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上多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术,传统阑尾切除术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经典手术,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虽然技术成熟,开腹切除手术方法治疗,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开腹手术有较高的肠粘连、盆腔脓肿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从而使传统的方法受到挑战,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稍大,术后恢复慢,腹壁留有一明显的切口疤痕,目前,腹腔镜手术在外科领域作为一种常见的微手术切除已被公认是一种有效的、最彻底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电视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经成为阑尾手术的一大突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腹腔镜阑尾切除( LA )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少,恢复快的手术,其方法是在腹部做3个0.5~25px的小孔,置入腹腔镜器械,切除阑尾,且切口无需进行缝合或仅缝合1-2针。LA术中视野清晰,可探查全腹腔,及时发现腹腔内其他病灶,并能切除病灶、取活检,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有以下4点优势: 1、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能全方位探查腹腔。尤其是对于诊断不十分明确的病例,通过腹腔镜可行广泛探查,还可同时发现并处理阑尾以外的病变; 2、切口感染低,可防止传统开腹阑尾切除引起的脂肪液化及切口疝。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操作时,炎性反应病灶阑尾在整个手术中不与腹壁接触,阑尾切除后从套管内取出或标本袋取出,同时腹腔镜可以充分冲洗及吸净腹腔脓液,能防止术后肠间脓肿及盆腔脓肿的发生; 3、术后发生肠管粘连远低于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术后发生粘连机由此引起的腹痛、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4、腹壁组织损伤小,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轻微,术后未用镇痛剂;切口不需要或仅作1针缝线拆线,腹壁疤痕小,可早期下床活动,术中腹腔干扰少,术后肠管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恢复重体力劳动时间也明显缩短,术后腹壁切口不适感大大减轻。 缺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费用较传统开腹手术稍高,麻醉多采用全身麻醉。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在我国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目前患病率为10%以上,可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诱发胆绞痛,并发胆管感染、梗阻性黄疸、胰腺炎等,且与胆管肿瘤亦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治疗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胆道感染、胆汁排出减缓、胆固醇代谢失常可促使胆结石的形成。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也可引起胆囊结石。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部分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2.右上腹隐痛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胆囊结石的危害:1)部分引起黄疸,较轻;(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胆结石的治疗: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溶石(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只是对胆固醇性结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胆囊内的结石很难通过检查确定是胆固醇还是胆色素结石)、利胆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体外震波碎石疗法由于不用手术,容易的到患者的认可,但是它有很多的缺点,就是不一定能完全清除胆囊结石,结石复发率较高。震波碎石后,细小而形状不规则的结石在排出胆道的过程中,胆结石由胆囊进入胆总管后不能顺利排入十二指肠而歁顿于胆总管内引起胆源性胰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威胁生命,因此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了,)等。对于胆囊结石来说,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应该做胆囊切除手术治疗: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胆囊切除首选的手术方式。1.相比经典的腹部开刀胆囊切除具有损伤小,疗效确切,伤口小美观,痛苦小,恢复快、出血少的优点。2.手术适应症:(1)有症状的或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2)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3)胆囊壁钙化或磁化胆囊;(4)伴有胆囊息肉>1cm;(5)伴有慢性胆囊炎,(6)充满型胆囊结石;(6)估计病人有良好的耐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年轻、胆囊功能好、有明确保胆意愿的患者我们可以开展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取出结石、保留胆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定期观察随诊,必要时手术。胆结石的预防(这里有两个意思:预防结石形成、预防结石复发):1、规律饮食饮食与胆结石息息相关,想要预防胆结石,平时应减少摄取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除了降低体内胆固醇浓度外,也可预防肥胖。此外,三餐须定时定量,尤其要记得吃早餐(空腹时间较长),以便刺激胆囊将胆汁排出,避免胆汁一直积存在胆囊内,提高结石风险。多吃蔬果或全谷类食品(如糙米)也可预防胆结石。2、规律运动运动也是对抗胆结石的方法,也能降低胆结石发生率。如何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应在保留有功能的胆囊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之间获取平衡。新式的保胆取石术为胆囊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最终的效果和前景有待于更多临床证据和更多研究。不想胆结石缠身,赶快调整生活与饮食习惯吧!如果有胆结石危险因素,也应前往医院接受检查,才能降低胆结石发生机率,以及减轻它带来的危害。
儿童疝气对身体的影响都有哪些?疝气专家告诉:疝气是儿童再常见不过的疾病,儿童疝气千万不能忽视,儿童疝气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早根治,只有及早根治疝气才是健康的根本选择,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儿童不治疝气的危害。儿童疝气是怎么形成的?儿童疝气也叫“小儿疝气”,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儿童疝气多见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其中早产儿和体重不足最易发病,且可能发生在两侧。儿童疝气发病多因先天性发育不足引起,由于胎儿时期鞘状突没有闭合全,鞘状突则是用来固定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宝宝出生后发生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增高,从而会引起体内的疝气跑出来,从而形成疝气。儿童有疝气常常在腹股沟部位有肿块,对于儿童疝气我们且不能忽视,儿童疝气一定要及早治疗。儿童疝气对身体的影响都有哪些?1、儿童疝气长期不治,其肿块就会越来越大,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儿童经常感觉身体不适、行走不便等,但是儿童只要稍微休息平躺就没事,容易被家长们忽视。2、儿童疝气长期不治,就会影响消化系统,会导致儿童出现下腹坠、腹胀、腹痛、消化不好、身体体质差等表现,长期就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可估计的影响。3、腹股沟部位和生殖泌尿系统的相邻,疝气内的小肠、结肠等一旦进入到阴囊阴唇,就会挤压睾丸、输卵管等正常发育,长期就会影响正常生育,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4、儿童疝气长期不治,疝囊的小肠等反反复复,就容易摩擦发生嵌顿绞窄,就可能引起小肠粘连、小肠坏死、肠梗阻等危险,不及时到必须做手术,就会引起生命健康的威胁。目前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已相当安全,可不受年龄限制。但是其为择期手术,所以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期,1-6周岁最佳。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一般只要求高位结扎疝囊颈即可。手术分为传统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微创手术适合于14岁以下的患儿,但最佳年龄在6周岁以下。重点介绍一下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点:1、可以观察对侧鞘状突有无闭合。对于单侧疝气患儿来说,对侧鞘状突有无闭合,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无闭合有再出疝气可能,传统手术无法解决该问题,而腹腔镜可清楚地明确对侧鞘状突有无闭合;2、创口较小。目前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以在脐部单口进行,脐部愈合好后基本看不出伤口瘢痕,对于有强烈美观要求的家长来说,是极佳的选择;3、对输精管的扰动较小。传统手术时需将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自疝囊后壁剥离,此过程有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可能,微创手术则很好的避免了此损伤,因为它不需要剥离输精管及精索血管;4、可以发现腹腔内其他畸形。复发率小于0.2%。
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是切胆和保胆之争。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主要是切除胆囊,去除结石,一切了之,无可非议。为什么反对保胆取石?理论根据何在?主张切胆取石的理论乃由德国一代名医Langenbuch 1882年所创。在当时并无内镜技术的落后条件下,该氏针对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后结石极易“复发”的弊病,他提出了“胆囊切除不仅因为胆囊内含有结石,而且还因为它能生长结石,故只能行胆囊切除。”此即为著名的“温床学说”。100多年来人们奉为“圣旨”,尊为“金标准(gold standard)”,影响了几代人。温床学说的主要缺陷是忽略了胆囊功能的重要性,故该氏在落后的条件下,作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然而,当时的温床理论现在看来是否正确,保胆术后结石复发率果真极高吗?胆囊造瘘术后结石“复发率”高的原因是温床学说吗?倒底是什么?然而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如何生活?有何远期的弊病?对病人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许多外科医生并非十分清楚。 18年来我们应用高科技新技术——胆道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在内镜直视下,能够做到完全,干净的取净胆囊结石,把所谓的结石复发率降了下来,揭开了保胆术后极易复发的秘密;揭示了“温床理论”的局限性和错误;并且还发现了胆囊切除术后的种种弊病。新式保胆取石方法发现:真正的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并不高;老式保胆“术后复发率”实际上大部是术中残留所致,应为残留率,这也是本文争论的核心。 一.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是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4家医院组成,从1990年—2008年6月开展了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1520例,其中男性511例,女性1009例;男:女为1:1.95。在1520病例中手术成功1508例,成功率98。62%。其中22例中转手术(1.38%),多为胆囊管内嵌顿结石,胆囊腺肌瘤,胆囊壁特厚达1cm或胆囊萎缩等情况。手术方法:在胆道镜直视下将结石完全、可靠、取净后,缝合胆囊,保留胆囊器官功能。合并症:此种手术微创、简单、安全、可靠;无严重合并症,无死亡率。唯有4例保胆术后次日有胆囊床轻度积液,保守治愈。术前不放置胃管,不放导尿管;术后不禁食。术后随访:据不完全统计,随访时间:1-17年;在1520例中,随访回信者1008例,随访率为66.32%,术后结石复发率为:2-4-10%(不同医院)。在随访病例中,仅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一组病例,时间较长,资料完整,介绍如下。在本组随访的761例中,有结果者612例,随访率为80.42%;复发者33例,复发率为5.39%(33/612)。但经统计学的严格统计,随着保胆术后时间的推移。关于随访率和复发率,要使术后病人全部随访成功,十分困难。一般来说,术后有问题的病人容易回访,不请自来。但术后正常的病人,却因怕麻烦不愿回答;由此类推,未回信者也应该算在未复发者之列,故其复发率就更低了(33/761;4.34%)!二.讨论 关于胆囊结石治疗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切胆和保胆。切胆的理由是:复发率高;病灶论和癌变论,等。1.关于保胆术后的高复发率——温床学说旧式保胆取石方法(旧式保胆)是在无胆道镜直视下的盲人取石,它不能保证取净结石;加之,取石方法是用取石钳盲目夹取,刮匙乱刮,常常把结石破碎,无法取净,遗留残石在所难免,故形成了极高的保胆术后复发率,实际上大部为残留率!不是真正的复发率。 正因为如此,“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却克服了旧式保胆方法的盲区,避免了胆囊造瘘术中“胆石遗漏”,真正降低了造瘘术后的“复发率”,还了“保胆取石的本来面目”。 为了保证“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不会遗漏残石,除了内镜直视条件外,我们还规定:(1)必须用胆道镜取石;无胆道镜不能完成保胆取石!(2)取石时,只许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完整地取出胆囊之外;不许用钳子夹,不许用刮匙刮,避免将结石破碎,漏掉碎屑;(3)如万一发现有碎石或胆泥,则必须用胆道碎石治疗仪取净;(4)如果发现胆囊管有较大结石嵌顿,可用碎石机碎石后,加用胆道碎石治疗仪取净。⑸.一定要探查到胆囊管开口处,并有胆汁源源流入胆囊方能结束手术; 经此新法严格处理后,如果结石再长,方可真正称为“结石复发”了。 临床实践证明:新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后结石的复发率不高,这就使我们对过去Langenbuch 的温床理论产生了怀疑。众所周知,胆囊结石的成石原理多推崇Small三角代谢学说,该氏认为胆囊胆汁中因为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析出了固态的胆固醇结晶形成了胆固醇结石。但是胆固醇是从肝脏生成分泌而来,因此生成结石的“温床”不在胆囊,而是在肝脏。故我国胆道前辈冉瑞图教授认为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胆囊结石)应当修正。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探讨,温床学说时至今日就不完全正确了,不可提倡。2.关于病灶论以往多数医生认为,胆囊内由于结石的刺激,常常伴有胆囊壁的慢性炎症存在,相互因果。既然旧式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极高,胆囊炎症无法解决成为病灶,只有切除,一绝后患,理由似乎充足。但是新法已经降低了术后的复发率,况且结石既然已经去掉,产生炎症的刺激因素也就不存在了,肯定对炎症有好处,胆囊炎症没有理由不可痊愈。何况临床上的任何炎症都应该是可逆的。北京和平里医院一组病人对胆囊炎症病例的随访,保胆取石术后1-2年,84%病例胆囊壁由厚变薄,胆囊收缩和显影率明显改善和恢复,这说明胆囊炎症是完全可逆的。3.关于胆囊结石与癌变的关系,以往的报道有些误区和耸人听闻,也是胆囊切除的重要理由之一。目前临床所报的胆囊结石和癌症的伴发率是指的住院病人的发生率,并非是胆囊癌在全部胆石患者中或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住院胆囊结石病人只是占自然人群中的极小的一部分,不必大惊小怪!况且,在保胆取石后,刺激胆囊癌变的因素——结石已经去掉,炎症消退了,癌变的因素也去掉了,保胆取石不正是一剂良药吗?对于那些胆囊无病而预防癌变的胆囊乱砍乱切观点,黄志强院士多次强调和质问“LC预防胆囊癌想法对吗?”当然,这种理论是错误的。 4.关于保胆术后复发率的误区。尽管对于保胆术后复发率的真实面目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胆囊病灶论和癌变论解除了部分顾虑,但总是对复发率耿耿于怀,跳不复发率的误区。似乎结石复发大逆不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以人为本,以保护器官功能为重任,即使50%的复发率,因为保住了另外一半的胆囊,也是合算的。何况新式保胆取石方法已经把术后复发率降至10%以下了;对于保胆术后复发病例处理证明,并无严重粘连,再次保胆取石十分简单。况且结石复发比起胆囊切除的那些并发症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更不是随便切胆的理由5.保留胆囊的重要性。 以往外科医生对于胆囊功能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楚,也不重视。除具有浓缩和收缩功能外,只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囊袋,因此认识浅陋,视胆囊功能可有可无。这是胆道外科的最大误区。 但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对胆囊切除术后的种种弊病的探索,提示了胆囊具有极为复杂和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正因如此,胆囊切除术后将带来许多严重远期副作用,应该引起术者的高度重视,它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而危及病人的生命。但此点却常被外科医生忽略了。现在分析如下:5-1.消化不良和返流性胃炎。就目前所知,胆囊至少具有储存、浓缩和收缩的功能。当然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囊能将稀薄的肝胆汁浓缩30倍,储存于胆囊留做进食高脂肪餐时,方才排入肠道参加消化。如果胆囊已经切除,待到患者进食膏梁厚味之时,已无高质足量的胆汁相助,身体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之苦了。但是此种症状常常被外科大夫忽略,推至消化内科就诊,成为内科难治的“顽症”。不仅如此,近年来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胃返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和胃液返流的报道很多。Walsh等在对照研究中也证实了胆囊切除术后所有标记物均向胃食管返流,且伴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Chen MF等也指出DGR的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导致胆汁由进食引起的间歇性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24小时之内12指肠球部均有胆汁潴留,此时返流入胃炎的机会当然增多,产生DGR。 5-2.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胆管损伤的问题。众所周知,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管损伤机会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 );且有一定的死亡率,早期为5~8%;目前仍有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等。在胆管损伤病例中,因胆囊切除而引起者为75%; 以美国为例,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切除病例应在美国之上。特别是还有一定的死亡率,如果认真计算胆囊切除带来的危害,定会不寒而栗!我国胆道外科大师黄志强院士大声疾呼: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医生“永远的痛”!做为一个普外科医生;你就无法回避胆管损伤的问题!你就永远无法淡忘胆管损伤病人的那种绝望和痛苦的面容!因此,与胆囊切除相比,保胆取石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此点必是胆囊切除的很大缺陷。加之,考虑到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响,如果草率选择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就应该慎重考虑了。 5-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临床常见,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多有胆囊切除的病史,就北大医院病例统计,切除胆囊比未切除胆囊对比中,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在2:1; 分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时,其中以“流体力学”的原理解释最为合理。在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总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又使胆总管内的胆流发生旋涡或涡流,后者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如此,胆囊切除避免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之虞,却招来“生长胆总管结石”之祸;哪种结石最具危险?孰轻孰重,不言而喻。5-4.胆囊切除术对结肠癌发病率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一种现象和疑惑,即患结肠癌的病例中,发现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引起注意。Moorehead对100例60岁以上的胆囊切除病例分析中,发现患结肠癌者12例;而另100例未行胆囊切除的病例中,仅有3例结肠癌患者。Morvay通过动物实验指出:肝脏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与结肠中的大肠杆菌作用生成次级胆酸;胆囊切除术后次级胆酸大量增加,该物质能刺激结肠粘膜的有丝分裂倾向,使结肠癌的发生率增高,升结肠尤著。 5-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徵。以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ERCP和MRCP影象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误诊,而只有胆道术后发生的Oddi`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方能称得上“术后综合征”,而这一征候的治疗临床上甚感困难。综上所述,在探索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课题中,18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把langenbuch 保胆术后所谓的复发率降了下来,而且揭开了“复发率”极高的秘密。总之,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要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要向泌尿外科大夫学习,以人为本,要保护病人的健康,要保护胆囊功能的存在。对于胆囊疾患,医生应该首先考虑保护人体的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必要时再考虑胆囊切除。更不要无理由的“预防”和“顺便”借口随便切除胆囊。这才是治疗胆囊疾病的正确观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在全国经过18年实践,积累了5000病例以上,分部地域广泛,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支持这一新的理念,终于水到渠成,在2007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首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学术大会。我国胆道外科大师裘发祖院士,黄志强院士,髯瑞图教授表示支持保胆思想,并为大会题词表示祝贺,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席冷希圣教授,胆道外科主任委员董家鸿教授亲临大会祝贺。更令人兴奋的是,在今年8月第13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的闭幕式上,黄志强院士语重心长的指出:内镜保胆取石理念是21世纪的大事,是中国外科的一件大事!这是对内镜保胆取石事业的巨大支持,也是诚挚的鞭策。在降低了保胆术后复发率和揭开了保胆术后复发率极高的秘密之后,国内许多医生感到胆囊结石一律切除的观点值得怀疑。不少学者和分会纷纷要求组织学习班,咨询保胆取石技术细节,多家杂志纷纷来函约稿交流,使我们深深的感到一个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蔓状静脉丛扩张、弯曲、延长,多见于左侧,由于患侧阴囊内温度升高并反射至对侧,可使精原细胞退化、萎缩、精子数减少。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与症状的轻重常常是不一致的,轻度的精索静脉曲张也可以引起较明显的症状。少数病人会伴有神经衰弱的症状。检查时立位可见一侧阴囊胀大,睾丸下垂,以左侧多见。明显的精索静脉曲张肉眼可见,或者摸到成堆的蚯蚓状曲张静脉,平卧托起阴囊后扩张的静脉团可以完全消失或明显缩小,站立时再度充盈。手术过程: 距内环口3 cm处沿精索血管表面剪开侧腹膜2~3 cm,游离出精索血管约2c m。用4号丝线结扎精索静脉2次。排空腹腔内气体,压力<5 mm Hg时再次检查术野有无渗血,然后退出操作器械。我科采用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的高位静脉结扎术,这种方法与以往经典的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几个优点:(1) 应用放大镜头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血管的结构,因此能够更简单的辨别精索静脉和精索动脉,防止损伤这些结构。(2) 进行更彻底的外科分离和精索静脉旁支结扎,降低了复发率。(3) 对于双侧精索静脉曲张,腹腔镜手术避免了第二次手术切口,并缩短了手术时间。(4) 在腹腔镜手术中,用手牵拉睾丸可以帮助明确穿过内环的精索血管和并行的静脉。(5) 术后精液质量改善优于传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