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每个孩子都要遇到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让家长担心焦虑的问题,对于发烧,我们也存在太多误区,了解怎样应对孩子发烧,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发烧是指体温(腋下)超过37.5度,孩子发烧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肿瘤,以及代谢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发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也不一样。对家长来说,判断孩子发烧原因很难,又该如何应对? 三个月以内孩子三个月以内孩子,只要体温高于37.5℃,就应该去医院。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新生儿期间(0-28天),10%以上的发烧是严重感染所致,比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等,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又很不完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1到3月的孩子的发烧,很大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为自限性,部分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但也有较大比例是细菌感染所致,较容易并发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由于患儿太小,鉴别起来很难,医生需要做些检查才能将风险较低的那部分孩子筛查出来,家长自己在家是无法判断风险大小的,要做的就是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去。 三个月以上的孩子孩子出现发烧,通常会不舒服,家长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满脸通红,一摸孩子浑身发烫,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么得了重病,也会担心烧得厉害会不会出问题。孩子发烧家长焦虑是正常的,焦虑和担心也会让很多家长做不理性的选择,比如自己给孩子吃上抗生素,或者跑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 但其实,发烧虽然会让孩子不舒服,除了持续超高热(≥41℃),目前并没什么证据能证明发烧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也不会烧坏脑子,除非是少见的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中暑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反,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微生物的复制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烧对孩子的病情恢复是有利的。 孩子的发烧比成人频繁很多,原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没接触过的细菌病毒更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发烧。是免疫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一般满5岁后,发烧的频次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一些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引起的反复发烧,则需要引起注意。 孩子可以选用哪些退热药?退热药有什么作用?那退烧药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我们大人也都发过烧,有时候38℃就觉得非常难受,头痛,浑身无力,话都不想说一句,不过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似乎强于大人,有的孩子39℃的时候她一样可以玩。 那什么时候给孩子用退烧药呢?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的时候。但每个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中国最新的指南的意见是体温超过38.5度就可以用,或者发烧让孩子明显不舒服也可以用。 因为退烧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一般不推荐在38.5℃以下给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孩子用药,但对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孩子,因为发烧会加快代谢,也会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输出量,为避免心衰,代谢不稳定等情况,可以在38.5℃之前用药。发烧也容易诱发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的孩子也应该更早给药。 无论是WHO,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胺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对乙酰胺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对呕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剂。 发烧的孩子如何护理?发热伴随代谢的增加,水分需求增大,无论是否使用药物,都应该让孩子多喝水,不愿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试试淡一点的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补液盐。 穿衣服要穿轻薄能吸汗的,厚度以孩子舒适为度,可以开空调,不能给发烧的孩子捂汗。退热贴并不能退热,温水擦浴这样的物理降温退烧效果有限,还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适,如果不是因为穿太多衣服、中暑等体温过高的情况,不建议使用。因为孩子皮肤娇嫩,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给孩子吃抗生素。 孩子发烧何时需要就医?自己在家处理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反应,觉得精神反应不好了就应该去医院,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剧烈咳嗽等伴随症状,也应该去医院。2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24小时,2岁及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天也应该去医院,任何年龄体温反复超过40℃,或者其他自己心里没底的情况也要去医院。 总结下来就是,发烧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应对发烧要注意孩子精神反应,警惕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超过了38.5度或孩子不舒服时可以用退烧药,发现不对劲、心里没底就上医院,其它事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退烧针主要有两种给药途径,一种是静脉给药,一种是肌注给药。静脉给药的退烧药目前国内主要是激素类(注意静脉给药不等同于激素,有很多类药均可通过静脉给药,如抗生素、化痰药。很多家长容易混淆,而阻止医生正常用药)。肌注退热药主要有三种:来比林,安乃近和安痛定三种。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激素类药物,该类药物用途很广泛,主要用于免疫系统疾病、哮喘、婴幼儿喘息、危急重症等,退热作用较强。但在临床上并不能用于退烧,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免疫系统,降低孩子对病毒、细菌的免疫力,甚至造成感染扩散。其二,由于其较强的退热作用,可引起大量出汗而虚脱,并且作用持久,掩盖孩子的病情。 肌注的三种药均可以引起瑞氏综合征、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瑞氏综合征,虽然少见,但非常凶险,病死率很高。在我们有安全有效的口服退热药情况下,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所以,退烧首选的是口服退烧药,不能口服可以用退热栓,需要在门诊输液的情况很少。如有需输液的情况,一般需要住院治疗。单纯输液退烧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打退烧针退烧更快但不安全,没必要打。
一、何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多由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它可以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损伤。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5-7 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50%-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所谓“生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的临床问题。 二、何为生理性黄疸 人类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我国绝大部分新生儿都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传统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传统生理性黄疸诊断标准是血清胆红素增加在一定范围即胆红素足月儿≤220.6 umol/L(12.9 mg/dL),早产儿≤255 umol/L(15.0 mg/dL)。 健康足月儿进行常规喂养时,有接近2/3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高峰出现在生后第4-5天,此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下降,在生后1-2周时达正常成人水平;早产儿可延迟3-4周。 三、何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以内); 2、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 mg/dl),早产儿>257umol/L(15 mg/dl); 3、进展快,每日上升超过85 umol/L(>5 mg/dl); 4、黄疸持续过久(足月)2周,早产儿≥4周); 5、黄疸退而复现; 6、结合胆红素超过34 umol/L(>2 mg/dl)。 具备以上任何一项就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四、新生儿黄疸有哪些原因? 除了生理性黄疸,也有非生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有很多: 母乳性黄疸 早产 宫内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 红细胞增多症 血液外渗如头颅血肿 ABO溶血、蚕豆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 消化道及胆道疾病 五、低于生理性黄疸标准值是否一定不会出现身体损伤? NO!新生儿黄疸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早产,感染等加重新生儿黄染程度; 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而超过生理性黄疸水平的健康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 六、病理性黄疸的危害 1、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神经毒性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核黄疸:胆红素毒性引起的慢性和永久性损害,包括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 3、除了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还会对新生儿心肌组织、肝肾功能、凝血机制等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七、新生儿黄疸怎么处理? 如为生理性黄疸,在没有早产、感染等高危因素,哭声反应良好、吃奶睡眠正常、大便通畅的情况下可以先观察2周,否则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