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因血管闭塞或狭窄引起),中医也常将其称为中风,是导致后遗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人体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供应中断,导致大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疾病改变,出现脑细胞坏死情况。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脑梗死疾病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能够分成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以及脑栓塞等多个疾病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疾病的常见类型,大约占脑梗死疾病的60%左右。因此,医学临床中常出现的脑梗死多是指脑血栓形成。目前,医学上认为想要预防脑梗死疾病的发生,首先需要控制脑梗死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几率。那么脑梗死患者有哪些疾病信号呢?人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注意呢?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小平一、脑梗死的发病原因知多少?(一)血管壁本身的病理改变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多是由于人体脑部血管壁上存在栓子,脱落后,导致患者脑部的动脉出现栓塞,从而诱发人体出现脑梗死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且部分患者常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时,能够发现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常以大中型动脉受道疾病累及为主。其他血管壁病变如动脉夹层、偏头痛或血管炎,也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二)心脏病变心脏病变,例如房颤等,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引起的大脑动脉阻塞。(三)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学病变,如人体真性红细胞增多疾病、血小板增多疾病、口服避孕药以及高黏血症均能导致血栓形成。(四)其他因素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二、脑梗死的早期危险信号有哪些?通常情况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比较急,但是其在发病之前也存在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一变化中存在部分脑循环障碍又逐渐恢复的过程,其在临床上可能表现为多种症状。一般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者几天内的变现,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患者出现各种运动障碍:患者可以感受到自身一侧或者双侧、上肢、面部以及下肢出现物理或者活动不便的情况。(二)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患者的面部、肢体以及口唇出现麻木情况,患者还可能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鸣的情况。(三)患者可能单只眼睛或者双眼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物成双以及视力下降的情况。(四)患者的言语表达不清晰或者理解能力逐渐下降。(五)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以及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摔倒或者步态不稳的情况。(六)当患者出现头痛时,能明显感觉此次头痛与以往的头痛发作方法以及疼痛均不同以往。(七)患者可能出现性情大变的情况,患者的性格、智能以及行为均存在反常。上述这些症状大多是一次性的症状,其也可能反复发作在患者身上度。当发现患者出现此种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三、怎样判断是否出现了脑梗死?想要判断自身是否出现脑梗死疾病,可以观察自身的眼睛、手部、口唇以及脚部等是否出现以下症状:(一)疾病发生发展较为迅速。(二)出现一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者一侧的肢体无力麻木同时存在。(三)患者眼部出现一侧或者双眼视力丧失或者视物模糊或出现双眼凝视一侧的情况。(四)患者的言语表述能力较差或者理解他人的言语表述比较困难,而语言表述不清常表现为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者讲话不灵。(五)自觉面部一侧出现麻木感或者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六)头晕或者严重的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尤其以突然的眩晕为主。(七)人体出现平衡障碍以及视物旋转等。(八)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或者抽搐情况。四、脑梗死的预防措施现阶段,针对具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人群,积极治疗发病危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针对性措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作用的方式包括体育锻炼、避免肥胖、营养充足、治疗高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戒烟、戒酒。针对已经发生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脑梗死患者,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治,从而有效防止脑梗死疾病的出现。对于患有脑梗死疾病的人群,加强相关康复护理康复护理,以防止患者病情加重除此之外,应尽早启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的长期康复训练计划,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康复措施。有研究结果提示脑梗死发病后6月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对语言功能的有效康复甚至可长达数年。同时,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和社会上的辅助治疗也有助于降低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重返社会。
中风又被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疾病,中风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脑部内的血管突然出现破裂、脑部血管出现阻塞的情况,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入脑部导致脑组织出现一系列损伤的脑部病变。中风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以及出血性中风疾病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出血性中风疾病高,缺血性中风占全部中风疾病总数的60%-70%。此外,人体颈内动脉与椎管内狭窄、闭塞等因素,均能导致人体出现缺血性中风疾病。中风患者的发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上,且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群较多,中风疾病严重的患者极易出现死亡。一、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规的康复治疗是患者在整个治疗阶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需对患者积极采取正确的康复治疗,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中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积极预防患者出现疾病并发症。医护人员需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改善运动生活能力,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康复护理、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吞咽障碍的治疗。(一)肢体康复中风患者由于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大脑对脊髓、脑干等低级中枢的控制以及调节作用有所丧失,致使机体的原始反射逐渐出现。患者正常的运动神经传导以及命令执行受到干扰、损害,导致中风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情况。为了避免中风患者出现这一情况,需禁止患者进行一切能够导致机体痉挛的康复训练方法,比如增加人体肌力的康复运动训练等。因此,对中风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时,需充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通常采取抗痉挛康复治疗、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等,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促使患者能够及早回归家庭以及社会。在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时,需重视保护患者的各关节部位,预防并缓解患者出现的痉挛,促使患者能够顺利康复。中风患者需要尽早进行主动性、预防性的康复训练,促使自身出现异常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改善以及补偿,从而极早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一般情况下,中风患者在家中需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康复性的保健以及治疗,并充分掌握各项康复治疗的练习方法,以免由于错误的练习出现严重的后果。中风患者在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的用力、肌肉紧张以及疲劳的情况,患者主要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家属可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并站在患者的患侧给予适当的保护。在移动患者身体时,避免强拉患侧上肢,否则容易引起肩的疼痛和半脱位。在协助患者穿衣等活动时,避免从手脚开始不正确地将患肢抬起,应保护临近的关节。当患者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时便可以开始床上活动。虽然强度不大,但是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可为站立及步行做好准备。患者进行上肢与手部的训练时,可以将双手交叉上举过头顶,放在颈部后面,并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像各个方向进行推球等运动。中风患者可以屈肘,利用球触碰自身的鼻子、手背或者手心推障碍物、健康的一侧手部进行缠毛线等。(二)并发症的护理由于偏瘫患者的长时间卧床,需要积极预防患者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皮肤展开全面的护理措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证病床上床单、被褥的整洁,减少能造成患者皮肤损害的因素。此外,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以免患者受凉,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鼓励患者积极排痰,从而减少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对于偏瘫卧床休息的患者,需适当的抬高患者患肢,鼓励患者进行轻度的运动,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必要时需要让患者穿医用弹力袜,或对患者使用气压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新鲜的蔬菜瓜果,从而有效预防患者泌尿系统感染以及便秘情况。(三)心理护理中风患者由于身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变化,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积极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医护人员积极开导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保持清爽愉悦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是指人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脑梗死属于急症,也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小平脑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吸烟、肥胖、饮食不当、糖尿病、过量饮酒、和高脂血症等。除了用药物控制,这些危险因素,还应通过饮食进行更好的调控。通过饮食干预,能够降低血压,升高 HDL-C,降低甘油三酯、LDL-C和血糖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总体重。研究发现,在希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等处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各国中,他们的脑梗死发生率比其他国家的要低,这和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地中海饮食。所以,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及家属普及健康生活饮食方式对预防脑梗死和预防再发都非常重要。怎么通过饮食调控来预防脑梗死呢?本文将为大家解答疑惑!存在发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保持能量供需平衡,戒烟、限酒。具体如下:1、限制摄入过多的脂肪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应当食用那些植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包括橄榄油和大豆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鱼类),因为它们对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有益。2、低盐饮食合并高血压病的病人,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 ,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从增加食欲考虑,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除有调味作用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3、限酒平时不喝酒的,不要为了防病去喝酒;平时有喝酒习惯的,要少喝。男人每天喝酒的酒精含量不要超过20-30g,如果是高度白酒的话,大约50ml左右,女人要减一半,孕妇更应忌酒。4、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少吃熏制肉、动物内脏、肉罐头、蛋黄等。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如黑豆、红豆、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5、控制糖类食品摄入量虽然控制了脂肪的摄入,但不能忽视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当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和含糖类的甜食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黏滞度。6、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7、多食用粗粮粗粮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平时可以多吃粗粮(如小米、玉米、全麦、荞麦面、玉米面等)。粗粮含较多纤维素,增加纤维摄入量可降低总胆固醇和 LDL 胆固醇以及舒张压。8、多吃蔬菜瓜果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像洋葱大蒜等食物,其中含有的类黄酮类物质,,在降血压、预防血栓形成、保护大脑与心脏等主要生命器官中有重要作用。此外,它所含的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含硫氨基酸,除可以降血脂外,还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以上简单来说,就是强调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食品,低脂乳制品,家禽,鱼类,豆类,橄榄油和坚果,并限制糖和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的摄入,可以保护大脑免受血管损伤,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病因关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多数认为与以下问题相关: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2.微栓塞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3.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4.血流动力学改变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枕骨大孔区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可引起盗血综合征,影响脑部血供。5.血液成分的改变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含量,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等。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偶有同侧偏盲。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检查1.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2.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3.颈椎检查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5.心电图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详细病史,即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而诊断,必须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后才能诊断。治疗针对TIA发作形式及病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偶尔发作或只发作1次在血压不太高的情况下可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阿司匹林的应用时间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需应用2~5年,如无明显副作用出现,可延长使用时间,如有致TIA的危险因素存在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应更长。同时应服用防止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尼莫地平,也可服用烟酸肌醇酯。频繁发作即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的应作为神经科的急症。TIA发作频繁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近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其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2.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3.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4.扩血管药物如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预后TIA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临床综合征,发作期间可出现明显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不同程度地削弱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认为: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第1个月为4%~8%,第1年为12%~13%,在5年后达24.29%,第1个5年内每年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5.9%。罹患TIA后,患者对于疾病的预后极为担心,从而导致焦虑、多疑、抑郁等情感障碍。负性情绪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心理状态的改变。另外,TIA的预后与高龄体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均有关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TIA发作,可能最后导致脑血管病发作,如果及时治疗TIA发作则预后良好。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疾病,中风分为两种不同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主要是指脑梗死疾病,而脑梗死疾病又分为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梗塞,出血性脑卒中疾病则是指脑出血疾病。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讲解,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不同类型的中风。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最常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一)发病机制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常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2.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感染均可致脑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3.其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尚有极少数病因不明者。血栓形成后,动脉供血减少或完全中断,若侧支循环不能有效代偿,病变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则缺血、水肿、坏死、软化,3-4周后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二)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等情况有关。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2)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发作。(3)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2天达高峰。(4)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5)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二、脑栓塞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导致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一)发病机制根据栓子的来源能够将其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1)心源性脑栓塞为最常见病因,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2)非心源性心脏以外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引起栓塞。(3)来源不明:部分病人虽经先进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检查,仍查不到栓子的来源。脑栓塞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由于脑动脉突然阻塞,易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加重脑组织缺血。又因无充足的时间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栓塞较发生在同一动脉的血栓形成病变范围更大。(二)临床表现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以青壮年为主,冠心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以中老年多见2.安静与活动时均可发病,但以活动中突然发病常见,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和前驱症状。3.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是所有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速度最快者)。4.以偏瘫、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的部位与面积,重者可表现为突发昏迷、全身抽搐、因脑水肿或颅内高压继发脑疝而死亡。三、脑出血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一)发病机制1.病因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血液病、梗死后出血抗凝及溶栓治疗等。2.颅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且无外弹力层。(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出血量小者,可表现为单纯某一症状或体征,无全脑症状或较轻。出血量大者,发病后立即昏迷,全脑症状明显,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发生在脑干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大,病情也较凶险。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1)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冬季发病率较高。(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3)起病较急,症状于数分数小时达高峰。(4)有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5)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脑卒中是指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多数是由血栓或其他阻塞血流的东西引起的,这些被称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卒中病例的 85%,。大约15%是由脑出血引起的,这些是出血性卒中。脑卒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中风”。脑卒中发病非常急,患者多会出现头昏、口眼歪斜、说话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治疗起来的花销也很大。脑卒中恢复起来很慢,后遗症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很可能会被忽视,从而延误了救助时间,导致患者症状加重,失去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机会。脑卒中有时是致命的,预防是关键。尤其是对那些高危人群。那么,如何预防和识别脑卒中呢?我们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脑卒中的预防。1、日常的生活习惯方面。远离吸烟,如果你吸烟的话,脑卒中的风险会增加一倍,即使吸二手烟也能增加卒中的几率。喝酒和摄入过多的脂肪,会让血管内的血液更加粘稠,增加脑卒中的几率。不爱运动,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运动能让血液的流动更加通畅。适当的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保持正常的睡眠,减少熬夜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很重要。2、药物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出血性质的疾病,如果没有出血性质的疾病,则可以口服阿司匹林进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比如房颤)等,这些也需要积极的治疗。只有将这些得到了控制血管硬化的程度才会减缓,从而减少得脑卒中的概率。3、控制你的血压高血压是卒中的头号原因,这是因为它能使动脉壁变厚,使胆固醇或其他脂肪积聚并形成斑块。如果其中一个断裂了,它会阻塞你大脑的血液供应。高血压还会削弱动脉,使其更容易破裂,从而导致出血性卒中。按时体检,特别是到了中年的男性人群,要增加体检的几率,平时可以买一个血压测量计,在家里的时候测测血压,当血压升高时,要去医院做检查。还有平时有高血压的人群,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血压,使你的血压保持在健康范围内。药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定期锻炼和限盐,每日平均食盐量6g以下、健康饮食,都会有助于控制血压。3、饮食方面经常有的人会抽烟饮酒,吃大量油腻的食物、动物内脏等,,脑卒中的风险就很大。健康的饮食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每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入西兰花、菠菜等绿叶蔬菜)。多吃一些土豆、牛奶、香蕉、洋葱,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少吃油炸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多吃瘦肉、鸡肉,少吃猪肉和动物的内脏。选择瘦肉蛋白质和高纤维食物,远离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戒酒,太多的酒精会提高你的血压和甘油三酯。5.寒冷也是诱发卒中的一项因素,所以,到了换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出门带件外套,不要着凉。6.心情保持平和愉悦,特别是高血压人群,一定不要过于激动。遇见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多给自己些心理暗示,让自己尽快的平静下来。7.了解有关脑卒中的发病知识,能让自己更清楚的知道如何预防如何治疗以及如何辨别脑卒中。给家人多讲解脑卒中的症状。8.控制血糖。控制你的糖尿病,高血糖会使你脑卒中的可能性增加2-4倍。如果治疗不当,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脂肪沉积或凝块。这会缩小大脑和颈部的血管,并可能切断大脑的血液供应。如果你有糖尿病,定期检查你的血糖,按处方服药,每隔几个月看一次医生,这样他们就能密切关注你的血糖水平。二、脑卒中的识别。1.出现一侧脸颊无法微笑,一侧的脸颊无力或者突然间的麻木,口角向一边歪斜,流着口水。2.没办法顺畅的把双手举起来,出现一只手没有力气,举不起来的情况。3.没办法流利的回答问题。出现说话困难或者是含糊不清的症状。4.不明原因出现跌倒、晕倒,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突然发生变化,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处于嗜睡状态,或者一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5.脑溢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往往有剧烈头痛的前兆,这种头痛的形式往往与平常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了持续性,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有人还伴有恶心呕吐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上的忽视,运动上的缺乏,让脑卒中这个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同的脑缺血或出血部位造成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脑卒中的预防,主要是从饮食、生活习惯、运动、体检、药物调理等方面进行,了解如何预防脑卒中,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预防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一些有遗传性高血压的家族以及心脏有问题的患者。同时,还必须熟悉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学会识别脑卒中,这样在疾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去医院就诊,能给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和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
夜人静仍无法入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着明天还有重要的事,可越想入睡缺越睡不着,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失眠是很痛苦的,大脑仿佛在被一只只小虫子不断的啃噬,你想要睡着,它偏偏在拨动你的情绪。失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长期失眠会带来很多的危害,会让身心无法得到舒展,让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也会加速人体的衰老。还可能会诱发肥胖、脱发等问题,也会增加患病的几率。长期失眠还会对社交、职业、教育、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损害。所以,解决失眠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不再失眠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失眠的原因和怎么解决失眠问题来简单讲一下。什么是失眠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超过半小时不能入睡、整夜觉醒2次以上、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少于6.5小时,同时伴有第二天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慢性失眠是指即使睡眠条件良好,但出现每周至少 3 晚并持续至少 3 个月的失眠。一、失眠的原因及如何解决1.外部环境因:如夜班倒班,搬家,住宾馆,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以及宿舍中的亮光,噪音等均可导致失眠,一般均能在短期内适应。2.精神压力太大导致失眠。当今社会生活压力普遍较大,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年轻人们早早的开始脱发,失眠更是家常便饭。要想解决失眠,就必须要给自己减压。①不断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要放轻松,自己可以自信的完成工作。②不要给自己太多任务和制定过高的目标。③培养工作外的兴趣爱好,增加户外时间,让自己开心一点。比如日常锻炼、健身、打球、游泳等。运动可以让人身心愉悦。④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⑤放松疗法: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指导性想象和腹式呼吸训练。3.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失眠。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会让人处在亚健康状态,睡眠周期紊乱。比如熬夜追剧,吃过多的油炸食品等。建议①创造有利于入睡的好习惯,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养成洗完澡泡完脚喝完牛奶自然想睡觉的习惯。②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下午晚些时候或晚间早些时候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多出一点汗,有助于晚上的入睡。③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等。晚上前不要喝浓茶、咖啡,可乐等刺激性的饮料,不要饮酒,特别是不能利用酒精帮助入睡;也不要大量饮水。④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可玩一些放松的活动,做些家务,听听轻柔的音乐,也可反复计数等,放松自己,反而能加快入睡。⑤睡前不宜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⑥睡前1 h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刊和影视节目;(6)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光线及温度。⑦睡觉前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活动,那就是玩手机。无论你是工作,还是玩游戏、看小说、刷剧等,手机屏幕的亮度会对我们的眼球产生一定的刺激,使其处于亢奋状态。睡觉前不要玩手机,玩手机会让自己越玩越亢奋。可以慢慢的缩短玩手机时间,或是用看书来代替玩手机,这样慢慢的来改掉这个习惯。或者是睡觉前把手机放远一点,不要放到枕头边上。晚上玩手机不仅会导致失眠,还对眼睛有很大的危害,特别是喜欢躺在床上玩的人,而且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拿着手机,还会影响颈椎和腰椎。4.睡眠环境不够安静,有些人对于光线和声音格外敏感,如果屋子里有光,周边有噪音,可能会睡不着,使自己睡眠质量很差。确保床和床上用品舒适、房间黑暗和安静并且温度和湿度适宜;以及避免睡眠期间看时钟。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购买耳塞,来远离噪音,还有眼罩,可以让光线变暗,还有可以把家里的窗帘换成深色双层的,挡光效果会更好。可以将床上用品换成柔软舒适的棉质品,选择合适的枕头。在卧室里放一些花束清新空气,白天敞开窗户通风晒太阳,被子多晒一下,床上用品保持干净卫生,能让自己拥有更加优质的睡眠。如何改善睡眠1、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目的在于改善睡眠环境与睡眠倾向(睡意)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卧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具体内容:①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玩手机、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如果卧床20 min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②给自己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正常的睡眠习惯,维持固定的睡觉/起床时间,不管何时入睡,应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不要补觉,不管困不困,都要按时起床,到了睡觉的时间再睡,不要提前入睡。③限制白天睡眠时间,除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外,应避免午睡或打盹,将午睡时间限制在30分钟以内。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睡前3~4 h内应避免剧烈运动;2、睡眠限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清醒的时间,增加入睡驱动能力以提高睡眠效率。睡眠限制疗法的具体内容:(1)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在睡眠效率维持85%以上至少1周的情况下,可增加15~20 min的卧床时间;(2)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 min的卧床时间;(3)当睡眠效率在80%~85%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4)可以有不超过半小时的规律的午睡,避免日间小睡,并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3.认知治疗:(1)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2)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主观的入睡意图(强行要求自己入睡);(3)不要过分关注睡眠,不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4、短期服用帮助睡眠的药物(短半衰期药物)①根据白天活动的需求(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务时)或预期入睡困难时,于睡前5~10分钟服用。②如于上床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时服用,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床时间大于5小时,可以服用。总之,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要想解决失眠问题,首先要找到失眠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身体上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要积极的进行调理。心理上造成的失眠,要充分的给自己放松,由于不良习惯造成的失眠,要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只有综合措施,才能彻底告别失眠,拥有优质的睡眠。
眩晕类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临床上眩晕、头晕容易混淆,病人可能在急诊科、神经科、内科和耳鼻喉科就诊。眩晕的原因非常复杂,缺乏准确的诊断手段,很多的眩晕症患者在众多的科室中来回奔波,增加了很多麻烦,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眩晕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如何正确识别眩晕类疾病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十分重要。什么是眩晕?眩晕是指环境相对于自身旋转(客观性眩晕)或自身相对于周围环境旋转(主观性眩晕)的感觉,对外表现出站立不稳、摇晃,重心不稳,波浪起伏、下降感等症状,有时也会伴随患者不敢睁开眼睛,恶心、呕吐、汗多、血压波动等经症状。往往源于前庭器官功能失调。头晕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术语,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5%-30%。眩晕是头晕中的一种,概念上眩晕容易和头晕混淆。临床上头晕有四种情况:眩晕、非特异性头晕、平衡不稳定、昏厥状态,要把眩晕和这几种相互区别开来。非特异性头晕是指持续性脑不清、头部沉重、发胀、头部紧张感等。平衡不稳定是行动不稳定或运动不规则。晕倒之前发生的眼前泛黑、无力、胸部郁闷、恐惧等症状都是昏厥状态前的表现。眩晕是怎样发生的?眩晕可能是由内耳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前庭中枢或神经通道失调造成的(如美尼尔氏病、脑血管动脉硬化、脑损伤、头部外伤、晕动病或气压急剧变化)。眩晕可伴有恶心和呕吐或可伴其他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和视觉症状)。大多数眩晕的病因是外周性的,且不危及生命。但是,血管与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因较少,但病情危重,不可忽略。常见的眩晕疾病有哪些眩晕病因存在差异,可从前庭病变到神经系统病变再到心血管病变。眩晕最常见的病因是偏头痛相关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美尼尔氏病。小脑梗死或者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瘤)也可能会引起头晕。一、周围性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耳石症”,40岁以后为该病症的高发期,女性患病几率为男性的1.5-2.0倍,该病的患病率为2.4%,约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形式。该病临床特点为:头位稍有变化就会引起眩晕(转头、侧头、低头、仰头等等头位的变化皆可引发);眩晕具有即时感(发作快,多持续10秒左右);眩晕具有反复性,也可自我好转;无身体失衡症候;听力无碍,不伴有耳鸣,神经系统检查正常、Dix-Hallpike 试验结果呈阳性等等。治疗方法可采用耳石手法复位,也可服用药物,严重时可进行手术治疗,配合好术后康复训练。2、美尼尔氏病美尼尔氏病又称梅尼埃病,俗称膜迷路积水。致病原因尚不明确,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症。特征是间歇性突发性眩晕;听觉丧失和强烈耳鸣;以及受累耳朵感觉受压或不适。眩晕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能与恶心和呕吐相关。美尼尔氏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40 岁以上)、家族病史、新近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无全身性病因的美尼尔氏病患者中,低盐饮食和利尿剂组合多有效。发病期(控制眩晕,对症下药),间歇期(预防发病,减少并控制发病次数,修复患者听力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饮食,作息规律,禁止熬夜,减少香烟、酒精的摄入,遵循低盐生活的原则。3、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复发引起的急性外周前庭病,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是单纯疱疹病毒,主要侵犯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迷路或兼而有之。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如果未经治疗,可能会造成长期功能缺损。已证明,使用类固醇激素进行早期治疗可以加速前庭功能恢复,且如果在症状出现后的3天内及时治疗,可缩短发作时间。二、中枢性眩晕分为后循环缺血眩晕、偏头痛眩晕、脑肿瘤、眩晕性癫痫等。1、后循环缺血眩晕指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和脑梗死。比如,小脑卒中(由于梗塞或出血所致)可有与外周性神经病因性眩晕相似的临床表现,如剧烈眩晕、恶心和呕吐。眼震(双侧或垂直)可能提示中枢性眩晕。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包括肢体共济失调和步态障碍。小脑卒中患者通常无法自行站立,甚至无法自行睁眼,但是急性前庭神经炎或迷路炎患者通常可以自行站立和睁眼。不同于外周神经病因学眩晕,头-脉冲试验的结果呈阴性(头部突然旋转时,眼睛无需扫视调整)。小脑卒中危险因素显著(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心血管病)的急性眩晕患者都需要进行急症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因为常规检查很可能无法查出中枢神经病征。2、偏头痛眩晕该疾病为常见的中枢神经前庭功能障碍,虽常见,但该病的误诊率却高达百分之八十。主要病症特点:好发于女性群体中;发病阶段遍布各个年龄;发病具有反复性,程度不一;病理特点多以眩晕为主,多数人会出现明显的偏头痛现象;偏头痛的程度随着头位的变化而改变;病情持续时间较长,多伴随恶心、呕吐现象的出现;患者怕光怕声,心情低落,可有可无出现先兆等。3、脑肿瘤颅内肿瘤和听神经瘤可能会表现为眩晕、颅内压改变等其他症状(如头痛、精神状态改变、恶心和/或呕吐)和步态异常。颅神经损害也可能会出现。需进行 CT/MRI 神经成像。别再让颈椎病当眩晕的「背锅侠」了临床上,经常有眩晕病人一来就让检查颈椎X片或CT,不少非专科医生也认为与颈椎病有关。其实眩晕与颈椎病关系不大,不要轻易诊断“颈椎病眩晕”,研究证明,椎动脉的颈椎段并非动脉硬化狭窄的主要部位,颈椎骨质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转颈后出现的眩晕多数是非血管性的,现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而用后循环缺血概念来替代。总而言之,要正确认识眩晕类的疾病,采取准确的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某一类疾病。各科室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观察病人全身状况再下结论,找到病因,对症下药,解决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