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整个生命过程中,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很容易患癌症(如肺部),而某些器言则不易患癌症。比如人生肺诊断为肿瘤的风险概率是6.9%,甲状腺是1.08%脑和神经系统的风险是0.6%,盆骨的患癌风险是0.003%,而喉软骨的风险是0.00072%。它们之间康症的概率几乎相差了百万倍,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差别呢?很容易想到的是环境致癌物,如吸烟、酒精、HPV病毒感染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解释得通如消化系统的肿瘤风险,食管在一生被诊断为癌症的概率是0.51%,大肠癌是4.82%,小肠癌是0.20%,癌是0.86%。要知道食物经过消化道时,这些组织器官是暴露于同一环境,为何它们患的概率不同。另外小肠患癌的风险概率比脑和神经系統低了3倍,但是小肠上皮细胞经常暴露于环境诱变剂,而脑却被血脑屏障保护的好好的。另外一个致因素是天生遗传了癌症易感基因,但是这只占所有癌症的5%-10%,而且即便是携带某个患癌的易感基因,为何它们只容易在某些组织器官引发癌症?如BRCA1和BRCA2的例子,携带突变的人是全身的细胞都存在这两个基因突变,但是乳腺、卵巢患癌的风险最易受这两个基因影响。一篇刊登在国际顶级杂志《科学》的论文认为是“运气”,或者是细胞分裂次数太多了,恰好赶上了这么件倒霉的事儿。我们人体是由不同的器官组成,器官又是由很多很多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有生命周期的,它们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周亡,然后又有新的细胞替代它们。为了维持一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有那么一群专职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细胞(它们也叫干细胞)。研究者发现,某个人体组织一生患的风验与其干细胞的数量和分裂次数有关。人体组织导致症的变异只有三分之一是由环境和遗传的易感因素引起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坏的运气”,也就是人体组织的干细胞在分裂复制DNA时产生的随机错误。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常在河边走早晚要湿鞋,分裂次数多自然容易产生某些致突变,导致了癌症。将人体某些组织的干细胞数量、其一生分裂的次数作为横坐标,把某个组织患癌的风险烦率作为纵坐标,可以看到很强的相关性(0.81),而且这种相关性是横跨5个数量级,适用于很多类型的癌症。而环境和遗传易感因素与患癌风险概率却形不成这种相关度。图:某些组织干细胞分裂总次数与一生患癌风险具有强相关性为了进一步将环境、遗传易感基因等因素区分开,研究者做了个模型,将肿瘤区分为两大类,D-Tumors(与环境致癌物、遗传的肿瘤易感基因相关),R-Tumors(发生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组织干细胞分裂次数)。并且将一些肿瘤类型进行了分类。肿瘤的预防,可分为初级预防,包含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改变生活方式等。还有一种是二级预防,就是通过技术进行早期诊断,在肿瘤没有发生转移前发现并切除。研究者认为,对于D-Tumors(环境致癌物和遗传易感基因),上图中蓝色的柱状图表示,这两种须防措施都有效。但是对于R- Tumors(组织中干细胞分裂次数导致DNA的突变),上图的绿色部分,初级预防可能作用不大,只能在二级预防上下功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癌症研究专家 Hannon教授和同事采用了几种方法,包含流行病学、与特定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模式,开发出了几种数学模型,他们归纳出一个不同的结论仅仅有10%-30%的肿瘤是因为细胞中DNA的随机突变,绝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物,如有毒的化学物质、放射线等。这一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肿瘤是由突变导致的,外部的那些致物是通过影响和增加基因的突变影响到肿瘤的发生,外部致癌物质导致的DNA的变化通过干细胞的分裂表现出来。因此肿瘤产生了,这肯定是可以归因于基因突变。虽然干细胞分裂次数与某些癌症的风险有相关性,但是这并不能区分出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图:干细胞分裂时所累积的基因突变包含着随机突变、外在致癌物的诱导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许多癌症发生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可归因于环境暴露。尤其是对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这两种癌症的发病频率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西欧的乳腺癌发病频率是东亚、中非的5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前列腺癌发生频率是中南亚的25倍。如果移民是从患癌频率较低的国家去患癌频率较高的国家,则不久在患癌频率上也上升了。如下图,很多肿瘤都可以找到较高的外部风险因素,通过预防和干预,这些肿瘤也是可以预防的。虽然我们很想否决“坏运气”这个词语,但是患癌确实存在这么坏运气的成分,只是两篇研完论文辩论的是“坏运气"占的比例多少、影响的肿瘤类型多少而已。“坏运气"是不可控制的,我们只能把注意力放到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如健康的饮食、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和乐观的心情等等。而这些是需要您来选择和决定的。
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患癌症了,很自然的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癌症真的治不好吗?既然一些癌症治不好,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治呢?下面这位患者的回答,虽然语言朴素,但却真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不治的话。很快会死。治疗的话。可以延长生命。没准在延长的这段时间里。有新的药研制出来了。那又可以延长几年。没准又有新的技术被发明了。别小看了那多活的几年。如果我现在死了,我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将来对我将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我可以在陪她三五年 她会记得更多 她的童年不会因为过早的失去母亲而自卑有阴影“别人都有妈妈 我没有 .....”想到我女儿会有这样的心情,我就要积极的治疗,不管多痛苦毕竟我活着,她就还有一个妈妈。毕竟活着才有希望。”希望每位患者都带着对科学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坚持下去,曙光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