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疫苗你家娃娃接种了吗?水痘以皮肤出疹为特征的传染病,好发于春、冬季,90%以上在儿童中传播。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直接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在托幼机构易引起多发或暴发,以全身水泡性发疹及轻度体征为特征。初次感染水痘后,VZV会移行至感觉神经节背根及三叉神经节,通常终身潜伏,待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削弱或各种病因导致免疫抑制时,VZV会再激活而引发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这两种疾病临床表现不同,却由同一种病毒引起,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VZV主要由疱液中的病毒颗粒通过空气飞沫经上呼吸道黏膜或结膜感染后进入机体,在局部细胞内复制,约4-6d即出现原发性病毒血症和前驱症状,约2周出现水疱疹。水痘病例一般以轻型、中型较多,常见的并发症为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偶见肺炎、脑炎、小脑共济失调等。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虽有助于水痘及HZ患者迅速康复,但不能终止病毒排出,无法预防隐性感染。因此,疫苗在控制水痘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老年人开发带状疱疹疫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水痘的控制关键在于预防,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从患水痘的儿童Ok身上分离到该病毒,命名为VZV-Oka,VZV-Oka株是唯一获得WHO认可用于疫苗生产的减毒株。随后一些疫苗公司相继投入生产,包括Merck生产的Varivax和GSK生产的Varilrix[1]。减毒后的V-Oka株具有独特的特征:能够预防带状疱疹,可增强先天性免疫,降低病毒感染的复发[2]。 水痘疫苗的接种对象 建议无水痘史的成人和青少年应该接种,易感人群主要是12月龄-12周岁的健康儿童。 特殊人群应重点接种: ●工作或者生活在高度可能传播的环境中的人,如幼儿园教职工、小学教师、社会公共机构的支援、大学生和军人等。 ●与发生严重疾病或者并发症为危险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卫生工作者、儿童白血病及其他免疫功能不全和接受类固醇类药物治疗的儿童和家属等。 ●未妊娠的育龄妇女。 ●国际旅行者。 接种方法 在我国,北京市2012年底颁布了《北京市水痘疫苗使用技术指南(试行)》推荐2岁儿童开始接种。1~12岁的儿童接种一剂量(0.5ml);13岁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接种2剂量,间隔6-10周。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推荐对所有人群均采用2剂量接种,其数据显示2剂量接种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8%。对于儿童推荐方法为:出生后12到15个月进行第一次接种,4到6岁时进行第二次接种。目前国内部分医疗机构也采用该方法对儿童进行2剂量接种。 接种疫苗的最佳时间 水痘的高发期是每年的春冬两季,所有如果要打疫苗,最好是在这两个季节前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想要备孕的女性朋友,建议最好是在咨询医生后,在备孕前打水痘疫苗,因为如果孕妇在怀孕3-4个月内感染水痘,日后所生出的婴儿可能患先天性水痘综合症,表现低出生体重、肢体短小弱视力、智力迟钝等后遗症。 水痘疫苗与其他疾病和疫苗的关系 ●水痘疫苗对带状疱疹的影响:带状疱疹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老年人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有关。目前所使用的水痘疫苗(Varivax)并没有显示对老年人带状疱疹和神经痛有作用,但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减毒活水痘疫苗(Zostavax),可降低60岁以上老年人带状疱疹发病率,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3],所以老年人可接种此疫苗,预防带状疱症感染。 ●水痘疫苗对免疫缺陷疾病的影响:接受放射性治疗前的白血病或肿瘤患者、需接受器官或骨髓移植的患者接种1~2剂水痘疫苗后,免疫力明显提高,且带状疱疹发病率明显下降:未注射疫苗的骨髓移植患者水痘发病率为33%,而注射热灭活水痘疫苗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可在第1年降到13%(需在移植前注射l剂,移植后注射3剂)[4]|。 ●水痘疫苗对HIV感染儿童患水痘几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给10个HIV—l感染的儿童接种减毒水痘疫苗后4周和1年均可检测到VZV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殖,说明水痘疫苗有很好的免疫原性[5],可以降低HIV感染儿童水痘的发生率,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为HIV感染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儿童使用水痘疫苗。
大多数卒中是由于脑内血管系统阻塞,缺乏氧气导致。这里有五种营养素可以降低阻塞动脉和卒中的风险: 1.ω-3脂肪酸。来源:鱼油、鱼、食草的动物、亚麻籽和核桃。ω-3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是生命中必要的,但我们的身体不能制造必需脂肪酸。鱼油中含有大量DHA和EPA,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剂补充200-1000mg/每天或每周吃2-4份鱼补充必需脂肪酸。 2.健康的脂肪。来源:椰子、鳄梨、冷水鱼类(如鲑鱼、沙丁油鱼、左口鱼)、坚果、种子和橄榄油。健康的脂肪实际上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这种“坏”胆固醇水平和心脏病风险。事实上,这5到23年,并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膳食饱和脂肪与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卒中、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3.减少糖和面粉的摄入。有害来源:苏打、烘焙食品、糖果、高果糖玉米糖浆、包装食品、小吃、果汁和沙拉酱。全食品甜味剂:椰子糖、蜂蜜、枫糖浆和水果等。避免食用在标签的前五个成分中有甜味剂(“健康”或不)的东西。减少食用任何人造甜味剂。减少食用任何能转化为糖的精制谷物,因为有研究表明葡萄糖可以促进炎症和硬化动脉。坚持全谷物,如燕麦,因为高纤维碳水化合物可减少炎症发生。 4.食用大量的抗氧化剂。来源:绿叶蔬菜、绿茶、香料、颜色鲜艳的产品、黑巧克力、咖啡和坚果。高抗氧化剂不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支持整个系统的化合物,而且还可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氧化,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的风险。 5.采用地中海饮食,它包含了上面四种推荐,并且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冠心病和卒中发生的风险。传统的地中海饮食中含有丰富的水果、香料、蔬菜、鱼类和健康的脂肪,并且糖和精制谷物食用量较低。 记住,不要为你每天该吃什么或为某些有潜在危害的食物而感到不知所措,如土豆、健康的脂肪、大米、咖啡、鱼、热带水果和鸡蛋。每天只吃真正的食物就好。
颅脑损伤颅脑损伤常见原因有交通事故、坠落、暴力伤害和突发自然灾害等。在中国每年有超过130 万人因交通事故导致意外伤害。颅脑创伤占全部创伤的17%~23%,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大于20%,严重残废率大于50%。对于长期昏迷、瘫痪、认知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效果有限。从神经损伤修复学的角度研究神经组织对创伤的反应、神经功能损害与修复治疗的新技术及新方法是神经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尚无神经损伤修复相关的标准或指南,特制定本专家共识以供参考。 脑损伤神经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 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损害包括昏迷、认知障碍、运动及感觉功能损害、语言功能障碍和视力损害等。 1. 昏迷:亦称意识障碍,是指患者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依据昏迷的程度分为深度、中度和浅度昏迷。 当重型颅脑损伤有下列情况时可能发生昏迷: (1)有广泛的脑挫裂伤伴急性脑肿胀或弥散性脑水肿伴脑疝形成; (2)急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 (3)弥漫性轴损伤; (4)严重脑干损伤等。 如昏迷超过 3 个月以上者称为迁延性昏迷, 或称植物生存状态(植物人),患者表现为有觉醒周期,但是与外界没有主动反应和交流。 2. 认知障碍:在额颞叶损伤者较为多见。 轻伤患 者 伤 后 3 个月 内 记 忆 和 注 意 障 碍 的 发 生 率 为40%~60%,中、重型脑损伤患者可高达 90%。 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难以完成交谈、阅读、看电视及进行一连串的思考;记忆力不同程度减退;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分析判断能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 3. 运动及感觉障碍: 若损伤 累及内囊基 底节区,破坏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以及上行的感觉传导纤维,患者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损害、中枢性面瘫等。 4. 语言功能障碍:优势半球额颞叶广泛挫裂伤可导致语言中枢受损。语言运动中枢,又叫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大脑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44、45 区),称作 Broca 区。 该区受损时患者能理解对方语言意思,但是不能做出正确语言表达,称为运动性失语。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 区),此中枢的功能是调整自身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该中枢受损表现为感觉性失语症。 5. 视力损害:创伤累及视神经、视交叉、视 束、视放射或视皮质时,可发生视力及视野的损害,可表现为一侧偏盲、双颞侧偏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