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是如果运动时没有掌握好运动强度,会影响运动的效果。运动强度太低起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强度太高,超过身体的耐受程度,则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那如何判断运动的强度呢?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最大心率。这是人在运动状态下,心脏所能达到的极限心率,计算方法为:220-年龄(次/分)。在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5%-75%,属于中等运动强度,也是比较推荐的运动强度。在最大心率65%之下属于低强度,而高于75%则属于较高强度的运动。 举个例子,20岁的人,最大心率为220-20=200(次/分),运动时心率130-150次/分为中等强度,低与130次/分为低轻度,高于150次/分为高强度。 有人说这样计算有点太复杂,难道我跑步时还得一边跑一边数心率吗?好,那教大家一种最简单的判断方法:“谈话实验法”:运动时可以唱歌属于低强度,可以说话但是不能唱歌属于中等强度,只能说出单个的字和词属于高强度。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简单的评估运动强度。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按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合理掌握强度,科学的去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一盏小夜灯方便妈妈照顾小宝宝,对于怕黑的大孩子,小夜灯可以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安心入睡。但是这么做会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呢? 首先要知道光照是如何影响睡眠的,光线是通过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转化为神经信号的,所以即使闭上眼睛,眼球依然可以感受到光源。当我们睡着时,大脑中的松果体会大量分泌一种重要的激素—褪黑素。褪黑素可以抑制我们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让我们的心脏得到休息,并能起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还有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能使促性腺激素不过早积累而导致提前发育。 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证实夜间光照可显著抑制儿童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昼夜节律。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对夜间光照的反应也不一样,科学家们发现,刚出生3?个月内的宝宝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并不明显,白天、夜间浓度差不多。而1 - 3?岁孩子的褪黑素日夜变化非常明显,白天的浓度要比晚上低很多。有研究者为此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让学龄儿童和成人分别暴露于夜间光照中,光照强度为580流明(大概一个60W白炽灯的亮度),结果发现,儿童褪黑素分泌受抑制的程度要大于成人。 所以,褪黑素的分泌和生物节律有关,褪黑素分泌紊乱会影响昼夜节律。这么看来夜间光照对学龄儿童睡眠节律是有影响的,影响程度可能还涉及到光照颜色、亮度、时长等诸多因素。虽然一些动物实验已经发现夜间光照可抑制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从而使血浆中的生长激素减少,但目前关于夜间光照是否会引起儿童性早熟或生长发育受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我们建议夜间尽量在黑暗的环境中睡眠,如果家里确实需要一盏小夜灯以方便照顾小婴儿或者有助于大孩子安稳入睡的话,可以尽量选择微弱柔和的灯光,并且避免光源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相比夜灯这些微弱的光亮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睡眠规律和睡眠质量,规律、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和激素分泌,所以过分担心夜灯使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没有必要的。 ? 参考文献: Effect of Light and Melatonin and Other Melatonin Receptor Agonists on Human Circadian Physiology.Sleep medicine clinics 2015 Dec;10(4):435-53. Increased Sensitivity of the Circadian System to Light in Early/Mid-Puberty.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5 Nov;100(11):4067-73. Influence of light at night on melatonin suppression in children.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4 Sep;99(9):3298-303. Light at night alters daily patterns of cortisol and clock proteins in female Siberian hamsters.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2013 Jun;25(6):590-6. Melatonin modulates monochromatic light-induced GHRH expression in the hypothalamus and GH secretion in chicks. Acta Histochem. 2016 Apr;118(3):286-92.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们担心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女孩初潮后是不是身高增长的空间就不大了呢? ? 首先,要知道女孩正常性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的增速开始加快,进入了生长高峰期。平均经过2年左右快速增长期后,随着初潮的到来,性腺逐渐发育成熟,骨骺慢慢闭合,最终达到成年身高。 ? 女孩初潮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青春期启动的年龄收到种族、地区、营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范围内女孩的初潮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我国曾对全国九大城市女孩发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初潮年龄为12.3岁,从而上世纪80年代初潮平均年龄为13.5岁。 ? 初潮时的身高和成年身高的关系 之前提到调查显示12至13岁之间女孩的平均身高为153.01cm,18至19岁也就是成年女性平均身高为159.52cm。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初潮后身高增长约为:159.52-153.01=6.51cm。所以对我国大多数城市女孩来说,初潮后的身高还有6.5cm左右的生长空间。 ? 平均值不是标准,个体差异大 要注意的是,以上数值只是根据平均初潮年龄以及平均成年身高计算出的理论值,而实际上每个女孩的遗传身高、青春期启动的年龄、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等情况都有所不同,导致了个体生长模式有所区别,所以该理论值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女孩。 ? 总之,初潮后具体可以长多高受到遗传身高、当前身高、骨龄、生长速率、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长们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初潮后到底还能长多高,需要专科医生根据以上信息综合分析,并定期随访评估,这样才能准确预测未来成年身高。
这个夏天,看到祖国的体育健儿们在奥运赛场上披荆斩棘,一枚枚奖牌收入囊中,想必大家都心潮澎湃吧!运动的兴趣是不是也被调动起来了?对儿童来说,体育运动几乎是成长过程中必要内容。爸爸妈妈们也都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可家长们在运动项目和具体运动方法上会有一些疑惑: 篮球运动员个子都很高,打篮球是不是有助于长高?事实不是这样的,篮球运动员在选拔的时就已经把个子高的人群筛选出来了,个高在篮球运动中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在篮球赛场上几乎都是高个球员。 体操和举重运动员个子都不高,是因为这两项运动导致的吗?其实和上面的原因一样,体操运动员在选拔时就倾向于选择个子矮、身材纤细的孩子。因为体操运动中有很多翻转、跳跃等高难度动作,身体重心低有助于完成这些动作。有研究已经发现,无论是韵律体操还是竞技体操,这些运动员的最终身高都在他们的遗传靶身高范围。举重也是同样的道理,个子矮的运动员举起物体的距离短,重心低也更有利于站立的稳定。 足球踢久了会使腿变短吗?这更是无稽之谈了,与篮球运动员比较,足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确实低了一点,是因为足球运动对速度、腿脚敏捷性、灵活度要求高,重心太高的话会比较吃亏。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与小个子球星梅西相比,C罗、伊布等足球巨星的身高可都是很高的噢。所以,踢足球是不会长不高的,相反,还会促进身高的增长,国外一项针对389名男孩的研究就发现长期进行足球运动的青少年身高明显高于对照组。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们的生长发育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这运动与长高的话题。 有哪些运动不适合生长发育期儿童呢? 1. 超过耐受能力,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快速消耗体内糖原,运动后会有比较强烈的饥饿感,促进食欲,此外,高强度的运动还有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所以一定强度的运动似乎对生长有益的。但是,儿童体格发育尚未成熟,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可能会对孩子呼吸、循环、肌肉及骨骼系统会产生一定的损害。比如超长距离的跑步、自行车、游泳等。 2. 对力量要求较高、强调爆发力的运动。 这些运动往往以锻炼局部肌肉为主,可以使肌肉强壮,骨密度升高,但对促进身高增长没有直接的作用。比如举重、哑铃、投掷类的运动等。 3. 运动损害风险较大的运动。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一定的风险,运动损伤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安全意识、规范动作、提高技能等方法能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但是一些本身风险比较大,可能损害生长板的运动要尽量去避免,如过度拉伸韧带、弯曲关节及频繁跪地的舞蹈等。 那么,如何科学的运动,促进长高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是如何长高的?人的长骨分为骨干和骨骺,在骨干和骨骺之间的软骨叫做骺软骨,生长期的骺软骨是不断增生、骨化的。在骺软骨未完全骨化前,骨就可以不断纵向生长,孩子就随之长高。而跳跃的动作会对股骨、胫骨、脊柱骨产生一个应力(游泳等拉伸的动作对肩关节周围的骨骼也有类似的应力作用),可以刺激骺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所以,纵向的运动是促进长高的重要手段,适合的运动有跳绳、游泳、打篮球、慢跑、骑车等。 关于运动时间的管理,重点是延长运动时间,而不是追求强度。每天至少运动30-60分钟,推荐每天60-90分钟,运动时间是可以累计的。时间段可以灵活选择,推荐傍晚至晚饭前这个时间段,因为这时的基础体温升高,肌肉有弹性,不易受伤,其次这时的心肺功能、身体适应性和神经敏感性最强,有助于最佳运动的表现,此外运动后食欲增强,也利于进食晚餐。 运动强度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体质状况有所不同。强度可以根据心率的快慢来衡量。运动时使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5%。“谈话实验法”可以简单评估运动强度:运动时可以唱歌属于低强度,可以说话但是不能唱歌属于中等强度,只能说出单个的字和词属于高强度。有研究者发现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使体内生长激素水平有所升高,但是在20分钟左右就逐渐开始下降。所以没有必要过长时间运动,要注意运动间隙的休息,特别是中高强度的运动。 总的来说,科学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利于长高。运动方案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循序渐进,不要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 Neoklis A Georgopoulos, Anastasia Theodoropoulou, Nikolaos A Roupas, et al. Growth velocity and final height in elite female rhythmic and artistic gymnasts.Hormones (Athens, Greece) 2012 Jan-Mar;11(1):61-9 2. E Cacciari, L Mazzanti, D Tassinari, et al. Growth and sport.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 1989;12(8 Suppl 3):53-7 3. Schmidt A,Maier CSchaller G,et al. Acute exercise has noeffect on ghrelin plasma concentrations. Horm Metab Res, 2004,36(3):174-17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在儿童日常饮食中占比越来越高,加上学习压力增加、体育运动时间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等因素,肥胖的发生率正迅速增加。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病率已从1993年的6.1%上升至2009年的13.1%,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数据,目前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高达16%。 儿童肥胖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无时无刻不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儿童肥胖是许多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肥胖的儿童进入成年后将有更多的健康问题将日益显现,成为未来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 肥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出生前宫内情况、出生时体重、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睡眠、家庭社会因素等等都参与了肥胖的发生。 大多数儿童的肥胖属于单纯性肥胖,他们一般食欲旺盛,吃的又快又急,胃口大,口味偏重,多喜欢吃肉食、油炸食物或甜食。平时运动少,喜欢躺着或卧着,稍微活动一下可能会觉得气短、心悸或者腿痛,因此更加不愿意活动,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是否达到肥胖通常以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身高体重比(WFH)、腰围、腰围身高比(WHtR)作为判断指标,比较常用的是BMI和WHtR。男童WHtR大于0.48,女童WHtR大于0.46可作为肥胖的初步筛查指标。BMI大于等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第85百分位(P85)属于体重超重,大于等于第95百分位(P95)则为肥胖,下表是儿童BMI百分位数值表。 对于肥胖儿童,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体育运动和日常行为干预。 首先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日常饮食吃一些低糖、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等富含植物纤维的食品。当感到饥饿时可以吃一点西红柿、苹果、黄瓜等热量较少的食物,要避免煎炸的食品,避免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早餐占一天当中总食量的35%,晚餐不超过30%。早期以体重不增加为目标,慢慢使体重减下来,不能操之过急。 其次要限制久坐、卧的行为,减少看电视、玩手机、用电脑的时间。多进行体育活动,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量。还需要保证睡眠时间,一般建议学龄儿童当中,小学生9-10小时/天,中学生8-9小时/天。 如果通过检查,已经发现肥胖相关并发症了,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门诊,常常会有家长问:“医生,我女儿今年8岁,需要测骨龄么?”、“医生,我感觉我儿子偏矮,需要测骨龄么?” 一听到小朋友的骨龄比实际年龄大,爸爸妈妈更是会陷入深深的担忧。到底什么是骨龄呢?今天我们通过3个家长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来说说有关骨龄的秘密。 问题一:什么是骨龄? 1 骨龄的概念 通过测定骨骼大小、形态、结构、相互关系的变化反应体格发育程度,并通过统计处理,以岁为单位表达的生物学年龄。简单来说,就是以骨骼发育变化测定体格发育年龄。 骨骼X线影像是判断骨龄的主要手段,拍摄部位有手腕关节、膝关节、胸锁关节、肩关节等等。因手腕部骨骼数目较多,有腕骨、掌骨、指骨、尺桡骨,基本覆盖了长骨、短骨、不整齐骨和圆骨等多种形态的骨骼,且易于拍片及防护,所以,国内外多采用拍摄手腕部X线片的方法进行骨龄的测算。 2 骨龄的意义: 骨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长指标,不依赖年龄和生长速度的变化。所以,骨龄作为生物年龄的评价指标,在体育、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骨龄与体格及性发育相一致,可作为判断性成熟的重要指标,其次动态观察骨龄的变化对评价个体生长态势(比如了解生长发育潜力、预测未来身高等)及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问题二:骨龄有必要半年拍?年年拍? 以下情况建议拍骨龄 1 身高明显落后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尤其是矮小标准。 下面是一张儿童身高对照表,这是根据我国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2 身高短期内上升特别快 儿童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0-2岁,第二个是青春期。这里指的身高短期上升特别快主要指的是第二个时期。在学龄儿童中,如果身高增长突然加速了,往往提示已经处于青春期了,伴随身高快速增长,骨骺融合的速度也开始加快。这时可以带孩子去内分泌专科医生那里看一下,让医生判断一下性发育状况是否正常,目前身高情况如何,与骨龄是否相符以及是否需要动态监测骨龄等等。 3 生长速率缓慢 什么叫生长速率缓慢呢,正常情况下,2岁到青春期前的儿童,平均一年要长5-7cm,如果一年连5cm都没长到,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身材矮小,这个时候需要一些检查来排除一些病理性原因,其中骨龄就一项重要的检查。 4 有特殊需求 当然,还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做骨龄的检查,比如运动员的选拔等需要预测成年最终身高的情况,需要动态监测骨龄。当然,影响最终身高的因素有很多,与遗传、进入青春期的早晚、青春期进展速度、营养、生活方式、疾病、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有关,所以,身高预测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动态监测下预测的结果所反映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问题三:我的孩子骨龄比年龄大,医生却认为没事? 1 骨龄的正常范围。 影响骨龄的因素有很多,非内分泌因素有营养、疾病、饮食、遗传等,内分泌因素包括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骨骺融合的主要决定因素)。正常情况下,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应该在±1岁之间,落后或提前过多即提示异常。所以如果您的孩子骨龄与实际年龄相差1岁以内,身高也和骨龄相符的,就不必太紧张。那什么情况下需要警惕呢,一般来说骨龄和实际年龄相差2岁以上应视为异常,1岁到2岁之间也需要重视。 2 造成骨龄偏大的原因 因为骨骺融合的取决于暴露于雌激素的浓度和时间,性激素越高,骨骺闭合的越快,所以导致体内雌激素过多或过早分泌的原因都可能导致骨龄提前。 最常见的是性早熟,因为青春期时体内雌激素分泌会增多;肥胖和体重过重时,体内雌激素也会过高;此外,外源性雌激素摄入过多,比如长期食用或接触一些含有雌激素的食物或药品,骨龄也会提前。 某些疾病也会导致骨龄提前,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肿瘤等。 3 造成骨龄偏小的原因 体制性生长、青春发育延迟,营养不良,宫内发育迟缓,甲状腺功能减低,生长激素缺乏都可引起骨龄落后,还有很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及家族性矮小的患儿,骨龄也大多落后。 总之,骨龄是一项评价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骨龄的变化对评价个体的生长态势及小儿内分泌疾病疗效有重要意义。当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找专业医生就诊,进行骨龄检查。骨龄提前或落后不一定就是异常,要结合孩子当前身高、年龄、营养状态、性发育状况、有无疾病因素、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去分析。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钙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元。钙参与了人体骨骼、牙齿的生长、其他微量元素的代谢及免疫系统的形成,儿童因其生长发育特点,需要较高的钙摄入,缺钙将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何科学的给孩子补钙成为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钙的需求量是有区别的: 1-6个月,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约需要300毫克的钙,人工喂养的宝宝约400毫克;7-12个月,每天约400毫克;1-3岁,每天约600毫克;4-10岁,每天约800毫克。所以,当日常摄入的钙达到上述标准后,无需额外补钙的,适量补充钙剂很重要,过犹不及,过量补钙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便秘、厌食等症状。 其次,2岁以内的孩子需补充维生素D,这样才能有利于钙的吸收。2岁以后饮食习惯良好,没有挑食、厌食的小朋友可以不用再补充维生素D了。 其实钙剂具体用法也是有学问的,“怎么吃”很重要。蛋白质类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所以补钙时最好能有蛋白质的摄入。而有些食物则不适合与钙一起吃,比如菠菜、竹笋、苋菜等等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植酸、草酸或鞣酸等物质,它们会和钙结合从而影响吸收。 补钙会不会因为补太多而过量呢?钙剂过量的话呢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比如锌、铁的吸收,严重钙过量还会导致高钙血症,甚至出现恶心、便秘、肾结石,甚至昏迷的症状。但是过量钙剂摄入导致的这些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只要按照医嘱补充钙剂是不会造成钙过量的。
每一个儿科门急诊班都会迎来一波波发热的小朋友,小朋友们有的一点儿精神也没有,有的小脸虽然红扑扑却像到了游乐场一样开心的跑来跑去。家长们有的心急如焚,有的却淡定自若,真是人间百态。发热本身不是病,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不是孩子一发热就马上要去医院呢?不一定。下面跟大家说说如何初步判断病情,什么情况下要带宝宝去医院。 首先,对于1岁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首先要排除会不会是衣物包裹的太多,发生“捂热综合征”,可以适当减少衣物后复测体温,复测后还是发热,老老实实去医院吧。 1岁以上的宝宝发热,体温39°C以下,能吃能喝能睡能玩的,问题一般不大,可以先观察,采用一些物理降温的办法,前提是宝宝不抗拒,比如温水擦擦身或者洗个热水澡等。 发热通常是病原体感染所致的,儿童中比较常见的是病毒性感染,只要适量的饮水、及时增减衣物、合理饮食等对症处理,一般2-3天会自然退热的。 当然这是发热中最理想的情况,如果这里疼那里痒的、精神不佳的、伴有剧烈咳嗽、气急、上吐下泻的,或者发热已经3天以上了,还是需要来医院看看的。 有的家长很担心,一直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其实家长担心的情况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脑膜炎、脑炎,患儿通常会有高热不退,精神很差,有的还会剧烈的呕吐,这类感染才会“烧坏脑子”。所以病情轻重,主要看精神状态而不是体温超过多少。 有些小朋友有过高热惊厥史或者合并一些基础疾病的,这种情况下,发热了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