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脑梗死病人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它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这一切的发生都与错误的饮食有密切关系,很多人却不明其理,懵懂受病。何为正确的饮食?请看:《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五谷为养:五谷即稻、黍、稷、麦、豆,今天通指粮食,养”即“抚育”。因五谷为大地所生,故具有补益脾胃、长养身体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气亏虚,疾病更易趁虚而入。同时脾主肌肉,脾气充足,肌肉丰满有弹性,才会有更强的免疫力。在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食物金字塔”中,谷类居于塔底,是主流的营养食物。有人靠减少主食摄入量来减肥,这会削弱脾胃的滋养作用,是不科学的。2.五果为助:五果即枣、杏、李、栗、桃,今天通指各类水果,“助”即“帮助”。若只食粮食,可满足人生存的需求,但是,营养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水果来补充部分营养。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多呈碱性,可以纠正酸性体质。有研究表明,摄入不果过少是脑梗死发病的原因之一。一个人应该每天摄入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量,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入当地当季的水果最好。3.五畜为益:五畜即牛、犬、羊、猪、鸡,今天通指肉类,“益”即“补益”,是指人体有虚损时要进食肉类以补益。在古代,有知识的人即使有钱,每年也只吃十二斤肉。可是,今天的人们,吃肉并非因为身体的虚损,而是为了满足嘴的感受。在身体不需要的情况下,过多的热量进入体内,不仅不能长养我们的身体,反而积聚成毒,导致各类疾病,以血管类疾病着当其冲,如脑梗死、冠心病、眼底血管病、下肢动静脉血栓等。尤其动物内脏含脂类最多,所以,高血脂的人对动物内脏一口都不要吃。除了肉类,油脂也不能摄入过多。我曾经与一位患脑梗死的僧人探讨,为什么每日素食还会患此病呢?他说,虽然他们不吃动物肉,但是,他们的饮食中却有很多“过油”食品,如素肉、炸蘑菇、炸茄子、炸豆腐……也是不健康的饮食,有着同样的结果。4.五菜为充:五菜即葵、韭、薤、藿、葱,今天指各类蔬菜,主要是含有粗纤维的蔬菜类,如:芹菜、香菜、白菜、芥兰、油麦菜、甘蓝等不易嚼烂的菜类,“充”即“填充”。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在体内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食用后会有饱腹感,因此,多食蔬菜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从而限制体重增长;二是纤维素在体内极少被吸收,并且排泄时会带走油脂,可清除体内垃圾;三是纤维素是肠道菌群合成B族维生素的原料,而B族维生素是合成神经髓鞘的成分,若B族维生素缺乏,会造成神经损伤,长期饮酒、糖尿病、服用抗结核药物都会破坏B族维生素,进而造成周围神经病。明白以上道理,我们发现只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就可以减肥、就可以降血脂,一个人一天可以进食3斤蔬菜。由于这类蔬菜不易嚼烂,老年人吃起来不容易,可以细加工一下再吃。有这样一个女人,请家人吃饭,一道菜是炒芹菜,大家发现,她炒的芹菜切的像大米粒一样细碎,得且勺来吃。妹妹说:“姐姐,你把芹菜切这么碎,能好吃吗?”姐姐说:“咱妈就爱吃芹菜,可你看她的牙,嚼不烂了。”一句话全场为之动容,感叹妈妈已经老到嚼不动蔬菜,更感动于女儿对母亲全身心的爱。《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我们为女儿点赞的同时,也要明白,蔬菜可以这样吃。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要处处遵循自然规律。谷、果、畜、菜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人而异,合理调整摄入比例,就能让食物维护我们的健康。
诊断脑血管病,我们该如何做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哪些?具体的推荐是什么呢? 诊断脑血管病,除了神经系统查体、抽血化验等检查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血管的检查。也就是说,除常规的头颅CT和头颅MRI外,还应包括脑血管的相应检查:无创性(颈部B超、经颅多谱勒彩超-TCD、CTA、MRA、MRV),有创性(全脑DSA)。一般的顺序是从无创性检查开始,有异常后再进行有创性检查。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 ▎对脑血管病的CT检查推荐: CT是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CT为蛛网膜出血的首选诊断检查。 C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急诊检查。 在静脉rtPA治疗前,应完成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ECT)排除脑出血,并明确是否存在低密度缺血灶。 CT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初始常规检查;若发现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不明原因水肿或脑出血,应考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但此时由于CT低敏感性及假阳性率,不推荐首选。 2、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头颅MRI与头颅CT均是脑部疾病常用检查手段。 ▎对脑血管病的MRI检查推荐: 在脑卒中症状出现的6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CT及其他MRI检查方式,有助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 若患者症状超过3个小时,建议完善MRI-DWI、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这点对于动脉溶栓或取栓患者尤为重要。 DWI可评估大脑前部卒中严重程度和最终梗死面积,但不推荐于基底区行此检测。 MRI-DWI有助于预测最终梗死面积的大小及临床预后。 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慢性期及缺血后出血,MRI检查明显优于CT。 MRI的GRE序列可于早期诊断脑出血,同时在诊断新发或陈旧微出血灶方面,明显优于CT。 对于MRI发现但CT未显示的微出血灶,目前不作为静脉溶栓禁忌症。 3、颈动脉彩超 颈动脉彩超主要检查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否存在动脉硬化伴狭窄,以及检查斑块的情况(软斑块、硬斑块);同时可以发现动脉瘤、动脉夹层。 颈动脉彩超是检测颈部血管斑块最敏感的首选方法。 颈动脉彩超具有无创、简便、安全的优点,能清晰显示血管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情况。通过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医生可以根据斑块的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给出专业的建议。 4、经颅多普勒(TCD) 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可直接对颅内血管的流动状态进行观察,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成为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TCD的临床应用中,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主要通过血流速度的测定来间接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最重要的它是一种功能性判断,有解剖病变提示价值,但并不能由此准确推断病变,并且检查有一定的主观性。 5、CT血管造影(CTA) CT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多层螺旋CT在受检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快速连续多个层面扫描,经三维重建后显示靶血管结构的成像技术。 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既安全、方便、快速,又定性、定位明确,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查的一种方法。 CTA虽是无创的,但因为是给血管内注射一种造影剂,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对造影剂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等,但风险一般较低。 6、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显示血管,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以及血管病变(动脉瘤、动脉畸形等)。 MRA包括直接MRA与增强MRA(CE-MRA),二者各有优势。直接MRA不用对比剂,简便无创,成本低,对于显示血管非常有其实用价值,已经成为临床不可少的检查方法。CE-MRA对血管腔的显示比直接MRA更为可靠,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程度的反映比较真实。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出来。 对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的显示,能清晰观察到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能清晰观察到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能清晰观察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形态及血管壁硬、软癍块。 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相比前几种检查,它的最大不足是有创性,当其它检查发现可疑病变时,行DSA检查是必需的。 8、总结:CTA、MRA与DSA的比较 与DSA相比,MRA与CTA具有无创、价格便宜、快速等优点,其可靠性接近传统DSA血管造影。MRA与CTA相比,质量略差,但CE-MRA质量又有明显提高。 DSA与其它比较,诊断价值要优于B超、CTA或MRA检查,这些检查可以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工具,但不能完全替代。 通过DSA检查,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血管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也可初步预测或了解疾病的发展。其独特优点是: 超选择性血管内显影。 动态显示脑循环全时程及血管代偿情况。 3D显示更多的解剖细节,脑血流动力学显示动力学信息(4D-DSA)。
“腔梗”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一老同学的爸爸,平时经常头晕,去当地医院做了磁共振。 拿到报告后,吓到了。因为上面写着: 腔隙性脑梗死 “天哪,脑中风了。”同学和他爸爸都非常紧张。 第二天,他们拿着报告来找我,经过一番解释,终于舒了一口气。 那么,这种检查意外发现的,没有症的,片子上或报告上看到的“脑梗死”,到底要不要紧呢? 先直接说结论,一句话: 先不要太紧张, 也不要太大意。 先不要太紧张 现在医疗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头晕、头痛、脸麻、手麻、脑子不够用,就去拍一下CT,甚至核磁共振,片子报告上最常见的就是“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 很多人看到这些报告,往往会十分害怕、寝食难安,生怕就此带上脑梗的帽子。 其实,片子报告上的“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脑梗死”。这些被统称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是脑部影像学检查时最常见的“偶遇”。 由于没有症状,提示着梗死的这片小地方,在功能上比较「安静」,暂时不会影响重要的神经系统功能。所以说:先不要太紧张。 也不要太大意 但是,也不能太不当回事。 虽然暂时不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但是,这种情况也暗示着,身体里有某些对血管不好的危险因素。比如: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心血管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慢性病(如慢性肾病) 而这些危险因素会明显增加后期发生「症状性脑中风」的可能性。所以,为了预防以后出现神经功能缺失,就要积极地去寻找,然后处理上述这些危险因素。 血压高的,控制血压达标。 血糖高,控制血糖。 吸烟的,要及时戒烟。 肥胖的,要减肥。 …… 除了要提防中风,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要提前预防,它就是: 痴呆 因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是「血管性痴呆」的高发人群。它可增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达2倍以上。 而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果伴有这种「无症状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及认知功能下降会更明显。 那么,如何预防痴呆呢? 其实,目前为止,最靠谱的方法还是控制上述危险因素: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血脂 吸烟 …… 好了,可以做总结了。 如果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接下来: 1.先不要太紧张,自己吓自己。 2.然后,评估和完善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查,比如:血压,血糖,血脂,是否吸烟,心脏疾病,其他慢性病等等。 3.积极地控制危险因素,如:血压高的要控制血压,血糖高的要控制血糖,戒烟,鼓励运动,控制体重等等。 因此,片子报告的“腔梗”,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脑梗死,大家不必过于担忧,请神经内科医生把把关。 然而,一旦出现了突然发生的口角歪斜、一侧手脚无力、讲话困难等症状,这可能就是真正的脑卒中了,强烈建议尽快到就近的卒中中心就诊。黄金时间窗内的脑梗死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或手术开通血管,改善预后。
【病情】李某,男,57岁,个体,2019年12月09日就诊。证见:头痛,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位变化时明显,心烦易怒,胸闷气短,既往高血压病病史5年,最高血压达180/10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前测量血压144/89mmHg。综合评价后,给予平衡针治疗。 【取穴】主穴:降压穴。 配穴:头痛穴、胸痛穴、醒脑穴、胃痛穴、颈痛穴。 【疗效】首次治疗5秒钟后,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15分钟后血压降至115/86mmHg。患者为平衡针疗法感到神奇。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刘立明医生】
【病情】陈某,女,58岁,自由职业,2019年11月15日就诊。证见:失眠半年,入睡困难,易醒,醒后再难入睡,自述每晚仅睡2小时左右,周身疲乏无力,精神状态极差,伴有头昏胀,腰、颈部疼痛,既往有慢性肾衰病史1年,冠心病病史5年,经常出现阵发性左胸部刺痛,心慌气短。综合评价后,给予平衡针治疗。 【取穴】主穴:失眠穴、升提穴。 配穴:调神穴、头痛穴、胸痛穴、肾病穴、腰痛穴。 【疗效】首次治疗5秒钟后,头昏胀及腰、颈部疼痛基本消失。二次复诊自述可睡4小时左右。每周3次治疗,1个月后,自感心情舒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睡眠维持在6小时左右,患者走出痛苦,重新找回自我。继续每周1次巩固治疗。
中风患者还在担心康复吗? 这几样法宝用起来!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有些康复方法不用我们去医院做,在家里也能做,而且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美国心脏协会近日报道的一则新闻给中风患者的康复点燃了希望。 加里·卢卡斯(Gary Lucas)是电气行业的一名工程师。2017年11月的一天,当他上班时,卢卡斯感觉身体有点不对劲。紧接着,当他和同事交谈时,很难说出话来,半边脸也耷拉了下来。同事的反应很迅速,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卢卡斯马上被送往附近的一家医院。医生的诊断是中风。 卢卡斯在重症监护病房里度过了两天,然后在普通病房观察了一周才出院。此后,他在疗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做完康复治疗后,卢卡斯恢复了部分行走和说话功能。很快,他就有了另一种重振生命的方法。 卢卡斯从青少年时期就喜欢制作复杂的木制装饰品。他在使用电动钢丝锯方面特别有天赋,能用它来制作各种形状的木制装饰品。为此,卢卡斯还在油管上发布了教学视频。 卢卡斯决定用这份热忱来进一步帮助自己恢复。用一把看似简单的钢丝锯,卢卡斯能制作出各种精细复杂的物品。这个爱好帮他增强了肌肉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 现年71岁的卢卡斯在中风后恢复制作教学视频时,由于要向观众解释清楚每个操作步骤,因而要反复拍摄和解说,直到录制效果满意。他意识到这种做法有助于他清晰地发音和恢复说话的能力。医生的评价是他恢复了85%的语言功能,但在发多音节的单词时还是有些费劲。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咯咯笑着说:“连普通人发音都困难,何况我是个大难不死的中风幸存者呢?” 卢卡斯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播这样的信息:中风并不一定造成残疾,患者要积极地接受康复治疗,不要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重拾过去的爱好或许有帮助,美好的生活要由自己把握。 那么,卢卡斯用做木工活和录制视频并自行解说的方法来促进恢复,在医学上到底是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呢?近些年的多项研究成果支持了中风患者通过积极运动来促进康复的做法。 如果中风患者觉得做木工活太复杂,普通中国人不容易掌握,那么下面几种运动绝对手到擒来! 1、打纸牌有助于中风恢复 2016年,加拿大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李嘉诚知识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一些简单的活动对于中风患者恢复如同最新技术那样有效。例如,简单且容易开展的活动(如玩纸牌或反复将泡沫球或纸团扔进废纸篓)就有助于中风患者恢复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效果堪比玩虚拟现实游戏。 研究人员选取了4个国家(加拿大、秘鲁、泰国和阿根廷)的14所中风康复中心,将141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除了传统的康复治疗,一组病人参与了10次、每次1个小时的任天堂虚拟游戏,另一组病人花了相同的时间从事简单的娱乐活动(如玩纸牌或多米诺骨牌)。 结果显示:在采用干预措施后,两组病人的运动表现分别改善了30%和40%。然而,两组病人在力量、灵活性、总体运动技能、生活质量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于世界各地的中风患者是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尤其是那些住在远离中风康复中心、医疗保健制度还不健全先进和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中风患者。 2、手臂绕环训练 行走能力提高 2018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中风后数月甚至几年后开展臂部锻炼能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研究者选取了19名年龄在57岁至87岁之间的中老年人,他们在研究开始之前7~17个月都患过中风。志愿者每周要参加3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臂部绕环训练,坚持5周。在臂部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研究团队测量了他们的多项身体功能,包括在6分钟内行走的距离,行走10米所需的时间,从椅子上站起身后行走3米再转身走回坐下所需的时间。在臂部绕环训练和行走测试期间,研究者还检测了志愿者小腿和手腕部位的肌肉电活动和牵张反射。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三项行走测试中的表现都有了明显提高,在最后一项测试中的成绩提高了多达28%。几名患者在完成臂部绕环训练后,他们的肌肉不再那么紧绷了,但握力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此外,他们肌肉的神经活性也有所提高。发表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臂部绕环训练激活了肢体间的网络,从而有助于中风患者做出协调有节奏的行走动作。也就是说,手臂中的神经被激活有助于改善其他受中风影响部位(如腿部)的功能。这一发现对于长期卧床的中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3、有氧运动提高中风幸存者的耐力和行走能力 2019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运动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发现,中风幸存者参加有氧锻炼能显著提高他们的耐力和行走能力。 485名年龄在54岁至71岁之间的成年人完成了类似于心脏康复计划的有氧运动项目。参与者每周要参加2~3次锻炼,持续3个月。 在近二十几个不同的运动组中,步行是最常见的运动类型,其次是骑固定自行车,然后是混合模式的有氧运动。在采取干预措施之前和之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参与者的有氧代谢能力(包括6分钟步行测试、最大携氧量和行走速度)。 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有氧运动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步行,骑车或仰卧踏步的效果最差。从总体上来看,参与者的耐力水平和行走速度明显提高。平均而言,在6分钟的步行测试中,参与者步行的距离几乎是一个足球场的一半(约53.3米)。有轻度运动障碍的中风幸存者受益最多。无论他们中风有多长时间,这些好处都得到了实现。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鼓励中风幸存者参加有氧锻炼是一种简单、成本效益高的解决方案。 看来,中风后要想尽快恢复,运动是关键,赶紧行动起来!如果你身边有不幸中风的亲朋好友,就请动动手指转给TA,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敲黑板!今天讲的是重点中的重点,一定要学会,要记住,给自己一道保险,而且,一生中一定会用今天的知识救助到别人,最可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中风病的表现有八条: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当我们遇到有人出现这八种症状时,说明他很可能发生中风了,即病人发生了脑梗死或脑出血,怎么治疗我们下次再说,大家要把这些症状牢记在心。
一起来学…… 静脉输液治疗是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某些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静脉输液属有损操作,药物直接入血,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其风险相对较高,不合理使用输液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以下几种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药物热原反应、静脉炎、容量负荷过重、药物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一、药物热原反应 药品生产本身带有或输液器材、输液操作不当都可引入致热原,主要是细菌的内毒素,当超过限度,往往可出现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老年人还可能出现心衰、死亡等。 抢救原则: 1. 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 2. 适当补液。 3. 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4. 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 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如发生休克时,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进行抢救。 二、静脉炎 对于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果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过高,输液速度过快等,药液对血管会产生刺激,局部出现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沿静脉走向可发现条索状的红线。 抢救原则: 1. 减慢、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 2. 抬高患肢 3. 理疗或热湿敷(95%酒精或50%硫酸镁) 三、容量负荷过重 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左心衰,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 临床表现: 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音,心音弱速。 抢救原则: 1. 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2. 立即高流量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其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3. 强心、利尿、扩管:西地兰、速尿、硝普钠等。 4. 平喘:滴注氨茶碱。 四、药物过敏反应 50%的过敏性休克发生于输液后5 min内,40%发生在用药后20 min内;通常发生越早,症状越重。 临床表现: 荨麻疹,皮肤潮红、骚痒;头痛、焦虑不安,意识障碍;胸闷、憋气;恶心、呕吐、腹痛;出冷汗、低血压等。致死原因主要是喉头水肿引起窒息和休克。 过敏性休克的特征就是喉头水肿+哮鸣音+过敏药物。 抢救原则: 1. 停止原有可能过敏的输液,更换输液管;快速输液如盐水、林格注射液。 2. 平卧,吸氧,保暖。 3. 抗过敏药物:葡萄糖酸钙1 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4. 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5. 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 五、过敏性休克 临床诊断: 1. 有过敏接触史; 2. 表现胸闷、喉头堵塞感、继而呼吸困难、紫绀、濒死感,严重者可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3. 常有剧烈的肠绞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4. 意识障碍,四肢麻木、抽搐、失语、大小便失禁、脉细弱、血压下降。 抢救要点:抢救需要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抢救措施: 1. 除去过敏原,如静脉用药,换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接上生理盐水快速滴入。置患者于平卧位、给氧。 2. 首选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25~0.5毫升肌注或皮下注射,可视病情20-30分钟重复使用。肾上腺素是首选药物,但不能应用心肺复苏的剂量(如1 mg静脉 注射)来抢救过敏性休克,因为心肺复苏是骤停心律,而过敏反应是有灌注。 3. 静脉快速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毫克加5%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4. 吸氧或高压给氧。 5. 扩容:平衡液:500~1000毫升静滴,必要时使用升压药。 6. 给予钙剂及抗组胺药物: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静脉缓注。 7. 平喘 :氨茶碱0.25克加50%糖40毫升静脉缓注;呼吸抑制可以用呼吸兴奋剂。 8. 心脏骤停需要马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另外,还要提醒各位,在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随时注意观察其状态,如有可疑反应症状应立即暂停或更换液体,严密观察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才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牢记: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 静脉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专家指出,如果患者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是第一选择。 这是安徽省卫计委曾公布的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