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新生儿硬肿症是受寒冷、早产儿、感染及缺氧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或皮下脂肪的硬化与水肿。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夏天发现的多是由早产及感染等因素引起。2、症状: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1周内。首先是大腿外侧的皮肤或皮下脂肪出现变硬及水肿,之后可蔓延至下肢,臀部,下腹部甚至波及全身。患儿皮肤呈暗红色,硬如橡皮样,全省冰凉,反应差,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尿少或无尿,并常伴有心肌损害。体温较低,多在35摄氏度以下。新生儿重症硬肿症预后不佳,病死率高,预防更重要。3、防治措施:(1)做好孕妇的产前检查及保健,尽量避免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出生,尽量避免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的发生。(2)新生儿生后加强保暖。(3)鼓励早开奶,保证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让新生儿自己产热。(4)做好新生儿保护隔离工作,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硬肿症要及时治疗。本文系吴鹏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生儿肺炎的表现和普通儿童不一样,症状多不典型,加重较快,危害严重。1、新生儿肺炎的分型和临床表现(1)吸入性肺炎。包括羊水吸入、胎粪吸入和乳汁吸入性肺炎。前两种肺炎主要发生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宫内缺氧,一出生即有明显症状,如呼吸困难及青紫等,需要住院治疗。乳汁吸入性肺炎,常因喂养不当,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口咽部或食管的神经反射不成熟,肌肉运动不协调,常发生呛奶或乳汁反流等,乳汁被吸入肺内,导致出现肺炎症状,吸入乳汁越多,病情越重。(2)感染性肺炎:一种是宫内感染,一种是生后感染。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与婴儿或年长儿症状是不同的,像发热、咳嗽、咳痰这些症状是不典型的,主要表现是精神、进乳变差,呼吸增快,口吐泡沫,及吐奶或呛奶等,多数甚至不发热,或者低热。2、新生儿肺炎的防治(1)孕期的定期检查:预防的关键是防止胎儿发生宫内缺氧。(2)掌握正确的喂奶方法。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时,要少量多餐,防呕吐窒息;奶瓶喂养的话,奶嘴大小合适,喂奶时孩子最好是半卧位,上半身垫高点,喂奶后轻轻拍打孩子背部,排出胃内气体,再抱一会。如有漾奶,要及时抱起孩子,侧卧位拍背引流。如呛咳严重,伴有青紫及气促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3)断绝病毒感染。保暖,防受凉感冒;勿让婴儿与发热、咳嗽及流涕等人员接触;家人尽量减少亲吻小儿,防止交叉感染。(4)治疗:新生儿肺炎治疗主要是早期选用杀菌性抗生素,选用毒性小,杀菌力强,抗菌谱广的药物。另外要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环境相对湿度要在50%以上,以利分泌物排出,喂奶应少量多次。新生儿一旦肺炎,最好住院治疗,不建议门诊治疗,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严密细致观察和护理。本文系吴鹏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于血液中胡萝卜素浓度增高,从而引起皮肤、掌心、足心黄染,但眼巩膜不黄,尿色也不黄。多见于连续大量食用胡萝卜、西红柿、或柑橘的小儿。停止进食后,黄染可迅速消失。遇到这种情况,家人不必过分紧张,并非肝炎。只要停止食用上述食物即可恢复。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的常见急症,是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群强直性或痉挛性抽搐。新生儿惊厥多发生在出生后10天内,尤其是3天以内发病率最高。一般发病越早,提示病情越重,后遗症可能性越大。1、表现:惊厥发作的症状常不典型,而且常常是局部的轻微发作,不易引起注意或误以为是新生儿正常的活动。如发现患儿只简单重复某一动作:眼睛发直、斜视、眼睑抽动、挤眉弄眼、异常吸吮动作、嘴角抽动及呼吸暂停等,虽没有肢体的僵直或痉挛性抽搐,仍应想起惊厥的可能。2、病因: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有: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脑发育畸形、中毒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破伤风、新生儿低钙血症及低血糖等。3、处理方法:若惊厥时间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伤。一旦发现,可针刺或手指按压人中、合谷以终止发作,将患儿置侧卧位,头后仰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口鼻内分泌物防止吸入而窒息;如果患儿四肢僵直性痉挛时候,不能硬将孩子弯曲,以免造成窒息死亡。患儿抽搐发作时,可在上下牙龈间放置纱布等牙垫以防止咬破舌头,同时即刻送医院行病因学治疗。本文系吴鹏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生儿刚出生时,粉红可爱,但生后2-3天开始皮肤和白眼球发黄,4-6天明显,2周内黄疸会渐渐减退或消失。母乳性黄疸可持续1-3月。1、原因:为什么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现象呢?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亲子宫内不能自己呼吸,处于低氧状态,必须适当代偿性产生大量胎儿型红细胞,从母体中获得更多氧气以供使用。出生后婴儿有了自己的呼吸运动,胎儿型红细胞,寿命短,在短期内破坏,产生胆红素量过多,而新生儿肝胆功能不健全,较多的胆红素不能一下子经过肝脏处理,由肠道排出体外,于是停留在血液内的胆红素使皮肤发黄。2、病理性黄疸特征:有的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病理性黄疸,其特点是黄疸出现的很早,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加重快,程度重,或在生理性黄疸减退或消失后退而复升,或持续时间长。这种黄疸,除皮肤发黄外,白眼球、泪水和尿液等体液发黄,婴儿尿布也被染黄。3、核黄疸:严重黄疸患儿,可导致胆红素脑损伤甚至核黄疸,早期可表现为精神、进乳变差,睡眠变好睡或哭吵,哭声尖叫,呕吐等,提示处于警告期,继续加重可表现为痉挛期,然后恢复期,再然后后遗症期。这些都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治疗。常见后遗症为牙釉质发育不良,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及脑瘫等。
营养不良简称PEM,现在国内一般为轻度中度为主。1、常见原因如下:(1)喂养不当。乳母乳汁不足时没有及时添加配方奶、或配方奶过稀或量不足,会导致宝宝蛋白质、热能缺乏而造成慢性营养不良。宝宝4个月后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或骤然断奶也会发生慢性营养不良。幼儿或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多是由于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造成的。(2)疾病因素:多胎、早产儿,由于先天不足,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差,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此外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寄生虫病、慢性感染等均可引起营养不良。2、临床表现:体重不增以致减轻是营养不良的最初症状。病程持久时身高也会低于正常儿。皮下脂肪不充实或完全消失,皮肤干燥,肌肉发育不良,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落后,心音低钝,睡眠障碍,腹泻及便秘等。3、治疗:(1)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如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及低血糖等。(2)调整饮食:合理喂养,补充营养物质,饮食调整应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由单一到多样化,直到小儿恢复正常饮食,营养改善为止。补充热能及优质蛋白。(3)纠正贫血,促进消化改善代谢。(4)积极治疗并发症,精心护理。4、预防:(1)做好孕期保健,特别是孕中晚期的营养指导。(2)加强对婴幼儿的营养指导,鼓励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应及时补充代乳制品,对4-6月的婴儿,在补充乳制品基础上及时添加辅食。(3)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防治传染病及时纠正先天畸形。(4)监测婴幼儿生长发育,合理安排生活,保证睡眠,加强锻炼,多户外运动。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品,可是,有些宝宝吃了牛奶却会引起过敏性反应,医学上称为“牛奶蛋白过敏症”,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呕吐、便血,湿疹、荨麻疹、哮喘及失眠等。并具有以下特点:(1)、停用牛奶后,症状消失。(2)、继续应用牛奶后,2天内又出现症状。(3)、经过3次停用或试用牛奶,其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及临床表现类似。对牛奶过敏宝宝,可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母乳喂养,或改用其他代乳品如羊奶、豆浆等。2、将牛奶多次煮沸,经高温处理后,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失去过敏性。但是高温会使维生素、矿物质丢失。3、有过敏体质的孕妇及哺乳期的母亲,应避免喝牛奶和牛奶制品,以防对宝宝产生影响。4、适当地应用一些抗组织胺药物,在进食前半小时服用,如酮替芬或阿司咪唑(息斯敏)等,有助于减轻症状。5、牛奶脱敏法,先停用牛奶2周(改用其他代乳品),然后用10ml鲜牛奶喂1次,观察其反应,如果不是严重影响宝宝健康的话,再隔三天后继续喂15ml,然后每隔三天喂鲜牛奶20-30ml,如随着喂奶量的增加,临床症状减轻,则说明脱敏有效,可继续逐渐加奶,同时缩短进食时间,直至完全恢复全量营养。如在脱敏过程中,症状反应加重,则需停止试用,改用其他代乳品。应该指出的是,牛奶虽然营养比较丰富,但对宝宝来说,毕竟不如母乳喂养效果好,因此提倡尽量母乳喂养。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健全,体温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摄氏度,但又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进食、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等均可使体温升高,出现一过性发热。新生儿偶尔体温升高不一定是发热。(1)发热程度评估:临床上所指发热:腋下温度在37.5-37.9摄氏度为低热;38-39.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40度为高热;超过40度为超高热。引起发热的原因主要为非感染性和高热性因素。(2)处理:新生儿发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要轻易使用各种退热剂,以防止各种毒性反应。对发热的新生儿要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首先要调节新生儿居住的室温,一般室温设置在24-26摄氏度,如果高的话,要适当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小儿衣服和包被,以增加散热,并要注意保存环境安静,通风良好。新生儿发热时,千万不要用厚被包裹,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进一步升高。当体温过高时,时用物理降温,通常用湿温毛巾擦浴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和大腿根部,以促进散热,或退热贴等物理散热方法。一般不宜用酒精擦浴,以防止酒精中毒和体温急剧下降致虚脱,或体温不升,反而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应经常用温热水擦浴,并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服和被褥。为保证充分的水分摄入,可给新生儿多喂些白开水或糖水,以排除体内毒素,防止脱水。如果经过上述处理,体温仍不降,且伴有精神进乳变差、咳嗽、气促、吐沫等情况时,应及时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的青紫,如在生后10分钟内好转,可能是生理性青紫。但如生后出现的持续性发绀常常是一种严重的症状,临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无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不明显,应高度怀疑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如有宫内窘迫或胎粪污染病史,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应考虑胎粪吸入综合征可能。早产儿出生后2-12小时内出现的发绀伴呼吸困难,多见于肺透明膜病。如果患儿有窒息和难产史,出生后出现阵发性发绀伴惊厥或呼吸暂停,应怀疑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出生后第1次喂奶当时即出现呛咳青紫,伴呼吸困难和发绀,临床提示气管食管瘘可能。如果出生后数小时即出现严重的全身性青紫,吸氧不能缓解,而且呼吸困难不明显,要考虑持续胎儿循环或青紫型心脏病可能,此病多见于足月或过期产儿,心脏彩超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新生儿青紫,除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外,父母如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病史,对疾病的诊断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