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转介来一位患者,一进诊室就满腹牢骚:“为啥非得让我来心理科啊,我又没有神经病!”经过苦口婆心的耐心解释,患者才坐下来,诉说自己的症状:“其实我觉得我的问题就是睡不着,你只要能让我睡好了,啥问题都没了。可是,睡觉的药物,刚开始都能管用,吃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您给我来点儿管用的药吧,我没有心理问题,也没有想不开。”“您睡不好觉有多久了?”“好久好久了。”“好久是多久啊?几个月?还是几年?”“都几十年了!”“具体是几十年呢?”“还真不知道多少年了!我这多半辈子过去了,就是睡不着觉,什么事也干不成,多半时间都是跟医生打交道。这么说吧,久病成医,我都成了老油条了,好多年轻的医生,几句话我就知道他水平不行。”“您慢慢想一下,看看能不能回忆起来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睡不着觉的,这个对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你还真是有耐心,看了这么多年病,还没见过你问的这么详细的。让我好好想想。”“不着急,慢慢来,先喝杯水,毕竟时间长了,一下子想不起来,可以理解。”“想起来了,应该是还在部队的时候,我睡不好觉,老是找卫生员要安眠药,那家伙是个小气包儿,从来不多给,三天两头儿找他,还得给他买烟抽。”“你当过兵?在部队上发生过什么对你有重大刺激的事情吗?”“没有,都和平年代了,又不打仗。”“训练啊,演习啊,没有发生过什么紧急情况吗?”“我是汽车兵,就是学开车,没啥紧急情况。”“你在哪里当兵呢?”“唐山。”“哪一年呢?!”“七五年去的,本来该七八年退伍,我睡不了觉,实在受不了,就提前退伍回家了。”“哪一年退伍?”“七七年,对,就是七七年退伍的。”“那么说,七六年,你在唐山吗?”“在呀!怎么啦?”“你能记得七六年唐山发生什么大事吗?”“没有啊!不记得有什么大事情啊!”“你再好好想想。”“还是想不起来。”“大地震,能想起来吗?”“哦,想来了,抗震救灾,可累了!我们连还得了奖呢!”“地震的时候,你在哪里呢?在唐山吗?”“在啊!”“那么,你当时受伤了吗?”沉默。“没有。”“那可是夜里地震的,当时你在哪呢?”更长久的沉默。“想起来了,当时,我们住的营房里面没有厕所,我出来到外面厕所解小便。刚回到营房跟前,就开始地震了,眼看着营房上下乱颤,瞬间就塌了,就感觉头晕恶心,心慌气短,上不来气,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到醒过来,看到一片混乱,就跟着别人一起去救人,救出来战友们之后,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集合队伍,到市区救人了。”“那么,你这么多年失眠,睡不好,有没有做紧张害怕的梦呢?”“做啊!经常噩梦连篇,有时都从梦里惊醒,吓出一身冷汗呢。”“好了,我知道你的失眠症该怎么治了。”案例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应激障碍案例,具有遭受异乎寻常的重大心理刺激的经历,梦境中的反复出现的回闪症状,不能回忆当时情景的选择性失忆(回避症状),失眠——警觉性增高,复合ptsd诊断标准。遗憾的是,在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还不了解,不认识,以至于患者求治无门,耽误了大半生的时间。经过三个疗程的系统脱敏治疗,患者完全脱离了所有药物,回复了健康生活。
姐妹俩来门诊请求医生给她们的妈妈看病,说妈妈得了一种怪病,就是特别害怕玻璃,害怕到离谱荒谬的程度,把自己家门口用砖磊起来,自己从不出去,也从来不让外人进来,说是怕别人身上万一粘上玻璃碎屑,掉到吃的东西上面,被自己吃到肚子里。看到天上过飞机,也吓得赶紧往屋里跑,说是害怕飞机上的窗户玻璃万一坏了掉下来。刚得病的时候,爸爸带着她也是到处求医,但是,都没有效果,后来也就放弃了,算起来,都有十多年了。 现在的问题是,姐姐说好了亲事,定了结婚日期,眼看快到出嫁的日子了,可是妈妈就是不让拆除堵着门口的砖墙,姐姐出嫁成了难题。所以姐妹俩想请医生出诊,即便不能完全治好妈妈的怪病,也给费心想办法劝说妈妈同意把门口打开,能让出嫁仪式顺利进行。 一般来说,除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师原则上是不安排出诊的。一方面是源自姐妹俩的迫切恳求,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对这样一个离奇个案的好奇心,就约定了一个休息日,到了她们村里。姐妹俩把我领到一处低矮破旧的院落外面,指着用砖完全堵上的门口,说:“这就是我们的家门口了,但是,已经堵上了十多年了,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们出来进去都得爬梯子上房,再从别人家出来。”说完,领着我拐过几个弯,来到一个大院子,院里放着高大的梯子,我们从梯子上爬到房顶,在房顶上转过几个弯,上上下下的好几回,才来到了她们家的房上,她们家房子很矮,通过一个小梯子就下到了地面上。 正房是三间北屋,中间一间的房门是开着的,但是屋里是黑黑的,旁边两间房的窗户用厚厚的塑料布密封着,让人觉得很憋闷。东西两边都是更矮的配房,也可以说应该叫做厦子,西边的厦子里有个大约八九岁的男孩子,趴在地桌上,像是在玩弄什么玩具。 听到院里有人说话,北屋里有了动静,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个板凳,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话:“按说应该把你请到屋里坐下说话的,可是,我有这个怪病,害怕那个东西,你是医生,从医院里来,我害怕你身上粘上那个东西,不敢让你进来,只能委屈你在院里坐下说话了,实在是对不起你了!你需要问什么,就自管问,我一定好好配合。”妇女一边说着话,一边把板凳放在门口里边,坐下来。姐妹俩也给我拿了板凳,安排我坐在门口外边,和里面的妇女大约有两米多的距离。这个妇女看上去干净利落,说话很有礼数,也看不出来有多么痛苦的神情,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在家里封闭了十来年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我的提问下,中年妇女条理很清楚地给我讲述了症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她说,十年前,她们家的房子也是很不错的好房子,因为邻居家里加工玻璃,一天到晚不停干活,吵闹的很,邻居和工人们也老是来串门,自己很烦他们来,担心他们身上粘的玻璃碎屑落下来,万一粘到吃的东西上面,被自己吃到肚里去,她们说我这是神经病,洁癖,瞎干净,没事找事。我就很生气,每次他们走后,自己就得里里外外打扫半天,还老是担心不干净。到后来,实在烦的受不了了,就找了人家一处老房子,搬了家。谁知道这也不顶事,还是老有人来串门子,我就担心害怕,想着他们万一去过原来的邻居家里,粘上那个东西。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用砖磊起墙来,把门口堵上了,外人进不来了,心里才踏实点儿。刚开始得病的时候,也是跑了好多地方,医生说这是强迫症,也吃了不少的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没办法,后来也就这样了。 听着中年妇女的叙述,就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轻松自然,看不出痛苦,也感觉不到她为治病发愁,甚至似乎有点向医生挑战的意味:我的病怪得实在离奇吧,你没见过我这样的怪病吧,看你能有什么办法来治我的怪病。 怪事必有隐情,只有透过荒诞离奇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暂停了谈话,转脸看向西屋里趴在地桌上的男孩儿,想到他上面的两个姐姐,想到这么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想到那么多的妇女被强行做了绝育手术,想到在当时的农村,几代人想生个男孩的迫切愿望。 我转过头来,和中年妇女随便拉家常,先问她丈夫平时做什么工作,女儿的工作和婚事安排,最后问到男孩儿的情况。中年妇女的神情突然有些紧张,言语开始慌乱。我给她耐心讲解了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起初,她还有点半信半疑,后来,在女儿们的劝说下,确信了我的话,终于放下顾虑,讲述了当年那不堪回首的遭遇。 原来,她上高中的时候,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高考成绩出来,是学校第一名,在县里排名也很靠前,信心十足地填报了自己向往的学校之后,一边在家里帮着大人干农活,一边满怀期望地等待着入学通知书的到来。不料想,考的差不多同学们一个个陆陆续续的都拿到了入学通知书,自己却得不到半点音讯。等到大学都开学很久之后,才收到一个民办专科学校后补录取的通知书,自己不敢相信,到县招办询问,得到的回答是可能是你的志愿填报有问题,只能这样,不愿意上这个学校,就去复习,明年再考。自己一边想去复习,一边又生气愤恨,心里很乱套,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怎么也学不进去,原来会的东西也都想不起来了,最后,连高考也没有参加成。家里大人怕自己心事重,老这样下去会愁坏了身体,就张罗着给介绍对象,自己也就稀里糊涂的嫁了过来。刚结婚的时候,丈夫和公婆对自己都挺好,自己的心情也好了不少。但是,自从第一胎生了女儿,家里所有人都变了,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罪一样。自己上过高中,算是有文化的人,知道生男生女不是由自己一个人决定的,但是,从小在农村长大,也非常理解婆家人想要男孩的迫切愿望。所以就忍受着委屈,暗自下决心,期盼着下一次生个男孩,争口气。谁知道,第二胎还是女孩,丈夫和公婆骂自己是丧门星,绝户头,逼迫自己跟丈夫离婚滚回娘家去,准备给丈夫另找媳妇。刚想回娘家去住几天,偏不巧撞见了管计划生育的村干部,二话不说,就被揪住拽上了拖拉机,拉到镇卫生院里做结扎手术。眼看着排在前面的人一个个鬼哭狼嚎地被拖进去做结扎,那场面和劁猪没什么两样,自己吓得浑身哆嗦,冷汗直流,等到自己被摁在手术台上,眼看着医生手拿小砂轮划过药瓶,用玻璃针管砰的一声敲开,抽吸了药水,要给自己打麻药针的时候,自己一下子就晕了过去,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醒来已经是在家里了,发现并没有被结扎。听家里人说,医生害怕出人命,不敢做手术,自己才逃过了一劫。从那以后,自己变得胆小怕事,疑神疑鬼,尤其害怕玻璃碎屑,一听见邻居家里用玻璃刀拉玻璃和打磨玻璃的声音,心里就难受得受不了。以前来往挺好的邻居,一见到她就想到玻璃碎屑,心里膈应的慌,生怕有玻璃碎屑落到自己身上。见到在她家里干活的工人,也是赶紧躲着走。丈夫听别人说这是洁癖,强迫症。就带着我到处看病,吃了不少药,也不怎么见好。时间长了,家里人也就不怎么当回事儿了。后来,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家里人既高兴,又担心,最后决定找个偏僻的地方,藏起来,所以就搬了家,怕别人来回乱说闲话,就干脆把门口堵住了。谢天谢地,终于让我生了男孩,家里人差点儿把我当菩萨供起来。现在发愁的是,孩子都这么大了,该上学了,还从来没敢让他出过门,村里谁都不知道我们家里还有个男孩子,这可怎么办啊? 案例分析,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例由强烈的精神刺激所导致的应激障碍,既有asd,也有ptsd。如果不了解病史,单凭症状描述,也可能会诊断为恐怖症或者强迫症。但是,无论怎样诊断,治疗上都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就本案而言,病症既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更是一种逃避更大痛苦的挡箭牌。也就是说,为了既得利益,当事人并不是真正愿意把疾病治好,除非有更好的方法能够保证偷生男孩的事情免于被处罚。后来,经过和患者的丈夫详细沟通,分析讨论,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为了孩子上学的大事,愿意去接受计划生育处罚。
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做一下简要说明。 首先是工作方向的不同,精神科大夫通过问诊和心理测验,搜集临床症状学资料,包括异常的言语行为——阳性症状和正常功能活动的减少和缺失——阴性症状。然后按照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进行横向对照,对号入座,明确诊断,进而确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心理咨询师同样需要问诊和心身测评,但是,心理咨询师并不像精神科大夫那样只注重横向诊断,而是更加注重纵向分析,也就是说,更加注重来访者的先天禀赋,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以及是否经历过心理创伤事件等因素。然后,经过深入细致的纵横分析,梳理清楚心理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明确心理调整的大致方向和具体指导方法。 相比之下心理咨询师比精神科大夫更加注重分析和指导,而精神科大夫更注重诊断和药物治疗。 两者工作方法的明显区别也就决定了他们服务对象的不同,一般来讲,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是不清楚的,对自己的不正常症状是没有自知能力的,所以,也是不会主动寻求治疗的,这样的情况属于精神科大夫的工作对象。相反,如果自己对自己的问题和症状有自知力,能够认识到需要寻求帮助,也愿意在咨询师指导下努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人,是应该首先选择看心理咨询师的。 另外,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心理问题,包括厌学,紧张恐惧,自卑,自闭,自残,急躁易怒,学习效率低下,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因为年龄尚小,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很有限,即便自己认识不到自己是否有病,不知道怎么配合治疗,也应该首先选择看心理咨询师,除非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才需要看精神科大夫。有不少带孩子来门诊的家长反映,看了精神科大夫,没说几句话就开心理测查,做完测查,大夫看一下报告,就给开药。孩子的问题都没有机会讲出来,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也不愿意配合吃药。后来才搞清楚,孩子的问题应该看心理咨询师才对路。
每天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除了帮助孩子分析具体问题只外,还要给家长做各种讲解和解释。不少家长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这种情况下,讲解工作涉及到很多的内容,门诊工作量本来就很大,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家长详细讲解。而家长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把一些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和问题做一下归纳总结,以满足广大家长的需要。 1.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明确问题性质和程度 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和主观描述,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估,首先要区分出是短时间的环境适应问题还是长时间的个人成长问题,然后要明确问题的严重程度,尤其要注意潜在危险行为的可能性。 2.科学解读评估报告 很多家长容易望文生义,把抑郁症状当成抑郁症,甚至把心理健康评估报告中的抑郁症状程度当成抑郁症的程度,造成过分担心害怕,抑郁症状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生概率比较高,统计数据显示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谈虎色变,把一般抑郁症状与精神疾病中的重症抑郁混为一谈。同时,也要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抑郁情绪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理解,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小问题,是孩子心眼小,想不开,或者说自以为是地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就解决了,更不能讳疾忌医,耽误治疗。 3.怎样安排治疗与学习 根据问题的程度和孩子的感受,协商是否需要休息,家长不能过分强调学业而轻视孩子的心理调节需要时间,更不能使用打骂手段逼迫孩子去上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对一些过分要强的孩子,还要给他讲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孩子安心休息,做好心理治疗和调整。 4.是否开具诊断证明 出现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咨询指导或者心理治疗,有时也需要辅助药物治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诊断为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程度,如果仅仅为了请假休息,开具诊断证明,可能会有负面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是休假容易复学难,当孩子经过治疗调整想要重新上学的时候,学校担心安全责任问题,要求医生开具孩子没有问题的正常证明,而医院诊断证明书制度规定只能患有什么疾病,而不能开具没有哪种疾病证明书,也不能开具心理正常之类的证明书,所以造成很多家长学校医院两头跑的麻烦。 5.重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很多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与过分攀比有直接关系,孩子从小接受的竞争教育就是要考高分,排头名,稍一落后就受不了,这种观念会使孩子过分在意分数和名次,忽略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感受,把学习当成了苦差事,同时,过分地把同学当成竞争对手,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影响团结合作,妨碍建立友好关系,缺少亲密的朋友,当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缺乏疏泄途径。 6.树立长远的成长观念 很多家长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口号绑架,不停地要求孩子努力拼搏,争先恐后。却很少有人冷静地思考一下,起跑线的重要性与跑的路程是怎样的关系,百米决赛,起跑快慢当然非常重要,要是跑三五千米或者一万米呢?起跑快慢还那么重要吗?孩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一场历时十数年的超长马拉松,最重要的不是起跑快慢,甚至不是跑的快慢,而是愿意一直跑的积极性和跑的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忽视或者扭曲了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就成了苦行僧,这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虽然有不少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之后重新上学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是劝说孩子去上学的。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进门就说,孩子不去上学,好说歹说,连打带骂都不管用,你给做做思想工作,劝孩子上学去。这显然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误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核心是评估心理问题,帮助分析心理问题性质和程度,然后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虽然有的心理问题比较简单,解决比较容易;但是,大多说情况下,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是比较长的,绝对不是做做思想工作,劝一劝就能解决问题的。 影响孩子上学的常见因素包括环境适应障碍、同学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家庭矛盾和亲子关系问题等等,帮助的方法主要是心理沟通、教育指导、心理功能训练等等,时间短则两三周,长则几个月。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饥荒连年。话说有一个小伙子,父母贫病交加,相继去世,他埋葬了父母,走上了逃荒的道路,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走到一个村庄,正赶上下大雪,就躲到一家大门口里避雪,大雪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等到天明,主人出来扫雪,发现已经冻僵了的小伙子,赶紧叫来女儿,一起把小伙子抬到屋里,热汤热水地照料着,又请来郎中给看病,不长时间,小伙子缓过来了,千恩万谢之后,主人了解到小伙子家里已经没有别人,身强体壮,又老实忠厚,就提出让小伙子留下来,在家里开的豆腐坊干些杂活。小伙子吃喝有了着落,自然是乐意万分。主人老伴死得早,只留下一个女儿,年龄与小伙子相仿,看小伙子勤劳能干,又忠实可靠,就把他招了上门女婿。自此以后,小伙子干得更加卖力气,把豆腐坊打理得井井有条,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不料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主人突发急病,虽经多方医治,还是撒手西去了。女儿突然失去了从小相依为命的父亲,自然是悲痛欲绝,小伙子一边安慰媳妇,一边张罗着给老人料理后事。一个倒插门的女婿,无亲无友,少不了一些为难之处,再加上有些乡里乡亲的人有点嫉妒心理,说一些不咸不淡的风言风语,小伙子心里也窝了一些火气,无奈自己身份特殊,也只能忍着。等到办完丧事,小伙子准备着手张罗豆腐坊的生意,却发现媳妇没有一点干活的心思,小伙子先是忍着、哄着,后来就有些着急了,说道:“我跟了你算是倒了霉了,做这个倒插门的女婿,里外受气,真是受不了了。"没想到,就这一句牢骚话,惹出了大乱子,媳妇一句话没有说,躺到床上,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任凭你好说歹说,问什么话也不再回应,小伙子请来郎中,开方拿药,怎奈她什么药也不吃,小伙子不住地赔礼道歉,磕头求饶,仍然无济于事,眼看着就是要绝食等死。在无计可施之际,小伙子打听到有个神医,善治各种怪病,就跑了很远的路找到这个神医,神医问明来由,说这病好治,立刻开放抓药,小伙子着急地说:“她什么药都不吃,怎么办呀!”神医笑着说:“那是因为没有药引子!”一边说着,一边掐指一算,说道:“你拿上药,往回走,路上有条河,到河边,向右走七步,脚下有一颗紫色的鹅卵石,捡起来,回到家,准备好足够的柴和水,架上药锅,放在里面煮,水不能熬干,火不能间断,等到石头煮软,才可下药。”“石头怎么能煮软呢?”小伙子疑惑不解,问道。“天机不可泄露,不要再问,也不要和任何人说话,心诚则灵,只有这一次机会,药到病除,能救你的媳妇,如果半信半疑,或者三心二意,水干了,火断了,你媳妇就无药可治了。”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就死马当成活马医吧。小伙子拿上药,往回走,到河边,向右七步,果然有紫色卵石,捡起来,回到家,也顾不上再去劝媳妇了,赶紧架锅煮石头,从中午煮到晚上,又从晚上煮到天明,石头还是那么坚硬,一点点变软的迹象都没有。他寻思着哪里弄的不对了,又寻思着是不是被那个什么神医给耍了,想要放弃,又寻思,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还是咬牙坚持吧。又一直煮到中午,石头还是那个样子。躺在床上的媳妇说话了:“你在折腾什么呢,怎么也不管我了呀?”“找了好几个郎中,都治不了你的病,终于找到一个神医,说能治,让我煮药引子,可这药引子是块石头,煮了一个昼夜了,一点点煮软的意思都没有。”“石头怎么能煮软呢?是不是你弄错了,再去问问大夫吧。”媳妇劝他说。“我也担心是哪里弄错了,可是那个大夫说了,水不能熬干,火也不能间断,只有这一次机会能救你,如果半途而废,你就没救了。难道说真的救不了你了呀!”一边说着,小伙子号啕大哭起来。“别哭了,你再这样黑天白日的熬,顾不上吃、顾不上睡的,你也就熬倒了,这样吧,你扶我下床,让我守着药锅,你赶紧去问问大夫吧。”“你都好几天不吃不喝了,身体能行吗?”小伙子关切地问道。“能行,你给我倒碗水,弄点吃的。”小伙子扶媳妇起来,伺候着喝了水,吃了东西,再扶着坐到药锅跟前,准备好柴,准备好水,然后急急忙忙地去找大夫。大夫见小伙子跑回来,张口便骂:“你个傻小子,怎么跑回来了,你不在家守着药锅,水干了、火断了,你媳妇口可就没的治了呀!”“不要紧,有人守着呢?我是问问是不是哪里弄错了,怎么煮了一天一宿,还是煮不软呢?”小伙子问道。大夫不回答石头怎么煮软,而是反过来问小伙子:“你家没有别人呀,谁守着药锅呢?”“我媳妇守着呢。”小伙子回答。大夫拍掌大笑:“你真是个傻小子,媳妇都能守着药锅了,这病不就好了嘛,回去把药下上,让媳妇喝了,调理调理就好了,赶紧回去吧!”小伙子恍然大悟,千恩万谢之后,不由得惊呼道:“真是神医呀!”这正是“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真心煮石石未软,诚意救妻妻欢颜”。说明:在传统的心理咨询理念当中,人们很习惯地认为,谁有心理问题,谁去寻求咨询,谁就是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其实。这种理念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不很严重,还不至于影响到自知力和责任感的时候,才会主动寻求咨询,事实上,很多比较持久、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早已影响了当事人的自知力和责任感,当事人要么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要么是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是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根本不愿意承担问题的责任,不但自己不会主动寻求咨询,即便家人要求他去咨询,他也不会积极配合,甚至是断然拒绝,愤怒对抗。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调整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心理咨询不是只盯着谁有心理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谁身上有有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谁愿意为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问题积极承担责任,谁愿意为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问题付出更多努力,谁愿意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问题虚心求助于心理咨询,谁愿意为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问题真心诚意地反省自身、做出积极改变,那么,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资源的拥有者,也就是心理咨询的求助者。资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会和求助者一起探讨帮助其他家庭成员的具体方案、方法、技术和技巧,通过求助者的不断努力,修通家庭内部情感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到存在心理问题成员。所以,这种资源取向的心理咨询也叫间接心理咨询,或者叫做系统心理咨询。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不再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而是为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付出自己的积极努力,促进家庭走向健康和谐的功臣,换句话说,谁愿意心甘情愿地为了亲人的心理健康,向这位小伙子一样,傻呼呼地去煮石头,谁就可以为亲人的心理健康作出贡献。
“大家好,我叫吴玉华,今年24岁,大家也许已经听出来了我说话有点结巴,为了改掉这个毛病,我经常在公交车上演讲,今天跟大家讲讲自己因为口吃发生的趣事……”日前,这位在公交车上认真演讲的人正是90后小伙吴玉华,像这样的演讲他已经在石家庄公交车上进行了70多场。少时模仿他人,落下口吃病根据了解,吴玉华2013年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经过多番求职来到一家公司做销售,因为口吃的问题工作状态一直不是很理想。为了彻底克服口吃的毛病,去年3月底吴玉华辞去工作,开始专心进行口吃矫正。“我很小的时候并不口吃,因为觉得好玩,就经常模仿说话结巴的人,后来不知不觉自己说话就有点结巴了。”吴玉华介绍说,“以前我是个特别自信的人,对于口吃这事也不太在意,但是大四那年面对就业等一系列的压力,突然就失去了自信,口吃也变得厉害起来。”传递正能量,不做“悲情王子”为了克服口吃,吴玉华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他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人通过在公交车上演讲逐步矫正口吃的案例,于是下决心自己也要试一试。吴玉华说:“我演讲内容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为口吃而发生的趣事、糗事,更像是自我调侃,我不太喜欢一些人在公交车演讲中说自己有多苦、有多难,好像是在博取大家的同情,多为大家传递一些正能量不是更好嘛。”因为口吃,吴玉华在工作中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他和同事开着一辆面包车出去送货,送完货后因为空间狭窄不好倒车,吴玉华在旁边指挥,倒车过程中眼看车尾就要撞到墙上,可他怎么也喊不出“停”字来,最后面包车顶到了墙上。后来这件事传遍了公司,不少同事总拿这件事调侃他,吴玉华说:“其实我一点也不生气,还经常自黑,我知道同事就是开开玩笑,没有恶意的。”第一次演讲当“逃兵” 战胜恐惧其实并不难吴玉华在公交车上演讲是从去年12月底开始的,一般是在上午9时到11时,下午2时到4时演讲,多的时候一天能讲七八次。提起第一次在公交车上进行演讲的经历,吴玉华有一些不好意思,“其实我第一次在公交车上演讲是当了逃兵的,当时车上人也就四五个人吧,上车后我先找了个地方坐下,这一坐就是七八站地,一直没敢站起来说话,后来就灰溜溜下了车。”对于为何当逃兵,吴玉华解释说,“其实就是害怕,怕别人觉得我是骗子,怕别人骂我是精神病。”后来的经历改变了吴玉华的想法,吴玉华笑着说:“当我第一次完成公交车演讲的时候,有人为我叫好,还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肯定行’,有人主动跟我聊天,感觉特别好。”“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和鼓励,如果没有他们,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世上还是好人多啊。”吴玉华高兴地说。据吴玉华介绍,通过在公交车上演讲,他口吃的毛病已经好了不少,以前有时一个字就要说上三四秒钟,现在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建立口吃演讲矫正群,改变自己不忘帮助别人除了自己努力克服口吃外,吴玉华还希望帮助像自己一样说话结巴的朋友。他在百度石家庄贴吧、河北经贸大学贴吧等各大贴吧发帖,寻找与他一样遇到口吃难题的朋友,并建立了口吃演讲矫正QQ群,这个群现在已经有近30人,群里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把自己每天的演讲经历发到群里,鼓励大家勇敢与人交流,克服口吃难题。在他的鼓励下,不少人也加入了公交演讲的行列。吴玉华告诉记者:“安徽有个小伙也是口吃,他是一名厨师,平常跟人接触的不多,半个月前开始在公交车、汽车站演讲,他的演讲稿都是我帮他写的。”吴玉华对记者说:“你不知道一个口吃的人想要表达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是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都好起来。”
不少厌学的孩子有很多异于平时的表现,比如说坚决抵制上学,长期在家不与人交往,或者离家出走,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不知什么原因就会勃然大怒,敏感多疑,认为别人议论自己,总觉得别人在笑话自己、针对自己等等。如果是亲属代其到医院就诊(孩子往往拒绝求助),若医生不详细了解病史,或者经验不足,仅听亲属描述病情,就会做出“精神分裂”的诊断,并嘱其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可能会贻误孩子一生。 厌学的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发病前都经历过了一个或几个挫折性的事件。事件的严重程度,明显地超过了孩子本身能够承受的能力。同时,这些孩子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个性要强、敏感、内向,固执又爱扛事,一句话,是内心耻感非常强烈者。造成这种个性特点的原因,是这些孩子所在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是非常要强者,极端化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极端严格的。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内化成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时,孩子就会有“非如此不足于活在人间”自我要求标准。与此同时,这些家长又同样极端化地对孩子过度保护,衣食住行诸方面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使孩子严重缺乏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当出现一些别人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或者是可以承受的挫折时,这些孩子的反应却是非常剧烈。 我们知道,被毁容者大多会有这样的心理:心烦易怒、敏感多疑、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比较恐惧与他人的交往,尤其是以往的熟人。事实上,遭受挫折而又个性要强的孩子,常常就有这种被毁容者的心理,甚至会出现一些关系妄想的精神症状,怀疑别人的行为老是针对他、轻视他、侮辱他,因此不能坚持正常的上学和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怕”字,怕被别人耻笑。因怕而生疑,因疑而生惧,因惧而生怯,因怯而生怒,用怒而自卫。孩子这种怕的心理,用“惊弓之鸟”形容最为恰当。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怪异的行为表现,就是因为他再也找不到他以往那种优秀的感觉了,就象一个曾经容貌姣好的姑娘突然被毁容一样。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非亲历者不能完全体贴理解。我们常常容易理解外表的毁容和肢体的伤残者,却无法理解内心理想形象的毁容者和伤残者,还常常把他们归为精神上异常者。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走进这类孩子的内心,我们就会知道,其实,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暴风骤雨般的变化。他正在重新审视自我,塑造自我,就如蝶的蜕变一样。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守候在孩子的周围,不急不躁,在蝶没有破茧而出前,不因为自己的担心和着急撕破丝茧,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期望的奇迹发生。我很赞同一位家长所总结的:温情对待,等待破茧而出。已有的经验已经证明,哪个家庭在这点上做得好,哪个家庭里的孩子出来得就越会早,状态也会好。矛盾和困难的是,在我们这个竞争过度、充满焦虑的国度和时代,却很少有家长能够耐心做到这一点。 如果家长对心理治疗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通过耐心交流,让孩子了解到,通过心理治疗,他能够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而令人刮目相看的话,难道他会舍得放弃这样的机会吗?
患者:总是想偷拿女性的丝袜高跟鞋等物品自慰!并射在上面!怎样改掉这个习惯!!!!邢台市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杜忠云:您好,您描述的这种现象一般叫做恋物癖,属于性对象障碍。心理学界认为,性对象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某种特定原因,导致正常的性对象不能个体的唤起性兴奋,甚至还可能抑制已经出现的性兴奋(大多是因为过分严厉的惩罚或者是对惩罚的过分担心),这样一来,个体就逐渐发展出另外的能够唤起性兴奋的对象,这样的对象在别人看来,与性行为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具有一定隐蔽性。但是,问题在于,这种隐蔽性的性对象起到了刺激性兴奋的作用,又不用像直接把异性作为性对象那样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风险,所以就取代了正常的性对象,形成性对象障碍。性对象障碍不是病(生理疾病),是一种与同性恋类似的性心理障碍,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与社会文化习俗的不相容而造成的苦恼,心理咨询的帮助有两个方面:1、帮助调整情绪,减轻或消除不适应症状;2、促进个人心理成长,自愿选择和发展健康的性对象。
我们的心情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改变对以往经验的感受,可以使我们开心、从容、有力。改变的步骤:想象、测试、变速、变形、变声、测试。1、想象一个你讨厌的人,想想一件你和他之间不愉快的事。2、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情,最差是10,最好是1,你现在是多少?3、想起那件事,使画面速度变快,再变快,想象他快速地说话,加 快十倍,他的嘴像是鸭嘴,快速地张合,快、快、快、极快。4、把图画压扁,想象他扁的像抽水马桶,滚到你面前说话,又滚开 了,多重复几次。5、用心听他的声音,把他的声音变调、变快,变成吱吱声,唧唧 声,变成任何古怪的、或可笑的声音,配上你喜欢的音乐。6、好了,现在体会一下你的心情,最坏是10,最好是1,你现在是 多少?本文网址:http://www.51xtxl.com/html/xinlizixunjishujianjie/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