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疾病给人带来的影响很大,对人们的工作好生活造成很大妨碍。除了针灸治疗,辨证地配合服用中药或中成药可以起到效果叠加的作用。目前,最常见的鼻部疾病是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最常用的治疗鼻炎的中成药有四种:鼻炎片,通窍鼻炎片,千柏鼻炎片和鼻炎康片。为了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现将四种鼻炎片比较如下。本文系张翠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嗅觉是如何产生的中鼻甲水平面以上的鼻腔黏膜属于嗅觉区黏膜。空气中含有气味的微粒随着呼吸运动进入到鼻腔后,到达嗅觉区黏膜,被嗅觉区黏膜所感知,并产生生物电的活动,经过嗅神经的传导引起大脑对嗅觉的感知。在这一过程中,鼻腔的通畅、嗅觉区黏膜的正常、嗅觉神经的正常、大脑中枢的正常是保证嗅觉正常的四个关键条件。2.嗅觉障碍的原因各种使鼻腔阻塞不通的原因,都能引起嗅觉障碍,属于阻塞性呼吸性嗅觉障碍。因为鼻腔阻塞后,空气中含有气味的微粒无法到达嗅觉区黏膜,嗅觉区的黏膜就不能感受到气味的刺激,也就无法产生后续的嗅觉神经传导与嗅觉中枢的感知。使鼻腔阻塞不通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各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腔异物、鼻息肉、鼻腔肿瘤等。各种损害嗅觉区黏膜的病变,均能引起嗅觉障碍,属于末梢神经感受性嗅觉障碍。因为嗅觉区黏膜受到损害后,即使有气味的微粒进入到鼻腔嗅觉区,嗅觉区的黏膜也不会将气克服微粒的刺激转弯为生物电的活动,也就无法产生后续的嗅觉神经传导与嗅觉中枢的感知。使嗅觉区黏膜受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有毒气体的刺激、长期吸烟,使嗅觉区黏膜中生中毒损害;长期的鼻腔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使嗅觉区黏膜因长期消肿而变性坏死;萎缩性鼻炎,使嗅觉区黏膜上皮萎缩变性,等。各种引起周围性嗅觉神经损害的病变,均可以引起嗅觉障碍,也属于末梢神经性感受性嗅觉障碍。因为周围性嗅觉神经或嗅觉神经末梢受到损害后,无法进行生物电冲动的传递。引起周围性嗅觉神经损害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病毒性感冒,损害嗅神经或嗅神经末梢;鼻部或头颅外伤,损伤嗅神经。各种引起中枢性嗅神经损害或影响到嗅觉中枢的病变,均可以引起嗅觉障碍,属于中枢感受性嗅觉障碍。此类病变在临床上较少,主要是颅内肿瘤、颅内出血、脑萎缩等。3. 嗅觉障碍的分类呼吸性嗅觉障碍: (1)阻塞性呼吸性嗅觉障碍:因鼻塞所致,鼻塞通畅后嗅觉可以恢复正常。此种情况多见于感冒(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感冒后出现脓涕多)、鼻腔异物阻塞(小孩、成年人鼻腔手术后填塞物未取出),以及鼻腔或鼻窦慢性炎症。可以不必针对嗅觉进行特殊治疗,只以治好鼻病,嗅觉一般可以恢复正常。 (2)非阻塞性呼吸嗅觉障碍:如气管切开术后,空气不进入鼻腔所致。感受性嗅觉障碍: (1)末梢神经感受性嗅觉障碍:因嗅觉末梢感受器(嗅觉区黏膜)或嗅神经末梢病变所致。此类患者鼻腔多通畅,若伴有引起鼻塞的病变,在解除鼻塞后,嗅觉不能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并多有嗅觉同一反应,即用不同的强烈气味刺激均能引起嗅觉,但不能分辨出不同气味。可见于萎缩性鼻炎、嗅神经炎、老年性退变,以及化学性(如有害气体刺激、长期吸烟)、病毒性(如流感后)或感染性(如长期慢性鼻窦炎)嗅神经末梢损害。 (2)中枢感受性嗅觉障碍:多因大脑钩回病损,嗅觉中枢损害所致。此类患者鼻腔正常,无嗅觉同一反应。可见于颅脑损伤、基底脑膜炎、脑炎、额叶脓肿或肿瘤、垂体肿瘤、脑血管疾病(栓塞、出血)等。混合性嗅觉障碍:既存在呼吸阻塞性嗅觉障碍,亦存在末梢感受性嗅觉障碍。改善鼻塞后,嗅觉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性嗅觉障碍:可见于癔病、精神病患者。4. 嗅觉障碍的检查与诊断必须了解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与病史,以便于明确是什么性质的嗅觉障碍。有无嗅觉功能的测定:用香精、醋、樟脑油、煤油、水装在完全相同的小瓶内,检查嗅觉.其中水作为对照剂。病人手指堵住一侧鼻孔,用另一侧鼻孔闻其每一个小瓶,说出嗅到的气味.以同样的方法测另侧。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只能测定有无而不能测定嗅觉丧失程度。嗅阈测试法(稀释法):主要将气味刺激物按不同比例稀释,检测对气味感知的最小刺激浓度。方法略。嗅觉同一反应检测:对多种强烈气味均能感受到气味的刺激,但不能分辨出是何种气味。5.嗅觉障碍的中医针灸治疗相关理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可见鼻闻香臭有赖宗气充沛,肺气和利。《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卷二十九说:“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东垣试效方·鼻不闻香臭论》卷五说:“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矣。又一说《难经》言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之窍,反闻香臭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胃气失守,寒邪客于面,鼻亦受之,心不能为用而不闻香臭。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老人云,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明医杂著·鼻塞》卷三说:“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清痰,或丸药噙化,或末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嗅觉的生理病理与肺、心、脾密切相关,因鼻为清气道,司嗅觉,为肺之系;心主五臭;脾主升清,清阳出上窍。故鼻为肺之体,脾之所养,心之所用。不闻香臭当治肺、心、脾为主,常有四法。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对非中枢性嗅觉障碍效果较好
扁桃体属咽的淋巴组织,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这些淋巴组织在咽黏膜下有淋巴管互相联系。我们常说的扁桃体可分为三部分。1.腭扁桃体腭扁桃体是我们习称的扁桃体,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形似扁圆形,易力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病灶。 2.咽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平时说的腺样体肥大就是指咽扁桃体肥大。其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形加半个剥皮的橘子,瓣间有裂隙,易存留细菌。咽扁桃体出生后即存在,在6-7岁时最大,10岁后逐渐萎缩。 3.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的淋巴组织,其中央部有许多凹陷的隐窝,淋巴网状组织环绕隐窝排列,窝底有粘液腺开口,细菌常经此侵入而发炎。 扁桃体在免疫反应中起第一道屏障作用。因此,尽量不要切除。 针灸治疗腺样体肥大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最近治疗的几个孩子均有明显好转,强烈建议宝妈常孩子接受针灸治疗。
慢性胃炎会被诊断为不同的类型,包括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肝郁胃热、气滞血瘀、阴虚胃燥。医生必须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不同的治疗,医生也必须在饮食与情绪方面能自我控制与调整以配合治疗,病要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这样才能一劳永逸。以下是慢性胃炎患者日常饮食的注意事项:少量多餐:可每日6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可适量增加醋调味并助消化。 食物选择:进食含优质蛋白质及铁丰富的食物。进食新鲜绿叶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胡萝卜等。进食肉汁及浓肉汤有助于胃液分泌。 限制含碱多的面条、馒头、奶油、黄油等能中和胃酸分泌的食物。 食用流食:对于急性胃炎,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酌情禁食或给予流食,对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疗。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类果汁、番茄制品、咖啡、酒类以及所有会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会不会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避免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放松,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热的症状,就应避免这些食物。 细嚼慢咽助消化:细嚼慢咽对消化绝对有帮助,你应该彻底咀嚼食物,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用餐时避免有压力,可以使你的消化作用有一个好的开始。 饮食有规律:注意饮食调理养护,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或不吃早餐,尤其应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营养均衡: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开菲乳。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例如米汤、酪梨、香蕉、马铃薯、南瓜类。将所有蔬菜搅碎,再进行烹调。偶尔吃一些蒸热的蔬菜,例如红萝卜、胡萝卜及绿花椰菜。
鼻塞作为一种常见症状,虽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却很难受。去医院看病,五官科医生往往给开一些滴鼻剂,使用后虽然能够较快地通气,但经常使用会导致鼻黏膜干燥、萎缩或鼻出血,也会使鼻塞报复性加重。 尽管引起鼻塞的原因很多,但是各种疾病出现的鼻塞症状总归有一些不同,患者可自行判断是何种疾病引起的鼻塞。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引起鼻塞的常见原因。感冒: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炎会引起鼻塞,但鼻塞的同时常伴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慢性单纯性鼻炎:这类鼻炎引起的鼻塞多呈阵发性或者交替性,日轻夜重,常受体位影响,卧位时居下鼻腔鼻塞较重。点滴鼻净、麻黄素药水后鼻塞可以好转较长时间。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为持续性,对滴鼻净、麻黄素药水不敏感,或者使用后好转仅数分钟。过敏性鼻炎:鼻塞多伴有喷嚏频频,流清水涕,鼻痒,眼痒等过敏症状。萎缩性鼻炎:鼻塞伴有鼻腔黏膜萎缩、干燥,因此常鼻涕中带血。鼻窦炎:鼻塞伴有鼻流黄脓涕,有时会有臭味,患者会有头痛、头晕等症状。鼻窦体表投影位置会有压痛。鼻中隔偏曲:鼻塞以一侧为主,外观可见鼻中隔不正。 鼻塞患者可通过自行按摩迎香穴缓解症状,此方法安全,有效,方便,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的鼻唇沟中,按压有胀痛感。
空鼻综合征(Empty Nose Syndrome,ENS)即鼻甲过分切除导致的一种后果严重的难以医治的医源性并发症。1994年首先由Eugene和Stenkvis撰写的术语“空鼻综合征”是用来形容鼻腔组织缺失和影像学显示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缺失伴有的某些症状。过去曾将空鼻综合征误诊为萎缩性鼻炎,而现在对此病的认识已有提高,重要的是认识了此病与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区别,以及对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1.病因过分的鼻甲切除性手术(包括激光治疗)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临床表现鼻塞及鼻腔和(或)鼻咽、咽部干燥感,部分患者合并有鼻腔结痂、鼻腔脓涕、恶臭,血性鼻分泌物、精神压抑感、嗅觉减退等。鼻腔检查可见鼻腔宽敞呈“筒状”。3.鼻镜检查鼻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干燥或结痂,正常鼻甲结构缺如,鼻腔呈筒状扩大,可直视鼻咽部。4.针灸治疗针灸可以通过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促进鼻部血液循环,加速鼻部肿胀的消除,近期治疗一例近似空鼻症患者,鼻部手术后出现鼻塞,吸气时感觉空气直接吸入肺里,有酒渣鼻。经过近半年的治疗,目前鼻部通气功能及酒渣鼻明显改善,但鼻腔仍肿胀,目前坚持治疗。 相信长期针灸治疗对本病应该有一定疗效,也奉劝鼻部疾病患者:鼻部手术一定要慎重,如果手术不成功,不但治不好旧病,还可以引发新病,这也是血的教训啊!希望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这里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心得与感想。祝大家早日康复!
( 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疾病,有40%的病人可伴发哮喘;长期鼻炎还引发中耳炎、鼻窦炎。儿童患鼻炎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鼻炎多使用滴鼻剂,但长期应用有很多副作用; 口服药物更是会影响全身的其他器官。如何采取一些无副作用的方法来治疗鼻炎呢?我们祖国传统中医学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介绍几种个人临床上常用的按摩方法。1. 按揉迎香穴、四白穴: 患者坐位或仰卧,家属以示指按揉迎香穴、四白穴各1~3分钟。2. 推擦印堂穴:用拇指从鼻根下向上推擦印堂穴1分钟。3. 搓擦鼻翼两侧:用拇指反复搓擦患者鼻翼两侧,使局部产生灼热感为度。但用力不可太大,以免擦破皮肤。4. 搓擦风池、风府、大椎、肺俞穴:患者俯卧,家属用手掌搓擦患者肩背部的风池、风府、大椎、肺俞穴。5.捏脊:对于儿童患者,可每晚睡前让孩子俯卧,家长为其捏脊3-5遍。以上方法长期坚持,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于儿童,平时衣服不要穿太多,多进行户外活动,饮食以淀粉类为主,少食鱼虾海鲜,夏天少食冷饮。平时稍有感冒发热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方便时也可用温生理盐水早晚清洗鼻腔各一次。
中医讲究“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对温度的变化异常敏感,时下天气由热转冷,特别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发作或病情加剧。因此,提倡早治疗。通过针灸、火罐等综合疗法,提高个人的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做到“治未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除过敏性鼻炎的表现外,多兼有其他症状,现就各种兼症情况,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口服相应的中成药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1.怕冷:多为脾肾阳虚,患者均有手足不温,怕冷。这种情况可以针灸的同时配合口服桂附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2.怕风、汗多,易感冒者:属肺脾气虚,可服玉屏风口服液。3.皮肤搔痒、舌质紫暗者:属血瘀,可服血府逐瘀口服液。4. 脾气急躁,易怒者:属肝气郁结,可服逍遥丸。以上针对常见兼症,如是几种兼症全有,可以组合相应药物一起服用。
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症? 它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故又有“亚健康”、“次健康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换句话说,慢性疲劳综合症是指在现代高效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包括体力和脑力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症候群,并可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和多种神经精神症状。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因复杂,整体来讲,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都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对其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和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属于“治未病”范畴。历代书籍有大量关于“未病”的记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水热穴论》:“冬取井荥,春不鼽衄”;《素问·刺热论》:“肝病热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另外,《难经·第七十七难》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失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亦提到:“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充分重视,并把“治未病”看作是医生医术精湛的表现。“慢性疲劳综合症”属现代术语,与中医古籍中描述的“懈怠代”、“懈惰代”、“虚弱”等类似,因此认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表现以虚证为多。根据临床观察,现代人们由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饮食起居的不断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寒性或虚寒体质的人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恶寒怕冷,四肢欠温,女子痛经,男子性功能减退,或食生冷即腹痛、腹泻,舌苔白腻,等等。《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一旦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单靠休息和锻炼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进行适宜的治疗。中医学综合运用众多的调治方法,可使人体恢复《内经》中所阐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阴阳平和”状态。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针灸经纶》亦云:“夫灸取于火,以活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说明艾灸可通经活络,祛除阴寒,补益阳气的作用。因此,根据中医“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劳则温之”的原则,中国传统的艾灸方法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且简便验廉,无毒副反应,适宜大规模地推广应用。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特色灸法的临床研究。方法:(1)隔药饼灸:根据病证选用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采用附子、肉桂、红花等药物制备药饼,应用艾炷隔着药饼进行熏灸,充分发挥灸、药、穴三者的协同作用,以达温通经脉、温补气血的作用。(2)针灸结合:根据病证选用温和灸中脘、关元、气海、神阙等穴,采用清艾条,应用艾灸器进行熏灸,同时配合针刺大椎、肩井、天宗、肾俞等穴,充分发挥艾补脾胃、温阳补气、通经活络的作用。而对于工作繁忙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灸治,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将燃着的艾条对准上述穴位熏灸,以舒适为度,每穴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即可。坚持艾灸,能够益气血、畅经脉,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