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治疗的目的是防止食管反流,减少胃液酸度或对食管的刺激性。饮食治疗总原则为:合理能量摄入,维持理想体重,限制脂肪多的食物,少用刺激性食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膳食,不要一次使用大量食物,尤其是晚餐。 2. 适当选择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脱脂牛奶;限制可降低括约肌压力的含脂肪较高的全脂牛奶、巧克力等。 3. 少量多餐,避免增加胃部压力。 4. 禁忌酸性的食物,禁忌烟酒、咖啡和浓茶,减少对食管及胃黏膜的刺激。 5. 避免餐后平卧和睡前2-3小时进食;睡时将床头抬高10-20cm。 6. 急性期可根据饮食原则选用流质膳食,随着病情的缓解可逐步过渡到低油半流和低油普食。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是很好的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措施,在运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运动治疗宜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进行必要的健康评测和运动能力评估,有助于保证运动治疗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2.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健步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即使1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分钟/天,也是有益的。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累计运动250分钟以上。鉴于运动后48小时因运动诱导增加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因此至少应隔天运动1次,不应连续2天不运动。 3.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炼部位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训练强度宜中等。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 4.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打破久坐行为、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5.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剧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血糖水平应在4.2~16.7mmol/L;运动前血糖如<4.2mmol/L,或有低血糖反应,应减少降糖药和胰岛素使用剂量;如运动前血糖<5.5mmol/L,或有低血糖反应,应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调整运动方式,在低血糖时降低总运动能量消耗;在血糖>16.7mmol/L时,不要进行高强度运动。对于餐后高血糖,餐后1h运动可降低餐后血糖,因此,建议餐后1h进行运动。 6.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1. 主食 选对主食有助血糖控制,一味少吃是不对的,进食不足会导致能量不足,影响胎儿增重 1.1 杂粮饭是适合的正餐主食,蒸饭时,可采用杂米杂豆(如燕麦米、荞麦粒、苦荞米、大麦、高粱米、黑米、紫米、糙米、红豆、绿豆)预混后占50%,另一半为白米,每50g干重的粮食蒸成米饭后约重130g,75g干米蒸熟后约重200g。 1.2不宜选择各种流食,如大米粥、杂粮粥、疙瘩汤、杂豆豆浆等。 1.3不宜选择甜食、白面包、无糖糕点、饼干或油炸主食。 1.4以包子、饺子、馅饼、油饼、炒饭、炒面、米粉、面条等食物为主的餐式往往餐后血糖不好控制。 2 动物性食品 2.1 可选择鸡脯肉、去皮禽肉、猪牛羊的里脊或纯瘦肉、兔肉,或鱼肉,每天200g左右,不吃肉皮、肥肉,少吃排骨及各种外卖的熟食。 2.2 常选动物血(每周100-300g)、动物肝脏(每周50-100g)。 2.3 每天一枚全蛋,可额外增加蛋清。 2.4 每天饮脱脂奶250-500ml。 3 植物性食物 3.1 正餐以绿叶、深色蔬菜和瓜茄类蔬菜为主,每日至少500g。 3.2 常用豆腐、豆浆,每周2-3次蘑菇、木耳、海带等菌藻类食物。 3.3 土豆、白薯、山药、芋头、藕、南瓜、胡萝卜、洋葱、百合等作为主菜会引起餐后血糖升高,一次不要大量食用。 4 烹调及调味品 4.1 每日烹调油用量20-30g,以植物油为主,避免使用动物油。 4.2 每日用盐3-5g,水肿时应进一步严格控制食盐、酱油用量。 4.3 不宜采用煎炸、烘培、油滑等方法烹调,不宜用淀粉勾芡,更不宜加糖。不宜在外就餐,避免进食口味厚重的食物。 5 坚果 花生、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芝麻、核桃、开心果、腰果、榛子、山核桃、长寿果等坚果,可纳入选择,每日10g左右,宜作为加餐食物,避免过咸、过油或过甜的品种(如琥珀桃仁、椒盐瓜子、糖炒栗子等)。 6 水果 如血糖达标,可选柚子、草莓、樱桃等低糖水果100-200g作为加餐。 7 餐后活动 每餐后的活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缺乏餐后活动往往餐后血糖不好控制,每次正餐后宜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不宜空腹长时间运动。运动中感疲乏或宫缩频繁,应稍事休息。 8 进餐规律 早餐7:00-8:00,正餐间隔5-6小时,每餐后3小时左右加餐。 9 膳食补充剂 孕中晚期常用铁剂、钙剂和复合维生素用于补充饮食营养的不足。铁剂可随餐服用。钙剂宜在餐后2小时左右服用。复合维生素不宜与铁剂或钙剂同时服用。
老年人群要控制体重,一般不宜应用减肥药物,也不能过度减轻体重,因此老年人在减重时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减少久坐行为、增加体力活动等。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减重目标。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许多老年人也非常认可“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说法,但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过瘦会导致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风险。目前的共识是老年人的体重不宜过低,BMI在20.0~26.9kg/m2比较合适。老年肥胖者的减重目标和策略应根据体脂和健康情况进行个体化判断。在执行减重计划时,可以不以月或季度为时间单位制定减重目标,而以年为单位制定长远的减重计划,如在一年内减去体重的5%~10%。其次,合理的饮食管理在减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控制总能量,使机体每日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形成负平衡,能量限制要逐渐降低,避免突然降低到最低安全水平以下,老年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一般不宜低于1000kcal。(2)保证机体的蛋白质需要。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摄入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肌肉量,优质蛋白质比例最好能达到50%,可选用牛奶、鱼、鸡、蛋清、瘦肉、大豆制品等。(3)减少膳食脂肪总量,烹调油应选用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籽油、橄榄油等,有利于降低血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忌用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黄油、奶油等;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籽等。(4)碳水化合物要适量,来源应以淀粉类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严格限制简单糖的摄入,如蜜饯、甜点心、甜饮料等;可增加全谷类食材的摄入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5)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蔬菜能量低,有饱腹感,老年肥胖人群可多进食,每日≥500g,注意蔬菜种类多样化;水果糖分含量比较高,要控制摄入量。(6)烹调方法和餐次:饮食宜采用蒸、煮、汆、炖等少油的方法,忌用油煎、油炸等;餐次因人而异,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每日3~5餐均可。(7)戒酒:1ml纯乙醇可产生7kcal左右热量,需严格控制。(8)老年肥胖人群每日食物摄入量建议:谷类150~250g,蔬菜类≥500g,水果类100~200g,畜禽肉类40~75g,鱼虾类40~75g,蛋类25~50g,低脂奶类300~500g,豆制品50g,油脂10~20g。第三,减少久坐等静态时间。许多老年人喜欢静态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读书看报等,但长时间如此不仅会导致能量消耗量不足,还容易导致局部肌肉劳损,诱发各种疾病,如腰肌劳损、腰酸背痛、心肺功能下降等。因此老年人要避免久坐,减少日常生活中坐着/躺着的时间,减少看电视/手机等屏幕的时间,每小时起身活动至少几分钟。最后,运动在老年人群减重中不可或缺,对老年肥胖者体力活动的安排应根据体能、年龄、有无基础疾病和兴趣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进行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平衡性及灵活性运动在内的多模式运动以达到需要消耗的能量。在实施运动方案时应循序渐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逐步递增,最终目标可达到每周有氧运动150分钟或以上;抗阻运动每周2~3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进行2~3次灵活性和平衡性运动。人不会一口吃成胖子,减重也绝不是一日之功,由于老年人可能有许多基础疾病,所以减重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专科医生指导相应的饮食及运动方案,以实现安全、有效的减重。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标为特征,其机制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遗传因素肥胖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个体间40%~70%体重指数(BMI)的差异归因于遗传因素。据统计,父母均肥胖者,子女肥胖的概率大约是70%;父母一方肥胖者,子女肥胖的概率大约是40%;父母均瘦者,子女仅10%肥胖。目前认为“节俭基因学说”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节俭基因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能有效利用能源生存下来,在食物丰富时可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能量摄入增多和体力活动减少。(1)饮食习惯:高能饮食及不良饮食习惯是引起肥胖的一个主要因素。持续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为机体提供了超额的能量,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且又减少了体内已蓄积的脂肪的分解,导致体内脂肪蓄积增多。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可使体内血糖升高较快,不易于消耗,从而增加了在体内转换为脂肪的概率。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早餐营养不足,午餐吃不好,将导致晚餐大吃大喝。晚上活动量小,且人体支配胃肠活动的副交感神经功能较白天增强,胃肠蠕动增加,分泌吸收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即使较白天等量或少量进食,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好,也可引起肥胖。蔬菜水果能为人体提供膳食纤维及多种矿物质,有助于减少高能食物的摄入,从而降低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的风险。(2)生活习惯:久坐生活方式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久坐会使个体活动量减少,从而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蓄积于体内,导致肥胖的发生。运动可以增加脂肪分解,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具有良好的预防肥胖的作用。(3)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及家庭经济水平,贫穷落后的国家,人民食不果腹,只有少数人大腹便便,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胖子就逐渐多起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肥胖是社会繁荣的伴生物。(4)地理环境:处于亚热带地区的人民,四季都要做工,还要受炎热气候的煎熬,消耗较大且食欲受影响,所以肥胖者很少。处于或接近寒带地区的人群,冬季不劳动,气候寒冷而饥饿感增加,常饮酒聚餐,肥胖就很常见。山区的人活动量大,与平原人群比较,肥胖者少。资源贫乏的地区比资源丰厚的地区肥胖发生率低。三、摄食中枢与内分泌因素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最终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而发挥作用。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有“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正常情况下,饱食中枢对饥饿中枢有抑制作用,一旦此作用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机体有强烈的饥饿感,食欲增强,进食过多,从而导致肥胖。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减少摄食的因子(多巴胺、血清素、瘦素等)和增加摄食的因子(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增食因子等)。体内神经-内分泌调节中任何环节的异常,均可导致肥胖。四、肠道菌群肥胖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身体长期处于低度炎症状态,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菌脂多糖升高导致的内毒素血症等均可促进炎症反应。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脑-肠轴信号的传导,从而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吸收分泌能力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产生改变,以调节身体对食物的摄取和能量代谢。生理条件下,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多种抑制食欲的内分泌肠肽,如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等,这些激素均可作用于下丘脑,产生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如果这些激素分泌不足则无法起到刺激下丘脑的作用,无法产生饱腹感并及时抑制摄食。
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热效应,还包括特殊人群的其他消耗,如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孕期和哺乳期的额外需要,创伤患者的康复需要等。基础代谢约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5%~70%,体力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15%~30%,食物热效应约占10%,正常人这三者的比例大致固定,但是肥胖或者疾病状态下会有一些变化。肥胖发生的关键原因是能量失衡,即能量消耗小于能量摄入,多余的能量储存为脂肪。因此,困扰众多肥胖患者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基础代谢和能量消耗,以利于减少脂肪。一般来说,肥胖者的体重和体脂率高,瘦体重比例虽低,但瘦体重的绝对值一般也大于正常人和消瘦者,因此根据能量消耗公式,肥胖者的基础代谢率更高。部分病理性肥胖可能是基础代谢率低导致,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生理性肥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体力活动不足和摄入过量是主要原因,基础代谢率的差异则不是关键,低代谢率者可以通过减少摄入来维持能量平衡,所以低基础代谢率并不意味着肥胖。对肥胖者来说,影响能量代谢的关键因素是瘦体重和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即运动直接增加肥胖者的能量消耗,但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脂肪才会参与供能并作为主要供能物质,身体成分才会得到改善。有文献报道,长期坚持每周20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另外,高心肺功能指数人群具有更高的静息能量代谢率。对于肥胖者来说,运动除了直接增加能量消耗,也会通过增加肌肉量,进一步提高基础代谢率。
一、轻断食定义 轻断食模式也称间歇性断食,采用5+2模式,即1周中5天相对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摄取平常的1/4能量(约女性500kcal/d、男性600kcal/d)的膳食模式。 二、轻断食获益 轻断食模式有益于体重控制和代谢改善,在体重控制的同时,或可通过代谢和炎性反应改善,间接增加体重控制获益,同时增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的治疗获益。研究表明,轻断食模式在营养干预减重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和依从性,并且可以改变人们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轻断食具体实施方法 1. 轻断食的时间:每周7天,其中5天相对正常饮食,自选非连续2天采用轻断食。一般来说,在工作比较忙的时间采用轻断食饮食减重效率会更高,也较容易坚持。建议周一和周四两天,也可以周二和周五两天。 2.轻断食的方法:非断食日的5天,可根据营养门诊医生建议,选择平衡膳食模式进餐;断食日的2天,饮食方案相对固定,女性约摄入500kcal/d,男性约摄入600kcal/d。全天饮水量2000~2500ml。 饮食方案举例(注:以下食物—主食、蛋白质类食物、蔬菜均为生重): (1)女性断食日饮食方案(500kcal/d):全天饮食包括主食25g,蛋白质类食物50g,鸡蛋1个,酸奶200g或牛奶250ml,蔬菜250g,水果150g 餐次建议: 早餐:酸奶200g或牛奶250ml,1个鸡蛋 午餐:水果150g 晚餐:主食25g,蔬菜250g,蛋白质类食物50g (2)男性断食日饮食方案(600kcal/d):全天饮食包括主食50g,蛋白质类食物50g,鸡蛋1个,酸奶200g或牛奶250ml,蔬菜250g,水果150g 餐次建议: 早餐:酸奶200g或牛奶250ml,1个鸡蛋 午餐:水果150g 晚餐:主食50g,蔬菜250g,蛋白质类食物50g 四、轻断食注意事项 全天饮水量应为2000~2500ml。选择高饱腹感的水果,如苹果、柚子、木瓜、蓝莓、柑橘等,避免糖含量过高的水果如榴莲、菠萝蜜,不可用水果干制品替代水果。选择少油少糖的蔬菜烹饪方式,建议用清炒、生食、焯水等方式,避免高淀粉含量的蔬菜如土豆、玉米等。
科学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达到平稳控糖、降低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具体建议如下: 1.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寻找自身餐后血糖变化规律,以及餐后血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医生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可能有助于患者减少进食量。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 2.全谷物、杂豆类宜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全谷物和杂豆类较精制谷物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植物化学物及较低的升糖指数。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部分主食可降低膳食升糖指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量,从而有助于改善中长期血糖控制和体重控制。 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纤维含量高,增加蔬菜摄入量可以降低膳食的升糖指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摄入量为300~500g,深色蔬菜应占1/2,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蔬菜摄入量不低于500g。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如樱桃、柚子、桃、苹果、梨),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时间(如两餐中间或者运动前、后),每次食用水果的数量不宜过多,每日总量200~350g,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4.常吃鱼、禽,适量吃畜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每天不超过一个鸡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周吃鱼280~525g,禽畜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5.奶类天天有,经常吃大豆和豆制品,零食加餐合理选择。奶类品种繁多,是膳食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建议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ml。大豆包括黄豆、青豆和黑豆,大豆及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高,属于优质蛋白,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大豆异黄酮、大豆卵磷脂等有益健康的成分。坚果脂肪含量高,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还含有植物固醇、膳食纤维及钾、钙、镁等矿物质,适合作为零食加餐食用。建议每日食用大豆及坚果类30~50g。 6.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清淡饮食。烹调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不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选择少油的烹调方式,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以内。高盐饮食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降低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6g。 7.限制饮酒。酒精会增加口服磺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酒精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症状,促进酮体生成。过量饮酒还会增加肝损伤、痛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发生的风险。因此,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和肥胖,通过合理的体重管理,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其中有部分患者还可以停用降糖药物。超重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短期减重目标为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对于已经实现短期目标的患者,应进一步制定长期的综合减重计划。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使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或减肥药、代谢手术等。 1.生活方式干预 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的3%~5%是体重管理的基本要求,可先制定半年计划,通过个人或小组形式予以干预,关注饮食、体育锻炼和行为等方面。通过低热量饮食,保持每周200~300min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达到每天减少500~750kcal总能量的目标。通过6个月的强化行为生活方式干预达到体重减轻目标的患者,应进一步制定长期(至少1年)的综合减重维持计划,至少每个月由医师或营养师随访1次,持续监测体重,跟踪饮食及运动情况。 2.药物治疗 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当考虑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并尽量减少增加体重的降糖药物,部分患者可考虑应用减重药物。(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具有不同程度减重效果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对体重指数(BMI)≥27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GLP-1RA等药物。(2)减重药:国内仅批准奥利司他用于肥胖的治疗。如果前3个月患者体重减轻<5%,或在任何时候存在安全性或耐受性问题,都应考虑停药,选择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3.手术治疗 代谢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年龄在18~60岁,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各种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或伴发疾病,并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1)可选适应证:BMI≥32.5 kg/m2,有或无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可行代谢手术;(2)慎选适应证:27.5 kg/m2≤BMI<32.5 kg/m2 且有2型糖尿病,尤其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时,可慎重选择代谢手术;(3)暂不推荐:BMI≤27.5kg/m2,暂不推荐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包括胃袖状切除术、胃旁路术和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但减重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防止体重反弹。
肾脏在调节物质代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出现物质代谢和营养状态改变。及时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可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展,纠正营养不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具体指导建议如下: 1. 营养平衡 营养平衡是指从膳食中获得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种类、数量、比例能与人体生理需要之间互相平衡。 简单的说,就是你吃进去的跟你身体需要的保持平衡。营养素大致可分为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与水。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与数量不同,单一食物很难满足身体全部需要。食物多样化是营养平衡的基础,每天的膳食中都应该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蛋、鱼、乳类等不同种类的食物,并按比例搭配。同时,还要注意将这些食物均匀、合理地分配在一日三餐中,以利于营养素的利用。 2. 优质低蛋白 慢性肾脏病患者未进行透析治疗前,改善慢性肾病的最有效方法为优质低蛋白饮食,可减少含氮代谢产物的蓄积,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同时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可加重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小球的“高滤过”、“高压力”、“高代谢”状态,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低蛋白饮食,不仅能够减少氮代谢产物蓄积,改善尿毒症症状,还可以明显降低肾小球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负荷,延缓肾小球硬化,减少尿蛋白产生及蛋白尿对肾小管间质的损伤,从而保护残存肾功能。但蛋白质又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摄入过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降低各脏器功能,增加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限制质量不好的蛋白质的摄入,选择以优质蛋白为主的饮食,做到优质低蛋白。 所谓优质蛋白质是指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合成自身蛋白的蛋白质。优质蛋白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较多,更容易被吸收利用,合成人体成分,此类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因此在蛋白质限量范围内,多选动物蛋白(瘦肉、鱼、鸡蛋、牛奶);少吃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如谷类、豆类、硬果类等),大豆类除外。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质量较差,摄入过多可增加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因此为了限制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常常需要限制主食的摄入。为了在有限的蛋白质中尽量给予优质蛋白质,并保证能量摄入充足,也可用麦淀粉代替部分主食。100克大米、面粉约含蛋白质8克~10克,而100克麦淀粉仅含蛋白质0.4克~0.6克。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后,质量差的植物蛋白质减少,节省下来的蛋白质可由优质蛋白质食物补足。 3. 能量供给充足 能量不足时,所摄入的蛋白质会被燃烧,仅为身体提供能量,而起不到合成人体成分的作用,引发营养不良,并且可增加体内氮代谢产物的蓄积,加重肾脏负担。只有能量供给充足时,才能保证摄入的蛋白质充分被机体利用,同时也可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有害代谢产物堆积,使体内蛋白质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糖类、脂肪是提供能量的主要营养素。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可适当补充一些淀粉类物,以保证能量供应充足,且不摄入过多的植物蛋白。如果患者食欲差,饮食供给充足的能量有困难,则需通过静脉输液的方法予以补充。 4.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脂质转换和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调节饮食中脂类的摄入和脂肪酸的比例,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减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延缓肾功能减退。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动物性油脂应严格限制。烹调油宜选用植物油,并且建议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橄榄油、茶油、花生油等植物油。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较高,但鸡蛋蛋白质质量好,蛋黄内维生素含量丰富,建议每天食用1个;或者可以采取一周之中3~4天每日吃一个整蛋,其余几天每天只吃蛋清的方式。 5. 酌情限制食物中的钠、磷、钾等矿物质 限制钠的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控制血压,获得适宜的血容量。不伴有高血压、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腹水或胸腔积液的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伴有液体潴留的患者,推荐进一步减少钠盐的摄入。为了预防高钾血症的发生,同时根据血电解质的情况适当调节食物中的钾量,避免摄入含钾高的食物。由于疾病的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发生紊乱,可发生高磷血症,因此应当适当限制磷的摄入。有研究表明早期限制磷的摄入,有助于控制PTH水平,减少骨质吸收等代谢紊乱。低磷饮食还可使患者肾功能下降速率明显减慢。 限制食物中的钠、钾、磷等成分,不要教条地理解为不吃含量高的食物,含量高低与每次食用量的多少共同决定您所摄入这些成分的多少。也就是说含量低的食物可多吃一点,含量高的就要少吃一点。 含钠高的食物包括酱油、咸菜、酱豆腐、黄酱、咸蛋、咸肉、调味酱料、味精等。大部份蔬菜或水果富含钾,而高蛋白质食物(例如肉类、豆类)除了磷高、钾含量也高。普通的粮食、豆类、坚果类、动物内脏等都含磷较高。 6. 维生素的补充 维生素的补充尽量从食物中获得,新鲜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含量丰富,可适量食用。如果需要药物补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以上内容告诉您,有些营养素要限制、有些要补充,有些又要均衡,那到底要怎么吃呢?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自己的体重变化与生化检验报告(尿素氮、钾、磷、血脂、白蛋白等)结果来了解自己的营养状况。体重减少说明能量不足,体重增加能量就多了;血钾升高要限制饮食中钾的摄入,低了又要适当补充。本着缺乏的补充,过量的限制为原则进行调整,均衡地搭配好食物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