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报告通常会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部分,分别是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个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表型,这个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这个基因突变来自父亲还是母亲,这个基因的碱基突变位点及氨基酸的改变类型。基因报告中如果
皮层发育不良是患者在胎儿期大脑出现异常发育引起的,大部分是受精卵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大脑包括皮层,白质,脑回,脑沟等等。这些任何一个发育异常都有可能导致癫痫。 对于皮层发育不良有很多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大脑过度凋亡或者增殖减少。大概可以理解为脑组织过小,没有长成正常的脑组织,如小头畸形;脑组织过大,比正常脑组织还偏大,比如巨脑回;还有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皮层分层破坏造成畸形,比如皮层发育不良2型。第二种情况是神经元在发育迁移过程中发生异常。包括大脑皮层迁移位置不对,比如灰质异位;皮层增厚;皮层下的白质中有异常的皮层,如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皮层长的不规则;异常的很多小脑回,如多微小脑回;脑沟畸形。第三种情况为皮质具有规则的厚度和内/外表面,但是沟回深度和方向有轻微异常;海马硬化或者肿瘤等每种情况的作用机制都不同,导致它的基因突变也不同。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包括PI3KCA, AKT3, CCND2, PIK3R2, AKT1, PTEN,MTOR, RHEB, STRADA, TSC1, TSC2, DEPDC5,NPRL3, NPRL2,CDKL5,AHI1, ATP1A2, ARX, BICD2, COL4A1,COL4A2, COL18A1, DYNC1H1, EML1, EOMES,MACF1, RELN, TUBA1A, TUBA8, TUBB2A, TUBB2B, TUBB3等等。患者往往在做完基因检查后发现基因有异常。即使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其实也不能完全排除不是基因突变导致,可能是由于很多基因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或者位于一些特殊部位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对于皮层发育不良的患者建议做家系全外显子检测,检测结果可以显示患者相关基因,如果有查到相关基因说明这个基因突变有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需要患者母亲再次怀孕或者患者以后生育时进行产前诊断,以达到预防目的。
导致结节性硬化的基因一般为TSC1和TSC2基因突变,临床上一般认识是TSC2基因突变患者的脑电图更局灶,核磁显示结节更大、更多,各个系统的症状更重。但是TSC1和TSC2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我科对接近一百例患者进行统计后发现TSC1和TSC2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最近,加拿大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一篇关于结节性硬化患者手术的统计文章。这篇文章中研究的患者来自结节性硬化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结节性硬化联盟从2006年开始收集19个位于美国和比利时的临床研究中心的结节性硬化患者,共收集1763例患者。其中既做了手术或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又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共187例,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这187例患者中对TSC1基因突变患者和TSC2基因突变患者的手术结果做了分析,手术包括迷走神经刺激术,病灶切除术,病灶切除术后再做迷走神经刺激术。其中发现TSC1基因突变的患者病灶切除术控制率在65.66%,TSC2基因突变的患者病灶切除术控制率在47.37%;统计分析后没有发现两者有什么区别。TSC1基因突变的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控制率在30.77%,TSC2基因突变的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控制率在36.36%;统计分析后没有发现两者有什么区别。TSC1基因突变的患者病灶切除术再做迷走神经刺激术控制率在66.67%,TSC2基因突变的患者病灶切除术再做迷走神经刺激术控制率在15.38%;统计分析后没有发现两者有什么区别。总的来看,TSC1基因突变患者控制率相对较好,但是由于病例数太少,目前还不能下明确的定论,对于不同基因的手术效果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节性硬化的基因突变类型一般分为TSC1突变,TSC2突变和无基因突变。每个基因类型对应的各个系统的改变都不尽相同,但是具体有哪些不同?对于患者人数较少的研究一般可靠性不大。这里有一篇汇集了490例患
结节性硬化患者大约有95%为难治性癫痫,其往往核磁病灶很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手术治疗效果目前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报道参差不齐,并且关于手术的报道数量不多。最近,加拿大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一篇关于结节性
患者男性,9个月。患者2个月出现发作,表现为眼睛左斜,耸肩,抱球。诊断为癫痫。经过治疗后有一定疗效,但仍有发作。核磁为双侧各个脑区有多发的异常信号,双侧枕叶著。PET为右侧枕叶低代谢。最近来就诊,基因
患者男性,3岁半,1岁半开始出现癫痫发作,诊断为癫痫,结节性硬化。反复药物治疗后无效,脑电图表现为左侧额、中央、顶区异常,核磁为多发结节,主要在左侧额中央区,PET为多处低代谢。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后确
一个患者术后每天都有发作,发作情况和术前情况完全相同,他是目前年龄最小的结节性硬化患者,手术时仅有4个月,目前已经随访近两年,没有任何发作。患者的智力和运动发育均与同龄人相近。术后脑电图仍有放电。图1
患者为3岁男孩,发作表现为痉挛发作,每天发作数十次。在进行术前评估前做了基因检查,他的基因报告中有一项可疑致病基因为KCNT1基因突变。这个基因的临床表型为癫痫性脑病,他的症状和这个基因突变基本吻合。这个基因属于离子通道疾病,这类疾病是无法手术的,属于手术禁忌症。另外,由于他的影像,脑电图结果也无法定位出病灶,这例患者会诊后我们建议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离子通道的基因还有很多比如SCN1A,SCN2A,SCN8A等等以SCN开头的这些均为钠离子通道基因,对应的疾病典型的为DRAVET综合征,高热惊厥等。以KCN开头的均为钾离子通道疾病,比如KCNT1,KCNQ2,KCNQ3等。还有很多其它的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最多的是早发性癫痫性脑病,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痉挛发作,其余还有强直发作等。这类基因导致的大部分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携带这个基因,有的可以发病,有的不发病。如果患者自己发生基因突变(不是父母遗传),加上患者的发作表现和基因对应的表型相似,可以肯定是这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但是如果患者基因突变是遗传自父母一方的情况,就不能说一定不是这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经常听到会说父母都没问题,孩子携带了这个基因也应该没问题。这样说是不严谨的。如果患者症状和基因对应的表现类型还是需要怀疑的。尤其是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谨慎。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有隔代遗传的。为什么会隔代遗传?因为他们的外显率不同,意思是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很多疾病都是这样,比如结节性硬化。所以如果患者年纪小,并且有痉挛发作一定要做基因检测,不能盲目做手术。手术评估是综合评估,不能光看有没有病灶就决定手术治疗。有了这些常识,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平时对患者的疾病可以做个大致的判断,选择更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