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骨骼肌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按压肌筋膜激痛点时,产生局限性及牵涉性疼痛,其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同发病,也称肌筋膜痛、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或肌筋膜炎! 症状 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 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 诱因: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可因劳累或季候变化而发作 体征 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及此点引起疼痛和放射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诱因 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触及此点引起放射性疼痛→查体发现 用普鲁卡因痛点注射后疼痛消失→诊断性试验 辅助检查:X线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常规检查无特异性诊断意义。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可发生于创伤、劳累、寒冷,潮湿、过度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 因慢性劳损而使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 体内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肌腱、腱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发生一种非特异性变化 软组织外科学认为: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神经末梢,结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要点 疼痛起源于肌肉或相关筋膜 有明显的激痛点或者潜在的激痛点 激痛点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肌肉纤维疼痛综合征诊断标准 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区及压痛点。按压疼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依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 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 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 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MPS诊断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①主诉区域性疼痛;②激痛点放射性疼痛的预期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③紧绷肌带;④紧绷肌带内的某一点呈剧烈点状触痛;⑤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 次要标准:①压痛点重复出现主诉的临床疼痛或感觉异常;②横向抓触或针刺入带状区激痛点诱发局部抽搐反应;③伸展肌肉或注射激痛点缓解疼痛。若满足5个主要和至少1个次要标准,才能确诊为MPS。 美国MPS的诊断标准: ①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区和压痛点。按压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按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 ②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 ③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 ④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Pain Medicine杂志2015年David等提出对MPS诊断标准,当满足下列标准时,可诊断为MPS,具体包括:(1)触诊确定激痛点,表现为有或无放射性疼痛;(2)触诊病人的激痛点,可表现出疼痛的临床症状。并且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中的3个:(1)肌肉僵硬或痉挛;(2)相关关节活动受限;(3)按压后疼痛加剧;(4)紧绷肌带或压痛小结。注意事项:(1)排除其他局部肌肉压痛的疾病,并考虑到这些疾病可能与MPS同时存在;(2)存在局限或放射性疼痛;(3)MPS的症状需至少存在三个月。 治疗原则: 1. 去除可能病因:如抗类风湿、消炎、松解瘢痕; 2.改善血液循环:锻炼、按摩、热疗(红外线、激光、拔罐、针灸等) 3.消炎镇痛; 4.治疗激痛点:应用微创技术松解局部粘连,可防止复发和加重;微创治疗技术包括急性期疼痛的神经阻滞,慢性期疼痛局限者的小针刀分离等。 由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与激痛点的特殊对应关系,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的关键在于针对激痛点的处理。其中,激痛点的治疗原则如下: 1.对受累肌肉或肌群牵张 2.破坏激痛点 3.扎断挛缩肌筋膜 激痛点治疗根本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根据不同肌纤维的方向,不同部位的肌肉有不同的牵张法;治疗后让病人在家中做医师所教的受累肌肉的牵张锻炼。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具体治疗 中医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等 理疗:超生、体外冲击波等 一般治疗:解除病因、注意保暖等 药物治疗 消炎镇痛药: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肌松剂:如乙哌立松片 中药等 1.手法治疗 是肌筋膜疼痛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传统的手法治疗“喷雾和牵伸”(或是拉伸且间歇用冷敷法):拉伸紧张的肌肉纤维(绷紧的带)可以使肌肉紧张放松并改善局部的循环 “深部重度按摩”:尽管控制疼痛的机制还不清楚,但是可快速去除TP疼痛 牵伸疗法 激痛点治疗根本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伸。根据不同肌纤维的方向,不同部位的肌肉有不同的牵张法;治疗后让病人在家中做医师所教的受累肌肉的牵张锻炼。 牵伸,将作用力有效的应用在短缩的肌肉上,并促进其缓慢下一定时间的牵拉,同时配合呼吸,正常的牵拉引起的感觉是舒适,相关的关节活动度增加,而对于已经超过生理范围的肌肉进行牵拉将诱发出酸的感觉。
我们在诊室常接诊一些外伤致四肢某部位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患者,经过简单的物理检查后,大部分患者需要拍摄X线。明显的骨折容易经X线片诊断,但未观察到明显的骨折线,是否就说明骨骼没问题,只是软组织损伤呢? 当然,此时可行CT或/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但往往因费用问题,大部分患者放弃进一步检查,那么择期复查X线是必要的。下面,笔者浅谈因外伤致软组织损伤以外,X线片阴性的两种骨损伤。 一 隐匿性骨折(occult fractures) 隐匿性骨折是基于常规X线片的假阴性骨折,外伤当时不能被X线“捕捉”到,所以常容易被漏诊。隐匿性骨折虽无明显的断端移位,但在治疗方案上,和单纯软组织损伤不同。比如最常见的踝关节扭伤,若只是外侧副韧带损伤,石膏固定3周即可;但若存在无移位骨折,需石膏固定4~6周。故准确判断隐匿性骨折的存在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隐匿性骨折并非一种罕见的骨折类型,它好发于解剖结构复杂、骨骼重影较多的部位,如髋部,容易漏诊、误诊。 在髋部,隐匿性骨折约占2%~19%,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在低能量外伤后,患者感髋部轻度疼痛,无明显屈曲、短缩、外旋畸形,甚至独自步入诊室。此类患者如不注意保护仍继续负重,那么容易发展成为移位骨折。对于查体时有压痛、纵向叩击痛的此类患者,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是必须的,但其有2%~10%的漏诊率。故当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但仍怀疑骨折时,应及时行CT检查或MRI检查。据研究,对于隐匿性骨折,64排CT的漏诊率约17%,而MRI的敏感度近100%。 MRI是诊断微小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的“金标准”,国外有学者比较了CT和MRI在评估髋部隐匿性骨折方面的优势,认为MRI优于CT,但MRI的准确诊断较难,需要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仔细观察。笔者的经验是,判断有无骨折应遵循先X线,再CT,最后MRI这一检查顺序,往往大部分此类患者到CT这步就可诊断出隐匿性骨折。 二 骨挫伤(bonebruise) 有学者将骨挫伤归为隐匿性骨折,它是指暴力导致的骨皮质下骨髓水肿、出血和骨小梁断裂,从而引起局部疼痛,最常见于膝关节,发病率为14%~80%。低年资医生对骨挫伤的认识度和警惕性往往不够,不及时做出诊断则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骨挫伤在X线和CT片上呈阴性,只有MRI可以确诊,可见它较隐匿性骨折更为“隐匿”。据研究,MRI对其诊断的敏感性是91%~96%,特异性是86%~96%。我们在骨挫伤的MRI片上,常能看到形态各异的骨挫伤图像,如地图状、线状等。 膝关节骨挫伤有如下特点:①它常发生在胫骨平台后缘;②它往往不是单一病变,常伴有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依次如下:前交叉韧带损伤(98%)、外侧半月板(54%)、内侧半月板(51%)、后交叉韧带损伤(28%)和内侧副韧带损伤(22%);③它容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④目前有研究报道它是加速骨性关节炎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外伤后不能只简单诊断为软组织损伤,特别对疼痛症状较重的患者,要怀疑隐匿性骨折和骨挫伤的可能。应对每位外伤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同时结合CT或/和MRI图像,方能做到全面诊断、合理治疗。
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引起的跟骨下区域的足跟痛,在X线上有或无骨刺表现。 基本概述 中文名称:跟骨骨刺。 英文名称:With bone spur。 骨刺,学术名词为骨疣 ( Bone Spur ),不是一个医学上确当的名词,因为它既非完全由骨构成,也不尖锐如刺。医学上的正确名称应该是骨疣。骨刺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一般长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进入老化阶段。然而, 骨刺并非老人家的专利。由于工作型态改变,许多人必须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年纪轻轻就使脊椎提早发生退化现象,从而诱发骨刺的发生。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 本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常用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对于这个情况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不论劳动还是休闲娱乐,要想着经常变换姿势,避免固定姿势对关节造成的压迫。 发病原因 骨刺是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过度牵拉骨膜所致,过度牵拉引起足底筋膜内缘的疼痛(足底筋膜炎),导致跖筋膜紧张的病变有平足及跟腱挛缩。结合骨质增生的特性,中药益中。 1,跟骨骨骺炎:本症只发生于跟骨骨骺出现到闭合这段时间内,跟骨第二骨化中心从6~7岁出现,13~14岁逐渐闭合,所以本病多发生在少年发育生长期。, 2,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经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发生本病。 3,跟骨下脂肪垫炎:一般患者有外伤史,多因走路时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伤,引起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生。, 4,跖筋膜炎: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5,肾虚性跟痛症: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萎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因不经常负重而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部分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 临床表现 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反过来,当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如运动员损伤-参见第62节)。 ? 跟骨骨刺 筋膜炎,见到此变化应考虑血清阴性或HLA-B27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尔综合征)的可能。这一点可与局部原因所致的足跟痛相区别。 临床诊断 检查诊断 尽管X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但早期跟骨骨刺X线检查可呈阴性结果。不常见的是,跟骨骨刺在X线上不典型,表现为绒毛状新骨形成影像。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这些关节痛常有中度到重度的发热和肿胀,这点可与局部原因所致的跟骨骨刺综合症相区别。 并发症 增生的骨刺压迫血管神经,可导致脚部剧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骨质增生症已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疑难杂症之一。 家庭疗法 跟骨骨刺是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引起的跟骨下区域的足跟痛,在X线上有或无骨刺表现。骨刺是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过度牵拉骨膜所致。过度牵拉引起足底筋膜内缘的疼痛(足底筋膜炎)。导致跖筋膜紧张的病变有平足及跟腱挛缩。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反过来,经过一段无症状期后,或由于局部外伤,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痛。偶尔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发热跳痛。在治疗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这就需要对跟骨骨刺的防治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跟骨骨刺既有内平衡(足跟骨、关节等)结构的退变、增生、错位、炎症及自身免疫性反应等病理改变,又有脚部肌肉、韧带等外平衡的失调。在治疗时要同时兼顾,内外同治。治疗跟骨骨刺的关键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于消除骨刺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如果有疼痛,可用消炎镇痛药或封闭治疗进行对症处理,也可辅助采用热敷、理疗、按摩与牵引等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肌肉放松和缓解疼痛,或用小针刀减轻对神经压迫。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跟骨骨刺患者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药物导入热疗仪,它是利用低频调制中频脉冲电流,药物导引,将中频电和药物导入结合在一起,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外用益中药物来使用,配合外用药物时除自身的效果以外,还可使药物的效果加倍。经临床验证证明具有确切的疗效。非常适用于跟骨骨刺来使用,操作简单易懂,使用安全,易于携带,特别适用于诊所及家庭使用。老年人发现有明显骨刺后,适量运动仍要进行,但要避免长期剧烈运动,因为长期的剧烈运动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受力不均、负荷过重,加重疼痛。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治疗与保健 治疗措施 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长了骨刺并不一定要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针刀、中药、针灸、按摩、偏方等方法治疗。腓肠肌弹性伸缩练习和夜晚夹板,通常能有效去除疼痛,应被鼓励。贴橡皮膏(类似于矫正器)可减轻足底筋膜张力和骨膜牵拉性疼痛,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为首选。透骨草治跟骨骨刺:取透骨草500克,醋1500克。用醋泡透骨草半小时,然后再加热。把加热后的醋和透骨草倒入洗脚盆中泡脚,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一次,连泡一个月,即可收到效果。足跟内注射局部麻醉药通常有效。当伴有炎症症状和体征,如轻度发热,肿胀,继往跳痛史(跟骨下滑囊炎)时,注射不溶性及可溶性固醇混合液能控制症状,注射针头由足跟内侧垂直刺入,然后再转向足跟中心部的痛点。 针刀治疗 患者俯卧,踝关节前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放稳,常规消毒铺巾,在压痛点最明显处亦即骨刺的尖部进针刀,刀口线和纵轴平行,针体和足跟底的后平面呈60度角,按小针刀进针四步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深度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三四下即可出针。然后以确炎舒松A2.5ml、利多卡因2.5ml、生理盐水5ml混匀,在原针孔处封闭约2ml左右。切开剥离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部,并将尖锐的顶部削平,但不必将骨刺过多削掉,一般1次即痊愈,如未治愈,有余痛,5天后再作1次,最多不超过3次。 中医中药:中药内服中药和外敷膏药,内服的中药是胶囊,由多味中药组方,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骨骼功能代谢,恢复正常骨骼功能。外用的膏药亦多味中药组方,精选中药中的足跟痛安康/膏,主要功能是拔出阻碍骨代谢的血栓,贴在患病部位,药效直达。具体的比量需要了解病情才可以下方。采用此法治疗,一般4--15天会见效,四个月左右可以彻底治愈。 按摩 主要是通过手法和穴位的作用,以加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下肢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从而提高了对因骨刺刺激而形成的炎性产物的吸收能力。同时改善了患部的营养状况,加快了受损组织的修复,由于在手法的作用力下,得到恢复。 预防保健 (1)选择合适的鞋子:对年轻人来说应尽量少穿或不穿鞋跟过高的鞋子因为高跟鞋增加了足的负担使足底的跖腱膜趋于紧张张力升高容易诱发或促使骨刺的产生对于中老年人应选择软底宽松的鞋子减少足底与鞋子的磨擦。 (2)使用跟骨消/痛贴:贴于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3)减少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如跳跑等足诱发足跟疼痛的因素。因此不经常运动者与从事较剧烈的活动者要循序渐进。常做足的跖屈运动,跖屈是将足趾向足底方向活动,使足背皮肤紧张典型的足。跖屈运动是芭蕾舞演员用足尖站立的演出姿势足跖屈时使跖腱膜放松张力减小,可以缓解"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有利于无菌性炎症地消退从而预防和减轻疼痛。 (4)足跟骨刺的发生与体内缺钙有一定关系,补钙有利于症状缓解。含钙丰富的食物归纳起来有以下这么几类:牛奶及牛奶制品;豆及豆制品;虾皮,虾米,海鱼,鱼骨粉,蛋黄等。鱼头豆腐汤,海带,黑木耳,黑芝麻等。尽量少吸烟或者戒烟,避免酗酒。吸烟和酗酒都会减少骨矿物质的含量,所以戒烟和少喝酒对于预防足跟疼痛是有利无弊的。 (5)老年人应节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临床发现肥胖患者一般骨质增生发生在膝关节,比相似病情而体重标准者的治疗时间要长,恢复要慢。原因很简单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体重加重了膝关节的负担,关节的磨损与伤害也就更大。均衡饮食、保持体重是防止骨质增生的重要环节。
估计很多人会心生疑问:肌间静脉血栓是什么,跟普通静脉血栓不一样吗?患有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则可能遇到这样的困惑:危险吗,需要治疗吗?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什么是肌间静脉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全称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是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不包括胫静脉或腓静脉血栓。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起源之一。多发生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长时间坐位(如长途乘车或飞机)。比目鱼肌静脉丛发生率最高。 为什么这个部位会容易形成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丛管径纤细,分支较多,静脉瓣膜较少,交织成静脉网,血流缓慢。比目鱼肌静脉丛较腓肠肌静脉丛更易形成血栓。由于腓肠肌在行走、跑和跳中提供推动力,比目鱼肌维持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使得比目鱼肌间静脉血流较慢更容易发生血流淤滞,而对于卧床的患者,比目鱼肌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静脉血滞留,更易形成血栓。 为什么发生临床症状不明显? 小腿肌间静脉管腔较细,肌间静脉与深浅静脉、穿静脉有很多交通支,容易建立侧支循环,因此多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隐匿,只有轻度的小腿肿胀、疼痛,踝关节肿胀,Homans征阳性:足急剧背屈,小腿疼痛。 有什么危害? 可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以引起肺栓塞 MCVT患者进展为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在10%-25%之间。临床上,肌间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血栓来源之一,肌间静脉直径大于7mm是形成肺栓塞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肌肉的收缩挤压,血栓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是否需要治疗? 众多学者均认为需要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能大大降低继发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并能明显提高肌间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建议有效抗凝15-30天,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MCVT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 总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的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虽然血栓脱落风险较小但容易发展为深静脉血栓。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能因为血栓小而置之不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让小血栓得到及时的控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风险,提高安全系数。希望天下无栓。
隐匿性骨折:是指用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或者难以及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才能发现的骨折.这类骨折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可能延误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本可避免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 隐匿性骨折是一种假阴性现象。按发病机制结合临床治疗可以分为四种亚型: 疲劳骨折、 衰竭骨折、 隐性创伤骨折、 隐性骨内骨折。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mri和核素骨显像均有助于隐性骨折的早期诊断, 但各有优劣, 应合理选用。 简单的说? X光对多层的复杂结构用处不大,尤其适用于骨骼等大物件的成像。CT对软组织及实质性器官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并且可以得到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立体信息,器官和组织结构清楚显影,进而显示病变。影像医生下报告时候有可疑骨折(不光是可疑骨折,就算是骨折了想了解骨折线走行等情况时)也会报建议CT。 而MRI检查对骨挫伤、轻微骨折更有优势,可以显示骨水肿高信号区,可以鉴别新鲜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 为什么不直接给我拍CT? 现阶段如果平片完全够诊断需求、操作简单的话,拍平片是第一选择。X片可以拍摄出病人体位变化导致的病灶改变,临床上像肠梗阻病人还是很依赖X平片来观察的。CT的优势还是在于后期的重建处理。最后剩下的就是价格和辐射剂量的问题。X光剂量少,又便宜,有些毛病的诊断,普放就够了,杀鸡焉用宰牛刀。如果X平片完全可以,就没必要去做CT加大病人辐射剂量。 1、X光 X 光检查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疾病初筛的首选检查方式。对能够引起组织器官大体的病理变化,同时有密度变化,自然对比较好的部位诊断比较有帮助。对于有移位骨折、有骨质改变的骨病、关节部位骨性病变、不透光异物存留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2、CT CT拍出来是断层图像,只含有层内信息,避免了重叠造成的影响。在显示横断面方面明显优于 X 光片,尤其是对密度高的骨骼组织显像清晰。 CT 血管造影能清晰的显示血管走向及血管病变,对肿瘤的检查灵敏度明显高于普通 X 光片。 而且,多排螺旋 CT 能进行三维成像,有助于立体显示骨折形态和结构,利于诊断和确定骨折的治疗方案。CT比MRI更清晰,但MRI的组织细节更丰富。 3、MRI MRI检查与 X 光和 CT 检查最大的不同在于检查过程中没有 X 线辐射,对机体的损害很小。其主要用于发现软组织疾病,在骨科主要用于发现椎间盘病变、脊髓病变、半月板病变、炎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等。通过不同的处理技术能更早期发现骨折如椎体骨折、骨盆骨折,还可以判断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 MRI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尽管相对CT分辨率低,但是,各种组织的性质性差异显示较好,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 各种外伤,如果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X光照片,检查结果快速易得。若要进一步观察,可以选择CT。超声、核磁对于骨皮质髓质等看不清,一般不选择。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核磁。同样,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检查,核磁也是首选。 总之,三者是不可相互替代,不是越贵的检查越能发现问题,就诊时要遵从医生的检查要求,以便能尽早、准确的发现问题。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又称膝关节肥大性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因而也称作老年性关节炎。老年性退化,是引起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中老年后,一切组织器官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骨和关节组织也不例外,退行性变化,尤其好发于承重的关节和多活动的关节。 过度的负重或过度的使用某些关节,可促进退行性变化的发生。此外,如关节内骨折、糖尿病、长期不恰当地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均可促进退行性变化的形成和加速已存在的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发展。 临床特征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几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病程缓慢进展。主要表现膝关节开始活动时疼痛明显,稍活动后疼痛减轻,然而负重和膝关节活动过多时,疼痛又会加重,这是骨关节病的特点。有时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髋关节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膝关节附近。早期可见关节僵硬,如膝关节长时间处于某一体位时,自觉活动不利,起动困难,后逐渐出现关节不稳,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台阶,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显。有些膝关节病晚期病人还可能出现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内翻最常见,即俗称的“罗圈腿”。 症状 膝关节疼痛是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钝痛,晨起或关节处于某一位置过久后,疼痛最为明显,稍加活动即可减轻。但活动过多时,由于膝关节摩擦又感疼痛,气候变化时疼痛加重。患者感到膝关节不灵活,休息后更觉明显。膝关节出现僵硬状态,活动时膝关节可发出粗糙的摩擦声。这些症状可随着病理变化的加剧而加重。除疼痛外,局部地区肿胀、有渗液,肌肉萎缩,甚至出现关节畸形,活动受限。 治疗 个别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参见骨科手术学。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 1.休息 受累关节减少压力和剪力,使滑膜炎症消失。大多用于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剧烈和退变加重的情况。在个别关节的急性发作过程,最好把患病关节放在床上休息,以便关节囊和韧带松弛,从而减少关节面的压迫。 2.关节运动 为了防止关节囊挛缩,每天关节进行全运动范围的运动几次。大多数剧烈的运动将导致关节面明显受压的可能,必须避免。 3.可由扶拐或人扶避免受累关节持重。 4.可采用采累关节对侧使用手杖减少重力来减少持重关节的垂直负荷。骨性关节炎进行期或双侧关节患病则需双侧手杖、架拐或人扶,应教给病人正确的步态。 5.急性炎症期,尤其对持重关节使用牵引,以防止关节面粘连和关节囊挛缩,一直用到急性炎症消退。 6.理疗 按摩和功能锻炼(主、被动运动)之后湿热疗法。避免强力恢复已丧失的关节运动。对痛性Heberden's结节使用普通热水或腊疗法(Paraffin)是有帮助的。尽管要减少关节应力,但是对于提高肌力来说,主动运动(等长运动isometricexercises)比被动运动(isotonicexercises)更好。 7.保持良好的力学体位 避免不利的体位力学关节,使用鞋垫和进行全关节的分期功能锻炼。 一般治疗 ⑴宣传防病知识、保护关节:首先要让患者对该病有所认识,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防止关节过度运动和负重,避免关节机械性损伤。严重时应制动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减轻体重,使用把手、手杖以减轻受累关节负荷。与职业有关者,应调换工作。进行有关肌肉群的锻炼,可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⑵物理疗法:热疗、水疗、红外线、超短波、电刺激等均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等症状。牵引疗法对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效果较好,可以松弛肌肉,缓解疼痛,并能防止神经根相邻的组织形成粘连,但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⑶推拿和中药:祖国医学的推拿、针灸治疗在减轻关节炎症状方面有明显效果。中药帖剂可活血止痛,有时亦有良效 预防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朋友负重大关节,故对于中老年人应做好: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预防 1.控制体重或减肥:肥胖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故中老年朋友应控制体重,防止肥胖。一旦超过标准体重,那么毫无疑问,减肥最重要。体重下降后能够防止或减轻关节的损害,并能减轻患病关节所承受的压力,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2.避免长时间站立及长距离行走:因为他们会增加关节承受力及加速关节退变。 3.及时和妥善治疗关节外伤、感染、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原发病。 4.补钙 日常注意事项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在中国退行性关节炎患者往往只注重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而忽视对病患关节的日常康复在骨性节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一、多进行一些物理按摩;运动时注意保护已受损害的关节。 二、绝大多数的退行性关节炎都发生在膝关节。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更不要盲目地做反复屈伸膝关节、揉按髌骨、抖晃膝关节等运动。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关节的机械性损伤,尽量减少关节的负重和磨损,如膝、踝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患者平日要尽量避免上、下楼梯,长时间下蹲、站立、跪坐、爬山及远途跋涉等较剧烈的对关节有损伤的运动,尤其在关节肿胀时更应避免。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患者可以选择游泳、骑车、做体操等关节负重较轻的运动,也可利用把手、手杖、护膝、步行器、楔形鞋垫或其他辅助设施来辅助关节运动。 三、穿鞋也有讲究;多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平时应穿适当的鞋,其实穿平底鞋,不是最佳选择。因为穿平底鞋行走时,体重会过多地压在脚后跟上,走路时间长了,上传的冲力可能会使人产生足跟、踝、膝、髋、腰等部位的疼痛和不适,长时间对关节不良影响便可出现退行性关节炎的表现。所以最好穿松软、鞋底有弹性的鞋,如坡跟的休闲鞋,这样可以减轻重力对关节的冲击,减轻关节的磨损。
是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所在鞘管的腱鞘炎,多发于30-50岁女性,可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或者病程反复发作者,桡骨茎突隆起明显影响外观者,可以考虑手术, 术后24小时即可主动屈曲和背伸拇指,活动次数逐渐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结账的加快,颈椎病人也在逐渐增多,在疾病早期如果能够得到规律的自我康复治疗,即能少花钱,又能少受罪,并且治疗效果良好,本套颈椎病自我康复指导值得每个人拥有!郑重提醒,做运动时应该动作轻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发生意外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患者多有腰部外伤史,首次发作常见于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动作过程中。腰椎间盘突出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需要注意保养,才会对自己的健康有益,那么,平时日常中应该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1.注重保健 首先,大家得知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要你在生活中注意保健,经过检查、卧床休息以及戴上腰围后,再加上自己日常生活多注意点,腰部热敷,是能够好好的工作和学习的,腰围带4-6周。 2.注意卧床休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出现腰部疼痛时候,应立即卧硬板床休息,俯卧位上下床,也就是上下床时用手支撑床上,减少腰部负重,因为在卧位休息的时候,人体的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要比我们站立的时候的压力下降了50%左右,这样的话,脊柱承受的压力就减轻了,脊髓、神经压迫减轻,水肿减轻,那么症状就会得到缓解,反之的话,症状就会加重,因此,有腰椎疾患的患者,要注意多卧床休息,减轻脊柱承受的重量,也就是能躺着不站着,能站着不坐着。 3.避免突然弯腰及久坐不动 有腰椎间盘突出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些动作是避免做的,比如:突然的弯腰动作,或者是进行仰卧起坐的运动,尽量避免吧。如果是不能弯腰,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掉地上东西了,我不弯腰怎么拾起来呢?这个可以这样进行,可以双腿蹲下来,然后拾取掉在地上的物件,这样就避免了弯腰了。还有就是尽量避免久坐不动这样的姿势,白领一族需要经常的变换姿势,让自己的脊柱承受的重量减轻一下。 4.控制自己的体重 有椎间盘突出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还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体重,体重的增加会使得脊柱承受的重量加大,为了健康,因此要控制自己的体重,将自己的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健康,另外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应该先热身,注意避免突然的扭腰运动,饮食要有节制,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饮食结构合理,不偏食。 5.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 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还需要进行腰背肌的锻炼,腰背肌的锻炼很简单的,每天都可以进行的,具体做法如下:仰卧在床上,两腿稍微分开支起,脚掌着床,双胳膊肘放在躯体两侧,利用腰部的力量,将整个躯体抬起,这样就可以达到锻炼腰背肌的目的了。 6.避免负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者日常生活中避免负重的运动或手拎重物,如果负重这样只会增加你的症状,对你疾病的恢复没有益处。建议您为了身体的健康,这些运动最好不做,平常时候,如果感觉到腰部有酸胀感觉时候,卧床休息一下,或者佩戴腰围,腰围佩戴1月,以保护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