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常规的体检项目中,胃镜算是让人又害怕又喜爱的项目了,害怕是害怕做胃镜的痛苦,而喜爱则是胃镜可以查出我们胃的很多疾病,并能发现胃、食管早癌等。 胃镜检查的好处 胃镜诊疗采用先进的消毒隔离操作系统,电子胃镜把冷光从口腔经食管、胃腔送达十二指肠降部,照亮食管、胃腔和十二指肠。胃镜前端携带的微型摄像机,同步敏锐地摄录下管腔内图像。 鲜明、清晰的腔内图像动态地呈现于电视屏幕上,把食管、胃、十二指肠降部的粘膜病变看得清清楚楚。粘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息肉、肿瘤、粘膜肥厚、血管走向、静脉曲张及腔内异物都能分辨明确,并重点取像。 胃镜下能取病变组织做病理细胞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这是确诊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癌、胃癌的“金标准”。 胃镜下还能开展多种治疗: 高频电切胃息肉; 胃镜下喷药止血、注射止血、钛夹止血治疗; 镜下微小胃癌切除; 镜下微波治疗; EMR 、ESD 、NOTES、 ERAT等高新尖的无创手术等等。 胃镜下治疗的开展显现出优越的临床效果,原来一些需要开腹剖胃的手术,现在胃镜下就能完成,免去了病人开腹之苦,疗效好,费用少。 胃镜检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通俗来讲,胃镜是用来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器官的病变,主要是看胃粘膜的状态有没有炎症、溃疡,是否长息肉。胃镜检查需病人采取左侧卧位,跟睡觉的姿势差不多。 目前胃镜检查分为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两种,实施胃镜的过程,第一步是给药。做普通胃镜时,患者需口服麻醉剂麻醉嗓子,使患者不会过于敏感,感到恶心。 无痛胃镜则是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剂,在毫无知觉中完成胃镜检查,并在检查完毕后迅速苏醒。 第二步,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都需要含住一个口垫,用牙咬住,由医助扶着病人保持左侧卧位。病人并不需要做任何动作,只需要全程张着嘴,正常呼吸即可。 胃镜进入口腔,首先会看一下咽喉部。有的时候咽喉部也会有一些炎症、息肉的发生,胃镜能及时发现咽喉部的早期病变,从咽喉部过去就是食管,食管的上段、中段、下段,这些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需要仔细清楚检查。 顺着食管下去就到了贲门,然后是胃底、胃体、胃窦,之后是十二指肠,一般看十二指肠的球部、降部,直到十二指肠的大乳头。然后退镜,退镜时会反转胃镜,充分充气,把胃的褶皱全部撑开,仔细观察胃的各个部位,避免出现观察死角的漏诊,胃的各个部位观察完毕后,会把胃里的空气抽吸干净,这样病人检查结束后就不会感到难受。 即是说,一共看两遍。这个过程中,胃镜会对患者的胃肠进行适度充气,让患者的肠胃撑开一些,方便胃镜进入观察,而进镜的时候为防止擦伤,会非常谨慎,因此需要退镜时把一些没有看到的死角再看一遍。有时,胃镜检查中发现一些小的息肉,在情况允许时,会直接进行治疗。 对身体会不会有一些损伤呢? 专业角度来讲,虽然胃镜表面很光滑、管子也很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任何损伤的,但是对于有病变、炎症的地方,在肌肉的正常收缩中,镜子通过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摩擦,特别是食管下端有糜烂的情况下,镜子过去,人自然的恶心肌肉收缩,就会有一些摩擦。 如果是无痛胃镜的话,由于不会有吞咽、恶心时的肌肉收缩,人处于睡眠状态,所以基本不会产生摩擦情况。 如果是正常的没有病变的情况下,由于会给气把肠道撑开,镜子通过很顺利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如果是非常大的糜烂和病变,就会有一些风险,但是这种十分低微的损耗在重大的疾病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毕竟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检查病情更重要么?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有何区别? 对于普通胃镜检查的简单理解就是,将纤细管及内窥镜插入胃里,然后观察胃里的情况,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属于清醒的状态。 无痛胃镜则是在做之前会注射静脉麻醉剂,所以患者是在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检查,简单来说只要睡一觉即可完成检查,不会产生痛苦和不适,也不会带来心理压力。 虽然看起来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为患者注射了静脉麻醉剂,但无痛胃镜给患者带来的好处还是很多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无痛胃镜都有哪些优势吧。 无痛胃镜的优势有哪些? 1.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对检查的耐受性; 2.可以在无痛胃镜下进行治疗,创伤小;在检查的过程中,对消化道出血、息肉、溃疡、狭窄等可以进行多种微创治疗。患者对整个检查无记忆、无痛苦,更能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3.检查时间短,不计算检查前的准备时间,从开始到结束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无痛胃镜检查; 4.结果更精确,由于麻醉状态下胃肠蠕动减少,更便于发现细微病变。无痛胃镜具有放大的作用,能诊断一些微小病变甚至黏膜病变,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常规胃镜检查中患者不自觉躁动引起的机械性损伤。 但是,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做“无痛”胃镜呢? 答案显而易见。采用静脉麻醉的方法来进行的“无痛”检查,虽然安全性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静脉注射麻醉剂引起的疼痛,短暂的呼吸抑制甚至暂停,心率、血压下降等。专科医生虽可进行专业的判断,于患者而言,更多的是想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检查,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 电子胃镜与无痛胃镜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无痛胃镜比普通胃镜贵吗? 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一样的做法,只是做胃镜前做全身麻醉,对于操作比较复的胃镜检查或者不想受普通胃镜那呕吐的罪,就选择无痛胃镜,病人全程是睡着的,感觉不到痛苦,所以做这个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它比普通胃镜要贵很多,因为多了麻药,需要麻醉医生的参与、以及各种监护设备,全身麻醉的麻药是很贵的,甚至是比检查费还贵。 一般医院普通胃镜300元左右,无痛胃镜要1000元左右。 做胃镜之前要注意什么? 1、做胃镜之前需要空腹一定的时间,普通胃镜需至少空腹6-8小时以上,无痛胃镜因为需要麻醉,空腹时间还应相应延长,8-12小时。 2、检查前需要禁烟起码一天,以免检查时咳嗽或是胃酸分泌过多影响检查。 3、保持身体健康,如果检查前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情况时需要暂缓检查,而且检查前还需要明确告知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4、检查当天早晨需要口服药物(如降压药)者、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机能障碍、高血压、近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务必事先与医生沟通。
身边很多病友向我咨询,体检彩超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大部分会陷入恐慌,谈“肉”色变,甚至冲动过头立马来医院找外科医生斩立决。我们的胆囊是一个巨大的水库,更准确的说,叫“胆汁库”,主要起到贮备胆汁的作用,帮助消化荤腥油腻食物。看下面这张图,当我们吃下去香肠,煎鸡蛋和鸡腿汉堡,胆囊立马奉命工作,通过自身收缩将储备的胆汁排出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这些食物。如果切掉这个锦囊袋就会影响这些物质的消化,还会出现腹泻等伴随症状,势必会对以后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相反如果我们过于轻视这个小赘生物,不管不问,可能若干年以后等着的将是一个恶变的胆囊,所以还是要足够重视。 我们通俗所讲的胆囊息肉,更准确命名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在超声检查中发现的突出于胆囊腔内的隆起赘生物,包括假性息肉和真性息肉。全球数据统计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在0.3-9%,其中约70%为假性息肉。假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炎性假瘤以及局灶腺肌症。这部分病变不具有恶变潜能,在彩超检查中可能因其特有的声像特点而被发现(如下图所示)。真性息肉主要包括良性腺瘤和恶性腺癌,还有其他少见的,如淋巴瘤,转移癌等。 目前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治疗方式就是手术,尚没有哪一种药物可以将息肉吃下去。鉴于目前超声检查对于息肉样病变“真假善恶”不分,因此专家达成共识,主要通过病变的大小,再结合病变生长速度,伴随症状,有无其他胆囊疾病,有无癌变的危险因素等来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息肉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切除,息肉长得越大越不安全。在癌变的胆囊息肉里88%来自于10mm以上的大息肉,所以如果息肉大于或等于10mm,那毫不犹豫早切早安心,预防后续癌变;话又说回来,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毕竟还有12%的小概率癌变存在于这个括号里:如果息肉小于10mm,但是有胆囊相关症状,如右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可以用合并的胆囊病变解释,如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源性胰腺炎,且可以排除由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疾病所致,那也是建议手术切除的;虽然没有胆囊相关症状,但是息肉在6-9mm间,且有导致胆囊癌变的危险因素存在,如年龄>50岁,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无蒂息肉,尤其是局部胆囊壁厚4mm以上,也是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的。 在剩下的相对安全的对象中,定期复查彩超非常重要;如果息肉越大,伴随其他情况越多复查要越频繁;对于5mm及以下的有多种危险因素存在个体,建议第一次复查在半年后,随后每年复查一次;对于无症状且无危险因素的小息肉个体,建议每1,3,5年复查1次;如果随访期间息肉增长2mm及以上,提示增长偏快,恶变几率增高,建议手术切除;如果息肉增至10mm以上,也是需要考虑手术了。 手术方式选择,目前有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经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术等,由于胆囊在消化当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更多专家推崇小创伤保胆手术,但是这个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如有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情况而定,如果已经是磁化胆囊了,那保留一个老态龙钟的胆囊也没多大意义了,如果就是一个无症状纯粹的息肉,那我的建议还是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及切除范围。
一 什么是胃下垂 胃下垂是西医医生起的名,在中医古典里有“胃缓”“胃下”“胃薄”之说。确诊办法就行下面这个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也就是我们俗说的钡餐造影,放射科医生给你一杯“牛奶”,站在X线照片机上,喝下造影剂,瞬间明确病情。如果造影发现你的胃下缘到达骨盆,胃小弯弧线降到髂嵴连线以下,那就可以确诊了。二 胃下垂分级 胃下垂有轻重之分,这对后续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轻度胃下垂: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下1-5cm中度胃下垂: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下5.1-10cm重度胃下垂: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下10以上三 胃下垂常见症状 轻度胃下垂多无明显症状,也不需要治疗的,中度以上胃下垂病人由于胃肠动力差,常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饭后腹部饱胀不适,腹痛,进食量越大症状越明显,导致食量下降,也可有饭后恶心,呕吐,习惯顽固性便秘,同时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出现失眠焦虑忧郁头痛头晕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体重下降,全身无力,低血压,心慌等症状。四 哪些人容易得胃下垂 胃下垂常常眷顾老年人,体型瘦长,经产妇及体弱多病者,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脾主升阳举陷,胃下垂就意味我们的脾胃可能“虚”了,导致中气下陷。脾胃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硬肥甘油腻食物,暴饮暴食,外感内伤,日久则伤脾胃。五 怎样治疗胃下垂 对于中度以上有症状的胃下垂是需要合理治疗的。重在调理,配合适当药物治疗,逼不得已情况下才考虑手术。 1.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宜少食多餐,每天三餐变4-6餐;进食要细嚼慢咽,并多吃绿色蔬菜,少食油腻及辛辣食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餐后剧烈运动,暴饮暴食;适当运动锻炼增强全身尤其腹部肌力 2.西医治疗 遵医嘱辅助莫沙比利,吗丁啉,消化酶等促动力助消化药物 3.中医调理对胃下垂有较好效果,如补中益气汤,四逆散,鸡内金,柴胡疏肝散,配合针灸治疗等 4.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治疗,且前期药物等治疗无效的胃下垂病人,可考虑手术,如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肠易激综合征(IBS),过去曾被称之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黏液性结肠炎”等,现规范统称之谓“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肠功能紊乱的疾病之一,约占人群的1%,发病率似呈逐年升高趋势,治疗效果欠佳。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及其他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症状可持续性存在或间歇发作。其病因尚不清楚,不能用任何脏器解剖结构异常或生理生化异常来解释。IBS必须排除胃肠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以及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大肠镜检查全大肠黏膜无异常发现,病理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罗马标准即1988年罗马国际会议提出的标准,才能诊断此病。 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受到医学界广泛的重视,精神因素在它们发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重新认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更好地反映精神心理因素对此病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与决定的症候群,其病因和发病涉及与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模式对疾病认识的近代医学观点。 近年来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做了进一步地探讨,改变了多年来把IBS一直当成单纯肠动力紊乱的看法,认识到此病具有内脏感觉异常、结肠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从而产生腹痛、腹泻等排便异常。而这种感觉异常所引起的动力紊乱是受中枢神经调控的。中枢神经的状态也能够影响IBS病人的症状。目前认为,情感中枢与支配消化道运动、消化液分泌的植物中枢、内分泌调节中枢,处于同一解剖部位。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IBS症状是大肠生理与心理社会应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用病人所担心的一些因素作为“恶性视听刺激”复述给病人,可明显提高患者对直肠气囊扩张的敏感度,这些刺激对于正常人则不具有上述作用,表明条件反射可影响此病患者内脏感觉的异常。此外,给予小剂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用于神经中枢,可以减轻IBS病人的症状,这一点也表明中枢对肠功能具有调控作用。脑扫描发现直肠扩张后IBS病人脑血流的图谱与健康人不同。功能性磁共振影像学检查也观察到IBS病人与健康人之间存在着脑图的差异。这些研究是针对IBS病人中枢神经异常伴随肠功能紊乱首次提出的直接证据。肠道和中枢神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被称之为“脑肠互动”。 关于此病的诱发因素,也有新的观点:应激和(或)肠道感染都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细菌性胃肠炎患者追随半年观察,有25%的患者发生肠功能紊乱。北京地区对IBS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痢疾史阳性导致发生此病的危险性上升2倍。研究还表明,肠功能紊乱的发病率随着痢疾/肠炎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若痢疾/肠炎的病程为1~2周时,发生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度比短于1周的人增加2.5倍。有痢疾/肠炎史的IBS患者,其末端回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肠黏膜中炎性介质表达增高。但得过急性肠道感染的人为什么只有20%~25%的人患IBS,而大多数人不得病呢?决定IBS是否发病,还有其心理素质方面的易感因素,在得过急性肠道感染的人中,只有那些具备某些精神心理素质,如抑郁症素质或受过某种重大生活刺激的人,才容易患IBS。 学者们推测肠道感染后免疫变化的信息可传达到中枢,影响中枢神经的状态;而一些影响中枢神经的因素,如抑郁、焦虑、重大精神刺激等,也可通过神经和免疫之间的联接机制来影响肠道的免疫反应,从而参与感染后IBS的发病机制。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与抑郁症常常同时存在。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总伴随情绪反应。疼痛可以加重、甚至引起抑郁症的发生。一些慢性疼痛患者常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扭曲和无助感。疼痛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相应的社会报酬降低,社会活动减少,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下降。某些患者甚至把疼痛和生活环境看成毁灭性的。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中,腹痛是其众多症状之一,可以肯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外有关学者在统计肠易激综合征和精神症状的关系时,发现有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焦虑、抑郁、癔病多见。这些情绪障碍开始出自于病人对疾病的不理解和担忧,而这种担扰和焦虑又加重了肠道的症状,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说,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身心疾病。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往往都在内科,而内科医师总是习惯于给予胃肠动力药、解痉药、通便药、调整肠功能药及杀菌制剂药,而忽视了抗抑郁药的应用,治疗效果常常并不理想,致使病程迁延,反过来又加重了病人的情绪障碍,甚至失去了对治疗的信心。因此,若能打破“情绪—症状”这一恶性循环链,对疾病的转归和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为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内科医生在诊断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病人时,应多收集一些病人生活和情绪方面的有关信息,并对病人的症状和情绪作出综合评价。对那些抑郁、焦虑情绪较重者,可给予抗抑郁药或镇静药。在抗抑郁药的选用上,可选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帕西丁、赛乐特。失眠者和焦虑症状严重者,可选用安定和利眠宁等。当然,辅以一定的心理治疗和调整肠胃的药也是必要的。 反复发作的肠易激综合征,可用抗抑郁药治疗,以三环类抗抑郁药最常用。近年来发现帕罗西汀可能更有效。
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不少患者不够重视,不愿进行必要的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息肉,做了息肉切除的更是不愿再理。这给肠癌的发生增加了不小的风险。 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后者的原因则不明,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恶变的概率较高;而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可能癌变。 通常在进行肠镜检查时尚不明确息肉的性质,一般均当即内镜下切除,对于不能切除的,如瘤体太大、生长部位不方便切除,要通过手术等其它方法进一步处理。 一般内镜下切除息肉并不是大手术,病人甚至不需要住院,息肉切除手术在门诊都能做。肠镜术既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极为方便的治疗手段。只有做病理检查,才能确认息肉的性质以及癌变的概率,为肠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在息肉很小(直径小于0.3cm)很多,通过肠镜也难以全部发现并切除的情况下,患者通常需要定期复检。 肠息肉不是切一次就了事了,它可能再度复发,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因此,只要是曾经有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若息肉只有一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三年查一次。但有多个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频密的复查;若息肉根部癌变,必须进一步做外科手术治疗。 研究已经证明,西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引起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而肠息肉就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因此,不多吃荤而多吃素,有利于清理肠道毒素,预防息肉的发生,进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机会。 所谓吃素,一般看重的是维生素和纤维素。如兼顾营养方面,可多进食深色的蔬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此外,应多进食通便效果较好的水果如大蕉、雪梨和奇异果等。长期便秘的人更应多进素食,因为便秘会导致毒素被过多吸收,对健康不利。重视吃素不等于不吃荤,也不能走到另一极端,宜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含量异常超出正常值。高血脂症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的直接原因,医学专家称其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因此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血压症并称“ 三高”,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感到头晕、头疼、失眠、胸闷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或体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体麻木,都是高血脂症的前兆。当然最可靠的做法是到医院进行血脂化验,以化验结果判断血脂是否正常,并听取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用药物治疗。患者自己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起居进行调整,
肠易激综合征在历史上的称谓之多恐怕是疾病中数一数二的:结肠神经官能症、结肠协调障碍症、结肠激惹综合征、结肠痉挛症、痉挛性结肠、神经性结肠、迷走神经官能症、功能性腹痛、良性腹痛、功能性结肠病、黏液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神经原性腹泻、过敏性结肠炎等。在俄文文献里的精神性肠运动障碍、大肠刺激症、植物内脏失调症亦属于肠易激综合征。还有所谓的肝曲综合征、脾曲综合征、精神性阑尾炎等,也应划归肠易激综合征范畴。只不过更反映某些局限肠段的痉挛性运动障碍罢了。 上述命名都有一定道理,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疾病的特点和性质,点明了结肠的功能性运动障碍是该病的主要表现。比如肝曲或脾曲综合征,主要由于结肠肝曲(右曲)或脾曲(左曲)的痉挛引起右上腹或左上腹疼痛;精神性阑尾炎所表现的右下腹痛酷似阑尾炎,易造成误诊,亦是精神因素引起的局部肠段的激惹性运动障碍所致。应当说,这些命名,有点像“瞎子摸象”,整体观念不够。比如功能性肠运动障碍以结肠为主,但也可累及小肠;以腹泻和黏液便症状为主的就命名为“××结肠炎”也欠妥,因为尽管有顽固性腹泻或黏液便,肠道感染也可能为诱因,但病人肠黏膜并无炎症变化,粪便检查也正常。 肠易激综合征不应当看做孤立的结肠病,它常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抑郁、疑病等全身症状。根据症状特点,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腹痛型(最多见)、腹泻型、黏液便型、腹胀型、混合型等。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亦非尽善尽美。相信随着本病病因、发病机理等进一步被阐明,更科学、更准确的病名将随之产生。
首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肝硬化时有食管静脉曲张,其中20%的患者为大的曲张静脉,三分之一的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会发生出血,在每一次出血发作期间其死亡率在30%~50%左右。原发性预防治疗的目的是防止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的:通过药物干预或分流降低门静脉压,通过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 药物治疗 血管收缩药物能减少门静脉血流。通过给药途径的不同;胃肠外用药如垂体加压素和生长抑素,能够短期有效的控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口服血管收缩药物主要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噻吗洛尔和纳多洛尔是适宜的长期预防药物。血管扩张药物证实能长期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其主要的不利影响是诱导系统血管扩张降低动脉压和减低外周血管阻力,导致有效血容量下降。当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单独完成压力降低后,联合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与血管收缩药物能够加强疗效,且联合使用可以使血管扩张药物的不利影响得以明显减弱。 内镜治疗 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治疗(EVL)是一种新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方法,也同样用于预防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与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比较,EVL根除曲张静脉更快,副作用低。EVL 比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能更有效的减少再出血率,降低死亡率和再出血相关死亡率。因此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不被推荐用于预防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治疗。 最新的比较预防性EVL治疗与纳多洛尔、心得安和5-单硝酸异山梨酯的资料证实,预防性EVL与β受体阻滞剂在防止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时疗效相似,而略优于5-单硝酸异山梨酯,死亡率无差异,研究指出纳多洛尔、心得安和5-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中断率在20%~30%。EVL治疗与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硝酸盐是一样安全的。对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EVL较心得安更有效。 推荐 有小的曲张静脉患者,不推荐预防性治疗。具有中到重度静脉曲张患者均应接受β受体阻滞剂(纳多洛尔,心得安,噻吗洛尔)治疗预防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建议达到心率降低 25%但每分钟心率不少于55次。对于有高危曲张静脉患者和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禁忌症或不能忍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EVL 治疗。 再出血 大约30年前,分流手术和血流阻断广泛用于预防曲张静脉再出血,然而,肝性脑病的显著增加降低了人们对于分流手术的热情,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IS)的出现,外科手术逐步被EIS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IPS)取代。80年代以后,由于心得安治疗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引入,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方面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那以后,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成为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重要手段。 内镜治疗 在过去20年EIS在全世界被广泛用于控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防止再出血,其优点是容易操作和通过反复注射治疗可以根除曲张静脉,在重复EIS治疗后再出血率约为30%~40%。然而,EIS 后有许多并发症发生,相关的死亡率约占2%。 在1989年,Stiegmann和Goff提出使用内镜下结扎治疗(EVL)食管静脉曲张,许多研究证实在减少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EVL 优于EIS。EVL的主要缺点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高,幸运的是这些复发的曲张静脉通常可以被重复结扎治疗。 药物治疗 在1981年Lebrec创新了药物治疗门静脉高压,与内镜治疗相比,药物治疗具有风险低与花费少的优点。一篇文献显示虽然药物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高,但EIS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因而,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防止曲张静脉复发出血的首选治疗。此外,同时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可增强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效果。 推荐 对于临床医生来讲有几种防止曲张静脉再出血的方法可供选择,纳多洛尔(单独或联合使用ISMN),EVL或联合使用纳多洛尔加EVL几种方法可供选择。如果患者不喜欢或不能忍受内镜治疗,那么联合纳多洛尔和ISMN治疗是种好的选择。如果发生再出血,那么可以使用EV L。如果患者有β受体阻滞剂或ISMN治疗禁忌症,首选EVL治疗,如果患者可以忍受,那么可以在重复EVL治疗后使用EIS,在药物或内镜治疗失败后可能需要TIPS或肝移植治疗
代谢相关性肝病,过去称谓非酒精性脂肪肝,全球患病率32.4%,男性近40%,女性约25%,这麽高的患病率背后是我们日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缺乏的运动量。脂肪肝对人体的伤害润物无声,在漫长的几十年中从单纯的可以逆转的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发展到难以治疗的肝硬化、肝癌。因此在脂肪肝早期阶段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大有裨益。很多人奔波于寻求昂贵的药物或保健品,其实积极的运动和饮食调整才是治疗的核心环节。那么如何科学饮食、运动呢?饮食富含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油炸食品,咖啡伴侣全脂奶粉,奶酪等)、胆固醇、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精制面粉制品等)、含糖饮料、深加工食物等能量密集或炎症潜能食品增加脂肪肝患病率;绿色蔬菜、全谷物、富含w-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抗氧化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紫苏籽油以及核桃、松子等食物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肝脏健康状况。运动每周3-5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35分钟以上改善肝脂肪含量;150-250分钟减少体重和腰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率,减少脂肪堆积,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