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高清晰彩超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结节被发现,同时,也引起了部分病人的不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甲状腺结节,希望不要让甲状腺结节成为你的“心结”!1. 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也就是甲状腺内长出的的肿块。2.甲状腺结节常见吗? 其实,甲状腺结节十分常见。触诊发现甲状腺结节为3%-7%,而高清晰超声检查发现率可达20%-70%,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多见,一般为4:1,且以中老年病人多见。3. 甲状腺结节有什么症状? 许多病人会说,我查出了甲状腺结节,也没什么不得劲呀!不耽误吃,不耽误喝!其实,绝大部分甲状腺结节病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仅是无意中发现或超声检查发现,只有少部分病人会出现喉咙疼痛、憋气、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表现,部分病人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会出现心慌、手抖、多汗、消瘦等甲亢症状。4.甲状腺结节严重吗? 甲状腺结节包括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两种,其中良性结节占大多数,而恶性结节仅占5%左右。即使是恶性结节,其恶性程度也比肝癌、肺癌、胃癌低得多,所以,一旦发现了甲状腺结节,也不必过度紧张,更不要讳疾忌医或草木皆兵。5.甲状腺结节病因是什么?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病人朋友问:我这病是怎么得的?那么,甲状腺结节的病因是什么呢?甲状腺结节有多种分类方式,不同的分类可能有不同的病因。根据《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中,分为四类:①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分泌异常有关,包括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食用致甲状腺肿的物质,服用致甲状腺肿药物或甲状腺激素合成酶缺陷等,导致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结节形成;②肿瘤性甲状腺结节: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大部分原因不清。如甲状腺良性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细胞癌、髓样癌、未分化癌、Hürthle细胞癌、淋巴瘤、鳞癌等甲状腺滤泡细胞和非滤泡细胞恶性肿瘤及转移癌等;③甲状腺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退行性变和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甲状腺癌囊性变、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和第四鳃裂残余导致的囊肿;④炎性甲状腺结节: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均可以结节形式出现,极少数情况下甲状腺结节为结核或梅毒所致。其中以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最为常见。6.发现甲状腺结节怎么办? 当看到彩超报告显示为“甲状腺结节”,每个人的心态可能不同,有人认为不痛不痒无须理会,有人担心癌变而忧心忡忡,还有人四处咨询甚至希望一切了之……那么,面对令人纠结的结节,究竟应该怎么办呢?请看之前的文章《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肿么办?》(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TUyOTQ1NA==&mid=2647802526&idx=1&sn=875adad3737fd43085aa855cb336bef7&chksm=8eca639fb9bdea89b7b82b3bd7f5abe39a09bd10d367ef696892b5fa44fd8346261d19f19fe2&token=600899374&lang=zh_CN#rd)。7. 哪些甲状腺结节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绝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每6-12个月随诊1次即可,必要时复查甲状腺超声和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仅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手术适应证一般为:1)出现与结节明显相关的局部压迫症状;2)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者;3)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4)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因外观或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而强烈要求手术者,也可作为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对于甲状腺恶性结节,90%以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其中以乳头状癌为主,需要首选手术治疗;而未分化癌由于恶性程度极高,明确诊断时即有远处转移,单纯手术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故应选用综合治疗,医院甲状腺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敏感,故一旦确诊,应采用化疗或放疗。 因此,当发现或体检发现了甲状腺结节,一定要找专业的甲状腺专科医生,进行综合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最近一段时间,李女士突然出现颈部疼痛,有时耳后及枕部也伴有疼痛,自行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后做了一个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结节”,遂来到我院门诊,问需不需要手术治疗。经过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后,考虑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并明确告诉她,这种“甲状腺结节”一般不用手术,只需口服药物治疗就行,而且症状会很快缓解。这种疾病每月都会遇到好几例,而且治疗效果非常不错。李女士听后虽然非常高兴,可是又很不解,自己平时身体好好的,怎么突然甲状腺就发炎了?而且自己抗生素都用了好几天,怎么效果不好呢?对于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许多人就比较陌生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亚急性甲状腺炎。首先,什么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呢?就好比人有学名,有乳名,有笔名,现代人还有网名一样,亚急性甲状腺炎也有许多名字,如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假)巨细胞甲状腺炎、非感染性甲状腺炎、移行性甲状腺炎、De Quervain甲状腺炎等,说的都是一个病。于1904年由De Quervain首先报告,多由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引起,也可发生于非病毒感染之后,各种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在疾病活动期可以出现。以短暂疼痛的破坏性甲状腺组织损伤伴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呈自限性。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0.5﹪-6.2﹪,男女发病比例为1:4.3,30-50岁女性为发病高峰。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临床变化复杂,可有误诊及漏诊,且易复发,多数患者可得到痊愈。其次,亚急性甲状腺炎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呢?通常,亚急性甲状腺炎在病毒感染后1-3周发病。有研究认为,该病有季节性发病趋势(夏秋季节,与肠道病毒发病高峰一致),不同地理区域有发病聚集倾向,起病形式及病情程度不一。主要临床表现有:1)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肌肉疼痛、疲劳、倦怠、咽痛等,体温不同程度升高,起病3-4天达高峰,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病人误认为是“感冒”。2)甲状腺区特征性疼痛:逐渐或突然发生,程度不等,转颈、吞咽动作可加重,常放射至同侧耳、咽喉、下颌角、颏、枕、胸背部等处,少数患者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3)甲状腺肿大:弥漫或不对称轻、中度增大,多数伴结节,质地较硬,触痛明显,无震颤及杂音。而且,甲状腺肿痛常先累及一叶后扩展到另一叶。4)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相关的临床表现:(1)甲状腺毒症阶段:发病初期,约50﹪-75﹪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体重减轻、怕热、心动过速等,历时约3-8周;(2)甲减阶段:在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尚未恢复之前,约25﹪的患者进入功能减退阶段,出现水肿、怕冷、便秘等症状;(3)甲状腺功能恢复阶段:多数病人短时间(数周至数月)甲状腺功能可以恢复正常,仅少数病人成为永久性甲减。整个病程约6-12个月。有些病人会反复加重,持续数月至2年不等。约2﹪-4﹪复发,极少数病人会反复发作。再次,亚急性甲状腺炎都需要做哪些检查呢?(1)红细胞沉降率(ESR):病程早期增快,﹥50mm/h时对本病是有利的支持,ESR不增快也不能除外本病。(2)甲状腺彩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超声图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患侧甲状腺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声不均匀减低区,呈“片状低回声改变”,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加压时疼痛明显,有时仅局限于甲状腺一侧或一叶的某一部分,也可为双侧甲状腺,回声减低部位有明显压痛。(3)甲状腺毒症期呈现血清T4、T3浓度升高,甲状腺摄碘率降低(常低于2﹪)的“双向分离”现象。血清T3/T4比值常﹤20。随着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破坏加重,储存激素殆尽,出现一过性甲减,T4、T3浓度降低,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升高。而当炎症消退,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恢复,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摄碘率逐渐恢复正常。(4)甲状腺细针穿刺和细胞学(FNAC)检查:早期典型细胞学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片状上皮样细胞、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晚期往往见不到典型表现。FNAC检查不作为诊断本病的常规检查。(5)甲状腺核素扫描:早期甲状腺无摄取或摄取低下对诊断有帮助。(6)其他:早期白细胞可增高,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或水平很低,这些均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指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明显增高,与甲状腺破坏程度相一致,且恢复很慢,Tg也不作为诊断必备的指标。既然已经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那么,该如何治疗呢?早期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及缓解疼痛为目的。轻症者可以口服乙酰水杨酸、非甾体消炎药或环氧酶-2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疼痛剧烈、体温持续显著升高、水杨酸或其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无效者,可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甲状腺毒症症状。根据症状、体征及ESR的变化缓慢减少剂量,总疗程6-8周以上。过快减量、过早停药可使病情反复,应注意避免。停药或减量过程中出现反复者,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样可获得较好效果。我们一般采用“五周疗法” ,临床随访,效果不错哦!甲状腺毒症明显者,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由于本病并无甲状腺激素过量生成,故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激素用于甲减明显、持续时间久者;但由于TSH降低不利于甲状腺细胞恢复,故宜短期、小量使用;永久性甲减需长期替代治疗。相信你已经看出,为什么亚急性甲状腺炎抗生素治疗基本上是无效的,因为其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有些病人自行服用抗生素,感觉症状减轻,也不排除亚急性甲状腺炎“自限性”的结果。所以,当出现颈部疼痛时,尤其是甲状腺区域疼痛时,不要忘了“亚急性甲状腺炎”,必要时咨询甲状腺专科医生哦!
转自一附院内分泌桥本氏病可能导致终身甲减,预防很重要! 来源预约挂号、小薇健康 桥本氏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甲状腺炎症之一, 因其近来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该病最早由日本一位学者桥本报道, 故命名为桥本氏病, 那么桥本氏病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桥本氏病? 桥本氏病也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桥本氏病因其发展缓慢,病程平均长达2-4年且早期没有什么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经常会被忽略。但是只要了解桥本氏病的一些症状,还是能够及时发现。比如: 甲状腺,也就是咽喉部位有些肿胀,多为双侧对称,也有单侧的。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压迫到颈部导致呼吸、吞咽困难;(这个最重要) 慢性疲劳,总感觉全身无力; 出现不良情绪如易怒,低落或过度兴奋等; 畏寒怕冷。 (出现以上症状,最好能够去医院检查确认,以免耽误病情。) 桥本氏病有什么危害? 桥本氏病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诱发甲亢或甲减,一旦发展成为甲减,终身需要服药; 桥本氏病会使甲状腺受到伤害而不能够正常分泌甲状腺激素,会让人无精打采,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桥本氏病可能引起甲状腺毒症或桥本脑病。 桥本氏病的易发人群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桥本氏病,那么后代患上桥本氏病的的几率可能会增加; 女性患桥本氏病的几率比男性大,因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活跃及不稳定,特别是青春期的女性情绪相对更不稳定,当受到精神刺激等更容易引发该病; 因甲状腺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混乱,所以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上桥本氏病; 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也较高。 得了桥本氏病该如何治疗? 首先要明确一点 发现桥本氏病时不要过分慌张,也不能一刀切直接做手术,这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而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还可能导致甲减,对身体无益。 由于桥本氏病的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且临床表现可能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只要把碘的摄入量控制在MUI100-200ug/L即可; 若甲状腺肿大,则需服用左旋甲状腺素进行治疗,当患者服用数月后症状可减轻,临床有一些患者经过数年的治疗,其甲状腺抗体的水平可慢慢降低; 若表现为亚临床甲减或临床甲减,均需要服用甲状腺激素(T-T4)进行治疗; 甲状腺激素治疗后仍有压迫症状,或甲状腺肿大改善不明显或可疑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者,才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 若患者出现甲状腺亚急性炎症,甲状腺迅速肿大并有压迫、疼痛感,可短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病情,稳定后即需停药。 以上服药的情况都需要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嘱进行服药,并且在服药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药量,切忌私自减轻或者加重药量,以免会加重病情。 若病情反复,可能会由最初的桥本氏病发展成为桥本氏甲亢,最后转化成为桥本氏甲减,就需要终身服药了。 桥本氏病日常注意事项 在饮食方面要均衡营养,不宜食用含碘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多以高纤维食物(蔬果、青菜、谷物等)为主,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摄入;不能吃过于刺激性的食物,最好以清淡为主。 饮食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应适当增加餐次,正常3餐外,另加副餐2-3次,补给身体所需能量。 患者要保持乐观心态,心情要放松,好心情对治疗桥本氏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劳逸结合,适当干一些活,锻炼一下身体,但不能过于疲惫。 桥本氏病的预防 积极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之一; 饮食均衡,不挑食,营养要搭配; 要放松心情,情绪也是影响甲状腺疾病的一大因素之一; 避免过多的照射X射线,特别是头颈部; 增加桥本氏病的相关知识(关注并阅读一附院内分泌科公众微信,这也是重点O(∩_∩)O~),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1、桥本氏病的发展病程? 桥本病病程一般较长且进展缓慢,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一过性甲状腺毒症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期和甲减期,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这三个期,多数患者是出现甲减才被发现和诊断,随着现在大家对体检的重视,许多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2、桥本氏病都会发展成为甲减吗? 并不是所有桥本甲状腺炎都会出现甲减,很多患者只是因为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高才被诊断桥本病的。甲状腺功能可以长期维持正常,这种情况就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是育龄期妇女,桥本甲状腺炎可以在怀孕期间易出现甲减或亚临床甲减,这样就需要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 【链接】 桥本甲状腺炎,不容忽视! 作者波比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逐年高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桥本病。该病发病年龄多呈年轻化,以20~40岁年轻女性多见,是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肿大及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常见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治。 一 临床表现 相对其它甲状腺疾病来说,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发病呈现明显的隐蔽性(压痛感不明显、甲状腺质地较硬、表面光滑等),一般发展缓慢、病程长,早期可无症状,当出现甲状腺肿时,病程平均已达2~4年。 患者常见全身乏力,许多患者没有咽喉部不适感,10%~20%患者有局部压迫感或甲状腺区的隐痛,偶尔有轻压痛。 临床表现典型的患者诊断并不困难,这类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原因是甲状腺明显肿大,甲状腺多为双侧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峡部及锥状叶常同时增大,也可单侧性肿大。 甲状腺往往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增大,但很少压迫颈部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触诊时,甲状腺质地韧,表面光滑或细沙粒状,也可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一般与周围组织无黏连,吞咽运动时可上下移动,后期会出现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性的甲状腺功能低下,部分病例也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但质软。 二 诊断 目前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大概包括下列5项指标: 1、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坚韧,表面不平或有结节; 2、TGAb、TMAb阳性; 3、血TSH升高; 4、甲状腺超声有不规则浓聚或稀疏; 5、过氯酸钾排泌试验阳性。 以上5项中有2项者可拟诊为桥本甲状腺炎,具有4项者即可确诊。一般在临床中只要具有典型桥本甲状腺炎临床表现(中年女性,甲状腺轻度肿大,质地韧),血清TGAb、TPOAb阳性即可诊断。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需要有高滴度的抗甲状腺抗体测定方能诊断;这些患者如查血清TGAb、TPOAb为显著阳性,应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协诊,如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诊断十分有利。必要时应以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确诊。 三 治疗 1、药物治疗 (1)如甲状腺功能正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随诊。 (2)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应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选用甲状腺片或左旋甲状腺素,直至维持量,达到维持剂量的指标是临床症状改善,TT3、FT3、TT4、FT4、TSH正常。 (3)桥本甲亢患者经历甲亢期、甲功正常期,甲减期和甲功正常期四个时期。一过性甲亢给β受体阻滞剂对症处理即可。 (4)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一般不使用激素治疗,对一些疼痛性慢性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疼痛、肿大明显时,可加用泼尼松,好转后逐渐减量,用药1~2个月。 2、手术治疗 桥本甲状腺炎手术指征: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且气管食管压迫;疑有甲状腺癌者。此类患者手术完成后,需终生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四 预防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但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并有家族聚集现象,常伴随着一些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糖尿病、肾上腺功能不全等,所以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感染和膳食中过量的碘化物。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表明,易感基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所以要尽可能的避免诱发源,并保持健康作息和心理状态。 1、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2、尽量避免头颈部X线照射,尽量不要暴露在强辐射下。 3、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4、避免碘摄入过少或过多。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2-3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胆囊结石形成后,刺激胆囊粘膜,不仅可引起慢性胆囊炎,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病人通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突然出现剑突下或右上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常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发热,甚至出现轻度黄疸等。有时发生在夜间睡眠时,由于夜间仰卧,结石滑入胆囊管形成嵌顿。当结石在嵌顿部位松动滑脱,梗阻解除,疼痛可立即减轻或消失。腹痛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最重要的症状,常表现为绞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往往是夜间急诊入院。许多病人在入院后经过抗生素及解痉止痛药物处理后,腹痛缓解。由于病人和家属思想上的各种顾虑,比如高龄或既往患有其他疾病病的人担心身体素质差不能耐受手术;糖尿病病人担心手术后切口不好愈合;身体条件好的病人担心胆囊切除后,自己就没“胆儿”(指胆量,非胆囊)了;还有些人认为胆囊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一旦切除,以后就不能干重活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许多人抱着“能不切就不切”,“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切除胆囊”的想法,宁愿选择一次次的“腹痛难忍”,也不愿选择手术治疗,从而错过最佳的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也额外增加了痛苦和费用。在本科室近半年收治的ACC病人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于种种思想顾虑,在保守治疗无效后,不得已而选择手术治疗。他们中有合并糖尿病的,有术前急性发作时间超过10天的,有保守治疗过程中转氨酶超过1000U/L的,有胆囊壁厚度达到了1.7cm的,有继发右肺盘状肺不张的,有继发胆囊坏疽穿孔的,有反复发作胰腺炎的,还有最大年龄达到89岁的。尽管最后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解除了他们的痛苦,但是也远远超出了择期LC的手术难度和风险,当然,额外增加的费用和痛苦也是必然的。一句话,“自己承受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么,对于ACC,我们来看看,各种指南怎么说。《2016年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指南》指出:在诊断上,腹部超声检查是辅助诊断ACC的首选。在治疗上:1)在ACC患者中,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效果更好。2)手术治疗比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更有效。3)胆囊切除是ACC治疗的金标准。在手术患者风险分级选择上:研究表明年龄>80岁的急诊胆囊切除术病死率为34.2%,而择期或半择期手术病死率则为0;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及时治疗。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1)ACC起病10天内,早期LC优于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除有症状提示有恶化为腹膜炎或感染需手术介入的情况,起病超过10天的患者不应接受LC。起病10天以上者,45天后行延期LC优于早期手术。3)早期LC应尽早进行,至少于起病10天内实施。越早手术,术后住院时间越短,并发症出现几率越低。在手术方式上:1)在ACC患者中,除明显麻醉禁忌证或败血症休克情况外,LC为首选术式。2)对于ACC患者,LC为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可缩短住院时间的手术方案。3)在高风险患者中,如儿童、肝功能分级为A、B级的肝硬化患者、年龄>80岁、孕妇,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是安全可行。《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将急性胆囊炎分为轻、中、重度三级:急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任何抗菌治疗都不能替代解除胆囊管梗阻的治疗措施。胆囊切除是针对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正确把握手术指征与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若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A级推荐)。首选早期(发病时间<72>72 h、胆囊壁厚度>8mm、白细胞>18×109/L),因手术难度较大无法早期行胆囊切除术,在抗菌药物、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4级)或行胆囊造瘘术,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行二期手术切除胆囊。重度急性胆囊炎患者首先应纠正多器官功能障碍,通过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减轻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延期手术切除胆囊。对于老年、一般情况较差、手术风险极高或合并胆囊癌的患者,也应先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4级)。少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手术安全时,发现胆囊穿孔,也可早期行胆囊切除术,否则可行胆囊造瘘+腹腔引流术。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指出: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和表现,则需考虑外科治疗:1)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2)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mm及以上;3)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4)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指出:急性胆囊炎应尽早实行胆囊切除术,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就应该实行外科手术。《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版)》指出:有症状胆囊结石如采取保守治疗,可因结石继发其他病症造成严重后果。调查结果显示,保守治疗1年内,14%的患者出现急性胆囊炎,5%的患者继发胆源性胰腺炎,5%的患者继发梗阻性黄疸。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中,4年内约50%的患者因继发病而必须切除胆囊。早期LC是轻度急性胆囊炎治疗首选。但在急性炎症下实施LC术可能需要更熟练的手术技巧。因此,只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腹腔镜医师才能实施这种手术。严重的胆囊急性炎症可造成胆囊坏疽、穿孔、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对这些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外科干预治疗以预防更严重的并发症。
最近一段时间,科室接连收治了几位特殊的“胆囊结石”的患者。他们中有些人几年前就发现患有“胆囊结石”,因为没有疼痛,一直未予足够重视。大多因为出现腹胀、黄疸或上腹部隐痛不适来院就诊,经过彩超和CT检查,已经发展成为胆囊癌,部分已为晚期胆囊癌,甚为可惜。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平时就没有因为胆囊出现过腹痛,大不了只是偶尔感觉上腹部不舒服或肩背部不适,休息一下或按“胃病”治疗就好了,怎么一检查就成了胆囊癌呢? 还有些病人家属不断地询问:“医生,现在有啥最好的治疗方法?”无痛性胆囊结石主要指胆囊内有结石,但没有疼痛等不适症状,因此常常不容易被患者重视。首先,无痛性胆囊结石最大的危害在于“无痛”。为什么这么说呢?用通俗的语言打个比方:“不叫的狗才会咬人”。对于经常发作的胆囊结石,患者常常因为疼痛而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相反,与患者长期和平相处的无痛性胆囊结石就容易被忽视。因为没有疼痛,不会被患者重视,任由疾病在无声无息中发展。其次,无痛性胆囊结石并不是长期无痛,约有30%的无痛性胆囊结石会在10年内出现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并发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坏死以及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这种情况非常多见,得不偿失。此时急诊手术,往往手术风险加大,并发症增多,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手术花费增加。另外,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重要致病因素。由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引起慢性炎症,可能诱发胆囊癌变。一旦恶变为胆囊癌,常常转移到肝脏等器官,90%的患者由于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无法行根治手术,只能采取姑息治疗,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期仅有半年左右。临床上类似情况时有发生,病人及家属往往后悔莫及。而无痛性胆囊结石,由于没有疼痛,发病可能更为隐匿。所以,无痛性胆囊结石就像给你身体中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排除,不应任其自行发展变化。一般认为,首选方法还是尽早手术切掉胆囊,那么,哪些无痛性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一般认为:1)胆囊结石大于2cm;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3)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4)胆囊壁增厚;5)胆囊壁钙化或者瓷性胆囊;6)儿童胆囊结石;7)合并糖尿病或有心肺功能障碍;8)边远或者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9)年龄在50岁以上,病程在5年以上;10)泥沙样结石或多发小结石。11)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由于许多患者担心胆囊切除会影响身体健康,对手术心存顾虑,其实不然,越早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越有利;而且,现代腹腔镜技术的开展,可以更加“微创”、“安全”、“美观”。总之,“无痛性胆囊结石”患者,应该积极治疗,切莫忽视了它的危害。
如果身体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小心:1、身体任何部位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2、原因不明的消瘦、乏力、上腹无规则疼痛。食欲下降、特别厌食肉类食品。3、反复发热和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贫血。4、中年以上妇女不规则引导出血,或听更年期后又来月经,白带明显增多。5、不伴腹痛的明显加深的黄疸和上腹包块。6、肝脏肿大的速度较快,伴有肝区疼痛。7、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血尿。8、皮肤溃烂长久不愈合。9、反复干咳、痰中带血、胸闷、胸痛。10、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的高热。11、逐渐加重的头痛。12、黑痣突然增大,伴有痒、破溃、出血、疼痛、或痣上的毛发脱落。13、进行性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动作失调或伴大小便有时失禁。14、无明显外力作用所致的股骨和肱骨等大骨的骨折。15、非怀孕和哺乳妇女,有乳头流水或能挤出液汁。16、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有哽塞感、刺痛感或自觉食物通过缓慢。17、鼻塞、经常鼻涕带血、伴偏头痛、头晕、耳鸣或上颈部肿大淋巴结。18、口腔粘膜或外阴白斑,而且迅速扩大和灼痒不适。19、大便习惯改变或带脓血,大便变细。20、青少年肘或膝关节剧痛、肿胀。用抗风湿药或抗生素治疗无效。出现以上症状不一定都是患了癌症,还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诊断哦。
7月27日是世界头颈癌日,在头颈癌当中,最值得关注的必然是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甲状腺癌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在中国,浙江省等一些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并且跨入常见恶性肿瘤的行列,但对于甲状腺癌,你了解多少?甲状腺癌暴发是诊断过度?是补碘太多?还是……甲状腺癌发病率之所以快速增长,有观点认为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广泛应用、检查设备敏感性的提高、穿刺活检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的改变、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的变化以及医疗资源可及性的提高等因素是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其实,这种由于过度检查或分类标准改变导致的检出率增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病率增高。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观点:检出率不是唯一原因,但存在其他的真实“危险因素”,例如我们的环境、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目前,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其中已经明确的只有两个——放射性辐射和遗传因素。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的甲状腺癌患病率较之前增长了近30倍,儿童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也有增高;而长期临床经验提示了家族性甲状腺癌的可能,因为甲状腺髓样癌中超过 50% 都是因为 RET 基因突变造成的,其中大概 15% 是遗传性的。至于饮食对甲状腺癌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疑问碘盐与甲状腺癌增多是否有关系,只能说,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补碘过度会增加甲状腺癌的概率。得了甲状腺结节,就一定是癌吗?说到甲状腺癌,很多人都会提起甲状腺结节。因为相关数据显示,临床上正常人群触诊及B超检出甲状腺结节的几率分别为3-7%和20-76%,虽然其中仅5%-15%为甲状腺癌,且绝大多数是早期的,但仍有许多人担心甲状腺结节会演变成甲状腺癌。今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杂志上公布了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甲状腺腺瘤样结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遗传进化上完全不相关,甲状腺癌更倾向于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良性甲状腺结节几乎没有癌变的可能性。因此患者在确诊良性结节之后,不要过分担心其演变成甲状腺癌,只要适度随访观察即可。即便诊断为甲状腺癌,也不必过度恐慌,因为甲状腺癌是所有癌症中存活率和治愈率最高的癌症,目前在美国治愈率超过90%,在国内也接近85%,如果是年轻人发病,且发现得早的话,治愈率几乎是100%。甲状腺癌切太多,过度治疗了?对于这一问题,争议较多的就是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世界卫生组织将病灶最大径≤1cm的甲状腺癌定义为甲状腺微小癌。它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作为恶性肿瘤发展的过程,从小开始逐渐长大,并且会转移,会侵犯周围的神经、肌肉、气管和食道,这些患者必须早诊早治,对他们而言不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二是甲状腺微小癌仅为一个懒惰的癌症,始终以≤1cm的大小伴随终身,直到患者死亡也不发病。但至今仍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证实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到底是懒惰的癌症还是凶险分子,只知道微小癌经过正规治疗后,死亡率低且愈后好。因此,甲状腺微小癌不经过处理会如何?现在缺乏循证依据,希望尽快有相关研究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工作。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甲状腺癌,既要重视它、又要无视它,相信通过科学、规范、早期及时的诊治,完全有希望获得临床治愈。防癌小贴士:避免接触放射线的照射;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不要过多摄入高碘食物及刻意补碘;避免与已知致癌物质接触;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定期随访或及时治疗甲状腺结节;加强体育锻炼以及注意生活节律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均有助于远离疾病。来源丨摘自医学界肿瘤频道
近30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和乳腺癌筛查的普及,乳腺癌现患数量明显增多,乳腺癌的生存率迅速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方式会影响预后。乳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不仅需要医疗和康复服务,而且需要接受日常生活指导,形成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学组制定了本指南,提出针对日常生活的建议和推荐,为医务人员、卫生服务人员、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指导。 本指南所指的生活方式,主要包含健康膳食、维持体重、体力活动及保健品选择等。本指南的推荐,除非指明仅限于乳腺癌患者,其他癌症患者也一并适用。 推荐意见 一、达到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一)推荐 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尽量使体重达到正常范围(即体重指数为18.5~23.9kg/m2),或者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达到正常体重标准。 对于已经超重和肥胖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推荐降低膳食能量摄入,并接受个体化的运动减重指导。 对于积极的抗癌治疗后处于营养不良或体重过轻状态的患者,进一步降低体重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治疗实施、减缓康复或增加并发症风险,必须由专科医师和营养师进行评估,制订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推荐此类患者进行一定的体力活动,帮助改善身体机能和增加体重,但应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 二)证据 体重增加现象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60%以上的患者诊断1年半后的体重高于诊断前。 超重和肥胖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采取干预措施以维持健康体重,对于乳腺癌患者是有益的。 二、有规律地参加体力活动 一)推荐 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应避免静坐生活方式,尽快恢复诊断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18~64岁的成年乳腺癌患者,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大致为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大肌群抗阻运动)每周至少2次。 锻炼时以10分钟为一组,最好保证每天都进行锻炼。 年龄>65周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应尽量按照以上推荐进行锻炼,如果合并使行动受限的慢性疾病,则根据医师指导适当调整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但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运动状态。 二)证据 乳腺癌患者诊断后的体力活动与降低乳腺癌复发率、乳腺癌病死率和总体病死率相关,也与改善患者体质、患者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减少淋巴水肿和并发症有关。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身体素质。乳腺癌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和耐力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增加瘦体重。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紧张和抑郁情绪,提高自我认知。 乳腺癌相关病情及治疗过程中诸多因素会减弱患者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三、合理营养和膳食 一)推荐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合理安排饮食。 二)证据 膳食结构和食物选择确实与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复发风险、总体生存率有关。 四、谨慎使用保健品 一)推荐 乳腺癌患者应尽量从饮食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素;在临床表现或生化指标提示营养素缺乏时,才需要考虑服用营养素补充剂;当患者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2/3时,可以考虑服用营养素补充剂;此类诊断应由营养师进行。 二)证据 保健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欧美国家一般称为“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草药、氨基酸等。 迄今,无论是观察性研究还是临床试验都未能证实保健品能够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相反还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五、其他生活方式的建议 一)推荐 戒烟禁酒。 二)证据 1、吸烟:建议乳腺癌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被动吸烟。吸烟的乳腺癌患者应及早戒烟。 2、饮酒:现有证据已经确认乙醇摄入与多种癌症(如口腔癌、肝癌、咽癌、喉癌、乳腺癌、食管癌和大肠癌等)存在关联。因此,乳腺癌患者应尽量避免乙醇摄入。 总之,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是改善生活方式的有利时机。本指南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乳腺癌患者形成健康的膳食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和保持正常体重,以促进整体健康状态,改善预后,有质量地长期生存。 摘自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2017版
精索静脉曲张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继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占男性的10%-15%,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阴囊坠胀不适或坠痛,疼痛可向腹股沟区、下腹部放射,久站或步行后症状可加重,平卧后可缓解或消失。精索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为精索内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和静脉瓣缺失等因素所导致,使静脉内血液反流和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造成血液淤滞,毒性物质蓄积,精子质量和数量下降,可影响患者生育,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曲张的静脉压迫邻近的神经或者组织,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造成阴囊坠胀不适。通常精索静脉曲张采用Dubin&Amelar系统进行分级。有关研究表明,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能使大部分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液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往手术多采用开放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由于其结扎部位距离阴囊较近,该部位精索静脉蔓状静脉丛分支较多,很难彻底结扎,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随着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以及微创理念的推广,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中。1991年Sanchez等第一次实施了腹腔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随即在全世界开始推广,我国那彦群于1992年首次进行腹腔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现已被临床外科医师普遍应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具有以下优势:1)摄象系统具有放大作用, 视野清晰, 易于辨认精索静脉的走向及数目, 不遗漏结扎精索静脉;2)结扎位置更高,结扎彻底,不易漏扎和复发,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3)不需解剖提睾肌, 避免精索外静脉、输精管动静脉损伤, 利于术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恢复;4)能同时处理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对于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开放性手术后复发和有腹股沟区手术史者尤为适用;5)损伤少,痛苦小,康复快,术后美观;6)精子质量的恢复效果较好,据报道,其改善率为50%-80%,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精子的密度、活力和A + B级精子改善优于开放手术。因此,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重要手术方式。适应证:1)伴有不育或精液异常者不论症状轻重均为手术指征;2)合并有严重症状:3)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4)儿童及青少年II度以上的精索静脉曲张者;5)开放手术后复发者。我科于2016年12月01日成功开展了我院首例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截止目前,所有施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病人,术后均恢复满意。本文参考文献:[1]谢常亮,陈伟浩,徐衍盛,等.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J]. 转化医学杂志.[2]王晓利,王璟琦,王东文.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进展[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3]覃斌.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进展[J]. 微创医学.
阑尾炎是外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淋巴滤泡增生所致的管腔阻塞或者细菌入侵而引起,多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右下腹部疼痛。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阑尾切除术。阑尾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开腹切除和腹腔镜切除两种方式。自19世纪开展阑尾切除术以来, 开腹手术曾被认为是阑尾切除的标准术式。但自1983年德国妇产科医师Semm实施首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后,由此拉开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序幕。通常,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根据是否建立气腹可分为气腹LA和免气腹LA。根据穿刺孔的数量又可分为:四孔法、三孔法、两孔法、单孔法LA。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展初期, 由于受手术器械和技术熟练程度的限制, 一般采用四孔法, 随着缝合打结技术的熟练、经验的积累及器械的改进, 阑尾穿孔、坏疽及形成脓肿者, 也能取得满意效果,且其穿刺孔也逐渐减至三孔、两孔,甚至单孔。气腹腹腔镜术野暴露好,操作简便, 能完成全腹腔探查甚至复杂的手术,目前以三孔法LA开展最为普遍。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主要优势:1)伤口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部仅有2-3个长约5-10mm的小切口,基本不留疤痕。2)疼痛轻。患者手术后疼痛感较小,术后止痛剂的用量也较少。3)恢复快。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大大减少了对腹壁及脏器的干扰,术后恢复快。4)住院时间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3-4天即可出院。5)出血少。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野比较清晰,血管处理更加精细,出血量减少。6)切口感染低。可大大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合比较肥胖的病人。7)术野更宽阔。对于术前不能确诊的病人,术中探查较开腹手术视野宽阔,对腹膜后、肝下异位阑尾寻找和切除更具有优越性; 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也有一定的缺点:1)对手术医师水平要求比较高;2)对手术设备要求较高,需要腹腔镜器械;3)需要插管全麻,费用比传统开放手术高。不适宜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情况:1)阑尾根部坏死穿孔,阑尾残端无法进行可靠处理;2)右下腹触及肿块,阑尾与邻近肠管或其他脏器严重粘连,考虑阑尾脓肿形成时,解剖关系不清,暂不予手术治疗,积极抗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阑尾为腹膜外位或盲肠壁内异位,解剖困难;4)阑尾恶性肿瘤;5)有下腹部手术史,估计建立气腹困难。经过一定的腹腔镜技术经验积累后,于2014年5月25日,即科室成立5个月时,我科成功开展了我院首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由于受条件所限,施行的是双孔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术。双孔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术是将阑尾拖出腹腔外,虽操作简单,但易导致切口感染,且对病人选择性较高,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在2019年 8月8日,再次在我院率先开展了首例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这也是当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主流术式。截止目前,我科施行的双孔和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切口感染发生,均顺利康复出院。随着腹腔镜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由于具有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肠粘连少且减短了住院时间等优越性,将会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病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