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甲状腺组织分泌的糖蛋白,可把甲状腺球蛋白看做装载甲状腺素的运输车,装载着甲状腺素储存在甲状腺滤泡腔中(每个TG约有2个甲状腺素(T4)和0.5个三碘甲腺原氨酸(T3)分子)。在生理状态下,甲状腺大小是决定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有很少量的甲状腺球蛋白释放入血,正常值为1.7—56ng/mL。 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和甲状腺癌组织都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由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病灶的多少和大小决定,分化型甲状腺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等)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在全甲状腺切除术后降低或者测不出,甲状腺球蛋白在术后连续监测中逐渐升高则需要警惕术后残留异位甲状腺、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甲状腺球蛋白小于1ng/mL时复发的几率很低,在1ng/mL~10ng/mL之间时,复发的几率约为20%左右,大于10ng/mL,复发几率大于60%。所以,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动态监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可以预测早期复发和转移。 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时应该同时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因为25%的甲状腺癌患者存在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其存在可以干扰甲状腺球蛋白的检测。当然应该结合甲状腺球蛋白变化、甲状腺超声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结果,而不能机械地单一依据甲状腺球蛋白对甲状腺癌做最后判断。
乳腺钙化灶是何方神圣?长啥样?通俗地说,就是乳腺钼靶黑胶片上的白色“亮点点”。针对乳腺的三个检查:B超、钼靶、磁共振,乳腺钼靶对钙化灶最敏感。在钼靶的黑胶片上,不仅可以看到钙化灶的分布走向图,还可以根据钙化灶的长相来判断病灶的性质。那么,乳腺钙化灶如何形成的?有乳腺钙化灶,就有癌变倾向吗? 乳腺钙化灶到底离乳腺癌有多远呢? 乳腺钙化灶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乳腺钙化灶就是一些钙盐沉积于乳腺中。可以是乳汁淤积残留的沉积物,也可以是乳腺炎症的渗出物;可以是纤维腺瘤中坚硬如石的粗大钙化灶,也可以是乳腺癌中恶性肿瘤细胞的坏死残骸。 人体内许多器官都有可能形成钙化灶。例如:肝脏钙化灶与肝内胆管结石有关;肺内钙化灶,基本以良性病变为主;甲状腺钙化灶,有三分之一是恶性病变;乳房钙化灶,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乳腺良性钙化灶长啥样? 乳腺良性钙化灶通常表现为散发的、粗大的钙化灶,有时为双侧的,或伴有其他良性病变。也就是说,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哺乳后奶水未完全吸收、乳腺炎渗出坏死等,都有可能存在乳腺钙化灶。 乳腺恶性钙化灶长啥样? 乳腺恶性钙化灶主要表现为聚集的、细小的钙化灶,有时沿乳腺导管分布,如同树枝状;有时新出现的或新增加的钙化灶,恶性的可能也较大。乳腺癌或导管内癌有时会伴有恶性钙化灶。 乳腺可疑钙化灶长啥样? 乳腺可疑钙化灶是指钼靶报告上显示BI-RADS 4a的钙化灶,分布较聚集,颗粒小,无法准确评估,常常需要磁共振来协助判断病变性质,或者手术活检明确良恶性。可疑钙化灶中仅20%病变为恶性,并且绝大多数是导管内癌。 因此,乳腺钙化灶形形色色,大部分还是以BI-RADS 3的良性病灶为主。BI-RADS 4a的钙化灶也仅有5%的病变为乳腺浸润性癌。只要稳定的、没有新发现的钙化灶,它离乳腺癌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
由于癌症治疗可能会增加有乳腺癌病史女性的骨质疏松风险,目前ASCO指南推荐对于下列这些人群进行基线的骨密度筛查评估:ASCO指南提出对下列人群进行基线筛查评估(通常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1.65岁以上女性。2.符合以下任意特征的60-64岁女性:骨质疏松家族史、体重<70kg、有非创伤性骨折史,或有骨质疏松的其他危险因素(例如,吸烟、久坐生活方式和饮酒)。3.接受芳香酶抑制剂(AI)治疗的绝经后女性,包括推荐使用AI但还没有开始使用的患者。4.发生治疗相关过早绝经的绝经前女性。对于AI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也就是AI类药物,临床常用的包括:依西美坦(阿诺新),来曲唑(弗隆),阿那曲唑(瑞宁得)等,它的原理是抑制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生成,降低血液中雌激素水平而达到治疗目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和LHRHa可导致骨密度下降或骨质疏松。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常规推荐骨密度检测,中国抗癌协会指南推荐: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每12个月监测1次骨密度,并进行骨密度评分(T-score)。1.T-score小于-2.5,为骨质疏松,可开始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2.T-score为-2.5~-1.0,为骨量减低,给予维生素D和钙片治疗,并考虑使用双膦酸盐;3.T-score大于-1.0,为骨量正常,不推荐使用双膦酸盐。
在化疗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朋友都会问到:“化疗需要多长时间?间隔期是多少?可不可以推迟几天去做下一次化疗?……”甚至有人以「化疗对身体影响太大」为由,自行决定在家「调理」一两个月之后再去做下一次化疗。这样做是否合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本文要点】化疗周期怎么算?为什么一个周期是21天?两个周期之间,为什么要挺一段时间?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1.化疗周期怎么算?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1天算起,到第21天或第28天,即3~4周称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1~2周用药,第3~4周休息。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得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在这期间摄入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6周算一个周期。2.为什么一个周期是21天?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为21天(3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通常情况下: 第1周 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 第2周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 第3周 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而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3.两个周期间,为何要暂停?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期。在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常常比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因此,治疗期间常常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可以让正常细胞得到恢复,让身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能够耐受,增加疗效。间歇期的长短,应该以「药物毒性作用基本消失,机体正常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而被杀伤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这样一个时间为最佳时间。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都有明显影响。因此,一般对于增长过快的恶性肿瘤细胞,连续用药1~2周是一个疗程,间隔2~3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淋巴瘤化疗一般间隔14~28天,即2~4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根据个体体质、化疗效果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50%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50%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25%,第三个疗程后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清除。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也就是说,其实肿瘤细胞是「一边被打,一边在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停下来休息,将会大大降低打赢这场仗的几率,除非特殊情况,建议尽量坚持!那么,只晚几天行不行?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疫情影响、白细胞没有恢复、出现感染、没有床位等。建议定期做身体检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化疗方案。化疗间隔期的长短,关键还是看化疗效果。5.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 有时由于副作用等情况,医生要修改你的化疗计划。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化疗前后都会反复做血液学、CT等检查,来评价化疗疗效。医生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总结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对于大多数药物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或晚期肿瘤患者,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是不切实际的。治疗肿瘤时,不但要看肿瘤大小的变化,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长短。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带肿瘤生存」,这样的治疗疗效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结果。6.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①患者应当仔细阅读出院小结 出院小结会提醒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注明下次化疗的日期等。有的患者将出院小结随意丢弃,或者用作报销等用途,不留底稿,这都是不正确的。②按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诊就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到化疗所在的医院、科室就诊,因为这是对患者病情最了解的地方;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居住地离化疗所在的医院比较远,则可固定选择附近的一家医院,最好到肿瘤科就诊,并相对固定一个复诊的地点,最好也能固定一个医生。复查时,一定要带上出院小结,上面有患者的病史、简要诊疗经过,可便于医生参考。化疗间歇期的复查,最重要的是血常规、生化检查,都需要抽血。血液指标的异常,患者本身常常没有感觉,只能通过血液化验来发现,因此,患者务必按期抽血。③如果出现身体状况的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例如发热、拉肚子、呕吐等。晚间和周末可到医院急诊就诊,以免耽误病情。④化疗间歇期,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往往较差此时,要注意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大量的家务活、避免在外就餐、避免长途旅行。应以休息为主,适当运动,规律生活。建议定期做身体检查,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化疗方案。我们要听从医生的安排,记住下次化疗的时间,坚持完成化疗,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主要症状为乳腺胀痛,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好发于中年妇女,青少年和绝经后妇女也有发生。对于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一乳腺增生,每个人的认知都有所不同,有人说乳腺增生不需要治疗,生孩子之后自然就会好,也有人说乳腺增生会癌变。到底谁对谁错呢?今天,张医生将帮助大家辨别真伪。什么是乳腺增生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据调查约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乳腺增生都会癌变吗?并不是都会癌变,众所周知,乳腺是分泌乳汁的腺体,在排卵之前,女性的身体则需要为宝宝的到来做好物质准备,每一个小叶腺泡会逐渐地扩张,此时乳房血管也会逐渐开放,扩大粮仓的规模。在乳房胀大的时候准妈妈会出现胀痛感,而且能够在乳房部位触摸到很多个小的结节,其实这是因腺叶胀大所致,属于生理性乳腺增生,不属于疾病。当宝宝没有到来时,粮仓则无须继续扩大,乳房血管也会逐渐收缩,恢复成原来的大小。但是,在乳腺增生和复原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调皮“的乳腺小叶未能及时复原,维持在增生的状态下,则会导致乳腺组织的结构素乱,从而引发持续性的结节以及疼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乳腺增生症,属于病理性乳腺增生。总而言之,乳腺增生可分为两种,即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不属于疾病,后者才有癌变的可能。病理分类在病理学上,乳腺增生性病变统称为导管增生性病变,是一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各不相同的增生性病变,主要局限于乳腺小叶系统。这些病变大致可以分为3类:增生性病变乳腺囊肿、导管扩张、大汗腺化生或组织型增生。一般地说,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与同年龄未进行手术活检的女性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这是一种增生细胞如流水线般排列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患者癌变风险增加1.2~2.0倍,属于轻度风险增加。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是一种肿瘤性导管内病变,以单细胞增生、细胞均匀分布为特征。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患者癌变风险增加4~5倍,属于中度风险增加,是一种癌前病变,根据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非典型增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非典型增生。治疗与随访虽然乳腺增生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但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证实少数经活检诊断的重度非典型增生病例可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平均时间为8.3年。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癌变指标,可以辨别哪些非典型增生患者最终会发展为乳腺癌。但是却能够明确增生发展至癌症的过程,需要历经几个阶段:正常乳腺组织一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一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轻、中、重度)——导管原位癌—浸润性乳腺癌。普通的乳腺增生本身并不需要治疗,只有非典型增生的病变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果术前通过空芯针穿刺、微创手术或切除活检发现存在非典型增生,尤其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则需要完整切除可疑病灶,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标本供病理诊断。术后患者应该密切随访。有乳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高危女性应咨询专科医师,看是否需要服用内分泌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做基因检测,以利进一步确定乳腺癌预防策略。除了非典型增生外,其他乳腺增生患者以观察随访为主。因乳房疼痛引起失眠,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者,可考虑心理治疗,超过80%的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可治愈乳房疼痛。在日常生活中,乳腺增生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低脂饮食。有报道称,减少咖啡因、可乐、巧克力的摄入,可能起到缓解乳房疼痛的作用。总结总之,乳腺增生患者不必为乳腺增生焦虑不安。但应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认识和防癌意识,坚持每年一次乳腺专科检查,包括临床医生对乳腺的触诊,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以筛查乳腺癌。非典型增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乳腺癌筛查方案。
癌症是当今世界卫生系统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癌症类型。据2019年统计,乳腺癌在各类癌症中发病率为11.6%,占全球死亡率的6.5%。此外,GLOBOCAN2018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将从2018年的200万上升到2046年的300万以上,增幅为46%。在所有实体恶性肿瘤中,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可能最为严重。一项关于西方主要肿瘤实体癌症患者4周内精神障碍患病率的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率最高。抑郁是乳腺癌患者中一种特别常见的情感障碍,发病率12%~25%。在中国人群中,癌症患者的抑郁患病率高于健康人群。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21%-26%的女性报告有抑郁症状。焦虑常与抑郁同时发生,也与副作用增加、躯体症状和身体功能下降有关。人们已经研究过心理状态恶化对癌症患者健康的有害影响,并认为它们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据报道,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侵袭性更强,其中一些患者有遗传易感性。据记载,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比年长的乳腺癌患者有更大的社会心理问题风险。因此,应定期对该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现如今,对乳腺癌患者的多学科护理的重要性得到了重视,重点是个人的心理社会状况、遗传倾向、生育能力和性健康。其中,年轻妇女具有独特的医疗和心理特征,需要加以考虑。所以说,在发现自我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与家人沟通,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多多关注乳腺科@张医生
BI-RADS 4类? BI-RADS是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的缩写。BI-RADS分级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如X线钼靶摄影、彩超、核磁共振等,用来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程度的一种评估分类法。 BI-RADS将乳腺病变分为0-6类,一般来说,级别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BI-RADS0类:是指评估不完全。需要召回患者,补充其他相关影像检查,或需要结合以前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来进一步评估。 以下为评估完全的最后分级: BI-RADS1类:阴性结果,未发现异常病变,亦即正常乳腺。 BI-RADS2类:良性病变,可基本排除恶性。定期复查即可。 BI-RADS3类:可能是良性病变,建议短期(3~6个月)复查,医生需要通过短期随访观察来证实良性的判断,恶性可能在0-2%。 BI-RADS4类:可疑恶性病变。4类结节分类可进一步细化为4A、4B、4C三类。 4A:恶性可能>2%但≤10%; 4B:恶性可能>10%但≤50%; 4C:恶性可能>50%但
当乳腺癌转移至远处,如骨、肺、肝、脑等,即属于晚期乳腺癌,通常也称为转移性乳腺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晚期乳腺癌。有些女性首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那么也属于晚期乳腺癌 很多人认为晚期癌症是无法治疗的,包括晚期乳腺癌。事实上,晚期乳腺癌确实不同于早期乳腺癌那样,以治愈肿瘤为目标,但合理的治疗仍可长期控制肿瘤。临床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偶尔也可被治愈(约2%-3%有转移性乳腺癌的女性在持续10-1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病情得到完全缓解)。 那么,如何判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呢?一般来说,仅骨骼、软组织转移,没有内脏转移或仅伴有少量内脏转移的患者,疾病进展较缓慢;伴随着肝、脑等重要器官的广泛转移,疾病进展迅速;对内分泌、化疗等治疗敏感的患者,可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内分泌、化疗等治疗耐药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可能为几个月;如果没有接受任何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的治疗,几乎没有人能很好地生存几年。 总的来说,确诊为晚期乳腺癌的女性平均生存时间为2-3年,但不同肿瘤状态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医生会根据以下肿瘤生物学行为来判定疾病的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1 无病间期 无病间期是指从肿瘤最初诊断到复发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常规检查看不到病变。无病间期是癌症复发后判断其生长速度及预后的指标。 如果患者在接受乳腺癌初始治疗阶段或在治疗结束后不久就发现了转移的证据,一般说明肿瘤进展较快且预后较差;如果在初次诊断后许多年(如10-15年)后出现转移,说明肿瘤进展较为缓慢且预后较好。 2 激素受体状态 激素受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或两者均为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情一般比激素受体阴性(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均为阴性)的进展慢。 3 HER-2状态 HER-2也称作CerbB-2。HER-2阳性的乳腺癌比HER-2阴性的预后差,前者更具侵袭性且对内分泌治疗更不敏感。 4 病变位置 转移性病变的位置不同,其预后也不同。局限在皮肤、淋巴结或者骨的转移比在肝、脑转移或多个位置的转移预后要好,而肺或肺周围组织的转移预后居中。 5 病变范围 转移灶的大小和数目的多少不同,其预后也不同。仅有少量转移病灶或小转移病灶的患者比广泛转移或大转移病灶的预后要好。 6 既往治疗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如何发展,而许会受最初诊断后所接受的治疗和治疗范围的影响。医生会回顾患者的初始乳腺癌治疗情况,包括曾将接受过何种治疗、身体对各种治疗的耐受性如何、治疗后肿瘤的反应如何等。 7 个人史 在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时,个体本身的某些因素也影响其预后,包括年龄、活动力及其他病史等。年龄是否影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进程尚有争论,某些研究表明:年轻女性若出现转移比老年女性的预后更差。活动力(体能状态)指从事正常活动的能力。活动力可以帮助确定一般健康状况、是否能够耐受某些治疗及这些治疗可能的作用。此外,其他病史如心脏病、卒中、糖尿病也会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综上,晚期乳腺癌的预后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的。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和预后固然是必要的,但与其过分纠结于“还能活多久”的问题,倒不如放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成就自己生命的奇迹。
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从甲状腺癌术后到甲状腺其他良性疾病如(甲减,桥本等),优甲乐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地位,稳居第一。优甲乐,又称左甲状腺素钠,具有:有效性、长期获益、副作用小、服用简单、肠道吸收好、长半衰期、廉价等优点。可以将它理解成一种人为合成的甲状腺素,是机体所需要的一种激素,所以即便长期吃优甲乐,也不用过于担心。下面详细介绍优甲乐怎么吃才最有效。 1.什么是时间段吃? 我们建议早餐前1小时吃,每天一次,空腹吃,顿服。效果最佳,所以养成好的吃药习惯,每天定时吃,这样有利于激素的脉冲式释放和定时释放,并且早上吃也可以维持一整天的甲状腺素水平。 2.不能和什么食物一起吃? 不能与豆制品,奶及含铁含钙的食物一起吃。与含铁 、 钙食物间隔 2 小时 ; 与奶 、 豆类食品间隔 4 小时。所以我们建议长期服用优甲乐的患者,早餐就不要喝牛奶、豆浆了。可以吃一些面食 3.不能和哪些药物一起吃? 与维生素 、高血压药物、滋补品间隔 1 小时,与含铁 、 钙食物或药物间隔 2 小时 ; 与消胆胺或降脂树脂间隔 12 小时 。 4.服用药物过量或者不耐受有哪些副作用? 过多容易引起房颤、骨质疏松;头痛、心悸、焦虑等症状,可以考虑减量,或者更换产品。 5.良性结节怎么吃优甲乐 对于无功能的良性结节,不建议服用优甲乐,对于良性结节术后,如果甲状腺功能正常,也可以不用服用优甲乐。 6.甲减+桥本怎么吃优甲乐? 对于上述两种疾病,优甲乐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甲状腺功能,所以只要吃到甲状腺功能正常就行。 7.甲状腺癌怎么吃优甲乐? (1)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因为TSH被认为是一种营养性激素,能够促进来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细胞生长,可加快癌细胞的生长。而服用优甲乐可反馈性抑制TSH,降低癌症的复发。那么每天吃多少优甲乐呢?怎么评估呢? 现在多根据患者肿瘤复发危险度及TSH抑制治疗的副作用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药物调整跟踪复查甲状腺功能来定(复查甲功时,早上仅吃药,不要再吃饭喝水来抽血就行) 对于未分化甲状腺癌,吃优甲乐只要保持在正常甲状腺功能水平就行。 优甲乐作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神药,一经上市,就带来了不小的风波,希望听了我的讲解,能够给你们带来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