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报告上的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和胆汁反流性胃炎都是一样的。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我们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胆汁,若反流至胃或食管,同样会变成致病因子,胆汁反流与食管、胃的许多疾病密切相关,与胃酸、幽门螺杆菌一样,是另一个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 胆汁反流性胃炎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原因是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反流到距幽门口(幽门口是胃与十二指肠相连接食物通过的地方)最近的胃窦部,使该处黏膜受损。主要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坏胃粘膜屏障,引起H+弥散增加,而导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患者最多见。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症状和慢性胃炎症状类似。所以很多患者都是以慢性胃炎来就诊,胃镜检查后发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或不适,有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腹胀、嗳气(打饱嗝)、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消瘦等;少数还可有胃出血(胆汁腐浊粘膜血管所致),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目前无法完全根治,药物能起到缓解的作用。药物停用后有一部分患者会复发。目前的治疗药物包括络合胆酸、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 正因为无法根治,所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日常生活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饮食调养 1、三餐宜定时、定量,避免睡前进食; 食物宜清淡,切忌暴饮暴食,避免进食吃煎炸油腻食物,因为油腻食品会使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及病情;避免睡前进食,吃完就睡很容易引发反流的症状,可加重返流。 2、忌吃高脂肪食物,忌吃过凉、过烫和坚硬粗糙的食物; 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返流;忌吃过凉、过烫和坚硬粗糙的食物因为过烫食物会刺激或烫伤胃粘膜,过冷食物导致胃粘膜血管收缩、缺血,坚硬粗糙食物易使粘膜受磨擦而加重损伤,因此不宜食用。 3、进食应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 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越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越多,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4、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降低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另外吸烟还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返流,也会加重病情;酒中的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括约肌松弛,引起返流。 5、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少用或不用能够引起括约肌张力降低的食物或药物。 浓茶、咖啡、辛辣、寒凉食物会刺激胆汁分泌,加重返流液对胃粘膜刺激,引起粘膜的炎症反应,所以不要食用;引起括约肌张力降低的食物还有可可、巧克力、鲜柠檬汁、鲜桔汁、番茄汁等酸味饮料及刺激性调料,如咖喱、胡椒粉、薄荷、辣椒等。 二、生活作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控制体重、适量运动 注意控制体重,肥胖亦可加重返流的症状。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胆汁反流,所以适量运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很有必要,推荐的运动方式有爬山、慢跑等。 最后,提醒大家,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无法完全根治,容易复发,但药物能起到缓解的作用。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相结合,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达到长期缓解症状,改善反流的目的。
鼻腔出血是三岁以后孩子常见的现象。是与鼻子的生理构造有关系。鼻子有左右两个鼻腔,由鼻中隔分开,鼻腔内有一层黏膜,在鼻中膈前下方有一个医学上称为李氏区的部位,这个部位黏膜很薄,毛细血管丰富。当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空气压力改变、孩子玩耍不慎碰伤、因鼻塞而用力挖鼻孔或者孩子鼻子痒而揉鼻子时,就很容易引起鼻出血。鼻腔出血,既有局部的因素也有全身的因素。局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鼻腔炎症、鼻部外伤、鼻中隔偏曲和鼻腔肿瘤;全身因素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病和维生素缺乏引起来的疾病。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孩子鼻出血的主要原因和预防办法。 首 先,孩子最常见的出血原因就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个慢性病,常年的慢性炎症反复刺激,更容易使局部毛细血管增多,粘膜变薄,形成一个容易出血的基础环境。过敏性鼻炎有两大症状,一个是鼻塞,另外一个就是鼻痒。当鼻子堵塞严重,影响孩子通气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选择挖鼻子,试图打开一个缝隙,如果孩子的动作较大,弄伤鼻粘膜的血管,鼻子就会出血,鼻腔出血以后就会减轻毛细血管的肿胀和压力,孩子的鼻子堵塞就会缓解。鼻子痒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鼻子痒的厉害,孩子就会狠劲的揉搓鼻子,动作大的时候,就会弄伤鼻粘膜的血管,鼻子就会出血,出血以后血液会湿润鼻腔的局部,鼻痒也会得到部分缓解。所以这样的孩子会经常出现流鼻血现象,晚上比较多见,一般不严重,出血量很少。但有时孩子的鼻血倒流进入气管,刺激气管咳嗽,将鼻血咳嗽出来,出现痰中带血现象,让很多家长惊慌失措,做了很多冤枉的检查,以除外肺结核和肺肿瘤。 急救措施: 鼻出血的表现多为血从前鼻孔流出,或经后鼻孔流至咽部,出血量大时两种情况可同时发生。有时鼻流血至咽部;可表现为“吐血”。如果出血量不大,就不需要处理,如果出血量比较大,首先要孩子保持安静,避免哭闹。最好让孩子取坐位,头稍向前倾,尽量将血吐出,这样既可以知道出血量的多少。也可以避免将鼻血咽进胃里,刺激胃肠,引起呕吐或者腹疼、腹泻。还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方法1:捏住鼻孔。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额头和鼻梁上; 方法2:将出血的鼻孔塞上经过消毒的棉花球; 方法3: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耳翼; 方法4:可以用食指压迫患侧鼻翼5~10分钟压迫止血; ‘方法5:如果经常李氏部位出血,量比较多,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做灼烧。 其次,孩子鼻腔出血的原因就是环境因素:寒冷或者干燥的季节,这种情况出血量也不大,处理的方法和过敏性鼻炎一样。 最后,孩子鼻腔出血的原因就是外伤,孩子活泼好动,没有危险意识,很容易造成鼻外伤出血。因为很多时候鼻外伤都是突然之间发生,孩子和家长都会惊慌失措,越紧张出血越多。 预防办法: 方法1: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巧克力、糖等太甜或者太咸的东西,少吃油炸的东西。 方法2: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冬天如果太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在房间多洒一些水。 一方法3:如果鼻子干燥,可以使用湿毛巾在鼻子上捂一会,好让鼻子湿润。 方法4:可以经常使用鼻腔湿润的药物,比如:石蜡油、鱼肝油和清水。 再次,孩子鼻腔出血的原因就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血液病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次就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样的出血也很有特点,就是经常出血、连绵不断,量从少到多,最后出血量比较大,不容易止血,甚至出现大出血、休克。 方法5:多锻炼身体,减少病毒感染,特别是EB病毒感染,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方法6:减少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多食用无公害食品,多吃蔬菜。 方法7:尽量少使用对血液系统有影响的退烧药物,退烧药物的副作用和退烧效果成正比。最大的为消炎痛、依次为安乃近、阿司匹林、布洛芬、扑热息痛。 方法8:尽量少使用对血液系统有影响的消炎药物,比如:氯霉素,现在医院已经很少使用。但现在很多饲料都加有不同程度的氯霉素,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视。 转载自许鹏飞好大夫网站
现在腺样体肥大的患儿越来越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生理与发育因素正常生理增殖:腺样体在儿童时期比较发达,特别是在2至6岁期间,腺样体增长最为明显。这是儿童正常的生理性增殖阶段,但在此过程中,腺样体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增大。逐渐萎缩过程:虽然腺样体在10岁以后通常会逐渐萎缩,但如果在此期间受到炎症等刺激,可能导致其病理性肥大。二、炎症与感染因素炎症刺激: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炎症会刺激腺样体增生,导致体积增大。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如感冒,也会使腺样体过度活跃,进一步刺激其增生。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因子持续刺激腺样体会导致其出现病理性变化,从而诱发腺样体肥大。此外,慢性炎症还可能影响扁桃体,进而加剧腺样体肥大的情况。三、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尘螨等过敏原以及烟雾、化学物质等刺激物都可能诱发腺样体的炎症反应,导致其肿大。气候变化:在寒冷、潮湿和气候多变的地区,儿童更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从而增加腺样体肥大的风险。四、遗传因素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家族遗传因素而更易发生腺样体肥大。这表明腺样体肥大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五、过敏性疾病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上升,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也会增加腺样体肥大的风险。过敏性疾病的增多可能与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六、其他因素营养与体质:儿童营养不平衡、缺乏维生素以及体质较弱都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进而诱发腺样体肥大。生活习惯:平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少,抵抗力低,也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和腺样体肥大。七、社会与心理因素家长关注度提高: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对腺样体肥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相应增加。这可能导致更多的腺样体肥大患儿被发现和诊断。“容貌焦虑”的影响:网上关于腺样体面容的信息增多,以及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带孩子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情况,也可能带动一些家长对孩子此方面的关注。
宝宝指甲异常,家长怎么办很多细心的宝妈会检查宝宝的指甲,一旦宝宝的指甲薄软,长出白斑、横纹、倒刺,或者形状变得奇怪,甚至脱落,就开始担心宝宝的身体哪里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指甲的真相。 宝宝的指甲很软,是缺钙吗? 指甲大部分是由角质层重叠产生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并不是钙质,所以宝宝指甲软并不是缺钙,而是因为宝宝还小,角化的甲板细胞还没有生长到一定的厚度。随着宝宝长大,指甲自然就会越来越饱满,宝爸宝妈们大可放心。 但是,如果宝宝的指甲不仅薄软,还不透明、没有光泽,就像被砂纸磨过一样,那就可能是甲发育不良,宝爸宝妈们就应该多花心思在宝宝的饮食上,让宝宝摄取多种营养物质。多补充鱼虾,核桃,花生等营养物质。 宝宝指甲上有白斑,是蛔虫病吗?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指甲上长白斑是肚子里有虫,甚至还有一些知识陈旧的儿科医生也这样说,一旦宝宝指甲出现白斑就要给宝宝喂驱虫药。其实这种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宝宝指甲上有白斑,既不是有蛔虫,也不是缺铁缺锌,医学上把这叫做“点状白甲”,是由甲板受损导致。由于婴幼儿的指甲薄软,容易受损,所以点状白甲多发于婴幼儿。说白了,这些小白斑就是宝宝好动磕碰造成的,乖乖等它自己愈合,或者让它随着指甲生长而移动到指尖,剪掉就行了,根本不用大惊小怪。 宝宝指甲分层了,是营养不良吗? 宝宝的指甲有一道道横纹,医学上称之为“甲沟痕”,又叫“Beau’s 线”,由于炎症、外伤、药物、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指甲生长受阻,待因素消失后指甲恢复生长,如此一来指甲就会出现分层。 比如手足口病、急性湿疹、营养不良都有可能导致指甲分层,但只要宝宝病好了,指甲就不会再度长出横纹了。如果宝宝的指甲还是反复出现横纹,就表示指甲生长受到多次阻碍,家长们就要及时找出原因,多给宝宝补充营养。 宝宝指甲边缘长倒刺,是缺维生素吗? 婴幼儿手上长倒刺多是孩子喜欢咬指甲或者摩擦到粗糙物体造成的,另外,过度洗手也会发生倒刺,与维生素并无多大关系。 所以,家长要提醒宝宝不要咬指甲,不要把表面粗糙的物体放在宝宝容易接触的地方,给宝宝洗手后可以给Ta涂抹一点婴儿润肤霜。如果宝宝已经长出倒刺,可以给宝宝洗手后沿着倒刺根部将倒刺整齐地剪掉,再涂上婴儿润肤霜。千万不能撕扯倒刺,以免加大创伤面。如果还是长期无好转可以补充维生素或锌等微量元素。 宝宝指甲凹陷呈反勺状,是缺铁吗? 指甲两侧向上翻,中央相对凹陷,医学上称为“匙状甲”,成人出现匙状甲多是由于缺铁,但婴幼儿出现匙状甲多是正常现象。 也就是说,一部分身体健康的宝宝也会指甲凹陷,不需特殊处理。如果宝爸宝妈们实在不放心,也可以适当地给宝宝补充铁剂。 宝宝的指甲脱落了,是什么重病吗? 宝宝的指甲部分掉了或者整片掉了,常常是感染的一种后遗症,由于指甲周围的部位感染影响了指甲生长所致,比如手足口病后宝宝可能会出现脱甲。本人舅舅家一个小女儿有得过手足口病,后出现指甲脱落。 如果宝宝出现脱甲,宝爸宝妈们不要焦急,注意避免将宝宝的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要避免宝宝接触刺激性物质。指甲脱落时宝宝不会感到疼痛,约1~4个月指甲便会恢复正常。
全网发布:2016-07-28 11:07 发表者:施长春 35841人已访问 在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经常会听到家长问一 个问题:“医生,我的孩子脸上皮肤一块一块发白,是怎么一回事啊?老人们都说是蛔虫引起的,要不要打虫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施长春其实,这种脸上皮肤一块一块发白的现象称为“白色糠疹”,又称单纯糠疹,民间俗称“桃花癣”。其发生可能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感染有关。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该病的皮损为一片或数片白色或淡红色斑片,有少量糠秕状鳞屑。皮损消退后残留淡白色色素减退斑。无自觉症状,多可自愈。白色糠疹的发生,中医认为与孩子的脾胃不和有关。多表明幼儿营养不全或吸收不良,如挑食、饮食不规律等。之所以以往人们都认为与蛔虫等寄生虫有关,是因为以前卫生条件差,小孩多数体内有寄生虫。由于营养被寄生虫侵夺,造成营养不全自然就易长白色糠疹了。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化肥代替了农肥,现在小孩已很少感染寄生虫的。但是其他影响饮食和营养吸收的因素,还是会让白色糠疹发生。在治疗上,对白色糠疹一方面可能通过调理脾胃(婴幼儿可用婴儿健脾散,大一点的儿童可用健脾丸或鸡内金等)来改善消化和营养吸收,并补充一些必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及微量元素锌铁铜等。平时要让孩子多吃坚果类食物、豆制品、黑芝麻等食物。对于局部皮肤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可用油霜膏保持皮肤滋润。如果病情较长较重者可以试用抗真菌药外涂;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兰美抒)等。也可用硫磺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外涂。但是不要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药膏如皮炎平、肤软松等。本文系施长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多动症在学龄前的表现 我们在临床上诊疗过程中,发现多动症患儿在各年龄期各有不同表现,根据各年龄阶段特点,且有特殊的表现: (1)新生儿期:有神经不稳定的表现,易兴奋、急哭、睡眠障碍、易惊醒、惊跳、夜哭,要抱着睡或嗜睡。 (2)婴儿期:抱在怀里乱动、不安宁、好哭、容易激怒、发脾气,孩子的母亲常抱怨孩子难带。 (3)幼儿期:此时多动特别明显,走路不稳,狂奔乱跑,一刻不停,易摔跤;注意障碍此时已经出现,不听大人的话,难管教,注意力难以集中,东张西望,心神不宁,睡眠不安,喂食困难,乱丢玩具,虐待小动物,遗尿等等。(4)学龄前期:症状逐渐明显,在幼儿园有多动表现,不守规则,不能静坐,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课,学习困难,随意走动,不服管,和其他小朋友不能友好相处,不肯午睡,常被老师惩罚。 多动症小学阶段的表现从大量的临床经验看,小学时期是儿童一生中多动症表现最明显,最突出的年龄期。上小学后,正常儿童应能在课堂静坐,注意力集中听课,遵守学校的纪律,完成作业,和小朋友和睦相处,生活有规律。这些都需要较强的控制力才能做到。而多动症儿童恰恰是自制力薄弱,对上学后的突然变化难以适应,而出现多动症的各种表现,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甚至起立走动作怪声,插嘴,话多,兴奋,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课,扰乱邻近同学,吵架,发脾气,乱拿东西或沉闷不乐,做白日梦,不和群,干扰集体行动,惹人,倔强,焦虑不安,有时表现孤僻,作业难以完成,学习困难,成绩日趋下降。多动症少年和成年期的表现 多动症在少年期12~16岁多动症状有所好转,但学习不好,成绩下降,与同学相处欠佳,厌学,易被坏人利用引诱,染上恶习,破坏犯罪;有的性格压抑,加上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过大出现学习上自卑,社交性自卑,家庭间情感不和,甚至发生出走、厌世、自尽等极端行为。 多动症在成年期因心理自然成熟,轻症者多动症状有所好转,但较重者注意力不集中依然多少存在,情绪较不稳定,易冲动,甚至有攻击行为,性格倔强,与人相处不够协调,自制力差,陷入赌博、酗酒等,有的喜欢吹牛,工作马虎,易与人争执或打斗,缺乏理想,朝三暮四,事业上难有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