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长辈都说新生儿黄疸就那么回事!根本不用治,自己也会退! 是的,新生儿黄疸中的生理性黄疸都是没事的,它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绝大部分轻度黄疸对宝宝没有明显影响,而且能自己慢慢消退。 可是,新生儿黄疸您别忘了,严重的黄疸是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的,甚至造成永久性脑损伤,通俗的说就是脑瘫。最新国外研究表明存在高危因素的宝宝,比如早产、低日龄、低白蛋白水平等,血中胆红素水平尚未达到引起胆红素脑病的程度时,也可能出现胆红素诱导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在儿童期表现出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作不协调等等。 因此,对所有出现黄疸的宝宝,无论在医院还是出院回家后,均应该密切随访,及早发现异常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误区二、茵栀黄注射液退黄效果好,中医药治疗黄疸更加安全可靠? 2016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就已经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公告提醒婴幼儿禁忌使用茵栀黄注射液,明确标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禁用!禁用! 其实,相比注射液,茵栀黄口服液的应用更广泛和频繁,多数认为口服液安全、依从性好,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肝区疼痛,不过这些情况在停药后会自然缓解。所以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宝宝有大便次数增多,自己就停药。还有些人认为茵栀黄制剂的主要成分是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的提取物,主要是中药提取成分,干脆用金银花洗澡退黄。 然而目前并没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其退黄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不足,药品说明书多为不良反应、药品禁忌尚不明确。尽管目前CFDA尚没有茵栀黄口服液的用药不良反应报告,考虑到茵栀黄的中成药成分较复杂,以及注射液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在婴幼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时也应保持警惕! 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针对宝宝的黄疸有很多传统治疗方法,甚至许多爸爸妈妈也认为中药治疗安全可靠。但初生宝宝肝肾功能不成熟,皮肤、肠道粘膜娇嫩,并不适合应用中药外洗或者口服。各位爸爸妈妈一定要牢记,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并不是安全可靠的,无论是口服或者外用都不合适早期的新生儿。 误区三、母乳喂养性黄疸就一定要停止母乳! 深圳市儿童医院黄惠君主任医师认为,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有一定相关性。一种见于出生1周内的孩子,与母乳分泌量少、宝宝摄入不足有关,另外一种见于2周后的宝宝,单纯母乳喂养,除了黄疸,其他没有异常,宝宝停母乳3天,黄疸可明显消退。 很多妈妈担心黄疸的危害,不敢喂宝宝母乳。请爸爸妈妈放心,无论何种情况,黄疸程度达到治疗标准时医生可以采取光疗等安全有效的方法帮助宝宝。母乳是妈妈送给宝宝的最好礼物,是宝宝的最佳食品,尽管诊断母乳相关性黄疸,我们还是鼓励妈妈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让宝宝健康成长! 误区四、喝葡萄糖水能缓解黄疸!喝水效果也不错! 有观点认为喝点葡萄糖具有利尿作用,能将部分转化成尿胆原的胆红素随尿液排出,甚至有人认为多喝点水也有这样的效果,其实呢?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对于健康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 , 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增加喂哺频率可促进新生儿肠内胎便的排出 , 减少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在出生前几天 ,临床医师应鼓励母亲喂哺孩子至少每天8 ~12次。而给无脱水存在的母乳喂养患儿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对于黄疸的消褪毫!无!益!处!
一、每天不排便就是便秘: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不同人的排便“周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天排便1至2次,1至2天排便一次属于正常范围。也有些人一天排便3次,或3天才排便一次,只要排便的规律的,周期稳定、大便成形,也没有什么问题。 二、过度刺激肛门排便无害: 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婴幼儿排便反射形成还不成熟,经常用开塞露或肥皂条等办法刺激肛门排便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孩子不主动排便,长久形成顽固性便秘临床难以有效处理。 三、蜂蜜软便不主张,那么香蕉通便最好吗?? 蜂蜜含有雌激素,3岁以下宝宝尽量少食用。 引起便秘的原因中,饮食结构不合理约占70%,其中主要为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对改善孩子便秘症状非常重要。 膳食纤维素从高到低顺序为:豆类,粗粮,菌藻类,青菜,水果。 豆类:蚕豆、扁豆、绿豆、红小豆纤维素含量最高; 粗粮:荞麦、高粱米、苞米碴子,纤维素含量都很高; 菌藻类:木耳、香菇、海带等含量都很高; 蔬菜:芹菜、菠菜纤维素含量都比较高; 水果:梨居第一,枣、石榴、猕猴桃、菠萝、干桂圆、然后才是香蕉。
根据便便的形态,和宝宝的状态,找准原因就能在家里缓解宝宝的痛苦。 1.便便状态 每日数次至10余次,放屁多,常带出少量粪便在尿布上。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块,少数宝宝有回奶或呕吐。 乳糖不耐受腹泻 宝宝先天乳糖酶缺乏,或在严重腹泻之后肠黏膜损伤后引起。 家庭处理 如果腹泻前就使用配方奶粉喂养,则可换成没有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一般建议雀巢的腹泻奶粉。如果是母乳喂养,能够坚持则继续母乳喂养,若一周后没有好转,则改为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喂养。 2.便便状态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4 次,其他无异常,早晨必有一次,其大便量多且干,以后几次大便或稀薄或黏稠。 学步婴儿腹泻 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因忌油而引起腹泻。 家庭处理 只要调整食谱,避免辅食中有天假油腻的食物,不需特殊治疗也会好,注意多补充液体。 3.便便状态 其便稀如水,一日数次,黄色无味,宝宝惊惧不安,睡中容易惊醒。 惊吓性腹泻 因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受惊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而腹泻。 家庭处理 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饮食起居多加注意,注意补充液体即可。 4.便便状态 宝宝排便次数多而量少,为黄绿色或棕色黏液便,便中主要成分为无气味的肠液。 饥饿性腹泻 宝宝因吃太少,饥饿状态下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消化液增多,于是形成腹泻。 家庭处理 对此类腹泻治疗不要操之过急,应适当给予消化酶及多种维生素以增强体质,改善胃肠功能。 5.便便状态 粪便量多成堆状或糊状,伴有很多泡沫,有酸臭味,颜色黄绿,一日数次,并且常有有肚子胀、放屁多。 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为宝宝进食淀粉、糖类食品过多,不消化引起的腹泻。 家庭处理 宝宝应少吃糖,多喝水,减轻肠道负担。也可以吃母生、胰淀粉酶、多酶片助消化,一般在 1~2 天内即可恢复。 6.便便状态 大便次数不多,呈黄褐色稀水便,有奇特的臭鸡蛋气味,宝宝可有腹胀、恶心、呕吐症状。 蛋白质消化不良 由于辅食过量摄入鸡蛋、鱼、肉等动物蛋白质所致。 家庭处理 控制宝宝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多添加蔬菜或菜汤,还可服用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助消化的药物。 7.便便状态 大便次数不多,颜色灰白,形状稀如粥,带泡沫,含有较多的奶瓣,甚至外观呈油乳糜状,粘在手上有油腻之感。 脂肪消化不良 又称脂肪泻,是宝宝油类食物吃多了导致的。 家庭处理 宝宝必须吃得清淡,倘若因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而小儿生长发育并未受到影响,则喂乳可照常,待宝宝添加辅食后腹泻会自然好转。 8.便便状态 便便偏烂,偶尔也有暴发性水样泻,常带粘液和血丝,常伴有湿疹、鼻炎、哮喘等过敏症状。 过敏性腹泻 宝宝消化道粘膜屏障作用减弱或丧失,过敏原进入体内,引起的腹泻。 家庭处理 检查过敏原食物,从食谱中剔除,就会连同其他症状一起好转。 宝宝腹泻家庭备药推荐 腹泻是宝宝的常见病,提早准备一些安全的对症药品,能够避免妈咪手忙脚乱。 1.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是在家里预防宝宝腹泻脱水的最好选择。建议购买时询问一下口味,难吃的补液盐宝宝会拒绝。 2.蒙脱石散 对症治疗,能够保护肠道黏膜,而且不会被宝宝吸收,并减少水分丢失。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腹泻,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优先治疗原发病。 3.肠道益生菌 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控制腹泻。药品可在 4℃ 环境下保存,饭后 1 小时后服用,喂药时要用温水冲服,不要用太烫的水, 不要与抗菌素同时服用。 必须找医生的情况 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腹泻,以及在家护理不能缓解的腹泻,都必须求助专业医生处理。 当出现以下情况,还是要去医院找医生: 发烧; 腹泻剧烈,次数和量都特别大; 不能正常饮食; 频繁呕吐; 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泪少、黏膜干燥或尿量减少等; 粪便带脓血或较多鲜血; 年龄 < 6 个月、早产儿,且腹泻不能控制。 本文系张米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两个疾病,就是亲兄弟,源于同一个“家族” 大家所提到的疱疹性咽峡炎,以及总是会被一同提起的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柯萨奇病毒和EV71为主。也就是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同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 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很容易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到7天。 虽然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源头相同,表现症状却不太一样。 手足口病表现为口腔出现疱疹,流涎拒食,同时手掌和足底,臀部,膝盖等部位有可能出现皮疹。而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口腔有疱疹,而手足、膝盖、臀部没皮疹。但有些患儿可以先有口腔疱疹,之后手足等部位再出现皮疹,所以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需密切观察手足膝盖臀部等部位有无皮疹出现。 2.那么怎样辨识?四个“关键”要做到 关键一:宝宝发烧超过三天,需及时就诊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孩子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如果患儿超过三天高烧不退,或出现浑身发软,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并发脑炎可能,需及时就诊。 关键二:别凑热闹,少去人多的地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所以,体弱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关键三:外出回家及时洗手,家长自己也不要忽视 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都是这样要求并且执行的,对自己就难免松懈,这同样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 成人接触了手足口病毒同样可能感染此病,由于成人抵抗力强等原因,没有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但是已经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了。虽然没有相关症状,但体内已经携带了该病毒并且也会向外排毒,传染给孩子。 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 关键四:不要乱用抗生素 有的家长说用抗生素去预防,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是杀菌和消炎的作用,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乱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菌群混乱,无形中会延长病程,加重病痛。 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以给孩子接种疫苗。 去年11月,我国自行研发生产的EV71灭活疫苗在浙江全面上市,可预防由EV71感染的多种疾病,家长可带孩子就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
新生儿黄疸,也就是平日所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需要确定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病理性一般迅速加重,新生儿早期黄疸严重时会影响脑的代谢,最容易造成核黄疸, 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 生理性即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先在面部显现,淡黄,第3-5天再至躯干,四肢,高峰期5-7天最黄,一般不到小腿,足月儿一般14天以内消退,早产儿一般1月消退,在此期间孩子一般情况均好。 病理性黄疸即出现早,黄疸重,持续时间长。需要测血中胆红素等判断原因和程度,经皮肤测量是快速测量方法。超过了生理性黄疸的范围,需要蓝光治疗并密切观察黄疸进展。常见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黄疸出现早,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始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最常见母亲O型,患儿A型或者是B型的ABO溶血,其次为Rh血型不合。大多数Rh溶血病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而多数ABO溶血在第2-3天出现。必须立即治疗,必要时换血。 黄疸持续时间长时,常见的原因是: 1·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吃奶不好,腹胀,大便色淡,白陶土色样大便,皮肤黄绿色,肝脏B超和肝功能异常。需要及时住院治疗。 2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少吃、少哭、少动,腹胀,大便干少,要马上做甲状腺功能检查,立即治疗,否则会有智力低下。 3·母乳喂养: 1)母乳相关的黄疸:母乳喂养新生儿1周内,由于摄量和液体摄入不足,几乎2/3母乳喂养宝宝可出现。 处理:增加喂养次数,茵栀黄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有一定的效果。 2)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一切均好,只是黄疸较重。确诊的方法是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停喂母乳2-3天(拔母乳加热喂养),黄疸可明显消。
我们国家是乙肝大国,在门诊很多家长咨询乙肝孕产妇出生新生儿怎样阻断新生儿感染乙肝的相关知识。下面聊下最新临床治疗方案。 对乙肝孕产妇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以阻断95%以上的母婴垂直传播,自从近30年来普及这种方法以后,中国的乙肝发生率已经大幅下降。虽然就这么2种药物,随便一个医护人员都可以完成打针操作,但是,其具体应用却是很有讲究的,用得好和不好,阻断效果有明显差别。 临床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就像战士,专门杀死乙肝病毒,孩子刚出生时体内是没有的,一出生就肌注进去,使孩子马上就有了杀死乙肝病毒的能力,使其免于被乙肝病毒感染,这是被动免疫。 乙肝疫苗可以刺激机体自身不断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1个月左右就可以产生,但是量比较少,随着时间推移,保护性抗体浓度越来越高,最终达到10-100mIU/ml以上,形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这种保护力一旦形成,至少可以持续10-15年,甚至终生,这叫主动免疫。 1.什么时间打针?怎样操作? 母亲乙肝患者刚出生宝宝,立即在其一侧肱三头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同时在另一侧肱三头肌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待出生1个月和6个月时再分别肌注10微克乙肝疫苗,完成常规主动免疫。 另外特别强调:低出生体重儿
宝宝湿疹治疗后白斑困惑了很多家长,在门诊上经常有家长问,这个白斑是什么东西?要紧吗?要治疗吗?下面?和大家一起温习下,希望能帮助到宝宝。 问题一: 家长问:宝宝湿疹好了之后,原来湿疹的地方,会出现白色的斑片,这是什么东西呢? 张医生答:首先,这种白斑是什么呢?这种白斑其实是色素减退,具体说是炎症后色素减退。大家知道湿疹是一种皮肤的炎症。皮肤炎症会影响黑色素形成的过程,尤其是黑色素向角质细胞转移的过程。当局部皮肤的黑色素生成少了,那么这个地方就显得白了,这是湿疹后出现皮肤白斑的原因。 问题二 家长问:这是使用激素药膏后导致的吗? 张医生答:呵呵,可以说99.99%和激素药膏没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湿疹的宝宝,仅用保湿霜治疗,没使用激素软膏,也会出现这种色素脱失,所以,这种肯定和使用激素没什么关系,而是湿疹自己的病程变化。另外,大家知道在治疗白癜风(局部皮肤就没有黑色素)时,外用激素是一线用药,作用是用于促进黑色素沉着,更能证明外用激素主要是导致色素沉着增加,而不是导致色素减。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了,不要把这个问题怪罪到外用激素软膏头上啦。 问题三 家长再问:那还有0.01%的和激素有关系呢,这怎么说? 张医生答:是的,激素是有导致局部皮肤色素改变的作用,但非常非常少见。导致色素改变包括加重色素沉着和导致色素减退,加重色素沉着好理解,就是治疗白癜风的那个作用有些过了呗,导致黑色素生成过多。但要导致这个作用,得大量中、强效的激素长期使用(大于数月),否则如果用几天就会色素沉着,那白癜风就太容易治疗啦。宝宝使用激素治疗湿疹也就1周左右就好,使用的是中-弱效的激素,还不是大量使用,基本没有这个副作用,家长们不用担心。 问题四 家长问:有些家长又问了,我家孩子湿疹后,就使用了1周激素软膏,过段时间使用部位出现变黑的情况,和你说的不相符啊,是怎么回事呢? 张医生答:呵呵,这个问题又回到炎症后色素改变上了,不是所有的炎症后,都导致黑色素减少的,也有导致黑色素增多的,就是炎症后色素加深,这个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你的脚被擦伤,炎症过后,可能会变黑一段时间,就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宝宝湿疹后出现的白斑,如果给宝宝使用的是强效的激素,并且至少使 用超过1月,在向激素这方面考虑。 问题五 家长问:要紧吗?这种白斑需要怎么治疗呢? 张医生答:炎症后色素减退仅仅是皮肤颜色有些改变,对身体功能没有任何影响,所以爸妈们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改变后不要担心。一般而言,这种色素改变无需治疗,数周到数月时间会自行消退,但这期间,防止这个部位的皮肤干燥,防止日晒、摩擦等刺激即可。
很多家长遇到这种问题,不知所措。老百姓普遍认为是牛奶蛋白过敏,就换羊奶喂养,殊不知,长期羊奶喂养会导致贫血呢。希望以下建议能够帮到受到困扰的家长朋友们。 1.母乳喂养 单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幼儿也可能发生牛奶蛋白过敏,其原因可能是母亲在哺乳期摄入食物,食物的活性片断可以通过母亲的乳汁分泌使乳儿摄入,从而出现免疫反应。 与纯母乳喂养的患儿相比,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的患儿所占比例明显增高,提示出生后单纯母乳喂养 4~6 个月的婴儿,可降低牛奶过敏的发生风险。母乳能促进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保护消化道黏膜屏障。 母乳喂养是诱导婴儿口服免疫耐受的最佳方式,普通牛奶配方蛋白的特征可能会增加致敏的风险。同时就哺乳期婴幼儿的营养而言,母乳喂养是金标准,提倡生后母乳喂养至少要持续 4 个月。一旦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确诊为牛奶过敏后,主要是通过回避变应原进行治疗。 2. 针对儿童的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婴儿出生后 6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出生 4~6 个月应避免接触固体食物以预防过敏性疾病。但有研究发现,4~6 个月添加固体食物对过敏具有保护作用,认为 4~6 个月时期是生命早期建立口服耐受的关键时期,关键窗口期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母乳喂养、添加益生菌都有利于耐受的形成。
门诊越来越多的慢性腹泻原因,并非细菌感染或则病毒感染那样简单,您考虑到了是过敏吗?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变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牛奶在婴儿食谱中是最普遍、最富营养的饮品,但婴儿饮用牛奶有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也是最常见的。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最近接诊有个2胎患儿,8个月,母亲一来诊室就说:张医生我儿子反复腹泻2月呢,大便检查又是白细胞3?,红细胞2?,给我儿子开头孢克肟,都腹泻这么久,孩子都没长体重呢,后详细询问病史,患儿母亲5个多月产假一休完回单位上班母乳减少,添加牛奶后儿子就开始大便不好,解尿液大便,而且有血丝,并且宝宝又长湿疹,吃过阿莫西林,益生菌,腹泻症状无好转,该患儿确实是典型的肠炎改变大便,诊断明确过敏引起腹泻的肠炎,抗生素治疗无效。后来过敏原检查,牛奶蛋白3级,尿乳糖酶检测不耐受,所以处理予以停牛奶喂养,继续母乳,搭配腹泻奶粉或则氨基酸奶粉治疗,次日宝宝大便恢复正常,家长很高兴。让大家了解一下关于牛奶蛋白过敏的一些知识: 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指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可能发生牛奶蛋白过敏,患病率为 2%~3%,常见于 2 岁以下婴幼儿。 1.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原因 牛奶过敏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问题,发病率高。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有: 1. 婴幼儿肠道屏障发育的不成熟和免疫系统发育的不完全。 2. 肠道环境对食物过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3. 牛奶蛋白的高抗原性。 4. 室内烟草烟雾暴露。 5. 遗传因素。 2.牛奶蛋白过敏常见的临床表现 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累及多个系统。轻症影响患儿皮肤及夜间睡眠情况,重症对多个脏器功能有影响,甚至出现生长发育滞后,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症状、皮肤黏膜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 1.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溢奶、拒奶、腹泻、肠胀气、肠痉挛等。腹泻最常见,表现多为水样便、稀糊状不消化便,少数带有血丝,甚至肉眼血便。 2. 皮肤黏膜症状 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嘴唇、舌、面部、咽部水肿等。其中湿疹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复发作,伴瘙痒,重者影响睡眠。急性荨麻疹也比较常见,特点是在摄入牛奶后几分钟迅速出现症状,表现为皮肤瞬时的瘙痒并伴红斑,多出出现在脸部和食物接触部位。 3. 呼吸道症状 表现为流涕、喷嚏、鼻塞、咳嗽、喘息,咳喘很少单独表现,大多数合并湿疹。 4. 其他症状 如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落后、低蛋白血症等。
二胎政策开放,门诊量也随之增多,也涌出来,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在这群家长共同的想法,而且都在做的一件事,觉得自己的母乳稀,就理所当然的加了牛奶。其实,家长对于母乳太稀没营养的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而添加配方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没有能够赶上或者超越母乳的配方粉,判断是否有营养,并不能以稀稠为依据。 母乳不仅能给宝宝提供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还能促进他的肠道发育、增强免疫力、降低过敏的几率等等。 所有配方粉所含营养配方都是参考母乳的营养成分,也只有母乳中含有的营养,配方粉才能够添加。所以,无论配方奶如何进行改良,富含多少营养素,营养配比如何科学,它都只是模拟母乳,都不能与母乳媲美。 我们建议配方粉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的选择,或者是作为母乳不足的补充。 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7~24月龄的婴幼儿喂养指南》指出:对于7~24月龄婴幼儿,母乳仍然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但单一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必须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 这里所说的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指的并非是配方粉。我们推荐孩子的第一口辅食应该是婴儿营养米粉,今天就诊的这个孩子一岁两个月了,还可以添加多种辅食。 因此,我们建议这些家长不要因母乳太稀而给孩子睡前加一顿配方奶了,如果孩子饿,可以添加母乳或者辅食,原则上,孩子的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孩子没有主动要求进食,就不需要太过担心。 本文系张米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