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于膝关节疼痛和治疗说了很多,现在说一下膝关节的养护。膝关节的养护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膝关节没有疼痛的养护;一种是膝关节有疼痛的养护。一没有疼痛的膝关节养护1不做过量活动。膝关节的活动主要是伸直和弯曲,在伸直或弯曲的过程中有轻微的旋转。这些动作由包绕膝骨关节前后左右的肌腱抽动相互牵拉完成。肌腱的外面有外衣(腱鞘),在肌腱抽动的时候会和外衣之间产生摩擦。摩擦的次数多了,超过一定限度,肌腱的外衣会受伤,这是一。肌腱鞘与肌腱鞘之间有筋膜牵连固定,静止时保证肌腱都待在自己的位置。肌腱抽动时,发生左右移动,会牵扯筋膜,扯得次数多或时间长了,筋膜也会受伤(扯破)这是二。这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受伤后,先是酸胀、酸痛,继续活动就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膝关节的疼痛,不要膝关节做过量活动。什么是过量?就是超出限度。一是重复次数多,二是持续时间长。比如反复屈伸,行走、跑步、跳跃、登高(上下山或楼梯)。再如长时间持续屈膝,比如长时间坐沙发、练瑜伽、下跪等。两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限度。如果攀比,则容易过量。2控制进食,减轻体重。我们的肌肉抽动的力量和身体的重量是有一定比例的。随着年龄增加,肌肉力量逐渐减弱。由于进食数量和次数不变,导致体重增加。形成小马拉大车,必然会受伤。所以要减少进食数量和次数,维持体重在活动时有轻快感为最好。3要会走路。说不会走路不是损人,现实中很多人(基本都是腿疼的)随着年龄增长,反而不会走路了。小孩子刚学会走路,出脚时胸在脚之前,脚前掌触地,是奔走。此时膝关节弯曲极少,导致身体左右晃动幅度大。十几岁出脚时,胸在脚前掌,全脚触地,是走。此时膝关节有小幅度弯曲,身体晃动小。成年以后,出脚时胸在足跟或跟后,脚跟触地,是踱(跺)步。身体晃动大。跺步时,屈膝腿前伸,导致膝关节两侧紧张吃力,时间(距离)长了,容易两侧受伤。这是中、老年人行走多了腿疼的原因。由于膝内侧肌腱不如外侧粗大,更容易受伤,所以膝内侧疼痛的人比外侧多。正确的行走姿势是:挺胸小步走。出脚时,胸在脚前掌之上。年龄越大,步子越小。通常行走,前移触地脚的后跟和后边支撑脚尖之间的距离是自己脚长度的两个脚长。随着年龄增加,应该是一脚半长或不到一个脚长。二有疼痛的膝关节养护膝关节有疼痛,说明膝关节已经受伤,仅是没有伤到一点也不能活动而已。对有疼痛的膝关节养护就是在治疗。1尽量不走动。说“尽量”,是有膝关节疼痛的人要生活,能有躺着休养条件的人不多。起码上厕所和吃饭要自己走。“尽量”是能不走的路,就不要走。让受伤的膝关节有休息(养)的时间。只要时间足够,受伤的膝关节都能自己恢复。2尽量直膝行走。人直立时,膝关节是伸直状态,尽量直膝行走,目的是减少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让膝关节受伤的软组织在行走时也能休息。3坐高凳。膝关节最舒服的状态是半伸展的状态,膝关节周围的肌腱在这种状态时最放松。做高凳可以让膝关节自然半伸展,做到最佳位置的休养。忌讳坐低矮的支撑物,小凳、沙发等。4有肿痛持续冷敷,直至无痛。膝关节受伤后都有疼痛,虽然没有任何动作,有时也会隐隐作痛。尤其肿胀明显时,会有无时无刻的疼痛。很多人会求助于医生按摩、用膏药、药酒或者热敷之类,殊不知这样做会加重肿胀和疼痛。正确的做法是停止医院和民间的所有方法,在疼痛部位做持续冷敷。冷敷可以降低皮肤感觉神经的灵敏程度而不会将皮肤冻伤。注意是“冷”敷,不是“冰”敷。要点一是“冷”,二是不间断(持续),直至无痛(就是说永远冷敷而不是几个小时后热敷)。冷敷的作用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注意是“减轻”不是“消除”疼痛。冷敷在有冰箱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可以购买几袋软包装饮料,放置在冰箱的冷藏格(不是冷冻格),轮流交替使用。没有冰箱,可以用塑料袋装凉水。最差的是用毛巾浸凉水。持续疼痛一般都不超过两天,以后就是活动时才有疼痛了,到这个时候,冷敷不需要了。仅需要不活动,就可以避免疼痛。5疼痛期间小步行走行走时,跨步越大,膝关节负担越重,跨大步对于有疼痛(受伤的)膝关节无异雪上加霜。不得已行走时,出脚时两脚间距等于或小于自己一个脚长。尽量不要跛行。跛行会加重健康膝的负担,弄伤健康膝关节。6膝关节无痛后不要过量活动。如果控制的好,一般疼痛在两到三周都会消失。这时候的活动就要注意,以不舒服为度,不要过量。开始走几步后就会疼痛。这几步就是限度,以后的活动都在不出现疼痛的几步内进行。今天反复的几步活动,能换出明后天一次性几十步的活动。这就是循序渐进。也是受伤后恢复的必经之路。锻炼恢复的原则是:怎样舒适怎样做。正常膝关节的养护,仅需要随时注意。疼痛膝关节的养护,也不需要任何药物。靠药物恢复是傻子的想法。用药一抹就好,那是仙境,人间不可能。在凡间只能限制自己活动,花时间休养。本文系周孟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很多人认为年轻人除了外伤,不会有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都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其实不然,从开始学习走路开始,膝关节疼痛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膝关节的大致结构膝关节由股骨和胫骨以及周围的软组织组成。两个骨之间有韧带和肌肉相连接。韧带有两个骨之间的交叉韧带和两个骨两侧的副韧带。这些韧带仅是起连接和固定的作用。和骨一样,韧带中间没有神经,所以它们即使断了,也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两个骨周围的肌肉有四部分。正前面有股四头肌和连着髌骨的腱。它负责伸直膝关节。正后面有腓肠肌和腘肌。它俩负责限制膝关节折向前面。后面的两侧是腘绳肌腱。腘绳肌腱分为外侧的股二头肌腱和内侧的半腱肌和半膜肌腱。后面内外侧的肌腱分别长在小腿骨上端(不是上段)靠后的两侧。它们负责弯腿,同时也有前述腓肠肌和腘肌的作用(限制膝前弯)。腘绳肌腱在腿弯曲到九十度或更多时,可以用手摸到。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膝关节可以向后弯曲而不能向前弯曲了。在这些肌腱之间还有起固定肌腱的关节囊和筋膜。它们包裹膝关节,同时还保持肌腱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如果试图改变肌腱位置,就是膝软组织损伤。关节里面骨与骨之间还有软骨形成的垫片叫半月板,这个垫片在膝关节活动时,可以轻微移动,随时衬垫在股骨和胫骨之间。两个骨的表面也分别包衬有软骨,小孩子骨包衬的软骨厚,老年人的比较薄。为什么不一样,后面有说明。膝关节的活动与疼痛膝关节的作用是通过弯曲和伸直活动,移动和支撑身体。膝关节伸直或弯曲是股四头肌和腘绳肌通过大脑协商、调解的结果。前后两组肌肉互相牵制地保持膝关节的活动。伸直膝不动时,膝关节处最卖力的是股四头肌,弯曲膝关节时,最卖力的是腘绳肌。身体移动时(行走、跳跃、奔跑),是膝关节前后肌肉交替工作的结果。由于两脚并拢的宽度小于骨盆的宽度,因此人站立的时候,两条腿是斜着支撑身体。单足站立也是如此。这导致了股骨下端的外侧髁受压时间比内侧多,因此个头比内侧小。内侧的腘绳肌需保持比外侧更多或更大的力量才能平衡。行走时单足直立的瞬间,身体向一侧晃动,内侧肌腱受到的牵拉力比外侧大,多次重复,容易出现疲劳性损伤。这是膝关节内侧疼痛的人比膝外侧疼痛多的原因。人行走或跑跳时,要靠膝关节弯曲克服体重对地面的压力来完成。由于腘绳肌腱都长在小腿的上端,因此腘绳肌必须产生比小腿下端大很多倍的力量才能使身体移动。这种费力的动作做得多了,肌腱鞘和肌腱反复摩擦,会产生疲劳性损伤。由于膝关节两侧的肌腱力量不完全一致,所以会先在膝一侧出现疼痛。行走后多出现在内侧,跑跳多出现在外侧。蹦跳或跑步以及行走,膝关节都有伸直的阶段,这部分是由股四头肌收缩并牵拉股四头肌腱完成的。髌骨连接着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在骨与腱的连接处比较薄弱,容易出现损伤。另外,在屈膝伸直的过程中,髌骨受牵拉挤向股骨,挤压次数多了,髌骨受伤出现水肿,水肿波及到髌骨前的软组织。腱和髌骨的损伤水肿是膝关节前面疼痛的原因。腿登高的动作是先轻松屈膝,继而腘绳肌补充用力,然后股四头肌用力伸膝使身体上移的动作。下楼从膝伸直到腘绳肌收缩导致屈膝,牵拉膝前股四头肌腱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复的多了会出现膝前和两侧的损伤,前面和两侧的损伤不一定同时出现,所以会出现膝前面或侧面某一位置的疼痛。膝关节反复伸直,对膝后的肌肉反复牵拉,造成损伤,是膝后疼痛的原因。由于疼痛的出现,导致膝关节活动减少,在一个部位出现疼痛后,其它部位很少再出现损伤,损伤的地方继续活动,往往力有不及,会加重损伤的程度。因此疼痛总是局限在膝关节的某一处。膝关节里的液体通常膝关节里的液体有两个主要来源。正常情况下主要来自关节软骨,来自骨面衬垫的软骨和半月板。软骨是胚胎期的遗留,出生后用一点少一点,不会再生。骨与骨之间的挤压,导致软骨面受伤坏死液化。液化的软骨就是关节液。软骨也越用越薄,很多人最后软骨消失,直接裸露出骨。这就是前面说的“小孩骨包衬的软骨厚,老年人的比较薄”的原因。不正常的关节液来自膝关节囊的滑膜。当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因损伤而肿胀时,关节囊静脉受压,回流困难。血液中的水分和其它有形成分渗出到滑膜外,聚积在关节腔里。这是为什么正常的关节液里没有白细胞,而炎症期的关节液里有的原因。身体的血管都是由粗到细。越细的地方越像袜筒,布满网眼。在感冒或细菌感染血液等全身发热的生病情况下,血管的网眼变大,更容易挤出一些个头小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的活动,即使活动量不如正常的时候大,也有可能导致膝关节周围损伤,关节积液。比如上感、扁桃腺炎等。关节损伤后能感觉到哪些不舒服(所谓症状)这些不舒服可以先后都出现在同一人身上。膝关节弯曲酸困无力是最先出现,往往表现出疲累感。随之一两天或几天后出现的是疼痛。最初的疼痛是膝关节不活动不疼,在伸直或站立的过程中才出现,以后逐渐加重,经常站立后不能立即行走,但随着活动距离增加可以感觉疼痛减轻,这期间行走时经常出现腿软想跪的感觉。出现这些情况如果仍坚持活动,则会伴有骨的损伤。到那时即使不活动也会有持续的疼痛。膝关节疼痛与膝关节骨的关系膝关节的损伤,包括骨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前面说过,骨组织中没有神经,即使骨有伤,也不会感觉疼痛。所以膝关节疼痛与骨无直接关系。经常有人说道的“骨质增生”、“骨刺”,是骨损伤后骨“边缘”自我修复的骨瘢痕。所谓“骨刺”是一道骨棱,不是真的“刺”,用手触摸很光滑。所谓“骨刺”,是不会看片子的大夫或骗子的说法。现实生活中,从侧面看边缘窄的棱都像“刺”。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判断:骨头的形态不会变化,关节的疼痛却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没有。这样的疼痛只有傻子才会认为与骨有关。很多医院(不论医院大小)的大夫正是这样的傻子。所以完全相信大夫并不靠谱。膝关节疼痛的治疗看完前面的内容,也就知道膝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了。膝关节的治疗很简单,简单的不能相信:在膝关节的疼痛期停止有疼痛关节的活动就是治疗。不需要任何药物,停止活动就是最好的治疗。如果因肿胀,不活动也有疼痛(注意这一点,强调的是“不活动也有疼痛”),可以在疼痛部位做持续冷敷,一直到不活动时没有疼痛(永远都是冷敷)。除此以外的其它任何方法,都是折腾已经受伤的膝关节。只能让膝关节疼痛来的更猛烈。至于为什么,请见我的《漫谈损伤后的休养》。以及《为什么受伤不能用传统方法》。膝关节疼痛与骨无关,为什么有的人需要在骨面换人工关节?前面说过,膝关节包括骨的损伤,仅是疼痛和骨无直接关系。损伤后的骨会压缩结成瘢痕,使骨的长度减少。肌肉必须保持一定的牵拉长度才能有效收缩。骨的缩短导致肌肉长度不够,松弛的肌肉收缩时会更费力。更容易损伤。这是骨的长度减少变形后膝关节持续疼痛的原因。更换膝关节面能减轻疼痛的原因是重新保持了骨的生理长度和肌肉的紧张度。如果膝关节置换后,骨的长度没有恢复到生理要求(过长或不足),术后活动仍然会有疼痛(这是除外关节松动和感染后的疼痛原因)。膝关节疼痛治疗的忌讳忌用膏药、按摩、跌打类药酒涂抹、喷剂、理疗(热疗)、封闭、拔火罐、针灸、小针刀等。会加重疼痛和延长疼痛时间。前述内容总结1膝关节疼痛会出现在任何年龄。不是老年人的专利。2所有的膝关节疼痛,都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筋膜、腱鞘等)的损伤直接有关。与膝关节骨无关。3活动量超过一定范围,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必然损伤。若不想损伤,必须保持活动量在一定的范围内。范围的最大限度是“疲累感”。4所有损伤后的膝关节疼痛都能自愈,自愈的前提是能停止膝关节活动一段时间。做不到停止活动的,不可能好。5膝关节疼痛的治疗如果犯忌讳,会持续很长时间。膝关节疼痛的恢复时间,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如果仅是酸困,一般保持房间内活动半个月即可自愈。不要想有“尽快痊愈的办法”,那只是个幻想,仅存在于神话或童话故事中。生物的生长都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时间,没有任何药物能缩短这个时间。人们生产的号称能治伤的药物(不论中西药)都是仅有止痛作用的止痛药。止痛药仅能欺骗损伤人的大脑,不能欺骗损伤的膝关节。人们在止痛药的遮掩下让膝关节带伤活动,会使膝损伤延迟愈合,导致膝疼痛时间延长。本文系周孟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常出现腰背疼痛。腰背疼痛出现时,脑海里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腰背疼痛?腰背疼痛是身体里什么组织产生的?出现疼痛怎么办?怎样做能避免出现疼痛?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腰背疼痛?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腰背部有些什么组织。大家都知道腰背部有肾脏,很多人腰痛都会想到肾。其实,腰背部可以以腰带为界,分为上部(腰带上)、中部(腰带周围)、下部(腰带到屁股上)大致三个部分。肾脏在上腰部。中腰部有胰腺。上中下三段内部都有输尿管。但这些都不是常见的疼痛原因。在脏器的后面,用手摸能感觉到的是皮和左右隆起的肌肉。肌肉从腰上方到屁股像面板一样覆盖在后背。在肌肉和皮肤之间,还有一层和肌肉范围一样大的组织,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层组织——筋膜。现在知道了吧,后背有脏器、肌肉、筋膜和皮。有人说还有腰椎骨,怎么把它忘了?呵呵,说有腰椎骨疼的都是“白痴”。因为骨头里没长神经,所以不会疼痛。几乎不用去想。在前述的四种组织里,脏器都是挂在身体上的,它们默默地做着脏器里面的工作。因为被固定,不能随意移动。所以轻易不会有问题。何况脏器从来都不听话,根本管不了它。肌肉、筋膜、和皮肤却像橡皮筋一样可以被拉长。而且非常听话,想拉长随时都可以拉长。当然,它们不能被无限拉长,而且受伤时也不能被拉长。你可以试想两种情况,一种是橡皮筋被拉长,而且是长时间的拉长会是什么样?另一种是长时间反复不停地把橡皮筋拉长缩短,又会是什么样?这些听话的组织是怎样被长时间拉长或反复拉长地呢?长时间拉长的动作有:长时间弓背,比如半靠卧、弯腰洗头,坐小凳、下蹲、靠坐沙发、久坐办公的软垫椅子、长时间坐小轿车、插秧等等。长时间反复拉长的动作有:搬运重物(装货)、长期坐仰卧起坐活动、反复做直立下蹲、割麦子、拔草等等。根据上述,现在知道这些拉长的组织为什么会疼痛了吧。是因为这些组织被长时间持续拉长或长时间反复拉长导致了这些组织受伤了。怎样判断是什么组织产生的疼痛?这个事情也不复杂。先直立不动,保持十到二十秒钟。这一个动作就可以大致区分出来了。直立不动,疼痛没有变化,这是脏器疼痛或者骨有问题,对这些不听话的组织,应该去医院检查,别瞎折腾,自己管不了。直立不动,没有疼痛或疼痛明显减轻,这是前述的“橡皮筋组织”受伤了。如果弓腰疼痛加重,主要是筋膜损伤。如果后仰疼痛加重,主要是肌肉损伤。如果不动和活动都不疼,用手摸却有疼痛,说明主要是皮损伤(可能贴膏药贴的)。如果向左侧弯,左侧痛,说明主要是左侧肌肉受伤(反过来,一样道理)。如果向左侧弯,右侧痛,说明主要是右侧筋膜损伤(反过来,一样道理)。如果向前弓腰和向后仰都有疼痛,应以最疼的姿势判断。左右亦如此为什么都是“主要”呢?因为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组织完成的,所以受伤都不是单一的那种组织损伤,“主要”说的是受伤最多的部分。自我检查就是如此简单。出现疼痛怎么办?这要先回答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用手折弯一段铁丝,再把它变直该怎么办?正常腰背是直立的,自己弓腰把它弄伤了,保持挺直腰杆就是治疗。任何保持挺直腰背的做法,卧床、直立都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几天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做不到保持直立,疼痛会拖延很长的时间不消失。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恢复时间。这个时间依据受损伤程度、体质强弱、性别和年龄略有不同。受伤程度重、体弱、女性和老年,时间要长一些,反之,可以短一些。大致的范围是几天到半个月。经过这段时间,不活动都不应该感到疼痛了。一个半月左右都能完全自如了。治疗的原则是:怎样舒服,就怎样待着。引起疼痛的动作尽量不做,就是最好的治疗。腰背疼痛的治疗是如此简单。那些想把简单搞复杂的人,只有一个答案:“加重疼痛,多疼几天,反正死不了人”。怎样做能避免出现疼痛?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挺直腰杆做人。不能经常挺直腰杆的人,自然经常疼痛。尽量不长时间做前述那些和那些相类似的动作,就能避免出现疼痛。总之,不是不能做前述的那些事,而是不要做到疲劳的程度即可避免出现腰背疼痛。对疼痛出现的心态这个问题要啰嗦几句。现实中,多数人都不愿意认错,更不愿意被处罚。往往都是通过人情关系,蒙混逃脱。结果往往都是犯更大的错和受更重的处罚。对待受伤,他们是同样的态度。企图立即痊愈或缩短休养恢复时间。他们不懂得,就是用浆糊贴张纸,浆糊干涸也需要时间。大自然很无情,也没有人情关系可讲。那些人们企图用来缩短时间的方法,如吃止痛药、打封闭、贴膏药、按摩、热疗、针灸、拔火罐等等都是自欺欺人的方法。止痛药、打封闭(麻药)止的是大脑对疼痛的感觉,损伤能立即消失么?膏药上面涂的都是酸性物质,刺激的是皮肤,仅是比浓酸立即烧烂皮肤轻一些而已。没见那些贴过膏药的地方都惨不忍睹么?在疼痛部位抹药和贴膏药的作用结局是一样的。按摩同样会加重疼痛。一个简单的事实,脸被打肿的时候,谁敢去揉?不是越揉越疼嘛。但按摩后有一个现象要说一下,刚按压时,会很疼,按摩一会儿,疼痛能减轻。很多人以为这种方法有效。殊不知停止按摩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后,会让原有的疼痛加重,周围原来不疼的地方也会疼起来了。这是因为受伤的地方要水肿。按摩是在把水肿的水分推挤向周围,受伤地方水肿的水分减少,疼痛会随之减轻。不按压了,挤开的水分会回来再加上按压时损伤的水分,自然会更疼。周边受到按压水分的冲击,随之受伤,所以疼痛范围扩大。针灸是在让受伤的地方雪上加霜,再细的针,也不是组织自己的长的,也是外来物。加热会加重组织的肿胀。加热能扩张皮肤下的小动脉(所谓活血),但对静脉没什么作用。动脉送的血多了,静脉收不回去,血憋在血管里走不掉,水分被挤出血管增加血管周围肿胀。现实中光吃不拉不是也很难受嘛?所以“活血”是坑自己的。因此,受伤后,要“既来之则安之”,静静地安心休养,等待痊愈。静养不是不活动,而是做没有疼痛的活动。静是心态要静,不是身体要静。静养两个字,静是心态的事,养是身体的事。总之,现实中不折腾,社会会安定。受伤后不折腾,身体会如期恢复。
所谓感冒,就是急性鼻炎。什么是鼻炎?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炎”。炎是人体部分组织水肿和坏死。以此可以类推所有的“炎”。没有水肿或(和)坏死都不是“炎”。鼻炎就是鼻粘膜水肿和粘膜表皮坏死。鼻炎实质是鼻粘膜受到异常的温度、异常的生物(病毒、细菌、花粉)或非生物(粉尘)颗粒刺激,导致鼻粘膜充血、水肿、鼻粘膜增厚、鼻道狭窄。有分泌物(鼻涕)在急性期,无分泌物在慢性期。急性鼻炎表现为分泌功能亢进而出现的鼻塞、流涕。慢性鼻炎因患鼻炎长时间不愈,可以形成粘膜肥厚充血,鼻腔狭窄等结构改变。慢性期的鼻粘膜特别敏感,对温度和细小颗粒刺激的耐受范围很小。从鼻孔向里看,正常的鼻道很宽敞。鼻粘膜是鲜红的。这是因为鼻粘膜上皮菲薄透明,使上皮下密布的毛细血管团显现的很清楚。菲薄的粘膜可以散发毛细血管的温度,给流经鼻道的空气加温加湿。如果黏膜水肿,肿胀的部分挤向鼻道,导致鼻道狭窄(不是完全阻塞),产生鼻塞的感觉。同时挤压毛细血管渗出更多的水分和粘液,就是流涕。当狭窄(鼻粘膜肿胀)到影响通气程度时,肺部会挤压高速气流暂时冲开狭窄,这个动作就是打喷嚏。这是为什么打喷嚏后,鼻腔会有暂时的通畅。通常鼻腔作为对外开放的结构,要接触环境的温度和很多外来颗粒,包括细菌和病毒颗粒。鼻粘膜正常时,接触不会有任何不适。高温或低温都可以损伤鼻粘膜(所以不是一定受凉才感冒),平时附着的细菌或病毒可以由此进入粘膜下的毛细血管网,并顺血流进入体内,引起发热、头痛等不适。如果细菌或病毒的毒力够强,可以引发脑炎、出血热等其它疾病。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感冒流行时也不是人人要得感冒。只有在流感流行时,鼻腔粘膜有损伤的情况下的人才会得感冒。那种很多医生说的“感冒不是小病,是很多疾病的开始”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感冒是小病,如果感冒时损伤的鼻粘膜进入了事先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才会继发更严重的疾病。感冒的治疗:首先是戴口罩。很多人忽视这件事。因为他们不知道,感冒初起,立即戴口罩可以让感冒消于无形。戴口罩的作用是保持呼吸道气体的温度和湿度,使其波动在尽量小的范围。同时避免呼出的看不见的气流不直接喷到别人。其次我们将感冒按发作时间,分成一小时内,半天和一天三个时段。着不同的时段治疗方法不同。一小时内的感冒,要立即分清是因为冷还是因为热导致。如果因冷导致,可以立即加衣、帽、口罩保暖。如果是因热导致,要立即降温,比如鼻部冷敷、脱衣或进入温度略低一点的环境(忌讳低很多的环境)。大约两三个小时可以自愈。一小时到半天的感冒,鼻粘膜分泌物已经增多,说明鼻粘膜损伤不可能短时间恢复。治疗仍然要分清冷热原因,除适当地改变体外温度外,需要服用一次到两次感冒药物。药物的作用是降低损伤后的鼻粘膜对各种颗粒敏感程度,同时抑制粘膜的分泌。一般一天以后自愈。半天以上的感冒,则要一天两到三次服用感冒药物,有发热的还要加服抗生素,目的是保持血管内的血液不滋生细菌。一般要六到十天恢复。感冒既可以从环境中自我获得,也可以被其他人感染。因此感冒的预防:一尽量避免突然改变身体周围的温度。比如盛夏从有空调的房间跑到室外,或者在太阳下活动完即进入阴冷环境。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下及时戴口罩,保持口鼻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二尽量不要到人密集的场合,尤其是有感冒者存在的场合。内科临床医生对很多疾病初起症状是感冒的现象有句顺口溜:“头痛发热像感冒”。其实不是“像”感冒,而是就“是”感冒。只是由于处理不及时,导致继发的疾病而已。慢性鼻炎的人,特别容易感冒,因为这种人的鼻粘膜始终处于损伤和修复的阶段,对温度的细微变化,生物或非生物的细微颗粒特别敏感。稍有刺激,即可发作。所以有“过敏性鼻炎”之说。慢性鼻炎病人的鼻粘膜由于长期反复损伤和修复,导致粘膜增厚,鼻腔狭窄。狭窄的实质是鼻腔道的横截面积缩小,引起通气不畅。因此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鼻甲切除来扩大鼻腔道的横截面积。如果切除过多,横截面积大于正常,会出现流经鼻道的气流加温加湿程度不足,导致鼻腔异感,咽喉干痛,有恶臭(鼻粘膜坏死增多)等。严重的,天天二十四小时的长期折磨,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这也是造成鼻甲切除后的病人挥刀向医生的原因。所以鼻炎确实是小病,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很严重。本文系周孟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骨科的门诊,基本不需要用什么药物。每次检查完病人,在治疗栏里我都会填写上:适当活动。经常有病人看后会问,“我是不是需要运动锻炼”?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会不自觉地会看病人一眼。很多人分不清是么是活动,什么是运动。即使很多医生,对此也没有清楚地概念。活动与运动,从组词就可以看出不同。活动由“活”与“动”组成。活动是为活而动,反过来,不为“活”是不需要动的。活动是不得已,是一个被动的行为。运动是由“运”与“动”组成,是为了“动”(运)而动。不是生活的必需。因此运动是精力有余的不必要的活动。运动与活动,核心都是动。都是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或者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但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精神。活动的结果是获取实物。运动的结果是过眼烟云的精神愉悦。活动和运动在身体上的反应则是一致的。这种反应被说成是运动对身体的益处。那些从事运动的人士以此鼓噪其他人一起参加运动。至于那些所谓益处,不过是身体对“动”的反应,是以损害身体为代价的。比如说,“体弱多病的人坚持运动,身体变好了”。我认为“体弱”和“多病”是两种情况。体弱不是有病,仅是身体不耐疲劳,经过反复活动,确实可以提高对疲劳的耐受程度。但提高的程度有限。能提高耐受的原因,不是身体材料的加强,而是脑分泌了一种能止痛的激素。一旦停止活动,会恢复如初。“多病”是脏器功能损伤导致脏器功能不全,能活下去原因是利用脏器的代偿功能(储备),不可能通过运动变好。坚持运动,不过是使身体维持在应激的状态下。不是身体变好。比如说“运动可以使肌肉强大有力”。活动也能使“肌肉强大有力”。肌肉变大的原因,早期是肌肉损伤引起水肿和肌间隙的充血。水肿可以出现疼痛,充血可以增加肌间隙营养物质的浓度,后期在某些激素作用下,肌纤维通过修复可以增粗。在形态上较前变大。力量可以有所加强。这种强大并不持久,一旦停止刺激,同样恢复如初。比如说“运动可以减肥”。运动让身体处于应激的状态下,身体要调动所有能调动的物资以应对外来的刺激。只有摄入更多的养分才能完成。运动怎么能减肥?所有减肥计划里都是“运动加节食”。节食才是减肥的真谛。运动减肥是通过消耗和不补充来完成的。真正起减肥作用的是“不补充”。比如说“运动可以锻炼呼吸、循环系统,增强心肺功能”。运动时,肌肉收缩,挤压静脉,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的负担增加,不得不调用储备通过两个途径来应对多出来的血量。一个是心肌被被动延长和加强回缩,来排出增多的血量。另一个是提高收缩频率,来减轻肌纤维的延长程度和增加血量排出。回心血流经肺部时,肺部通过提高频率来增加气体交换,以保证动脉的含氧量。这种变化是被动地发生,通过增加心肺负担来消耗心肺的应激储备。降低了心肺的应激能力。这也是那些运动员开始成绩提高很快,后来不能再提高的原因。比如说“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这也是胡说。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免疫。免疫是身体对外来物刺激的反应能力。包括体内的免疫物数量和免疫物与异物结合能力以及这种结合物被清除的能力。什么是免疫物,免疫物就是常说的免疫蛋白,起作用一是包裹异物或结合成无刺激的颗粒,让白细胞吞噬。另一种是直接分解毒杀异物。所以运动不能提高免疫能力,而是消耗免疫能力。这是长期大强度的运动或疲劳工作,导致免疫物质入不敷出,身体要生病的原因。从前述可以看出活动和运动对身体的损害是一样的,损害程度和活动或运动程度成正相关。通常成年人的活动多于运动,青少年的运动多于活动。这是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期,身体储备充足,精力有余,可以通过运动来消耗。成年人则只能用现有精力换取生活物质。原始运动的目的是消耗和精神愉悦。比如无所事事的跑跳,小儿的跳格子,投掷都能愉悦精神。因为运动里含有的竞技成分,导致了运动的分化。使运动分为娱乐性和竞技性。娱乐性仍是愉悦精神,消耗体能。竞技性是以此为生,换取生活资料。就是说,竞技获利和愉悦观众使运动转为一些人的生存必须。那些各种竞技比赛的所谓专业运动员,就是如此。所谓运动的行业化、商业化。只要和名利相关,运动就变得黑暗肮脏起来。比如那些奥运(或其它比赛)金牌,金色里面包含龌龊。开始是凭体能竞技的行为变成钱操控的行为,老板的幕后操控,无所不用其极。运动员服用各种药物,为的是争名逐利。这种情况,中外相同。很多禁用药物都是外国流入。中国历届参加奥运会的人,估计只有最早参加奥运的刘长春没有用过违禁药物。其他的人都不好说。比如田径和游泳,按中国运动员的等级,一级二级运动员的成绩可以通过训练可以做到。但要达到健将和国际健将的成绩,没有药物就很难了。而用药,就是在赌命和赌运了。在外国,吃药也很普遍。否则怎么会有检查呢?说运动如何好的目的,无非是商业性质的招徕。一个国家运动人口的多少,显示的是精力有余人口数量和人群的年轻程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人有多健康。一个人能活动的前提是先有能活动的身体,不是通过活动,让不适合活动的身体能适合活动。运动更是如此。生育制造身体,运动或活动不制造身体。对成人而言,适当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途。我的口号是:运动制造损伤,保养维系健康。今日努力锻炼,为了明日进医院。
什么是骨坏死?从形态上说,是骨细胞死亡后液化。从影像上说是骨结构消失、透光增加呈空腔样改变。坏死时间长,坏死周围可以见到修复的骨瘢痕围起的高密度的壳状不透光影。坏死时间短或由中央继续向外坏死,则无壳状高密度影。坏死灶扩大到骨外,则成开放的骨缺损,就像苹果商标一样。开口处若有骨修复,可以看到三角形高密度影,就是所谓的“柯德曼氏三角”。临床上的医生所说的骨坏死,往往不是骨坏死。而是骨坏死后形成的骨纤维瘢痕。在形态上是骨纤维形成的实心骨疙瘩。没有正常的骨结构。在影像上都是高密度影,可以是块状,片状,絮状等。我们常说股骨头坏死。似乎股骨头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坏死。其实不然。自然状态下,最常见的骨坏死,下肢在膝关节,其次是踝关节,再其次是第一跖趾关节,最后才是髋关节(股骨头和髋臼)。上肢在肘关节,其次指间关节,再其次是肩关节。手术后最常见的骨坏死是内固定物周围的液化。形成原因一是电钻高速切割和高热损伤。二是固定物对骨的挤压,不论是螺纹挤压还是固定物实体挤压。这些情况可以导致固定物松动。这是骨折内固定术后需要用外固定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股骨颈骨折不做手术,股骨头不一定坏死。做了手术,一定坏死的原因。以膝关节为例,常年的行走或跑跳,关节诸骨的反复相互撞击,导致骨关节面下骨细胞坏死,出现小空腔样改变,这就是所谓的“骨软化”。继而塌陷,形成骨瘢痕,瘢痕增大,在骨关节边缘形成骨赘生,在影像上呈“刺”状,这就是所谓“骨刺”。所有的医学书将骨坏死(比如股骨头)归咎于血供不良、脂肪填塞、激素作用、酒精作用等。其实这些仅是骨坏死的帮凶,并不是骨坏死的原因。其实不论自然状态下还是手术,骨坏死的原因都是骨细胞受到了不可承受的外力,这种外力可以物理的(机械撞击),也可以是生物化学的(生物感染)。或者是兼而有之混合的。这些外力可以来自体外(比如撞击),也可以来自体内(肌肉张力),还可以兼而有之。自然状态下的骨坏死,可以是一次性暴力(比如蹬踹或高处坠落),也可以是反复持续的暴力或感觉不到的外力(比如长距离行走,反复用力搬运)。受力导致骨细胞损伤,因损伤程度不同,出现水肿和坏死液化。血供不良仅能导致骨营养不良,不是骨坏死的原因。比如头下的股骨颈骨折,即使骨折经年不固定,也不一定出现股骨头坏死,仅会出现骨折处不愈合。这是因为血供不足,可以导致营养不良,修复速度减慢或停滞。这也是老年人受伤恢复不及年轻快的原因。糖皮质激素是生长抑制性激素。正常情况下,骨始终处于损伤修复的动态中。如果使用激素,会抑制损伤的修复,导致损伤加重。长期使用激素,抑制骨的生长,骨细胞内容萎缩,导致骨质稀疏,更不能承受外力。因此激素对于骨坏死仅是帮凶。饮酒如果能导致骨坏死,那么所有饮酒的人都应该会出现骨坏死。事实并非如此。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其分解产物可以扩张动脉血管,改善供血。长期饮用酒精可以损伤脑,导致肢体活动的不协调。饮酒后会常常有意外发生,所以骨坏死的原因应是那些“意外”。所以酒精充其量也仅是骨坏死的帮凶。自然骨坏死的部位多在松质骨。松质骨内本身含有脂肪。如果脂肪导致骨坏死,所有含脂肪的骨都应出现坏死。现实中并不是这样。说明脂肪不会导致骨坏死。脂肪组织本属于结缔组织,在体内起填充、支持的作用。坏死骨中出现脂肪组织,是骨坏死后的空间被脂肪填充而已。脂肪出现在坏死处是骨坏死的果而不是骨坏死的因。骨坏死的原因在于骨细胞的损伤。在非生物感染的情况下的骨坏死,源于骨细胞受力损伤。而非其它原因。骨坏死的治疗医生治病的方法和生活是相通的。每个公司或政府机构都有很多部门。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的工作。如果某个部门出现所有人员不能工作的情况,主管部门都会做的事情是:一是将这个部门的工作分摊到其它部门,二是重新招人,来完成这个部门的工作。医生应对骨坏死的方法也是这样:一是保守,是避免损伤加重或新的损伤。将就现状,尽量维持和延长坏死骨的使用时间。方法有不再使用这个部位的肢体,下肢可以扶拐,用手替代下肢负重。上肢悬吊固定。用另一侧上肢替代坏死骨的功能。躯干可以卧床,或用内固定支架来减轻坏死骨的负重(这与其他部门分摊工作是一样的)。一是替换,用其它材料来替换坏死骨。骨坏死就是骨死亡。任何死亡的生物都不会再活回来。所以只能用重新招人的办法来完成原有的工作。人工关节骨置换坏死骨就是这个道理。和这相近的有口腔科的补牙,种牙;心血管的搭桥,人工血管置换;泌尿的肾移植等都是用替换的方法。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再没有其它方法。很多人在出现骨坏死的时候寄希望于药物治疗。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或事实:药是给活人用的,不是给死人用的,死人活不回来。活骨用不着药物,死骨用药也活不回来。
经常有人因一侧下肢疼痛就诊,告诉大夫“我是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问及怎么知道的?回答多是在网上查的,剩下的一些人都是“大夫”说的。其实不是所有的一侧下肢放射痛都是坐骨神经痛。这点许多临床医生甚至骨科专业的医生也分不清的。先说明一下“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受伤后的状态。脊柱的每两个脊椎骨之间都有一个间盘。间盘是软骨,有弹性。这个结构很像两个铁块中间支个弹簧。所以脊柱是可以晃动的,不是稳定的(那些大夫要做脊椎固定,保持脊柱稳定的话是错的)。脊柱的稳定是靠脊柱周围的肌肉相互平衡来达到的。正常人是在晃动中求得相对稳定,不过这种晃动在两脚站立时自己感觉不到而已。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脊柱受到折弯力时(比如向前弯腰),椎间盘会受伤,腰部某一个间盘受伤,就说某某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受伤后的样子,和身上被刀割伤,皮开肉绽血淋淋的样子一样,是一种损伤后的状态。再说椎间盘突出和神经痛的关系。椎间盘突出不一定会有疼痛。只有椎间盘的“突出物”(碎片)碰到神经,才会有神经痛。就像身上有伤口,不动或不碰触不一定疼,碰到伤处才会痛一样。下腰部椎间盘后面的脊神经组成坐骨神经和骶神经,根据碰触的程度,会产生剧烈的或隐隐的下肢神经性疼痛,有的还伴有麻木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剧烈的或隐隐的下肢痛都是坐骨神经痛。下肢疼痛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运动部分,二是血管部分,三是神经部分。怎样判断疼痛来源呢?运动部分可以通过疼痛是否能随意减轻或加重来判断。先静下心,保持身体直立不动,看疼痛是否存在。不能直立,可以考虑骨有问题(骨折、骨肿瘤或其它骨破坏)。能够直立,再弯腰和后仰,看是否加重。如果身体不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时明显加重,不是神经痛。能随意(活动)加重的疼痛可以是腰臀筋膜损伤,可以是肌肉损伤,可以是疼痛部位的筋膜损伤。因为只有肌肉和筋膜才听大脑的支配,它们不听大脑支配就是瘫痪。身体其它的部件,都有自己的工作节奏,没有一个听大脑支配。就像一个国家,能被政府立即调动的只有军警。如果军警不听调动,政府就瘫痪了一样。如果静止不动疼痛难忍,活动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持久活动还会加重,则是血管性疼痛。伴有碰触皮肤冰凉的是动脉缺血性痛。伴有肿胀、麻木感的是静脉不全阻塞性痛。如果不论是否活动,无时无刻都有烧灼、麻木、电击样疼痛,并且活动可以加重,才是神经性痛。上述仅是从自身感受做大致判断,更准确的结果要去医院检查才能确定。避免疼痛的方法是:坐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因人而异,感觉不适应随时直立)。最常引起疼痛的工作原因是坐长途小汽车和长时间坐软垫椅子。生活原因是长时间坐沙发和小凳子。坐小车的人,应该在半小时下车一次。做软垫椅子或沙发的人,应该半小时直立一次。经常变换体位,对不论是哪一种来源的下肢疼痛都是有益的。治疗下肢神经和运动来源的疼痛方法很简单:站着或躺着。站累了可以躺下,躺累了可以站着。尽量不坐,坐必坐高凳子。保持一到两周,都会自愈。疼痛初起,立即保持直立,三两天即自愈。忌用膏药、按摩、跌打类药酒涂抹、喷剂、理疗(热疗)、封闭、拔火罐、针灸、小针刀等。会加重疼痛和延长疼痛时间。这种方法对于腰痛或腰腿联合疼痛均有效。另外,对于腰腿肌肉筋膜疼痛的人,如果会游泳,可以去游泳池游一到两小时,会感觉很不错(呵呵,先声明,我可不是游泳池的托)。本文系周孟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除非新品种上市,新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换药。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110-140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 同样的道理,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
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