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全称是“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术”,属于近距离内放射治疗的范畴,它是在CT、超声等影像引导下,通过微创方式将多个封装好的一定规格、活度的放射源,直接植入肿瘤内或可能受肿瘤侵犯的组织内进行不间断照射,持续性的杀伤不同时期裂变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周围乏氧细胞,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的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2∶临床治疗案例周大爷,80岁,右肺中分化腺癌,行粒子治疗1个月后复查,肿瘤消失,可见原病灶处粒子聚集成团。3∶适应症1、手术或外放疗后复发或拒绝手术、外放疗(存在禁忌症)患者,且肿瘤直径<7cm的实体病灶2.病理学诊断明确3.术后或放射治疗后局部残留病灶4.单发转移性肿瘤病灶或术后孤立性肿瘤转移灶,失去手术价值者4∶禁忌症①肿瘤质脆或破溃,易引致大出血者②肿瘤贴近大血管,无明显穿刺路径③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治疗者④预计患者寿命<3个月其次,通过术前计划系统、术中即时校正以及术后剂量学验证,保证粒子植入治疗的效果,从而使患者受益。
经常有患者或家属拿着检查单来问,大夫我们已经做了CT和核磁,又给开了骨扫描,还有必要做这个吗?这个骨扫描是做啥呢?有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一∶骨扫描优势转移与复发是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任何恶性肿瘤都容易发生骨转移,对于恶性肿瘤的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是否发生骨转移,对于指导后期治疗、判断预后及减少并发症有很大的帮助,核医学科的秘密武器,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早期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病变灵敏度高,价格也相对便宜,它的优点在于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骨骼病灶,且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骨骼情况,避免遗漏病灶,目前已成为肿瘤骨转移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二∶那些病人需要做骨扫描1、可疑有骨转移(如局部骨骼疼痛或酸胀不适),尤其适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2、不明原因的骨痛和碱性磷酸酶升高;3、明确骨肿瘤累及范围;4、评价骨转移治疗后效果;5、骨活检的定位。三∶肿瘤病人骨显像异常是否都是骨转移全身骨显像具有高灵敏度和低特异性的特点,其他一些良、恶性骨骼病变也可表现为异常浓聚,需与骨转移鉴别。如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折以及其它骨骼良、恶性疾病(如原发性骨肿瘤、骨髓炎、骨脓肿、退行性骨关节病等)。所以当全身骨显像出现异常时,要结合局部断层融合及相关病史等综合判断。
核医学科检查的患者被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即成为“移动的辐射源”,像太阳一样向周围辐射,而进行X线、CT、核磁等检查的患者接收的是外照射,一旦离开辐射场即和普通人一样。核医学检查使用的均为短半衰期核素,且仅以非常少的化学量引入体内,以最常见的骨扫描为例,总辐射剂量约为4mSv,大概为一次胸部CT平扫剂量的一半,半衰期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的衰减,同时加上药物从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最多为2~3小时,故实际剂量要小于此值,非常安全,大家无需任何担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接受着辐射,天然辐射无处不在,宇宙、陆地、建筑物、动植物、空气乃至人体本身都存在辐射。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史研究指出,当年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大于100msv时,患癌症的概率才会增加,而小于100msv时,患癌概率与仅受天然本底辐射时几乎无异,即使对于胎儿,只要辐射剂量不超过50msv,胎儿也不会受到损伤。打个比方,水会淹死人,但你喝一杯水不会淹死,电会电死人,但你不能跑到高压电下面去,而用手电筒肯定电不死人。同样的道理,核医学的检查辐射量很小,小到比低压电还安全。核医学辐射的防护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γ或X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弱、穿透力最强;β射线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介于α射线和γ射线之间。核医学诊疗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99mTc、131I、125I、18F等,它们发出不同的射线。如单光子显像最常使用的99mTc核素,发出纯γ射线;核医学治疗恶性肿瘤所用的125I粒子释放出X及γ射线。
很多病人在拿到医生开的到核医学科做检查的单子时都是一脸懵,甚至许多临床医生对核医学科也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会问:医院还有这个科室吗?这个科室是干什么的?是核磁共振么?跟核武器有关么?听起来它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那么,核医学科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今天就给大家揭开核医学这层神秘的面纱。其实核医学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与核磁共振的“核”可不是一码事,也不同于核武器,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核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那么通俗来讲核医学科到底是干什么的?都有哪些诊治项目?1:PET/CT它是PET与CT的完美融合,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实现了“1+1>2”的效果。由于部分疾病早期并未出现组织结构的变化,仅出现代谢水平的改变,而PET/CT应用特异性分子探针可以探测到代谢功能的早期变化,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2∶SPECT/CT它是SPECT(ECT)与CT的完美融合,通过向向人体引入安全剂量的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就像是一个“导游”,核医学设备作为“摄像机”,带领医生来了解脏器功能,辅助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检查,一般开展的检查项目有:肾脏动态显像、全身骨显像、颞下颌关节断层骨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唾液腺显像、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肾上腺髓质显像、淋巴显像、消化道出血显像、小儿肝胆显像、异位胃黏膜显像、胃排空显像等检查,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3∶体外测定室包括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六项、肿瘤标记物等检测项目,具有检测准确、快速等优势。4∶核素治疗项目它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射线对肿瘤组织或者病灶进行内照射,抑制或者破坏病变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放射性核素就是一个神枪手,以特定分子探针携带核素释放射线,把射线当子弹,消灭那些已经发生病变的细胞。最经典及广为人知的就是碘-131治疗甲亢、甲状腺癌、高功能腺瘤外,镥-177治疗前列腺癌、锶-89治疗骨转移癌、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实体肿瘤及转移瘤、锶-90敷贴治疗皮肤疤痕血管瘤、锝-99治疗类风湿骨关节炎等等。5∶此外部分医院核医学科还开设甲状腺门诊和骨质疏松门诊,对甲状腺相关性疾病和骨质疏松进行检查、诊断及治疗,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病患,为护卫人民群众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老人体内钙的转化和成骨功能减退所致,而不是食物中缺乏钙的含量。所以单用高浓度的钙剂给予口服,尚属于不完全治疗。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中医一般采用中草药进行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等。而西医则采用抑制骨的破坏速度,补充含钙食物、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等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核医学对骨组织的代谢功能已进行了许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核医学药物99Tc标记双磷酸盐治疗(云克)骨质疏松的疗效比一般的双磷酸盐类的疗效更明显,除了使骨密度增高外,更主要的是提高了骨组织的抗压能力和韧性,减少骨折的发生,调节了骨质代谢的平衡。此方法经临床应用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减轻或消失,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有些经常易发生骨折的患者除全身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外,没有再发生骨折,这种治疗方法尤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更加明显。许多人对骨质疏松症并不重视,直到中、晚期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时才要求治疗,而此时对骨质增生、破坏和骨骼变形已不可能发生逆转。尽早使用云克治疗,可阻止病情发展及恶化,有效降低致畸、致残风险,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草莓状血管瘤疾病的认识甚少,在发现病情后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是对病情有益的、哪些是应该避开的,很容易走入治疗的误区。医生提醒各位患者朋友,治疗草莓状血管瘤要科学治疗,切不莫走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草莓状血管瘤能够自行消退,无需治疗。草莓状血管瘤多发于婴幼儿身上,虽然生活中存在着草莓状血管瘤自行消退的案例,但是这种案例是少之又少的,且极少部分是完全消退不见的。草莓状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很快,会破坏周围的正常器官细胞组织,如果比较严重会引起器官畸形,影响正常的器官功能。如果抱着侥幸心理而不积极治疗,对以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 误区二:急于求成,盲目投医。一些草莓状血管瘤患者过于心急,往往乱投医,听信某些偏方、秘方等一些江湖游医的骗术,耽误了治疗时间,导致病情更加严重。因此草莓状血管瘤患者一定要去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误区三:治疗无起色或有所好转后,便停止治疗。由于没有选对恰当的治疗方法等原因,一些患者看治疗后不见好转,便会出现消极情绪,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反而会导致病情恶化。还有一些患者治疗后,病情刚有所好转,便停止治疗,导致疾病不能彻底清除、反复发作。 误区三:治疗无起色或有所好转后,便停止治疗。由于没有选对恰当的治疗方法等原因,一些患者看治疗后不见好转,便会出现消极情绪,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反而会导致病情恶化。还有一些患者治疗后,病情刚有所好转,便停止治疗,导致疾病不能彻底清除、反复发作。 误区四:孩子太小,不适合接受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疾病多发于婴儿时期,即出生即可见或出生后不久发病,一些家长担心婴儿太小,不适合接受治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患者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六个月治疗是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治疗难度小、治愈效果好,且不易复发,是治疗的黄金时期。 误区五:病情和饮食、心情没关系。草莓状血管瘤患者的饮食习惯、心情好坏与病情的快速恢复有很大关系。草莓状血管瘤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开刺激性强和具有发性的食物,以免使病情严重。同时,患者还要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烦躁、暴怒、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一定要树立治愈信心,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