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网膜是什么?眼球是一个球形的密闭器官,眼球壁眼球壁的结构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主要分为:外层(角膜和巩膜)、中层(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与照相机相似。眼球外层(角膜和巩膜)相当于照相机外壳,眼球中层(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箱,而眼球内层(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底板。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重要神经组织,包含感光细胞在内的众多功能细胞。视网膜有10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界膜、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其中内9层组织连接紧密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2、什么是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9层)与色素上皮层(外1层)分离这就是“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眼病,对视觉功能损伤很大,若未能不合理治疗,会致盲!3、视网膜脱离的病因是什么?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和出血性四类,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多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因出现“裂孔”而造成的视网膜脱离。具体机制是某种原因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出现了裂孔(破了个洞),眼球内的液体从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9层)的下面,进而使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开,即视网膜脱离。4、视网膜脱离有哪些症状?在视网膜脱离早期可能闪光感或病理性玻璃体混浊(病理性飞蚊症,详见文末)。若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出现眼前的黑影遮挡,而且随着视网膜脱离范围的扩大,遮挡黑影也会随之增大。5、视网膜脱离如何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原理是将视网膜神经上皮(内9层)和色素上皮层(外1层)重新“贴”到一起。试想,若一个球的外皮和内皮脱开了,要将两层皮贴到一起就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球的外面用力“压”下去,使外皮与内皮相贴;二是从球里面用力“顶”起来,使内皮与外皮相贴。同样的原理,视网膜脱离的手术也有外路和内路两种方法(视网膜脱离手术,详见文末)。外路手术(巩膜外加压手术),手术中用硅胶材料在眼球外面垫压,这样眼球外壁就会向里突出形成一个“小山丘”,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适用于简单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内路手术(玻璃体切除手术),在眼睛上打三个小孔,用纤维手术器械通过三个小孔进入眼球内部,切除眼球内的玻璃体,再以激光封闭裂孔并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手术中需要在眼睛里填充气体或硅油以起到“顶”的作用,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若眼球内填充的是气体,那么多一段时间气体会被人体吸收,眼球内腔会被机体生成的透明液体(主要是水)代替,若填充的是硅油,那么需要等脱离的视网膜长好后再将硅油通过二次手术取出来。视网膜脱离内路手术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关于“病理性飞蚊症”,详见我的科普文《“坏蚊子“的巢穴——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9392069505.html关于“视网膜脱离手术”,详见郑斌主任的科普文章https://jiankanghao.haodf.com/11589.html
您做过眼底检查吗?您检查眼底时有散瞳吗?您散瞳后有怕光和视物模糊吗?您有担心散瞳会损伤自己的眼睛吗?今天就让我们聊聊散瞳检查眼底的那些事。问题一:什么是眼底?“眼底”的字面意思是指眼球的底部,在医学上是指玻璃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等结构。简单地说,眼睛是球体,我们平时照镜子能看到的部分是眼球的外表面(严格地说是眼球外表面的前部,而外表面的后部在眼眶里面,我们平时也是看不见的),而看不见的内表面就是眼球的底部,简称“眼底”。打个比方,眼球就是一台高级生物照相机,眼前节(结膜、角膜、晶状体等)就是照相机的镜头,而眼后节(即眼底,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则是照相机的底片。眼睛这台 照相机很特殊,因为若是这个镜头坏了,还有多种方法维修,甚至可以更换(角膜移植等),但若是底片坏了,可就没那么简单,因为人生一次只有一张底片,而且只能修不能换(目前尚无可常规应用的视网膜移植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多为自己的眼底做保养,规律科学进行眼底检查。 问题二:检查眼底为什么要散瞳?眼底检查是指借助专用设备通过眼球的瞳孔来观察其内部结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的方法。我们眼球一般直径是22-24毫米,而瞳孔直径却只有2-4毫米,可以想象,通过这么小的瞳孔来观察这么大的眼球内部并不容易,而且眼底检查时当一定强度的光源进入眼内,瞳孔会因光刺激而缩小,使进入眼内光线范围也随之缩小,这导致只能看清小部分眼底,明显妨碍对眼底的检查。散大瞳孔(简称“散瞳”)的目的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使瞳孔散大,好比拉开舞台的幕布,让检查需要照进眼内的照明光增加,以便于详细检查眼底的病变,尤其是高度近视、糖尿病、眼底出血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散瞳检查眼底,及早发现周边眼底的病变,及时治疗。问题三:散瞳后为什么怕光而且视物模糊?在正常状态下,我们的瞳孔会根据照射来的光线强弱改变直径大小,白天或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光,而黑夜或光线弱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光,这样动态调节进入我们眼内的光线总量,一方面可以在强光时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眼底组织,另一方面可以在弱光时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而保证整体的视觉质量。然而,在散瞳后,瞳孔扩大不仅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加,同时还失去了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的能力,所以遇到强光瞳孔也不会缩小,给人一种外界环境“很刺眼”的感觉,也就是散瞳后会出现的怕光现象。另外,在正常状态下,我们眼内的睫状肌也会随着所看物体的远近而调节,以适应视远或视近的不同情况,当眼睛看远处物体时(比如远眺),眼内的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而看近处的物体时(如看书),眼内的睫状肌会调节收缩而使眼睛适应视近的状态。由于散瞳药物在散大瞳孔的同时,还具有睫状肌麻痹的作用,而在睫状肌麻痹后,眼睛看近处物体的调节功能就消失了,所以,在做读书写字等近距离工作时感觉模糊不清。问题四:散瞳对眼睛有危害吗?因为散瞳后会出现怕光和视物模糊的情况,所以,有些人可能会担心散瞳对眼睛有害,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散瞳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快速短效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的作用时间为4-6小时,慢速长效散瞳药物(如阿托品)作用时间是20天左右。不过,虽然散瞳造成的影响是暂时的,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能随意散瞳,其实,医生在给患者散瞳前都要严格的评估眼部情况,对于房角狭窄和高眼压的患眼通常不予散瞳,以避免诱发急性眼红胀痛、视力骤降等青光眼发作的危险。另外,用药散瞳前还要综合考虑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阿托品药物,极少数患者滴用后可能出现明显的颜面潮红、口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幻视、痉挛、兴奋、眼睑水肿等症状,这些考虑为阿托品的不良反应,此时应立即停药或咨询医生。总之,散瞳药物是处方药物,用药散瞳更是严格的医疗行为,是否可以安全的散瞳必须经由医生严格评估后才能做出判断,非专业医学人员切勿随便散瞳。
一、什么是抗VEGF药物?抗VEGF药物是一类用于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活性的药物。VEGF是一种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蛋白质,在正常生理过程中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然而,在某些眼底疾病中,VEGF的过度活性会导致异常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渗漏和出血,进而损害视网膜并导致视力丧失。抗VEGF药物通过阻断VEGF的作用,减少或抑制这些异常血管的形成和渗漏,从而保护视力。二、抗VEGF药物在眼底病治疗中的应用抗VEGF药物在治疗多种眼底疾病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应用领域: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湿性AMD:抗VEGF药物是湿性AMD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抑制异常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减少视网膜下液体积聚,从而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改善。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视网膜血管损伤,导致液体渗漏和黄斑水肿,抗VEGF药物通过减少VEGF的活性,可以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的视力。3.视网膜静脉阻塞(RVO)RVO可引起视网膜水肿和出血,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减少血管渗漏,可以显著改善视网膜水肿,保护视力。4.脉络膜新生血管(CNV)CNV常见于多种眼底病中,如病理性近视等,抗VEGF药物能够有效控制CNV的进展,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三、抗VEGF药物的常见类型及治疗过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VEGF药物主要包括:1.雷珠单抗: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片段,直接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2.阿柏西普:融合蛋白类,能结合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提供更广泛的抑制作用,提供更广泛持久的抑制作用。3.康柏西普:中国研发生产的融合蛋白类,治疗作用与阿柏西普类似,具有多靶点、长效的优点。4.法瑞西单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它不仅能抑制VEGF-A,还可以抑制另一种关键的信号分子-血管生成素2(Ang2)。目前,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已实现国产并在临床广泛使用。临床上,该药物通过眼内注射(详见我的科普:玻璃体腔注射术)方式给药,通常每月一针,3针为一个疗程,当然,具体频率视病情而定,可能需要多个疗程治疗或每针间隔几个月注射一次。一般来说,打针后3-5天即可观察到效果,而且首针治疗效果明显,不过,该药也并非万灵神药,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第一针治疗效果欠佳,要及时与医生充分沟通。四、抗VEGF治疗的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进步,抗VEGF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升。新型抗VEGF药物和长效制剂的开发,可能减少注射频率,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此外,联合治疗(如抗VEGF药物与激光治疗或类固醇注射的结合)正在探索中,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五、总结抗VEGF药物在眼底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湿性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疾病中,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通过抑制异常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渗漏,抗VEGF药物有效保护了许多患者的视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有相关眼底病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早就医并接受科学合理的抗VEGF治疗。
一、什么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简称AMD),旧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视力的常见眼底疾病,主要累及视网膜的黄斑区域,严重损伤视力,可谓是视力的“终极杀手”。医学术语解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黄斑区结构和功能发生衰老性改变,常在50岁之后伴有明显症状和体征,但是不继发于病理性近视(PM)、中浆病(CSC)、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脉络膜视网膜葡萄膜综合症、感染或眼外伤等。二、类型AMD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干性AMD(非渗出性):占所有AMD病例的约80-90%。其特征是黄斑区域出现称为“玻璃体疣”的小黄色沉积物(视网膜下的脂质沉积物),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细胞逐渐退化和死亡。2.湿性AMD(渗出性):占10-20%的病例。其特征是脉络膜下的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容易渗漏,导致视网膜下积液和出血,最终导致瘢痕形成和视力急剧下降。医学术语解释:三、病因与危险因素AMD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被认为是主要的危险因素:1.年龄:年龄是AM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2.遗传因素:家族史是AMD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3.吸烟:吸烟者患AMD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4.高血压:高血压可能增加AMD的风险。5.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可能促进黄斑变性的发展。6.营养不良:缺乏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E)、锌和叶黄素等营养物质可能增加风险。7.肥胖:肥胖与AMD风险增加有关。8.种族:白种人比其他种族更容易患上AMD。四、症状AMD的症状通常包括:1.中心视力模糊:患者会发现视力中心区域逐渐模糊,影响阅读和其他精细活动。2.视物变形:直线看起来弯曲或扭曲,这是湿性AMD的常见症状。3.中心暗点:视野中央出现暗点或盲点。4.颜色变化:颜色感知变淡或变暗。五、诊断方法诊断AMD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1.视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视力变化。2.眼底检查/照相: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和黄斑的状态,发现玻璃体疣或新生血管。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变化和液体积聚情况。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显示黄斑区新生血管情况。5.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通过注射荧光染料帮助确定新生血管的位置和渗漏情况。六、治疗与管理AMD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是针对湿性AMD,但是效果也是差别很大,建议早发现早治疗。而对于干性AMD,早期基本随访观察,而对于后期的黄斑萎缩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抗VEGF药物注射:对于湿性AMD的最主要治疗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渗漏,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效果不佳。2.光动力疗法(PDT):通过注射光敏药物,然后用激光激活药物,选择性破坏病变的新生血管。3.激光光凝:对某些湿性AMD患者进行激光治疗,封闭新生血管。4.营养补充:对于干性AMD,建议补充含有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锌、铜、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以减缓病情进展。5.生活方式改变:戒烟、控制血压和胆固醇、保持健康体重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减少AMD的风险。七、预防措施预防AMD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眼科检查:1.定期眼科检查: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AMD。2.健康饮食:摄入富含抗氧化剂、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和鱼类。3.戒烟:吸烟是AMD的重要风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风险。4.控制慢性疾病:有效管理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减少AMD的发生。5.保护眼睛:佩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八、总结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眼科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对预防视力丧失至关重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全身性疾病管理和定期眼科检查,可以有效减少AMD的发生和进展。如果出现中心视力模糊或视物变形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视力健康。
“中风”,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指的是“脑卒中”,也就是“脑出血/脑梗死”。眼睛有一种类似疾病,俗称“眼中风”,属于眼底出血,因为这种出血外观像是“火焰”,所以被叫做“火焰状出血”,眼科学名是“视网膜静脉阻塞”。一、什么是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指的是视网膜的静脉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和出血。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和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BRVO)。二、病因与危险因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会压迫视网膜静脉,导致血流阻塞。2.高血压:高血压是RVO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壁。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风险较高,容易发生阻塞。4.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RVO风险。5.血液疾病:如高粘滞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能导致血流不畅。6.吸烟:吸烟会增加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7.年龄:中老年人群RVO发生率较高,年轻人也会发生(相对少一些)。三、症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症状通常包括:1.视力模糊:视力下降,尤其是中央视力受影响。2.视物变形:看东西时形状扭曲或变形。3.视野缺损:视野中出现暗点或盲点。根据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完全性阻塞的RVO病情较重,因为会产生视网膜大面积缺血(称为“缺血型”),进而引起视网膜和(或)眼前节(包括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可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甚至最终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眼红痛难忍,视力丧失,甚至要眼球摘除!相比之下,不完全性阻塞的RVO则相对较轻,称为“非缺血型”。四、诊断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1.视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视力变化。2.眼底检查/照相: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的状态,发现出血、渗出和水肿。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结构改变。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5.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五、治疗与管理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1.眼内打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新生血管、黄斑水肿,药物: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激素类药物。2.激光:普通激光封闭视网膜无灌注区,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水肿。3.手术: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4.全身系统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六、预防措施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关键在于管理好全身性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1.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动脉硬化。2.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预防血管并发症。3.控制血脂:保持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4.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定期锻炼。5.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注意:经过初诊评估和处置的RVO患者应接受定期随访,直至首诊后至少2年。七、总结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眼科疾病,并发黄斑水肿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若未及时合理治疗可能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全身性疾病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如果出现视力模糊或视物变形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视力健康。
“心梗”、“脑梗”,大家都听过吧,“梗”意思是“梗阻、阻塞”,这里是指“动脉阻塞”,心脏和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一旦动脉阻塞,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眼睛也有一种类似的疾病,但不叫“眼梗”,而是称为“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可以用三个字形容:急!重!差!急:发病急,多是急性发病,一般都毫无征兆。重:症状重,虽然眼睛不痛,但视力严重下降。差:预后差,视力恢复欠佳,甚至会完全失明。一、什么是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ArteryOcclusion,RAO)是一种严重的眼科急症,指的是视网膜供应动脉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和视力突然丧失。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视网膜动脉“完全”堵了,病情非常严重!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是视网膜动脉“部分”堵了,病情轻重不同,若堵在重要的部位(比如黄斑区视网膜)则后果很严重,若堵在不太重要的部位(比如周边部视网膜),那预后可能好很多。二、病因与危险因素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壁的脂肪堆积和斑块形成是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常见原因。2.心脏病: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房纤颤和心脏瓣膜病,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3.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阻塞风险。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较差,容易发生阻塞。5.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6.其他:如吸烟、肥胖、血液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能增加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风险。三、症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症状通常包括:1.突然视力丧失: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通常导致单眼突然无痛性完全失明。2.视野缺损:分支视网膜动脉阻塞(BRAO)则导致部分视野缺损,具体位置取决于阻塞发生的分支位置。3.对比敏感度下降:视物变得模糊或对比度降低。四、诊断方法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1.视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视力变化。2.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的状态,CRAO通常表现为黄斑区的“樱桃红斑”,BRAO表现为阻塞部位的视网膜水肿和苍白。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内层水肿。4.荧光血管造影(FFA):帮助确定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位置和程度。五、治疗与管理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需要紧急处理,常用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1.降低眼压:通过药物或眼球按摩等方法降低眼压,改善血流。2.高压氧治疗: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改善视网膜的氧供。3.溶栓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使用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4.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进一步的血栓形成。5.病因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六、预防措施预防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关键在于管理好全身性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1.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动脉硬化。2.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预防血管并发症。3.控制血脂:保持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4.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定期锻炼。5.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七、总结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一种严重的眼科急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良好的全身性疾病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如果出现突然视力丧失或视野缺损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视力健康。
因为眼底(通常指视网膜)位于眼球里面,所以需要使用专业检查仪器才能看到。临床上常规眼底检查可分为结构检查和功能检查两大类。一、眼底结构检查1、眼底照相眼底照相是最常用的眼底检查方法,可以呈现眼底的平面照片。按眼底照片获取范围的大小不同,眼底照相可分为普通眼底照相(约50°)和广角眼底照相(100°以上)两大类,根据临床需要采用相应的眼底照相方法。2、OCT、OCTA眼底检查除了看眼底平面结构之外,还需要了解断层结构,这是要用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了。说起OCT大家可能陌生,但是,说起CT大家肯定了解吧,比如脑CT、肺CT等。是的,OCT(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的“O”代表“眼部”的意思。不过,眼部OCT和常规CT检查的本质区别在于机器使用的检查信号源不同,常规CT使用的“X射线”,具有辐射性,而眼部OCT是“光线(激光)”,所以,可以认为没有辐射的哦。在眼科临床中,OCT是非常重要的检查,可以实现眼前节(角膜、房角、晶状体等)和眼后节(视网膜、脉络膜)等重要眼组织的活体断层成像,尤其对于眼底疾病(比如黄斑水肿、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非常、非常重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在OCT检查的基础上获取眼底血流信号,可以快速、无创地观察眼底血管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检查的麻烦,是临床上检查眼底血管结构的重要方法,但是,注意:OCTA尚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眼底血管造影。3、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血管造影是一种眼底血管的动态检查方法,从手臂静脉注入荧光造影剂(荧光素钠/吲哚菁绿),利用特定的眼底照相机拍摄可见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状况,对眼底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静脉阻塞、中浆病等)。二、眼底功能检查:视野、微视野、视觉电生理等
说起往眼睛里打针,大家第一反应基本都是“啊?眼睛还能打针?会不会很痛?不会打瞎吧?”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神奇的眼睛里打针:玻璃体腔注射术。关于“玻璃体腔注药术”,最常被问的两个问题:问题1:这个打针,痛不痛?回答:不痛。因为玻璃体腔注药时会使用眼用表麻药,所以打针基本不会痛。问题2:这个打针,效果好不好?回答: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而定,科学合理的治疗则效果很好,但是该方法也并非万能!打针,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打“液体”药物,然而,往眼球内打的针,可不都是液体药物哦。追溯历史,早在20世纪初,玻璃体腔注射术是作为一种经眼内注射“气体”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后来到了20世纪中期,该方法才作为眼球内注射液体药物来治疗眼内炎症等疾病。目前,临床上可以将气体、液体和固体药物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术打入眼球内来治疗眼病。玻璃体腔注射术是眼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的眼压升高、结膜出血、眼前小黑影等情况,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虽然玻璃体腔注射术是眼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与其他常见的肌肉注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眼球是人体内无菌的密闭空间的器官,眼球内打针对“无菌”要求特别高!一旦感染,后果非常严重!!!玻璃体腔注射术风险和局限性:1)球结膜下出血;2)角膜上皮损伤;3)高眼压、低眼压;4)白内障;5)术后炎症反应或假性前房积脓;6)化脓性眼内炎;7)眼内出血;8)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9)黄斑水肿、眼内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等病情不能控制;10)心脑血管意外等全身并发症可能出现;12)术后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必要时重复注射治疗或联合治疗;13)术后视力提高有限、不提高甚至进一步下降,术后视物变形无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所以,有需要玻璃体腔注射术的患者,一定要与经治医生充分沟通,严格听从医嘱安排,科学合理治疗。
一、什么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脉络膜新生血管(英文缩写:CNV)是一种黄斑疾病,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组织渗漏、出血和疤痕形成,严重影响视力。医学术语解释: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是源于脉络膜血管层突破Bruch膜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和/或神经感觉层下异常增生的血管网。CNV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理改变,通常导致黄斑中心凹下及中心凹旁反复渗出、出血及瘢痕形成,导致中心视力严重破坏,甚至致盲。老年人发生CNV通常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年轻患者(年龄<50岁)发生CNV的原因有病理性近视、外伤等情况,但仍有20%左右的年轻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CNV,被称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二、病因与危险因素CNV的发生与多种眼部疾病和全身性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这是老年人中CNV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湿性AMD。2.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拉长,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结构异常,增加CNV风险。3.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等慢性炎症性眼病。4.眼外伤:眼外伤后可能诱发新生血管的形成。5.遗传因素:某些家族性遗传疾病,如Best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等。6.特发性:不明原因的CNV三、症状CNV的症状通常包括:1.视力模糊:视物模糊不清,尤其是中心视力受影响。2.视物变形:看东西时形状扭曲或变形。3.中心暗点:视野中央出现暗点或盲点。4.颜色变化:颜色感知变淡或变暗。5.视力急剧下降:在一些情况下,视力会突然大幅度下降。四、诊断方法诊断CNV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1.视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视力变化。可以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进行黄斑自我检测(请见我的科普:神奇的方格表-黄斑自测神器)2.眼底检查:观察黄斑区有无出血/色素沉着/瘢痕。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供视网膜和脉络膜的高分辨率影像,显示新生血管的存在和液体积聚情况。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无创、快捷检查CNV形态。5.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注射荧光素荧光染料,拍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照片,帮助确定新生血管的位置和渗漏情况。6.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通过注射吲哚菁绿荧光染料,,更适用于诊断深层脉络膜病变。五、治疗与管理CNV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1.抗VEGF药物注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注射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渗漏。2.光动力疗法(PDT):通过注射光敏药物,然后用激光激活药物,选择性破坏病变的新生血管。3.激光光凝:对一些特定类型的CNV进行激光治疗,封闭新生血管。六、预防措施虽然完全预防CNV可能较为困难,但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降低风险:1.定期眼科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如AMD患者和高度近视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CNV。2.控制慢性疾病:有效管理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炎症性眼病,减少CNV的发生。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紫外线伤害。4.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疾病风险。七、总结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对预防视力丧失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眼科检查、有效管理慢性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NV的发生和进展。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CNV的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咨询眼科医生,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一、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简称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眼底视网膜血管造成的损害,也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研究表明,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DR患者。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我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居世界第一,患者数量超过1.4亿,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二、病因与危险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导致其变形、破裂或堵塞。2.病程长: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越高。3.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4.高血脂:血脂异常也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三、临床表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变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视力模糊:视力逐渐下降,难以看清细节。2.视物变形:看东西时形状扭曲或变形。3.视野缺损:视野中出现暗点或盲点。4.眼红胀痛:可能已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四、辅助检查/诊断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1.眼底检查:通过散瞳检查眼底,观察视网膜的状态。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供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影像,检测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变化。3.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拍摄视网膜血管的照片,帮助确定血管的损伤和渗漏情况。五、病变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分为以下两个阶段(6期):1.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这是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发生微小动脉瘤、出血和渗出。此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2.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这是严重阶段,视网膜缺氧,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可能引起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力。六、治疗与管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1.血糖控制: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防止病变进展,治疗之根本!2.激光治疗:通过视网膜光凝,防止新生血管形成和渗漏。3.玻璃体切割术:对于严重的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4.抗VEGF药物注射: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渗漏和出血。七、预防措施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定期眼科检查:1.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定期监测血糖水平。2.控制血压和血脂:保持血压和血脂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心血管并发症。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定期锻炼,戒烟限酒。4.定期眼科检查: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多次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变(论文1-5)。八、总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和干预对预防视力丧失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眼科检查,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糖尿病,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保护视力健康。李海东医生主持完成温州市科研项目(Y20190639):基于OCTA临床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盘周围血流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关系研究。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以下论文:论文1.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关系[J].眼科新进展,2018,38(6):576-578.论文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8,36(5):358-360.论文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视盘旁血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参数变化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0,36(6):458-461.论文4.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基于OCTA的定量分析[J].眼科新进展,2021,41(2):170-173.论文5.OCTA定量分析无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旁血流密度[J].国际眼科杂志,2021,21(5):9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