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只要一提到给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很多患者及其家属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用来控制病人行为和思想的工具。这种误解,让患者和家属对药物治疗充满了恐惧。但实际上,抗精神病药物是现代医学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手段,它的本质是给予患者帮助,而不是控制。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探索抗精神病药物的真相。我们不妨把大脑想象成一座热闹且秩序井然的城市,神经递质就像是在城市中传递信息的“信使”。但当精神疾病突然降临,这座“城市”的交通就陷入了混乱。“信使”传递的信息出现错误,大脑发出的正常指令也受到了干扰,人就会出现幻觉、妄想、情绪不受控制等异常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发挥的作用,就像是为大脑“疏通”,恢复大脑的“交通秩序”,让“信使”能够正常工作,而绝非是控制大脑。就以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他们常常被幻觉和妄想折磨得痛苦不堪。总感觉有人在暗处监视自己、跟踪自己,甚至迫害自己,耳边还会时不时莫名其妙地响起奇怪的声音。在这样的状态下,患者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甚至可能因为这些虚幻的感受,做出冲动伤人、自杀等危险行为。抗精神病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大脑中出问题的神经递质,比如调节多巴胺的分泌。我们知道,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发生与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失调密切相关,药物把多巴胺水平调整到正常范围后,那些幻觉和妄想就会逐渐减少,患者也能够重新看清真实的世界,情绪也会慢慢稳定下来。这哪里是什么控制,分明是把他们从痛苦的深渊中拉回现实。可能有人会疑惑,吃了药后病人变得呆呆傻傻,还出现困倦、发抖等表现,这不就是被药物控制了吗?其实,这大概率是药物的一些副作用。就好比我们吃感冒药可能会犯困一样,抗精神病药物的某些副作用在治疗初期可能会比较明显。不过大家别紧张,医生会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具体反馈,适时地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随着治疗的推进,这些副作用是可以减轻甚至消失的。而且,总体来看,患者的整体生活状况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所以,是时候摒弃我们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误解和偏见了。让我们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们,让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及时、有效地接受规范治疗,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
在邵阳市脑科医院从事精神科工作十余年,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我深刻意识到:即便同样是精神疾病,康复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而家庭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毫不夸张地说,家庭,就是精神病人康复路上的温暖港湾。我曾遇到过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觉得生活毫无希望,情绪低落至极。还有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是会出现怪异的想法,行为举止也十分异常,常常自言自语,仿佛在和不存在的人对话。在这些患者最痛苦的时刻,家人的陪伴和理解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依靠。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陷入幻觉,惊恐地大喊大叫,说看到了可怕的东西。他的家人紧紧地抱住他,轻声安慰,那一幕让我深受触动。家人的安慰和拥抱,就像一束光,穿透了患者内心的恐惧,让他们感受到真实与安全。家人耐心倾听患者那些旁人难以理解的话语,接纳他们的怪异行为,让患者知道,即便患病,他们依然被家人深深地关爱着。这种关爱,极大地激发了患者与精神疾病顽强抗争的勇气。在督促患者服药这件事上,家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精神病治疗往往需要长期按时服药,可患者受病情影响,常常忘记吃药或者抗拒服药。有位患者的家属,为了让患者按时服药,专门设置了提醒闹钟,还把服药的时间和剂量写在纸条上,贴在显眼的位置。每次服药时间一到,就耐心地劝说患者,把药递到他手中。对于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的患者,家人更是提前安排好时间,陪同前往。有一次,一位患者的家属为了不耽误复诊,特意请假,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在医院里,家属详细地向医生描述患者在家中的表现,这让医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从而调整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生活照料对于精神病患者同样重要,而家庭是提供这种照料的最佳场所。我见过一些患者,因为精神疾病,日常生活变得一团糟,不懂得打理个人卫生,作息也毫无规律。这时,家人的细心照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会提醒患者按时洗漱、吃饭,督促他们早睡早起。在饮食上,家人精心准备营养均衡的饭菜,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这对病情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当患者病情慢慢平稳,进入康复阶段,家人的支持更是无可比拟。有一位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家人鼓励他参加小区的活动。一开始,患者很抗拒,但家人没有放弃,每天陪着他去小区散步,慢慢地,患者开始和邻居聊天,脸上也有了笑容。家人还会根据患者的兴趣,陪他们一起听音乐、看电影、打羽毛球。有个热爱音乐的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重新拿起了乐器,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在患者开始找工作或者学习时,家人给予的信任和鼓励,能让患者更有信心去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家庭是精神病患者最亲近的依靠,从情感支持、治疗监督、生活照料到康复陪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家人的付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环境,是精神病患者走向康复的重要保障,能帮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朋友聚会时,大家欢声笑语,他却独自坐在角落,默默刷着手机;同事热情打招呼,他只是简单回应,眼神闪躲,不敢多聊;在公司会议上,哪怕有好的想法,也不敢举手发言。这样的人,你可能以为他是性格高冷,不爱搭理人,其实,他很可能是被社交恐惧症困扰。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在日常生活里还挺常见的,尤其在女性中更为常见,患有社交恐惧症的病人在学校、职场、商场、社交聚会、公共演讲台等场所,往往会表现出脸红心跳、目光躲闪、手脚僵硬、呼吸急促、不敢开口说话,甚至想立刻躲起来或逃离,他们担心自己会出丑、被人嘲笑、被批评指责,这种担心不是一般的小紧张,而是非常强烈,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社交恐惧症在生活里有哪些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逃避社交。能不参加的社交活动,绝对不参加。就算被迫参加,也是想尽办法早点离开。比如同学邀请聚餐,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找各种借口推脱:“哎呀,我那天有事,实在去不了。”就算勉强去了,也是一到就盼着散场。 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的紧张也特别明显。和人说话,脸一下子就红了,额头直冒汗,心跳得像敲鼓,声音也不自觉地发抖。简单的对话,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场大考。心里一直在想:“我说的话会不会很傻?他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聊?”有时候,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就是不敢说出口。 还有,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在意,总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说错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没做好,就会一直纠结,反复在脑海里回放当时的场景,责怪自己怎么这么笨。 那好好的,怎么会患社交恐惧症呢?原因有不少。从遗传角度来说,如果家里长辈有焦虑症之类的精神问题,那后代得社交恐惧症的可能性就会高一些。成长环境也很重要。小时候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批评,或者家庭氛围不好,缺少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些不好的经历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慢慢让人害怕社交。另外,有的人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对别人的看法太敏感,总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会出丑,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社交恐惧。 患了社交恐惧症,难道就没办法了吗?当然不是。首先,别害怕寻求专业帮助。可以找心理治疗师,他们会用专业的心理治疗,帮你找出那些让你害怕社交的想法,然后教你怎么改变这些想法,学会一些应对社交恐惧的小窍门。要是症状比较严重,也可以去看精神科医生,吃点药来缓解焦虑。 自己平时也能做些调整。比如,从一些小事开始,慢慢挑战自己。先试着和熟悉的人多聊聊天,再逐渐扩大社交圈子。感到紧张时,可以试着做深呼吸、放松肌肉、喝点温水,心里给自己打气,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实在不行就先离开一会儿,同时要告诉自己紧张很正常,别把社交看得太可怕,还可以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能行,就算说错话也没关系。” 社交恐惧症虽然会给生活带来很多困扰,但只要勇敢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就一定能慢慢克服,重新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在生活里,游戏随处可见。无论是课间同学组队“开黑”,还是下班后人躺在沙发上“干”几局,游戏已经成为大家放松娱乐的重要方式。但你是否知道?在游戏带来欢乐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名为“游戏障碍”的疾病。 简单来说,游戏障碍不是指偶尔玩得久了点,而是一种难以自控、持续时间至少一年的游戏成瘾行为模式。比如,你原本打算只玩一小时,可到时间了,手却好像不受控制一样,继续点着屏幕,根本停不下来。这就是游戏障碍里“行为失控”的表现,游戏成了生活里的“霸王”,不管你原本有什么计划,它都要横插一脚。 游戏障碍还会让游戏在生活里的地位变得高于一切。有游戏障碍的人,会把游戏放在第一位,什么学习、工作、和朋友聚会等,统统都得给游戏让步。为了玩游戏,他们可能作业不写、工作敷衍,慢慢疏远家人朋友,原本正常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尽管游戏造成诸多负面后果,但是仍然无法停止玩游戏,而且,一旦不让他们玩游戏,他们就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情低落,就像丢了魂一样。 那为什么会出现游戏障碍呢?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工作压力大、家庭不和睦或者和别人相处不顺利等,就容易逃避现实躲进游戏世界。在游戏里,他们侃侃而谈,一起打装备、升级,掌控他人生死,这种成就感、掌控感在现实生活里很难得到满足。再加上现在游戏做得越来越吸引人,画面好看、玩法丰富,手机和电脑又让游戏随时能玩,很多人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在游戏中迷失自我。 游戏障碍带来的危害可不少。身体上,长时间坐着玩游戏,不运动,人很容易变胖,眼睛也容易近视,脖子和腰也会因为一直保持一个姿势而酸痛。吃饭不规律,肠胃也会出问题。熬夜打游戏,睡眠不足,昼夜生活紊乱。精神上,整天沉迷游戏,人会越来越脱离现实,想事情、记东西都没以前好了,注意力也很难集中,人也变得易怒、焦虑、抑郁。社交方面,和别人交流越来越少,慢慢地连话都不知道怎么好好说了,朋友也越来越少。曾经有一位就诊的病人表示因沉迷游戏,导致丢掉了工作,妻离子散而追悔莫及。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好像有点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别着急。可以先试着自己调整,比如定个闹钟,规定自己每天只能玩两小时,时间一到就坚决停下。也可以多出去走走,与朋友打打球、爬爬山,找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把注意力从游戏上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是问题比较严重,自己没办法解决,建议尽早去专科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游戏给生活带来快乐,但是,可别让它反过来控制我们的生活。了解游戏障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游戏和生活,让游戏成为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主菜”。
如今,拥有称心如意的睡眠实属不易。为了睡得更好,尤其是能更快入睡,人们尝试了无数的方法。其中,听音乐助眠以其相对便捷及“绿色无公害”的优势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音乐可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神经及生理学效应,其中很多理论上有助于对抗失眠,包括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及皮质醇水平等。大量基于主观及客观测量指标的研究显示,睡前听音乐似乎有助于改善临床及非临床人群的睡眠状况。 然而,也有不少研究得到了阴性结果,认为音乐对于睡眠并无实质性的帮助。实际生活中,“越听越精神”的情况并不少见。现有证据中,研究对象及方法的高度异质性影响了人们对于这一课题的了解。 研究简介 日前,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针对一般人群开展了一项网络调研,旨在探讨以下三个课题: 一、哪些人在使用音乐助眠?听音乐是否真的有助于改善睡眠? 二、使用音乐助眠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哪些音乐? 三、音乐可通过哪些功能帮助睡眠? 研究者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及口口相传的方法纳入了651名个体,大部分(80.65%)来自英国,平均年龄33.41岁(SD=12.41),最年轻者18岁,最年长者79岁。研究者通过一系列问卷了解了这些研究对象听音乐助眠的习惯及频率、音乐素养(受训度及日常参与度)、睡眠质量(基于PSQI)等基本情况,针对有此习惯的个体询问了听音乐助眠的动机及主观机制,并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项研究于11月14日在线发表于PLoS ONE。 研究结果 此类研究易受到选择偏倚的影响:音乐受训度及参与度更高的个体更容易关注并进入本项研究。然而,基于Goldsmiths音乐精通指数(Gold-MSI)结果,研究对象的音乐素养总体上并未显著偏离一般人群,提示样本似乎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作为“背景板”的大规模研究数据仍较为缺乏。 一、哪些人在使用音乐助眠?听音乐是否真的有助于改善睡眠? 651名研究对象中,有62%(n=403)报告曾尝试听音乐助眠,比例不到三分之二。这也进一步反映,该样本并非完全由“音乐发烧友”构成。分析显示,音乐受训度及参与度更高、更年轻、应激程度更高、睡眠质量更差、睡眠效率更差的人更容易尝试听音乐助眠。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使用音乐助眠、应激水平及年龄均为PSQI得分的预测因素:年龄及应激水平升高且不使用音乐助眠时,个体睡眠状况更差,体现为PSQI得分更高。换言之,听音乐助眠的确可能有助于改善个体的睡眠质量。 听音乐助眠的个体中,35.98%(n = 145)每周至少有一天听音乐助眠,4.22%(n=17)每天都听音乐助眠。分析显示,睡眠更差(PSQI>6)及音乐参与度高(Gold-MSI音乐参与度得分>53)者更容易高频率地使用音乐助眠。 二、使用音乐助眠的个体更偏好哪些音乐? 研究共确定了14个音乐流派。古典音乐更受青睐(31.96%),其次为摇滚(10.82%)和流行(7.47%)。 共有545名艺术家被提及。其中,约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艾德·希兰(Ed Sheeran,常被国内歌迷称为“黄老板”)、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布莱恩 · 伊诺(Brian Eno)及肖邦(Fre?de?ric Chopin)被提及的次数最多。 三、音乐可通过哪些功能帮助睡眠? 从动机出发,大部分(56.82%)睡前听音乐是为了“更快入睡”;34.74%的人表示,自己是为了“提高睡眠满意度”。 针对开放式问答的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显示,研究对象之所以相信音乐能够帮助自己睡眠,是因为音乐具有以下四大功能: 1. 提供(Provide):音乐提供了有助于睡眠的独特属性(如安全感)。 2. 习惯(Habit):音乐已经成为自己睡眠仪式的一部分。 3. 状态(State):音乐诱导了临近睡眠时的躯体(如呼吸节律)及精神(如充分放松)状态。 4. 转移(Distract):音乐屏蔽了某些干扰睡眠的内在(如乱七八糟的想法)及外界(如过于喧闹或过于安静)刺激。 结论 毫无疑问,很多人需要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助眠手段。本项研究显示,针对一般人群,听音乐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手段,且可预测个体的PSQI得分——不使用音乐助眠者睡眠质量似乎更差。此外,音乐与助眠的关系相当复杂,不同个体听音乐的初衷不同,偏好的音乐类型及艺术家不同,从听音乐中得到的获益也各不相同。 总体而言,听音乐对于睡眠的帮助可能远不止躯体/精神放松那样简单。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针对不同原因的失眠研发个体化的音乐助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