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150毫克/100克 动物内脏:肝、肾、脑、脾、肠等 部分水产:带鱼、鲶鱼、鲢鱼、鲱鱼、沙丁鱼、凤尾鱼、基围虾等 部分汤:浓肉汤、浓鱼汤、海鲜火锅汤 二、中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在75~150毫克/100克之间 各种畜肉:猪、牛、羊、驴肉等 禽肉:鸡、鸭等 部分鱼类:鲈鱼、鲤鱼、鲫鱼、草鱼等 甲壳类:牡蛎肉、贝肉、螃蟹等 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等 三、中低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100克之间 深绿色嫩茎叶蔬菜:菠菜等绿叶菜、芦笋等嫩茎 花类蔬菜:白色菜花等 嫩豆类蔬菜:毛豆、嫩豌豆等 部分水产类:三文鱼、金枪鱼等 大豆制品:豆浆、豆干、豆皮、腐竹、豆腐等 四、低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30毫克/100克 奶类:牛奶 蛋类:鸡蛋等 浅色叶菜:大白菜等 根茎类蔬菜:土豆、芋头、白薯、木薯 茄果类蔬菜:番茄、茄子等 瓜类蔬菜:冬瓜等 部分杂粮:小米、荞麦、燕麦 水果:葡萄、苹果、草莓等 精米白面:米饭、馒头等
开始时间术后患肢恢复活动能力就可以开始锻炼主动收缩,及踝泵锻炼。 锻炼下肢肌力方法前方肌肉主动收紧,抬腿,高度在离开床面约15cm即可,坚持至不能维持患肢稳定,放松休息1~3分钟,再次开始锻炼,10次一组,每天从2组开始,至20~30组。后伸肌力锻炼主要是向后压腿,压床,后者后伸,时间及方法参考前部肌肉锻炼。 下肢负重锻炼方法单下肢在复查后建议下地扶拐控制下肢肌力负重,双下肢开始时卧床用下肢蹬床头,或者蹬墙,使用力量参考另一资料。 屈伸锻炼时间及方法时间骨折坚强内固定后,术后拔出引流(一般2-3天),就开始相关屈伸锻炼。如果术后有外固定支具或石膏,需要等它去除后开始,具体需要咨询主管医师。 辅助药物锻炼时需要服用一些药物,首选非甾体类止痛药,如有禁忌,可调整其他药物。服用时间建议服用到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为止。药物在止痛同时可以缓解周围组织肿胀及炎性反应,可以使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另外需要视病情使用预防血栓药物,饮食注意均衡,忌暴饮暴食。 方法一般术后多数会维持在伸直位,早期肌肉没有足够力量,需要人辅助锻炼屈曲。可膝盖后垫枕或者床旁下垂锻炼屈曲,需要他人帮忙拖足跟缓慢下放,到疼痛不能坚持时维持10分钟,恢复伸直位,此时可以做冷敷20分钟,可以防止关节组织肿胀。过1-2小时可以再重复一次,每次锻炼时屈曲角度不能小于上一次角度。如肿胀明显或疼痛加重明显,每天锻炼次数可以减少至每天1-2次,等好转后再逐渐增加。 其他至关重要的事情除了一些特殊部位及特殊类型的骨折以外,骨折都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愈合及功能。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锻炼。 祝早日康复。
好多患者提问:医生,我的膝盖老是有响声,也不疼,有时候还感觉有震动,有弹动,怎么回事? 其实,弹响膝是最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之一。是由于关节内结构先天发育异常,外伤破裂,炎症,退行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引起关节运动异常发出的声音,它的出现,提示你要注意合理的使用和保护膝关节了。 下面简单分类说说几种常见的 先天盘状半月板顾名思义,就是正常半月板像一轮残月,月牙,而它长成了一个边厚底薄的盘子模样,它受力方式就变了,容易出现弹响,容易受伤。一般小时候就响,撕裂后可有绞锁。 正常半月板退变,撕裂滑膜皱襞综合征膝关节劳累或者寒冷等反复刺激后,滑膜增生,变厚,出现症状。一般弹响低钝,有压痛。 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弹响多发生在髌股关节,也就是常说的“烧饼盖”周围,早期疼痛不明显,只是蹲下起来感觉无力,酸胀。后期可有疼痛,偶有绞锁。 关节游离体关节游离体有时见于滑膜软骨瘤病,有时是骨性关节炎,或剥脱性软骨炎。在关节内走动,弹响部位不确定,有时疼痛,有时可有绞锁。 剥脱性骨软骨炎软骨剥脱明显,一般疼痛明显,有时弹响。 色素沉着性绒毛性滑膜病以滑膜增生变性为主,影响关节活动。 以上所说,是膝关节弹响几个原因。请大家不要轻视关节弹响,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早期康复。
手术后为什么要锻炼呢?骨折后,手术治疗只是疾病治疗的开始,而锻炼是恢复的关键。他有很多好处:防止血栓形成;促进肢体肿胀消退;促进骨折骨折愈合;利于身体对受伤肢体逐渐熟悉,恢复良好的控制力,早期恢复功能。 什么时间开启锻炼历程?一般手术后你的肢体恢复知觉及运动能力后,你自己的主动锻炼就开始啦。那么,怎么锻炼呢? 术后两周内需要做的锻炼开始后,肌肉主动绷劲,坚持15秒,放松5秒,反方向绷劲来一次,然后再重复。这个锻炼每天尽量多,大概200-500次。锻炼3~5天后,有劲儿了,练习伤肢抬高,离床面约10cm,坚持到不能维持住了,放松30秒,练习伤肢下压床面,坚持不住了,放松30秒,在重复以上动作。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逐渐锻炼下肢的关节屈伸活动,尽量维持最大活动角度。如果有石膏固定,需要拆除石膏后再练。 手术后2-4周做什么?手术后两周,伤口拆线,逐渐练习拄拐下地,伤腿不负重。以活动后伤腿抬高后1小时内能消肿,不太累为参考,逐渐增加锻炼量。在此过程中,伤腿不能负重。锻炼时要注意安全。 手术了4-8周术后一个月(4周),要复查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什么时候伤腿踩地。踩地时可以从10公斤力量开始,行走时以感觉不到骨折端疼为主,连续坚持1周,每天至少20步,无任何不适,可以增加5公斤力量。以此类推。注意锻炼循序渐进。 有石膏固定的,一般在此期间拆除,需要锻炼关节屈伸活动。 8-12周(2-3个月)复查后,依据病情开始决定何时单拐行走,何时弃柺。 需要提醒的事项每个人伤情不同,具体治疗及康复计划可能会有不同的调整,如有不明白的时候,及时联系我,或者门诊复查。 本文系杨计策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骨折后1-2周手术后麻醉清醒即开始四肢肌肉主动收缩,如有疼痛可以镇痛治疗。术后2-3天开始脊柱背伸练习治疗,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先简单挺胸,抬腿等,症状缓解后可以开始5点支撑,后背离开创面4cm,肩部和臀部不离床面,坚持至不能维持动作,放松一下,每日20-50次为宜,动作应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每日坚持效果好。 术后2-3周逐渐过渡到3点支撑,难度较大,可以更好锻炼腰背肌。每日10-30次 术后3-5周双手后伸过顶,足部、头部支床,成拱桥样,维持后放松。每日10-30次。 术后5-6周可以锻炼小燕飞,双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在床上向后抬起双腿,以腹部做支点,形似飞燕点水。 6周后锻炼后,患者肌肉力量明显增强,骨折初步稳定,可以复查x线片,了解恢复情况,8周后指导下地活动,但注意避免下蹲,弯腰动作,继续加强锻炼。 注意事项一般锻炼力度以无疲劳和无疼痛为度,3月后才考虑弯腰,功能锻炼要持续一年以上才能巩固个保证功能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穴位、施以科学的针灸手法,才能做到预后更明确、疗效更肯定。 1、面神经麻痹发病原因及病理 多数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中风,最终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支配相应肌肉运动而瘫痪。 按中医理论,以单侧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口眼歪斜,治宜去风痰逐瘀血,止痉挛,通经络。则痛可愈。 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亢。再次是七情六欲,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耳廓带状疱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神经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2、选穴原则 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张林昌选取主穴:牵正、翳风、禾髎、地仓,均取患侧;眼不能闭合配阳白、太阳,流泪配睛明,鼓腮困难配颊车,久病体虚加足三里。刘萍根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和经络循行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主治作用取穴,即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颊车、地仓透迎香、下关、太阳、牵正、翳风、风池、健侧合谷。祝才银取患侧睛明、地仓、颊车、水沟、牵正、劳宫、对侧合谷治疗周围性面瘫。李世君以神庭、印堂、人中、阳白、太阳、地仓、颧髎、迎香、牵正、合谷(对侧)为基本穴,病程在1周以内加风池;肝胆火盛型配足临泣、外关、太冲;气血不足型以及病程在20天以上者,配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或伴发面肌抽动等情况,在配用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的基础上,面部患侧对应取穴治疗。选取阳白透鱼腰、太阳透承泣、颧髎透人中、颊车透地仓,每次选用1~2个配穴,随症加减,听觉下降取翳风、听宫;口?流涎者取人中、承浆;耸鼻不能者取迎香透睛明。 3、针灸时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治疗的最佳时机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面瘫急性期是否能够针刺治疗尤其是在患部进行针刺。目前,西医及针灸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期针刺只能加重病情,故主张在发病1周内不能针刺治疗,尤其不宜强刺激或用电针。将面瘫病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发展期,指发病后1~7天;第2阶段为静止期,指发病后7~20天;第3阶段为恢复期,指发病20天以后。认为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因为发展期机体与病邪正处在抗争阶段,该时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会导致虚则更虚、邪盛更盛的局面。在面神经炎急性期,神经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阶段,若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对于上述观点,另有一些医家则持有不同见解,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愈早愈好。何聪针对面神经炎急性期属针灸禁忌的说法观察了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结果发现,患病后接受针灸治疗越早者痊愈率越高。因而认为面神经炎急性期不仅可以用针灸治疗,而且宜早不宜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及急性期能否应用针刺和电针的问题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仅可以应用针刺和电针,而且是针刺和电针治疗的良好时机。治疗愈早治愈率就愈高,同时疗程也明显缩短,只是需要严格掌握最佳适量刺激。周围性面瘫的早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只不过要注意手法的轻重。对于发病前2周内的患者以及面神经测定提示轻中度变性的患者,由于神经依然有活性,针灸治疗时以轻刺激为宜,以补、以灸为主;而对面神经重度变性的患者,针灸治疗时则应以强刺激为宜,以泻为主。 针灸早期介入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并推荐使用电针或毫针剌结合灸法进行治疗。早期及时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是疾病恢复的关键,但同时要注意不伤元气,以防耗气伤血。 4、针灸治疗方法 4.1 毫针疗法 (1)常规针刺法 病之初期,邪气盛,正气足,以实证为主,治宜用泻法,以祛其邪,每日1次,留针30min;病之后期,外邪已祛大半,正气亦损,酌情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留针30min。无论急性期、缓解期,还是后遗症期,面部穴位手法总以轻灵为好。尤应注意在急性期面部腧穴宜浅刺、弱刺激,不宜用透刺、强刺激,刺激量要小。陆晓红以祛风通络,调和气血法选患侧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风池、合谷(双侧)为主穴加上配穴,然后在各穴上施以不同手法治疗。起效时间最短为5天,一般10天左右均可改善临床症状。 (2)浅刺法 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络脉、经筋和肌肉之间,部位比较表浅,所以针刺深度宜浅不宜深。用毫针浅刺法治疗本病,痊愈率在85%~98%之间,总有效率在97%~100%之间。浅刺多针法和西药疗法治疗面瘫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浅刺多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同时通过观察针刺前后肌电图的即时变化,发现针刺对面神经有即时的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3)透刺法 是临床上治疗面瘫的常用针法。它不仅能促使气至病所、显著增强针感,而且在面部经筋相应穴位上进行的同经间或异经间的经筋透刺,还能更好地激发相关经筋之气,从而达到疏调三阳经筋、恢复经筋功能的作用。 (4)其他特殊刺法 毛刺、盘刺法治疗面瘫,发现盘刺刺激眼睑下缘,可增强眼轮匝肌的收缩功能,进而纠正下睑外翻,改善流泪症状。毛刺法刺阳明经、少阳经之皮部,可调和营卫,养血柔筋,以解决面部板滞不舒。缪刺法配合点穴治疗顽固性面瘫,滞针牵拉法治疗,疗效较满意。认为久病入络,气血瘀阻,滞针牵拉法可加强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能,使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 4.2 电针疗法 恰当选择电针对面瘫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腧穴、波形、刺激量和适当的治疗时期。取患侧穴位,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四白、地仓透颊车、翳风、风池、合谷等。先用毫针,快速刺入皮肤,施用捻转为主。急性期(1周内)得气后用补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然后接通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加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患部,1次/天,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发展期电针采取疏密波,通电时间短、刺激强度轻;静止期采取低频连续波与疏密波交替;恢复期电针以高频连续波为主,与低频连续波交替使用。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 4.3 火针疗法 采用毫针结合火针法治疗面瘫,将普通毫针尖烧红,快速刺入太阳、迎香、地仓、耳门、颧髎等使患者有酸胀痛或闪电样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100%。 4.4 穴位注射疗法 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用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500g混合液,选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翳风穴,每次取穴4个进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0.5~1mL,另选针刺穴位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太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4.5 耳针疗法 采用耳针,主穴取肝、肺、大肠、口、眼、面颊区;配穴:风寒袭表型加神门、下屏尖;肝胆湿热型加胆、三焦;气滞血瘀型加心、皮质下;肝肾亏损型加肾、内分泌。先用HB-EDT型袖珍穴位诊断治疗仪在耳穴上寻找敏感点后,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取穴。每次视病情选6~8个穴位,隔10min针1次,日针刺1耳,两耳交替治疗,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3疗程。耳背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收到显著效果。 4.6 艾灸疗法 用艾条在健侧阳白、地仓、翳风穴位上进行艾灸。穴位微红为度,每次20min。取患侧翳风、地仓、颊车,双侧足三里,每穴灸10min。翳风穴用雀啄灸法,地仓、颊车用往返灸法,关元、足三里用温和灸法,灸至穴位局部皮肤红晕潮湿为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辨证有:正虚邪侵;风痰阻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三个类型;针灸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辨证选穴是关键,抓住时机是条件,而且越早采用针灸治疗,预后越好,治疗上,穴位不宜多选,手法宜轻,平补平泻,刺激量合适为要,针刺及透刺时以浅刺,斜刺为主,才能收到理想疗效。在针灸方法中以毫针疗法最为常用,且疗效确切。 存在的问题:在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中进一步明确毫针、电针、耳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整理统一标准,如:分型标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确立临床路径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