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一般知识 成年人血压 ≥140mmHg 和/或 90mmHg 就是高血压,无论年龄。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25.2%,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 2.7 亿人,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 高血压是导致心梗、脑梗、肾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全国每年有 200 万人死于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而且 6 成以上的冠心病人、8 成以上脑梗病人、9 成脑出血病人都有高血压史。可以说,高血压是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杀手”。所以,正确认识高血压并严格的控制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何时启动降压治疗? 血压降到什么目标? 2014 年初发布的 JNC8(美国高血压指南 8)明确规定: 何时启动降压治疗? ① ≥60 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 ≥15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 ② < 60 岁的高血压患者,只要收缩压 ≥140mmHg 和/或舒张压 ≥90mmHg 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 血压降到什么目标? ① ≥60 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值是收缩压<150mmHg 和舒张压<90mmHg; ② < 60 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值是收缩压<140mmHg 和舒张压<90mmHg。 当然,对糖尿病和肾病患者降压的目标值目前还有不同的意见,总的趋势是,这两类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应该更严格一些。 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控制高血压,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改善生活方式,但药物治疗无疑是主要措施。 高血压起始用药包括ACEI类(普利类)药物、ARB类(沙坦类)药物、CCB类(地平类)、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等。 高血压用药,10个错误 误区一:没有感觉,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后会感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如同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升高反而不难受了。 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所以,血压升高,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二: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问题是不能停,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这样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 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能够恢复正常,可以不用药。除此之外,应该用药治疗。 误区三:开始不能用好药 治疗感染不能首选高级别的抗菌素,因为一旦耐药,便无药可用。这是由于细菌有对抗药物的能力。 降压药作用的对象不是细菌,而是受体,不会出现类似抗菌素耐药的情况。 所谓的好药,不但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而且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有保护作用。所以选择降压药,哪个好,就选哪个,而且开始就用好药。 误区四: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五: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110-140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着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 同样的道理,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 误区六: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 对高血压急症,24~48小时内把血压缓慢降至160/100mmHg即可,一般不需要静脉用药。 临床普遍使用心痛定(硝苯地平)舌下含服紧急降压,目前认为是不合适的。除降压过快外,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心脑血管病。 误区七: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除非新品种上市,而新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换药。 误区八:降压药有副作用 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但FDA批准的原研药(进口药)相对很安全。如果按说明用药,副作用会很轻微。 不要因噎废食,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 误区九:降压药伤肾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肾脏”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 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类药物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并有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男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降压、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 总之,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 误区十: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近些年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比如降压枕、降压手表、降压帽、降压鞋垫等,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结果并非如此。 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手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等多高发于清晨,而夜间发生率较低,发病高峰多在觉醒前后4-6h。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的血压上升幅度明显较高;提示清晨血压急剧升高或者说异常血压晨峰现象,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一、血压晨峰是什么? 人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此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通常会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甚至达到一日之内最高水平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血压晨峰”。 由于血压晨峰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也无血压晨峰正常值,仅能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来诊断,其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难以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更常用清晨血压来描述清晨血压升高现象。 清晨血压指清晨醒后1 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 h或早晨6:00-10:00间的血压,在一定范围的升高属生理现象。 正常生理情况下,收缩压和舒张压通常会比睡眠时增加10%-20%;一旦上升幅度过大,则属于病理状态。清晨血压与清晨高血压的关系就如血压与高血压的关系一样,即如果清晨血压高于正常水平即为清晨高血压。 清晨高血压定义为:如果家庭血压测量或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135/85 mmHg和(或)诊室血压≥140/90 mmHg即为清晨高血压。 二、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清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显示:清晨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155mmHg)相比已控制的患者(<125mmHg),卒中风险(HR 6.01)和冠脉事件(HR 6.27)风险更高,即使在临床血压控制良好(
心电图ST-T段改变包括T波改变和ST段改变,其原因很多。 一、如果仅是单纯的T波改变而没有其他心电图的异常,自己又没有什么症状,并且以往没有“心脏病”史和别的健康问题,年轻人的单纯T波改变往往是一种正常变化,大可不必太紧张。如果慎重起见,去检查一下电解质(验血)、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最好带上心电图去医院找心脏专科医生,我在专家门诊经常遇到患者在外院作心电图提示或医生说ST-T改变,心肌缺血,而实际并没有,是正常心电图,结果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负担。 二、在门诊中,也经常有病人自诉胸闷、心慌,而给予心电图检查,常发现“ST-T”改变,它往往带给人们忧虑、不安和惊恐。这并不奇怪,因为ST-T改变是诊断心绞痛、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于是,心电图ST-T改变就和冠心病密切相连在一起,人们谈虎色变。 但是,心电图ST-T改变并不等于是患上了冠心病。ST-T改变本身并不具有诊断的特异性,影响ST-T改变的疾病与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1、检查技术上的原因,如心电基线不稳,上下飘移;2、呼吸与进餐的影响;3、药物如洋地黄等的影响;4、电解质影响,如血钾过低;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理状态的压抑与焦虑;6、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脱垂、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肌病等;7、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三、还应注意:健康人中也可出现ST-T改变,正常人中有ST段异常的约占10—30%,T波改变者约占15—20%,尤以女性、特别是中青年女性(尤其绝经期前)更为多见。 因此,评价ST-T改变,不结合病人的临床情况,不排除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绝对错误的。 因此,当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时,不应认为自己就是患上了冠心病,而应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尤其对于您这样的年轻女性,没有任何症状,完全没有必要有心理负担,方便的话,可以到专科医院的专科门诊看一看以解除心理负担。。
一、什么是H 型高血压?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升高10 毫米汞柱,西方人群脑卒中风险增加22%,而中国人增加49%。中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叶酸现象。而且,我国人群中属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 677TT 基因型频率高于其他国家人群,上述因素在血压增高的同时会大大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H 型高血压即高血压合并高 Hcy 血症(Hcy≥10μmol/L)。叶酸缺乏和(或)Hcy/叶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缺陷或基因突变是导致血 Hcy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专家共识建议在对高血压患者诊断的同时筛查Hcy,检出高血压伴高 Hcy 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治疗。 研究表明:我国高血压人群平均叶酸水平为8.1μg/L,低于美国人群50%,使得我国高血压人群血Hcy水平明显高于美国人群。一项基数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中H型高血压比例约为80.3% 二、H型高血压如何诊断? 高Hcy的诊断标准是血Hcy≥10 μmol/L。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而言,另外两个因素:血清叶酸水平、MTHFR 677TT 基因型都可以进一步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合并因素越多越危险。 三、高Hcy有何危害 ? 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Hcy通过抑制体内内源性硫化氢的生成活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产生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及血管增生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Hcy升高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荟萃分析的结果提示血Hcy与脑卒中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研究显示,高血压与高Hcy在导致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中国人群高血压与高Hcy同时存在,脑卒中风险增加 11.7 倍。 四、补充叶酸对可以降低脑卒中? 2007年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补充叶酸可以使脑卒中风险下降18%。2012年一项纳入更多研究的荟萃分析也表明,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 五、H 型高血压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 推荐尽可能多地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肝、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等。食物的制备和烹调会造成叶酸的流失,尤其在煮沸时损失更大。正常膳食摄入很难获取 > 0.4 mg/d 的叶酸。 2、药物治疗 推荐含有 0.8 mg 叶酸的固定复方制剂降压药物。
很多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都会疑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了,病都治好了,为什么还要长期用药呢? 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仍需继续服药,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预防支架内长血栓 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需要服用某些药物治疗一段时间。例如,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的支架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年,目的是预防支架内长血栓。1年后,支架内被正常的血管内皮覆盖后,发生支架内长血栓的危险大大降低,此时就可以停用氯吡格雷这类药物了。 二、缓解残存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一些病变较轻的血管,不需要放支架,也无需“搭桥”,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就可以了。医生用药的目的是缓解残存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三、防止冠心病恶化 还有些药物是用来预防冠心病进一步发展的,血管内的斑块不要再继续长大。医生希望用药让斑块保持稳定状态,不要破裂,因为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引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引发恶性事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因此,医生有些药物让患者长期服用是用来防治病变继续进展,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 可见,冠心病控制稳定后,有一些药物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进展和疾病再发。
一、药物只能降血压,并不能除去病因 医学上称高血压为“静默的杀手”,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什么是高血压病?血液在血管里流动,需要一定的压差,但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过高、过低都是病。 遗憾的是,即使到今天,对于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现代医学都还不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血压超高。可能有与血液流动相关的实体器官的因素,如心脏、血管,还有供血量、血液的黏度等;也有控制那些器官的神经、激素系统的因素;还有说不清的DNA遗传因素。此外也不能排除是多个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 基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极少数能找得出病因的,医学上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除去病因就一劳永逸。但对于更多不能确切病因的“原发性高血压”,就只能采用能够降压的药物,把血压暂时给降下来。 目前的降血压药物有多种类型,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血液循环的生理活动中,使血压降下来。例如常用的药名中含“普利”或“沙坦”的降压药,能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的血压调节系统。血管紧张素Ⅱ是迄今发现的人体内最强的升压物质。“普利”类的药物(如卡托普利)可以减少身体分泌出这个升压物质;“沙坦”类的药物(如氯沙坦)可直接抑制使升压物质作用的受体,降低血压。 但是,这些药物不可能改变身体内导致血压过分升高的那些因素,例如血管硬化、弹性减少、血管狭窄等等。好多导致血压高的因素,似乎不可逆转,这些多与器官的损伤、老化、紊乱等有关。如没有药物的掺和,血压就会一切照旧。就好比我们援助一个穷困地区,如果只提供食品衣物,没有注意帮助其生产、开辟财源,一旦外来的财物减少或失去,他们仍会复贫。 也就是说,高血压病人一直需要药物,要靠外援的药物来保持正常的血压。医疗实践已证明,保持正常的血压会使病人受益:能够减少长期持续血压过高,避免带来心、脑、肾的疾病,减少中风的风险。 二、已吃的药物为何不能一直发挥作用 也许有朋友会疑惑,已经服下去的药,不能一直发挥作用吗?为什么需要不断补充药物呢?多麻烦喔。大家都知道牛顿力学上的“反作用力”,药学也有类似的“定律”。药物对人体有作用,同时人体也对药物有“反作用”。这个人体对药物的作用,称为“药代动力学”,这也是决定药物的用法和用量的基础。 药物在体内,要随血液分布到各处,遇到相应的部位会产生作用或副作用;同时,也会随血流进入肝脏、肾脏。肝脏的众多药酶,会处置部分药物,可让药物失去活性。肾脏里生成尿液的功能,会不由分说地把部分药物留在尿里,随尿被排出体外。体内的血液循环就这样不停息地把药物带到肝或肾,带进后就代谢、消除一些。于是,药物在体内的量就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少。药品说明书中的“半衰期”,就是描述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如卡托普利约3小时,氯沙坦则要长一些。等到低于药物最小有效剂量时,对人体就没有作用了。所以过一定时间要再吃药。至今未出现吃一次可管一辈子,或管很长时间的药物,就是这个道理。 吃药与吃饭相同之处就是:药品的量,逐渐被体内排泄出去,到体内几乎完全没有时,如不补充,缺少了药物发挥作用,人体状态就会失常。慢性病用药坚持得好,病情就不易发展恶化,生活也更愉快。在这个意义上,最好的医生是病人自己。 三、坚持用药是一种需要,不用担心成瘾 针对终身用药是一种“上瘾”的担心,网上流传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且终身都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饭上瘾,而是因为我们需要。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也是类似的道理。” 事实上,终身服药这种情况,与药物成瘾完全是两回事。药物的成瘾,就是人们渴望再次反复使用该药物,以得到愉快的感觉。而不用它,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状况,即称为戒断症状。有成瘾性的药物是国家规定特殊管理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特殊标识、要用红处方,滥用就成为毒品,是触犯刑法的。而抗高血压的药物本身并没有成瘾性,根本不用担心。 慢性病的长期用药与成瘾性无关,它只是对体内血压或其他指标如血糖、血脂等进行控制,即疾病治疗的需要。对健康有帮助,不要随意停药喔。 最后再多唠叨一句,好多慢性病都是富贵病、生活方式病,不要也不能单一靠药物来控制。如对高血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减少烟酒茶的刺激、减少盐的用量、注意生活工作的节奏、适当的运动等都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随着身体情况的好转是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的。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一.冠心病患者的饮食防治注意事项: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2.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质指数(BMI)应控制在理想范围,即 18.5-24.0 kg/m2。BMI = 体重 / 身高的平方,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 1.75 米,体重为 68 千克,他的 BMI = 68 / (1.75 × 1.75)= 22.2kg/m2,属正常范围内。 3.低脂饮食:饮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 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 10%,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 20-30g。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存在于畜肉(特别是肥肉)、禽肉、棕榈油中。 4.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控制其不超过总能量的 1%。少吃含有人造黄油的糕点、含有起酥油的饼干和油炸油煎食品。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植物油(如人造奶油)及其制品(如酥皮糕点、人造奶油蛋糕)、各类油炸油煎食品、高温精炼的植物油和反复煎炸的植物油。因此,应尽可能地减少氢化植物油及其制品的摄入,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 5.摄入充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适量使用植物油(茶油、玉米油、橄榄油、米糠油等),每人每天 25 g。素食者可以通过摄入亚麻籽油和坚果获取 α- 亚麻酸。提倡从自然食物中摄取 n-3 脂肪酸,不主张盲目补充鱼油制剂。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 n-6 和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n-6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在亚油酸,葵花子油、玉米油和豆油中含量丰富。n-3 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自植物油的 α- 亚麻酸和鱼及鱼油中。 6.每周食用鱼类 ≥ 2 次,每次 150-200g。大多数人群研究证明吃鱼可降低冠心病风险。每周至少吃鱼 1 次可减少冠心病风险 15%。高危人群每天摄入 40-60g 脂肪含量高的海鱼可以使冠心病病死率减少约 50%。 7.低胆固醇饮食: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不应超过 300mg/d。 限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同时也多富含饱和脂肪,选择食物时应一并加以考虑。动物食品如肉、内脏、皮、脑、奶油和蛋黄是胆固醇主要的膳食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升高血 TC 水平,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膳食胆固醇的摄入。 8.限盐:每天食盐不超过 6g,包括味精、防腐剂、酱菜、调味品中的食盐,提倡食用高钾低钠盐(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9.足量摄入膳食纤维,每天摄入 25-30 g,从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中获取。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d)和水果(200-400g/d),包括绿叶菜、十字花科蔬菜、豆类、水果,可以减少患冠心病、卒中和高血压的风险。 10.适当增加钾,每天钾摄入量为 70-80mmol/L。建议多摄入蔬菜和水果保障足够钾的摄入。 二.对冠心病有益的食品 1.麦芽: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对于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来说,麦芽的蛋白质优于其它任何动物蛋白。 2.玉米:其中富含维生素 E、维生素 A。玉米胚榨出的玉米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它能清除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并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3.大豆:有报道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浆胆固醇,其总有效率在 90% 以上。 4.蔬菜和水果。有一些品种对冠心病很有益处,如大蒜和洋葱。吃洋葱和大蒜都可以使血清胆固醇减少,全血凝集时间明显延长。而且研究还发现:大蒜和洋葱,可以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可能。
季节更替时天气忽冷忽热,血压容易波动。这时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在这种天气调药或加量。这期间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 换季时,血压监测应更勤一些 若只是稍有波动或升高,则无须恐慌。如果出现血压极不稳定、波动大、控制不佳、头晕头疼等情况,就要及时就诊。 2.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果 平常饮食注意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少喝或不喝浓茶、咖啡、功能饮料等含咖啡因的饮品。 3. 注意保暖,少刺激 要从夏天的生活习惯中走出来,不要吃太多冷饮,不要用冷水洗脸、洗脚,晚上睡觉也要特别避免受凉气侵袭,温度低时更要注意保暖。 4. 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情绪波动 通过听音乐、与人交流等方式,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情绪波动。 5. 起居规律,合理休息 合理休息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起居规律,早睡不熬夜,每日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6.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运动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运动方式应以慢运动为主,如慢跑、游泳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方式。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大多数患者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但若步入误区,就可导致严重后果。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大约有62%的脑卒中事件和49%的心血管事件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老龄化,老年人是高血压病的最常见人群,且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等并发症,对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目前药物治疗是全世界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正确指导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对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血压的定义 正常人血压24小时呈节律性变化,清晨醒后4~6小时血压迅速升至峰值(和血压晨峰现象一致)半夜至凌晨3点降到谷值,夜间血压下降值>白天血压下降值10mmHg,呈勺型曲线。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18岁以上成年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级别 收缩压 (mmHg) / 舒张压 (mmHg) 正常血压 <120 和 <80 正常高值血压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90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 注: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2、高血压的诊断依据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 3、老年高血压病治疗误区 误区一:不监测血压,凭感觉服药 许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凭感觉吃药,无不适感觉少服或不服药,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如:头晕,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等症状,才大量用药。问题1.降压药物应用必须监测血压,防止血压忽高忽低,长期高血压患者,突然血压下降过快,使脑血管灌注不良,可引起突发脑梗死,心肌灌注不良,引起心绞痛等等。问题2.无症状不服药,长期高血压患者耐受并无症状,高血压不及时治疗,待靶器官损害时才来就诊,如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等。问题3.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误区二:间断服药或频繁更换药物 高血压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终身服药,一些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自以为“自愈”,自行停药,过段时间后血压再次升高,又再次服药,使血压忽高忽低,加重靶器官损害,诱发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以耐药为借口,频繁更换降血压药物,带来无必要的血压波动。 误区三:治病心切,要求降压过快 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致使血压短期内大幅度下降。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后果。降压应当在2周到数月左右降至正常或稳定。 误区四:睡前服药 人在睡眠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血压较白天下降20%左右,心率减慢,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期,这样就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凝集成块,引起脑卒中或心肌缺血发作,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物,必要时睡前服用降压药物,以降低晨峰血压。 误区五:不注意查找病因和评估靶器官损害,滥用、乱用降压药物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合并其他慢性病,不同的患者,合并不同的疾病,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应用不同的降压药物,存在不同的配伍禁忌。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做系统检查,让专科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道听途说,滥用、乱用降压药物。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或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才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既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又能减少并发症,保护靶器官,提高生活质量。 4、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原则 A.使用一种降压药,从小剂量开始:由于老年人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减少,易造成药物的蓄积。老年人心脏储备能力降低易发生心力衰竭,老年、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更应谨慎降压,降压药物由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降压药物及剂量,使血压的下降缓慢、平稳。 B.合理联合用药:对血压明显或严重升高的患者、有脏器衰竭的患者,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应积极降压治疗,可按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应用降压药物优点:(1)两药降压机制不同,可以控制血压及其并发症;(2)两药合用,可减少其用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3)小剂量复方制剂,服用方便,改善依从性。 C.用药要个体化,兼顾合并症、并发症和危险因素:由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要熟悉常用降压药的药理学特点,深入了解患者血压水平及血液动力学特点,将不同作用及不同不良反应的药物和病人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由于降压药引起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症的发生或加重。 D.注意血压波动:老年患者多有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升高占65%,部分患者呈非勺型曲线,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出现晨峰现象,易出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24小时平稳控制高血压,选择适当的降压药,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使药物作用和疾病发生的节律一致,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恢复正常的勺型曲线,提高生活质量。还应注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餐后低血压和舒张压下降引起靶器官损害。 E.非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基础,因为高血压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减轻体重,戒烟、限酒,限盐,适当补钾、钙,多食水果、蔬菜,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假性高血压:除了“白大衣性高血压”,还要注意正确血压测量方法,以防延误治疗。 强调高血压病的终身治疗:维持血压平稳,减少高血压合并症是一长期的过程,维持血压平稳至少在1年以上,治疗高血压病应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坚持戒烟、限盐、运动、控制体重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有效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降,压药物,管理好患者的血压是提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治疗中要遵循规范、合理的原则。合理、恰当地使用降压药物,将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提高,靶器官损害改善或减轻,心脑血管事件下降。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大多数患者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但若步入误区,就可导致严重后果。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大约有62%的脑卒中事件和49%的心血管事件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老龄化,老年人是高血压病的最常见人群,且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等并发症,对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目前药物治疗是全世界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正确指导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对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血压的定义 正常人血压24小时呈节律性变化,清晨醒后4~6小时血压迅速升至峰值(和血压晨峰现象一致)半夜至凌晨3点降到谷值,夜间血压下降值>白天血压下降值10mmHg,呈勺型曲线。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18岁以上成年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级别 收缩压 (mmHg) / 舒张压 (mmHg) 正常血压 <120 和 <80 正常高值血压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90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 注: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2高血压的诊断依据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 3老年高血压病治疗误区 误区一:不监测血压,凭感觉服药 许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凭感觉吃药,无不适感觉少服或不服药,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如:头晕,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等症状,才大量用药。问题1.降压药物应用必须监测血压,防止血压忽高忽低,长期高血压患者,突然血压下降过快,使脑血管灌注不良,可引起突发脑梗死,心肌灌注不良,引起心绞痛等等。问题2.无症状不服药,长期高血压患者耐受并无症状,高血压不及时治疗,待靶器官损害时才来就诊,如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等。问题3.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误区二:间断服药或频繁更换药物 高血压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终身服药,一些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自以为“自愈”,自行停药,过段时间后血压再次升高,又再次服药,使血压忽高忽低,加重靶器官损害,诱发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以耐药为借口,频繁更换降血压药物,带来无必要的血压波动。 误区三:治病心切,要求降压过快 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致使血压短期内大幅度下降。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后果。降压应当在2周到数月左右降至正常或稳定。 误区四:睡前服药 人在睡眠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血压较白天下降20%左右,心率减慢,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期,这样就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凝集成块,引起脑卒中或心肌缺血发作,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物,必要时睡前服用降压药物,以降低晨峰血压。 误区五:不注意查找病因和评估靶器官损害,滥用、乱用降压药物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合并其他慢性病,不同的患者,合并不同的疾病,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应用不同的降压药物,存在不同的配伍禁忌。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做系统检查,让专科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道听途说,滥用、乱用降压药物。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或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才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既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又能减少并发症,保护靶器官,提高生活质量。 4 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原则 使用一种降压药,从小剂量开始:由于老年人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减少,易造成药物的蓄积。老年人心脏储备能力降低易发生心力衰竭,老年、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更应谨慎降压,降压药物由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降压药物及剂量,使血压的下降缓慢、平稳。 合理联合用药:对血压明显或严重升高的患者、有脏器衰竭的患者,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应积极降压治疗,可按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应用降压药物优点:(1)两药降压机制不同,可以控制血压及其并发症;(2)两药合用,可减少其用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3)小剂量复方制剂,服用方便,改善依从性。 用药要个体化,兼顾合并症、并发症和危险因素:由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要熟悉常用降压药的药理学特点,深入了解患者血压水平及血液动力学特点,将不同作用及不同不良反应的药物和病人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由于降压药引起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症的发生或加重。 注意血压波动:老年患者多有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升高占65%,部分患者呈非勺型曲线,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出现晨峰现象,易出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24小时平稳控制高血压,选择适当的降压药,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使药物作用和疾病发生的节律一致,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恢复正常的勺型曲线,提高生活质量。还应注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餐后低血压和舒张压下降引起靶器官损害。 非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基础,因为高血压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减轻体重,戒烟、限酒,限盐,适当补钾、钙,多食水果、蔬菜,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假性高血压:除了“白大衣性高血压”,还要注意正确血压测量方法,以防延误治疗。 强调高血压病的终身治疗:维持血压平稳,减少高血压合并症是一长期的过程,维持血压平稳至少在1年以上,治疗高血压病应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坚持戒烟、限盐、运动、控制体重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有效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降,压药物,管理好患者的血压是提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治疗中要遵循规范、合理的原则。合理、恰当地使用降压药物,将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提高,靶器官损害改善或减轻,心脑血管事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