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升。
检验医学网 3月21日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北京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健民、王传新、郝晓柯、吕时铭、胡晓波、杨振华。 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验后,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已被医学界普遍接受,并受到全世界医学领域科学家们广泛重视和研究。目前已知的肿瘤标志物达上百种,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有指导医疗实践的文件,以适应目前临床检测的需要,为此制定“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管理”。 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管理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研制和生产肿瘤标志物试剂的单位。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检验医学网 GB/T20470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 WS/T 414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应用指南 WS/T 420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 WS/T 46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临床应用 WS/T 492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2、糖类抗原 carbohydrate antigen;CA 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出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肿瘤特异性大分子糖蛋白类抗原,可分为两大类,即高分子粘蛋白类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5-3、CA27-29,CA549等)和血型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如CA19-9、CA50、CA72-4等)。 四、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本文件主要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和糖类抗原19-9在内的9个肿瘤标志物。 1 甲胎蛋白 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由591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电泳时位于白蛋白和α1球蛋白之间。新生儿时期AFP很高,到1岁时降至10?g/L~20?g/L,在成人血清中AFP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发生恶性变时,AFP含量明显升高,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1、参考区间 血清AFP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AFP联合肝脏超声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高危人群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者为主,筛查年龄男性≥40岁,女性≥50岁开始,宜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 3、辅助诊断 (1)血清AFP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血清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和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后,应高度怀疑肝癌,需做B超检查,必要时做CT/MRI和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血清AFP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70%左右,尚有约30%的肝癌患者AFP检测阴性,因此,不能仅靠AFP来诊断肝癌。检验医学网 (2)血清AFP升高也可见于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如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还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 (3)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多在20~200?g/L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 (4)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可见升高,主要来源于胎儿。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可见于胎儿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异常升高。孕妇血清中AFP异常降低,提示胎儿有Down's综合征的风险。因此,孕妇血清和羊水中AFP浓度监测可用于胎儿神经管缺损和Down's综合征的产前辅助诊断。 4、预后评估 血清AFP是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高浓度的血清AFP,提示预后不良。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AFP测定有助于监测肝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肝癌手术后,血清AFP 浓度下降到参考区间内,表示手术有效;若血清AFP仅有部分下降,表示手术不彻底或已有转移病灶。 (2)血清AFP可用于肝癌手术切除后或肝癌患者肝脏移植后的随访和复发监测,手术后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一次。 2 癌胚抗原 一种结构复杂的酸性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成人癌组织以及胎儿的胃肠管组织中,是一种较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1、参考区间 血清CEA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CEA一般不用于无症状人群的肿瘤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CEA是一种较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临床上可用于结肠癌、直肠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胰腺癌、胃癌、转移性肝癌等常见肿瘤的辅助诊断。其他恶性肿瘤如甲状腺髓样癌、胆管癌、泌尿系恶性肿瘤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检验医学网 (2)妊娠、结肠炎、结肠息肉、肠道憩室炎、胰腺炎、肝硬化、肝炎、肺部良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血清CEA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4、预后评估 血清CEA水平是判断肿瘤预后的因素之一,血清CEA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5、疗效和复发监测 治疗前有CEA升高者,若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等有效,血清 CEA浓度下降到参考区间内;若治疗后血清CEA仅有部分下降或不下降,表示治疗效果不佳。 血清CEA可用于肿瘤治疗后的随访和复发监测,一般在治疗后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一次。 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烯醇化酶根据α,β,γ三个亚基的组分不同,可分为αα,ββ,γγ,αβ和αγ五种二聚体同功酶。γ亚基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γγ同功酶属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特有,故命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参与糖酵解代谢过程。肿瘤组织糖酵解作用加强,细胞增殖周期加快,细胞内的NSE释放进入血液增多。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组织的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 癌(SCLC),血清NSE升高。 1、参考区间 血清NSE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NSE一般不用于肺癌的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NSE是小细胞肺癌(SCLC)首选标志物之一。小细胞肺癌患者NSE 水平明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并可用于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 (2)血清NSE也是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患者明显升高,而肾母细胞瘤(Wilms瘤)患者较少升高,因此,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与Wilms瘤的鉴别诊断。检验医学网 (3)血清NSE升高还常见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胰岛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4)血清NSE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和肺部疾病,如脑膜炎、肺炎等也可见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4、预后评估 血清NSE是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的重要预后评估指标。血清NSE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NSE水平可反映小细胞肺癌化疗的应答情况,在化疗后24h至72h可发生NSE的暂时性升高(肿瘤的消散现象)。化疗应答良好的患者血清NSE水平会在第一个疗程结束后迅速下降。患者NSE水平的持续升高或暂时性下降均提示治疗效果不佳。 (2)血清NSE可用于小细胞肺癌的随访和复发监测。一般在治疗后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一次。 4 鳞状细胞癌抗原 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肿瘤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存在于子宫颈、肺、食道、头颈部等鳞状细胞癌的胞浆内,是一种检测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较低。 1、参考区间 血清SCC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SCC一般不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SCC是一个主要用于辅助诊断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在宫颈鳞状细胞癌、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会有升高,其浓度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 (2)血清SCC在其他恶性肿瘤,如头颈部上皮细胞癌、食管癌、鼻咽癌、皮肤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3)血清SCC在某些良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肺炎、肺结核、银屑病、湿疹、肾功能衰竭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4、预后评估 一般认为血清SCC升高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并不推荐SCC常规应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SCC升高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但目前并不作为常规应用。 (2)血清SCC浓度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肿瘤复发和进展等相关,因此可用于宫颈癌的疗效评估、随访和复发监测。 (3)血清SCC对肺鳞状细胞癌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 5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细胞角蛋白是上皮细胞的结构蛋白质,遍及人类上皮细胞,目前已发现20种不同的细胞角蛋白。借助2种单克隆抗体KS19.1和BM19.21,可检测到细胞角蛋白19(CK19)的一个可溶性片段,称为CYFRA21-1,存在于肺癌、食管癌等上皮起源的肿瘤细胞中,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较灵敏的标志物。 1、参考区间 血清CYFRA21-1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CYFRA21-1一般不用于肺癌的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CYFRA21-1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之一,特别是鳞状细胞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2)血清CYFRA21-1在其他恶性肿瘤,如膀胱癌、食管癌、鼻咽癌、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3)血清CYFRA21-1在某些良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胰腺炎、肺炎、肺结核等也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肾功能衰竭可导致血清 CYFRA21-1升高。 4、预后评估 血清CYFRA21-1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预后评估指标。血清CYFRA21-1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CYFRA21-1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监测,CYFRA21-1浓度的持续升高提示疾病进展。 (2)血清CYFRA21-1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随访和复发监测。一般在治疗后 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一次。 6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胃泌素释放肽(GRP)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胃肠、肺和神经细胞。小细胞肺癌(SCLC)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癌细胞能合成和释放GRP,但由于其在血清中不稳定,易被降解,很难测定其血清浓度。ProGRP是胃泌素释放肽的前体结构,在血液中较为稳定。已知ProGRP有三种分子结构,其羧基端有一个共同序列区即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片断31-98(ProGRP-31~98),在血液中稳定表达,是检测小细胞肺癌较好的标志物。 1、参考区间 血清ProGRP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ProGRP一般不用于肺癌的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ProGRP是小细胞肺癌(SCLC)的首选标志物之一,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并可用于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ProGRP和NSE联合使用时可提高小细胞肺癌检测的阳性率。 (2)血清ProGRP升高还可见于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甲状腺髓样癌。 (3)血清ProGRP在某些良性疾病,如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肾功能衰竭可导致血清ProGRP升高。 4、预后评估 血清ProGRP是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预后评估指标。血清ProGRP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ProGRP可用于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监测,治疗后ProGRP浓度明显降低,提示治疗有效;若血清ProGRP持续升高提示疗效不佳。 (2)血清ProGRP可用于小细胞肺癌的随访和复发监测。一般在治疗后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一次。 7 糖类抗原125 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是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株(OVCA433)作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OC125所发现的,存在于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 1、参考区间 血清CA125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与早期检测 (1)血清CA125一般不用于无症状妇女的卵巢癌筛查。 (2)对于有特殊遗传基因突变或卵巢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考虑用血清 CA125结合阴道超声检测以早期发现卵巢癌。 3、辅助诊断 (1)血清CA125主要用于卵巢癌,特别是上皮性卵巢癌的辅助诊断。还可作为绝经后妇女良、恶性盆腔肿瘤的鉴别诊断指标。 (2)血清CA125在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胰腺癌、结肠癌和其他妇科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3)血清CA125在某些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腹膜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中也可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4、预后评估 血清CA125是判断卵巢癌预后的因素之一,无论手术前还是手术后,血清CA125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CA125连续检测可用于卵巢癌化疗的疗效监测,一般在化疗前2周内检测一次,化疗期间2~4周检测一次。监测期间CA125持续升高提示疾病进展或疗效不佳。 (2)治疗前有血清CA125升高者,治疗后可用CA125进行随访监测。一般在治疗后2年内,宜每2~4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3~6个月检测一次。 8 糖类抗原15-3 一种大分子糖蛋白,用一对单克隆抗体(MAb115-D8和MAbDF-3)进行双抗体夹心法来识别,对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1、参考区间 血清CA15-3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CA15-3一般不用于无症状人群的乳腺癌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CA15-3是一个主要用于乳腺癌辅助诊断的指标,但在乳腺癌的早期阳性率低,乳腺癌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较高为70%~80%。CA15-3与 CEA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2)血清CA15-3在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卵巢癌、肝癌、宫颈癌、结肠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3)血清CA15-3在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良性疾病,也可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4、预后评估 血清CA15-3一般不用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CA15-3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体格检查一起,可用于乳腺癌患者治疗反应监测,CA15-3浓度的持续升高提示疾病进展。 (2)血清CA15-3不常规用于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监测。但手术前有血清 CA15-3升高者,术后可用CA15-3进行随访和监测。 9 糖类抗原19-9 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属Lewis血型抗原类肿瘤标志物,是用结肠癌细胞株 SW1116细胞表面分离出来的单唾液酸神经节糖苷脂作为抗原,制成相应的单克隆抗体1116-NS-19-9,用此单克隆抗体识别的肿瘤相关抗原即为CA19-9,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参考区间 血清CA19-9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筛查 血清CA19-9一般不用于胰腺癌的筛查。 3、辅助诊断 (1)血清CA19-9常用于胰腺,胆道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但特异性不够强。CA19-9测定值的高低与胰腺癌的大小无关,但是高于100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 (2)血清CA19-9在胃癌,结肠癌,肝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3)血清CA19-9在某些良性疾病如肝炎、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注意与恶性肿瘤鉴别。 (4)3%~7%的患者为Lewis抗原阴性血型结构,不表达CA19-9,因此这些患者CA19-9检测结果常为阴性。 4、预后评估 血清CA19-9结合临床资料可作为综合判断胰腺癌预后的指标。 5、疗效和复发监测 (1)血清CA19-9与影像学检查一起,可用于胰腺癌放疗、化疗的疗效监测,CA19-9浓度的持续升高提示疾病进展。 (2)血清CA19-9与影像学检查一起,可用于胰腺癌手术切除后的随访和复发监测。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2~3年,每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1次。 10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见WS/T460-201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临床应用 五、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原则 同一肿瘤或不同类型肿瘤可有一种或几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异常;同一血清肿瘤标志物可在不同肿瘤中出现。为提高肿瘤标志物的辅助诊断价值和确定何种标志物作为治疗后的随访监测指标,可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但联合检测的指标须经科学分析、严格筛选。在上述前提下,合理选择几项灵敏度高、特异性能互补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 六、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 1、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 血液标本应避免溶血,用于NSE检测的标本应在血液凝固后60min内进行离心,分离出血清,若是抗凝血则分离出血浆,以避免存在于红细胞和血小板内的NSE漏出。溶血的样本不能进行NSE检测。 (2)标本污染 血液标本应避免汗液、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标本被污染后会使SCC、CEA等浓度升高。CA15-3对蛋白酶和神经胺酶很敏感,所以标本应避免微生物污染。 (3)标本热处理 血液标本应当避免热处理(如灭活HIV),热处理会导致蛋白变性,使结果偏低。 (4)标本反复冻融 血清和血浆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因为反复冻融会导致抗原变性。融化的标本剧烈震荡会使细胞角蛋白附着在试管壁上,使结果偏低。 (5)生理变化 月经期、妊娠早期血清CA125可增高。妊娠期CEA可轻度升高,AFP明显升高。 (6)疾病状况 肝肾功能异常、胆道梗阻和炎症感染等均可造成肿瘤标志物,如CEA、CYFRA 21-1、SCC、ProGRP等浓度增高。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CA125可升高。胆汁淤积能导致血清CA19-9浓度增高。 (7)不良嗜好 吸烟者中约有33%的人可见CEA轻度升高。 (8)药物治疗 化疗可使肿瘤标志物一过性增高。用单克隆抗体和动物免疫血清治疗过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出现假性升高。 2、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血液标本采集应在临床诊疗操作前进行。血清或血浆标本都适用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并置2~8℃冰箱冷藏,冷藏不超过24h,不能在24h内检测的标本,应贮存于-20℃冰箱内,需长期贮存的标本应置于-70℃冰箱。 (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 1、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方法很多,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等。采用的方法不同、试剂不同,结果会有差异。在肿瘤标志物连续检测、判断疗效或复发监测时应使用同一检测系统进行,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2、肿瘤标志物检测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应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3、肿瘤标志物检测应按照制造厂商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规范化操作。 4、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变异系数期望值为: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10%。 5、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干扰因素:包括交叉反应,携带污染(carry-over),钩状效应(hook effect),嗜异性抗体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结果的假性升高或降低,要注意识别和排除。 6、为保证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质量,实验室要做好室内质控,坚持作室内质控图。室内质控应包括低值和高值两个水平的质控物,其浓度应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 7、为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质量,实验室应按GB/T20470和WS/T414的要求,每年向省级或省级以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组织者申请参加肿瘤标志物室间质评,并根据室间质评的建议来改进工作。 8、为保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应按WS/T420和WS/T492要求,对肿瘤标志物分析系统进行性能验证,性能指标应至少包括精密度、正确度和测量区间,并达到仪器和试剂制造商的出厂标准,以保证肿瘤标志物临床检测的需要。 (三)、肿瘤标志物检测后报告的注意事项 1、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与沟通,并告知医生,单一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为肿瘤是否存在的证据,而应与其它检查相结合。强调此结果不能与其它方法所测定的结果互换。 2、单次检测结果升高不能用于肿瘤复发的诊断,应在一个月内再检测一次。 3、实验室应尽量避免更换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如果有方法改变,需告知临床医生。 4、肿瘤标志物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各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和临床实践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5、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 a)检测实验室和检测项目的名称; b)检测的仪器、方法和试剂; c)本实验室使用的参考区间和国际单位; d)标本种类、标本采集时间、检测时间、报告时间等。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编辑:贝塔 审校:柒柒
原创: 王启杰 检验医学网 今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指存在于血液、体液和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物质,其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中的含量,其存在或量变可提示肿瘤的性质,从而了解肿瘤的发生、细胞分化及功能,在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和复发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中起辅助作用。TM通常包括蛋白质(上皮粘蛋白、胚胎蛋白、糖蛋白等)、激素、酶、糖决定簇、病毒和肿瘤相关基因及其结构改变等。最早的肿瘤标志物可以追溯到1846年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后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本-周(Bence-Jones)蛋白,用于多发性骨髓的辅助诊断。 肿瘤标志物(TM)异常一定是癌症吗?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肿瘤标志物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不能仅凭肿瘤标志物检验结果进行确诊。肿瘤标志物与肿瘤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临床上要求的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对肿瘤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100%,然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具有 100%灵敏度和 100% 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一些其他因素也容易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无肿瘤时,大部分TM的血清水平趋向于中等,患者体内检测到TM浓度越高,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就越大。 【参考文献】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编辑:Rose 审校:赵三好
2016-07-26 李琦 检验科 WBC、CRP、PCT都是判断感染的检验指标,在感染发生时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三者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分析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个指标: 1 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应用于区分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但要注意:敏感度及特异度较差,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当出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WBC总数降低;同时,非感染疾病导致细胞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都可以引起WBC升高,故其准确度较低。 2 CRP是肝脏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当细菌感染6-12h开始升高,24-48h到达最高峰,敏感度优于WBC。但是,CRP对诊断细菌感染的特异度不高,在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科手术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CRP也可明显升高,因此容易造成误诊。应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可提供确诊的依据,但其结果滞后,需等待病原学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不能做到早期诊断。 3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分泌,但不释放入血,因此健康人群中水平很低,一般小于0.1ng/ml。在受到炎性反应刺激后,主要由肝脏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肺脏和肠道组织淋巴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有反应,在细菌感染后4h即可测出,6h内急剧上升,并在6-24h内维持此水平,水平高低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CT的临床价值主要有 1.用于指导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一般认为,细菌性感染患者的PCT高于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和不典型病原体。革兰阴性菌感染可导致患者的血清PCT浓度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上升幅度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PCT浓度水平有别于其他的革兰阳性菌而显著增高。 血浆PCT质量浓度高于0.05 ng/ml,最高可达0.1 ng/ml,但一般不超过0.3 ng/ml。脓毒症患者PCT的诊断界值为超过0.5 ng/ml,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PCT质量浓度波动在5~500 ng/ml之间。极少数严重感染患者血浆PCT水平超过1000 ng/ml。 2.PCT还可用于指导抗感染治疗。 与传统抗感染治疗相比,动态监测PCT,指导抗感染治疗,能够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当PCT 5g/ml是出现并发症的预测因素。 2.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异反应与感染的临床表现类似,研究发现急性排异反应时CRP和白细胞计数增高,而PCT水平正常,使用免疫抑制剂不会明显抑制PCT的产生。 3.肾功能不全 肾脏对PCT的清除不是影响PCT血浆质量浓度的决定因素,但是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
血清酶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对于诊断多个系统的疾病都有重要价值。然而是否检查结果异常就意味着患者处于不正常状态呢?其实不然,多种因素都可影响血清酶学检验结果。本文逐一分析几种主要酶学检查的影响因素。 1、血清氨基转移酶 体育活动 当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肌肉系统释放氨基转移酶增多,故当血清氨基转移酶超过参考范围时,应首先排除患者是在剧烈运动后抽血检测的。 溶血 因人体红细胞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比血浆中的AST高出近40倍,故溶血时血清氨基转移酶可升高。因此,采血后应尽早分离血清,避免溶血的发生。 巨AST 巨AST是AST和免疫球蛋白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物。 胞质性AST和IgG的共同影响可导致AST活性达到参考范围上限的30倍。巨AST可通过电泳法检测以鉴别。 保存温度不适宜 血清标本放置在室温下数小时后,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可降低,使其结果不准确,故应低温保存标本,并尽早完成检验。 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体育活动 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肌肉系统释放LDH增多,故此时LDH活性可为参考范围上限值的3-5倍。 妊娠 妊娠可导致女性的血清LDH升高。 血小板 在肝素、枸橼酸盐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制备的的抗凝血中,须高速离心血浆,否则血浆中仍含有血小板,可使LDH升高。 年龄 幼儿LDH活性较成人高,变动幅度也更大。新生儿出生时LDH约为成人的2倍,后逐渐下降,至15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每日的生理波动 同一人在一天内其LDH可在正常范围内变动,最大的波动范围约为30%。 巨乳酸脱氢酶 巨LDH是由LDH与免疫球蛋白形成的高分子免疫复合物,人群中约0.03%的人可检出巨LDH。 因巨LDH与正常生理情况下相应的酶相比,具有高分子团,所以在常规检测中往往引起酶活性假性升高及同工酶改变,从而干扰酶测定的正确性,极易引起LDH测定结果的错误判断及临床误诊。 溶血标本 红细胞内LDH含量较血清中LDH高150-1000倍,故溶血可引起LDH浓度增加。当血浆LDH平均活性为165 U/L时,若血红蛋白为0.8 g/L,则溶血可使LDH活性增加58%。因此,须在2小时内从血凝块中分离出血清。 草酸盐 其可抑制LDH的活性,故不能在用此类抗凝剂制备血浆时测LDH。 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妊娠及绝经 在妊娠3个月时,胎盘即可产生ALP;妊娠9个月时ALP达高峰,为同龄非妊娠女性的3-4倍;分娩后约1个月其恢复正常;绝经期后女性血清ALP水平有所上升。 年龄与性别 对于不同年龄与性别的患者,其血清ALP活性可不相同。新生儿、儿童、青少年处于骨骼生长期,故其ALP较成人高。1-5岁时ALP活性出现一个高峰,为成人的2-4倍;10~18岁时出现第2个高峰,为成人的4-5倍。 饮食 在进食高脂饮食或高糖饮食后,血清ALP的活性升高,高蛋白饮食却可使血清ALP的活性降低。餐后(尤其是进食高脂饮食)2小时小肠分泌的ALP进入血中,使其升高1.5-2倍,持续6小时。为检查ALP而采血前,患者应空腹12小时。 运动 剧烈运动后,人血清ALP略有上升。 药物 一些药物可使ALP活性升高或下降。 1. 使ALP活性增高的药物有别嘌呤醇、卡马西平、红霉素、异烟肼、苯巴比妥、维拉帕米等。 2. 引起ALP活性下降的药物包括氯贝丁酯和口服避孕药。 某些干扰因素可引起ALP升高,具体如下。 胆红素 当患者胆红素浓度>257 μmol/L时,可干扰ALP吸光度测定法检测。 样本采集 在使用枸橼酸盐、EDTA和草酸盐等抗凝剂制备的血浆中,ALP的活性可受到抑制。 溶血和脂血症 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系统中,标本溶血或乳糜血将导致ALP活性下降,造成假性ALP水平降低。 4、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血液采集 枸橼盐、草酸盐或氟化物等抗凝剂可抑制GGT活性,使其降低10%-15%,故为检查GGT而进行采血后,样本不能使用抗凝剂,否则可引起GGT水平假性降低。 溶血 游离血红蛋白溶液≥2 g/L或更高时,可导致GGT活性降低。 性别 成人男性较女性GGT活性高,随年龄增长GGT活性也有逐渐增高的倾向。 饮酒 经常饮酒者的GGT活性显著高于不饮酒者。 某些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可使GGT升高。 5、血清胆碱酯酶(ChE) 年龄 在新生儿时期和随后的几周内,血清ChE浓度仅为成年人的50%;其后,ChE浓度逐渐增高,在6 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在青春期ChE浓度趋于稳定,此后终生保持不变。 个体差异 体重、身高和性别的不同也可造成ChE浓度的差异。 女性绝经 据报告,绝经后女性的血清ChE水平较未绝经女性升高15%。 妊娠 在妊娠头3个月内,ChE活性下降20%~30%;在整个妊娠期间,ChE活性均保持低于正常活性的水平;产后几周内ChE可恢复正常。 避孕药 口服含炔雌醇的避孕药可导致ChE的活性降低20%。 溶血 在测定血清ChE时,不可使标本发生溶血,以免红细胞内的真性ChE逸出,使结果假性增高。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贾玫
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受环境和遗传多重危险因素影响,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早、中期肿瘤患者并无明显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来自原发病灶的肿瘤细胞逐渐脱离,并通过血运向远处组织扩散,继发生长,形成无法用常规检测方法(病理学、影像学等)检出的新的微小转移灶,直至癌巢生长到一定体积,才成为显性转移。为此,如何更早地发现肿瘤发生线索或复发转移迹象,这一问题不断地被学术界所关注。有研究证明,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肿瘤,其生化改变早于常规检测仪器的发现,这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常常是唯一可以发现肿瘤线索的指标。 1、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是由这些细胞异常产生,或是人体对肿瘤反应性产生的物质〔1〕。它们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也可进入血液和其它体液,包括酶类、激素类、糖蛋白类、癌基因类、胚胎抗原类、特殊蛋白类等。 2、肿瘤标志物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和优势? 自1978年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肿瘤标志物以来,免疫学检测新技术的涌现,AFP(甲胎蛋白)与CEA(癌胚抗原)的发现,推动了它的发展。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无创,检测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一次可测量多个标志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肿瘤标志物是肿瘤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复发检测的重要指标。 3、哪些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肿瘤标志物既存在于肿瘤患者体内,也可见于正常人或良性疾病患者体内,只是肿瘤患者体液标志物浓度高于后二者,加之其数目庞杂,敏感性与组织特异性更是千差万别,能单独用于筛查或确诊的指标屈指可数。目前,仅有AFP(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腺癌、beta-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ata亚单位)对精原细胞癌和滋养层细胞肿瘤、CT(降钙素)对甲状腺髓样癌在临床工作中作高危人群的初筛指标,其阳性结果可结合影像学、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分析或进一步做确诊试验。 4、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多多益善吗? 在一个肿瘤中,存在着不同特性的细胞,甚至是异类细胞。临床实践表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确实提高了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对于确诊试验来说,选择3-4个互补的肿瘤标志物组成标志物群,测定才是有意义的,然而,并不是多多益善,选择项目过多不仅浪费资源和时间,更会带来假阳性比例增高的消极影响。当某些肿瘤的主要标志物不可测时,可以选用作用相似的标志物再次测量。极少数结肠癌患者CEA检测呈阴性,可以联合CA19-9确诊;大多数胆管细胞癌患者AFP检测呈阴性,可以联合CA19-9或CEA确诊。但这并不代表后者比前者更具诊断意义。 5、哪些人需要检测肿瘤标志物? 一般来说,不提倡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除甲胎蛋白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外),但可用于高危人群(如6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肿瘤高发地区以及频繁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等)的筛查〔3〕,有效地预防肿瘤发生与发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如何正确看待检测结果? 若发现单次肿瘤标志物检测超出正常范围,大可不必紧张,标志物的轻度升高不等于患上癌症,需要根据病人自身的信息排出检测方法引起的误差,只有当上升或下降参考范围的25%才有临床意义。适时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影像学、细胞学检查或进行长期随访,随时了解身体健康情况,也是极有必要的。 很多标志物会因不良的个人生活习惯(吸烟、嗜酒)而水平有差异,其在良性疾病中发生的异常也绝不同于肿瘤。例如,浆液性卵巢癌的敏感指标CA125,在各种良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子宫内膜炎)和恶性疾病(如乳腺肿瘤)均升高。类似这样的指标,可根据其值升高速率或升高水平来鉴别良、恶性疾病。 7、如何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的动态监测极其重要。它有助于评价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手段是否有效。往往在成功治疗的早期阶段就可以监测到肿瘤标志物下降至临界参考值水平,其下降速度取决于它本身的半衰期;一旦出现持续升高的迹象则表示此治疗方案无效或病情恶化。同时,治疗成功以后也需要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可以先于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了解到是否有复发和转移。可遵循:肿瘤标志物下降到参考范围内或下降95%以上,提示肿瘤治疗有效;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但仍持续在参考范围以上,提示有肿瘤残留和(或)肿瘤转移;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参考范围内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通常,连续监测比单次检测更具意义,我们可知标志物水平是否逐次升高、保持不变或者渐进下降。不同肿瘤其复查频率不同,具体可咨询临床医生。一般而言,切除术后第一年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第二年每四个月检测一次,以后每半年检测一次直至第五年。还需注意的是,原肿瘤标志物阴性的大面积原发病灶及已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很少在治疗后转为阳性,定期的监测可能毫无意义;而对于肿瘤标志物阴性的微小病灶,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细胞可能会逐渐地表达,这种情况下的持续监测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有在临床实施病灶切除后,仍可观察到异常,则是因为手术切除不够彻底或多发肿瘤造成了患者体内肿瘤的残余,此时不利再次手术,应选择二线治疗药物。 2016-05-04 天津市肿瘤医院 检验医学网
为什么确诊梅毒但化验结果却是阴性呢?这是因为人感染海毒后,体内会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还有一种是针对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医生常通过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这两种抗体,帮助诊断梅毒。RPR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是检测类脂质抗体的试验,又称筛选试验,而TPHA试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则为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试验,又称证实试验。患梅毒后,并非一定能检测出这两类抗体。 目前已知,梅毒血清学检测,一般在下疳出现最初几天内RPR试验会是阴性,这主要是血清内抗体的量还不够多。硬下疳出现1-2周后,RPR试验才转为阳性。RPR试验与TPHA试验相比,前者阴转阳的时间约晚1周左右。因此,感染时间不长的一期梅毒患者,体内还未来得及产生这两类抗体,血清学检查可能为阴性。感染时间稍长的二期梅毒患者,虽大多梅毒血清学试验为阳性,但有报道,也有约8%患者的RPR试验结果为阴性。 至于晚期梅毒患者,TPHA试验一般为阳性,但约1/3的RPR试验为阴性。故诊断梅毒时,如单做RPR试验,不仅在诊断一期梅毒,而且在诊断二期和晚期梅毒时,均容易漏诊。因此,当您拿到阴性结果的梅毒化验报告单时,不要高枕无忧。若近期有过不洁性交史及生殖器等部位出现较硬的单个或多个结节或溃烂时,宜每隔1-2周反复多次化验,以免因化验结果假阴性造成漏诊,耽误治疗。以往有过不洁性关系,怀疑患有二期或晚期梅毒的患者,宜同时做RPR(筛选)和TPHA(证实)试验。梅毒化验结果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并非惟一依据。 诊断梅毒时,梅毒化验不能取代详细询问感染史和认真的体格检查。只有在掌握了患者的个人生活史及体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梅毒化验结果,医生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2016-05-12 检验医学网
2016-05-10豆豆检验时间尿,人之小便也,是机体新陈代谢的结果,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尿的生成有赖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尿液异常可提示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尿常规是很多疾病的辅助性检验。一般尿常规检验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尿 pH 值、尿中白细胞、亚硝酸盐、蛋白质、葡萄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血红素等内容。颜色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也会随着饮水量、活动、饮食的改变可略有改变。常见的异常尿色有以下几种:深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红色尿: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等。当然,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因此发现血尿时一定要首先排除这些「破坏分子」的影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逐一排除,寻找病因。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除放置过久和女性的尿可稍混浊外,尿液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pH 值正常范围是 4.6-8.0 。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偏低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偏高多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比重正常范围 1.005-1.030。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比重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白细胞正常尿液镜检白细胞不会超过 5 个,如有大量出现则要考虑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但需注意的是影响尿白细胞的因素较多: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而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因此不能单纯从尿白细胞阳性判断尿路感染,需结合下述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亚硝酸盐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约占三分之二),以及尿路感染、膀胱炎、菌尿症等。尿亚硝酸盐特异性可达 80%,其对辅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有很高的价值,亚硝酸盐为阳性基本可以初步判断为泌尿系感染。若尿路感染细菌(如阳性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需注意。红细胞正常尿液会偶尔出现红细胞,但不会超过 3 个。如果较多出现红细胞,则有可能是肾脏、尿路出血所排出的红细胞,也要考虑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尿潜血阳性,而尿红细胞阴性的情况,这是尿中红细胞受尿中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破裂所致。所以,并不能单纯从血尿或尿中红细胞判断出是何处发生病变,如果患者出现血尿,再做一个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对于判断血尿的来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综合分析、判断。尿蛋白正常人的尿液中偶尔有少量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及肾小管分泌的一些其它小分子量蛋白。正常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 小时尿中蛋白总量小于 150 mg,其中白蛋白不超过 30 mg。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要想诊断为病理性蛋白尿,还需排除以下几种因素:功能性蛋白尿:机体精神紧张、剧烈运动、低温刺激,多见于青少年。体位性蛋白尿:卧位时阴性、站立过久为阳性,多见于青少年。偶然性蛋白尿:尿液中混入生殖系统排泌物,可出现尿蛋白的假阳性。而当患者注射过大量青霉素时,则正相反,可导致尿蛋白的假阴性。尿蛋白检验也是肾病患者的重要指征,如判定患者尿蛋白阳性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可进一步做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酮体正常人尿酮体定性试验为阴性。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尿酮体阳性,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由严重腹泻、呕吐、饥饿、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等导致。尿胆红素等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主要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其结果需综合在一起用于指导临床。管型尿正常尿液中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透明管型:见于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脂肪管型:为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综上所述,这样一个简单易行的检查,却提供如此多得信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利用。而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尿液方便易得,这也使得其易干扰因素较多,因此,其标本的留取也需特别注意。文章来源:本文转载自临床用药微信公众号
HSV属于双链DNA病毒,可分为I型和II型。HSV感染可导致多种疱疹性疾病,其中HSV-I感染多导致生殖器以外的疱疹,如口咽部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及疱疹性脑炎;II型单纯疱疹通常是与生殖粘膜损害有关。HSV感染人体后血中可生成IgM、IgG型抗体。HSV-Ab阳性HS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HSV-IgM在感染一周内即可被检测出来,一个月后下降并转阴。 HS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若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则具有诊断意义。问题与评价HSV感染较为普遍,其中隐性感染较为多见。原发感染后,HSV可潜伏于神经,免疫力减低时可再次引起感染。免疫功能减低者(如器官移植术后、AIDS、恶性肿瘤放疗后)易继发HSV感染。HSV-IgG滴度波动较大,不宜用于复发感染诊断。妊娠早期妇女可引起流产,婴儿通过产道时40%~60%被感染,严重的可引起新生儿死亡,因此HSV抗体可作为产前检查项目之一。
巨细胞病毒为一种疱疹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人是CMV的唯一宿主,CMV还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肺炎的主要病原体。CMV侵入人体后可产生CMV-IgM和CMV-IgG抗体。CMV-Ab阳性CMV-IgM阳性提示CMV现症感染或处于病毒活动期。CMV-IgG阳性提示CMV既往感染或处于病毒潜伏期,若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升 高 4倍或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问题与评价人群中约90%以上CMV-IgG均呈阳性。妊娠妇女若发现CMV-IgM阳性(伴或不伴CMV-IgG阳性),应进行妇产科咨询并决定是否继续妊娠;若仅出现CMV-IgG阳性,则应继续监测抗体滴度变化,如滴度低且无明显变化可判断为既往感染,若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提示近期感染。妊娠妇女感染CMV可导致死胎、流产、婴儿肝脾肿大、黄疸、先天畸形及智力障碍等,因此CMV抗体可作为产前检查项目之一。