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病,是由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感染沙眼可以延续数年以致数十年之久,其患病和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环境卫生生活条件密切相关。解放前我国沙眼患病约为全国的50%以上,建国以来沙眼患病已经明显下降,但沙眼仍然是我国当前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据199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沙眼评估与控制研讨会报告,我国很多地区沙眼患病率仍然高达20%以上。如安徽沙眼炎症达10.2%,沙眼性倒睫达11.5%。四川沙眼性炎症达20%,沙眼性倒睫为1.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宁夏、海南沙眼患病率更高,因此沙眼被列为视觉2020消灭可避免盲中的五种眼病之一。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是将混浊晶体完全用镊子摘除的手术。这种方法切口大,术后需要卧床,而且并发症较多。因为不能植入常规的人工晶体,所以术后要配戴很厚的眼镜。目前这种手术方式已极少采用。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将混浊的晶体核和皮质摘出而保留后囊膜的方式。因为完整保留了后囊膜,减少了对眼内结构的干扰,因而并发症较少,同时为植入人工晶体创造了条件。但该手术切口也较大,需要缝合,比较麻烦。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是在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切口只有5.5mm,甚至更小,不需要缝线,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视力恢复较好,是目前防盲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应用超声能量将混浊的晶体核乳化后吸除,保留后囊膜的手术方法。该手术可将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到2.8mm甚至更小,若同时术中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则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目前已成为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手术需要昂贵设备,病人花费较高。
对于老年性白内障,目前眼科学界公认:视力下降到0.3以下,并且戴镜后视力难以提高时为最佳手术时机。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性白内障一定要等到成熟才能手术,这种看法并不准确。 第一,老年性白内障在由初发期向成熟期进展的过程中,部分病人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存在多种并发症的可能,比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在白内障的早期,晶状体的核较软,容易被摘除或超声乳化;而白内障越成熟,晶状体核也越大越硬,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反应加重,影响治疗效果。第二,老年人得了白内障后如果盲目等待手术,可能长期在低视力中生活,电视看不清、户外活动不方便,甚至经常摔伤,会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白内障是一种最常见的可治的致盲性眼病,表现为晶状体混浊,以致影响视力。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无论什么原因,一旦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成不透明,就会阻挡光线进入眼睛无法看清物体,形成白内障。
敬请观看
敬请观看
敬请观看
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人们在活动的时候,这台仪器也在无时无刻地工作着,但是机器也不能持续地运作,就如人的双眼也需要一定的休息,长时间用眼而不休息的话,眼睛便会“罢工”,而这就是视疲劳。眼睛作为我们获取外部信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若在反复地出现视疲劳后我们仍不注意爱护它,那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视力下降、近视或远视加重、甚至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注意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有关视疲劳的那些事。 一、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上视疲劳? 1.患有近视、远视、斜视、晶状体浑浊等眼部疾病的人。 2.40岁以上的老人。 3.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等体质较差的人。 4.平常工作环境过亮、过暗的人。 5.平常不注意对眼睛的护理,生活作息习惯差的人。 二、怎样才能发现自己已经视疲劳了呢? 如果你在长时间用眼后感到眼睛干涩、胀痛、流泪、看东西模糊、甚至头昏恶心的时候,那么就是眼睛在提醒你:它需要休息了! 三、怎样才能缓解或避免视疲劳? 1.在出现症状后,眺望远方的同时配合使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不仅能使眼睛放松也能使眼睛感到滋润,从而帮助缓解症状。 2.平时注意保持合理的睡眠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在用眼间隙有意识地进行适当休息,有助于避免视疲劳的发生。 3.定期检查眼睛以确保眼睛的健康。 4..如果上述症状依旧不能缓解,请及时地去医院就就诊。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干眼的患者越来越年轻化,而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导致干眼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睑板腺功能障碍吧!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一种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酯分泌的质或量的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临床上可引起泪膜异常和眼表炎性反应,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可损伤角膜影响我们的视功能。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缓解不适症状呢? 1、睑缘清洁 选用适当浓度的婴儿沐浴露或含次氯酸、茶树油及其衍生物4-送油醇、秋葵等具有抗炎、抗菌抗寄生虫作用的眼部专业湿巾及清洗液常规清洗睑缘。睑缘清洗后短期局部应用相应抗菌药或含糖皮质激素眼膏涂抹。 2、热敷熏蒸 作用:局部加热使粘稠度增高的睑酯重新具有流动性,利于排出以改善或恢复睑板腺腺体功能。 热敷温度:40~45℃保持10~15min 加用热敷物品:热毛巾、热敷眼罩、加热蒸汽罩等。 3、睑板腺按摩 方法:手指按摩法、玻棒法、睑板垫法、镊子挤压。对于睑板腺开口严重阻塞者,可用细探针穿刺开口。 4、湿房护目镜 作用:通过提供一个密闭的空间,减少眼表暴露和空气流动所致的泪液蒸发,达到保存泪液、改善泪膜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方式,我们还应该保持眼部清洁,避免风沙烟灰刺激,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注意饮食清淡,勿辛辣饮食,不饮酒。
医院眼科诊室里时常听到有病人询问:“医生,我的黑眼球上怎么长了块肉呀?”、“医生,我最近发现我的黑眼球缺了一块,这是怎么回事呀?”、“医生,我的眼角这里长了个肉痣,要怎么处理呀?”等等这些类似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被患者称之为“息肉”、“肉痣”、“黑眼球缺了一块”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那么,在医学上这种疾病称为什么呢?那就是——翼状胬肉。人们称为“黑眼球”的部分是角膜,角膜其实是透明的,之所以看起来是深色的,那是因为角膜后方的虹膜是深色的,我们看到的颜色是虹膜的颜色。 一、翼状胬肉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紫外线的照射、遗传、风沙、烟尘、花粉、年龄等因素均相关。因此,低纬度地区发病率高于高纬度地区、同纬度地区高原发病率要高于平原、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户外工作者相较于室内工作者及一般居民好发、高龄人好发于低龄人。 二、患有翼状胬肉会有什么症状呢? 患翼状胬肉可能会经常出现眼红、刺痛、异物感,当胬肉长到角膜中央时会挡住进入眼内的光线,导致视物范围受限,胬肉还会导致角膜不光滑,从而造成散光,视力下降。 三、患翼状胬肉后要怎么处理呢? 患有翼状胬肉不需要惊慌,这是眼科比较常见的疾病,比较彻底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手术发展到现在也非常成熟了,但是翼状胬肉手术还是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翼状胬肉切除术到现在已改进许多,有联合羊膜移植的、有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的、有联合结膜移植的,也有多种手术方式联合进行的,复发率都比较低。防止复发还需要术后保养,需遵医嘱用药,需避免风沙、异物入眼,避免用力揉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