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过分关注血压数值,精神紧张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而且还受气候、环境、活动、情绪变化的影响,不同时间段测量的血压值有所不同。对此,不能认为是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血压过分关注,频繁测血压,精神紧张,不利于血压控制;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误区二:凭症状估计血压水平,凭感觉用药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关系,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有的患者头晕时服降压药,头不晕就不服降压药。凭感觉用药的害处大。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自测一天血压,早晚各1次,每次连续测量血压2~3遍,每遍间隔1 分钟[2],取后两遍血压的平均值,因为第一遍测量的血压值往往因突然加压刺激而偏高。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误区三:长期自行购药,不测血压有的患者长期在药店买降压药,从不测血压。以为只要吃药就能降压,殊不知有些药物并不适合你,有些降压药并不能降低你的血压。目前,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种类很多,每种药物的降压机制不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医生根据病情,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血压水平、相关的危险因素、重要器官损害和并发症,量体裁衣,选择能有效降压,又能保护重要器官,且不良影响最小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误区四:只要吃药就万事大吉 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 吸烟、饮酒、大吃大喝、熬夜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继续损害血管,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血压难以控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误区五:用药太早,会产生耐药性 除了早期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暂时不需要服降压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获益越大。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降低心脑肾疾病发病的风险,远期后果越好 误区六: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强调降压达标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一般高血压患者经过2-4周的治疗后使血压达标[3],而老年患者、冠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增加危险,尤其是老年人。误区七:某些“灵丹妙药”可根治高血压高血压病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是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能够根治高血压。误区八:迷信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疗效有些患者担心西药有副作用,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某些企业就利用患者的这种心理,宣传鼓吹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摆脱西药副作用的困扰。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仅起到辅助作用,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参考文献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2.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科普读本3.Go AS, et al. Diseas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High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ypertension. 2013;00:000-000.
降压药什么时间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服?饭前还是饭后服用是高血压患者经常询问的话题。降压药物服用时间首先看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如果是长效的一天服用一次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天一次的话,应该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服用,不拘饭前饭后,虽然有的药物不受食物干扰,但是如果没有胃病,建议最好在进食前20分钟以上服用。如果是每天服用两次,第一次用药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以内,第二次可以在下午4-6点之间服用。如果有24小时血压监测,可以在24小时血压监测的结果指导下在高峰前1-2小时服药。如果不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可以在一天中选择4个时间点,每6小时测一次血压,连测3天,就能够知道自己血压波动情况。由此也可以自己推断出一个服药时间。其次要看血压波动的特点,通常血压波动呈白天高,晚上低的勺型曲线,白天血压有两个高峰阶段,一个是早上6点到10点,一个是下午4点到6点,这部分患者如果服用长效的药物,早上服用一次就可以了。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日夜差异消失的曲线,甚至出现晚上高白天低的反勺型曲线,这部分患者除了早上服用一次降压药物以外,晚上应加一次降压药物,以覆盖夜间血压增高,避免靶器官损害。最后要看药物的作用特点,比如利尿剂应在早上一次服药,避免晚上服用,造成夜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降压治疗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要关注服药时间,更有坚持长期服用。本文系徐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也与发达国家看齐了,自然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已达20%以上,并将继续增长。高血压是造成脑血管意外、心梗心衰、尿毒症等严重疾病的基础性病变,因此高血压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了。然而很多人对高血压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知,亟需加以澄清。错误认识之一: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可以不治疗。的确很多高血压患者血压很高,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即使有一些头晕头痛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很多高血压患者因此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其实高血压程度和症状之间没有相对应关系,不是血压越高、症状越严重,只要高血压达到需要治疗程度,就必须治疗,不是根据有无症状而定。错误认识之二:经过治疗血压降下来了,就不需要继续治疗。很多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降血压治疗后,血压监测到达正常水平后,就认为高血压好了,就可以停药了,不需要长期治疗。可常常停药不久血压反弹,甚至出现严重高血压并发症,后悔莫及!事实上,很多人发现血压升高已经不是早期,血管的病理变化已到不可逆程度,造成高血压因素也没有去除,一旦停药血压必定反弹,甚至更严重!我们建议高血压治疗必须坚持早期治疗、长期治疗。错误认识之三:长期吃降血压药物有危害,治疗期越长副作用越大!正是基于这样观点,很多高血压患者害怕药物不良反应,不敢长期治疗,时常自行停药。而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我们已经将许多副作用大的降血压药物淘汰了。目前常规使用的各类降血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这几大类药物,都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很长时间了,循证医学的事实是,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对人体器官功能并无不良影响,副作用基本都是可以耐受,而且长期治疗后,才能逐渐显现这些降血压药物对心、脑、肾及大血管的保护作用,防止这些人体重要器官因血压升高而受损。纠正了上述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后,我们提出高血压治疗的几个原则:高血压必须坚持早期治疗、长期治疗。只有早期治疗、长期治疗才能避免人体血管因长期压力升高而发生器质性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并避免发展成为血管硬化。保护了血管就就保护了我们人体重要器官,良好的血管弹性是预防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延续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高血压治疗必须坚持联合治疗。这里联合治疗侠义的观点是指,高血压治疗中的两种或以上药物的联合使用,因为高血压发病机理复杂,每个高血压患者身上就可能存在几种不同致病因素,而每种降高血压药物都只针对一种发病机理,因此往往几种药物联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尤其是严重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广义的含义是,高血压治疗需要综合性治疗,既要选择合适的降血压药物,也要针对造成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否则一味依靠药物是不行的。如长期精神紧张造成高血压,就需要联合进行心理行为治疗;严重打鼾患者造成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常常造成严重高血压,单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需要针对呼吸睡眠暂停这个根本诱因进行治疗。怎么样的血压需要降血压治疗呢?根据欧美国家大量临床研究结论,综合各方利弊分析,最近专家们提出,无论男女,无论收缩压舒张压,如果年龄小于60岁,只要血压大于140/90mmHg,就需要进行治疗;如果年龄大于60岁,那么血压大于150/90mmHg,才需要进行治疗。何种高血压药物是最好的降血压药物呢?只有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因素,选择合适的降血压药物,才是最好的降血压药物。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汇总,我国居民采用钙通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这四大类降血压药物,都是合适的选择,当然一旦使用之后,还是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某些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a、老年性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压波动大,尤其是高龄老人,因此很多老年人顾忌很低的舒张压而不敢用降血压药物。需要指出的是,降血压治疗既要考虑舒张压,也要关注收缩压,过高的收缩压(大于160mmHg以上)也需要治疗,因为不治疗危害也很大。针对老年人高血压特点,选择利尿剂为基础,加上其他几种药物,以缓慢降压、小剂量起步,不追求过度降压、快速降压为宜。b、青少年高血压:现在青少年患上高血压其实不少见,但很多家长不接受不愿意小孩子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对于青少年高血压患者,我们建议先要做全面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即排除某些疾病造成高血压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如果最后确定是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的话,治疗是必须的。当然治疗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首选,如缓解学习压力、适当活动、限盐、减肥等,但如果效果不佳,药物治疗就必须考虑。c、孕产妇高血压:其实由于怀孕关系,生理状况发生很大变化,血压容易升高,而孕高症更是一种严重疾病,威胁母子安危,需要小心处理。当然,对于高血压孕妇,药物选择需要格外小心,尤其是早孕期。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孕妇是不合适的,至于其他几类降血压药物,目前尚无依据对于孕妇有特别禁忌,具体选择药物,可根据不同孕期,咨询产科及内科医师再定。本文系许之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