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陈××,女,3月,因“产前发现腹部包块生后持续存在3月,哭闹、纳差伴腹胀5天”入住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患儿孕足月,剖腹产娩出,出生时情况可,无窒息及抢救史。母孕18周时四维彩超发现其腹部囊性包块,之后一直监测腹部彩超,腹部包块一直存在并较前增大。出生后查腹部彩超,考虑“肠重复畸形?肠系膜囊肿?”患儿无明显症状,食欲可(奶量100-120ml/次),两便可,故家属未做特殊处理。5天前患儿突然出现阵发性哭吵不安,食欲逐渐减退(奶量降至50ml)时有拒奶,伴腹胀,呈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有发热,最高体温38.5摄氏度,无抽搐,予退烧药(具体不详)治疗后体温可下降至正常,但反复。3天前每日自解黄色糊便,量不多,近2天来未解大便,家属遂将患儿带至我院。 入院后查体:T37.5℃,P110次/分,R30次/分,Wt5kg。刺激反应可,精神欠佳,皮肤稍干躁,弹性一般。唇淡红,双肺无啰音。心脏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膨隆,可见腹壁血管显露,腹肌软,未扪及明显包块,压腹部患儿有哭吵,腹水征(-),肠鸣音活跃。肛门未见异常,通便后肛门有排气,有少许黄稀便排出,含未消化奶凝块,味腥。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轻度贫血,电解质提示低钠,低氯,低钾。总胆汁酸、心肌酶谱轻度升高。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胸片、ECG、心脏、头颅彩超,未见异常。钡灌肠造影检查提示回盲部占位性包块。腹部CT亦提示右腹部包块。 钡灌肠造影 腹部CT 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患儿腹部包块诊断明确,因病情加重,具备手术探查指征,积极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包块位于回盲部内,因无法剥离,遂行回盲部、部分回肠结肠切除术+回肠结肠吻合术。 切开回盲部见包块包膜完整,偏囊性,边界清楚。病理检查提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回盲部)。 术后患儿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及静脉营养等治疗。术后第三天胃肠减压引流量减少,停胃管,同时患儿恢复排气排便。术后第六天试喂糖水,第七天开始逐渐开奶。至出院时患儿奶量100-120ml/次。 该病例术后诊断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诊断依据:1、产前产后,该包块一直存在,B超ct提示肠重复畸形可能,说明在B超和ct上,囊肿的结构类似肠重复畸形的囊壁结构,可与肠系膜囊肿鉴别(上皮细胞构成,囊壁成半透明状。囊壁菲薄肌层组织)。2、肠重复畸形,多在婴儿期发病,表现为阵发性哭吵,呕吐,腹胀,便秘,该患儿3月龄,也是因为近期哭吵,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少就诊,说明存在不全性肠梗阻表现。3、肠重复畸形的形态,多呈圆形囊状和长管状结构,紧密附着于消化道很少游离于消化道之外。4、病理类型,肠内囊肿型多位于粘膜下层或肌层,向肠腔突出,多见于回盲瓣附近 ,符合术中所见。5、我院病理报告确诊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6、对于腹部良性包块引发肠梗阻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近日,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一例被蚊虫叮咬引起右手臂蜂窝组织炎并脓肿患儿。据患儿母亲描述,6天前患儿右手臂被蚊虫叮咬后鼓起一个红色丘疹,未处理。第2天患儿出现发烧,右手臂红肿进行性加重。至入院时患儿已反复发热5天,最高体温42℃,整个右上肢明显肿胀,触痛明显,红肿范围扩散至右胸前壁。我们及时为这个患儿做了切开引流,术中放出脓液约30+ml,术后放置引流条引流。患儿右上肢张力迅速下降,体温也得到控制,目前该患儿正在恢复当中。 小贴士: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夏秋季节十分常见的皮肤病。蚊虫通过其口器刺伤皮肤,其唾液或毒液侵入皮肤,由于蚊虫的唾液或毒腺的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抗原成分,这些抗原在进入人体皮肤后可与抗体产生变应性反应而引起炎症,严重时个别患儿局部产生大疱、出血性坏死等严重反应。 被蚊虫叮咬后,可以用肥皂或小苏打稀释后局部中和蚊虫酸性毒素减轻红肿,同时还要考虑止痒,可以用如绿药膏、花露水、无极膏、炉甘石洗剂等,擦洗叮咬处。如果皮肤并发感染可以用抗菌素,如红霉素药膏涂抹在叮咬处,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局部及全身的抗炎治疗;如果是过敏性皮炎,还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