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门诊接诊了位11岁患儿,“右耳闷堵感听力下降1周”来诊。但摘下口罩一刻,唇厚、上牙列外突、不齐,妥妥的腺样体面容啊。电耳镜检查:右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胶耳期,双侧扁桃体III度肿大。于是告知患儿妈妈:“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睡眠打鼾,现在有可能腺样体肥大导致的浆液性中耳炎,颌面发育异常,腺样体面容了,需要下一步鼻内镜检查明确。”妈妈却惊了:“医生,儿子确实有睡眠打鼾4年多了,我知道腺样体肥大这病,但是我在别的医院看医生说腺样体长大就萎缩了,不用治疗!怎么会这样?这不可能啊?”于是完善核酸检查后,进行了鼻内镜检查,腺样体堵塞后鼻孔85%以上,孩子妈妈当即瘫坐在椅子上,满脸的懊悔。也没怎么拖,估计孩子妈妈也详细了解过这病,很快就进行了扁桃体腺样体手术。现在已经恢复良好。答案是不一定。我院开展鼾症低温等离子手术以来,遇到成人腺样体异常肿大3例,手术两例,术后病理均显示腺样体淋巴增生。至于11岁到14岁的大小孩因腺样体肥大口呼吸身体、颌面发育异常的手术的就更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再详细科普腺样体肥大这个病。腺样体又称为咽扁桃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6~7岁是腺样体肥大的增生旺盛时期,10岁以后,随着儿童身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腺样体也随之萎缩。成年人大部分萎缩消失,仅在鼻咽顶壁残留少许的淋巴组织;少数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即使在成年后,腺样体仍然较大,影响呼吸。儿童期因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者,称之为腺样体肥大,俗称“颜值杀手”。感冒如上幼儿园后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鼻腔、鼻窦、扁桃体的炎症累及鼻咽部,腺样体本身炎症,刺激腺样体病理性增生肥大。腺样体肥大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夜不能寐,其次还有反复发作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久治不愈的咳嗽、中耳炎、食欲不振、多动症等等。如果腺样体肥大长期得不到治疗,就有可能出现腺样体面容、甚至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等情况。其实腺样体肥大儿童鼾症这个病一直存在,大家可以看看身边的朋友亲戚,很多小时候大美女、小帅哥,长大长成大龅牙,短下颌等等。只是以前并未引起重视而已。以前腺样体肥大一般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长期不好引起。而现代上呼吸道炎症治疗及时,药物强大,感染性疾病是相对减少,但是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却越来越多,如过敏性鼻炎。权威文献报道:全球0-17岁儿童AR患病率高达19.9%~50.1%,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儿童AR患病率为15.79%,不同地区儿童AR患病率不同,以华中地区最高,华东地区最低。所以过敏性鼻炎也成为长期刺激腺样体肥大重要病因。儿童是身高、面容、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缺氧,就如长时间被捏着鼻子生活,不去及时治疗,一方面口呼吸导致颌面发育异常,腺样体面容,影响颜值;另一方面,长期的缺氧,不能安稳睡觉,破坏正常睡眠结构,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远期,儿童鼾症演变为成人鼾症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10岁以前毋庸置疑是孩子的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如果存在腺样体肥大,却没有及时治疗,那由此导致的颌面改变、身材矮小等情况,过了10岁以后,很难随着以后腺样体的萎缩而得到改善,错过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机非常可惜。即使长大后通过拔牙、正畸、正颌手术等手段来改善颌面异常,所消耗的费用、时间照样大大增加。答案也是不一定。但综上所述,腺样体肥大危害大,必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能长时间任其发展,不要等所谓的“腺样体长大后就萎缩了”陈词老调。我们可以通过腺样体肥大程度、睡眠结构、颌面发育、身高体重发育指数等综合评估,然后进行规范治疗。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时,采取的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手术是很简单微创“无血”“不痛”的手术,时间非常短,恢复异常的快。家长应该权衡利弊,作出对孩子最有利的决定。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率非常高,造成一系列严重危害,不能忽视!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耳鼻喉科医生肩负着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让你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参考文献:[1]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55(08):729-747 [2]儿童咽喉疾病低温等离子手术临床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2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56(10):1028-1034[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56(06):556-567[4]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57(04):392-404 [5]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3):169-175
一、包皮真的是多余的吗?这肯定不是的! 因为,包皮的作用大大的 1.包皮可以保护小儿的稚嫩的龟头和尿道口,避免外面衣物尿布的摩擦; 2.包皮可以保护和保持阴茎头感觉的敏感性(成年人,你懂的!); 3.包皮是尿道或生殖器重建手术时的绝佳材料。(先天性阴茎畸形或有相关疾病的病人会懂得。) 所以,包皮,他们割他们的,自己的若能留着的还是先留着吧。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割包皮?1.病理性的包茎。 起因于反复的龟头包皮炎或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 翻不开的包皮叫包茎。 那么怎么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呢?” 看图片,这个就是病理性,注意其白色瘢痕样变硬的包皮。这种孩子有可能还合并有尿道口的狭窄。 如果孩子有反复包皮龟头处的炎症,还是需要早点手术。 2.是反复包皮嵌顿。 包皮嵌顿主要见于包茎,包皮被翻开后,狭窄环箍住阴茎,导致局部疼痛,包皮水肿,龟头瘀血肿胀,这是一种紧急情况,处理不及时甚至有阴茎坏死可能。 所以一旦发生包皮翻起来后不能翻回去,伴有JJ痛,必须马上到医院急诊。医生会采用手法复位或背侧切开来处理。如反复发生或瘢痕形成均需要包皮环切。 3.反复的包皮炎或尿路感染者。 有研究者认为未行包皮环切者尿路感染率比行包皮环切者要高,也有人建议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的膀胱输尿管反流患者行包皮环切术。 反复的尿路感染者仅仅是可以考虑,当然这也不是绝对要求。 4.生理性包茎延期无好转者。 眼看孩子都快到青春期了,仍然没有破土而出的迹象,超过十岁之后的包茎,还是可以考虑做包皮环切的,以免影响阴茎发育。 但是如果包皮过长但可坚持每天洗澡时翻起包皮清洗的话,可以再给JJ一个破皮而出的机会,暂时别急着手术。 三、多大是切包皮的最佳年龄?没有所谓的最佳年龄。 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合适的话不分老少皆可。 不合适手术,什么年龄都坚决不要做。 有手术指征的年龄就是最佳年龄。 所以,没必要寒暑假扎堆去抢位匆忙手术。 四、你真的懂包皮吗?包皮出现于胚胎第8周,随着其下龟头的形成向前推进,到第16周基本成型,在随后的孕期内,包皮和龟头之间逐渐分离。 出生时,包皮几乎总是包着的,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都是不能翻开的。至于何时能够翻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大了,到五岁的年龄都至少有70%是依旧是粘着的。所以小男孩包茎一点都不奇怪! 有的学龄和学龄前的孩子在就诊时初看包皮是完全掩盖住了龟头和尿道口,但孩子已经能够很轻松地将包皮翻开,我们称之为包皮过长,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大部分的包茎和包皮过长在青春期发育时,因为内部的海绵体生长速度快过外面皮肤的生长速度,使得龟头会向前突出,包茎会得以解放,包皮过长的状况也会得以好转。 这就是多数中国男人既往最自然的历史。 五、那么,切包皮有什么风险吗?只要是个手术就有机会有并发症,包皮环切也不例外。 1.短期会有疼痛、出血、感染可能。 2.长期可能有尿道口狭窄、复发包茎、皮桥形成、瘢痕疙瘩、切除皮肤量过多或过少等等。 3.最可怕的是术后包扎过紧或包皮环卡压阴茎引起阴茎头缺血坏死。 所以,再次强调,没必要做的手术,坚决不要去做。要做,就到正规医院去做。全程费用不应该超过1500元(因为包皮环切术国家定价近250元左右,白菜价啊,JJ不值钱??)。 六、如果不切包皮,那么要平时注意点啥呢?1.尝试一下局部包皮内粘连处涂点类固醇软膏,比如倍他米松、去炎松等等,一天两次,坚持一个月。 2.最简单的方法是:教会娃或帮助娃,经常尝试牵拉包皮或者每天洗澡时翻起包皮清洗一次。不过注意温柔一些,不断有进步就可以了。若不慎造成包皮小裂口可涂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千万记得翻开了包皮,要及时翻回来,以免嵌顿坏死哦。 我家的娃每天洗澡就是这么干的:洗头洗身洗JJ?习惯成自然。 七、真的要去切包皮时,父母们你们真心问过娃愿不愿意吗?现在的娃,啥都懂! 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 一起商量好吧,避免娃恨你们一辈子! 毕竟,包皮环切术,不是救命的手术!要切,也可以悠着点、选个好日子,再做也不迟。 最后分享一下孙俊杰医生关于包皮科普的照片,一看就懂了。
现在发现好多小孩自从得了新冠之后,6岁以后还有热性惊厥,或者一次发热病程中抽搐>2次,按照既往的临床指南的说法,均可诊断为复杂型热性惊厥,且8岁以上的儿童更容易获得热性惊厥附加症(FS+)。据国内报道复杂型热性惊厥后癫痫的发生率:15~20%。热性惊厥后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1)热惊厥复发5次以上或24小时内多次发作;2)抽搐发作持续20分钟以上;3)发作时体温低于38.5℃,发作前已存在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4)有围产期异常(产伤、窒息等),惊厥家庭史阳性;5)热惊厥发作1周后EEG仍有异常。其中以4)、5)尤为重要。热性惊厥后发生脑损伤的临床指征是:1)严重的、频发的热惊厥发作史;2)热惊厥停止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精神症状,如Todd假性麻痹、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失语等;3)发作间期EEG异常;4)热惊厥后出现智力障碍或无热惊厥发作等。就算是复杂型热性惊厥,假如小于5分钟,可自行停止;但惊厥发作时间大于5分钟,为终止发作以防止脑损伤,可用安定0.1~0.3mg/kg静脉注射,如来不及静脉注射时也可肌注鲁米那5~8mg/kg。在家里,家长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抽搐发作,应立即就近送往医院并做好防护,避免发生舌头咬伤或舌头后坠引起窒息等。事实证明,在发热时及时服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美林)、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小儿常用的退热药,并不能预防抽搐发作。且要求是在发热早期,一旦体温升至38℃,即立即服用之。同时应该及时来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既往曾经有过高热惊厥的病史。医生则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给予药物来预防抽搐发作。对于具有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包括有多次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发热时短程使用安定等,或长期服用鲁米那或丙戊酸钠。具体地来说,对大多数有复发病史的热惊厥病儿,仅短暂应用安定口服或予鲁米那钠肌注即可,方法是在发热的头24小时内每4小时含服安定1次,效果较好且可靠,但缺点是用药后出现的精神萎靡和嗜睡可能会妨碍对引起发热的原发病的诊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口服鲁米那并不能够很好地预防高热惊厥发作,这是因为鲁米那这样的口服用法至少要数周才能达到有效而稳定的血浓度。对于复杂型热惊厥且具有下列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1)热惊厥复发5次以上或24小时内多次发作;2)惊厥发作持续20分钟以上;3)热惊厥发作1周后EEG异常者。则有可能需要长期用药来预防热惊厥的反复发作,2岁以下应首选鲁米那,2岁以上则首选丙戊酸钠,其疗程一般在1年半左右。
维生素D是我们人体最容易获得的脂溶性维生素,平时主要由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由于其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既往指南推荐补充至2岁。但如今指南更新,明确其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建议补充至18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及绝经期妇女同样建议补充。Vit.D参与神经调控 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体、丘脑、下丘脑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均检测到广泛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此外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可以自行合成病以旁分泌/自分泌的形式调节本身的分化、增殖和生存。它可以调节生命早期大脑的发育,在突触可塑性、神经保护、神经回路和多巴胺系统及其基因调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刺激脑细胞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和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Vit.D作用于NDDNDDs是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的影响大脑多能区的慢性发育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GDD/ID)、癫痫等。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室内康复及卧床导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以及肠道粘膜由于长期营养缺乏或肠道菌群失调导致Vit.D的合成和吸收不足。2.1Vit.D作用于ASDASD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及未特指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研究表明,ASD儿童血清Vit.D水平较健康儿童低,表明之间存在相关性。居住在降雨量大或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的儿童ASD患病风险为3倍高于正常同龄同性别儿童,深色皮肤人种患ASD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肤色人种。同样地,ASD儿童血清Vit.D水平越低,临床症状越严重,其中有CYP2R1酶、Vit.D结合蛋白(VDBP)和Vit.D受体的基因突变和(或)多态性变异是ASD的潜在危险因素。Vit.D每月肌肉注射15万U,连续2月,ASD的核心症状得到改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和临床总体印象均得到改善。2.2Vit.D作用于ADHDADHD的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及冲动行为。ADHD患儿清Vit.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中国地区的一项研究结果同样说明这个问题。母孕期Vit.D水平越高,其后代患ADHD风险越低;孕母Vit.D水平高可以减少后代患ADHD风险;连续补充12周Vit.D,ADHD儿童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Vit.D补充联合康复治疗12周,实验组较单纯康复治疗组明显好转。2.3Vit.D作用于GDD/IDGDD/ID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NDDs,常共患ASD、ADHD等多种精神行为障碍。≥5岁的儿童符合DSM-5诊断可评定智力障碍(ID),而全面性发育迟缓(GDD)专指<5岁,在≥2个能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没有达到预期,且无法接受系统性智力功能评估的儿童。ID患儿中87%存在Vit.D不足或却缺乏,且女性多于男性;ID患儿的Vit.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与年龄呈负相关;母孕期Vit.D低水平与早产的风险增加有关,早产又是GDD/ID的危险因素。2.4Vit.D作用于Epilepsy癫痫(Epilepsy)是一种常见的具有致残性的NDDs,其特征是具有持久的癫痫发作倾向及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后果。有研究发现,在急性期或病情加重时,体内Vit.D水平迅速下降,表明Vit.D可用作癫痫发作的标志。Vit.D可调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表达,从而减少其作用于大脑诱发癫痫发作。新诊断癫痫儿童Vit.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且单独或联合使用ASMs不能持续降低Vit.D水平,且补充Vit.D的癫痫儿童发作得到控制。以上便是Vit.D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到底需不需要补充,还是要查下血清Vit.D水平及咨询神经专科的医生来决定噢。
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儿童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对患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的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全面了解癫痫及其管理方法,对于患者和家属至关重要。 一、癫痫的病因儿童癫痫的病因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一些癫痫类型有明确的遗传背景,基因突变或家族史是重要的风险因素。特发性癫痫常与遗传有关。 2.脑损伤: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的脑损伤。产前因素如母亲感染、胎儿窘迫等,产时因素如难产、缺氧,产后因素如脑部外伤、感染等都可能导致癫痫。 3.代谢异常: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糖原累积病等,可能引起癫痫发作。 4.结构性脑病变:包括脑肿瘤、脑血管畸形、先天性脑畸形等,可能引起局灶性癫痫。 5.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导致癫痫。 二、癫痫的症状癫痫的主要症状是反复的癫痫发作,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全面性发作:包括 -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僵直(强直期),随后出现全身肌肉的节律性抽搐(阵挛期)。 -失神发作(小发作):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常伴有轻微的肌肉抽动,发作时间通常仅几秒钟。 2.部分性发作:包括 -简单部分性发作:患者意识清醒,可能出现局部肌肉抽动、感觉异常等症状。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意识模糊,可能出现自动症,如反复咀嚼、无目的的走动等。 3.无特征性发作:表现为突然的行为变化,如突然停止活动、凝视、意识丧失等。 三、癫痫的诊断诊断癫痫需要专业的医疗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前后的情况、家族史等信息。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临床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3.脑电图(EEG):记录大脑的电活动,通过异常放电的模式帮助确定癫痫类型和发作部位。 4.影像学检查:如脑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大脑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5.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液等检查,排除代谢异常或感染等病因。 四、癫痫的治疗与管理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是控制发作的主要手段,需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癫痫病灶。手术适用于明确局灶性病灶且病灶可切除的患者,如颞叶癫痫。 3.生酮饮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在某些病例中能显著减少发作频率。生酮饮食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营养不良和其他副作用。 4.神经调控治疗:如迷走神经刺激(VNS)和深部脑刺激(DBS),适用于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 5.生活方式管理: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已知诱发因素如疲劳、压力、闪光等。家长应特别注意患儿的安全,防止发作期间的意外伤害。 五、癫痫的预后儿童癫痫的预后因病因和治疗情况而异。大多数儿童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发作,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青春期后不再发作。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发作类型、病因、起病年龄、治疗的及时性和依从性等。 1.良好预后:特发性癫痫和单纯热性惊厥等类型预后较好,多数可以完全控制发作或在青春期后自行缓解。 2.不良预后:如结构性脑病变引起的癫痫,尤其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长期和综合的管理。 3.智力和行为影响:反复的癫痫发作和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和行为发育。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有助于减少这些影响。 六、结论儿童癫痫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对于患儿和家属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积极的生活管理,大多数儿童癫痫患者可以过上与常人无异的生活。及早发现和干预,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是改善癫痫患儿预后的关键。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夏日炎炎,很多儿童喜欢到游泳池玩耍,一不小心就会淹溺。溺水是全球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这使得人们对溺水急救方法的正确认识变得尤为重要。传统观念认为,溺水急救的首要步骤是控水,即尝试将水从溺水者的肺部排出。然而,最新的医学研究和急救指南表明,控水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延误真正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增加伤害风险。什么是控水?控水指的是试图将溺水者体内的水通过各种手段排出,比如压迫腹部、背部拍打或倒挂溺水者。这些方法在很多文化和传统中被广泛认为是溺水急救的标准步骤。为什么不需要控水?1.时间宝贵,优先心肺复苏(CPR)当一个人溺水后,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其呼吸和循环功能。控水的过程需要花费时间,而这段时间应当用于更为紧急和有效的心肺复苏(CPR)。研究表明,及时进行CPR可以显著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和康复情况。2.控水的效果有限科学研究表明,溺水者肺内吸入的水量通常很少。大部分溺水事件中,真正进入肺部的水量不足以导致严重的水肿或阻塞。因此,控水的效果十分有限,远不如立即进行CPR有效。3.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控水过程中的各种手段,如压迫腹部或倒挂,可能会对溺水者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压迫腹部可能导致呕吐和误吸,进一步阻塞呼吸道;倒挂则可能引发脊椎损伤,尤其是在溺水者可能已受伤的情况下。 正确的溺水急救步骤1.立即呼救发现有人溺水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2.尽快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地点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移至安全平坦的地方。如果溺水者没有反应,检查是否有呼吸和脉搏。3.进行心肺复苏(CPR)如果溺水者没有呼吸或脉搏,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以下是CPR的基本步骤:· 胸外按压:将一只手掌放在溺水者胸骨中下部,另一只手叠放其上,进行快速而有力的按压(每分钟100-120次,深度约为胸廓的三分之一)。· 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果不熟悉人工呼吸,可以仅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4.继续监测溺水者状态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持续监测溺水者的状态。如果其恢复呼吸和脉搏,将其侧卧,以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结论控水作为一种溺水急救方法已经被证实无效且危险。现代医学急救指南强调,溺水急救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即进行心肺复苏(CPR)。通过正确的急救措施,我们可以大大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减少溺水悲剧的发生。保护儿童,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溺水急救方法,是每一个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每年的2月22日,是世界脑炎日,今年的主题是Don'tDelay.GiveToday(勿贻误,即就诊)。近期,因发热、头痛来就诊的小孩越来越多,起初,许多家长都以为是流行性病毒感冒,因其临床症状较普通感冒重且多样,往往忽视颅内感染的存在。 颅内感染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微生物病原体攻击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大脑实质收到感染而导致的脑炎,会有相应的功能区的运动及意识障碍;也包括大脑表面覆盖的脑膜出现炎症,即脑膜炎,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持续24小时出现意识障碍可以临床诊断为脑病,在此基础上有炎症证据(如体温持续高于38.0℃大于24小时;脑脊液白细胞数量大于5106/L;影像学表现支持脑部炎症)发热、头痛是最初的临床症状,到后期会出现食欲减退、晕厥、肢体活动障碍、以及抽搐,严重可累及控制生命的大脑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导致呼吸节律不规则甚至一过性心动过速再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生命危险。颅内感染引起的头晕、头痛有以下的五大特点:1、会有体温的明显升高;2、早期症状或似流感,会有意识障碍、脖子发僵等表现;3、主要因为受到感染的炎症刺激导致渗出物增多压迫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出现剧烈头痛并呈现持续加重的特点;4、精神行为的异常,比如胡言乱语或沉默不语,感觉功能的异常,比如感觉减退或感觉过敏;5、可能引发呼吸困难、昏迷或抽搐、偏瘫样症状; 一、颅内感染的分类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颅内感染可以分为三大类:1、微生物感染:包括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细菌及病毒,目前常见的病原体可以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单纯疱疹病毒、甲型或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弓形虫、锥虫等,需要根据相关检查区分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进一步使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规范治疗;2、继发性脑炎: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的炎症物质刺激,导致大脑出现免疫因子风暴,从而出现脑炎症状;3、自身免疫性脑炎;由于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免疫活性物质过度释放,像是疫苗接种后反应或者出现某些恶性肿瘤带来的副肿瘤综合征,对自身组织及病原体出现无差别攻击,导致大脑实质功能区受损,从而出现脑炎症状。二、颅内感染协助诊断的检查单单从临床症状无法明确为那类疾病,需要完善相关的检查进一步诊断。常见的检查包括颅脑CT平扫+增强,检查时间短,主要是查看大致的大脑结构,明确有无脑出血、脑疝等危及生命的表现;颅脑MRI平扫+增强,用于查看大脑灰质与白质的精细结构,同时可具体区分累及的大脑功能区,更好的进行定位诊断,对疾病预后有早期判断;脑电图,用于查看累及大脑皮质功能区域,通过异常的电信号的出现进一步协助诊断及疾病预后的精准判断;脑脊液检查,最直观的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术抽取脑脊液进行病原学检查及炎症介质筛查,同时明确病原体,并通过规范治疗需再次复查检测治疗效果。 三、颅内感染的主要治疗及预防颅内感染的患儿有部分会出现脑炎后遗症,因为神经元细胞的不可再生性,导致这些症状终身存在,主要包括易疲乏、反复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平衡感减退、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笨拙、癫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思维、反应降低、性格改变等。脑炎后遗症对于患儿及家庭带来痛苦和挑战,要学会了解和学习,在未来的医学发展或许出现新的脑细胞修复药物再激活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呢。目前也有相应的中医理疗的方法,如针灸、经颅磁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帮助症状减轻和促进疾病痊愈。颅内感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治疗使用的药物也不一致。一般来说,脑脊液生化考虑细菌感染,在病原学结果未出的情况下,使用广谱的透过血脑屏障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待病原体药敏实验结果及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取调整药物;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可减轻临床症状,尤其是立即用药的时候,排除细菌感染可使用激素治疗,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必要时可加用免疫治疗,如干扰素和转化因子;对于高热、抽搐、精神症状偶颅内压明显增高带来的头痛、呕吐者,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减少脑脊液对大脑组织的压迫症状,必要时需呼吸机维持呼吸;对于反复头痛,可与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萘普生、布洛芬、阿司匹林)缓解头痛。 预防脑炎的有效手段,以接种疫苗为主,同时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如①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②不吃不洁或生食;③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④放蚊虫叮咬,不逗野生小动物;⑤多喝水,多补充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饮食多样化及均衡;⑥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加强体育锻炼。
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方式,最初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早在《圣经》中记载,饥饿疗法可以祛除恶魔(癫痫发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在治疗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具有潜力。2024年1月,生酮饮食作为饮食疗法批准引入各大医院作为新的治疗手段。 一、什么是生酮饮食?具体来说,生酮饮食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使身体进入一种称为“生酮状态”的代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主要依靠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脂肪在肝脏中分解产生酮体(如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这些酮体可供大脑和其他器官使用。1.生酮饮食的基本组成· 脂肪:占总热量的70%-80%· 蛋白质:占总热量的20%-25%·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10%2.生酮状态的实现当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减少至每天50克以下时,肝脏会开始分解脂肪储存,产生酮体,供身体和大脑使用。通常需要2-4天才能完全进入生酮状态。二、生酮饮食的机制生酮饮食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机制来影响神经系统健康:1.代谢转换通过提高酮体水平,生酮饮食能够为大脑提供一种更稳定的能量来源,避免血糖波动引起的不适。酮体作为大脑的替代燃料,不仅高效且稳定,有助于维持神经细胞功能。2.抗炎作用生酮饮食可以减轻神经炎症,这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饮食治疗的共同特征。炎症的减少有助于保护神经元,减缓疾病的进展。3.神经保护酮体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的作用,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酮体能够减少氧化应激,降低神经细胞的损伤风险。4.改善线粒体功能生酮饮食能够提高线粒体的效率,改善能量代谢,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线粒体功能的改善可以增强神经元的能量供应,增强其生存能力。 三、生酮饮食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生酮饮食最初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即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多项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以显著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有些患者甚至能完全控制发作。1.经典生酮饮食经典生酮饮食的脂肪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例为4:1。这种饮食需要严格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和比例。2.改良生酮饮食改良生酮饮食允许更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为3:1或2:1,适合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四、生酮饮食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益处1.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生酮饮食可以通过以下机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 提供替代能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对葡萄糖利用效率下降,而酮体可以作为替代能源。· 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以减少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从而减缓疾病进展。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D)是一种影响运动功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生酮饮食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减缓帕金森病的进展:· 改善线粒体功能:帕金森病患者的线粒体功能受损,生酮饮食可以改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功能。· 减少神经炎症:生酮饮食的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3.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生酮饮食可能通过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来减轻症状。· 抗炎作用:生酮饮食可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减轻疾病的活动性。· 神经保护:酮体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保护髓鞘,减缓神经纤维的损伤。4.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影响社会交往和行为的发育性障碍。生酮饮食可能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 改善脑能量代谢:生酮饮食可以为大脑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改善认知功能。· 减少炎症:生酮饮食的抗炎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炎症。五、生酮饮食的注意事项虽然生酮饮食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实施生酮饮食之前,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特别是对于有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完善基因检测有无脂质代谢障碍。此外,长期严格的生酮饮食可能会带来营养不均衡的风险,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生化、血脂来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1.可能的副作用· 酮流感:刚开始生酮饮食时,可能会出现头痛、疲劳、恶心等症状。· 营养缺乏: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2.适应和调整· 个体化定制: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整生酮饮食的比例和成分。· 监测和随访:定期监测血酮体、血糖和营养状况,确保饮食的安全和有效性。六、结论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正在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管理提供新的可能性。虽然仍需更多大规模、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确认其疗效和安全性,但已有的证据表明,生酮饮食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对于那些传统疗法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患者,生酮饮食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未来我们有望更全面地了解生酮饮食的机制和潜在益处,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饮食策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刺激大脑特定区域,从而调节神经活动。这种方法近年来在治疗多种精神疾病方面显示出潜力和效果,尤其是对成人抑郁症、焦虑症等。本文将详细探讨TMS在儿童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机制、安全性及未来展望。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TMS通过一个线圈产生快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穿过头骨,在大脑皮层产生电流,从而刺激神经元活动。TMS的刺激频率和强度可以根据治疗需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TMS类型·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使用一系列磁脉冲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反复刺激。高频rTMS(>1Hz)通常用于刺激神经活动,低频rTMS(<1Hz)则用于抑制过度活跃的神经活动。· 单脉冲TMS:使用单一磁脉冲刺激大脑,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诊断。· 双脉冲TMS:使用两个相继的磁脉冲,以更精细地调节神经活动。 TMS对儿童精神疾病的应用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近年来,TMS在ADHD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TMS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调节与注意力控制和冲动行为相关的神经通路。高频rTMS可以增强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从而改善ADHD症状。一些初步研究表明,TMS对ADHD儿童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例如,一项小样本研究显示,经过多次rTMS治疗后,儿童的注意力和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目前研究样本较小,需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2.抑郁症抑郁症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TMS在成人抑郁症治疗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并显示出显著疗效。TMS通过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调节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通路。高频rTMS可以增强DLPFC的活动,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多项研究表明,TMS对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也有积极效果。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经过20次rTMS治疗后,抑郁症儿童的情绪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TMS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3.焦虑症焦虑症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包括分离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TMS在成人焦虑症治疗中已有一定应用,但在儿童中的研究较少。TMS通过调节大脑中与情绪和应激反应相关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可能有效缓解焦虑症状。低频rTMS可以抑制这些区域的过度活动,从而减少焦虑情绪。初步研究显示,TMS对儿童焦虑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例如,一项小样本研究发现,经过多次低频rTMS治疗后,儿童的焦虑症状显著减轻。尽管目前研究较少,但这些结果显示了TMS的潜在疗效。4.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包括社会交往困难、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性行为。TMS在ASD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TMS通过调节与社交行为和语言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颞叶,可能改善ASD症状。高频rTMS可以增强这些区域的活动,从而提高社交能力和语言功能。一些初步研究表明,TMS可能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语言功能。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经过多次rTMS治疗后,ASD儿童的社交互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具体疗效和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TMS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安全性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较高。与药物治疗相比,TMS不涉及系统性药物作用,因此避免了药物副作用的风险。TMS在成人中的应用已经证明了其相对安全性,而在儿童中的应用也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记录。副作用TMS的常见副作用通常较轻微,可能包括:· 头痛或头皮不适:通常是暂时的,可以通过调整刺激参数缓解。· 轻度头晕:治疗后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通常在几分钟内消失。· 罕见情况下,可能会引发癫痫发作:尤其是对于已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因此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医学评估。临床应用和未来展望1.个性化治疗随着对TMS机制和效应的深入研究,未来有望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精确定位和调节特定脑区,TMS治疗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和个体差异。2.联合治疗TMS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可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可以多方面改善儿童精神疾病的症状,提高整体治疗效果。3.长期效果和随访目前对TMS的研究多集中于短期效果,未来需要更多的长期随访研究,以评估其持续效果和潜在长期副作用。结论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在治疗儿童精神疾病方面展示出一定的潜力和效果。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较为初步,但TM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进步,TMS有望成为儿童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家长和医疗专业人员应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以便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前言:埃可病毒为常见的肠道病毒,其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明显。本例患儿因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明确为埃可病毒18型脑炎,现将诊治经过作为经验分享。病例摘要:患儿男,8岁,因“间断头晕一周,头痛一天”入院。患儿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为剧烈运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一天前出现剧烈头痛,为双侧额部压榨性疼痛,不能站立及坐位,伴四肢乏力,入院后间有剧烈呕吐喷射性胃内容物数次,呕吐后有发热,热峰38.9℃,予退热药口服可将至正常,可头痛稍缓解。入院查体:神清,痛苦面容,肌力检查不配合,脑膜刺激征阴性,生理反射可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完善头颅CT及头颅MRI+MRA+MRV未见异常,排除禁忌征后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奥美拉唑抑酸护胃、甲氧氯普胺及维生素B6止吐、间苯三酚解痉等对症治疗,患儿头痛明显加重,停止输注后稍缓解;第二天予行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完善病原学检查,测得颅内压>180mmH2O,操作完成后头痛明显减轻。脑脊液常规、生化、隐球菌及抗酸染色涂片未见异常,病原体回报与上呼吸道病原体一致。立即予地塞米松静滴,逐渐减量并替代至甲泼尼龙静滴。脑炎治疗后第四天再次出现剧烈头痛,伴腰椎穿刺部位肌肉僵硬、疼痛,予等量转换至地塞米松静滴,加用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后逐渐减停,患儿无再发头痛及腰痛,好转出院。结论:以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埃可病毒18型脑炎并不常见,提示临床工作中需积极完善检查并及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