝结腹中痞块初起即是,但痞块一旦形成,触之有形可察,病已日久,故临床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其治疗不得专施政伐,当须兼顾正气,用药遣方多与香砂六君等扶正补牌类方药间相服用。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谓:"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o"[文献别录]《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五脏风寒积聚病》:〝邵氏《明医指掌参补》云:痞块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肠胃间,而医者往往以峻剂下之,安能使此块入肠胃,从大便出哉。吾见病未必去,而元气已耗,经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转引自《内科学》)。《证治汇补.积聚》:"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惟行气开郁为主。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引用自《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概念]腹中痞块即腹内肿块。腹中痞块属于症瘕积聚病症范围,根据肿块发生的部位及其活动与否,在《内经》中有不同的称谓。发生于腹部心下(上脘)、脐腹、少腹的称"伏梁"(《腹中论》、《邪气脏腑病形》),若发生于协下,则称"息积"、"肥气"(《奇病论》、《邪气脏腑病形》),因这类肿块比较明显,往往"上下左右皆有根",或"若覆杯",且推之不移,称为积或症。若发生于少腹称"(虎去几加必)(伏)瘕"、"肠覃"(《气厥论》、《水胀》),如为妇人少腹肿块,则称.瘕聚"、"石瘕",这类肿块临床多不明显,且推之可以活动,间或也有异常肿大者,称为瘕或聚,腹中痞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迹明显而推之不移的积、症,一类是形迹不甚显著而推之可移的瘕、聚。但有的积、症初得之时也可移动,久之则质硬形述明显而推之不移(《卫气》)。《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侯》说:"症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一般地讲,瘕、聚病程短而易治,积、症病程长而难医。故《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说:"病有积、有聚‥…‥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历代医家对腹中肿块的称谓很多,如《诸病源候论》称"癖",《千金方》称"坚症积聚",《外台秘要》称"(病字旁加玄)癖",《丹溪心法》与《士材三书》称"积聚痞块"。痞块与痞满不同,痞满是感觉脘腹痞闷的一种自觉症状,按之软而无形迹。妇人症瘕可参见其专条讨论,本篇不赘。至于小儿痞块也因其独具特点,故亦另立专条阐述。[鉴别]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腹中痞块:痞块多发于胁下,初起软而不坚,胀痛或压痛,痛有定处。病久则痞块质硬,疼痛较重,且多为刺痛,身体消瘦困倦,面色晦暗,饮食减少,甚或肌肤甲错,舌紫青或有瘀斑,脉弦或弦细。痰食凝结腹中痞块:痞块多发生于胃脘或脐腹部位,胃脘胀满闷痛,压痛拒按,食欲不振,或形瘦体倦,面色萎黄,短气,舌淡,脉细。中气虚损腹中痞块:痞块居脐腹或下腹,按之软,且随体位变化或大或小,平卧时可不显著,站立时则明显可见。多为隐痛,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形体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鉴别分析气滞血瘀腹中痞块:有以气滞为主者,有以血瘀为主者。气滞者,痞块不甚明显,或仅可触及,胁痛胀满,或压痛,脘闷,纳呆,嗳气,恶心,口苦,眩晕,或大便不实,舌苔薄黄,其脉弦细。得之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故其临床表现以气滞症状为多。肝气失调,或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脘闷、纳呆而兼恶心、嗳气),或乘脾而为肝脾不和(脘闷、纳呆、而兼大便不实或腹泻),但胸闷不舒,胁痛胀满,脉弦等气滞症状则为二者所必具。治疗应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主,佐以活血药物,当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病久不愈,气结不通而致瘀血凝聚,则痞块肿大明显,质地较硬,且固着不移,疼痛剧烈而多为刺痛,或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则是以瘀血为主要表现的腹中痞块证。治疗当以活血袪瘀为主而佐以行气之药,方用膈下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或用鳖甲煎丸加减。气滞血瘀腹中痞块一证临床表现若以气滞为主,则多为痞块初起,病程短,病证轻,较为易治;若以瘀血为主,则为病积日久,病程长,病证重,较难获愈。痰食凝结腹中痞块与气滞血瘀腹中痞块:气滞血瘀腹中痞块的形成因气滞而血瘀,瘀血聚结则痞块成形而发于胁下;痰食凝结腹中痞块形成的原因则由于冷物饮食所伤,《内经.百病始生》篇谓:"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由于饮食生冷,"人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沬(痰饮)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即为食与痰互结而成腹中痞块。发于胃脘部位,疼痛或拒按。治疗应以攻下痰食积聚为主,方用大承气汤或太平丸加减。也有因痰食瘀血互结而成痞块者,即《内经.百病始生》篇所谓"汁沬(痰饮)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治疗应逐痰食,祛瘀血,痰瘀同治。《医学正传》谓:"瘕有痰挟血而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中气虚损腹中痞块与痰食凝结腹中痞块:前者是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或寒凝水湿不化,痰饮蓄结于胃脘,或食滞不化,食积宿结于腹中,久之中气虚损下陷,脘腹痞块或大或小,但按之软,多呈隐痛。脘胀,纳呆,消瘦,身倦,便溏,舌淡,脉细,均为脾虚不足之临床见症,一般病程较长。治疗应以补中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或用一味苍朮为末内服(《普济本事方》)。而后者是因为饮食生冷所致,病程短,而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应攻逐积聚。腹中痞块一症,历代医书记述不但名目繁多,如《难经》中有"五积"之称(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且临床表现相互之间也往往混淆不清,但可统称之为腹中痞块。其形成原因,《丹溪心法》谓:"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初得之可为实证,如痰食凝结腹中痞块初起即是,但痞块一旦形成,触之有形可察,病已日久,故临床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其治疗不得专施政伐,当须兼顾正气,用药遣方多与香砂六君等扶正补牌类方药间相服用。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谓:"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o"[文献别录]《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五脏风寒积聚病》:〝邵氏《明医指掌参补》云:痞块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肠胃间,而医者往往以峻剂下之,安能使此块入肠胃,从大便出哉。吾见病未必去,而元气已耗,经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转引自《内科学》)。《证治汇补.积聚》:"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惟行气开郁为主。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引用自《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大肠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列于常见十类癌症的第五位,近些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其中以结肠癌增多更明显。 本病属于中医学“锁肛痔”、“肠覃”等症的范畴。中医对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认识分内外两方面因素。外因有寒气客于肠外;或久坐湿地;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流注大肠,结而为肿。内因为忧思抑郁,脾胃失和,湿热邪毒蕴结,浸淫肠道,气滞血瘀而成肿瘤。因而此病为正气内虚,湿毒内蕴,气滞血瘀而成。一、中医治疗1、湿热下注:时有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可见发热、恶心及胸闷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多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白头翁汤加减。槐角9g,地榆9g,白头翁12g,败酱草15g,当归9g,防风9g,黄柏9g,白英9g,生苡仁30g,马齿苋12g。2、瘀毒内阻:腹痛阵阵,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症块坚硬不移,烦热口渴,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黄或燥而少津,脉象弦数。治法:化瘀解毒。方药:槐角地榆汤加减。归尾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金银花9g,连翘9g,白英9g,槐花9g,生地12g,败酱草15g。3、脾肾阳虚:神疲乏力,肢冷困倦,腰膝酸软,五更泄泻,舌质胖淡,苔白根腻,脉象沉细。治法:健脾益肾。方药:脾肾方加减。黄芪30g,黄精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白术12g,茯苓12g,鸡血藤15g,仙鹤草30g,白英12g,槐花9g,败酱草15g。4、气血双亏:面色白,气短乏力,甚则大肉脱,便不成形或有肛脱下坠,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6g,白芍12g,川芎9g,熟地9g,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黄芪30g,白英9g,败酱草15g。5、常用中成药健脾益肾冲剂,每次30g(1袋),口服,每日2次。贞芪扶正胶囊,每日3~6粒,口服,每日3次。利佳片,每次5mg,口服,每日3次。平消片,每次6片口服,每日3次。华蟾素片,每次4~6g口服,每日3次。金龙胶囊,每次3~4粒, 口服,每日3次。槐耳冲剂,每次20g,口服,每日3次。参芪片,每次4~6片,口服,每日3次。梅花点舌丹,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榄香烯注射液,0.4~0.6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日1次,15次为1周期。华蟾素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日1次,28次为1周期。艾迪注射液,50~10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日1次,15次为1周期。复方苦参碱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日1次,10次为1周期。以上药物可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相应进行调整。二、西医治疗1、手术治疗1.1 结肠癌:尽量手术切除。病变局限粘膜、粘膜下层,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定期观察;病变侵及肌层以外,或有淋巴结转移,术后需要辅助化疗。1.2 直肠癌:尽量手术切除。病变侵及直肠旁组织,根据情况可选择术前放疗;术后病变侵及深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可行术后放疗,放疗后定期化疗。1.3 大肠癌肝转移:能手术者尽量手术。不能手术较局限者可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2、化学治疗 常用的化疗方案:CF+5-FU、草酸铂+CF+5-FU、CPT-11+ CF+5-FU。术后2~4周开始化疗,术后完成4~6周期。3、免疫生物治疗 应用放疗、化疗、中药同时,还将可以采用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IL-2、干扰素进行生物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4、放疗 大肠癌可以进行术前、术后放疗,晚期姑息放疗,内照射。5、靶向治疗在大肠癌靶向治疗方面应用最多,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靶向治疗的药物是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
克罗恩病是一种以消化道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其发病及病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因此必须重视整体治疗。其内容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多种治疗方法的整体治疗, 需要药物、营养及外科等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二是多学科整体治疗, 克罗恩病治疗不仅包括消化科、胃肠外科, 还需要病理科、遗传科、实验科的医师通力合作, 如果能从病因学中找到治疗方案,则能显著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目前,克罗恩病的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包括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氨甲喋呤及生物制剂等。活动期克罗恩病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应充分评估疾病活动的严重性、部位、病程、既往药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有无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等。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病期和病变部位,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往治疗克罗恩病多采用逐级递增方案,该方案虽能避免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给机体带来的损害, 但临床研究表明,它不能有效地降低克罗恩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率。自1998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类克)用于治疗中、重度及并发瘘管的克罗恩病以来,该病的治疗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降阶梯治疗”作为该病治疗的新模式, 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直接使用生物制剂, 可迅速控制病情, 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证据表明,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优势已超越了单纯临床诱导缓解率的范畴。早期应用生物治疗,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外科治疗药物治疗的进步,虽使克罗恩病的疗效明显提高,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药物治疗仍不能代替外科治疗,半数以上的病人最终仍需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消化道瘘、腹腔脓肿、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来说,外科治疗不可避免。随着“损伤控制”、“加速康复”等外科理念的发展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腔镜手术、 DSA下的血管栓塞止血、内镜下的止血及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精确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引流等微创治疗已经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剖腹手术。这些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减轻了外科治疗带给病人的创伤,减少了外科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一部分患者反复多次的肠段切除,降低了短肠综合征发生的风险。营养支持治疗作为克罗恩病整体治疗中的一部分,其作用无可替代。营养支持不但能够治疗和预防克罗恩病所造成的营养不良,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能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营养支持诱导缓解的效果虽不如糖皮质激素,但能在诱导缓解的同时改善营养状况,这是其他任何药物都不具备的优点。对于青少年患者而言, 肠内营养可以单独应用缓解本病, 由于儿童克罗恩病患者常合并生长发育迟缓, 营养治疗, 特别是肠内营养, 可作为缓解本病的首选治疗,对于儿童及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手术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营养支持,能够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联合使用,在改善营养状况的同时,还能诱导病情缓解。药物和营养的作用互相叠加,将更有助于提高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营养支持不但能够诱导缓解,而且能够维持缓解。肠内营养诱导缓解后的维持时间甚至长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缓解时间,口服添加肠内营养也有助于维持缓解。在营养方式的选择方面,首选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肠内营养,仅适用于那些有肠内营养禁忌证的病人。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加重临床症状和器官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
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在各项辅助检查中,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排除其它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和了解复发的最重要手段,其典型表现是肠管节段性受累、铺路石样改变,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和脓苔等改变,如果是手术后病情复发,常表现为肠吻合口溃疡。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小肠镜的应用,克罗恩病的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胶囊内镜使该病诊断率由23.0%提高到63. 0% , 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病例数不断增加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但胶囊内镜在肠道内滞留的问题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据报道胶囊内镜的滞留率为0.75% ~ 5.9%, 在已知有肠狭窄的患者中可高达21.0%。推进式小肠镜:另外克罗恩病的诊断离不开病理检验, 这是胶囊内镜所不具备的, 而推进式小肠镜不仅可以直视下诊断与活检, 而且还可对狭窄肠道进行球囊扩张, 对克罗恩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克罗恩病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2、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可帮助明确肠道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典型的CD钡餐影像为肠管节段性狭窄及粘膜皱襞消失,肠道铅管样改变、跳跃征、铺路石样改变等,合并肠内瘘时可有星芒征等改变。 3、CT 和CT小肠造影(CTE)检查:也有助于帮助诊断,排除其它疾病,并明确病变程度、范围、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典型的改变是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增厚和淋巴结肿大等。 4、血液学检查: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亦不能忽视,血常规、血生化检查除可以反映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外,还可以反映治疗药物对机体的影响。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是反映病情活动的重要指标;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也是CD较为特异性的指标。有些指标虽对CD的诊断没有直接帮助,但有助于与其它疾病相鉴别,比如ANCA和HLA-B5等。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虽然目前有许多检测手段,但早期诊断率较低,有文献报道,手术前明确诊断者仅为28.2%,术前误诊率达69.4%。 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包括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结核、肠道恶性肿瘤、放射性肠炎、白塞氏病、溃疡性结肠炎、非肉芽肿性溃疡性空肠回肠炎、缺血性肠病、阿米巴肠炎及盆腔炎等。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肠结核、肠道淋巴瘤与克罗恩病之间的鉴别诊断。由于前两种疾病在临床上亦容易误诊,且治疗上与克罗恩病相悖,一旦误诊误治,不但延误治疗时机,还会使病情加重,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此外,克罗恩病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可能合并肠结核,或者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并发恶性淋巴瘤。因此肠结核与肠道淋巴瘤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每个克罗恩病患者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均应常规进行结核的排查。检查方法除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外,还应进行胸片检查及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结核菌素实验,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B-PCR),以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实验)等。肠道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主要依赖病理检查,包括内镜取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明确分型,为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克罗恩病的最终诊断离不开病理,典型的病理改变为慢性局灶性炎和斑片状炎症、不规则的隐窝及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但由于内镜取检标本量和取材范围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典型的病理标本,因而病理结果只能报告为慢性炎症。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虽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精神、心理因素是本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上,应用心理疗法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患者首先应该消除不必要的恐惧、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人及周围朋友,也不应对其产生厌恶、嫌弃情绪。有时,家属看到患者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就以为是患者无病装病,对其不理不睬,甚至还进行嘲笑、辱骂,这样不但不能帮助病人,反而会使病人更加紧张、抑郁,从而加重疾病。患者也应该耐心地将病情告诉亲友,让他们真正了解你的病情,共同寻医问药。另外,一旦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镇定自若,既要积极治疗,又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和休息,使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减轻精神上的忧伤和痛苦,反倒会使食欲增加;体质增强。因此,调理好心理状态是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