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俗称“肚子疼”,是儿科门急诊最常见症状。文献报道,学龄儿童中的腹痛发生率约25%,但器质性病变引起小儿腹痛仅约10%,大部分为非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腹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功能性腹痛,又称慢性特发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是指持续或频繁发作的腹痛,病程超过半年,但与胃肠道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功能性腹痛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儿童功能性腹痛的发作常与患儿的饮食的不节制、暴饮暴食,或者饮过冷的饮料太多,以及情绪和儿童胃肠道神经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有关。此类疼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心、身两方面的因素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及压抑、家庭不和睦、惧怕上学、厌恶某种食物;躯体因素如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可能对腹痛发生的频率有影响,复发性腹痛患儿发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比正常儿童大。因此,对于该类疾病,家长主要是在生活、饮食习惯及心理情绪上给予调整即可。其次,约10%小儿腹痛是由于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主要包括胃肠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超声检查在明确腹痛原因中的有着重要价值。比如,文献报道,超声对于正常阑尾显示率高达95%,对病变阑尾显示接近100%;超声诊断肠套叠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研究表明可高达98%。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也有其特征性意义,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大小不等,多位于右下腹,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其内回声均匀,腹腔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并可鉴别急性阑尾炎、盆腔炎、卵巢疾病。因此,超声检查在小儿腹痛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大部分功能性腹痛没有必要经常去医院求治,药物干预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是不必要的,可以进行适当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的调节,如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吃含乳糖的食物等等,有可能减少腹痛的发生。另外,也应该重视一下引发孩子腹痛的一些心理性因素,这点往往为国人所忽视。而对于持续久,疼痛比较明显或持时久的患儿因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做好包括超声检查等相关系列检查。本文系蒋贤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宝宝臀纹或腿纹不对称经常在宝宝常规体检中被告知,有时也被细心家长自己发现,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一、臀纹不对称就一定是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吗?臀纹不对称不一定是DDH,但DDH主要临床表现为宝宝臀纹不对称,如果出现臀纹或者腿纹不对称,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到专科医院进行超声筛查以排除DDH。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DDH筛查作为一项政府指令性工作,在宝宝6个月内进行筛查或者新生儿期进行普查,因此那些国家DDH患者相对较少。DDH 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疗效越佳。二、DDH概念及发病因素DDH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畸形之一,是婴儿出生时就存在或出生后继续发育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髋关节异常的总称。包括:股骨头与髋臼发育不良、半脱位和完全脱位。发病率0.91%~8.2% 。DDH分布广泛,有地域性特征,有数据表明非洲人发病率最低,而印第安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种族,这可能跟他们婴儿抱养习惯有关,其中蜡烛包的襁褓方式就是其高危因素之一。 DDH左侧发病率是右侧的4倍,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胎儿为左枕前位(LOA),其左侧毗邻母亲的骶骨,导致左侧髋关节内收。DDH同时常伴发先天性肌肉斜颈和先天性足部畸形等神经肌肉病变 。DDH高危因素有: (1)女孩、女性约约占发病患儿80%;(2)有DDH家族史;(3)出生时胎位不正,如臀位产、羊水过少;(4)存在其它畸形时(如斜颈、足部形态异常);(5)蜡烛包。即婴儿一出生,除头之外,手、脚、躯干都紧紧地包在被中,外面还用袋子捆住的襁褓方式。三、DDH诊断方法超声是早期 DDH最普遍且最有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其优势在于:(1)新生儿及婴幼儿髋关节主要由软骨构成,股骨头尚未骨化,X线很难准确显示髋关节结构形态,并且有放射性损害。而超声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解剖结构以及股骨头与髋臼的相对位置,直观观察髋关节的软骨和骨性结构,评估髋臼发育情况及股骨头位置,特别是对股骨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的4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显示更好; (2)超声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这种隐匿性或临界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尤其对于体格检查提示髋关节异常或具有高危因素的婴幼; (3)超声检查无创、安全、易行、费用较低、并可动态观察,特别适用于本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治疗后的连续随诊。四、DDH治疗方法DDH发生原因不明、发病时间不明,因此无法在产前进行诊断。DDH主要表现宝宝走路时左右摇摆,很像鸭子;有的家长甚至错误认为宝宝在学习走路时,出现走路像鸭子这种现象很正常,容易延迟治疗,在6-7岁或者发现髋关节疼痛时就诊才发现,那时疾情已无法挽回。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在生后不久,两者失去正常关系后,由于失去了相互刺激,生长发育就会向着畸形的方向迈进,同时周边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也会发生短缩,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越长,髋关节畸形越明显。据髋关节的成熟曲线,生后6周内,髋关节生长潜力最大,生长最快,6-12周尚可,12周之后生长速度较缓慢。早期由于病变轻或者没有明显病变,加上各处生长活跃,及时恢复髋关节内髋臼与股骨头关系,有很大希望恢复正常。随时间延长,畸形越明显,它们的关系越不容易恢复,也不容易维持,强力恢复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暂时恢复关系后再次复发,同时因髋关节的生长潜力降低,生长缓慢,恢复正常髋关节的希望也很随之降低,严重者只能在较小的年纪进行髋关节置换。早期发现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Pavlik支具、牵引复位、闭合复位。晚期只能手术切开复位或者实行股骨截骨或骨盆截骨。基于以上原因,DDH 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减少个体或家庭的负担、痛苦。
小儿腹痛行B超检查,细心的家长发现超声报告经常会提示的 “肠系膜或腹腔淋巴结肿大”,这是啥意思?如何解读这种超声报告,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一话题。肠系膜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肿大, 是个影像学的描述术语,超声监测一般淋巴结长径大于10mm且横径大于4mm可以诊断淋巴结肿大,但其本身并非是一疾病的诊断,实际上临床上并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种“疾病”。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小儿正常肠道的免疫系统发育对肠道环境的反应,也可能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局部肠系膜淋巴结炎。当超声检测发现淋巴结肿大时,首先应排除一些器质性病变:1)常见急腹症, 如肠套叠、阑尾炎、胃肠炎等;2)伴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应该除外血液系统疾病;3)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大于20mm,有可能是特殊淋巴结疾病。其次,要排除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腹痛,伴或不伴有肠胃道症状,即腹泻、呕吐。笔者认为,如没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伴随临床症状时,单纯超声检查提示肠系膜淋巴结探及或肿大时,并非是异常。临床工作中,常有被诊断为“腹腔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抗生素治疗后,复查超声仍有淋巴结肿大。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临床症状时,单纯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时不建议临床干预治疗。家长可以让小儿多饮水,多食易消化食物,例如粥或面条类食物。免疫力强的患儿不建议过早抗生素干预治疗,即使是病毒感染, 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病毒抗体,有效地抵制病毒。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有时需要抗病毒的药物干预。总之,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不断完善过程中,机体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交互反应尚不完善,肠系膜淋巴结作为机体防卫肠道微生物的一道重要防线,承担阻止肠道微生物进一步入侵机体的任务,肠系膜淋巴结的单纯肿大往往说明阻挡有成效,是机体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随着儿童的长大,肠道免疫逐渐完善,肠系膜淋巴结也趋于适应肠道环境变化,腹痛症状也将会好转。本文系蒋贤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增高,虽在不同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同时也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比较特殊,不会说哪里不舒服,或说不清楚,给及早发现和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说,半数以上的患儿开始时先出现感冒或腹泻等症状,经过数天或2-3周,孩子才出现心脏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感冒或胃肠炎而耽误了心肌炎的诊治。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体力变差了,精神不好了,没有以前活泼了,不活动或是稍微活动也想长出一口气,甚至出现胸闷、气短的表现。这些都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信号。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乏力、心前区不适、长叹气、心慌等表现,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延误。其中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检查经济、方便、无创、重复性好,被儿童及家长广泛接受,为早期诊断心肌炎提供重要依据。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直接侵入心脏,损害心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或是病毒在局部产生的毒素,累及中枢神经后,使心肌发生继发性损害。这些病毒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当小儿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诱发病毒性心肌炎。从而引起心脏节律及心肌运动及功能上的一些变化,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方面有重要价值,因此,早期心脏超声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蒋贤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很多家长朋友们通常在孩子患病时才带孩子上医院看病,认为小儿体检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合理的儿童健康查体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一些疾患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起到重要作用,有些疾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给孩子可能带来终身遗憾。儿童健康查体包括身体器官结构先天发育检测、后天生长发育情况及身体健康情况评估等,合理的检查是提高儿童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前提。超声检查在儿童体检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其无创性,实时性,经济实惠等优点,在儿童体检中的广泛应用,具体体现如下:一、儿童肿瘤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儿童肿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发病一般呈现二个高峰,一个是0-1岁,另一个是2-3岁。如,1.各种“母”细胞瘤,大部分在3-5岁前发病。2.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在5-9岁是发病高峰。3.1岁前,横纹肌肉瘤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8岁之后,再次升高。4.生殖细胞肿瘤,一般好发0-1岁,或12-14岁。超声检查能检出大部分肿瘤性病变,针对儿童肿瘤的发病特征:建议在孩子出生一年内查一次超声,再在孩子3岁左右别忘记再复查超声一次。二、心血管畸形筛查:该畸形产前发生率高达3~4%,出生活婴中先天性心脏病检出率为8‰~1%,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22万例,超声是目前筛查心血管畸形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对95%以上先天畸形做出明确诊断。三、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及随访:儿童早熟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早期发现合理干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超声在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及治疗随访中也发挥重要价值。女童早熟子宫卵巢及乳腺等性器官发育评估也是首选超声检查。另外,超声在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价值,该疾病早期诊断尽早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得到痊愈效果。男童隐睾,利用超声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避免产生终身遗憾,等等。四、其他儿童特有性疾病筛查,如先天性斜颈、儿童肠道疾病、儿童皮肤血管瘤等超声检查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儿童期的疾病早期发现,经过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约2/3儿童疾患可以得到有效治愈,而能否治愈的关键,除了取决疾患本身特性外,更重要的是患儿能否获得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所以日常中把儿童超声体检安排到计划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系蒋贤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常有家长反映说,我家孩子长得好好的,咋幼儿园入园体检或小学学校体检时却告知心脏有杂音,要求我们带小孩来医院检查。心脏杂音到底咋回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一事。心脏杂音是指正常心音之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小儿心脏发现杂音并非都是病!小儿的心脏杂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杂音,二是病理性杂音。生理性杂音,一般指胸前区闻及的I~Ⅱ级心脏收缩期杂音。这种杂音有时在小儿卧位或者发热、哭闹、剧烈运动时,响度明显增强;当坐位或者安静时,或热退后杂音减弱。生理性杂音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和学龄期的儿童,与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的通道在出生后部分没有闭合及与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杂音大多数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生理性杂音对心脏功能和儿童的健康无妨碍,可以正常运动、学习和劳动,家长不必担心。而病理性杂音则不容忽视,小儿期病理性杂音多见于心血管先天发育畸形(即先天性心脏病),据报道,该畸形产前发生率高达3~4%,出生活婴中先天性心脏病检出率为8‰~1%,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22万例。研究证明50%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容易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获得矫治,50%则属于复杂的严重畸形,采用目前技术尚不能给予良好的矫治。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对小儿的存活及远期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心血管先天畸形的最为常用和最为重要的无创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对绝大多数小儿心血管畸形及心律失常做出可靠的诊断,准确评估心脏功能,对临床正确处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超声检查经济实惠且快速、方便、无辐射,是小儿心脏疾患筛查的首选方法。因此,对于家长朋友发现小儿心脏杂音应及时带来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