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心内科 周淑娴 孟娟自述篇:怀“才”不遇的低血压 我叫低血压,在心血管疾病家族中,是没名气的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我那频频在媒体亮相的孪生兄弟——高血压,对我却鲜有耳闻。其实,我在人群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少,100个人中便有4个人身上有我的足迹;而在100个老年人中,有1个可见我的影子。 为了提高知名度,我对照高血压,总结了一下扬名的经验。 从病因来分析,则可以有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 这个说来有点欺软怕硬之嫌,因为我对付的多是20~50岁瘦弱的女性和老年人。前些天就有个漂亮姑娘被我盯上了,害得她整天疲乏无力、嗜睡。这也怪她自己,整天坐在办公室,下班也不去运动,本来不胖,却学人家饿肚子减肥,我不“盯”她盯谁呢? 不过,医生拿出血压计一测量,我就无处遁形了。体位性低血压 这个又有点乘人之危。人体内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和压力感受器,可以调节血压的变化。而一旦调节不灵,我便乘机而入。表现为突然起身时,或长时间站立后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并伴有眼冒金星甚至晕厥。前段日子,退休干部张老先生下完几盘棋起身时就摔倒在地日子,退休干部张老先生下完几盘棋起身时就摔倒在地,后来送去医院拍了片,发现股骨颈竟然骨折了。那个接诊医生提到了我的名字。继发性低血压 这就不全是我的错了。有些人本来就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心功能不全,或者服用了某种药物。我充其量只是个帮凶或打手而已。这么分析下来,和高血压相比,虽然都是些不怎么光彩的“阴招”。但也大概可以知道我并不逊色吧。作战手段:风格各异的低血压 都是在血压上做文章,高血压是拼命往上攀,让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我则尽量往下降,把血压降到90/60毫米汞柱(老年人则是100/70毫米汞柱)以下。但我的作战风格是灵活多变的。从速度上看,可以快速出招,也可以打持久战。一般来说,前者都是由其他严重疾病所致,表现为晕厥或休克,病情复杂多变,须立即到医院诊治。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后者。杀伤力,殊途同归 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也一样可以造成脑梗死,跟我的高血压兄弟可谓“殊途同归”,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我得分析一下我的战术:人的血压一降低,血液流速就变慢,这样人体远端(比如肢体末端、头部等离心脏比较远的地方)便会缺血,这些地方的组织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便会供应不足,而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也不能及时排泄。这么一来,晕厥、中风、帕金森综合征等便不在话下。当然,更多时候我是采取温柔战术,你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到我的存在,也可能就只是头晕、疲惫、乏力,这主要看血压降低的程度和人的适应能力。这样说来,从结果上比较,我们也可以说不相上下。不过,很多时候,我是可以跟人长期和平共处的(生理性低血压);而我出手时,一般也不会像我的兄弟那样出现“爆血管”之类猛烈的打击。这大概是我没那么出名的原因吧。优势分析,蓄势待发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血压名声响、手段狠、树敌广,难怪医生开出一堆花花绿绿的药片对付他! 而且,许多人产生了警惕心理,所以近年他反倒落了个东躲西藏的狼狈局面。而我,神不知鬼不觉,“害人细无声”,今朝英雄,还数我这冷面杀手!应对篇: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 上文中,“低血压”一番充满挑衅的自白,是不是让许多有类似头晕、乏力、嗜睡等症状的人心有余悸? 确实,我们对高血压的关注远远高于低血压。事实上,我们既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也无须为此忧心忡忡。低血压,了解原因是关键 如果经常出现上述各种症状,以下便是你要做到的:①到医院全面检查血压,包括不同体位的血压变化。②若伴有怕冷、性欲减退、闭经、阳痿等,常提示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可能。如出现吃多、喝多、小便多等情况,应想到糖尿病,应去相应专科医院就诊。③ 中老年人应进行心功能检查。④注意有无药物影响。低血压,是否需要吃升压药? 单纯血压低而没有明显症状,可不予治疗.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如果症状明显,经上述检查并没发现异常,一般是生理性低血压。建议你做到:①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同时多饮水。② 增加营养,可吃些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③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能力。④ 平时变换体位不可过快过猛,特别是老人家。⑤如上述措施不能缓解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升压药。原文载:《家庭医生》, 2008(5): 54-55。
一、食盐的限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以<6 g为宜。因此,含盐份高的食物应尽量避免如: 1.调味品—食盐、酱油、味精、黑醋、蕃茄酱等。2.盐腌制品—咸肉、咸菜、泡菜、酱菜、豆腐乳、卤味等。3.腊味—香肠、火腿、腊肉等。4.罐头—蔬菜罐、肉罐等,都添加盐制剂。5.其他—方便面、咸面包等。二、一餐之进食量宜少,一天之总热量应限制。每餐求七分饱即可,一天之三餐饮食量,应求平均为宜。 或少量多餐亦可。或少量多餐亦可。 热量之摄取量,应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准,不宜过量。三、油脂[尤其是动物性脂肪]之限制。肉类尽量用瘦肉部份,肥肉、猪蹄、鸡皮、鸭皮等含胆固醇很高,热量高,造成动脉硬化。 避免麻花、油煎饼或油酥等油炸食物。 烹调宜采用植物油,避免动物油。 四、摄取均衡的饮食。如蔬菜、水果、油脂类[植物油]、五谷类、鱼肉[瘦]、蛋、奶、豆类。五、避免摄取过多的糖类及淀粉预防肥胖。如砂糖、糖果、馒头、面包、蕃薯、芋头、玉米等。六、多摄取含高纤维的食物以防便秘。如新鲜水果、蔬菜、含乳酸菌的食物。七、避免摄取高胆固醇食物。俗称头蹄下水的内脏类[脑、心、肝、肠]、卵黄类[蛋黄、鱼籽]、海产类[牡蛎、龙虾]。八、经常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 如香菇、大蒜、豆角、芸豆、毛豆、黄豆、红小豆、淡菜、核桃仁、大葱、扇贝、对虾、甲鱼、豌豆、花生仁、木耳、洋葱、海带、紫菜、蚕豆等。研究表明,这些食物能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功能。九、多吃鱼、大豆及其制品 鱼类蛋白可使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鱼类油脂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凝固机制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可预防血栓的形成。最近研究还发现,鱼体内(尤其是深海鱼)含有大量ω-3脂肪酸,在不限制脂肪食物时,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进而降低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大豆中的谷固醇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故高血压患者常食有益。10、多食富含钾镁碘锌的食物 这类无机盐具有降低血压和保护心脏的功能。钾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柑橘、杏子、红枣、无花果、葡萄、花椰菜、大豆、菠菜、草头(金花菜)、马铃薯等;此外,家禽、鱼类、瘦肉钾含量也较高。镁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各种干豆、鲜豆、香菇、菠菜、桂圆、豆芽等;碘含量较高的食物多见于牡蛎、瘦牛肉、瘦猪肉、黄鱼、海带、紫菜、花生、燕麦、杏仁、荔枝等,故高血压患者可适当摄食上述食物。
降压药什么时间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服?饭前还是饭后服用是高血压患者经常询问的话题。降压药物服用时间首先看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如果是长效的一天服用一次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天一次的话,应该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服用,不拘饭前饭后,虽然有的药物不受食物干扰,但是如果没有胃病,建议最好在进食前20分钟以上服用。如果是每天服用两次,第一次用药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以内,第二次可以在下午4-6点之间服用。如果有24小时血压监测,可以在24小时血压监测的结果指导下在高峰前1-2小时服药。如果不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可以在一天中选择4个时间点,每6小时测一次血压,连测3天,就能够知道自己血压波动情况。由此也可以自己推断出一个服药时间。其次要看血压波动的特点,通常血压波动呈白天高,晚上低的勺型曲线,白天血压有两个高峰阶段,一个是早上6点到10点,一个是下午4点到6点,这部分患者如果服用长效的药物,早上服用一次就可以了。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日夜差异消失的曲线,甚至出现晚上高白天低的反勺型曲线,这部分患者除了早上服用一次降压药物以外,晚上应加一次降压药物,以覆盖夜间血压增高,避免靶器官损害。最后要看药物的作用特点,比如利尿剂应在早上一次服药,避免晚上服用,造成夜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降压治疗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要关注服药时间,更有坚持长期服用。本文系徐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也与发达国家看齐了,自然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已达20%以上,并将继续增长。高血压是造成脑血管意外、心梗心衰、尿毒症等严重疾病的基础性病变,因此高血压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了。然而很多人对高血压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知,亟需加以澄清。错误认识之一: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可以不治疗。的确很多高血压患者血压很高,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即使有一些头晕头痛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很多高血压患者因此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其实高血压程度和症状之间没有相对应关系,不是血压越高、症状越严重,只要高血压达到需要治疗程度,就必须治疗,不是根据有无症状而定。错误认识之二:经过治疗血压降下来了,就不需要继续治疗。很多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降血压治疗后,血压监测到达正常水平后,就认为高血压好了,就可以停药了,不需要长期治疗。可常常停药不久血压反弹,甚至出现严重高血压并发症,后悔莫及!事实上,很多人发现血压升高已经不是早期,血管的病理变化已到不可逆程度,造成高血压因素也没有去除,一旦停药血压必定反弹,甚至更严重!我们建议高血压治疗必须坚持早期治疗、长期治疗。错误认识之三:长期吃降血压药物有危害,治疗期越长副作用越大!正是基于这样观点,很多高血压患者害怕药物不良反应,不敢长期治疗,时常自行停药。而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我们已经将许多副作用大的降血压药物淘汰了。目前常规使用的各类降血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这几大类药物,都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很长时间了,循证医学的事实是,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对人体器官功能并无不良影响,副作用基本都是可以耐受,而且长期治疗后,才能逐渐显现这些降血压药物对心、脑、肾及大血管的保护作用,防止这些人体重要器官因血压升高而受损。纠正了上述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后,我们提出高血压治疗的几个原则:高血压必须坚持早期治疗、长期治疗。只有早期治疗、长期治疗才能避免人体血管因长期压力升高而发生器质性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并避免发展成为血管硬化。保护了血管就就保护了我们人体重要器官,良好的血管弹性是预防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延续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高血压治疗必须坚持联合治疗。这里联合治疗侠义的观点是指,高血压治疗中的两种或以上药物的联合使用,因为高血压发病机理复杂,每个高血压患者身上就可能存在几种不同致病因素,而每种降高血压药物都只针对一种发病机理,因此往往几种药物联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尤其是严重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广义的含义是,高血压治疗需要综合性治疗,既要选择合适的降血压药物,也要针对造成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否则一味依靠药物是不行的。如长期精神紧张造成高血压,就需要联合进行心理行为治疗;严重打鼾患者造成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常常造成严重高血压,单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需要针对呼吸睡眠暂停这个根本诱因进行治疗。怎么样的血压需要降血压治疗呢?根据欧美国家大量临床研究结论,综合各方利弊分析,最近专家们提出,无论男女,无论收缩压舒张压,如果年龄小于60岁,只要血压大于140/90mmHg,就需要进行治疗;如果年龄大于60岁,那么血压大于150/90mmHg,才需要进行治疗。何种高血压药物是最好的降血压药物呢?只有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因素,选择合适的降血压药物,才是最好的降血压药物。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汇总,我国居民采用钙通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这四大类降血压药物,都是合适的选择,当然一旦使用之后,还是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某些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a、老年性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压波动大,尤其是高龄老人,因此很多老年人顾忌很低的舒张压而不敢用降血压药物。需要指出的是,降血压治疗既要考虑舒张压,也要关注收缩压,过高的收缩压(大于160mmHg以上)也需要治疗,因为不治疗危害也很大。针对老年人高血压特点,选择利尿剂为基础,加上其他几种药物,以缓慢降压、小剂量起步,不追求过度降压、快速降压为宜。b、青少年高血压:现在青少年患上高血压其实不少见,但很多家长不接受不愿意小孩子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对于青少年高血压患者,我们建议先要做全面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即排除某些疾病造成高血压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如果最后确定是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的话,治疗是必须的。当然治疗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首选,如缓解学习压力、适当活动、限盐、减肥等,但如果效果不佳,药物治疗就必须考虑。c、孕产妇高血压:其实由于怀孕关系,生理状况发生很大变化,血压容易升高,而孕高症更是一种严重疾病,威胁母子安危,需要小心处理。当然,对于高血压孕妇,药物选择需要格外小心,尤其是早孕期。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孕妇是不合适的,至于其他几类降血压药物,目前尚无依据对于孕妇有特别禁忌,具体选择药物,可根据不同孕期,咨询产科及内科医师再定。本文系许之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高血压药,为什么不能停停服服呢? 1,当血压升高后,我们的血管压力大,血管易受损害,粥样硬化,弹性减弱。长期高血压,或血压一会高,一会低,波动过大,血管受损处易形成脑动脉瘤(小气球样膨出),或破裂形成脑出血,或粥样斑块脱落形成脑梗塞! 2,所以我们降压的目的是防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危险事件发生,目标: (1),把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 (2)平稳控制高血压,不要让血压一会多高,一会多低; 如何达到上面目标?防心脑血管危险疾病,做到以下2条: 1,监测血压,发现血压不正常,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2,尽量选长效降压药物控制高血压,因为,大量医学研究,70%人一天服多次药,会漏服药。各药厂通过高科技,制造出长效药物,一天服一次,如各种长效药、缓释、控制剂就是这样产生的,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少,依从性好,能平稳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血压计可分为水银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但因水银式血压计需依赖观察者的操作技能,且不太适合高血压病人自我监测血压,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目前电子血压计有半自动式(需手动充气)和自动式两种,根据袖带充气加压的部位,分为上臂式、手腕式以及指套式。手腕式因低于心脏水平,而指套式受动脉弹力回波的影响明显,致使血压测量不够准确,其手腕、手指同上臂的血压测量值相差较大(10毫米汞柱以上),故都不适合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动脉粥样硬化或末梢循环障碍的病人。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我监测血压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但需要说明的是,因工作原理的原故,电子血压计不太适合以下人群:1、过度肥胖者;2、心律失常者;3、脉搏极弱、严重呼吸困难和低温病人;4、心率低于40次/分和高于240次/分的病人;5、帕金森病患者等。
答案:不可以! 所有降压药都只有在服药期间才有效。如果血压正常就停药,那么血压或早或晚将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降压药需长期服用。选择适合的药物,将血压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才能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本文系林锐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