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维生素D的三生三世
维生素(vitamin,维他命)是一类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所需的小分子化合物。分为水溶性(维生素B、C)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大部分B族维生素的成员,作为辅酶参与细胞的基本能量代谢;维生素A、D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与器官的构建;维生素C、和E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D的今生维生素D是类固醇衍生物,可由人体皮肤自身合成,且合成量足以满足代谢需求。维生素D有D2~D7六种异构体,维生素D2(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最为常见,常存在与鱼肝油、肝、乳汁、蛋黄中。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磷酸盐在小肠中吸收,增加血钙的浓度,促进骨组织钙化,是骨骼发育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D可用于防治佝偻病。骨软化症、婴儿抽搐症和骨质疏松症等。我国推荐佝偻病预防量为出生15天起至18岁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最高可耐受量为800IU。治疗量,口服剂量2000~4000IU/d(50~100ug/d),一个月后改为维持量。出生体重低且生长迅速的小儿,应保证每日400IU的维生素D2或D3。当惊厥发作而用抗惊厥药不能制止时,可立即给患者每日补充2000IU维生素D。也可用于婴儿手足搐搦症,辅助治疗慢性关节炎、癫痫、寻常性狼疮等。补充维生素D已成为肿瘤预防和辅助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维生素D中毒引起的高钙血症是由于肠钙吸收增加,以及骨化三醇促进骨吸收的直接作用。因此重症患者应停服维生素D及强化食品和钙剂。停饮牛奶,泼尼松2mg/(kg·d),口服;降钙素50~100U/d,肌注或服用双磷酸盐,补充水分。 维生素D的前世胆固醇经代谢可转变成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3原)在人体皮下储存,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维生素D3。蕈类和酵母中含有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2。 维生素D的来生维生素D经肝细胞微粒体的25-羟化酶催化转化成骨化二醇[25-(OH)2D2],再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1α-羟化酶催化生成骨化三醇[1,25-(OH)2D3]。当肾功能减退时,可选用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 在慢性肾衰竭时,骨化三醇的生成能力低下,肠对Ga2+的吸收也低下;在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由于甲状旁腺激素缺乏,使骨化三醇生成减少,均可补充骨化三醇。临床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接受血液透析病人之肾性骨营养不良、(术后、特发、假性)甲状旁腺低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低血磷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 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会增加高钙血症的危险,维生素D类类似物和激素之间存在功能性拮抗的关系:维生素D类制剂可促进钙的吸收,而激素类制剂则抑制钙的吸收。消胆胺能降低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的吸收,可诱导骨化三醇在肠道的吸收不良。 本文系刘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