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缺乏是导致精神疾病患者症状的众多原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讨论铁缺乏及其与心理健康不佳的联系,以及如何适当的治疗可以改善精神症状。我们还就如何以及何时检测和治疗精神病人的铁缺乏症提出了建议。一种常见的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25%的人口患有贫血症,其中近一半的病例是由缺铁引起的。Mei等发现,血红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用于测定缺铁性红细胞生成,这表明了缺铁的生理定义。根据Mei等人对儿童和非孕妇的研究,铁蛋白水平<20ug/L的儿童和铁蛋白水平<25ug/L的女性应被视为缺铁。总的来说,全世界估计有12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此外,患者可以在没有贫血的情况下缺铁,这种情况至少是常见疾病的两倍。铁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研究证明了铁对正常大脑功能的重要性。孕妇缺铁与新生儿显著的神经心理障碍有关。啮齿动物研究已经证明了铁的重要性,以及铁缺乏对海马、纹状体和单胺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铁是色氨酸羟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必要辅助因子,后者产生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啮齿动物研究中,继发于缺铁的单胺缺陷会持续到成年,这凸显了在怀孕和早期预防缺铁的重要性。虽然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婴儿期和幼儿期缺铁的影响上,但即使得到治疗,缺铁对成年期也有持续的影响。缺铁和精神症状目前的研究表明,缺铁或铁蛋白水平低与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焦虑和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联系。在对11876名成年人的网络调查中,Hidese等人发现,自我报告的缺铁性贫血史和抑郁症史之间存在联系。另一项针对528名市政雇员的研究发现,男性血清铁蛋白浓度低与抑郁症状高发之间存在关联;在女性中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在对2000-2012年台湾国民健康保险数据库的分析中,Lee等人发现,在控制多个混杂因素后,缺铁性贫血患者出现焦虑障碍、抑郁、睡眠障碍和精神障碍的风险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Xu等使用定量易感图谱评估了30例首发精神病患者大脑某些区域的铁状态。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侧黑质、左侧红核和左侧丘脑的铁含量较低。Kim等人在121例首发精神病患者中发现,铁缺乏和更严重的阴性症状相关,这支持了铁缺乏可能改变大脑中多巴胺传递的假设。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缺铁都与精神病理有关。在台湾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中,Chen等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缺铁性贫血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关联,包括情绪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发育障碍。在年龄范围的另一端,Stewart等人对英国1875名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在调整了人口统计学因素和整体健康状况后,低铁蛋白水平(<45ng/mL)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关联。除了特定的精神障碍和症状外,铁缺乏通常与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有关。疲劳是许多精神疾病的症状,包含在重性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DSM诊断标准中。补充铁可以改善精神症状一些证据表明,使用铁补充剂治疗铁缺乏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在2013年对10项研究的系统文献综述中,Greig等人发现,育龄妇女的低铁状态与认知能力差、心理健康得分差和疲劳之间存在关联。在这篇综述中,7项研究表明补充铁可以改善认知能力,3项研究表明补充铁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在2021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19名血清铁蛋白水平<30ng/mL的6-15岁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了12周的口服铁补充剂治疗。参与者分别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和情绪状态概况问卷评估后,在睡眠质量、抑郁症状和一般情绪方面都有显著改善。没有贫血的缺铁患者也可以通过铁治疗改善精神症状。在2018年的一项系统综述中,Houston等人评估了1170名缺铁但不贫血的成年人,在给予铁补充剂后,这些被试的疲劳明显改善,但体能没有变化。此外,另外两项研究发现铁治疗可以改善非贫血妇女的疲劳。评估和治疗铁缺乏检测和治疗铁缺乏症通常不是常规精神科实践的一部分。这可能是由于铁缺乏的普遍性,认为缺乏铁应该由初级保健医生来管理,或者不熟悉如何治疗,以及这种治疗对精神病人的好处。然而,评估和治疗精神病人的铁缺乏症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铁水平含量不足的人。有缺铁风险的人群包括孕妇、婴儿、幼儿、月经大出血的妇女、经常献血者、癌症患者、有胃肠道手术或疾病的人以及心脏衰竭患者。「评估」因为患者可以在没有贫血的情况下缺铁,所以仅凭全血细胞计数(CBC)是不够的。铁指标包括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或总铁结合能力(TIBC),以及计算的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即血清铁与TIBC的比值。如果铁蛋白<30ng/mL,无论血红蛋白浓度或基础条件如何,并由低TSAT确认,都可以诊断为缺铁。在大多数指南中,缺铁的TSAT临界值为<20%。由于TSAT会受到铁补充剂或富含铁的食物的影响,在患者口服铁补充剂或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后,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才能测量血液含量。如果需要,临床医生可以单独使用铁蛋白或TSAT来诊断缺铁。由于铁蛋白在炎症情况下(如肥胖和感染)会出现误判,如果铁蛋白水平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则可能需要TSAT来确认铁缺乏症。「治疗」如果确认铁缺乏,需要与医生评估潜在病因。缺铁应该通过补充剂来治疗,因为单靠饮食不足以补充铁的储存。补铁剂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口服补铁有效、安全、廉价、易获得、易管理,对于贫血不严重或没有怀孕、炎症性肠病、胃手术或慢性肾脏疾病等共病的成年人,建议口服药物。当贫血严重或患者有其中一种合并症时,静脉注射是首选的替代方法。剂量方面,没有明确的建议。口服铁的最大吸收量约为25毫克/天的元素铁。325毫克硫酸亚铁片含有65毫克元素铁,其中大约25毫克被吸收和利用。新的证据表明,过量的铁剂量可能会减少铁的吸收并增加不良反应。一项对54名非贫血缺铁的年轻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早上口服大剂量的铁会增加hepcidin(调节铁代谢的关键激素),从而使后来服用的铁的吸收推迟48小时。他们发现,隔天给予40至80毫克的元素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铁的吸收量,增加剂量疗效,减少胃肠道中未吸收铁的暴露,并提高患者对铁补充的耐受性。铁补充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0%的患者会出现。这些症状包括金属味、恶心、呕吐、胀气、腹泻、上腹疼痛、便秘和黑便。使用液体形式可能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因为它更容易滴定。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服用肠溶铁胶囊或缓释铁胶囊,因为这些药物吸收不良。在给老年人开补铁处方时要谨慎,因为这些患者往往有更多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便秘,以及吸收减少,最终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治疗。铁不应该与食物,钙补充剂,抗酸剂,咖啡,茶或牛奶一起摄入。在贫血完全解决之前,可能需要6-8周的口服补铁治疗,并且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来补充铁的储存。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铁补充剂,减少剂量或随餐服用可能有助于防止不良反应,但也会减少吸收率。建议临床医生在开始口服铁补充剂2周后评估耐受性,并重新检查患者的CBC,同时检查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以查看患者是否对治疗有反应。对5项研究的分析发现,第14天的血红蛋白测量显示比基线增加≥1.0g/dL,预示着对继续口服治疗的长期和持续反应。对于铁蛋白的目标水平没有明确的共识,但专家建议以铁蛋白水平>100ug/L为目标,每4到6周持续监测一次。
下腰痛是指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的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症状。每年因“下腰痛”就诊的患者约占骨科门诊患者的一半。下腰痛只是一种症状,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疾病的名称。下腰痛的发生与腰骶椎及周围结构相关。 腰骶椎及周围结构结构 腰椎和骶椎是承受人体负重最大的部位,它们将腰部以上躯体的重量,包括背重物或运动所产生的应力转移至骨盆和下肢。腰又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广泛的部分,有屈曲、伸展、左、右侧弯及旋转等。这两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腰椎成为最易受到损伤的部位,特别是慢性损伤病变。骶椎因已融合在一起,虽然承受的重量比腰椎大,但由于不活动,故受损伤的机会少。维持腰椎稳定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运动单位是两个相邻的椎体和其间的椎间盘以及在后的一对小关节,即“三关节复合体”。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装置,维持和支持这种结构的是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的纤维环(其纤维与该两韧带及髓核相连)。关节突的稳定靠关节囊和韧带维持,连接各椎板间的坚韧和富有弹性的黄韧带在椎板前方加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在脊柱的后方,有强大的肌肉及筋膜等。肌肉组织是保持骨与关节、韧带等不受损伤的重要结构。在椎管的中央有脊髓,其末端大多终于腰1水平,后成为终丝止于骶2~3部分,在终丝两旁有脊神经根组成的马尾。脊髓外有脑脊液及硬膜,硬膜与椎骨之间的间隙称为硬膜下间隙,其间有脂肪、静脉以及神经组织。 不同下腰痛的特点与腰椎神经分布密切相关。在腰椎神经从硬膜发出后,通常是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要下行一个节段后再通过椎间孔发出。因此腰4~5椎间盘突出通常压迫的是腰5神经根。在神经根出硬膜处到椎间孔之前的一段骨性通道称侧隐窝,内有坚厚的黄韧带外侧部分,并与小关节的关节囊纤维相通连。在这过程中,神经根可因为椎间盘突出、侧隐窝里骨赘增生、小关节突炎症所产生的骨刺等而受到压迫。腰椎的血供来自腹主动脉→髂内动脉→骶外侧动脉,再发出较小的前后动脉进入椎间孔并与神经根伴行,最后参与脊髓前、后动脉。静脉的分布与动脉相对应,在硬膜外间隙及椎间孔等部位相当丰富,并与脊髓、神经根、椎旁静脉丛等静脉有巨大和丰富的吻合支。在这些血管壁内有游离的神经终端及无髓鞘神经丛,有传导痛觉的功能。在小关节的关节囊、椎体的骨膜、筋膜的附着点、前与后纵韧带,尤其是后纵韧带,硬膜及硬膜外脂肪,均有小的神经末梢,而髓核及纤维环的深部纤维无神经支配。如这些神经终端因局部炎症性反应、水肿及肿胀所刺激,还会产生化学致痛物质,进一步使血流量增加而加重疼痛。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筋膜、肌腱、韧带及肌肉结构撕裂的证据,产生腰痛的部位往往就在后纵韧带及小关节囊等处。 脊神经的前、后根出椎间孔后汇合成脊神经,然后分成前支和后支,下腰部各脊神经前支汇合成坐骨神经,后支又各分为内、外侧支,分别支配骶棘肌和所属皮肤区。前段分出以前,另外分出一小支与交感神经分支联合组成返神经,又称窦椎神经或脊膜返支(图103-1,图103-2)。此返神经支配椎间小关节、韧带、脊膜和椎间盘的纤维环后部。Hitlgch将生理盐水注入椎间盘,可以产生特征性的下肢放射痛,但如局部注入麻醉药物,疼痛可以不产生。用高渗盐水注入纤维环会产生下腰痛,但注入浅表韧带,则只产生局部疼痛。注高渗盐水入小关节囊则产生臀部疼痛。这说明下腰痛与窦椎神经有关。 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可反射至前支而产生疼痛,称之为牵涉痛,又称感应痛或反射痛。前支(包括脊神经根)受刺激时,引起该神经根组成的周围神经(如坐骨神经等)分布区的疼痛,称放射痛。牵涉痛与放射痛的部位可能相同,但其病变部位不同。 病因 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可以是腰部本身,特别是脊柱疾病所引起,也可以是由于腰部以外的脏器病变所致。 1.腰部本身的疾患 (1)损伤性: ①软组织损伤:韧带、肌肉、筋膜等的急慢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②骨与关节的损伤:骨折、脱位、腰椎后关节紊乱病等。 (2)退行性骨关节病: 椎体边缘及关节突边缘有骨唇状增生、椎间盘变性及骨质疏松等(老年性、失用性)。 (3)先天性畸形: 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腰骶关节突排列方向不对称等。 (4)姿势性: 脊柱后突(驼背)、脊椎侧弯、腰椎过度前突等。 (5)炎症性: 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6)肿瘤: 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 (7)营养性与中毒性: 如骨质软化症、氟骨症等。 (8)骨骺病: 如椎体骨骺炎等。 2.内脏疾患 (1)消化系统疾患: 消化性溃疡、胰腺癌、直肠癌等。 (2)泌尿系统疾患: 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周围脓肿等。 (3)妇科疾患: 盆腔炎、盆腔肿瘤、子宫脱垂等。 (4)后腹膜肿瘤。 (5)血管性疾患: 如腹主动脉瘤侵蚀脊柱等。 3.神经系统疾患 蛛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瘤、神经纤维瘤,因神经疾患而引起的肌肉麻痹或痉挛所造成的脊柱侧弯,以及神经症等。 发病机制 腰痛的原因很多,本节仅阐述由于软组织损伤或退行性病变所引起者。一般认为于腰部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劳损、腰椎椎体退行性病变以及姿势性疾患和畸形,会造成脊柱功能平衡失调,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等组织充血、肿胀、增厚及纤维化,刺激或挤压腰脊神经后支的分支或返神经,于是产生了腰痛。而腰痛又造成了保护性肌紧张及肌痉挛,再进一步发生腰肌及其附着组织的被牵伸与部分撕裂。组织变性、微血管受压,继而产生化学致痛物质反过来加重腰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腰痛不断严重而使治疗困难。 症状 下腰痛的症状,可以是单纯局限于腰部的疼痛,也可以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其性质为酸痛、胀痛、钝痛或刺痛,腰部常有沉重感或困胀感。大多数的疼痛为隐痛,少数患者则可剧烈如刀割、撕裂或折断样。患者常不能久坐,站立稍行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行走较多或站久后疼痛又加重。急性发作的疼痛可使患者不能入睡、翻身,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少患者诉说清晨时被痛醒,这可能是因睡眠时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得到解除,使关节、韧带受到了应力或轻微损伤所致。少数患者有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官能性症状。 体格检查: 在急性病例常有明显的腰肌痉挛,腰不能活动,一动即痛,压痛点常广泛及模糊。 慢性腰痛患者的体征差异和变化甚大,轻者腰部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肌痉挛不明显。 常在许多特定部位可以找到压痛点,并以此来作出诊断,如第3腰椎横突处的压痛是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表现;棘突上压痛为棘上韧带损伤;棘突间的压痛提示为棘间韧带损伤;腰骶关节压痛常表示有腰骶部扭伤;骶髂关节处的压痛,考虑为骶髂关节或韧带的损伤等。 少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 X线检查大都无特殊意义的发现,但可见腰椎生理性前突消失、腰椎椎间隙狭窄以及椎体有唇状增生等。 诊断 最重要的是明确腰痛的原因。应注意重点尽早明确肿瘤、感染、马尾综合征、骨折及腹主动脉瘤等严重疾病。 治疗 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肯定有效的方法。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应给予短期休息及消炎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膏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药等。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可给予理疗、按摩、推拿、针灸等治疗。有局限性压痛点的局部封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注射的位置必须要准确,包括部位、深度、方向、范围等,否则达不到效果。1个痛点注入醋酸曲安奈德0.5ml+2%利多卡因2~5ml,最多不应超过3个痛点,每周1次,2~4次为一疗程,不宜多用。不宜口服激素类药物。 治疗慢性腰痛最重要的方法还是锻炼腰背肌,加强肌肉的力量,减轻韧带、筋膜及脊椎后关节的应力载荷。所以太极拳、练功十八法、腰背肌医疗体操等均是良好的方法。对于支架及腰围等辅助措施,在急性期可以短期应用。长期佩戴可使腰肌进一步萎缩,所以应当避免。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断指再植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粘度WBV 、血浆粘度 PV 、红细胞比容HCT )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断指再植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各2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相同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实验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加用注射液尿激酶。观察2组断指再植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WBV 、 PV 、HCT )和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结果 两组治疗后断指再植存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对比(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WBV 、 PV 、HCT )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断指再植术后临床疗效显著,避免了长时间应用尿激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但仍需要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临床各项观察指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尿激酶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Injection on the survival rate, incidence of vascular crisi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WBV, PV, HCT)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TT, PT, APTT) of severed finger replantation patients after finger replanta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severed finger re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the same perioperative treatment after operation.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injection were add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urokinase injection was added to the control group. Survival rate of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fingers, incidence of vascular crisi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WBV, PV, HCT)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TT, PT, APTT)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rate of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fingers and the incidence of vascular cri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WBV, PV, HC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on the first day after operation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TT, PT, APTT) before operation (P > 0.05)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7th day after operation (P < 0.05),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1st day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7th day after operation (P < 0.05).Conclusion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injection has a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after finger replantation, avoid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long-term use of urokinase, but it still needs a large sample of research to confirm. [keywords] Finger replanta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indicators;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Ligustrazine injection; Urokinase for injection 随着当今手工业机械化的发展 , 工厂发生手指离断伤的事件也逐年增长 ,损伤的类型及程度也各不相同,随着国内显微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显微解剖学认识的提高及显微器械的快速发展,当时国际的断指再植成活率达到92.9%[ 1],但国内的断指再植成活率已达到96%[ 2],高于国际水平,现如今有些特殊类型的断指再植成功率也已经超过90%[ 3-4]。断指再植术是一门综合性显微外科技术, 影响断指再植术成功的因素较多 ,如患者本身、手术技术、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等。断指再植术严重并发症为血管危象,术后 0~ 72 h是血管危象的高发期,尤其是术后24h之内[ 5],此期易受外界刺激 ,如疼痛、吸烟、寒冷、突然体位变动等即出现痉挛状态 ,故称为超敏期[ 6-7]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种由丹参素、盐酸川芎嗪组成的,丹参素是从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川芎嗪是从川芎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从传统医学方向研究: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川芎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丹参与川芎配伍使用,能够起到相须之疗效;从现代药学方向研究:丹参素具有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组织微循环的作用[8] ,两药合用能够起到协调增效作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药学新技术相结合的复方中药制剂。尿激酶是溶栓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及介入科已广泛使用 ,因溶栓效果显著后逐渐引入到断指再植术后的治疗,考虑到尿激酶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需谨慎。本文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本院40例断指再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8~55岁,平均(33.95±7.83)岁。均选择中指,离断平面:近节离断6例,中节离断12例,远节离断2例。实验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8~55岁,平均(33.10±6.91)岁。均选择中指,离断平面:近节离断7例,中节离断10例,远节离断3例。两组性别、年龄及伤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7>0.05),具有可比性。 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a.外伤所致中指单指单平面离断伤,断端整齐并保存完整,软组织无明显碾压伤;b.均在伤后8 h内来我院就诊,手术时间控制在3 h以内;c.均有断指再植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症,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排除标准:a.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凝血功能等疾病;b.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精神疾病,或对用药物过敏的患者;c.术后依从性差,不能遵从医生围手术期所制定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由宁波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并具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的医生行断指再植术。两组病例术后均采用相同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如抗感染、抗痉挛、止痛及补液扩容等治疗,均使用相同的药物及用量,要求患者绝对卧床7 天,24小时烤灯照射,同时保持室温在 25℃左右,实验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1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qd ivgtt ,对照组加用注射液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5万单位+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qd ivgtt ,用药时间均为7 天。 四、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7天断指再植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WBV 、 PV 、HCT )、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和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 )表计数资料采用 χ?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WBV 、 PV 、HCT )的变化如下: 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WBV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t=-0. 883,P =0.383>0.05),(t=-0. 356,P =0.72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t=-3. 336,P =0.00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PV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t=0. 399,P =0.692>0.05),(t=0.697,P =0.49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t=-11. 347,P =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HC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t=-0.201,P =0.842>0.05),(t=-0. 393,P =0.6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t=-7.142,P =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的变化如下: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T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t=-1.015,P =0.31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t=-5.330,P =0.000>0.05),(t=-4.207,P =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P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t=0.719,P =0.47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t=-5.506,P =0.000>0.05),(t=-4.851,P =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t=-0.324,P =0.74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t=-6.228,P =0.000>0.05),(t=-9.684,P =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指标如下:经卡方检验, χ?=5.714,P<0. 05,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差异。 4.两组治疗后断指再植存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指标如下:经卡方检验, X2=1. 026,P>0. 05,两组断指再植存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 讨 论 本研究所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 由丹参和川芎这二味中药组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药理研究[9]证实,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的能力,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功效,能够有效的降低断指再植术后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最终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和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同时可避免长期使用引起凝血功能的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虽然两组患者在断指再植存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治疗期间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2例过敏性皮疹伴瘙痒,给予地塞米松肌注皮疹及瘙痒消失;2例上肢皮下少量出血点 ,停药之后自行缓解;1例消化道症状:恶心,给予胃复安肌注症状消失。 治疗期间两组发生的血管危象均为静脉危象,给予增大尿激酶计量静滴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并且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观察,证明尿激酶的抗血栓短期效应优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因尿激酶在体内半衰期短,不能维持长时间的疗效 ,易出现再栓塞,如果大量或长时间应用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0] ,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受到限制。尿激酶用药量国外尚未标准[11],在心、脑血管等疾病中常常用100~ 150万单位在 30分钟内静滴完毕[12],但尿激酶用药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性皮疹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并监测凝血功能。通过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观察,两组在用药之后均出现凝血功能指标时间延长,但是术后第3天及第7天对照组指标延长明显,增加了出血的风险,部分患者出现皮下出血点等不良反应,考虑到尿激酶大量使用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应用在断肢再植预防小动脉血栓领域,所以本研究应用 小 剂 量 尿 激 酶 溶 栓 治 疗 , 防 止 血 栓 形成[13-14]。虽然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仍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更加证明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断指再植术后临床应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因素对断指再植术后的影响也越发明显,有效的心理干预已经成为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的重要手段[15],影响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的因素较多,均会影响临床观察的结果,本研究就存在如下缺陷:a.患者缺乏心理干预,患者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及依从性等不同,均会对临床观察产生干扰;b.患者自身个体的差异,如性别、体型、离断平面、伤口就诊时间及断指保存方法等,虽然我们能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但是不能做到完全排除;c.手术操作技术的差异,虽然本研究手术均有宁波六院手外科副主任级别以上的医师主刀,但是主刀医师技术操作方式的不同,存在对临床观察产生干扰因素;d.本研究属于小样本,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O'Brien BM,Henderson PN,Bennet PC ,et al.Microvaascular surgical technique med [J].1970,1(14):722-725. [2] 范启申.断指再植新进展与展望.实用手外科杂志[J],2006,20(3):131-137。 [3] 王澍寰.我国手外科的成就[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9):544~546.DOI:10.3760/ema.j-issn.0529—5815.1999.09.010. [4] 章伟文,陈宏,王欣,等.特殊类型的断指[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3,190):135—138.DOI:10.3760/cma.j.issn.1005一054X.2003.03.005. [5] Bao L,J in SX,Zhang C,et a1.Activation of opioid receptots induces receptor inseaion and neurepeptide secretion[J].Neuron,2003,37(1):121. [6]顾玉东 .显微外科基本理论与操作 [ M ].第 1版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00: 29-32. [7] 陈宏 ,章伟文 ,李学渊 .断指再植术后动脉危象的处理。[ J].中华手外科杂志 , 1999, 15: 238-239. [8] 邵贵军.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临床应用的进展和相关不良反应[J]. 世界临床医学,2017,11(9):99. [9] 舒菁菁,李菲,董雅芬,等. 丹参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杂志,2012,30(4):266- 268. [10] 代瑞廷, 曹艳霞, 王淑仙, 等.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 J] .广东医学,2005(21):547-548. [11] Califf RM, Topol EJ, Stack RS, et al .Evaluation of combinat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iming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1991, 83:1543~ 1556. [12] “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研究组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比研究 .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4, 22:17~ 19. [13] 陈良万, 郭加强.尿激酶原基因疗法防治小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物实验研究[ 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1(24):192-193. [14] 蔡金方, 曹学诚, 潘冀清, 等.应用尿激酶抢救发生血危象再植断指[ 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3(16):57 -58. [15] 印飞, 糜菁熠, 芮永军, 等. 断指再植术后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骨伤, 2015, 32(5): 429-432.
摘要: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在我国国内仍为一个较新的概念,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的原因。在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认识及重视仍不足,通过整理国内外有关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文章,并进行归纳总结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相关知识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做详尽的介绍,来加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认识及重视。 关键词: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骨性关节炎;诊断;治疗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又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以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而引起股骨近端和髋臼间发生撞击,导致髋关节盂唇和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化,引起髋关节慢性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特别是屈曲加内旋受限,最终导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 arthritis,OA)的形成。2003年,Ganz等[1]正式提出FAI这个概念,FAI是早期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先兆已经逐渐得到公认[2-6],影响年轻人或者日常活动较多的中年人,所以对FAI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FAI认识及研究已经逐步深入,使其诊断、治疗有了更加完善和准确的标准。本文针对FAI的病因、解剖结构及发病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等方面的综述如下: 1.FAI的病因 造成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可以有很多种,股骨近端或同侧关节唇结构异常是主要原因,但有大量的潜在病因,包括股骨颈骨折、髋臼周围及股骨截骨史、髋臼后倾、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股骨头骨骺脱位(SCFE)[7]等病史,但是与FAI的发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FAI的解剖结构及发病机制 髋关节有髋臼和股骨头构成,髋臼周围有髋臼唇,将股骨头紧密环抱其中,关节囊从外周包绕关节,关节软骨覆盖骨的连接部。FAI的发病机制可能源于股骨近端和髋臼的形态学异常所致,这种异常状态可导致髋臼盂唇的撕裂和继发的关节软骨的撕脱,引起髋部前方疼痛,髋臼盂唇磨损、变性以及髋关节软骨损伤[8],同时可发生于遭受超生理功能的活动范围而导致的剪切力伤害的解剖结构正常的髋关节[9]并表现出临床症状。 3.FAI的临床分型 3.1 凸轮撞击型(CAM TYPE):常见于运动量较大的年轻男性。源于股骨头异常的非球形结构呈现骨赘突起,在髋关节屈曲内旋的活动时股骨颈与髋臼反复的碰撞、摩擦、剪切,最终导致关节透明软骨和盂唇纤维软骨不同程度的撕裂,髋臼盂唇和软骨损害通常发生在髋臼的前上区域[10]。 3.2 钳夹撞击型(PINCER TYPE):常见于运动量较大的中年女性。源于髋臼的过度包裹,在髋关节活动时反复的异常碰撞导致髋臼唇退行性的改变,如囊肿的形成或边缘的骨化[10]。 3.3 混合型(MIXED TYPE):又称为凸轮钳夹撞击型,是指上述2种机制共同存在,Beck[10]等研究表明单一的CAM TYPE和PINCER TYPE是很少独立存在的,在临床上混合型较常见。 4.FAI的临床表现 4.1 症状 患者主诉以轻微外伤史或无外伤史的情况下出现腹股沟区的钝痛,有“钩住感”、“死腿” [11]等感觉及绞索、弹响、打软腿等症状,常因过度活动或久坐引起,呈间歇性,但随着病情的变化发展成为持续性,多发生于单侧,同时伴有腰背部、骶髂关节、臀部及大粗隆部的疼痛,但疼痛的平面不低于膝关节。 4.2 体征 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以髋关节的屈曲内旋受限为主要体征。撞击试验阳性达99%[12],是诊断FAI的重要检查方式,撞击试验可分为1.前方撞击试验:检查髋臼前外侧的FAI;2.后方撞击试验:检查髋臼后下侧的FAI。当外旋或外展髋关节时能感觉到摩擦感[13],“4”字实验也成阳性。 5.FAI的影像学特点 5.1 X线 X线平片是诊断FAI常规的检查方式,以标准的骨盆正侧位片为主,配合蛙式位片更有利于FAI的诊断。通过测得以下指标来诊断:①阿尔法(α)角(Alpha angle):反映了股骨颈骨赘突出程度,α角的大小与关节软骨、髋臼盂唇损伤和髋关节活动度降低的程度有关,α角>50°是诊断FAI的临界值[14];②头颈偏心距:正常值为(11.6±0.7)mm,若偏移值<9mm时则考虑异常;③头颈偏心距率(HNOR):用于观察股骨头颈之间的关系。HNOP=股骨头颈偏心距/股骨头的直径,正常值(0.21±0.3)比率<0.17则为异常[15];④中心边缘角(LCE):正常值为(25°~39°),当LCE<25°时,提示髋臼发育异常,当LCE>39°时,提示髋臼覆盖过深。 5.1.1 凸轮撞击型X表现:股骨头颈交接处出现骨性突起、非球形的股骨头、凹陷减少或消失,呈“枪柄样”畸形改变,头颈偏心距率<0.17,阿尔法(α)角>50°,头颈偏心距小于<9mm。 5.1.2 钳夹撞击型X表现:髋臼过深投影呈现不想交的“人”字形,称为“交叉征” [16]或“8”字征的特殊征象,髋臼盂唇骨化出现的髋臼籽骨和纤维囊性变等改变,LCE>39°。 5.1.3 混合型X表现:是不同程度的前面两种类型异常的混合表现。 5.2 CT CT扫描由于空间分辨力高、细微现实清晰的特点,对髋臼边缘撞击区所出现的骨化和硬化等早期退变出现的软骨下骨质吸收区,均比X线敏感。随诊CT技术的发展,可以多方位扫描和重建更有助于髋臼、股骨头形态的检查,更好地评估FAI的类型和损伤的程度[17]。 5.3 MRI的表现 MRI对髋臼盂唇和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很好的反映FAI的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等病理过程,有助于早期诊断FAI[18]。当MRI显示髋臼撞击区出现囊性改变的骨髓水肿时需考虑FAI的存在。磁共振关节造影(MRAs):对于髋臼盂唇和软骨损伤的诊断更为敏感。在MRAs上表现出α角异常、前上方软骨异常、盂唇损伤称之为凸轮撞击型三联征。 6.FA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及阳性体征,并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即可诊断FAI。对于症状相似或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如弹响髋、粗隆滑囊炎、髋关节滑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内游离体、腹股沟软组织拉伤等疾病鉴别诊断。 7.FAI的治疗 FAI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又可分为开放手术、关节镜手术及开放关节镜联合手术治疗。 7.1 保守治疗 适用于髋关节疼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显著,即早期的FAI患者。主要方式:限制髋关节的活动、改变髋关节的活动方式、NSAIDS类消炎止痛药及软组织保护药物等,物理治疗效果不明显,反而会起反作用。虽然可缓解疼痛的症状,但是病变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反而可能进一步的加重,所以极易出现复发[19]。 7.2 手术治疗 适用于:(1)有6个月以上症状的患者,而且不伴有严重的关节损害;(2)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3)影像学证实有异常的形态结构。禁忌症:有严重继发性骨关节炎,解剖畸形采用手术无法矫正者。年龄大于45岁及继发性骨关节炎伴感染是相对禁忌症[20]。手术的目的在于清除异常的骨性结构、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消除异常撞击及损伤软组织的修复或清理。 7.2.1 开放手术 髋关节的开放切开手术由Ganz等提出,具体方式:患者取侧卧位,Gibson入路,行大粗隆截骨术,进入关节腔使至股骨头前脱位,保护髋外旋肌群的完整性,确保股骨头的血供,显露关节囊,做一个“Z”型切口充分显露髋关节。该方法提供了360°全方位的观察视角[21]。对于凸轮撞击行股骨头成形术即去除股骨头部异常的骨性突起;行股骨颈成形术即去除股骨颈部异常的骨性突起。对于钳夹撞击需切除髋臼边缘的骨赘及软组织损伤行钻孔或“微骨折”技术修复。上述手术方式既安全又有效[21]。Beaule等对34例凸轮撞击型患者随访3.1年,骨性关节炎WOMAC指数、髋关节UCLA功能、SF-12精神因素等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有显著的提高,髋关节功能和疼痛得到明显改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7.2.2 关节镜手术 可避免切开手术时股骨头血运及骨骺的破坏,是一种创伤更小,恢复期更短的微创手术方法。关节镜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且是一种诊断方法,对于滑膜病变,早期诊断困难,利用关节镜可明确诊断并行滑膜切除治疗,同时评估和治疗关节软骨的破坏程度,为下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手术通常采取侧卧或仰卧位,手术入路采用前外侧或前侧,根据需要行外侧辅助切口。手术需在牵引床和C型臂X线机的辅助[22]。术中可见髋臼盂唇撕裂及关节软骨变性等特征性改变,应进行必要的清创和修补。Sampson[23]等报道关节镜治疗158例FAI,患者超过50%疼痛在6周~3个月消失,5个月消失达75%,1年消失达95%。 7.2.3 开放关节镜联合手术 Clohisy等[24]介绍了有限切开并联合关节镜的治疗FAI的方法。首先通过关节镜探查髋关节,并完成部分骨结构和盂唇、关节软骨的处理,其次行前方切口经Smith-Peterson间隙到达髋关节间隙,旋转下肢更加扩大了手术的视角。因髋关节间隙较小,此手术方法避免了单纯用关节镜治疗所产生的弊端。Zebala等[25]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24例FAI患者,随访1.5年,23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 8.总结 FAI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髋臼盂唇及关节软骨的损伤,最终导致髋关节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原因。目前FAI的临床诊断已明确和治疗方法正在逐步完善,手术方法的选择需根据FAI的类型、形态结构异常的程度、术者手术技术熟练程度和患者自身身体条件情况所决定。手术治疗FAI的早期疗效显著,则长期疗效还不能完全的肯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Ganz R,Parvizi J,Beck M,et al.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A cause for early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7:112-120. [2]Ito K,Minka MA 2nd,Leunig M,et al.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and the cam-effect:a MRI-based quantitative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femoral head-neck offset.J Bone Joint Surg(Br),2001,83:171-176. [3]Leunig M,Casillas MM,Hamlet M,et al.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sphysis:early mechanical damage to the acetabular cartilage by a prominent femoral metaphysis,Acta Orthop Scand,2000,71:370-375. [4]Eijer H,Myers SR,Ganz R.Anterio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s.J Orthop Trauma,2001,15:475-481. [5]Notzli HP,Wyss TF,Stoecklin CH,et al.The eontour of the femoral head-neck junction as a predictor for the risk of anterior impingement.J Bone Joint Surg(Br),2002,84:556-560. [6]Beck M,Leunig M,Parvizi J,et al.Anterio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part II.Midterm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18):67-73. [7]Leunig M,Slongo T,Ganz R. Subcapital realignmment in 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surgical hip dislocation and trimming of the stable trochanter to protect the perfusion of the epiphysis.Instr Course Lect,2008,57:499-507. [8]Tanzer M,Noiseux N.Osseus abnormalities and early osteoarthritis:the roke of hip impingement.Clin Orthop,2004,429:170-177. [9]Myers SR,Eijer H,Ganz R. Anterio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after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9(363):93-99. [10]Beck M,Kalhor M,Leunig M,et al.Hip morphology influences the pattern of damage to the acetabular cartilage damage.J Bone Joint Surg (Br),2005,87-B:1012-1018. [11]Leunig M,Beaule PE,Ganz R,et al.The Concep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Clin Orthop Relat Res,2009,467(3):616-622. [12]Philippon MJ, Maxwell RB, Johnston TL,et al.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15(8):1041-1047 [13]Beall DP,Sweet CF,Martin HD,et al.Imaging findings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Skeletal Radiol,2005,34:691-701. [14]Miguel OF,Cabrita HB, Rodrigues MB,et al.A comparative radio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ip pain.Clinics,2012,67(5):463-467. [15]James S L,Ali K,Malara F,et al.MRI fingings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J].Am J Roentgenol,2006,187(6):1412-1419. [16]Leunig M,Beck M,Kalhor M,et al.Fibrocystic changes at antero superior femoral neck:prevalence in hips with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Radiology,2005,236(1):237-246. [17]Tannast M,Kubiak-Langer M,Langlotz F,et al.Noninvasive three-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J Orthop Res,2007,25(1):122-131. [18过哲,张晶,洪南.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影像表现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1)645-666. [19]Emary P.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for the chiropractor.J Can Chiropr Assor,2010,54(3):164-176. [20]Mardones RM,Gonzalez C,Chen Q,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size of the resection. Surgical technique. J Bone Joint Surg (AM),2006,88 Suppl 1:84-91. [21]Espinosa N,Rothenfuh DA,Beck M,et al.Treatmen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preliminary results of labral refxation.J Bone Joint Surg Am,2006,88(5):925-935. [22]李卫平,刘尚礼,林道贤,等.髋关节镜术治疗髋关节病变初步观察.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增刊)S84-S85. [23]Sampson TG.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Tech in Orthop,2005,20(1):56-62. [24]Zebala LP,Schoenecker PL,Clohisy JC. Anterio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a diverse disease with evolving treatment options. Iowa Orthop J,2007,27:71-81.
对于嗜肉如命的群体来说,高蛋白的摄入让他们欲罢不能。吃的时候一时爽,殊不知,长期压抑不住的食欲会让他们比平常人更容易患上第四高——痛风。 据统计,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达到13.3%。患者超过1.8亿,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 患痛风的原因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生活、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痛风又被叫做吃出来的疾病。预防痛风,一定要管住嘴,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而言,知晓怎么吃同样重要。 最新食物嘌呤等级表 根据食物嘌呤含量不同,我们将食物分为低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小于25毫克);中等嘌呤食物(每 100 克食物含嘌呤 25~150毫克);高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150~1000毫克)三类。 最新食物嘌呤含量一览表 注:数据为每百克嘌呤含量,单位为毫克,含量排序由左向右,由低到高。 以上为“分类按含量由低到高排列表”,后文为“按低嘌呤食谱、中嘌呤食谱、高嘌呤食谱”排列,方便查询。 一.痛风患者主要食谱,低嘌呤含量食物 二.痛风患者未发作期间可少量吃的中嘌呤含量食物 三.痛风患者尽量不吃的高嘌呤含量食物 痛风饮食四避 痛风患者避免摄入四类食物 1.?避免高嘌呤食物 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高嘌呤食物有动物内脏如肝、肾、脑、肠、舌、胰、脾等;海鲜类如贝类、海鱼、鱼卵、虾蟹、紫菜等;肉汤和肉汁(尤其是火锅汤和老火汤);新鲜蘑菇和豆芽菜等。这些食物痛风患者应避而远之。 2.?避免酒类和含酒精饮料 不同酒类引起的痛风风险不一样,从大到小依次为:啤酒、陈年黄酒>烈酒>干红葡萄酒。啤酒、黄酒等嘌呤含量不算低,喝得越多痛风风险越高。 3.?避免含糖饮料 研究发现,饮用含糖饮料越多,痛风发生风险越高。 4.?避免甜点 甜点中果糖含量较高,会增加尿酸产生;人造奶油制作的甜点所含的反式脂肪酸也会促使痛风发作。另外,甜点热量较高,吃太多易引起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抑制了尿酸的排泄而使体内尿酸升高。 痛风日常运动 痛风分为两个期。有关节肿痛的时候为急性期,应该适当减少活动,不要揉搓肿痛的关节。当尿酸还偏高时,适当注意保暖,受冷可能诱发关节炎发作。 无关节炎发作或关节肿痛消失后进入慢性期的治疗,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从事喜欢的运动。并通过饮食控制、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降尿酸药物的合理应用,将尿酸降至要求范围之内。
01概 述 (一)定义 急性腰扭伤:指运动或劳动时腰骶关节及腰背两侧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或者腰椎小关节错缝,而引起腰骶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多为突然承受超负荷牵拉或扭伤等间接外力导致。常见的腰背痛疾病。 (二)易患人群 1)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体育运动者,长期弯腰工作者; 2)久坐缺乏腰背肌锻炼者,震荡、突然改变体位者; 3)中年女性、产后、哺乳期妇女; 4)后关节、腰骶角异常者。 (三)累及组织 1)腰大肌/髂腰肌、腰方肌、竖脊肌 2)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胸腰筋膜 3)腰骶关节、关节突关节 02 急性腰扭伤有哪些特点 (1)有明显的外伤史 伤后腰部即出现剧烈疼痛,其疼痛性质为持续性,深呼吸、咳嗽、打喷嚏等用力时均可使疼痛加剧,常以双手撑住腰部,防止因活动而产生更剧烈的疼痛,休息后疼痛减轻但不消除,遇寒冷加重。脊柱多呈强直位,腰部僵硬,腰肌紧张,生理前凸改变,不能挺直,仰俯转侧均感困难,严重者不能坐立,行走或卧床难起,有时伴下肢牵涉痛。 (2)疼痛部位 ①腰肌及筋膜损伤时,腰部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制,在棘突旁骶棘肌、腰椎横突或髂嵴后部有疼痛。 ②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时,在脊柱屈曲受牵拉时疼痛加剧,压痛多在棘突或棘突间。 ③髂腰韧带损伤时,其压痛点在髂嵴部与第5腰椎间三角区,屈曲旋转脊柱时疼痛加剧。 ④椎间小关节损伤时,腰部被动旋转活动受限并使疼痛加剧,脊柱可有侧弯,有的棘突可偏歪,棘突两侧较深有压痛。 ⑤若挫伤合并肾脏损伤时,可出现血尿等症状。 (3)检查 ①局部压痛:损伤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肢牵扯痛。 ②肌肉痉挛:多数患者有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紧张痉挛,多位于骶棘肌、臀大肌等处。这是疼痛刺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③脊柱侧弯:疼痛引起不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可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理曲线,表现为生理曲度消失或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向患侧侧弯。 (4)X线检查 1)损伤较轻者:X 线平片无异常表现。 2)损伤严重者:X 线表现,一般韧带损伤多无异常发现,或见腰生理前突消失,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者侧位片表现棘突间距离增大或合并棘突,关节突骨折。 03急性腰扭伤的常见类型 (1)腰肌损伤 腰部肌肉在脊柱各节段中最为强大,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持身体的姿势。坐位或立位时,腰背部肌肉无时不在收缩,以抵抗重力作用于头、脊柱、肋骨、骨盆,不仅控制前屈时身体向下传达的重力,且能恢复直立姿势。除侧方的肌群外,骶棘肌最易受累而引起损伤。 好发部位以骶骨附着点处最常见,其次为棘突旁或横突上的腱膜附着处,而位于肌腹中部的撕裂则较少见。 (2)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是附着在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状纤维组织,表面与皮肤相连,起保持躯干直立姿势以及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腰部棘上韧带较强大,但在腰5~骶1处常缺如或较为薄弱,而腰部活动范围较大,故也易造成损伤。 (3)棘间韧带损伤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位于棘上韧带的深部,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背侧与脊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形成脊柱活动的强大约束。 腰部屈伸动作使棘突分开和挤压,棘间韧带的纤维之间相互磨擦,日久可引起变性。在此基础上,加之外伤因素,棘间韧带可发生断裂或松弛。 (4)腰椎小关节紊乱 每节腰椎均有三个关节,即两个后滑膜关节和一个前椎间盘关节。相邻椎体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相吻合,构成关节突关节,周围被一层薄而坚的关节囊所包裹,可从事屈伸和旋转运动,起着稳定脊柱和防止椎体滑移的作用。 当腰部突然过度前屈并向一侧旋转时,可使腰椎关节突关节间隙变大,滑膜进入关节间隙,直腰时将滑膜嵌住,发生急性腰痛。 (5)腰骶关节损伤 人体上半身重量依靠腰骶间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支撑在下半身上,腰骶部是整个脊柱中负重最大的部分。当脊柱发生屈曲、后伸和旋转运动时,都作用于关节突关节上,而关节有关节囊、韧带相连,允许一定的活动。 当腰骶关节受到过度过伸时遭到牵拉时致使其关节撕裂和半脱位,导致腰骶关节损伤。另外,腰骶部的发育异常,如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也是诱发因素。 04急性腰扭伤后该如何处理 卧床(硬板床)休息:对外伤引起的急性腰扭伤应真正做到绝对卧床休息,使损伤完全恢复。对于疼痛严重者应该延长卧床时间。但若疼痛持续,需要排除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有没有腰椎不稳或滑脱等情况。 局部封闭:对急性疼痛的止痛作用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必须分清是浅位疼痛还是深位疼痛,区别对待。封闭药物为 1% 普鲁卡因及醋酸泼尼松。一般 5-7 日封闭 1 次,2-4 次为 1 疗程。 理疗: 在急性损伤的头 3 日应用冷疗法,减少损伤部位的出血及创伤反应,并能起到止痛作用。3 日后可用热疗等其他理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伤部的吸收。 先冷敷后热敷:冷敷可以减轻疼痛,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肌肉筋膜组织出血。48 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血液循环。 按摩及推拿: 急性期不可盲目按揉,恢复期以轻手法为宜。 药物治疗: 消炎镇痛药物、肌肉松弛剂( 肌安松 4 mg )、维生素及能量药物( 维生素 B1、维生素 E、三磷酸腺苷等 )、镇静剂( 阿普唑仑 2mg )等。 05护 理 急性期卧硬板床休息3-5天。 急性腰扭伤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事项: 1)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卧床休息要求完全、持续和充分,床铺最好是硬板床,褥子薄厚、软硬适度,床的高度要略高一点儿,最好能使患者刚坐起时,大腿平面与上身呈大于90°的钝角,利于患者下床。 2)患者仰卧时,髋、膝关节应保持一定的屈曲位,利于长期忍受。腰部可垫叠起的毛巾被4~8层,以保持或矫正腰椎的生理曲度。 3)卧床休息期间应尽量下地大小便,在床上利用卧便器容易加重病情。去厕所时最好有他人搀扶,以减轻腰椎间盘的负荷。大便时可用坐式便盆或有支持物。 4)卧床休息期间应注意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俯卧位挺胸、后蹬腿等,动作要求轻柔、和缓而有节奏,运动量逐渐增加。 5)卧床休息期间,饮食应注意多食用水果、蔬菜,少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等热能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患者在卧床休息几日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每日行走一段时间,以使肌肉韧带有一个收缩、舒张的过程,促进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出院后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 06功能锻炼 1.屈膝收腹:双膝关节屈曲,收腹,手交叉置于胸前,后背部用力压床,坚持10秒钟,重复6-8次。 2.屈伸髋膝:双髖、双膝关节屈曲,双手抱膝,抬头,往上方前倾,坚持5秒钟,重复6-8次。 3.偏卧撑:双手撑地,一侧膝关节贴于胸前,另一侧下肢绷直,脚尖着地,腰部慢慢下沉,坚持5秒钟。左右交替,重复6-8次。 4.抱膝蹲立或者立姿,双脚与肩同宽,上体前屈,慢慢下蹲,两手抱膝坚持5秒钟,动作重复6-8次。 07疾病预防 在此种损伤病例中,约50%以上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发生,主要措施如下所述: 1.劳动前的准备工作 不仅是不经常进行体力劳动者,即使是天天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应在正式劳动开始前适当活动腰背部,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对偶然参加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更应如此。 2.掌握体育训练(锻炼)中的要领 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均有其十分科学、合乎解剖生理要求的训练要领,并已经过实践反复修改,证明既可提高竞技能力,又可预防运动伤,包括剧烈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因此必须遵循该要领进行训练,切勿因自行操作而引起损伤。 3.动作要量力而行 对各项劳动与运动,每人均应根据个人的体能量力而行,切勿勉强,以防因发生意外而得不偿失。 4.腰部保护 对腰背部肌力较弱或活动强度较大的活动,应预先用宽腰带将腰背部保护起来,以增加腰背部肌力,正如举重运动员或摔跤者所戴的宽条状护腰一样。
甲沟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的特点,急性甲沟炎若不能及时处理,可发展成脓性指头炎,甚至引起指(趾)骨骨髓炎,也可变成慢性甲沟炎,经久不愈,是很多医生及患者眼中的难题。由于对其发病机理没有深刻的理会,往往很多时候是治标不治本,今天早读将全面对甲沟炎进行解析,值得学习借鉴! 指(趾)甲的解剖 指(趾)甲复合体:由甲板、甲床和周围皮肤组成。 1)甲板是指(趾)甲固有的结构,由位于皮下的甲板部分—甲根及暴露于外部的指(趾)甲—甲体组成。 趾甲(甲板)由多层相互重叠的角质细胞组成。甲板本身包含3层不同的层次,每层的起源都不一样,背侧层比较薄,覆盖在相对柔软但较厚的上面。 趾甲板支持结构的趾甲单位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①近端甲褶; ②甲母质; ③甲床; ④甲下皮。 2)甲母质是趾甲生长的主要区域,甲母质起自角质层边缘近端约8mm,至甲弧影远端边缘处(趾甲基底不透明呈新月形的区域),并在此处于甲床毗邻,甲床组织并不能够分裂为甲板的具有生发功能的基地细胞。 3)①趾甲的近端部分则由近端甲皱襞覆盖(由甲板生发组织所形成的复合结构)。近端甲褶的背面组成了足趾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而其跖面则由黏附于甲板的甲上皮组成。近端甲褶的上述两部分连接而成趾甲的边缘(角质层)。 ②甲沟:是指除指(趾)甲游离缘外,其余三边均与皮肤皱褶相接,连接部形成沟状。 ③包绕甲板胫侧缘和腓侧缘的皮肤皱襞称为侧甲襞,在趾甲近端范围内,有提供甲板背侧部分生长的甲上皮。 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甲沟炎具有一般炎症反应的基本特征。早期甲沟炎周围组织无明显损害,仅表现为局部轻度肿胀,不伴炎性渗出,挤压患处时疼痛明显,此时指(趾)甲可能侵入生长至甲周组织内;当疾病进一 步发展,局部指(趾)开始变形,局部甲沟组织破坏出现炎性渗出,初始为组织渗出物,当继发局部感染时,局部可呈现化脓性改变;甲沟炎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迁延, 局部甲沟组织增生显著,形成肉芽肿并包裹患处指 (趾)甲形成慢性嵌甲型甲沟炎。 2)诊断: 甲沟炎的发生部位典型,症状明显,通常根据局部甲沟组织的炎性反应以及相应的指(趾)甲破坏等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有研究显示,细菌性甲沟炎属于非真菌感染性甲病中的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甲沟炎,局部红肿明显, 可伴脓性渗出物等。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绿甲,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性甲病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 指(趾)头炎等均可引起指(趾)甲损伤从而诱发甲沟炎。 这些病原体所引起的甲病临床表现各异,且具有 各自特征性表现,临床上易于鉴别。此外,还可根据甲沟炎的分型特点、病程缓急、形态特点以及致伤因素等使诊断更为精确。 甲沟炎的治疗 甲沟炎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的特点,急性甲沟炎若不能 及时处理,可发展成脓性指头炎,甚至引起指(趾)骨骨髓炎,也可变成慢性甲沟炎,经久不愈,是很多医生及患者眼中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顽疾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无创治疗和有创治疗。 (1)无创治疗:无创治疗即保守治疗法,常用于甲沟炎感染的1 期和2期。 1)浸泡法及湿敷法:早期的甲沟炎可以通过外敷碘伏、碘仿和浸泡黄莲液、硼酸、酒 精 等,以达到抗感染、消 肿、灭菌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尽相同。 ①孙政尧等通过对2例甲沟炎1期(红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认为甲沟炎期采5%酒精浸泡15~30min,3~5次/d,并 保持局部干燥、卫生,一 般3~5d红肿多可自行消退,无需应用抗生素。 ②郭倩提出,外敷碘仿在急性甲沟炎的早期治疗中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是长期大面积使用碘仿,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所以要严格控 制使用量。碘伏作为广谱杀菌剂,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是用0.5%的碘伏外敷患甲,密度大不易浸入 病变的甲沟。 ③陈贤梅研究报道了用2%的硼酸浸泡患甲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2%硼酸也不易穿透皮肤,但是可以从受损的甲沟处渗入,并且对细菌和真菌有双重抑制作用。 ④程玲则认为,如果患者甲沟炎发生在早中期,使用2%碘酒局部外敷或浸泡是 完全可以控制炎症的继续发展,直至治愈,而0.5% 的碘伏则不能通过局部外敷或浸泡治愈甲沟炎。 2)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包括全身用药及局部治疗,一般用于不适宜或不能耐受有创的患者,如年老体弱的患者等。 ①全身用药:包括口服广谱抗生素及静脉滴注抗生素。用这种方法治疗,一般5~7d炎症可消退,糖尿病患者可延长至15~20d。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暂时性解决问题,对于慢性甲沟炎患者特别是嵌甲性甲沟炎患者往往只产生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②局部抗感染治疗:主要针对由甲藓引起甲沟炎的抗真菌治疗。朱政和等提出,皮肤藓菌者口服盐酸特比奈芬治疗、念珠菌感染者采用伊曲康唑冲击疗法,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甲沟炎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黄莲浸泡, 复方蜂胶酊、仙人掌、苦杏仁、明矾外敷,大黄附子汤、 酊剂等,这些中药都有消肿祛瘀、消炎止痛、抗菌的作 用,在早期的治疗中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4)引流、局部减压消肿:甲沟炎常伴随红、肿、热、痛等现象,在短时间内会化脓,并逐步扩散到甲根和甲沟处,形成甲周围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脓肿会继续发展,所以要及时地解除脓肿的压迫,引流消肿。 ①传统方法是将油纱布置于甲板和甲床之间进行引流,也可以用雷夫诺尔纱布进行引流。 ②有文献报道,仅用1根牙线嵌入有炎症的甲沟中进行引流。 ③廖红霞还报道了采取刺血疗法进行局部减压消肿,在红肿皮肤的下缘用采血笔针刺皮肤,挤出血液,每次挤5滴为宜,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形成负压,促使新鲜血液向病灶流动,稀释致痛物质的浓度,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避免 了传统拔甲术带来的痛苦。 ④林伟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一侧甲沟炎时施行无切口引流,脓肿扩大到 一半时实施单切口引流,整个甲周受累时实施双切口引流,总有效率达90.9%,效果显著。 5)刮削法等其他无创疗法:邹文等提出了一种斜形剪甲联合梯形刮削法治疗嵌甲的无创方法,自甲沟处斜形剪除指甲,用小剪刀撬起嵌入的甲刺将其剪除,再用小刀刮薄指甲, 范围呈梯形,梯形的顶边位于甲沟处,越靠近甲沟越薄,再用小刀将甲沟处磨薄的指甲前端微上翘。这种方法避免了有创的创伤,减少了流血和疼痛,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有创的小孩和老人,但是耗费时间长,需要去专业修甲的地方,不利于推广。此外,早期的甲沟炎还可以用物理疗法、套管法、局部涂抹风油精等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对于3、4期的甲沟炎及难治性甲沟炎,需要采取有创治疗。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 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 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耳廓、反复发作关节的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不易愈合。 慢性痛风石关节炎为关节内沉积大量MSU晶体导致痛风石形成,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其可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变等。 (二)并发症和伴发疾病 (1)肾脏病变 痛风的发病过程中,尿酸盐也可沉积在泌尿系统,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 1)急性尿酸盐肾病 由于血和尿中尿酸水平急剧上升,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为急性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这种情况在原发性痛风中少见,多见于由于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原因引起。 2)慢性尿酸盐肾病 也叫痛风性肾病,为持续高尿酸血症时尿酸钠结晶沉积在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特别是肾髓质和乳头区,从而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引起肾小球高压力、慢性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导致慢性尿酸盐肾病。临床表现为由于尿浓缩功能下降导致夜尿增多,晚期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3)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中尿酸浓度过饱和时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有痛风病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肾结石发生率约为20%~25%,可出现在痛风关节炎之前。结石造成尿路梗阻时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严重者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2)代谢综合征 痛风患者往往伴有体内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3)心血管疾病 痛风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 μmol/L,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6%和30%,男性增加9%和17%。高尿酸血症是女性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对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影响不同,女性更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4)神经系统疾病 血尿酸水平和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复杂,高尿酸血症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并与预后不良相关;但生理浓度的血尿酸水平对神经系统同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过低则有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辅助检查 (1)常规化验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泌尿系超声检查等。痛风急性发作期多数患者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快。慢性尿酸盐肾病时,尿常规可显示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此外,应根据患者的器官受累情况进行其他相应的辅助检查。 (2)血尿酸测定 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 μmol/L(7 mg/dl)时,诊断高尿酸血症。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波动,应多次测定。 (3)尿尿酸测定 测定前需严格低嘌呤饮食5 d后才能进行,24 h尿尿酸排泄量>600 mg为尿酸生成过多型;
“最近我的肩膀痛得厉害,是不是肩周炎?”肩部出现疼痛,患者十有八九会想起肩周炎这个耳熟能详的疾病,此可谓是肩痛界的扛把子选手,上了年纪的人不免担心会被它缠上。但实际导致肩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一定要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具体的检查得出结论,千万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病情。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常见的肩痛疾病:冈上肌肌腱炎,值得学习借鉴! (一)概述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肩关节疾病,发病率为2.7%~28%。52%为冈上肌单处沉积,25%为冈上肌多处沉积,16%为冈上肌与旋转肩袖其他肌腱同时沉积,还有部分表现于大圆肌、肩胛下肌、胸大肌等处受累。 (二)病理机制 病变大多发生在冈上肌腱,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长期的各种原因造成的肌腱磨损、退变及钙质代谢失常有关。冈上肌腱是肩关节外展0°~15°的始动者。静止时冈上肌腱需承受上肢重力的牵引,收缩时肌腱的乏血管区还要受到肩峰和喙肱韧带等的挤压和摩擦,加上必须克服上肢重力的作用,其所受的应力一般远远大于组成肩袖的其他肌腱。因此冈上肌腱乏血管区在应力集中,反复使用及慢性劳损或轻微外伤的作用下最易引起变性和退行性等改变,继而发生局部钙盐代谢异常而导致钙盐沉积。 (三)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病理分期有关,可以分为慢性期、亚急性期和急性期。慢性期的症状是肩部酸胀,上臂内旋,抬高时轻度疼痛,肩关节活动正常。慢性期可以持续数年,可以因为过度劳累或损伤引起症状加重。亚急性期患者可以出现肩部紧缩感,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活动受限,上臂活动范围受限。急性期起病急,多数情况下与过度劳累、外伤有关。 肩部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轻压肩峰下区有严重触痛点,可以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前臂和手指。突然发生剧烈疼痛是因为钙化物周围的急性炎症反应、钙化物内压力增加所致,张力越高,疼痛越严重。如果滑囊破裂,囊内内容物流入周围软组织,则可使囊内压力下降、疼痛减轻。 (四)相关检查 钙化病灶在X线片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像。为更好地显示钙化物,常需要拍摄内旋位和外旋位。钙化物沉积有两种,一种是无定形的、绒毛状或者羊毛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状肿块。肩峰下滑囊有时有薄层新月形或者无定形球形块物。另一种是散在的钙化物,密度均一或星点状,边缘清楚。有时可见患者右肩部大结节外上方有约3cmx4cm大小的钙化结节病灶,边界清楚,位于肩峰下方。对冈上肌腱炎的病灶检查,还可以通过CT检查来进行。可以明确钙化病灶的大小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当数字X线片检查判断钙化病灶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CT检查。对于X线片、CT检查不能判断的冈上肌腱炎,还可以通过MRI检查来帮助诊断。MRI检查还能发现钙化病灶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肩袖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冈上肌肌腱炎的治疗先做非手术治疗,使钙化物吸收,可做穿刺、抽吸、注入类固醇激素等。一般情况下冈上肌肌腱炎通过非手术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急性期钙质沉积范围较大或钙质较硬,采用局部封闭、冲洗,捣碎法等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对慢性疼痛难忍、症状持久、反复发作影响肩关节运动并有疼痛者。手术以清除钙化灶为目的,手术可行局部麻醉下切开后钙化灶清除术。另外,随着肩关节镜的不断发展,其镜下治疗和修复效果已经可与切开手术相媲美,并且有创伤小、协助诊断、解除疼痛与功能受限、把握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等优点。 (六)日常康复锻炼 对于冈上肌钙化肌腱炎患者,应叮嘱其积极进行肩关节主动训练,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多使用患侧上肢,同时重点针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度 (ROM)进 行牵拉训练,包括: (1)前屈牵拉训练,患者面对墙壁站立,将患肢抬高,患侧手扶在墙上,身体尽量贴近墙面,手尽力伸向上方,在达到最大幅度时维持2min; (2)外展牵拉训练,患者以身体侧面对墙站立,患肢抬高,手扶在墙上,使身体尽量贴近墙面,手尽量伸向上方,在达到最大幅度时维持2mim; (3)外展 9O°外旋牵拉训练,找一处较患者上身略宽的门框,嘱患者两臂平抬,肘关节屈曲,双侧前臂靠在门框上,使身体尽量向前倾斜,在达到最大幅度时保持2min; (4)内旋牵拉训练,患者双手置于背后,抓住一长椅椅背,嘱患者在双手抓握椅背情况下由站立位逐渐下蹲,至下蹲到最大幅度时保持 2min。以上各动作练习2-3次为 1组,每日训练 3组。
颈椎病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是最严重的就是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变所致的椎管狭窄或椎间盘变性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及钙化、后纵韧带钙化等突入颈椎椎管,对颈脊髓造成直接压迫刺激的颈椎病。 这种颈椎病之所以严重,就是由于压迫了脊髓。脊髓是人体神经中枢的重要部分,它的作用就是把大脑发布的指令传达到全身,同时把全身的感觉上传给大脑,相当于一个“上传下达”的中转站。每一寸脊髓都承担着重要的功能,轻微的损伤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以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压迫的神经根就像压迫到一棵树的树枝。但是脊髓型颈椎病,就如同有一块大石头压在树干上,这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症状。 临床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症状在下肢表现为病人在走路的时候步态蹒跚,快走易跌倒,感觉脚底有踩棉花的感觉,同时腰腹部可有束带感。上肢表现为双手笨拙,持物不稳,如系扣子或者系鞋带、拿筷子等精细动作都不能自如施行,灵活性降低。 确诊即手术? 那么是不是一查出来脊髓型颈椎病,就必须得手术呢? 目前,医疗界关于本病的共识是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首选手术治疗,且应尽早手术。若延迟手术,对患者的预后、康复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尽早手术的。 脊髓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治疗展开越迟,脊髓损害越重,患者出现不可逆脊髓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手术疗效及预后也就越差。一般情况下,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主张,一经发现,尽快手术,以获得更多的功能恢复,避免留下相关的后遗症。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任由脊髓型颈椎病进展的话预后也较差。很多病人因为手术做得晚,可能就产生了一些不可逆的损伤,错过了好的时机,造成永久性的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