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造成人们日常所说的“老烂脚”的常见原因,由于人们对“老烂腿”的危害并不了解,部分病人往往在“烂腿”发生一周甚至一月以上才到医院就诊。这时,本来很小的伤口、裂口往往已发炎化脓,范围扩大,甚至出现组织发黑(医学上叫坏疽),而一旦足组织坏死,往往要做截肢,后果十分严重,不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医疗花费也将大大增加,成为病人和家庭的巨大负担。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人体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运送至身体各个部位的通道。由于动脉内壁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可以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这个过程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由此导致动脉缺血。当人体腿部肌肉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后,活动时可感觉腿部乏力、酸胀及疼痛,这称为下肢动脉缺血,医学上定义为“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症状和危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也逐渐加重: 轻微主诉期:患者只是感觉患肢皮肤温度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 间歇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 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患肢出现营养障碍。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截肢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哪些人容易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如下: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壁的损伤,加速动脉内壁的脂质浸入与沉着。 高血脂:高血脂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形成斑块。 糖尿病: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硬化闭塞的进程,并且使病情更复杂。 吸烟:加重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年龄:动脉硬化绝大多数于50岁后发病。 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含较多饱和脂肪酸,吃过多糖类都可能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这些也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男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也较早。
下肢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静脉肿”,其特征为下肢浅静脉血管发生迂曲扩张及滞血的现象。下肢的静脉曲张续发于其周围支撑组织的退化及松弛,再加上静脉本身的膨胀及血管内瓣膜的松弛且无法闭紧,致使血流一再地淤积而引起各种并发症。它是有一定的遗传性,与血管壁的张力、弹力,以及纤维的分布有关。如果一个病人先天血管壁比较薄弱,就较容易得静脉曲张。因此,“血管壁缺乏弹性”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通常辗转发生。据估计20-25%的女性与10-15%的男性有下肢静脉曲张的困扰。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指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有哪些症状呢? 大部分早期静脉曲张病人症状比较轻微,主要表现为下肢发酸、发胀,走路容易疲劳等。进一步发展之后,即静脉长期瘀血后,可形成血栓,还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疼痛、红肿,影响活动。同时,下肢静脉曲张还可造成瘀滞性皮炎,即血长期瘀积在腿上之后,血液的压力较大,通过血管渗透到外面,形成下肢局部肿胀,组织间液增加,皮肤瘙痒,发生相应的苔藓化。如果被抓破还会形成慢性溃疡,局部发黑,皮肤增厚。一些下肢曲张的病人由于血管突出,皮肤变薄,还会出血。到了晚期,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溃疡不愈等情况。 哪些人比较容易患这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也有,多与工作特点有关。一般长时间站立,或长时间坐着不动的人易得下肢静脉曲张,比如教师、售货员、理发师、外科医生等;还有一些下肢用力较多的重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比如码头工人、举重运动员等,在用力过度的情况下,可使下肢静脉血液瘀滞形成静脉曲张;还有一些是病理状态所致,如习惯性便秘;另外,孕妇由于胎儿压迫盆腔静脉,也易得下肢静脉曲张。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以上人群一定会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特定的体质,即静脉壁发育比较薄弱的人更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