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医大医学心理学三级教授,全民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在好大夫医生版平台入驻100天啦,为此感谢好大夫在线给我机会在云端为全国各地的求助者服务。现已为16位(18人次)来访者服务,总访问1041次、发表3篇科普,来访者满意度满分,具体情况如下:16位来访者中只有一位大学生青春期遭性侵而自己求助,没有得到父母及时出头撑腰保护而极其痛苦;还有一位母亲去看望自己念大学的儿子,请求去宿舍看看,没得到允许判断儿子情绪反常而求助,并成功劝导儿子咨询,其余均为父母或亲属提出求助申请,说明新时代的带养人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有很高的认知度。16位来访者有10岁以下6人,以分离焦虑为主,主要为变相的焦虑症状。表现为去幼儿园就吐(主要是胃内容物)、去学校就痒(有实质性疾病—特应性皮炎)坐不住而经常请假不上学反反复复2年多、不能与父母分床睡(分开半夜就念叨睡不着明天上学就头疼等)、不愿意住宿舍(一直哭不说话,家长逼急了想自杀,愿意求助心理医生);另外就是在幼儿违法规则、多动及父母打架把孩子吓到了不知如何解决。10岁以上10人,以青春期适应不良为主,多为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不喜欢同学;也有幼年期的变相焦虑——上初中学习紧张胃疼呕吐(10多天,但没有出现电解质紊乱与脱水,怀疑神经性呕吐求助);还有就是父亲对女儿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感到不安,求助治疗多动注意力障碍,实质不是,是父亲教养存在问题;母亲求助16岁女儿拔毛、捋发,原因是高中学习紧张的一种替代表现;13岁女孩脾气大、自残,原因是缺乏父母有质量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怀;18岁女高三女生讨厌爸爸,关键是性取向问题;父亲求助14岁儿子什么也不干就是玩手机,不会交友,社交恐怖、自闭等。总之,要特别强调,孩子心理行为问题发生不单纯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教养与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如父母教养过于保护溺爱、过于干涉、过于强迫控制;该撑腰保护时却失职;二胎养育问题;父母离婚、再婚等。孩子心理行为问题康复不同于躯体疾病,吃药、打针一般没效,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及全家齐心协力,稳定情绪,静下心来,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不急不躁,耐心配合,提高支持性环境,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这个过程特别考验家长的耐力,如果家长先“举手投降”,那肯定就前功尽弃。当然要分清有无危险意外风险存在,如果没有,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是家庭治疗成功的关键。至此,无论哪个年龄段孩子,核心问题多为适应不良,与父母教养直接相关,孩子在成长中出问题,尤其是患病都是生活的插曲,父母和家人不要过于焦虑和恐慌孩子的磕碰、痛痒、恶心吐、睡不着难受、任性等,满足需要要有原则,创造机会挫折孩子更重要,否则,孩子胆小、见硬就回、怕困难等适应缺陷将是日后性格缺陷的基础,因此,智慧的家长应与时俱进必须学习与提高自身的家教能力,与孩子斗智斗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提升孩子适应未来多变的环境,促进孩子人格完善与健全发展,才是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您说养孩子的初心是什么?不过如此吧!
案例:女孩4岁多,上幼儿园中班。母亲描述病情:上幼儿园小班的一年没怎么连续上,断断续续。目前一上幼儿园就呕吐,把胃里的饭菜都吐出来。小班幼儿园有三位老师,一位编制内经常搞校内活动材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另外俩个是合同外聘的,她们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现在问孩子为什么会上学紧张要吐,孩子说老师一凶她就害怕,看见老师骂别的小朋友她也害怕,不想上幼儿园。家长疏导她,告诉孩子老师同学都喜欢你,老师没有骂你,你不要紧张,管用一俩天,然后一带她去幼儿园,在车子里就开始呕吐。孩子放学妈妈接她,她还是挺开心的把在幼儿园有趣的事情讲给妈妈听,做的小手工都带回来跟妈爸分享。问她明天要不要来幼儿园,她都很开心的喊:去幼儿园啊。可到第二天,就不愿意去幼儿园,就开始呕吐,妈妈很焦虑,看她这样我又心疼她又觉得她好气人,不知怕的到底是为什么。补充,小班那俩位合同制老师今年没有跟班到中班,编制内的老师跟另外一位老师搭班。孩子肠胃检查没毛病。求助:如何帮助孩子彻底克服惧怕,不这样应激性呕吐?整个咨询过程实录:医生回复:你好,看了孩子全部病例,你描述的很清楚,也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儿,孩子是因为以前呕吐形成的条件反射,现在一遇到相似的幼儿园环境就发作,在家没有吧?与孩子上幼儿园的分离性焦虑没有处理好有一点关系,但更多的是最初老师和你们对呕吐的态度有关,胆小也是如此,你自己带她很小心吗?母亲:只要不上学,放假在家不发生吐。是的,我自己带她的时候小心翼翼那种,算是比较宠溺。母亲:医生,针对她这种情况,目前我得怎么做才能帮助她慢慢缓解这种情况,直至症状消失呢?医生:合理忽视,以前肯定是老师和家长她一发作就都非常关注和紧张,今后再吐就吐、哭就哭,适当安抚就可,告诉她这样也得去幼儿园,不要大惊下怪,也不要过于哄,孩子该做的事情继续做,当然不能吼也不能吓就是继续做下去。母亲:好的~需要每天上幼儿园前给她做做心理建设之类的吗?医生:如果能做最好,但得会做,不会做会适得其反。我写过一篇文章,希望你先看看,文章是把握教育孩子第一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判断没事就让她继续,不能间断,不要妥协,不受周围人影响,避免有可怜支持她的力量,也就是你要有狠心、恒心、坚持下去的决心,一旦你坚持不下去了,孩子就赢啦。母亲:明白了😊谢谢王老师🙏👍👍医生:我刚把文章发到我的科普号上了,请你看下。医生:你家孩子比较敏感,今后在教育时要注意把握第一次,处理好了事半功倍。母亲:好滴😊医生:我的文章正在审核中,12小时后应该能看了,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我下线了,谢谢☺️晚安😴母亲:谢谢您啦,晚安😊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温馨与愉快,问题得到了阶段性解决。欢迎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问题家长来咨询我哦。敬请期待王丽敏发布下篇科普文章一学校恐怖症的表现,请大家耐心阅读,阅读必有益,谢谢。
这是我20年前写的一篇科普,修改了一下,分享给所有人,请耐心阅读,必定有益,谢谢。第一次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家长如何处理好孩子出现的第一次行为更为重要!这些第一次会对孩子今后健康行为习惯的开始、对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可低估的直接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终身的身心健康损害。如婴孩第一次呼唤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回应、第一次哭闹没有得到安抚,第一次自己独立吃饭、第一次见人说话、第一次走路摔倒、第一次与父母分床睡觉、第一次不好好吃饭、第一次不满足需要在地上打滚儿、第一次怕黑、第一次以头撞墙要挟父母、第一次上学挨批评、第一次与同学打架、第一次恋爱失败、第一次性经历······这无数个第一次,有的会给家长带来极大的欣慰和幸福,而有的会给家长带来许多的烦恼和惆怅。对孩子来说,每个第一次都或多或少在他们的记忆中留有印迹!婴儿期形成的某些行为习惯,后来形成的是非曲直、道德观念、情绪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无不与“第一次”的教育成效有关。因此,“第一次”是教育孩子的契机,是教育的关键。家长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的“第一次”机会,把握“第一次”机遇。对良好的“第一次”给予积极的肯定、支持和鼓励以达到强化的目的。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名叫荻荻的女孩,在她2岁半时的一天晚上,妈妈的一位大学同学远道而来,正巧爸爸有事不在家,妈妈只忙着在厨房做饭,根本顾不上招待同学,这时荻荻像主人一样,一会给阿姨拿她喜欢吃的小食品、水果,一会又拿她自己的影集给阿姨看,还像模像样地跟阿姨说话。客人呢,并没有因为主人不在而感到寂寞,反而觉得别有一番情趣,对此母亲及时表扬了荻荻,鼓励她与成年人交往,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又避免了“孩子来客疯”的发生。然而,对不良行为的“第一次”更应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制止,以达到抑制不再发生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家长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一定要坚持“稳、准、狠”的原则。“稳”就是不急不躁、冷静地观察事态发展,考虑妥善处理的方法,而不是大喊大叫、夸大其词、过分惊讶,一切要在自然中进行。“准”就是要找准批评的理由和标准,错在哪里,批评适度,就事论事,不要含糊其辞,也不要一棒子打死,要让孩子心服口服,教育才能有效,否则,孩子是不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是非观念的。“狠”不是指打骂、训斥、贬低,而是家长对孩子“第一次”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坚决的教育“斗争”,即所谓的狠。荻荻刚学会走不久,妈妈带她逛街,当走到小食品柜台前,她停住不走了,要求买小食品,妈妈不想给她买,对她说:下次去公园玩时再买。可她不但不走,反而哭闹起来,妈妈怎么说服也不见效,甚至在地上打滚,那时,有许多人围观,其中一位老者不满地扔过来一句话:“大热天的,干啥惹孩子,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买一袋小食品吗,买给算了!”周围其他人也在帮腔。荻荻在这种同情的“援助”下,更是哭闹不止,甚至在地上打起滚来,母女就这样僵持着,妈妈很冷静,一方面不急于劝慰孩子,另一方面不允许周围人参与此事,人群渐渐离去,孩子不在哭闹了,待她平静后,妈妈及时采用她能理解的小熊故事指出了她的问题,使她明白哭闹是妈妈不喜欢的行为。时至今日从未发生类似现象,而且还学会了等待,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能力很强,所以,提醒各位家长在制止孩子“第一次”不良行为时态度要坚决,不能心软,绝不给孩子可乘之机,特别是家长不能因为爱面子、可怜孩子而屈服于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感到父母寸步不让的教育“狠心”,才能有效地制止它的再度出现。相反,一旦妥协,将成为孩子日后要挟父母的“利器”或“武器”。此外,好的行为要给予保护、及时强化。在荻荻3岁多的一个上午,妈妈把菜饭热好,让荻荻一个人在家,并把门反锁了。妈妈到单位处理事情很久不会来,回家后荻荻马上就告诉妈妈自己犯错误了,妈妈问“什么错误呀?”“荻荻说,妈妈我怎么敲门门也不开,我就憋不住了,她指给妈妈看门后的报纸,妈妈说这是什么呀?”妈妈一看全明白了,原来是她的大便,妈妈笑了,妈妈不说荻荻,荻荻没错,是妈妈的错,妈妈不该把门锁上。细心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也要善于利用、把握“第一次”。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孩子一个个良好的“第一次”都成为一个个良好的开端,让一个个不良的“第一次”消灭在萌芽之中,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才能成为懂礼貌、守道德、能等待、能面对、敢担当、能承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生活方式和习惯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有用之人。
为什么有的“躺平”起不来?原来“躺平”分为“逃避型”躺平和“觉醒型”躺平两种类型。那么,什么是“逃避型”躺平?是指为了避免失败而压抑自身的需求,呈现出低价值追求和低成就动机的消极行为表现;而“觉醒型”躺平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则是指外表上“躺平”,但内心却不甘心,仍然对未来充满憧憬,偷偷地不断思考、进取向上、寻找机会崛起的内心状态!这种人有性格基础,意志力坚韧。尽管“躺平”有多种类型,其中有彻底躺平、半躺平、间歇式躺平、妥协式躺平、完全体躺平、假躺平等。无论哪种类型,只要对待的态度和方法对就有起来的机会!然而,大多数人对“躺平”愿意从负面解释,但我喜欢从正面看,“躺平”是暂时的自我调节手段,以缓解长期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您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敬请关注成功案例介绍。
作为当代的心理咨询师,乐观看待目前儿童青少年出现的如不上学、逃学、厌学,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这种认知不仅很积极时尚,而且更给家长以希望。家长要学会等待孩子慢慢成长与成熟。人生需要等的东西很多,等不是放弃,而是顺其自然,用时间来消化吸收;等不是被动消极,而是积极沉淀;等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蓄能量,待机遇来了才会有厚积薄发、势不可挡的力量。总之,等是一种人生智慧,等是一种生命状态。在教育孩子上,有时很需要等,也就是该等时必须耐住性子等,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您说是这个理不?
亦称“温暖法则”,其来自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有一天,北风和南风相遇,谁也不服谁,于是决定打赌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说,我先来,刮一阵寒风凛冽、冰冷刺骨的北风让你看看,你猜?结果怎么样?行人们为了抵御刺骨寒冷的北风,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且越裹越紧,不敢松开。然后,南风徐徐吹动,行人们顿感风和日丽,如沐春风,暖意上身,于是宽衣解带,继而逐渐脱掉大衣,所以南风也称为弱风。结果不言自喻,南风获胜。这个寓言的深刻寓意是虽然北风和南风的目的一样,但使用的方法不同,结果大不相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有南风效应思维,不是越着急催促、越严厉批评、越干涉管教、越强制约束,甚至采用打骂、喊叫、恐吓、惩罚越有效,这样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裹得更紧),与父母隔离,父母无法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对目前心理感受敏感的新生代,北风式教育真的很难奏效,甚至会引发更强烈的反抗、抵触、愤怒及严重的精神失控。然而,和风细雨、合理表扬、切实鼓励、温暖理解、尊重接纳,为孩子创造独立发展空间的南风式教育方式,更能拉进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敞开心扉,孩子更愿意亲近你、与你畅谈交流,孩子内在潜能被激发、积极向上,事半功倍。在此提醒亲爱的家长,千万注意,男孩女孩在家庭教育上是有别的。对男孩子来讲,先立好规矩,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让他自由自在的探索,发挥创造思维,学会调控情绪,独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女孩子,更多是父母的关心、陪伴及有质量的交流沟通。但无论男女孩,都喜欢温暖的教育、和缓有质量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大脑健康,还能促进情绪稳定、人格健全。下文更好看,敬请期待。
很多人不理解,心理咨询与大部分心理治疗不用药还收费?而且还有点贵!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心理咨询是一项高级的、指导人生智慧的劳动,需要心理咨询师在短时间内从来访者叙述的杂乱纷繁复杂的症状中去伪存真,在消除心理阻抗的情况下获得有价值的核心症状,拨开迷雾见真相,所以这种劳动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师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即见多识广、设身处地、心理换位接纳所有的思维和看问题的角度;其次,还需要心理咨询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储备,即全方位理解来访者的情况,才能抓住关键症状,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症结,还要精选适合来访者的个体化方法,调动其自身潜能以解决他自己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才能消除人们难以想象的精神心理痛苦和折磨,获得快乐,促进成长与成熟,甚至有可能实现人格的完善,达到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工作、家庭和谐及人生幸福的终身效果。因此,这种高级脑力劳动必须给予高回报才能体现高级劳动的价值!当然也是对耗心智、高效率的特殊劳动的一种尊重,且按时间收费,否则效果不会太好。敬请读者期待下一篇典型病例介绍,谢谢,每次阅读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